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范例6篇

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

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优势教育 理论依据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00-02

优势教育是一种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之上的人性化教育过程。然而,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比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践。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

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引智;定位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t a university setting is confronted with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calls for a full-fledged innovation in terms of “introduction” and “following-up manage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viable positioning in targets, policy,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sour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foreign experts introduc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experts,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11-21

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授课教员国际化、学生交流国际化、教学资源配置国际化和教学成果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人才、信息、管理等资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服务,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外事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这要求高校的外事管理者积极拓宽思路、不断丰富“引进来”的内容和实质、探索“后续使用和管理”环节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为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知名度做出努力。

新形势下高校海外引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机遇

随着我国教育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大量的国外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人才、文化、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开始进入我国,这些无疑会对地、市社会文化产生振荡,会对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产生冲击。新形势下,高校的海外引智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智对象的选择不准确

过于追求高层次和高数量。比方说,外专聘请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聘者是否是名校毕业,是否有显赫的学术和业务背景,是否有非凡的工作经历和成就,结果容易忽视对应聘者人品、性格、与人相处的能力、对华的态度,在曾工作过单位师生对其评价等方面的考察。

海外引才的质量不高。随着我国教育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及国外教育资源的不断涌入,尤其是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过剩的高等教育人才开始进入我国的教育市场,其中不乏高水平的教育人士,但也有一些“鱼目混珠”、不胜任教育事业的从业人员混入我国的教育系统,这势必会影响海外引才的效益。

引智渠道有限。长期以来,高校的引智工作基本呈现“散乱”局面,其聘用对象主要靠求职者主动联系,或是通过二级学院和兄弟院校推荐,或是依靠“老推新”,即老外教推荐新外教和老教师推荐新教师,或者依靠一些有限的海外人才洽谈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源等,聘用渠道比较狭窄,求职者的质量和数量均很难保证。

引智工作管理效益不高

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海外智力的引进工作,但对海外人才的“后期使用和管理”工作重视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引智工作的管理效益:

1.“使用和管理”环节的工作不到位。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引进的海外人才工作仍停留在我国引智工程的初级阶段,即引进人才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工作,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某些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声望、能够进行长期专业传授的专家数量较少,尤其是能来校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的短期专家数量更少。引进的专家大多被“当作‘教书匠’和做贡献者看待” [1](142),高校的外事管理部门缺乏对引进人才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领域具备的优势进行深层挖掘。

2.评估体系亟待完善[2](156)。长期以来,高校的海外引才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即外事管理部门负责引进人才的聘请、日常生活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所聘人才所在的院系和科研院所负责其管理其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聘用人才到校后,经常是出现问题“临时抱佛脚,即出了问题现解决。另外,聘用对象到达院系等二级单位之后,基本上没有对其教学效果、科研进展等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和有效的评估,这势必会影响海外引智工作的管理效益。

3.职能部门与二级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经外事管理部门聘任的人才到校工作之后,绝大多数时间是在与二级单位的广大师生打交道,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如何加强外事管理部门与院系等二级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对于提高引智效益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由于评估体系不健全、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沟通不及时、不到位,引进人才大多被当作“教书匠”,其管理理念和方式等领域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教学工作,也有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聘任的外专在到达院系安排好课程之后就无人监督:院系的教职工会议不要求参加、院系的教学科研和集体活动不要求参与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引智效益。

即便如此,我们仍无法否认教育国际化给高校带来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时期,高校的引智工作要在丰富“引进来”的内容和实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引进人才“后续使用和管理”环节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领域的改革,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引智机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与思路,以此推动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另外,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企业的裁员浪潮引发了全球科技人才的重新配置,全球人才的供需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大量的人才资源失业待岗;另一方面大批新毕业的高等教育人才过剩,这无疑给我国地方高校的海外引智等外事管理和国际交流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

三、新形势下高校海外引智工作的指导原则

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范文3

在独立学院中,青年学子既具有同龄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也具备着不同于公立高校的一些群体特点。

1.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与社会偏见的矛盾

独立学院是在公立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艰辛时的大众化教育的产物,一般由普通本科高校负责人力投资,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性财政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一方面,办学经费来源的民间性,使独立学院与学生个体在教育的主导性上发生了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将教育看作一种可等价交换的商品,学生与学校之间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处于消费者、顾客位置的学生,维权意识较强,呈现出强烈的功利化倾向。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和学生的消费者心态,使得学生更关注自我发展,注重个人需要的满足,认为学校理应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优势和弊端逐渐呈现。优势在于:一者顺应了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需要,二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弊端则是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认可的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出。独立学院作为非正统的本科院校,多在本科三批录取,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部分学生的不良表现又会加剧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社会偏见。

2.强烈的学业自卑感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家庭背景上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极来源于城市,家境优越,一路有家庭庇护,但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平不做期待,不愿对现状作出调整,存在同一性拒斥的现象;另一极来源于市郊或乡村,家境一般或困难,高考发挥不良,但平时刻苦努力,学业成绩优秀,但存在不恰当的归因,将成功归于运气,将失败归于个人能力不足,存在强烈的学业自卑感。两类学生对学业均有一种隐隐的恐惧,前者表现在对早晚自习及其他学校纪律的无视上,逐渐发展成“问题学生”;后者表现在对考试,尤其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考验较低自我效能感上。而部分公办本科院校特别是985高校对三本学生的隐性招生歧视,变相剥夺了考研学生的深造权利,如此循环往复,加剧了三本学生的学业自卑感。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学业自卑感以及社会偏见的压力,促使独立学院学生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摆脱成为弱势群体的可能,他们不断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试图以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弥补与公办本科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的差距。高校也在通过多种途径探索适合的学生管理模式,消除社会偏见。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要求教育者放低身段,以一种服务者的心态来面对学生提出的教育需求,不公的社会偏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与社会偏见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教育者用一种合理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强烈的学业自卑感,要求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看到他们的长处,弥补其在学业发展中的挫败感。寻求一种合理的理念,正视并接受差异的存在,教育者需要对症下药,采取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模式。

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在传统的学生教育工作中更侧重“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教师对学生采用片面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忽视“差”生的感受,缺乏对学生发展性的教育。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都有发展的潜能,对传统的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类智能的范畴进行归类,与时俱进,从7个增至8个直至如今的9个范畴。具体包括:语言智能,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在写作、阅读、学习、元语言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有效利用数字和逻辑推理,如归纳推理、模式识别等;视觉空间智能,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体现在空间想象、图形操作、心理表象等能力上;音乐智能,对乐曲、旋律等特别敏感,鉴赏音乐的能力很强,能感知、欣赏和创作音乐,体现在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对音调质量的敏感性等方面;人际交往智能,能感知他人观点,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注重群体合作、非言语交流等;自我认知智能,即自省,关注内在生活情感和人的内心世界;自然觉察智能,能洞察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存在智能,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索,陈述思考人类的生与死、生命的起源等话题。

2.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1)以人为本,锻造不再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认为,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能力或没机会说话,或对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在教育者眼中,沉默的大多数是这样一个群体:不积极、不主动、不调皮,似乎从未存在过。教育者在教育理想上立志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精力有限,不免“厚此薄彼”,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出色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它强调,一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公平地看待学生,积极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二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在各自优势智能领域中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感觉。自我实现是这样一种状态:一种高峰体验,忘我、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过程的展示,可以是一道数学难题的迎刃而解,可以是工程师绘图的一气呵成,自我实现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这与马斯洛等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异曲同工。教育者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通过晚点评或学生会议来发挥多元智能的优势,锻造不再沉默的大多数。在低年级阶段,以班级为单位拟定晚点评主题,要求学生按学号参与其中,中间穿插时事分析和才艺展示环节,自由展示各自风采,提升自我价值。一方面提高了沉默的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潜能分布,继而挖掘培养学生的优势潜能。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由室外转向室内,学生团体活动明显减少,据初步统计,大部分学生平均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会在寝室中度过,寝室成员的人际交往变得尤为重要,而寝室团体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势在必行。教育者可将晚点评的形式进行改进,由个人展示转为寝室展示。如某寝室《我的室友是极品》,通过讲述室友的各种奇葩事件,于诙谐幽默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提升团体人际交往智能。

(2)因材施教,挖掘问题学生潜能。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影响,个别学生呈现出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的偏常态,时有打架斗殴、迟到旷课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出现,给教育者带来烦恼,这些学生便构成了独立学院中的“问题学生”群体。也有学者认为,问题学生是“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受传统一元智能理论的影响,教育者过于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挖掘,而忽视了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习困难生和心理困难生就会演变成问题学生。对待问题学生,教育者要看到的是“学生”,而非“问题”,学会转化问题学生,挖掘问题学生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人的智能结构由同等重要的9种智能共同组成,而非限于传统的对智商的定义。传统的智商主要表现人的理性的能力,是负责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左半球大脑的功能,主要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放于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个体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如情商、德商、逆商等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注重智能的多元性而非一元性。个体在9种智能要素上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价值标准不同,环境和教育的不同给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机会,与个体生理特征相结合,使个体在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点与孔子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孔子注重根据学生特点,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相得益彰。颜渊的德行操守,宰我的言语表达,冉有、子路的政事发展,子由的文学造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人在智能上的差异,并把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正是智能差异的存在才能催生各个领域的领袖人才。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为帮助教育者挖掘问题学生的优势潜能,减弱其学业自卑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只有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教育者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发掘其优势潜能,消除先入为主的“好学生”、“差学生”的错误观念,平等对待问题学生。在意图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之前,先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真诚的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用爱心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德商、情商的重要性。然后,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潜能分布,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差,但为人热心、会唱歌、弹吉他,人际交往智能和音乐智能分布较好,可以让他负责班级的文体活动,让他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崭露头角。又如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但英语成绩很好,四六级均高分通过,具有较强的语言智能,可以鼓励其跟大家分享学习英语的经验。团体动力学的提出者勒温认为,团体绝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让问题学生体会到集体的魅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逐渐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社会网络理论;智障儿童;社会化智力

残疾者较多丧失了基本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以及言语能力,基本生存只能依赖外界的帮助。学界对于智力残疾做出明确界定,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智力残疾又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三级。[1]笔者在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进行专业实习期间对智障儿童问题的研究,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又称温馨家园,温馨家园学员多为智力残疾儿童,本文将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保密原则,文中不会透露任何温馨家园学员个人信息。

一、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即社会化。[2]社会化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以保证社会基本生存之条件。智障儿童由于身体因素的限制,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化过程中缺乏有利环境

智障儿童通常会被社会标签化,认为智障儿童无法学习生存技能、生活不能自理,社会将智障儿童边缘化,外界不愿与智障儿童接触,甚至认为其具有危害性,这是不利于智障儿童社会化的环境,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但事实上,智障儿童可以学习生存技能,生活可以自理且不具有危害性,温馨家园的智障儿童经过训练后可以自己制作简单手工艺品,可以进行销售服务中的收银工作,同时很多智障儿童都会跳舞和打乒乓球。智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应对其给予帮助,而不是嘲笑和不理睬,人际交往是社会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智障儿童渴望与社会上的陌生人沟通,这样会有助于智障儿童的自身发展,同时会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二)社会化过程中缺乏监管与照顾

智障儿童的监管和照顾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学校、社区三者。根据对温馨家园智障儿童的观察发现,家庭成员主要是其父母对其进行监管和照顾,但是智障儿童的父母照顾和监管智障儿童时间较少,智障儿童多数时间在温馨家园度过,生活上的照顾均由温馨家园的老师和护理人员负责。学校即残疾人服务组织,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学员数量增加,老师的压力也会增大,智障儿童自身特点决定其监管和照顾的难度极大。社区环境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等几大类,社区是智障儿童出入较多的地方,中国社区的现状导致其无法帮助监管和照顾智障儿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提供过多的照顾,社区居民之间沟通较少且鲜有能够提供智障儿童照顾的成员,社区中的志愿者组织不健全,志愿服务具有选择性,志愿服务时间无规律性,所以社区内的志愿者组织也不会为智障儿童提供过多的照顾和监管。智障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周围人群对其进行引导和照顾,正确的引导和监管会加快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二、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网络是指一群人之间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理论通常被应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是残疾人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就残疾人人际层面的社会支持而言,主要来自家庭内外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包括家人、亲属、邻里、朋友在内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在组织层面,则主要包含了社区、社会组织等组成的正式支持网络。[3]智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将会有助于其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原因。

(一)智障儿童自身条件阻碍社会化进程

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原因是智障儿童身体条件的限制,智障儿童较多丧失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温馨家园中有三分之二的智障儿童不能说话只会喊叫,程度稍好学员可以说几个字,当然这些是中度智障儿童的表现,中度智障儿童还伴随性出现肢体不灵活、认知能力丧失等表现,智障儿童自身条件是阻碍其社会化最主要的原因。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停留在正常儿童3-5岁之间,根据智力残疾分级即儿童智力量表所分析的数据可知,重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在0-34之间,中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在35-49之间,轻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则在50-69之间。智力残疾儿童语言识别功能较差,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则相对较弱,所以智障儿童自身条件是阻碍其社会化的首要原因。

(二)家庭忽视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以及家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受到阻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家长忽视对智障儿童的教育。首先,传统观念下智障儿童家长只会专注智障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不会关注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同时不能创造智障儿童社会化所需要的有利条件,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更容易被忽视,智障儿童家长不会将智障儿童带到陌生人面前,残疾人家庭充满自卑感和孤独感且敏感、自尊心极强,自然智障儿童家长不会将智障儿童带到亲戚、朋友、邻居等外人的面前,人际交往缺失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其次,少数家长过度溺爱儿童,存在“零批评”与“护犊”情结,严重束缚和禁锢特殊儿童,忽略心理潜伏期教育,影响其成长和发展。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完全依托给教师和专业人员,忽视家庭教育作用,不与他人合作。[4]第三,智障儿童家长学历层次偏低,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智障儿童。据温馨家园登记调查可知,智障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多为中学、高中等,智障儿童家长不能够很好的配合学校的老师完成家庭训练以及课后知识的巩固练习,一味的依赖专业的教师和残疾人服务组织等专业机构。

(三)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教育水平有限

目前针对智障儿童服务的社会机构主要有残疾人托养中心、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由于智障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智障儿童服务组织的教育资源有限,从而导致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出现教育水平下降,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困境。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是民政局下设事业单位,机构内部教师均为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虑到教师薪酬福利待遇问题以及国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所以教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紧缺,面对这一现状,智障儿童服务机构会采取聘任制形式招聘管理智障儿童的工作人员,管理智障儿童的工作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或是下岗员工,工作人员每天与智障儿童在一起时间较多,智障儿童无课时间均由工作人员监管和照顾,由于聘任制工作人员缺乏教授智障儿童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所以会间接阻碍智障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四)社会人群用问题视角对待智障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中亲戚、朋友、邻居以及社区居民都是社会人群的组成部分,社会人群面对智障儿童只是看到其存在的问题,总是用问题视角去关注智障儿童,所以说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中产生阻碍的因素还包括社会人群。中国多数社区表现为居民之间关系冷漠,交往较少的现状,社区无法为社区内的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智障儿童人际交往问题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人群是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组成部分,社会人群对智障儿童的关爱极其重要。爱心慈善组织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资助,而智障儿童真正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只有精神慰藉才能更好地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

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智障儿童社会化有效途径探析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改善智障儿童社会化环境,帮助其学习生活技能和进行人际交往。探析智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即帮助智障儿童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介入智障儿童社会化

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方法和技巧,为智障儿童链接资源,满足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需要。考虑到智障儿童自身的特殊条件,社会工作者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接案与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接案主要有两种形式,深入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或介入智障儿童家庭,前者较多。社会工作者与智障儿童建立关系过程中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智障儿童对人极其友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与其相处玩耍的过程中建立关系。其次是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收集资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收集服务对象个人基本资料以及家庭资料,必要时还要收集服务对象周围环境资料,社会工作者应该对案主的资料进行保密。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确定案主的问题,判断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问题。然后是针对智障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制定计划过程中要明确开展几次个案服务,以及每次个案服务的任务。第三,实施服务计划,智障儿童个案服务一般采取行为修正模式进行,实施服务计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阻碍社会化的问题,改善自身条件,使其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最后,结案与评估,结案时要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现象,评估个案服务目标是否实现。后期社工要进行跟进和定期回访,以保证服务对象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二)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针对智障儿童家庭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严重忽视,教育方法不科学导致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受阻问题,社会工作者组建智障儿童家长互助小组,在小组中分享教育智障儿童的经验,社会工作者以及智障儿童教师对其传授专业教育智障儿童的方法和知识。智障儿童家长互助小组的建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小组前期准备。包括小组组员的招募,从智障儿童服务机构进行招募,招募组员的同质性应该较强,组员人数控制在5-9人之间,确定小组目标为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然后制定小组计划,确定小组活动次数、时间、地点以及预算等细节。(2)小组初期。智障儿童家长互相熟悉,进行破冰活动,寻找相似性,社会工作者此时应该为小组成员消除顾虑,与小组成员讲明小组规则,组内成员会做到保密,运用同理、真诚和接纳的原则对待小组成员。(3)小组中期。组员之间关系有所改善,社会工作者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继续互相了解,智障儿童专业教师教授家长教育智障儿童的专业方法,小组中期主要以教育引导为主。小组中期社会工作者应该倡导家长积极关注智障儿童社会化和自身发展,避免其忽视智障儿童成长。(4)小组成熟时期。社会工作者鼓励组员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社会工作者更多充当协调者角色。(5)小组后期。开始后期的离组准备,告知小组成员何时结束小组活动,帮助组员回顾在组中的收获并检验小组目标达成的效果,并且处理离别情绪,最后进行小组评估,评估该小组是否完成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任务,是否让小组成员学习到如何教育智障儿童的专业方法。

(三)倡导以优势视角关注智障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亲戚、朋友、邻居以及社区居民总是以问题视角去看待智障儿童,这种行为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所以社会工作者倡导社会大众用优势视角去看待智障儿童,帮助其完成社会化。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5]优势视角强调关注智障儿童的优势,强调对智障儿童的尊重,优势视角更加有助于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更好地帮助其完成社会化。温馨家园每一位学员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智力障碍儿童也是有潜力、有优点的,只是暂时没有被开发,所以要以优势视角关注残疾人群体。对于倡导社会人群用优势视角去关注智障儿童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积极动员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内爱心人士和积极分子帮助宣传,倡导社会人群关爱智障儿童,帮助智障儿童成长,可以采取发放传单和张贴宣传海报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宣传,给智障儿童一点关爱,让人间变得更美好。

(四)改善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教学水平

目前智障儿童服务机构资源有限、老师数量有限,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第一,政府加大对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和专业支持,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聘请专业的智障儿童教师和护理人员,并对其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护理人员学习科学的照顾方式和方法,使智障儿童免费入学,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智障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第二,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可以引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帮助智障儿童进行社会化,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方法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技能,使其早日完成社会化,回归正常生活。志愿服务团体需要经过社会工作者和智障儿童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需要了解专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温馨家园招募了大批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团体,对智障儿童进行帮教活动,温馨家园大学生帮教中心帮助智障儿童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并且有利于智障儿童人际交往的锻炼,给予更多的关怀来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周沛,曲绍旭,张春娟.残疾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刘启云,张建新.社会学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3]章程,董才生.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之构建[J].学术交流,2015,(4):160-164

[4]周丹,胡玉君.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影响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4):145-147

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范文5

现在很多职校班主任都能理解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职校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会通过主题班会或者其他多种宣传方式将多元智力理论介绍给学生。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班主任们不难发现,刚知道这个理论时,大部分同学会感到振奋,就像被打了一剂强心剂,但是“药效”维持时间很短,从理论到行为本身就需要言语智能和内省智能的支撑,相当一部分学生这两个维度的智能并不占优势,就算老师用多元智力量表给学生进行了测试,但学生对自己的智能认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发展自己,这正是班主任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职校班主任利用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多样化发展,主要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搭建多元化智能活动平台,让学生忙起来

职校学生的学习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的培养是后天的,培养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实践,也就是只有通过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培养胜任此项活动的能力。活动育人也是职业教育中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据多元智力中的九个纬度,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搭建多元活动立交桥,让不同智力优势的孩子都有活动平台可以展示自己,做到人人有职责、人人有平台,人人有收获。目前职业学校可以搭建的活动平台有:班集体管理平台(包括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等岗位的创新性管理)、社团活动平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企业实践平台、理实一体化模式下的专业课实训平台、民主管理模式下的校园管理岗平台、社会大课堂理念下的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平台、社会即学校理念下的各种社会教育基地活动平台、基于人人有竞赛思路下的各层面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平台、基于“培养老板”办学理念的各种创业活动平台、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网站建设维护、班级博客、QQ群的建设维护管理、班级电子报刊的创办等网络教育活动平台,以及特色职业校园文化构建下的学校特色活动平台等。这些平台有的是学校、社区、社会、企业提供的,有的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管理风格来创办的,但不管是什么层面的平台,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活动以外,还有丰富的活动可以参加,让学生忙起来,让多元智能在活动中由潜能转化为显能,在多样的活动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智力优势,让学生笑起来

通过充分宣传多元活动平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如果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成功,学生的切身体验就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所在,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让优势智能更为彰显:即学生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张扬,会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也会变得更有能力、更有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生参加活动失败,有时是学生的智力优势不强所致,但有时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因此需要反省智能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但学生的反省智能也有高低之别,这时班主任就必须给予支撑,可通过第三方评价(最好让参与活动的资深专家来评价)帮助学生验证失败归因的准确与否。如一类学生表现为不服气,将失败归因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但努力不够,通过失败已经知道努力目标了,只要自己认真准备,是能获得成功的。如果归因准确,说明这位学生的优势智能还是适合此类活动的,因为他在活动中有了兴趣、有了目标、有了进步、也有了信心;如不准确,说明这位学生的内省智能不高,班主任就要深度介入,指导他参与其他与自己优势智能相匹配的活动。另外,在整个归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是态度不端正还是智能不占优势,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往往是缺乏动力机制,这时教师要做的是从学生视角去发现参加此项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依托关怀伦理的方法去激发他参加活动的热情。班主任还应注意到的是,我们成人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归因产生影响,如果大家对失败者一味安慰的话,会暗示学生你真的不行,换个活动参加吧;如果对失败者进行必要批评的话,会暗示学生你是可以的,只是你不够努力。所以班主任对失败者究竟采取怎样的态度,也要依据对学生优势智能的判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发挥优势智能,获得成功体验,变得阳光、自信、快乐。

三、在活动中促多元智能全面发展,让学生强起来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多元智力是以非常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一个活动的完成。大多数人在某些智能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在某些智能方面适度发展,在剩下的智能方面则尚未开发,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大多数人是有能力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所以,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巧妙安排,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发挥优势智能来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整体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如上文案例中的班主任黄老师,利用学生萍人际智能特别强的优势,让她在担任劳动委员的过程中发挥智能优势,利用良好的人际相处能力让班集体的卫生工作有条不紊,获得了成就感;接着针对技能竞赛中对客服务这一环节需要选手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动员萍勇敢参赛;利用高情商的萍不想让教师失望的心理需求,激励萍去克服自己逻辑智能较弱的劣势,在强烈动机的推动下,萍用端正的态度、下苦功夫来弥补先天的劣势,运用符合自己特点的实物联想记忆等方法,慢慢地将大量的知识点消化吸收,最后获得全国大赛三等奖的成绩,为她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赢得了通行证。萍这次的参赛经历,为她更有方法、信心和能力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奠定了基础。其整个过程就是利用优势智能激发弱势智能发展,进而让学生智能整体发展,个体更为强大的过程。其实,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是一个智力纬度单独起作用,如动觉智能强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人际智能(如比赛有争执时为自己争取分)、内省智能(比赛后的总结提炼)、空间智能(队形布局,判断球的轨迹等)等智能的参与。活动育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智慧,如创立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活动,如建立通过多元的评价体制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去,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多元智能共同提高,最后推动学生成人成才。

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范文6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与多元智能化理论

1.什么是数学学困生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里,评判的依据多以数学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数学成绩则主要依据纸笔测验来评判.数学学困生是指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数学学习水平较低或学习能力不足,无法达到要求或者数学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一个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体现出数学成绩的好坏.因此,在这两方面占有优势的学生,数学成绩都较好.对这两方面表现不足但在别的方面表现优越的学生来说,测验结果就会影响总体成绩.

2.什么是多元智能化理论

多元智能化理论表明,人至少具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省智能、存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个体智能的不同在于个体对各智能组合上存在差异性.这就注定每个学生拥有的智能优势并不相同.要想有利于智能的开发,每个人就需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等.

二、多元智能视域下产生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1.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正在发展,将致力于准确描述人类智能的全貌,为开掘人类的潜能提供广阔的平台.就智能的发展问题,教育学家认为,各种智能的发展存在不同的规律,但从整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1)智能的发展受教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通过教育培养可以提高

人的智能,即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2)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即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智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轮廓.(3)不同智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如瓶颈效应、补偿效应、催化效应.不同智能显现出来的年龄存在明显差异,应有意识捕捉不同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机.

2.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审视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对于高中数学,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已明显地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高中数学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意识性;需要注意力更加集中,观察力更加敏锐、深刻,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已占据主导地位.高中数学教师都知道,学生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数学学习要求(个别生源极好的学校可能例外,这里所指的是大部分普通高中).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许只是将数学当作升学的工具,将来只有小部分学生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工作的,或者说学习数学是考上理想大学的一块必经的踏脚板.虽然高中数学教师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可能会一味追求“一本率”,但还需跳出“一本率”这个怪圈,站在圈外看可能更通透.进一步说,教师培养的学生不可能都进入本科一批高等院校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要进入专科院校学习.这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也取决于学生的智能特征.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也就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而逻辑数学智能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种智能,学生不可能人人都在逻辑数学智能上具有优势.高考是要求被选拔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数学智能,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是,没有被选拔进入高等院校或进入一般普通院校的学生就一无是处吗?答案显然是不对的,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将来仍然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就是说,学生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如音乐智能、舞蹈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那么,他们还有在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吗?答案是显然的.“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毕业一两年后,若没有什么机会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必须要深刻地记住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这些在心中的数学精神,因为这些方法技巧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可以终生受益”.

在多元智能视域下重新审视高中数学学困生,他们必定有其他的智能强项.有些高中数学教师每天怨天尤人“这些学生还是教不会”“这些题目讲过了还是不会做”等等.明白了这一点,数学教师也就不用做无用功,在时间和作业量上增加学生的负担.现在所谓的补课措施,有可能进一步遏制学生弱势智能的发展,束缚学生的优势智能,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本质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数学学困生仍然还是学困生,他们可能更加厌恶数学.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领导应运用优势智能来弥补弱势智能,以达到在逻辑数学智能上的突破,还应该思考并寻求其他途径或方法帮助这些学生发掘优势智能.

三、多元智能视角下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方法

1.为学困生树立多元化的智能观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智能观,让学生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数学主要运用的是数学逻辑智能.学生受传统智能观的影响,容易在自我认识上出现偏颇.甚至一些数学学困生可能会因为自己数学成绩差而感到自卑,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从而否定自己的智力水平.在高中数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知道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智能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学生的智能优势

因为每个人拥有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智能和不擅长的智能.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数学学困生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数学的学习中,虽然主要运用的是数学逻辑智能,但仅凭借数学逻辑智能是没办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此时需要借助其他的智能方式,特别是对于数学学困生,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