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就业范例6篇

会计行业的就业

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1

关键词:会计;从业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难,这就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在业务处理工作中,诱惑力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从业人员一旦“丢失”会计从业规范,就会做出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直接影响的是国家税收的问题,这将给国家财政带去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从而从基础中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会计从业规范

1.会计从业规范的概述

会计从业规范就是指在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该遵循和坚守的与会计职业活动想适应的行为规范。具体为在会计工作中,从业人员应该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在工作中以坚守相关的会计准则,依照准则处理相关事务;在工作中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在工作中注重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养成不贪不占的习惯,不被诱惑所迷惑,不弄虚作假,正确处理会计事务;同时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以提高职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会计工作中,其职业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都比较的强,从业人员在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时,不仅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保证会计行为的准确。

2.会计从业规范的重要性

会计从业规范对于会计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他们的从业规范水平。对于会计从业人员,他们需要养成高尚的品德,这样才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处理。他们在提高自己品德的时候,不仅仅是通过学习会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时刻的进行自我反省,以察是否有做出违背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这就需要通过会计从业规范来检查。

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很多企业自身的利益可能会与国家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产生矛盾与冲突,会计从业人员就需要根据会计从业规范与国家法律法规,调整工作中的经济利益冲突,保证会计行为的正确性。

会计从业规范是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工作的保障。会计从业人员通过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后,将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使企业领导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促进企业发展。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的时候是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的;而要正确的处理经济业务,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基本的从业规范,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人员生产会计信息的时候是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如果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规范不高,他们就会为了一定的目的,伪造、编造和篡改会计信息,这样就会给企业和国家带去经济损失。

二、会计从业人员规范存在的问题

1.会计从业人员规范观念缺乏或者是薄弱。在会计工作中,很多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于从业规范的观念都比较的缺乏。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企业领导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会给会计人员带去一定的影响,或者是从业人员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就会对会计信息进行变更、改造,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他们对于从业规范观念意识的淡薄,使得在工作中失去应有的思想意识,缺乏独立处理相关工作的能力。会计人员每天接触的是财务经济处理事宜,这就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去抵制各种诱惑。如果会计从业的从业规范薄弱,就会在工作中迷失自我,被诱惑所打败,做出各种违法行为,如伪造会计信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出现经济犯罪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经济利益。

2.会计从业人员在法律意识方面比较的薄弱。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培养会计人员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学生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之学生踏入社会之后,接触更多的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也没有更多的时候去加强法律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从而使得从业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缺乏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不能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法律法规,从而影响他们不能更对法律中对于会计从业规范要求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在会计领域中,其各种相关条例法规、业务处理工作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就更要求了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再深造。然而根据各人的接受能力差异,有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而法律知识淡薄,有的是法律基础知识扎实,可是又缺乏运用的能力,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上不完整。

三、产生会计从业规范问题的原因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工作,可见会计人员的重要性。可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频繁出现会计违法、违规等事件,如假账、假凭证和假报表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也给国家和人们带去一定的经济损失。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从业规范的缺失所致。他们在工作中没能坚守会计从业规范,只有让会计人员坚守从业规范准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他们的从业规范还存在不足,导致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我国会计从业规范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在我国的会计相关法律中,没有对会计从业规范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的说明。而我国进行会计从业规范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开始的会计从业规范教育课程来完成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育与培养的时候,教师只重视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没能对实践进行指导;或者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通过再教育了解会计从业规范。由于这种教育体制,使得会计从业规范教育不够完善,缺乏实践经验,导致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对从业规范观念和意识缺失和淡薄。除此之外,会计从业规范教育体制的缺失,也成为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若将整个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比作一个整体,则会计从业规范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则成为最薄弱的一环,严重限制了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规范素质的提升,进而影响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

2.我国会计工作环境不利于会计从业人员形成会计从业规范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其实属于相关企业单位聘用的工作人员,是为其单位服务的,这就使得会计从业人员从属于单位,单位中的相关领导有权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按照其要求进行事物处理。而这对于会计人员养成会计从业规范,就比较的困难。因为岗位的从属关系,使得会计从业规范的作用和其作用的大小也具有了从属的关系。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饭碗”不能与单位领导发生冲突,而在碰到领导要求的事项是违背法律、法规和从业规范要求的时候,他们就不能够正确的坚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因而做出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私人企业中,其违规行为比较的严重。在这些企业中,一般都存在私设帐套的行为,或者是偷税漏税的行为。从业人员知道这种行为是违背了会计准则的,可是为了“吃饭”不得不听从老板的要求,而去触碰法律,这就像人们说的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

3.在会计工作中对会计从业规范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不够

在会计从业人员中,大家表现出的会计从业规范水平高低参差不齐,加之受不良工作环境的影响,其从业规范就更加不堪。我国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规范的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以从业规范为准绳进行经济业务的处理。然而在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中,对于从业规范监督与检查工作没有明确的说明,特别是针对违规从业规范的行为应该采用何种措施进行惩罚。虽然在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中有对一些违规行为做出了惩罚要求,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强,导致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同时在监管的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往往又滞后于事实。

4.屈从领导的压力,从业规范被迫失范

屈服于领导的现状日益严重,而且在社会上更是形成了一种风气,此种不良之风,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从目前的经济体制发展来看,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之间属于一种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很多员工会认为单位就是领导,单位就是一切,这种思想很难摆脱道德失范的厄运。有时候单位负责人为了一己私利会向会计人员施压,长此以往会计人员很难坚持道德信念,极易出现道德偏差,因此企业会计在工作中弄虚作假现象也不为鲜见。因而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指使,强令下被动的做假帐,否则会使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受到很严重的损害甚至丢了饭碗,所以,要恪守从业规范,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欠从业规范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所以会计人员如何坚持其从业规范准则,如何改善这种领导欺压会计人员的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四、会计从业规范的改进措施

1.道德和法制的建设应该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要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那么就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从业规范建设的话,那么在对那些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约束的时候根本就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约束。另外就是当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时候,也还是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信念来进行遵守,所以道德的建设要和法律的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面对会计从业过程当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治理的时候才能够更加的有效和彻底,那么会计行业当中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才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道德的建设和法律的建设两者是相互依存,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行。道德能够通过法律法规的法制形式表现出来,在对补充和进一步说明法律法规的时候则可以通过道德来完成。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时候,不能够只是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强制的进行,同时还需要依靠会计从业规范从侧面来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进行规范和引导。

2.要为会计从业人员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从业环境。良好的从业环境,是保证时刻认识从业规范的重要性,并不断督促自身进步,进而提升从业规范素质的最佳条件。在推进和建设会计从业规范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比较良好的从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建设会计从业规范的过程当中,对于社会上一切有利的因素我们都应该要去积极的利用。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从业环境的质量就会对培养和形成会计从业规范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因为在建设会计从业规范的过程当中,非常有必要创建一个比较良好的从业环境,只有当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这个社会大环境比较良好的时候,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和熏陶。但是从现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实际社会环境来看,要创建出一个比较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对于建设会计从业规范来说,会计从业环境的创建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于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工作在实际当中一定要做好。在建设会计从业规范的过程当中肯定是不能离开社会舆论的支持,对于社会当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以及意志观念都能够通过社会舆论反映出来。那么会计的从业人员在树立正确荣辱观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社会舆论来进行,如果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表扬和认同,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很好的产生一种荣誉感,所以在建设会计从业规范的过程当中,舆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实际建设的过程当中,就要积极的利用社会舆论的作用,让舆论的作用能够真正和充分的发挥出来,但是在树立舆论导向的时候应该要正确,让舆论导向的监督作用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出来,同时还需要树立一些正面和反面的典型,这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和示范的作用,让会计从业人员能够重新树立起比较正确的会计从业规范。

4.要不断的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教育工作。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去对不断变化的会计方针和政策进行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教育。因为会计从业人员是由不同的几个部分组成的,那么在对他们进行从业规范教育的时候也应该要设立起比较系统完善的从业规范教育体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会计从业规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在会计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规范的认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水平,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正确处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会计从业规范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从业会计从业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导致当前从业会计从业规范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从业会计人员从业规范素质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钧,何小波.关于会计从业规范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06).

[2]沈红.关于会计从业规范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1(01).

[3]牛.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2(02).

[4]袁晓梅.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1).

[5]关新.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6).

[6]袁亚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7).

[7]赵文波.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J].商,2013(02).

[8]石天胜.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35).

[9]杨艳.浅议新形势下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3(34).

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 失真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高校、考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自“就业率”这个概念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它就成为教育领域以至全社会的“焦点”,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新近不断被媒体披露的就业率造假又再度引发关于就业率的热议。针对又一届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时出现的对新一轮“就业率造假”现象的热议,我们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进行再考察。如何防止就业率造假,国内一些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比如有学者对建立一套合理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作了研究,认为通过建立包括推动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实现监督手段多样化、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建立互联网监督平台等多种途径,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监督机制[1];有教育专家提出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三至五年的跟踪制度,把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这些对策无疑是中肯的,但仍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就业率造假,防止就业率失真。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的关键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经验,提出第三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措施,防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确保就业率的真实性,提高就业率的可信度。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是统计主体

要研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的主要因素,就必须考查就业率统计工作中的主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是通过各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以及省一级的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源于高校自行报送的就业方案。可见,就业率统计工作中有四个主要环节,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作为信息传递者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作为信息采集者的高校、作为统计对象的高校毕业生。在我国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就业率统计体系中,作为信息采集者的高校,是就业率统计中的关键环节。防止就业率失真,保证就业率真实性,高校责任重大。应该说,我国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校是否积极主动地追求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是否本着诚信原则进行就业信息的采集与上报。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最主要的症结所在。

(二)高校是利益主体

200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其直属高校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全国74所高校被划分为6个档次。2003年,为了进一步引导高校重视就业,促进就业对于高校招生培养的积极作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文件),意见规定,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要减少招生,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也要控制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将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此外,在审核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时,各有关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要作为依据之一。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4〕35号)进一步指出:“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列为高职院校评估的核心指标。”2004年年底,在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教育部周济部长公开表示,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可见,现行的就业率政策直接涉及高校自身声誉甚至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

统计主体同时也是统计对象的利益主体,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本身由学校提供,上级部门又用这个计算结果去考核学校,学校方面既当“裁判员”又当了“运动员”,扮演了双重角色。由于我国将就业率与高校的具体利益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绩挂钩,所以这种自我评价式的统计方法无疑为就业率信息的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就使人们对这种统计体系下统计出来的就业率容易产生疑问,降低了就业率信息的可信度。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经验借鉴

在国外,高校就业率的统计体系大体上由高校、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或研究机构、就业服务机构组成。这些组织或联合统计就业率,或单独统计就业率,形成就业率的多维评估体系。

(一)美国:统计主体多元化

在美国,有多个统计主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美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通常是由政府专职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高校共同承担。美国政府专职部门主要有劳动统计局、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等。其中,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是美国教育部对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指标进行统计、评估的权威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通过对一些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获取就业信息。统计时,按专业、性别、种族和年龄等分类指标(一级指标)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社会中介机构包括公众传媒、职业界的行业协会等。影响较大的传媒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商业周刊》等,他们将就业率作为高校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高校排名,促使高校提高就业率,如毕业时的就业率、毕业3个月后的就业率、毕业9个月后的就业率、就业薪酬状况等指标,在排名指标体系中占有一定权重。美国新闻及大众传媒教育协会、法律就业协会等职业协会也积极参与全美及本行业内的毕业生就业率调查。他们采用的调查方式多是由学校提供学生姓名及地址,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薪金水平、工作性质及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等。美国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机构,这些机构每年都会通过完整的就业率统计与评估体系,对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详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对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择业加以指导。统计部门通常采取抽样进行书信调查、网站在线调查或电话访谈的方式。为了保证较高的回收率,他们会对未回馈者进行再次的询问和确认。由于大部分的调查采用了在线填写方式和电话访谈,所以毕业生能很方便地将信息反馈。[2]

(二)其它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就业率统计

一般来说,日本高校就业率的统计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校进行统计汇总,上报到厚生省及文部省;另一种情况是由一些机关或新闻机构,通过咨询公司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向主要公司和一些学生进行抽查,了解各个就业单位与学生已经签订意向书的情况,给出整体的就业情况。加拿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相对简便。加拿大利用国家统计局、统计局下属部门和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发展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统计,并在多种媒体上公布。各高校也利用自身的就业指导中心或其他机构进行统计。[3]

国外高校的就业率一般让一些与高校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也不与某一统计主体的利益直接挂钩,容易得到公众和高校的重视和认可。

三、防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的关键措施

在统计学中,“人们对统计数据的要求是:客观性,即它能反映客观事实而不受任何偏见的影响或任何势力的干扰;准确性,即统计数据的偏差不能超过根据统计研究目的而事先确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及时性,即统计数据应及时搜集,及时加工,及时公布”[4]。就业率属于社会公共信息,作为公共信息,其内在要求是客观、公正、透明、真实,并供社会各方作为决策依据。通常提供公共信息者应是与信息本身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的第三方。既然就业率与高校利益紧密相连,对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工作不应让高校自己统计,而是应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

鉴于目前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现状,为避免由于受到利益驱使导致数据失真的现象出现,提高就业率真实性,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统计经验,改变当前我国现行的由学校自身统计上报就业率的做法,逐步过渡到由一些与高校无直接利害关系的非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工作。由学校等部门提供毕业学生的姓名和联络方式,社会中介机构可采用劳动人事专门机构登记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就业登记以及书信、网络在线、E-mail或电话访谈广泛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以确保调查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侧重就业率的专业相关度、薪酬水平、行业等指标,为学生升学,选择学校、专业提供指导服务。由于非政府社会中介机构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从而能够使高校就业率制度更为客观、公正,这样,统计结果才会更真实,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才会提高就业信息的可信度。这种信息才真正是社会、政府、考生最需要的。

总之,为了防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就要科学高效、客观真实地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这就有必要改变就业率统计主体单一的状况,建立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机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就业率的统计。就业率统计机构多层次多元化,有利于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公正性,提高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使统计结果更加准确,更加真实。

参考文献:

[1]胡宇辰.试论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监督机制.社会科学研究,2005,(2).

[2]张剑.论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评估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4,(6):46.

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3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教学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并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促进小企业改进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中职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会计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从中职会计类毕业生历年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毕业生首次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岗位主要为出纳、成本会计、仓管、记账等岗位。由此可见,在财会专业中应该尽快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相应课程,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的需求。中职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学习,将《小企业会计准则》贯彻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是当务之急。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及会计考试问题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沿用的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的教材,而中职学生日后在中小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可能性较大,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下的教材,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日后所从事职业的岗位需要,即出现学校所学习、考试的内容在实际工作用不上的情况。现阶段,我省高职单招财经类考试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教材,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教材,就会出现平时所接触学习的内容与考试内容对不上的问题。这些情况使得学校在选择会计教材,教师按哪种会计准则进行授课都会出现两难的尴尬情况。

2.《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平行教学的问题

按现行的考试、考证制度的要求及日后就业的需要,两准则必须在教学中穿行。就目前我们所面对的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生源数量在减少,在生源素质方面也严重下降,两种会计准则同时在教学中来回穿梭,部分学生有些吃不消,有时会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产生疑虑,因为不知道要按哪个会计准则进行处理,或者是对两准则下的会计处理相互混淆,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对于专业老师来说,两准则的并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为专业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2-3门课程的教学。就以任教《会计基础》这个课程来说,不同年级的财会班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此时就要根据不同班级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授课。这样在无形当中,教师的备课量就增加了不少。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教学中的衔接

1.更新会计考试内容,重视小企业会计教材的编写。

据资料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的中小企业近5000万家,预计每年将保持7%~8%的增长率。针对此现象,以后的会计系统考试可以分开执行标准。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建议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标准,针对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建议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在教材方面,中职学校在小企业会计教材的选择上,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种类参差不齐,其中不乏高职高专类教材,针对中职生的教材较少。由此可见,目前的教材情况无法满足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应引起出版机构的重视。同时,建议中职学校尽快组织教师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写相关的教辅教材。

2.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学生成分多元化,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班内学生间基础能力差异大,学生的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呈现离散性和波动性,学生难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两准则尚需在教学中并行,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推进分层次教学。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基础会计》的学习后,通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类:成绩优秀、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想继续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在会计教学中,要求同时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的知识内容;对于专业基础及文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将此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能胜任小企业会计工作的某个岗位能力要求,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及岗位的锻炼,可以重点讲授《小企业会计准则》业务操作,将《企业会计准则》知识内容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不做强调。这样在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的同时,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最佳水平,获得成就感,满足了社会对专业多层次人才的需要。

3.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小企业会计教学内容。

对比《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与财务会计报告方面进行了简化和调整,降低了会计核算的难度。《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两者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不同的会计处理要求。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一案例在不同准则下的会计处理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例如:2015年10月25日,甲企业月末盘点,盘盈A材料3000元,如果甲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那么会计处理应为:发现盘盈时:借:原材料―A材料3000贷:待处理财产损溢3000查明原因后:借:待处理财产损溢3000贷:管理费用3000;如果甲企业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会计处理应为:借:原材料-A材料3000贷:营业外收入3000。又如:出租包装物的租金收入,在《企业会计准则》下是记入其他业务收入,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最后,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归纳出两种准则下对经济业务的不同账务处理,表格对比的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账务处理的关键点,即找出两准则下会计处理的不同点,更高效地进行实务操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加强会计师资培训。

当前,我国的会计环境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进一步协调和趋同。特别是2013年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了小企业的会计行为,使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更规范。中职会计教师肩负着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的使命和责任,只有使教师充分理解小企业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和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断增强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重视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和再学习,才能使《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出具有会计理论与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广大会计教师就要尽快将“小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到教学中,克服目前存在的教学困难,寻求两准则平行教学的平衡点,真正将“小企业会计准则”融入会计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1.

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4

    会计体制即我国通常所说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国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各种方式、形成以及各种制度的总和。从整体上来说,会计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本文使用会计体制代替会计管理体制这一概念,主要是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政府的会计行为是在一定的会计体制下进行的,其会计行为方式、方法是一定会计体制的产物。会计管理体制往往是从政府角度来表述会计体制的内容的,从政府角度出发来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作出制度安排。我国会计理论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会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来概括我国目前不同层次的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明确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会计体制是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机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会计运行机制是会计运行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其联系,是会计运行的目标和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的耦合,是会计体制外在的作用形式。有什么样的会计体制,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要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也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会计体制。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体制,实现现行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一、确立以企业会计运行为立足点的会计体制

    会计体制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不同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关系,对各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进行。从三大经济主体理论来说,会计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使政府、企业和企业人员在宏观会计运行和微观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我国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个体,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着力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成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主体。在会计运行方面,企业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如何,同样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也是宏观会计运行的基础,制约着宏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可以说,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有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宏观会计运行也难于达到甚至不可能达到有序运行的最佳状态。

    企业经济主体作为联结个人经济主体与政府经济主体的中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个人经济主体一般都是借助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其经济行为的,借助企业经济运行过程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个人经济主体处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下进行经济行为,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决定于其所处的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由此个人经济主体在企业管理与控制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众多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构成的,但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服务于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运行的微观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决定着会计人员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对企业经济运行和会计运行的依附,决定着企业会计人员总是借助于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内化于企业会计行为之中,它是通过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与政府的联系则是通过企业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政府与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联系也是通过企业这一中介进行的。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最终要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要求;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过程的约束,最终也将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但是,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只表现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总是处于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会计行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组织其会计运行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可以说,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企业对其会计运行及其会计人员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因此,没有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的合理化,很难实现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当然,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会计行为可能起因于对自身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时可能表现为与企业会计运行优化的非同一性,甚至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相偏离,但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总是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以实现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促进企业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而进行的。因此,会计体制明确会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权责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承担着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调的职能,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对会计运行过程的调控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宏观会计运行协调、有序。为了实现对会计运行的调控管理职能,政府作为一特殊的会计行为主体,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将宏观会计运行方向和目标,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微观会计运行的要求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供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及其会计运行的基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运行进行约束,对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不当会计行为进行调节,使各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符合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

    政府作为宏观会计主体,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政府宏观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行为的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为企业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调控,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组织其会计运行,保证实现其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政府会计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实现,都依赖于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政府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果没有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则无法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再好的法规也形同虚设;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和调控,如果企业不对其监督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不发生相应的会计行为,也就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监督调控目的。

    要实现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关键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和健全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因此,造就良好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塑,就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制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对现行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

    从整个会计体制来说,首先就要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保证企业会计运行过程的独立性。从现行会计体制来看,企业虽然在会计运行方面较传统经济体制下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会计运行过程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企业会计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会计行为的依附状况。因此,当前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会计主体。扩大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不仅是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内容。扩大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一方面为企业会计运行 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逐步形成其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基础。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就没有企业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企业则缺乏自主地组织会计运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会计运行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也缺乏存在基础。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也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运行机制理论来说,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确立的条件,是实现企业运行自我约束,以及接收政府会计运行调控信号并对其作出灵活反应的基础。因为企业只有在追求自身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导向下,才能能动地组织会计运行和进行会计行为,灵敏而自动地接收政府通过市场传导的信息,并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对自身会计运行进行调节与约束,从而形成其会计运行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

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5

关键词:会计 课程体系 改革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化,企业对会计人才(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在中职教育中推行的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①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偏重于会计一般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的结合脱节;②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上岗后的后续教育成本相对较大,市场难以接受;③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知识单一、应用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新兴行业对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的要求;④由于中职院校的自身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局限,使得他们培养的学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的理念、原理和知识十分有限。为了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乘着国家示范性中专建设的东风,我校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究和尝试,以便形成特色和推广。我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主要遵从以下思路来进行:

一、全面调研专业人才需求,三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了解地区产业行业现状及会计人才需求趋势,掌握不同规模企业岗位设置并进行分析,分析中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并对地区人才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确定现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能力要求,三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1]

为了了解东莞地区产业结构和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针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需求调查,结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首次就业情况,明确我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导向性依据,从行业企业、中职院校和毕业生三个维度进行了调研。行业调研是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和人才市场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中职院校调研是对东莞地区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教学走访调查,了解会计专业的基本信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等情况;毕业生调研是对本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会计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就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就业专业对口率。

二、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定位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专业岗位群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开展东莞地区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调研工作,了解企业财务岗位在企业当中的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在企业当中的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分别按企业规模50人以下企业、50-200人企业、200-1000人企业、1000-5000人企业、5000人以上企业统计分析出财务岗位招聘的最低要求,包括学历最低要求、职业资格最低要求、计算机证书最低要求、英语等级最低要求、工作经验最低要求。并集中对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案头研究,分析统计不同规模企业主要财务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环境。[2]

通过对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的调研,我们统计出企业规模在50-1000人的财务岗位有主办会计、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出纳、往来会计、材料会计、会计员助理、财务文员等十余种岗位。通过对中职会计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调研,我们总结财务岗位主要分为核算类岗位、审计类岗位、税务类岗位、出纳类岗位、统计类岗位。

根据企业岗位设置规律,企业财务除出纳岗位,会计类岗位的设置为主办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精细化划分。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适合从事中型企业基础型会计岗位,更适合从事小型企业辅助型会计岗位。根据岗位群技能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容易胜任出纳类、统计类岗位,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对学校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双重定位。

三、分析岗位职业工作过程,梳理岗位工作任务

针对定位的岗位群,结合地区产业行业,将岗位定位为主办会计助理、成本会计助理、往来会计、出纳员、办税员、统计员、核算员、财务文员、收银员等十三个岗位。根据企业岗位调研情况,对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疏理、归类、整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将以上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课程

典型工作任务包含了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是一个过程结构相对完整的任务,反映着职业规范和工作标准。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职业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打破岗位的界限,将类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转化为对应的学习课程。

五、学习领域描述,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领域是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与行动领域相互对应,它与行动领域中的专业工作对象有直接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职业关系。根据会计岗位(群)工作分析归纳的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划分,并赋予相应的学习领域的表述。[3]

六、“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通过会计岗位(群)工作职业分析,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转化及课程的归类,得出会计基础、统计基础、小企业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原理与实务八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基于就业岗位(群)定位,结合职业岗位群技能分析,以及实际调研中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自身素养的要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所以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上三种素质的培养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理念进行“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并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标准统一。

图1 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思路图

参考文献

[1]肖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3,N044:135-136.

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6

一、我国会计精神的现状

(一)会计行业的公信力有所下降 不断出现的会计违规事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的信任大为降低。会计行业不仅在我国,在整个世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公信力下降。所谓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就是会计行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行业公信力是会计行业的无形资产,是会计行业在长久的经营中获得的一项宝贵资产。对于会计行业来说一旦没有了诚信,就会失去社会的信任,进而就会危及会计行业的生存,所以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诚信就是会计行业的尊严之所在,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而这种公信力的实施主体是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是会计行业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会计行业只是被动地被检验和认定。

(二)会计行业特色的道德培养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会计学会早在1983年年会上就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中长期总目标定位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所谓中国特色是指“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采和风格,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应该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体现中国特点、从而有别于他国的反映会计规律的理论。”会计行业乃至社会对于会计人的要求必然不同于其他行业对其成员的要求。一定不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大众的政治思想教育相混同,它们在目标上相差很大,内容上的相关度也很低,唯有开发出适合会计人自身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另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工作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世界历史上每一次会计舞弊案,都见证了会计行业公信力的下降。

(三)会计人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自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实施以来也暴露出了一些现实问题,虽然该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但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与会计基础工作差等滞后性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种新的计量模式要求会计人不仅要面向过去,更要面向未来,要求会计人能够准确地提供前瞻性的信息。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下,会计环境变化迅速,加之各种组织机构也在大幅度地参与会计信息提供与分析,与会计行业竞争的态势迫使会计行业亟需培育出以勇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会计精神。会计行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性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否则就会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但从目前我国总体情况来看,会计行业仍然处于创新的低层次阶段。偶尔进行的一些创新也主要是为了被动地适应当前会计实践活动与时展的要求。从会计人自身的角度分析,达不到勇于创新核心要求的最大问题就是动力不足,最终致使会计人因循守旧或者是被动应变。积极参与创新应该是会计人在信息经济时代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会计行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会计行业的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财政部在制定准则时势必要考虑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新准则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准则中也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这就为市场经济主体增加了自主决策的成分,为活跃和发展市场经济增添了足够的活力。新准则中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减值准备的计提、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折现率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无形中赋予了会计人员乃至企业更大的自主决策空间。中国政府在扩大会计行业自主性的同时,也加紧了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在新准则颁布的同时,就出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种双管齐下,两手一起抓的行事方法固然有效,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手段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还应该加强会计精神的建设,重视对会计人员价值观的引导,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行业的违规,才有利于会计行业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会计精神塑造的新思路

(一)注意目标导向性,做好新时期定位工作 会计精神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行业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哲学等共同孕育的。优秀的会计精神的形成要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过程,并将那些不入主流的东西剔除,最终才会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会计精神体系。应该明确会计行业的未来要靠会计人自己去谱写,明确的目标不仅给人指引未来前进的方向,还在于它会时不时地给人以动力支持。培养会计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行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特色。所以,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注重新时期对于会计行业的新要求,注意新的会计环境对会计行业的挑战,新时代的到来也同时要求会计行业要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二)用系统的思维塑造会计精神 在充分认识我国当前会计精神贫乏的现状后,就要适应当前的会计环境,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积极而适时地调整会计行业精神状况,用系统的思维塑造会计精神。会计精神的塑造绝非是一项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精神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生存条件和运动规律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当前我国会计精神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以前也并没有会计行业精神的专门建设工作,因此要想真正做好会计精神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就必须提倡用系统的思维对待会计精神塑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系统的思维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能够事事、时时都从全局和整体上来把握的能力,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然后尽量关注和照顾到每一个细节问题,不断追求完美。

(三)用不断变化的思维审视会计精神的塑造 由于会计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永远正确的会计精神培养方案,所以,一定要用变化的思维审视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即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发展的观点要求在审视会计精神培养方案时不仅要依据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还要用不断成熟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不同时期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培养会计精神,不仅要立足现在审视过去和当前,还要立足于过去和当前去审视未来。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引进不同的会计精神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成绩与失误,进而做出相应的对策。通观会计行业的发展历史,会计文化一直都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进展和新突破,这是会计文化永远发展与前进的基本动力,也是会计文化的优越性之所在。会计精神的塑造机制也应该在不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壮大直至成熟。

(四)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与社会环境的约束作用 舆论是良好社会环境发挥作用的一个有力武器,只有在会计行业内外有强大的舆论存在,才能够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激励作用。由于舆论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产生具有良好预期的舆论,也才能够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预期良好的作用。社会态度、社会信念和社会价值观等都是决定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进行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需要良好的会计环境;另一方面,进行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又会营造出良好的会计环境。良好的预期舆论才能有效地约束会计行业的违规行为,才能够为会计精神的塑造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三、会计精神塑造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会计人的道德与责任感教育 会计道德追根究底就是社会一般道德在会计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会计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上,会计人应培养积极进取、热情实干、谦虚谨慎、洁身自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和勤俭节约等精神,进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整个社会日新月异,这一切都增加了社会对于会计行业的依赖。所以,会计人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否积极,最终的结果不仅仅影响到其自身,还影响到整个会计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会计人的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品质善恶的问题,还是会计人是否具有责任感的问题。责任感对于会计人的工作态度要求非常严格,它要求会计人时时刻刻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感,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只有做到对自己职业热爱和认真负责的会计人才能做到真正地符合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会计行业法规教育,树立法制意识 虽然会计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会计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会计违法违规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人法律意识还很淡薄。所以,有必要提倡会计行业法律法规教育,以增强会计人的法制意识。通过法律法规来增强会计人的法律理念、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在法律底线上保证会计精神理念与会计职业责任观、会计纪律观、会计法制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会计人的行为符合会计精神的基本要求,符合会计纪律、会计法律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进行会计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还要在法律的层面上培养会计人的责任心。在没有法制约束的情况下也没有证据能够说明会计人必然会遵守社会秩序和行业道德。会计法规教育就要求会计人要切实树立起法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不仅有利于行业形象的树立,有利于会计精神的建设,还有利于会计人独善其身。

(三)重视会计人的职业理想教育,加强行业自律理想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职业理想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社会要求会计人必须具有职业理想,必须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为社会这个大机器的运转奉献个人独有的动力。会计人的职业理想应该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即个人所期望达到的阶段性或最宏大的职业境界。会计人的职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个人的远景规划,是个人的职业蓝图,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期待都密切相关。通过职业理想教育可以让会计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行业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引导会计人正确地认识会计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会计职业生活中把握住自己所处的职业地位、作用和职业角色,脚踏实地地干好会计工作。把个人理想和职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做好会计人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仅会计人自身受益,对于会计行业的自我建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

(四)强化会计人的创新意识,积极应对会计环境的变化创新是会计行业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会计行业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当前会计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向会计行业提出了一个挑战,会计行业要积极而适时地调整自我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精神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在塑造会计行业的自身良好形象,不断地改善自身,积极进取,力求做得更加完美。改善自身、完善自我并不是要为了要应付社会,改善自身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会计行业既有的一切,把自己变成他人。会计精神的根基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特色,塑造会计行业形象就是在各个方面把会计行业的文明和特色充分地发扬。会计精神是会计行为重要的外在表现,是会计人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改造才能达到的水准。会计精神的养成是一种高思想境界的修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磨练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会计人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之中去摸索。只有不断自我创新,会计行业才能够顶住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压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提高全社会民众的整体素质,兼顾社会环境的改造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环境好坏。社会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人类自身就是在不断接受社会环境改造的同时去影响社会环境。要想实现会计行业的整体文明,就必须从社会民众抓起。社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环境,大环境的好坏可以在一开始就决定会计精神建设的成败。一旦会计精神得到实现就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来保持它。只有会计精神在会计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前期工作才没有白费。另外,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都处于加速发展时期,转型工作还在进行中,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还需要政府的引导。现在社会提倡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也只有社会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优良社会环境的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会计精神的培养与实现工作才能得到持久的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