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例6篇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1

1.1现有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已有的为数不多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都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在认知领域。基本上以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作为其核心任务,因而主要模块无非是将一些家庭教育著作和文本照搬照抄到网站上,应用信息技术来复制和移植其它网站的内容,未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层面有效创新;

②家庭教育资源比重失调,与传统家庭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养成”的现象有相似之处;

③分类教育指导不足,使家长、学生的不同需求无法充分地得到满足;

④缺乏互动性,家长与学生往往是运用平自接受教育,缺少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2多元智能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能是智力和才能的综合,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和发展性特点,每个人都具备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应该改变重知识传授轻智能陪养的现状,应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家长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家长应该掌握学生的智能发展情况,为孩子的智能发展创设相应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方案

2.1平台建设指导思想

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家庭为宗旨,突出教育性、指导性、有效性和易用性;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平台,发挥互联网、移动网络等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实时性、开放性、互动性、超链接、多媒体、大容量、易检索等特性,辅助家长及学生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平台建设原则

平台建设需遵循如下原则: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旨在激发家长和学生对智能发展的重视,鼓励和指导家长体验并发现培养孩子智能的良好途径,有针对性地激起家长对孩子智能培养的意识,探索培养孩子多元智能的方法。

(2)以家长和学生为中心。

平台建设应该突出家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长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家长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以保证其掌握多元智能的理论内涵;选取新颖、生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元智能教育内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导航、技术支持等。

(3)教师在线参与并指导。

教师不仅要进行资源建设,而且要全程跟踪学员的学习过程,随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对不能跟上学习进度的学员进行个别化指导。

(4)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

平台建设要考虑有效发挥网络平台提供的多种活动和资源功能,依据网络超越时空限制的特征进行家庭教育。

(5)以参与者的多向互动为特点。

平台建设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信息反馈,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构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佳辅助环境。平台建设包含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引导、交流、学习等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方便。

2.3平台系统架构

资源平台采用模块化、分层的设计理念,将数据、业务逻辑处理、资源展现分成3层来实现。资源层用以存储各种系统数据和资源。基于平台安全性和扩展灵活性考虑,将系统数据与资源数据分开,既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又方便灵活选择数据库系统进行资源库存储。应用层实现与资源相关,管理相关的业务应用处理逻辑,向下访问数据层,对下层的数据进行处理,将结果反馈给上层展示层进行展示;应用层上与展示层相连,接收从展示层传递过来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应用层实现的应用逻辑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应用服务、检索服务、系统管理。展示层将资源平台中的资源及相关信息展示出来,并提供服务及管理接口。主要包括资源客户端、平台管理门户、资源应用门户。资源客户端通过桌面客户端提供资源浏览、下载、检索等服务;平台管理门户方便管理员对平台和资源进行管理;资源应用门户面向资源最终用户提供资源展示、目录、检索、下载等服务。

2.4资源库内容建设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多元智能介绍、多元智能学习、多元智能游戏、多元智能测试等。用户在资源平台上可以按类别、专题等进行查看,提供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下载、上传、评价资源。平台管理者可以审核、、修改资源。资源获取有以下两种途径:

(1)整合网上资源。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教育资源,如多媒体素材、文献等,整合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是获取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网上下载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筛选,经过相关专家和教师审查后充实到资源库中。

(2)自主开发特色资源。

鼓励广大优秀教师成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具有多元智能理论特色的家庭教育资源,充实家庭教育资源库。

2.5资源平台应用功能

采用B/S模式的资源平台具有如下应用功能:

(1)用户管理。

资源平台提供用户管理功能,如注册、登录、修改信息、分配角色权限等。管理员、教师、家长用户有权限上传资源,学生用户不具有上传权限;普通浏览者不能发表评论,只有注册用户才具有发表评论权限;管理员具有教育资源及用户评论的审核、修改、删除等权限。

(2)资源管理。

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及资源专题等提供资源应用服务,通过帐号登录资源平台即可执行资源编录、入库等操作,非管理员入库的资源还需等待管理员审核,审核后进入正式库,后即可实现资源的浏览、查询、使用,还可以下载、收藏、管理本地资源等。

(3)评论管理。

该平台是一个教师、家长、学生多向互动的平台,注册用户可以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发表的评论由管理员进行审核等。

3结语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普通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罗宾•福格蒂(RobinFogarty)所著的《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六种创新的课程设计,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指引了具体方向[2]。多元智能理论从其创始就开始从各种途径传入我国,起初虽然没有强烈的反映,但是由于它的教育理念和主体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十分一致,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本身也具有的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特质,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我国广大教育者所认同。目前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各个学科,各个学习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不小的成绩。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去阐述多元智能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而且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具体某一学科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阐述[3]。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中国的体育课面对的是上课人数多、器材缺乏、场地空间不足等影响因素,应用起来难度较大。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达到改变学生对待教师、学习的态度,重新定位教育理念,达到课程的多样化则成为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1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普通教学中的效果

针对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国家于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文件中详细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然而现如今中国学校中的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堂都在面临学生人数多、场地少、器材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面对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时的问题上,学生、家长、学校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成为中国体育教育中一大阻碍,同时也制约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实施。通过查阅多种文献资料发现,于骁的课程实验表明: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学习理论,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等方面要优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掌握武术的动作技术[3]。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弥补了传统的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转变了以往传统教学课程内容不够宽泛,围绕身体运动智能组织课程和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并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并且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4]。黄英等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中的实验表明:在多元智能理念的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可以展现传统体育教学中多种能力综合培养不足的弊端,可以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互补[5]。

2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2.1改变以往的学生观依据以往学生中的态度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上体育课时刻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漠视表情,学生对待认真上体育课的教师则摆出一种厌烦、抗拒的姿态。然而,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教育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逐渐地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潜能,让每位学生在运动中发现乐趣,提高对学习生活的信心,从而树立每位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学生所具有的差异性,在教育中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传统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对待学生不同态度中也逐渐形成“智商的高低决定自己的聪明程度”的观念,忽视了自己具有的独特之处,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在转变学生这种传统看法。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八种智能的因素,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使每个人的智能优势及其表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不同的智能强项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此时,如果我们要以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方式进行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2.2审时度势的教学观每位学生在受教育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优势,都是在提醒教师应该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些存在的不同,在普通的教学形式中,有部分教师大胆开拓创新,改变以往常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首先,在同一门学科中分八次课,每次上课时的内容突出一种的智能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其次,教学实验过后,教师鼓励每一位学生勇敢地站在他人面前自信地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和所理解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教师则充分掌握了每位同学的学习倾向性。最后,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之后,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以提升。在教师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同时,改变学生关键之处还在于教师对学生们的态度。有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当作学生、朋友、老师、同学、儿童,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从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2.3课程观的个性化上课时,不再根据教学大纲完成课堂内容,而是从多方面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局限于课程教材,多结合生活中、游戏中内容,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发展。课程内容在选择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更新了课程观念,为学生发展优势智能以及开发劣势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慢慢地在教育问题上革除传统体育教学中走程式化、单调化的模式,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智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3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说体育教学正是多元化和全面性的教学与学习。在体育课堂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明显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弥补。在学生的参与度、课堂兴趣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多元智能理论广泛的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达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1开发多样性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普通课程的教学中时,大大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课程观。而后使用在体育教学中时,发现虽然每位学者对体育课程概念的理解描述各有不同,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即不仅是促进学生体能,使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在学生的心理方面、智力方面、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良好促进作用的课程。根据这些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恰恰更适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体育课,以此来适应学生表现出来的智能需求。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笔者发现在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在体育课表现方面至少有两种较强的智能组合。因此,在学习体育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完全发挥学生拥有的较强智能,经常性的在课堂中设置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提高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带来的教学风格也是活跃课堂的一剂良药,更好地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无论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组织还是教师的助手方面都可以不仅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激励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突出的智能。慢慢在整个教学中每位学生都会发现适合自己的上课内容及上课的形式,使用自己最突出的智能帮自己完成课程内容,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由于每位同学的突出智能不同,如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学生,他的数理思维智能常常表现出明显优势。因此,自己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长处,提高其他方面智能的能力。3.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通过不同实验结果发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可以从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效地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做出弥补。3.2.1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分别从八种智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充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3.2.2过程性评价老师、同学、家长在每位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会不断地激励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家庭、学校双方面对学生负责,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及早的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3.2.3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不再采用传统教师一人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否定教师在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此时,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学生自己、教师及其相处在一起的同学都将成为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主体。目的就为了最后结果的真实有效。3.3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的多元化是引导学生、指导学生的基石。多元智能理论表面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更深层的目的就在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在无形中提高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每位教师在深入观察学生并客观评价每位学生之后,要针对学生突出的智能优势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多元化的智能。只有教师清楚认识八种智能的内容,加之对自己的认真分析,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学生的感受,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切身需要,最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今后体育课、体育教育、学生体质、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价值。3.4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培养模式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从“兴趣”出发,发现学生所擅长的技能,同时,配合创新型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切入”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即:重视体育技术培养的同时,加强运用多种智能发展技术的能力。甚至在突出教师与学生相互融合的氛围中,发挥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本能,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使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式开展体育教学内容,是未来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弊端,较好地改变“千课一型”的教学局面,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4结语

新阶段的智能理论需要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的教育教学中。开发学习者多元智力,激发学习者内在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成为时代要求。当前,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已融入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形式甚至是最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多元智能学生不再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体育课的质量也显著提高。

作者:路金豫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多元智能理论与全面素质教育(上)[J].辽宁教育研究,2000,1(11):36—39.

[2]杨清明,易定国.多元智能理论下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14—116.

[3]于骁.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2010.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北京:教育部,1999.

[5]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6]黄英,蒋晓丹,杜康力.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J].学校体育学,2014,29(4):40—42.

[7]刘强德.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1(28):79—80.

[8]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教学实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41):80—84.

[9]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30):763—674.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改革;教育思考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Gardner)1983年出版了《智能的结构》(Gardner, 1983)。在这本研究人类潜能的著作中,加德纳指出,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智能的发展。要寻求促进或激发人类潜能的方法,就必须对智能的概念、构成及评估方式有崭新的认识。

自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其给予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们开始了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实验和改革,展开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甚至他们还探索了多元化思维在其他机构和行业,如博物馆和商业上的应用。1993年,加德纳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加以总结,又出版了《多元智能》(Gardner, 1993),发展了多元智能理论。

大多数教育思想只有几年的生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首次提出到今天近20年,美国和世界各地对它的兴趣仍在持续增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一、多元智能理论

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中,加德纳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在这之后的研究中,他把最初提出的七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不仅揭示了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量化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对八种智能作了如下介绍:1.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3.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4.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6.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7.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加德纳认为,相对于过去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和评价人类的智力能力。加德纳谨慎地指出,人类智能不只局限于他已经提出的这几种类型,而且,每一种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例如,在音乐智能中的次级智能就包括歌唱、演奏、指挥、作曲、评论和音乐欣赏。同样,其他七种智能也都各自包含着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加德纳指出,多元智能可能涵盖于三个更宽广的范畴之中。如在他已经提出的八种智能中,有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它包含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这些能力是个体在环境中被所面临的物体控制而形成的;另一类像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则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范畴;第三种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就是这一类别的范例。

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界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实践和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当时的教育改革气候。8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教育界已认识到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开始全面深刻地反思所面临的教育危机,并力图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正值此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为帮助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充分认识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教育界不满于传统智力和成绩测验,力求平等与卓越的多元化教育正在兴起,“以人为本”的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逐步壮大,加之美国文化和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等因素,都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广泛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教育思考

基于前述,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深入思考和研究。

1. 智力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又有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方面每个人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协作方式各有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教育中不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可能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学科,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多方面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狭隘的智力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只可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甚至扼杀学生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从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使他们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才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3. 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应当明确智力测验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4. 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千差万别。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以下原则:(1)所有学生都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2)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3)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应当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Campbell etal, 1998)。同时,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教师们构建了健康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强势智能没有被激活并在学习中自如地运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他们最强项的智力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5. 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熟练地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按照“短路理论”,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就会自我衰退,甚至会消失。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当局及教师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和前景。尤其在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设置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的智力倾向,而且应拓展学生智力发展的空间,开发、挖掘和促进学生各方面智力的发展,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Gardner,Howard.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1983.

[2] Gardner,Howard. 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1993.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中国艺术教育 关系 影响

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这一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之上的新型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智能多元化”的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于智能的惯性思维,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所具备的与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的高度一致性和现代科学的前沿特质,也被中国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青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我们认为,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宗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在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中,第一次把美育以文件法规的形式列入教育的方针。1993年2月,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美育地位进行了确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艺术教育进行了强调。艺术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六艺”与《和艺术一起做点什么》――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

“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于周代确立之后,便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教育内容。儒家的教育秉承了“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内容,其中“乐”仅次于“礼”而居第二位。孔子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正如《论语・泰伯》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的完成,是其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它是以诗乐和礼仪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并且始终不离开乐艺教育的乐教的实现,因此,它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音乐教育,这恰恰证明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

《和艺术一起做点什么》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最初名称,在这个以研究艺术思维为初衷的学术研究机构中诞生的多元智能理论,艺术教育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德纳认为“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创造之一”,所有成长中的人类个体都应该接受艺术教育。基于这样的初衷,加德纳在《零点项目》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儿童在音乐、视觉艺术和文学三个领域中运用艺术符号的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加德纳又得出“艺术是最基本的认知”这一结论。加德纳的研究重点一直都在艺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两方面,他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艺术和创造力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理论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随之在运用这一理论的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为高中程度的学生设计的新艺术课程及其评估方法――艺术推进项目。

正如加德纳所说:“因为艺术本身包含着多种智能的成分,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倡导艺术教育的。但是你不一定需要用多元智能理论证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有人思考这个理论很久之前,孔子就提倡音乐教育和书法教育了。”虽然从学科领域的范畴来看,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艺术教育在认知中的主要作用,而孔子“六艺”中的乐教则更多地站在了人文科学的角度,强调艺术教育对人格修养的教化作用。但是,孔子乐教思想中对“乐”的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对艺术教育的肯定与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都肯定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三者的融合点。

二、从艺术到创造――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教育

“如果没有对艺术长期的热爱和研究,我绝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由于加德纳曾经是一名钢琴演奏家,所以,他更愿意站在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心理学。加德纳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是他创建多元智能理论最重要的基础。从加德纳在心理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艺术与人类的发展》开始到《零点项目》,再到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艺术发展心理和艺术教育始终贯穿于其研究之中。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儿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在学校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否则很难突出学生和教师的多方面的智能。“在艺术教育领域,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应当被视为富有创意的(至少是潜在的)艺术创作者。艺术教师必须发挥出卢梭导师的责任――捍卫无辜而脆弱的孩子免受这个社会中不良力量的影响,使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绽放成美丽的花朵。”加德纳的艺术教育观不仅局限于艺术本身,而且通过艺术教育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观一致。

自1999年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艺术教育和美育就被正式列入了政府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决定》第六条对美育的地位进行了科学表述,认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教育改革中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观与多元智能的艺术教育观多方面契合,使得这一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凸显出重要的价值。

三、每个孩子都是“莫扎特”――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加德纳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本文中“每个孩子都是‘莫扎特’”,并非指每个人都有很强的音乐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突出强调以下三个关键点: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会有相同的智能结构;在我们注意到差异,而不是否认或忽视这些差异的情况下,教育才会产生效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域中,学校里人人都有可以成才的智能强项,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开展以来,在有关艺术教育的重要文件法规中,都分别对教育中的学生观进行了描述,本文特列表进行说明(表1)。

根据表1中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法规可以看出,我国艺术教育中学生观的发展,经历了由1986年提出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到1999年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到2002年学校艺术教育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脉络。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在有关文件法规中体现得愈来愈明朗。这一学生观承认学生中的差异,而不承认学生中的“差生”,正如加德纳所认为的:“人才”不属于少数精英,学生的智能没有优劣之分,所不同的是智能结构和倾向的差别。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音乐教育为例,1979年至2000年国家所指定的《音乐教学大纲》中,对于学生观的确定还比较模糊,仅在1988年《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课外音乐活动部分提出了“要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2000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部分提出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大纲,2001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学生观得以明确。“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新型的学生观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学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理论,使音乐教育改革中的学生观得以重新确认,使音乐教师眼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莫扎特”。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当代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观点达成了诸多一致,在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艺术教育60年[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7]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89)教社科字003号文件,1989.

[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1999.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职业教育;多样性;情境化;评价体系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个人发展方向也多样,对他们的社会评价标准也不统一。而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教育观,非常适用于职业教育的现状。它为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七项或八项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是加德纳在后来的研究中增加进去的)。加德纳指出,个体智能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比如,以航海为生的人其空间智能就比较发达,现代工业社会更注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职业教育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必须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加重技能学习的份额,同时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更加侧重多样性、分层性。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呢?

一、树立一个新观念――通过多元智能而教

要注重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通过多元来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虽然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项或八项智能,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则有所不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而其它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具独特性。传统上所认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但他在其他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比如烹饪专业,有许多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不感兴趣的,所以他的理论成绩就可想而知了。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动手能力很强,在技能学习上肯下工夫。到了实习单位,其所学的技能、知识能胜任他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这种现象该如何评价呢?多元智能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来反观今天的课程和教学,就会发现:近年来虽然各种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只以一两种智能为基础,而忽略了其他智能。因此,适应人类个体智能特点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必须在多元智能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上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自不同作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多元智能的研究中,林达・坎贝尔等人提出了“通过多元智能而教”的课程模式。该模式将多元智能用作教学的工具,以便相同知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对某一特定内容的掌握。从理论上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从实践情况看,新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很困难的,它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大力发展校本和校本课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有了合适的教材,教师要针对不同智能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每一课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必须实施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能通过利用其优势智能进入学习领域,从而激发起其学习欲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大力推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按小组开展讨论、共同学习,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发言,较好地激发了个体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强调技能学习中的“学中做,做中学”,增加动手机会,把身体的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及自我认识智能融合进去了,适当的理论知识也把数理逻辑智能融入了学习中。有了这样的修正,学生便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方式更好地参与学习了。

二、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倡导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内容、方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实行模拟情境化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智能观的“去情境性”,只讲单纯的知识总结和传授,多元智能理论则更强调“智能的情境性”传统的知识观,就是认为“智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里”。而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所以,情境化的智能观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它认为理解智能不能脱离学习者所在的文化,只有在社会实践或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智能;它强调智能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如何来实现“智能的情境性”呢?职业教育本身就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学环境的交互性和情景性,这种交互性和情景性体现于学习中的“做中学,学中教”。而目前大力推行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教学法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工作情景模拟,要求课堂教学应更多地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环境交互的学习环境。为此,这种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目标的机会,学生能针对老师布置的某个任务,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践之。这种新的学习法与传统的课程学习相比,有以下特点:(1)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自己主动学习;(2)使学习环境与现实的工作环境相联系;(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特长;(4)帮助学生了解岗前必备的技能和素养。当然,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必须起着引导的作用。因为,期望中职生能够完全自主地进行学习是不现实的。比如烹饪专业,就是在模拟厨房中,以分小组学习的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非常强调工作背景状态下的技能学习,对学生的训练也更多地开展基于工作岗位角色的训练,将行业的岗位分解成各种工作任务,将学生按他们的工作能力,在小组中确定各自的角色,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培养的效果就是非常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职业教育中提出了教室车间化,学习内容的项目教学等试验改革,都有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这些改革都取得的较好的成绩。

三、重构评价体系,以多元的观点看待学生

在多元智能理论引领下,教师要更新智能观念,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与传统的智商测试、学科成绩测验相比,多元智能理论使得教师得以从多角度来看待学生,从而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类型。要使教学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环境,从中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原有的陈旧观念。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观念与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微型社会,孩子的素质、成就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教育,家长采用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将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时常听到家长在孩子面前埋怨:“你看某某孩子,他多优秀啊!”试图通过这样的言语,刺激孩子,使自己的孩子也能同样优秀,可是过马路时,家长却硬拉着孩子一起闯红灯;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家长指责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说不准英文句子,于是便揪着一句话练习20分钟,可还是徒劳无功;虽然每年暑假,新闻中都在播放一些孩子的溺水事件,但是来年这样的事件报道却并没有减少;高中阶段,在面对孩子文科成绩好、理科成绩弱的事实面前,家长因为将来就业或者升学等因素执意要求孩子放弃文科选理科。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家庭教育模式层出不穷,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境教育,舞蹈、书法、声乐、英语等培训机构进行得如火如荼,由教育引发的各种消费急剧上升。今天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人之后,于是便不惜代价培养孩子,然而太多的选择、太多的培训既让父母们应接不暇,又让我们的孩子疲惫不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个家庭共同的希冀,但是怎样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孩子学业有成、考取名校便是成功的教育。笔者认为培养一个身体、心理健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有远大抱负、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

自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健•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近年来该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认可,也对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理论提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IQ,而是至少包括7种:语言符号智能(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指对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指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一模式的能力)、肢体运作智能(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音乐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智能(指处理自己的认识或社会关系的能力)、内省智能(指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调节的能力)。虽然每个正常人都拥有这些智能,但是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各有差异。伟人并不是样样都出类拔萃,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智能,在某一领域超越常人获得了成功。我国长期的考试选拔制度对个体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智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却忽略了个体其他的一些智能。作为家长,应当正确看待孩子的差异,关注孩子,辨识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长,同时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启示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

1.盲目从众,期望子女样样出众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从生下来就披上了离高考还有多少天的“外衣”。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将来的社会上出类拔萃,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书法、画画、外语、围棋、主持人、奥数等等,这些几乎成为了孩子业余生活的全部。家长要求孩子什么都要学,而且什么都得学好,目的是“全面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喜好,结果导致孩子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甚至可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因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屡屡受挫、失去自信,并造成一定的厌学情绪。

2.以分数为惟一评价标准

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以及相关的考试制度,很多家长把分数作为判断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惟一标准,以追求高分为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当孩子成绩较好时,家长在亲戚朋友面前到处炫耀,感觉面子十足,并且为使孩子取得高分,以高额的物质奖励作为诱惑;当孩子成绩不如人意时,就唉声叹气,处处埋怨,甚至在公众场合高声训斥、挖苦孩子。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使得孩子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也造成了孩子“高分低能”的现象,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发展。

3.忽视道德教育,忽视以身作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质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源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长出茁壮的幼芽,长出生根。”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压力。为了孩子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他们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在家里孩子只要学习就行,一切家务劳动都不需要做,只要学习好,家长在物质上能做到有求必应。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于是变得自私,不仅不懂得感知他人的情绪,也不能感知他人的爱与奉献,缺乏感恩之心。还有的家长本身素质有所欠缺,学校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例如交通规则,但是在家长这边,却不能以身作则。也许,短期内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家长的错误行为,但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分不清状况,对道德判断模棱两可,甚至形成负面价值观。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家庭教育观

1.尊重差异,树立多元评价观

加德纳的研究结论指出,7种智能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错综复杂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而且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家长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孩子的“优秀问题”,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才不至于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孩子在表现不如意时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行。由于个体的智能发展能力从学龄前就出现了,所以家长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孩子。例如: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尽量给孩子提供多种游戏类型,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别是和同伴们一起参与的游戏中的表现,从而全面地评估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倾向。

2.学会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国教育因为历来重视对语言符号智能及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容易导致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孩子沦为“差生”,而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发现和重视。作为“差生”的家长尤其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要知道在他们身上一定有自己的强项。胡适、季羡林、钱钟书的数学几乎是一窍不通,但这些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马云、俞敏洪的数学也是极差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商界巨人;艺术家罗丹考了三次都没能进入艺术学院,但却最终成就卓著等等。所以鉴于以上事例,家长一方面要以平常心接受孩子在某些智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短处,尤其忌讳的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做比较,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多创设有利条件使这些智能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提高。加德纳认为每种智能都存在多种表现方式,如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每个人都有能力将这7种智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对智能的发展我们是可以及时进行干预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作为突破其弱势智能的关键,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自我、赢得自信。

3.创造多元化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品质及多种能力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要想塑造好孩子,首先就要自己把自己塑造好。正如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离不开自身和外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加德纳建议,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应尽早给孩子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因为儿童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最强的领域的。家长要多创设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体验。例如:父母可以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环境,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以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为孩子提供乐器、抽时间听音乐会、一起听歌唱歌来发展孩子的音乐智能;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玩各种体育游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来发展孩子的的肢体运作智能;鼓励孩子参加兴趣小组并结交朋友、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让孩子到游乐场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来发展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通过拼图游戏、走迷宫、涂鸦等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在未来的某个领域中一定能做得很精彩。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援多元智能[M]援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