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例6篇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数字网络环境 图书馆 图书馆危机 危机管理

[分类号]G250

1 问题提出

危机是任何对象实体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试图找出对危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策略,但真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管理学领域建立起来。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唤起了人们对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使危机管理研究延伸到了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领域也开始大量引入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危机管理开始走进社会研究领域,尤其是9,

1.1 事件后,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迅猛发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图书馆与环境间的不适应性,也包含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当前,随着信息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人类信息获取方式正发生前所未有的突变,人们的信息意识也空前提高和觉醒,人类正面临“信息爆炸性增长与知识贫乏”的悖论困境。社会信息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引发的各类问题,都要求我们强化图书馆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促进图书馆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图书馆危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从总体上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类型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后面的系统具体研究奠定基调与基础。

2 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2.1 国内外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文献调研表明,国内图书馆危机的研究最早始于1982年,而危机管理的研究最早始于2002年;国外对图书馆危机的关注始于1968年,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1984年。因此,国内外发展历程表明都是先注重由图书馆自身矛盾引发的各种常态性危机的研究,然后才是与具体灾难、灾害等相关的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相关管理研究。

常态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危机管理”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基于系统思想与方法,从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图书馆当前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就国内来说,主要是针对某种具体的图书馆危机类型展开讨论,分析其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的策略,如图书馆经费危机、图书馆藏书建设危机、图书馆期刊管理危机、图书馆服务危机、图书馆人才危机、图书馆形象危机、图书馆版权危机、图书馆安全危机、图书馆生存危机及图书馆学教育危机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刘兹恒主持的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项目的研究,李丹、潘梅、陈家宝等的学位论文,上海图书馆“管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一第三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收录的部分论文。国外关于图书馆的常态性危机研究也是如此,主要涉及各种类型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音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等)在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或者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采访、编目、典藏、参考咨询服务等)所遇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其中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经费危机、图书馆学教育及人才危机、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期刊价格上涨带来的期刊订购危机等成为关注热点。总之,国内外都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当前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生存问题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岌岌可危,因而如何重新界定与设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确立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成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课题。

突发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国内研究更多的是综合、全面地介绍图书馆危机或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的基本概念、图书馆危机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危机的解决途径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容、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等,尤其是通过分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图书馆的危机案例(如图书馆遭受水灾、地震、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火灾、恐怖活动等安全危机),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得出解决此类危机的原则、方法、步骤等,典型的如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图书馆建筑问题、国图事件、苏图事件,等等。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图书馆制订灾难计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灾难计划的各组成部分和制订要点、步骤以及提供灾难恢复的方法,如英国图书馆关于灾难预案编制及评估的研究等。比较而言,国外研究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而国内更多是一股意义上的论述。

另外,国外较之国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图书馆专业协会、学会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灾难管理)研究与实践中的突显作用。这些专业学会通过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组织大型的研究项目、传播相关的研究成果、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编制实用的图书馆灾难管理手册等来积极推动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2.2 当前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是注重预防由图书馆自身发展在社会环境激变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引发的生存危机或由于自然灾害、疾病、人为破坏、偷窃等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关系问题造成的危害,对这些危机与危害的解决办法大多通过移植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参照建立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等方法来解决;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则很少涉及,对网络时代关系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管理存储、服务创新、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危机研究多有缺失。而这些深层次危机问题往往才是导致各种表层性突发危机事件爆发的根源,亟需加强对这些深层次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框架性强、理论色彩浓厚,有利于树立图书馆危机意识,但可能无益于图书馆实践,有些仍缺乏实地考察,实证研究不足。切实需要对图书馆系统进行剖析,深入地分析图书馆系统中各层面的危机机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危机管理策略。相对来说,国外在实证研究方面较国内要好,但由于环境的差异,国外的经验与理论不一定能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

・对中小型图书馆生存危机关注不够。中小型图书馆因为自身的结构功能简单,抗击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可能在突发的或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被扼杀,而它们却是整个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中小型图书馆不仅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件的危险,更主要的是会面

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急需对中小型图书馆危机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中小型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这不仅对强健图书馆系统机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丰富与完善社会信息共享的基础实施有现实意义。

・国外有关对灾难预警的编制评估等对我国图书馆灾难预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显然应针对我国图书馆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设计;已有的国内研究成果如一些预警系统的设计等还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我们不仅要分析研究事物的成因,更应该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中,提出对危机识别、预测、管理与控制的技术方法并形成有良好操作性的预警系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信息处理系统(见图1),它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服务体系,都受到社会信息环境的深刻影响。图书馆系统内部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员、服务及资源,无论哪个部分都受到具体信息环境的影响。如外部环境中信息的存在形态、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信息的流通渠道与载体形式等,都深刻影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形式与方法、用户的信息行为模式与范式等,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构成。图书馆系统作为开放的非线性系统,要从环境获得各种物质、能量与信息,系统功能是利用自身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为相关用户服务,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各种涨落与扰动都将影响图书馆系统的生存及发展演化。

当前,图书馆系统面临的最大变化是信息交流环境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以及基于此环境变迁而引发的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数字化、网络化依赖和各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提供商的涌现。因而产生了以下一些矛盾:①图书馆资源、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与用户需求满足的不适应性;②图书馆与信息交流环境的不匹配性;③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提供商的竞争博弈关系。所有这些矛盾的任何微小危机都可能引发雪崩式的放大效应。

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数字网络环境下各种可能因素引发的图书馆危机呢?我们认为,图书馆危机是由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运动产生的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以及对图书馆系统发展有深刻长远影响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积累涌现形态。基于此,图书馆危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快扰动,需要图书馆人立刻对之进行处理,解决的是突发性矛盾问题,可称之为突发性危机;②由于图书馆系统自身矛盾运动引起的慢涨落,需要图书馆人持续长久的关注,它是决定图书馆系统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可称之为常态性危机。

图书馆系统的突发性危机是指那种不可预测的、破坏和影响比较大的、发生概率比较小的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灾难或灾害,如水灾、火灾、兵灾、地震、飓风、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以及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关系矛盾引发的危机(如国图事件)。

图书馆系统的常态性危机是由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引发的发展演化过程过的不适应性,主要涉及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组成要素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环境要素,如图书馆人才危机、资源危机、服务危机、制度危机与网络安全危机等。

4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管理

针对图书馆系统存在的各类危机,应如何进行相应的危机管理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认识清楚图书馆系统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其次是要开发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

4.1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机制,并依据产生机制的差异制定危机管理的策略方案。根据前面对图书馆系统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系统危机的产生机制是图书馆各要素结构及相互作用导致的系统远离平衡而形成的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过程与状态。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主要的危机有:

・资源危机。资源是图书馆系统的基础,没有资源的图书馆也就不成其为图书馆。通过调查当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资源状况,分析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类型、资源结构、资源比例、资源布局、资源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引发的危机,如资源长期保存危机,通讯网络新技术、著作权法等环境变化引起资源建设危机,资源国家保藏危机等,分析危机产生机理并提出应对方案。

・人才危机。人才是图书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数字网络时代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需求。从人力结构、工作业绩、薪酬福利、岗位培训、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对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测量考察,归纳出影响优秀图书馆员缺失和离职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一套核心馆员的评估识别机制、防范和应对优秀馆员流失的危机管理机制。

・服务危机。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产品提供制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其核心功能。通过调查和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方式,研究新的交流方式下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与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矛盾,探索现有的服务方式对未来发展存在的可能风险及预防体系和应对方案。调查国内外图书馆外延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对象的变化对图书馆存在的潜在威胁,分析威胁的类型、程度,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

・制度危机。图书馆制度设计是保障一个社会的信息公平的基本措施。通过分析现有图书馆制度机制上存在的利与弊,从制度研究、管理视角和经济层面分析图书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对图书馆未来发展可能造成的危机,改进和提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完善制度的执行机制和评价体系。

・网络安全危机。现代图书馆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体系与服务体系,因而网络安全是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技术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提供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变化、存在的主要危机,分析危机的主要类型以及对图书馆功能实现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危机解决的基本策略与方案。

4.2 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危机管理也必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

首先,应该开发一套危机管理预案生成的标准方法。关于危机预案的生成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尤其是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图书馆领域可借鉴相关的国内外危机预案生成方法,开发适合我国图书馆领域需求的危机预案生成方法。

其次,应开发一套有实用价值且操作方便的危机管理系统。该系统能灵敏、准确地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息的预警系统,能够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危机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危机爆发所造成的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损失。一般来说,该系统应该包含危机信息的搜集、监测、危机诊断与预报功能,通过危机评估指标系统的计量,辅助生成危机报告,帮助决策者有效进行危机管理决策。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文2

1.1 概念。档案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并保存下来以备查考的文件。“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图书馆档案就是指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在各项工作活动中产生并归档保存下来,且具有查考价值的材料。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文件(上级文件、馆内文件)、规划计划、报告批复、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科研成果记载、年度工作总结、考核评估、业务工作、馆舍情况,等等,真实地记录了图书馆每一个时期的基本状况,揭示图书馆发展轨迹,所以档案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为图书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2 图书馆档案的特点。图书馆档案除有其他档案具备的特点外,又具有自身行业特性。

归属性:图书馆档案一般隶属于上一级组织,并接受上一级组织工作指导。比如社会图书馆隶属文化部门,学校图书馆隶属学校。所以,图书馆所保存的档案大多数是关于自身建设、活动、馆员情况等文件资料,一部分是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及档案复制品。比如文化部门针对单位颁发的有关图书馆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图书馆移交上级部门的馆发展规划、年度总结等文件。

针对性:社会各行政组织都有自己的行政材料、通知、行业制度等,图书馆不会把所属行政单位的全部资料作为档案保存起来。以档案方式保存下来的,都是涉及图书馆或者与图书馆工作相关的资料,比如文化建设、读书活动等材料。对于一些时效性特别强文件、通知、政治学习材料等,因为上级部门保存,图书馆一般不作为档案重复保存。但是,对于行业重要文件,比如《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图书馆要倍加关注,复制保存。增强针对性才能防止图书馆档案的庞杂,保证图书馆档案的行业特性。

具体性:图书馆档案有很强的具体性,它不仅是上级部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各部门工作细则、行为规范、工作流程、业务档案、统计数据、统计报表,等等,真实地记录图书馆各工作岗位状况,真实反映图书馆每一阶段的工作状态,这部分资料在图书馆档案中占了重要部分。

2 图书馆档案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图书馆档案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图书馆的建立、发展与演变。社会文化建设快速发展,数据时代到来,使图书馆不断涉及新的文化领域,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档案管理与挖掘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1 图书馆档案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图书馆档案是对图书馆各方面最原始记录,它包含图书馆组织、馆舍设施、人员编制、科研成果以及图书馆开展和参与各项活动详细情况,有着很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图书馆各阶段工作环境,业务状况、读者服务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情况;了解图书馆各阶段信息资源结构及资源建设状态;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可以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出发展规划。同时,图书馆档案是行业评估最有力的佐证,在全国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评估标准所涵盖的六大项工作,需提供相关档案材料的项目高达 6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料是图书馆工作步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

2.2 图书馆档案为图书馆人才建设和情报学研究提供可靠保证。科研代表着一个图书馆的专业研究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准。图书馆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每一个馆员的业务素质及学术情况。这些资料为后人开展理论研究、提升业务素质打下了基础。图书馆管理者根据档案资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科研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与管理,为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提供真实依据。档案更是新人接受业务骨干的传、帮、带,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的最佳途径。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3 图书馆档案是社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会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档案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文化建设的历史记忆。就图书馆本身而言,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发展和文化展示的窗口,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因此,图书馆档案资料有着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对社会文化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

2.4 图书馆档案是对读者进行教育的重要教材。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决定了其档案资料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档案资料是读者与图书馆的联系信息。图书馆通过档案资料了解读者的需求意向,利用自己的馆藏数据、管理数据、馆员介绍等第一手资料向读者展示图书馆的发展情况,教育公众、引导公众利用图书馆、热爱图书馆。

3 图书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信息数字化、服务现代化是展现图书馆工作的亮点,忽略档案管理是图书馆的共性。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远远超过纸本资料。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中之重,档案建设与管理边缘化已成事实。意识缺乏、认知薄弱导致图书馆档案管理松散,没有基本的管理制度与搜集整理措施。档案的管理只是习惯性无序存放,对大部分图书馆建设、发展以及在各项政治、文化活动中相关资料不做归整和深度开发,导致重要档案信息缺漏项普遍,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一旦使用,便出现检索困难,查准率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与遗憾。

3.2 管理模式落后,档案利用率低。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落后,严重脱离新时期的管理方法。一个书柜装载一个图书馆历史的档案管理模式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数据库、行业网络、资源共享等信息技术深入社会领域的今天,传统的档案形式、落后的管理方法、无序的资料存放都为图书馆档案利用带来困难。这种局面且不说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就是对图书馆行业网络开发也很困难,更谈不上行业档案共享。在这种条件下,图书馆档案利用率也只是保留在资料的传统查验,起不到应有作用。

3.3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办公室人员兼管,他们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和专业知识,只做一些日常工作档案的简单归类与存放,不重视档案归档,更谈不上挖掘资料科学建档的能力。

4 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4.1 树立一盘棋思想,健全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意识是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图书、信息资源、档案对图书馆来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图书馆要全面发展,一定要把档案管理纳入图书馆发展规划中来,并把它作为衡量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管理上采取分工不分家的模式,设置专人管理图书馆档案。保持档案管理人员岗位稳定性,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制定具体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管理职责,把档案管理纳入图书馆建设轨道上来;另一方面,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档案的利用意识。引导读者从图书馆档案信息中了解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各项规章、信息分布及最新信息状况。实现档案信息与信息资源价值共存的良性状态,使图书馆与读者相融相得,以此促进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4.2 科学鉴定,有序挖掘。图书馆档案关系到图书馆方方面面,可纳入档案的信息广泛而庞杂,档案鉴定尤为重要。设立鉴定小组,从实用价值、历史价值、保存意义等角度对要收集的资料做出科学鉴定;根据来源、时间、内容等来判断信息资料对本馆的意义,确定保存的永久性或临时性,并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对档案进行上交、复制和剔除。

有序挖掘是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关键。图书馆在考虑独立性的同时,要兼顾与档案部门的横向联系,重视信息共建。把与图书馆相关的文件、材料吸纳到图书馆档案中来,突出特色,实现独立完整,又具特色的全方位的图书馆档案信息系统。

4.3 加快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实现管理“双轨制”。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统计、收集、登记等,减少档案归档的各项手续与流程。数字技术是现代图书馆的核心,利用优势,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改善管理设施,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但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并不代表废除传统的纸质档案。数字化了的档案讲究存放环境高,又脱离原始载体,其稳定性变弱,在特定环境下影响信息再现;而纸张的物理性能和固态特征,决定了它的耐久性和原始性,寿命可达数百上千年。因此,数字化了的档案与纸质档案存在着紧密的互补关系,实行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并存的“双轨”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水平的最佳方案。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文3

一、阅书馆的发展趋向

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物,它本身就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演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强,图书馆必须具备更强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图书馆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以业务管理高度自动化、开放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电子化、开展网络下的信息增值和经营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图书馆转变,才能和信息化的社会相协调。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现代图书馆行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图书馆的业务自动化管理建设、本单位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联合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二、建设内涵及标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内涵日趋丰富。合适的图书馆信息化解决方案应至少能够支持国际主要网络通讯协议,从而实现网络互联,支持网络检索协议,提高网络服务能力,适合多种开放标准的软、硬件平台,具备国际化用户界面,并支持多种语种环境,这就需要参照有关国际或国家标准,使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同时,要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和本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网络环境。现代数字图书馆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库及其应用。网络操作系统为当前的主流操作系统,如 Windows2000/XP , Unix 或 Linux 等。网络环境以 Internet 为基础进行设计,网络功能要强大,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如 TCP/IP 、 ISO10161 等。

2.硬件设备。数字图书馆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专用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和存储设备等。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的组织与安排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充性。软盘、 CDROM 、 DVDROM 、硬盘、硬盘阵列、光盘阵列以及 NAS 等是数字图书馆常见的存储设备。在图书馆信息化解决方案中数据的灾难备份及恢复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3.软件系统平台。完整的图书馆信息化解决方案软件系统平台包括制作系统,系统、应用平台等。应用平台对于用户和读者来说是进入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入口,为用户和读者提供了使用界面,并将网站管理平台、全文检索系统、阅读器等集成在一起,提供用户和读者使用。一般全文检索系统提供了分类检索、标题检索、作者检索等检索功能。阅读器能给读者提供原出版物的信息,是读者见识数字图书馆“庐山真面目”的工具。

4.数据库。在选用或使用数据库时应考虑数据库的易维护性、易升级性、开放性、通用性和可靠性。虽然自行开发数据库价格便官,但其维护、升级、通用性都很差,因而在图书馆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应优先考虑选用性能、价格比较高的大型商用数据库。

5.数据库资源。数据库资源是信息化图书馆的核心。通俗f 讲,在图书馆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如何选择性能价格最高的数据库资源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数据库资源应能处理图书、期刊、特种文献及电子媒体等信息资源。

6.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信息化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方案中应考虑两个系统的接口和兼容问题,从而方便管理和维护,更方便读者使用。

7.体系结构。当前软件体系结构上以 C/S 结构、C/S公布式系统、 B/S 结构(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上加上 WEB 应用服务器)、 B/S结构或三层结构为主。综合考虑互联网设施的日益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初期投入和维护成本,在图书馆软件体系结构上选择 B/ S 结构或三层结构将是主流选择。

8.标准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本身当前还没有标准与规范,国家正在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图书馆信息化解决方案应遵循当前已有的标准或规范。

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几十年来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方面仍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因此,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梯度发展战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真正实现广泛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和为全社会提供利用。它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围绕这一宗旨进行。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档案 数字化建设 信息编研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20-01

图书馆档案是指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在各项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归档保存起来的材料。在高职院校中,对图书馆的档案进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校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在图书馆档案管理日益走向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解决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缺乏集中统一管理:图书馆的档案种类繁多,有来自上级的文件、本单位的各种会议记录、教学部门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等。由于种类多,在落实管理责任时,出现了互相“推诿”的现象,造成部分档案出现“无人管”,或者“管理不善”的现象,这种缺乏统一管理的现象,对日后查档将会造成不良影响。

2.馆藏档案结构并不合理。从档案门类结构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文书档案比重较大,以业务档案为主的特色档案比重很小,内容亟待丰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发展的时间相对短,历史不够悠久,在图书馆发展初期,只追求馆藏数量,对质量没有严格把关,造成有些档案质量不高。

3.馆藏档案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些档案并未进行分类、标引、编目、排列,更没有进行二、三次档案文献的加工,使档案资源不成体系,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4.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缓慢。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求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必须把纸质的档案管理变成数字化管理。这一过程的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学生的日常教学,还是实习、实训,以及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招生等,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忽略,或者减少对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关注。

5.图书馆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人员,有很多都不是本专业的管理人员,他们对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与信息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少,对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业务水平不够精湛,尚未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队伍。

二、解决的策略

1.加强重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重视,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信息共享程度低,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因此,档案部门对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实行数字化信息处理,使档案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轨道,使档案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2.让档案工作为现实工作提供更多的方便。目前图书馆档案工作没有被更多的领导、老师重视的原因之一是档案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小。如果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在局域网上公布非保密信息,如规章制度、科技成果等,有效增加档案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主动服务的目的,就可以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大家对图书馆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3.做好档案信息编研。目前,各学校根据《高等院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将档案信息确定为10个一级类目,分别为党群、行政、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这样,各学校档案馆就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然而利用面广、作用大的编研成果仍然不多。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将本馆的科研、学术活动情况,编制成图书馆科研工作实录、图书馆专业论文汇编、科研成果文集等,在馆内外宣传、介绍、交流,提升图书馆档案资源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4.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和服务理念。由于从事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人员很多都不是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可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迅速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枯燥,所以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服务意识”教育,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解决问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会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胡政.浅谈高职院校档案管理[J].当代经济,2008,(4).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文5

关键词:创新;图书馆;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高校作为人才汇聚之所,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示范区,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对全社会起着导向作用。高校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个体,来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和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而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图书馆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除了课堂教室以外,图书馆是大学生汲取营养、答疑解惑、求知增智的有效方式,是大学生的除教室以外的第二课堂。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对文化的创新起到了一种基础性的作用。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高校图书馆,不论是古典历史文献和当代科技文献的收藏,都毫无例外地扮演了传承人类文化的角色,并且是一种综合经济、文化实力的体现。美国的哈佛大学藏书总量在1300万册,耶鲁大学藏书总量在1000万册,北大图书馆藏书总量在629万册,从中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规模来看,可以说,高校图书馆的产生,是满足人类传承文化的需要,是人类知识领域的重要财富。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问题

1.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综合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逐渐由传统服务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服务管理模式转变,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保证了图书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作用的正确发挥,只有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满足学习人群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2.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不太成熟。通过对于图书管理工作的经验累积,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系统包括了公共检索、文献共享、馆际互借、资源导航等四大方面,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尽管成绩斐然,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没有成形、高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全面实现数字化、各大高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信息化管理体制滞后有关系,不仅难以做到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发展,各大高校之间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还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

1.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创新。图书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图书管理人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大力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作为高校的领导,要通过有效策略,以组织培训的方式,让每个图书管理员都能有不断学习的机会,以此方式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要加强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培养图书管理人T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图书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是服务于大众读者,要针对不同读者的各种要求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因而需要管理员必须具有分析读者的心理特点、读者需要、活动过程等能力。管理人员是信息资料和用户的桥梁,工作人员应主动与读者联系,了解他们对信息资料变化要求的规律,研究读者的变化对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创新。图书资料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已成为高校图书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成为衡量其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积极努力的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才能够保证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才能够为促进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不仅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能够科学合理的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分类,还能够保证师生在查阅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要加强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及时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确保管理体制适应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避免出现管理体制落后于信息化发展的情况,对于涉及到著作权利保护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法律保护。

3.图书馆图书档案管理创新。图书馆档案作为一种文献,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图书馆发展概貌、活动规律,客观真实地记载图书馆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图书馆档案管理作为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在图书馆管理中,反映并影响着图书馆的工作。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全馆人员的档案意识,明确档案归档要求,确立目标管理体系,制定档案工作目标计划,分解档案信息整序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同时引入激励机制,挂钩人事考核制度,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开创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新局面。以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为管理手段,建设一种全新的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图书档案管理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强化管理水平。定期进行培训升级,同时让相关管理人员考取“档案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针对图书档案的管理手段,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快速准确高效的进行数据统计和借阅登记。对于重要的图书资源和有价值的馆藏,要定期进行备份和整理,做好相应的修缮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方.众创空间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04).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文6

【Abstract】By combining the RFID technology for secondary development,the exist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figuration of the library is expanded to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bookshelf,which is used to collect the books'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the situation, the indicators visually presented in the virtual shelves.

【Key words】RFID; Smart Bookshelf; Virtual Bookshelf

0 前言

??前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着重在利用对图书的识别和定位来解决错架、乱架,馆藏盘点,自助借还等问题[1-2],但并没有充分利用RFID技术化后增值信息来深入分析。本文从三个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借此来深化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问题1:RFID技术化后,图书馆的馆藏评价数据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比如用在馆藏图书的利用率评价方面。传统馆藏图书利用情况主要是指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占全部馆藏总数的百分比。王家全认为此计算方式不能合理的反映图书实际的流通特点,提出给分母增添一个“常数”来运算, 使图书流通率科学合理。但该“常数”的合理值却很难确定[3]。张晓青等认为在借阅一体化的环境中,读者在借书前的在架阅览也理应算为一种图书使用情况,提出藏书利用率为(阅览人次数+外借册数)/馆藏书刊总数的比值,但对于“阅览人次数”的测定,只是简单以入室读者数估计出的假设值[4]。问题2:大多图书管理系统提供虚拟书架的功能,通过RFID技术提供的定位信息,结合馆藏图书在架/不在架等状态信息,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了馆藏图书的平面布局,但并没有融合图书的使用情况来揭示更丰富的信息。问题3:RFID图书馆的建设主要分为自建及购买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尤其是购买商业平台时,往往要求更换、添置新的设备,升级或替换新的管理系统,经费受限的图书馆对此只能是望而止步。当前缺乏重用已有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案。

1 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于问题1和问题2,本文首先扩展传统的图书利用情况指标,认为馆藏图书的利用不仅表现在读者的借阅行为中,还包括读者在馆内取架阅读的取阅行为。但由于传统图书馆在技术上无法获得图书被取阅的数据,故而只能以流通的借阅行为来代表单种图书的使用情况,进而计算馆藏图书的利用率。而RFID图书馆通过对图书定位及识别的技术可获得图书的离架、归架的时间[5-6],由此可获得图书被取阅的次数及时长。本文定义图书使用情况包括4项指标:借阅次数、借阅时长及馆内取阅次数、取阅时长。图书的使用情况是图书馆采购、编目等环节的重要参考因素,同时也可用于评价图书馆文献服务质量。而单种图书的使用情况的汇总则构成图书使用情况,扩展该项指标,能够更合理的刻画图书使用的情况,也会对向读者开展推荐服务提供重要参考。针对问题3,本文采用二次开发技术实现RFID系统与现有图书管理系统的集成,通过灵活、自由的方式购买符合自身需求的硬件,利用免费的开源软件来自主开发软件接口,减少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的投入成本。

总的来说,深入应用RFID技术,通过二次开发来构建智能书架及虚拟书架,解决以上3个问题。本文RFID扩展应用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通过构建智能书架来获得图书的定位信息,经过扩展服务器的处理,将相关数据实时更新至虚拟书架中,虚拟书架可在各类展示终端中使用。同时,扩展服务器还要负责与已有的业务服务器及工作机群的相关接口进行互操作,交换各类数据。

2 RFID扩展的架构设计

根据前文的解决方案,RFID扩展应用架构如图2所示。

其中物理层包含智能书架所需要的基本部件,在已有书架的基础上,增加RFID相关配件。天线、多路开关安装在书架的特定位置,RFID阅读器读取书架上不同区域的带有RFID标签图书的数据,并通过Wi-Fi网络将数据发送给上层。在RFID扩展层中,控制器负责向RFID阅读器发送指令,采集器作为网络接口,接收RFID阅读器返回的定位数据。数据编码/解码器负责转换图书定位数据格式、馆藏图书信息数据格式和图书信息扩展数据格式三种格式。其中,图书定位数据包括图书ID,所在架号、层号、区号及状态等信息;馆藏图书信息数据格式包括图书ID、书名、出版社、开本、页数等图书的部分编目信息;图书信息扩展数据格式包括图书ID,离架时间、归架时间等信息。此三种数据格式在图书管理系统的流通、RFID图书定位信息的存取及应用层和表示层的可视化环节中使用。交换接口的功能主要负责RFID扩展层与图书管理系统相关功能对接。以“图创”图书管理系统为例,采用数据库视图、存储过程集成的方式,来读写业务数据。使用REST架构,JS注入实现与OPAC页面的整合。应用层的图书使用统计分析模块,负责统计图书的流通次数、借阅次数、借阅时长、取阅次数、取阅时长等数据,计算出图书使用情况指标。场景建模的功能是为表示层虚拟书架准备馆藏布局模型。模型分为2D和3D两种形式,涉及的物体有楼层、书架、图书等。楼层空间布局、书架布局等信息通过人工配置完成,图书大小则根据图书的开本、页数、装帧等编目信息来估计并动态生成。图书的初始位置通过分类号及流水号来确定,并在智能书架初始化时进行自动调整。通信模块负责向表示层的虚拟书架提供数据更新服务,使用开放的网络协议实时传输数据。表示层的虚拟书架以2D和3D两种形式进行可视化。2D可视化在平面上展示馆藏书架布局,当选择指定书架时,显示具体的在架图书信息,如书名、书号等及该书当前的使用情况指标,并提供图书检索、类别检索。以分类号来显示多组书架区域的联合信息,即可以从整体布局中了解各类图书的图书使用情况。不论是微观层面的单种图书的使用情况,还是宏观层面的图书类别使用情况,都通过不同颜色及深浅程度的热区来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数值,读者或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热区的形式来快速、直观的了解图书的使用情况。3D形式的虚拟书架与2D虚拟书架相比,除了使用立体形式表现物体之外,还提供空间导航功能,利用鼠标、键盘或触屏操作,在虚拟空间中畅游书架,提供虚拟现实体验。

3 技术实现

智能书架的配件选型如下:带Wi-Fi功能的RFID阅读器,UHF860-960MHz无源标签、圆极化贴片天线和可控射频多路开关。RFID扩展层及应用层各模块采用Java 开发,利用RIFD商家提供的驱动接口来控制及采集图书定位数据,同时开发与图创图书管理系统的接口操作,使用MySQL关系数据库作为应用数据库。场景建模使用Unity3D软件实现3D虚拟书架的建模,利用C#进行导航功能的开发。使用JQuery,D3.js脚本来构建2D虚拟书架的模型。在通信协议上,浏览器端使用 WebSocket来实现应用层数据及表示层的2D虚拟书架的实时数据传输,而对于部署在移动或桌面环境的前端应用,则使用Socket进行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