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范例6篇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范文1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范文2

一、2019年教育体育改革事项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制定《平罗县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党办发〔2019〕67号)),明确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快推进公办园和普惠园发展。目前,全县幼儿园共3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8所,占比达56%,全县农村13所幼儿园全部实现公办,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和保基本、广覆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4%;按照自治区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要求,在认真摸排的基础上,按照“一园一策”、“一事一议”原则治理,目前完成移交1所,签订移交协议8所。

2.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要求,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引企入校”改革,引进平罗县创民汽修厂进驻学校,建立与宁夏德信恒通管业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与国大药房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北京嘉事堂医药公司等4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与宁夏医科大、宁夏吴忠民族学校、外省区大专院校合作,提升学生学历,打通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渠道。

3.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

召开了平罗县“互联网+教育”建设推进会,印发了《平罗县“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完成学校网络升级改造,农村小学带宽提升至500M, 县城中小学和农村中学带宽提升至1000M,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硬件升级改造,更新学校计算机2000台,多媒体设备450套。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城关一小等4所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完成52间在线课堂教室建设,全县农村薄弱学校与县城学校实现教学培训“智能手拉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深化校园足球改革

制定并落实《平罗县校园足球发展改革实施意见》,三次召开关于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会议,与外市县开展足球交流比赛36场次,组织开展县级足球联赛121场,14所部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了700余场校内足球联赛,14场足球节及嘉年华活动,有效推进学校足球文化建设与传播。安排6名足球教练员进校入园解决足球教练员紧缺问题,扎实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工作,推动了我县青少年足球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平罗回民高级中学获得高中女子组第三名,平罗中学获得第六名;平罗回中获得初中女子组第三名;平罗四中获得初中男子组第七名的好成绩。平罗县青少年女子乙组代表队获得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亚军,男子乙组代表队获得第四名。

5.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借助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新技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深度。组织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人员共900余人参加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教育”专题培训,指导平罗中学、职教中心等学校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和网络资源,职教中心使用高仿真智能综合数字模型,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全面促进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融合。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结合“运用思维导图撬动课堂变革”局长突破项目,借助在线互动课堂、北师大“精准教研”课题、洋葱数学学科助手、作业盒子学科助手、“双师英语”智慧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促进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6.推进高中学校集团化办学发展

围绕银川都市圈联盟校建设,平罗中学与银川九中、吴忠高级中学开展全方位教育教学合作,回民高级中学与宁夏大学音乐、美术学院,与宁夏师范学院外语、音乐、美术系开展教学教研合作,邀请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建立了以学校自主发展为基础,学校之间互动为手段,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资源共享新机制。

二、各项改革事项存在问题

1.学前教育师资匮乏,自聘教师过多,教师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推进缓慢,签订协议的多,移交工作不到位。

2.中高职衔接不畅通,助产、康复技术等专业成了断头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匮乏,缺乏编制,教师队伍不稳定。

3.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没有可复制借鉴的模式经验,采用试点先行边探索边推进,使用缺乏专业化、实践性的指导,存在碎片化项目实施现象,工作有待于精细化,整体项目推进缓慢。

4.“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还不能做到有效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有待于提升。

5.足球发展的比赛和训练经费缺乏(按区教育厅相关文件,每县要有100万专项经费支持)。业余训练教师工作量没有相关政策依据,训练经费不足,学训矛盾阻碍校园足球普及与推广。

6.高中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周边地区优质高中有差距,目前难以适应新高考制度改革选课走班制教学的需要。

三、2020年工作打算

1.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全县中小学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M以上。继续推进在线课堂建设,为平罗中学等17所校园新建22间在线互动课堂教室,实现全县中小学在线课堂全覆盖,缩小城乡教育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动教育云融合应用。坚持把宁夏教育云做为教学支持、资源应用、学校管理的主平台,把服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为教师、学生、家长搭建起网络学习平台。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范文3

一、智慧与工作智慧

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这里的方法,其实就是智慧的一种现实形态。智慧,本是梵文,读音“般若”,汉语译为“智慧”,现在对智慧的解释是对事物认识、辨识、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指才智、智谋。是一个人借助经验和思考而获得的能力。智慧,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古圣先哲苏格拉底就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取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强调从“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求永恒的真理,寻找最高之善―智慧”。在科学技术尚未解放人类劳动之前,发展智慧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特权享受,而在以职业生活及其相关的活动为主要生活内容的现代社会,人的智慧则体现于激发、创造于个体的工作世界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职业关系,总体而言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职业活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构建社会关系。从这一意义上分析,工作智慧即创造某一成就的行动的能力,是智慧的重要内容和构成要素,也是智慧的特殊表现形式。在工作世界中,每一个微小的技能技术或方法的创造性使用,也无不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社会组织的成员,其工作和学习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工作就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职业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自身价值。

知识型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以智慧型人才为主流的社会,同时智慧也是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灵魂。而人,作为智慧资本的载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的智慧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机,同时也创造着智慧本身,即只有智慧才能衍生智慧。在这一背景下,面对瞬时生变的市场,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较高智慧,尤其是较强的判断力、应变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能力和精神来源于组织内处于不同岗位的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但是,人不可能天生就是人力资本,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升华为人力资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当代对职业人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作智慧教育的要求。改变陈旧过时的教育(学习)范式,强调培养已经或将要从事特定职业的人们的工作智慧已成为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事实上,我们不会认为工作不需要智慧,也不能说以求职为主要目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不需要增进智慧。

在时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已被异化为知识传授,教者呈现的是现成的、标准化的、一成不变的知识,所有受教育者之外的教育主体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特别是陈述性知识的多少,“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也似乎深得人心,却很少有人考虑这句话的内在涵义是“智慧就是力量”。在这种状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学生的智慧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普通教育如此,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发展并蓬来的职业教育也没能脱离这一巢臼,而且智慧在人们的眼里一直是一个高雅的名词,似乎与职业教育关系不大,职业教育也被很多人,包括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偏颇地理解为弱势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少还是脱离现实需求的复现记忆型人才,他们可能拥有不少书本知识,工作中也会运用一些技能技巧,但这些活动都具有僵化的特征,缺少人生的智慧。

二、研究性学习是开发工作智慧的重要渠道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过:“未来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对世界有普遍意义,所以自产生以来就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这种普遍且重要的意义不仅仅体现于接受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学术科研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身上,同样也体现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体现于所有从事一定工作或者将会从事一定职业的人身上。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一种或一组技能为人服务一辈子,因而最重要的技能便是学会如何学习,即拥有智慧、掌握学习方法。正是这种思想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研究性学习也就应运而生并得到教育界的广泛欢迎。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智成于思,思始于行,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特别能体现学习和思考、方法和智慧的内在紧密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要义有三:

其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教育要对儿童的生活产生影响,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使儿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研究性学习针对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弊端,冲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研究性学习”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

其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研究性学习超越了以文化符号为表征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摈弃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并不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对立,一方面尊重直接经验的课程价值,另一方面寻求间接经验的个人意义,使两者共同建构起个体的完整的经验。

其三,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技艺性的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其“自主探究”虽然形式上是研究,但实质上是学习。

对一切活动而言,方法问题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所有学习者皆至关重要,影响着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的学习迁移能力。而方法,作为智慧的外在形态,无非是智慧在各种实际情境中的现实阐释。但是,增长智慧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把它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让人们享受它带来的心灵愉悦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生活水平的实际利益和乐趣。从以上三点要义的解释来看,研究性学习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蕴含着一种面向未来的自主创新的新学习观。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即既指导学生“学会”,又引导学生“会学”,为提升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埋下伏笔,奠定终生学习的坚实基础。

从另一角度讲,“研究性学习”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学习理念,因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专业性质、课程特点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具体方法上所表达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日本学者田之教授归纳的五种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型:调查研究型课程、综合表达型课程、社会参与型课程、生活实践型课程、共同交流型课程,它们都各具特色,对各种参与角色的技能和态度有着特殊要求,并且其适应范围也各不相同。作为一种学习理念,不管这种理念如何进步,它都必须与应用它的环境和条件相匹配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而且笔者还认为,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想成功地转化为教育实践,关键还在于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接受这种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信念,根据对它的自我理解和其自身的教学或学习风格,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初创造这种理念的人把它用于实践,它便成为一种方法,并且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方法、有很强实践意义的方法,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并推广开来。反之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仅仅依托于行政法规而强制推行于教育系统,那么它就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强势力量,而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趋力。

三、工作智慧需要职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首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学内容源于工作世界的职业实践,职业教育课程从开发、编制到实施都强调以人类的基本活动――职业活动为中心,通过对工作世界的分析、各类职业的职业分析、教育对象分析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在这一点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与职业教育的特点非常吻合,这种吻合为职业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科学探究、社会探究、实践探究展示了广阔空间。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范文4

关键词: 智力低下儿童 特殊教育 好教师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相较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杀婴保种”政策,中国人的“祖宗缺德”、“老天爷怪罪”思想,就连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主张制定法律消灭畸形儿等一系列思想与做法都严重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前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曾经立誓说:“宁可少办一座工厂,也要多办一所特殊学校。”美国的许多社会组织,例如全美智力落后协会、全美智力障碍者协会等都致力于为这个“特殊”群体的服务。在当代,当人们越来越看到发展特殊教育对于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的重要性时,研究特殊教育就成为必要与必然之事。那么,在竭力追求发展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时最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当然是教师问题。毫无疑问,智力低下儿童是特殊教育要面对的主要对象。智力落后儿童的正常的心理、能力发展的水平较低。这种低,充分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表现在认知方面,如感知觉的速度缓慢、记忆能力差、思维水平低,等等。其次表现在生活能力或生活适应能力上,如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较慢、发展的水平也低,表现在5-6岁还不会使用筷子等方面。再次,表现在言语、语言上,如成年即使受过教育也不会使用书面语言,四五岁了还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讲流利的母语等。还有表现在情感、意志及个性等方面,如看上去是一个大孩子,却像幼儿一样说哭就哭,说笑就笑[2]。所以要使这些特殊的孩子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当有难度的。相应的,老师在教学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就应当更多,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导性。这是我将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研究特殊教育的核心原因。那么在特殊教育既临挑战又临机遇的现在,从教师的层面来讲,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呢?

2015年9月9日,为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并提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做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我认为作为教师群体中重要又特殊的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教师,更应当学习借鉴这一标准,以此推动特殊教育向前发展。

一、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

在发言中,对于这一标准的解读是: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同时,好老师更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从特殊教育出发,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既应当遵从这一标准的普遍性,又应当有一些特殊的内涵。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应当追自己的梦,有自己的特殊理想信念。对智力低下儿童进行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是一个艰难并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定信仰。早在很多年前,特殊教育之父伊塔德就用教育野孩子的实践向我们证明“智力落后者同样可以接受教育”这一道理。教育界泰斗夸美纽斯曾说:“假如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人是可以被琢磨好的,即使是心智低弱,同时又很怠惰的人。”[3]所以在如此多巨人的肩膀上,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与理想。另一方面,在“中国梦”盛行的年代,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教师也一定要让这个特殊群体有筑梦、追梦、圆梦的抱负。从具体做法上讲,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细心观察孩子身上的亮点,不要人为地剥夺机会。其实,智力低下儿童实现自己理想的事例并不少见。1985年6月17日,我国加入了由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妹妹尤尼丝・肯尼迪・施莱佛女士创立的旨在为全球1.7亿多名智障人士提供参与运动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质量、社会理解度的国际特奥会,年底,我国选派了首批特奥工作者赴香港参加特奥知识和教练员培训,从此越来越多的教练员、智力低下儿童教师开始鼓励儿童追求特奥梦、金牌梦,让许许多多智力低下儿童走上人生大舞台。可以说,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教师的技术指导、悉心照料及热情鼓励。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王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霞校长及学校老师以“发掘生命潜能,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帮助孩子、孩子们的家长克服教育、生活中的困难,坚持“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被挖掘”的理想信念,给智力低下儿童的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在自己被评为省、市、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省特奥工作先进个人之余,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追逐特奥梦,在她的主管下,学校近几年来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使学校大部分智力低下儿童都实现特奥梦、金牌梦。在如今,“学者”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学者”被定义为智力低下,可是有许多特殊才能,这些特殊才能体现在计算、记忆力、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所以,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关注学生的特殊才能,并鼓励智力低下儿童及其家庭将其才能发挥到极致,指导特殊学生追梦、圆梦。

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从教师自身来说,做有道德情操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真诚的热爱这群特殊的孩子及认真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不能身在特殊教育前线,人却在物欲横流的官场或商场。不能因为失去好奇心与耐心,随意体罚,伤害孩子。只有做到真真正正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坚守心中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除了教书外,育人也是很重要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懂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和计算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动作缺陷,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生活自立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以上规定,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对智力低下儿童的道德要求是相当高的。可是,智力低下儿童道德的提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这一难题应当由谁来解决呢?智力低下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通常是通过模仿与重复以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来实现的。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5月19日,长春智障支持性就业实训基地―阿甘餐厅试点正式开业。这里的12名智力低下员工大多来自“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被评选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胡艳苹是其创办者,对于孩子们亦师亦母的胡艳苹在2001年便开始收留智力低下者,并在“善满家园”成立后和托养中心的其他老师一道对孩子们进行技能培养,通过教授给智力低下者餐饮服务礼仪、基本的传菜、清理、搬运等技能让智力低下者感受劳动的快乐。“爱劳动”、“自力更生”更是胡艳苹用自己的道德情操送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让孩子们养成具有优良道德情操的行为习惯。好教师应当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当然,学会礼貌待人、学会与人分享、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细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应当有自己的道德操守并用这些正能量影响一代一代的学生,为中国道德发展进步作贡献。

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

特殊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共同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4]。根据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一些医学常识,将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如正强化原理、条件反射原理等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学会急救、学会快速稳定学生情绪等。正如所说,扎实的学识应当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教学方法是特殊儿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工作方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5]。随着世界教育的转型和中国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方法在不断改革与发展。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使特殊教育艺术化,是好教师学识扎实的重要表现。这些教学方法既应当包括普通教育常使用的方法,比如讲授法等,又应当包含一些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智力低下儿童最大的特点是智力低于实际年龄,普遍停滞在三到五岁的水平。所以,相比较于过分严肃的初中、高中课堂,教师应该进行更为轻松的幼儿园式教学。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应该倾向于直观化、活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直观教具,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总之,相关学科理论及教学方法共同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好教师扎实学识的表现。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也是永恒追求知识,不满足于现有水平的教师。就如同所倡导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有一潭水。所以,为了更扎实的学识,特殊学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汲取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精华,剔除掉自身教育过程的糟粕,提高教学质量。

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智力低下儿童生理上有缺陷,使他们缺少很多的爱。长期遭受的冷眼和失败的体验,致使他们有非常严重的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获得他人喜欢的。逐渐地,他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愿与别人交往,不愿参与社会活动,但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比其他人强烈[6]。因此,仁爱之心对于特殊学校教师尤为重要,只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拥有仁爱之心,才能使得特殊教育顺利进行和发展。通过我对好教师标准的理解与对特殊教育实际的分析,笔者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特殊教育教师要有耐心。与普通学生相比,智力低下儿童由于接收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在教学中,即使是十分简单的问题,比如叫爸爸妈妈、如何穿衣穿裤、如何上厕所等问题都需要教学的不断重复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丧失耐心的教师不仅会使教学过程中断,还会给学生产生许多不好的影响。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要盲目提高标准,短时间内对学生提太多要求。其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有恒心。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具备这种坚持达到目的的决心,为实现特殊儿童发展这一目标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进。在学生进步微弱时,也要坚信学生的可教育性,不要轻言放弃。再次,特殊教育教师应该细心。教室的座位安排如何、教师的穿着如何对任何学生都是重要的,特殊教育教师更要注重留心细节。如上所述,智力低下学生的进步是微弱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留心细节,关注学生细小的成功,以此鼓励学生、宽慰家长、激发自己。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里的仁爱之心不应包括同情心。同情心意味着会从可怜学生的角度过多地给予溺爱,这样毫无原则付出的教师只会教出任性的孩子,真正拥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应该是会制定规则的教师。当然仁爱之心还应该包括许许多多优良的品质,如信心、热心等。总之,特殊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热忱的仁爱之心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与爱,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如果说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着快乐与挑战的话,那么成为符合“好教师标准”的特殊学校教师拥有的便是更多的快乐与更大难度的挑战。特殊学校教师既要坚信特殊教育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又要有勇气面对道路上的种种挑战。应对挑战时,要学会借鉴与吸收,既看到特殊教育的普遍性又看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将普通教育提倡的方法、要求与特殊教育实践相结合,如本文中论述的好教师的标准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特殊教育才能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吸取精华、取长补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华夏出版社,2006.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肖非,王秀琴,李晓娟.共享阳光[R].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5]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管悦和.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A].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范文5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现状 问题 思考

一、机器人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机器人教育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中小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关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儿童数字化启蒙”研讨会,会议认为,将数字信息技术介入到传统的幼教方式中去,利用有效的手段与工具对儿童进行数字化启蒙,关系到儿童未来的成长和中国未来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在各种研讨会兴起的时候,机器人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将机器人教育以科研课题的方式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但是研究性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要想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机器人教育整体效果不十分理想。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首次在“信息技术”科目中设立“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和新增加的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模块,从而迈出了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一步,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层面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列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机器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处于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的起步阶段。学者张剑平指出,国内多数的学校主要还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校购买若干套机器人器材,由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或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组装、编程的实践活动,然后参加一些相关的机器人竞赛。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郭善渡老师、北京景山学校沙有威老师等为代表的大批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围绕机器人竞赛、机器人与技术教育,机器人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比较零散,重复,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建设研究。

二、对当前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优点

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机器人逐步成为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教育机器人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科学、数学、力学等等学科的教学,在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机器人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想法。机器人教育引入校园,对学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获益。

其一,丰富学科生活,培养动手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及科学模具的能力日益降低,创造发明的意念也渐呈弱化趋势。所有令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均是玩具商生产出来的,亦即是需用钱买来的。长此以往,将使未来中国少年儿童的求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不断减低、变弱,这对于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自我组装、制造机器人不但会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会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其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机器人制作涉及相关领域多种门类的专门知识,青少年必须广泛涉猎,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机器人的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坚韧品质的过程。机器人制作一般都以二人、三人或一个团队的形式进行,群策群力、共同作业,就像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缺一不可,整体的实力远超出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其三,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科学兴趣。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发青少年智力的问题。参与机器人制作,能使学生自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获得科普知识,同时也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推进机器人教育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器人应该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 结合。例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将研究机器人与“综合实践活 动”有机结合;在高中阶段,可以将教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简易机器人制作” “电子控制技术”等技术类课 程进行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校本课程。 事实上, 教育机器人所体现的知识的综合性使它不仅能成为信息技术 教育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载体。在高等 学校中开展智能机器人学科教学,进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育,既可以普及机器人知识,加强机器人专业建设, 也可提高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应当在 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例如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 中开设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相关的课程。各种形式的机器人竞赛 是全球范围内教育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这些机器人竞赛 大都集中在诸如灭火、迷宫、足球等等竞技类项目上。要注重通过此 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技能,为此需要关注竞赛项的 创新性。例如,竞赛项目的设计可以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点。

总之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机器人的出现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 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向机器人教育重心转移目。开展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对机器人教育的教学 体系进行研究,使机器人教学完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I】 .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范文6

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个老兵,还没有进城就担任了太原市教育局的第一任局长,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在文教机关工作。要说我们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那是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国民基础教育是指所有的公民,无论干哪项工作的劳动者,都应该受到的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普及教育。当然,普及教育的程度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生产发展到什么水平,普及教育就要有相应的发展水平。目前全国各地生产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应随之有差别。即使普及了高中,也还是国民基础教育。它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这样双重的任务。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面向整个社会。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楚。

我接触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有的人道理明白,做起来糊涂,再碰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这股“龙卷风”,就顶不住了。近几年,在不少学校严重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重毕业班,轻非毕业班;重快班,轻慢班;重高中,轻初中;重理科,轻文科;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甚至有些学校不等毕业就把学习差的学生推出学校,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样下去,势必背离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原则,把人们引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追求上大学,把这当成“铁饭碗”。还有人把考大学比喻成“登龙门”,考中专、技校是“跳农门”。农村流传一种说法,“一登龙门、三代幸福”,顷刻身价百倍,说亲盈门,更助长了一些青年不安心农村。

“”粉碎以后,邓副主席提出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目前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而忽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忽视培养智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们在突击教学、题海战术的驱使下,掌握的知识不是理解了的知识,消化了的知识,更不是巩固了的知识。有个大学为了摸一摸入学新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学半月后,再拿“高考”题对他们进行了考试,结果很多学生的考分同高考录取分相差甚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我们的智育抓得很不得法。智育是要育“智”的,“育智”,就是让人聪明起来。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判断是非的识别能力、观察事物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目前一些学生离这些要求差距大。有的大学反映,近两届学生中“高分低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