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理论学习范例6篇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范文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在陶行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完善,挖掘内涵,化理论为行动指南,提供真正适宜幼儿发展特点的教育,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让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寻找快乐

陶行知先生在如何以生活为教育中,为我们指明了“用生活来教育”的方向。现在人们吃什么都是有现成的,只要一到超市什么都有,需要我们自己动手的也就越来越少了,随之一些传统文化也在悄悄的离开我们,当然我们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独特的习俗,在端午来临之际,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定开展一次“粽叶飘香”活动。

陶行知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为此,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形状、各种馅的粽子,闻着这甜丝丝的粽子清香,孩子们的兴趣别提有多高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着这美味粽子用哪些材料、又是如何做成的呢?通过观看短片,我们知道了它是通过折粽叶、填糯米、裹叶子、扎线这几个步骤来完成的。了解了步骤后,再出示出每一个步骤需要的材料,我们就开始动手了。孩子们是第一次包粽子,所以我们选用的是粽子叶,芦苇叶比较窄,要用好几片才能包住一个粽子,粽子叶面宽大,只要一片就可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粽子叶、糯米、枣子等一板一眼地包起“真家伙”来,那副认真劲儿真赛得上点心师了。虽然过程是有点手忙脚乱,但孩子们的小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幼儿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这种“生活”式的教育是我们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并不等于教会技能,更不是帮幼儿去完成,如果是为了教而教,那我们就走进了误区,多元的感受、情感的引导、行为的养成正是幼儿期我们所要引导的。“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给了我们幼儿教育者更为广阔的天空。

二、以“兴趣”为老师,让幼儿在发现中感受乐趣

“我要多玩玩,我要亲近万物,大自然,大社会。”这是陶行知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孩子们提倡的是一种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宽松的学习氛围。童年的快乐就是拥有阳光、蓝天和大地,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投身其中。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慢慢失去了自己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回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我们在春暖花开之际,幼儿通过“踏春”、“郊游”,生成了一次对小草的探索活动。在孩子们的眼里,小草的根、茎、叶、花、果都有一个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从家长、同伴、书本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有关小草的种类、生长的特点、食物链的作用及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等知识,家庭、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小草的丰富经验,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观察、集体交流、亲子论坛等活动中,尝试多项科学活动内容。整个活动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快乐的学习。

我们知道只有孩子们自己对事物感兴趣时,他们的才能会得到充分展现。我们要尽量营造氛围,尽力提供一些活动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去领悟、去总结。多样的活动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和经验。

三、以“疑问”为切入,让幼儿在探索中快乐翱翔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在活动中,充满着种种神奇的疑问,那么我们老师要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不要过早地把“谜底”告诉幼儿。我们老师要在幼儿经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后,再进行小结,便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生活中的“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呢?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们种子发芽需要的是:水分、空气、土壤、阳光与养料,甚至是种子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发芽,那我相信这些抽象的理论,孩子们是不感兴趣的,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有趣的实验吧。我们将相同植物的种子分别放入杯子里,有的杯子里是没有水的,有的是有土壤的,有的是被一个大玻璃杯盖住的,通过两周的观察,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行比较,展开探索,再经过老师的小结,孩子们对“种子是如何发芽的”理解的更快、更为感兴趣。我们教师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范文2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幼儿教育

体验式学习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基于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受到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示。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对经验带有感彩和主观能动的体会与反馈。体验式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积极态度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和过程强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包含了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同时又不是简单地主张要在“做”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它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学习理解为在“做”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

一、体验式学习的意义

1.体验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一种学习方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教学思想基础。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还鼓励教学信息的多方向流动,而不只是从老师到学习者的单向流动。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

2.体验式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体验式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思想,而体验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而体验式学习则强调即时的感受;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体验式学习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体验式学习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体验式学习注重观念、态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体验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体验式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见,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为学习者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其作用是产生“学习”。“会”是指学习者经过学习,在现实环境中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或者促使学习者的行为发生改变。体验式学习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体验式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式学习:讲究记忆,注重知识技能,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知识”,强调过去的知识,强调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要求个人学习,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2)体验式学习: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与体会,注重观念、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强调即时感受,强调学习的资源是每个参加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团队学习,分享总结经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二、体验式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在体验活动中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使参与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最终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质的过程。幼儿园的体验式学习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认识水平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完成。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越令人难忘。因此要让日常生活成为幼儿体验学习的丰富源泉,幼儿的学量地发生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之中,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日常生活中的丰富机会,及时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

伴随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活体验日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们的重视。可以说,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学前儿童的思维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难免出现误解,发生争吵。如有的是因游戏中对方的行为造成自己的不快,或因玩具、角色分配不均;有的是出于义愤,见到同龄幼儿欺负弱小,制止不当,导致争吵。对待幼儿打斗、争吵,教师的态度往往是直接加以干涉。在没有弄清原委的情况下,用命令式的指导法来处理幼儿争吵打斗问题,结果反而把矛盾闹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要幼儿之间不出现互相伤害的局面,教师不应急于去干预,而应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使幼儿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就是指在儿童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尤其是在因彼此意见不一而发生争吵的时候,才会使幼儿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认识到他人的意见和地位的重要,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因此,让幼儿在矛盾冲突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幼儿自己教育自己,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1.学会交往做人

幼儿间的争吵、哭闹是常有的,处理得当他们会从中学会做人与学会交往。儿童间争吵的特点是吵完后即刻了事,很快就会高兴地在一起玩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对因玩具(或角色)分配不均而发生争吵的幼儿,教师如果不参与解决,幼儿会从争吵、哭闹到自己协商处理,想出共同玩或轮流玩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交往和做人的机会,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2.体验心理挫折

幼儿同成人一样,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挫折对幼儿的行为和结果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正如经常欺负别人的幼儿被几个弱小幼儿联合欺负时,在不出现互相伤害的前提下,教师不必去劝阻,让其体验被他人欺侮的滋味,得到一定的挫折体验,从而达到让幼儿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同时也为弱小、胆怯的幼儿提供公平合理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勇敢胆大的品质。

3.克服依赖心理

幼儿由于缺少独立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生争吵或打斗时,往往把哭闹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以求得老师的同情,帮助他们解决争端。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自己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从而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幼儿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又能宽容他人的良好素质。

总之,体验式学习在幼儿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使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范文3

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幼儿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在校只要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就很容易获得幼儿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教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范文4

关键词: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 “工学结合”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美国职业协会在1946年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提出“工学结合”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工学结合”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2]笔者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为例,在“工学结合”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采用游戏项目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幼儿游戏实训练习中锻炼并提高幼教专业技能,与《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探索

1.结合职业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具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必修课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幼儿教师职业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组织、设计、分析、指导幼儿游戏及教育教学游戏化的意识与能力。在本门课程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突出技能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将幼儿教师职业与游戏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具体化为游戏技能、游戏指导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游戏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指引,就容易出现游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或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积,或是纯粹的玩耍嬉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精心设计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方案,明确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指引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但学会玩多种游戏,会组织、指导幼儿游戏,还会设计、创编幼儿游戏教育活动,力求把游戏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教学做合一,实施项目教学。

从杜威“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出发,笔者设计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即以不同的游戏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以角色游戏(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结构游戏(拼图、拼棒、七巧板游戏)、表演游戏(小兔乖乖、猴吃西瓜、小熊请客、三只小猪、小红帽)、规则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各类游戏的设计与指导为主题开展项目教学。首先,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确定游戏项目计划、明确学习任务,从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准备,到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向学生进行介绍;其次,学生在进行游戏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参与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的实践操作,设计体育游戏活动方案,进行体育游戏创编和体育游戏的实训练习,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体现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团结协作和努力探索创新的主动学习模式。

3.理论联系实践,师生共同成长。

在本门课程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游戏教育实践中主动探索。笔者通过完成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与体育游戏等项目任务,组织和指导游戏教育活动,设计和创编游戏方案,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玩多种游戏,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游戏理论水平和游戏实际操作技能,把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中,笔者针对学生实训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要求和学前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基础,及时地给与学生指导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与学生共同总结、评析游戏学习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可以这样说,本门课程实施的过程既是将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强调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对《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克服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论思想,树立瞄准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需要,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教育职业技能为基础,将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1.以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是制定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幼儿教育工作的需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未来职业的有效性,即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要满足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要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科学知识,具备较高的幼儿教育职业技能和幼儿教育理论素养,还要具备弹、说、舞、唱、画等艺术表演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趋于合理,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从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满足职业需要的内容,又要有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优势领域的因材施教、定向指导,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幼儿教育的职业要求,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着重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理论联系实践。

幼教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幼教专业技能则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不应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幼儿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教育技能,获得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在课程教学上,不但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轻实践学习的倾向,还要克服过分注重实际操作,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要加强幼儿教育实践练习,积累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为学生未来的幼儿教育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加强幼儿教育理论的学习,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深化教育理论,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其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做合一。

幼儿教师职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幼儿教育技能,以及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因此,教师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创设实习实训环境,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就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深化理论,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可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观摩见习、方案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幼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教育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从而增强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性。

一言以蔽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切实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岗位任务展开,结合幼儿教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出教学内容组织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习实训和模拟练习,实现“教学做合一”,目的是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并有利于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体,是进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N].2006.11.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范文5

【关键词】教育理论;研究;效率

一、要努力夯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

幼儿教师要进行教育研究,就必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理论素质。这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法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再伟大,也只能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我们只有用教育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知道幼儿教育的未来走向。有些教师平时的学习只满足于某些经验的掌握,甚至“以干代学(理论)”,这是不对的。经验是实践的结晶,而理论则是经验的升华。经验一般还停留在认识的感受性认识的阶段,还有待于上升为理论;理论才是对事理的科学概括。经验往往是具体的,总是依附一定的时间、地点等条件,而理论却是“抽象科学”,所反映的已不是个别情况下的特殊情形,而是普遍情况下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适用性。

而相反,我们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实践中就会表现为教研教学都无后劲,其具体表现为:

①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不能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开展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困难。

②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虽然一般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不水平有多大的提高,能力不见有多大的长进,不能突破一定的水准而有所跃进。

③不太了解幼儿,在教学方法及内容方面违犯教育教学规律,工作好了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有失误,也不知道从何吸取教训。

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理论,为进行教育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理论学习方面,除了要学习一般的教育理论外,我们还应学习一些名家的理论,如皮亚杰、布鲁纳、班杜拉、布卢姆、奥苏贝尔、巴班斯基、斯金纳等的理论;在方法论方面,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

二、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或新的理论审视幼儿教育

用其它学科或新的理论审视当前的幼儿教育,你就可以发现新视野里的一个“全新的幼儿教育”,你就发现幼儿教育中有许多新的问题是可以研究的,你甚至还可以根据一种新的理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幼儿教育理论。比如,皮亚杰用他的“生物学的眼光”来研究儿童心理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发生认知论,他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同化”、“顺应”、“平衡”都是生物学的概念。

平时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研究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其它学科的理论来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比如现在人们议论得比较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用它来审视幼儿教育,我们便可以发现幼儿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或新的理论去审视我们的幼儿教育。我和许多幼儿老师谈到幼儿教育研究的问题时,许多老师都反映,似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研究了。我说,这似乎应验了一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道理。所以我劝那些老师一是注意对幼儿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或者新的理论重新审视幼儿教育。从此她们的思路也就打开了,也都写出了不少研究性的论文。

不过这种嫁接或演绎必须合情合理,不可生搬硬套,甚至为了照顾理论而舍弃事实。

三、运用缺点列举法

将自己发现的在某一方面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教育理论或心理学理论去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最后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容易出成果。

不过,在列举问题时,为了更全面地弄清有关的问题,我们应该征求其他老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还可以请他们谈一谈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

四、读专著与带问题学习相结合

一是认真地读几本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所急需的专著,这样不但会使得我们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思路开阔,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有许多新的感悟、新的思想火花;二是带着工作或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有关的理论。由于急用,学习起来兴趣浓,动力大,效益高,还能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了解整个教育发展的趋势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教育研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社会发展相违背的研究是没有前途的,也是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的。比如有的教师在研究“如何使幼儿害怕教师”,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这样的研究虽然可能也会有一定的“结果”,但是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的。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课题,如“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环境在幼儿发展的作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创造性的培养”;“师幼之间的互动关系”;“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幼儿教育目标研究”;“幼儿教育时效性”;“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六、把研究范围定位在自己力所能用的范围内

幼儿教师平日工作就十分繁杂、辛苦,所以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最好不要完全避开平日的工作去进行所谓的课题研究,以免加重我们的负担,并且进行课题研究也不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特长,我们幼儿教师的在进行教育研究方面的特长有三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二幼儿教育经验的总结;三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的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这样既不加重负担,又容易出成果。

七、“专”是成为专家的必要前提

选准自己善长的幼儿园教育中的某一“点”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持之恒地研究下去,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占有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对该“点”的问题一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认识,这就容易使得我们的研究产生一种幅射效应,进而产生出一系列的成果,到时我们也就会因此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进行定“点”研究,会使得我们的精力更集中,更容易把我们的研究引向深入,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八、学、做、写相结合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理论;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37-04

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支持这样一个判断: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和理论学习,他们推崇技能和实干。各类文献资料也表明,幼儿园教师可能是教师群体中最不爱理论学习的那一部分。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这一“反智”倾向耐人寻味。鉴于理论的先导性价值,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深入探析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原因

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可能有诸多原因。

1.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反智传统

幼儿教育实践领域有着浓厚的反智传统,理论的价值普遍受到忽略或轻视。幼儿园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很多时候,教师需要承担的是可能会令其身心俱惫的体力性劳动,因此专业性的思考和探究往往会受影响。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感受到,不少幼儿园教师对理论漠然、排斥乃至畏惧,相反,对班级管理、课程实施等实践性能力却颇为看重。对社会公众而言,评价幼儿园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有“爱心”。现实中,许多幼儿园教师似乎并不排斥学习,但他们更喜欢的是操作意义上的学习,而非理论探讨。幼儿园教师的这种崇尚经验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反智倾向,这种反智倾向似乎已成为这一群体的主流文化。

研究者认为,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反智传统可能与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关。

2.幼儿教育尚处于非制度化阶段

目前,我国还在为建设完善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而努力。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未能承担起学前教育良性供给的任务,规范化、制度化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尚未形成。民办幼儿园是当下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资质颇受市场的影响,具体而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会直接影响民办幼儿园对教师资源的吸纳能力。

幼儿教育的非制度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是由市场自由调节的,而无法实施严格的专业准入标准,相较于义务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师的准入制度,我们会清楚看到这种区别。这意味着目前庞大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仍面临专业资质保障上的挑战,入职门槛普遍较低。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教师资格证拥有量,幼儿园教师都处于较低水平。众所周知,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对理论产生亲近感。

3.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缺陷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特点受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存在着重技能轻学术的倾向。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理念和课程结构都偏于感性,偏重技能训练。毋庸讳言,当下,大多数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并不高,学术水平整体偏弱,这必然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学术熏陶,欠缺足够的学术训练,进而对理论产生不了太大的兴趣,甚至排斥理论。

4.幼儿园管理的局限

幼儿园的管理对教师的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也许基于管理逻辑的考虑,也许基于办园效益的考量,当下大多数幼儿园的主办者或管理者都并不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胜任力,而非教师的反思性和发展性。这种管理文化下的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关注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可能本身就是理论的排斥者。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在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幼儿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通常,私立幼儿园的问题会更突出。

二、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现实影响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这一反智倾向有其必然性,但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排斥理论对幼涸敖淌π形及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并由此可引发对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而复杂的影响。

1.教师队伍普遍肤浅化

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教师队伍的普遍肤浅化,缺乏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其对教育问题理解的片面化、简单化。简单性思维的痼疾遮蔽了教师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灵活性(徐炜霞、袁爱玲,2011)。在看似勤勉的老黄牛精神外壳下,幼儿园教师往往暴露出幼稚的思想和产生机械的行动。

事实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超技能的,从理想角度讲,幼儿园教师应是全面的教育者:有情怀、有思想、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过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以儿童发展为取向,较之中小学教师更具专业性,他们更可能成为儿童教育专家。〔1〕但是,排斥理论的教师怎么能成为儿童教育专家呢?排斥理论的教师不但很难成为优秀的教师,更不可能成为卓越的教师。

2.保教质量低下,教育效能不高

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排斥是否会导致保教质量低下、教育效能不高?幼儿园教师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他们可能会认为,在幼儿园工作中,理论的价值不一定能够直接显现,经验可能更重要。

“儿童的世界总是比教育所试图给予的要丰富得多。”〔2〕因此,教师需要对儿童的世界有特别的理解和尊重。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是由大量的常规工作构成的,因此,顺利地完成常规工作通常会成为判断教师工作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尺,但完成常规工作其实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理解。实际上,常规工作的合理性本身就有着非常深广的探究空间,狭隘的经验主义和机械的本本主义都无益于教师对工作的正确认知。排斥理论意味着排斥复杂的学习和探究,也意味着教师的职业行为距离专业化的水平有着很长的距离。众多研究证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保教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换言之,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学前教育质量及其教育效能的高低。

3.阻碍开放的教师文化的形成

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排斥实质上是对幼儿教育工作专业性的回避,也是对自我升华的排斥,它将阻碍开放的教师文化的形成。教师只有在开放的教师文化中,才可能充满活力、不断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教师专业化是时代要求,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性,排斥理论亦即意味着排斥专业化,因为理论隐含有一系列价值、知识和行为要素,没有基于理论学习的开放的教师文化,幼儿园教师很难获得专业化,这将导致幼儿教育工作会停留在一个非专业化水平上,也会使得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产生异质性,进而成为一个封闭的群体。

三、幼儿园教师需不需要理论

幼儿园教师需不需要理论?换言之,对幼儿园教师而言,理论的意义有多大?研究者认为,理论应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即理论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教师的复杂思考能力

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对问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教师可能获得批判性思维训练,获得复杂性思考能力。有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师的在职教育对其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基本没有增值性贡献。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量的教师在职教育通常是课程讲座式培训,这些培训尽管可能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知识,但是无法提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复杂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训练的针对性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大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不是一系列资格证书的获得,而是思想力和判断力的专业化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其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虞永平认为,幼儿园教师必须对知识本身进行探究,以把握知识的经验和行动形态,只有还原为经验和行动形态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幼儿接受,而将知识经验化和行动化需要幼儿园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把握。这不是只要拥有浅显的知识就可以实现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不能“浅显”(虞永平,2012)。然而,没有复杂思考的能力,幼儿园教师注定“浅显”,注定无法成为卓越教师。

2.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并做好什么?如果个体不能基于职业要求持续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丧失专业自觉性和自我认同感 。幼儿园教师学习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获得思想力之后所激发的专业质疑和自我反省,从而推动其职业生涯由“他在”向“自在”发展。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觉和自我认同会面临现实职业环境的挑战。现实中,很多地方只有公办幼儿园教师甚或只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才会被纳入 “教师”范畴,其他绝大多数教师虽然从事着教师工作,却并不具备法定的“教师”身份。对他们而言,这可能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谈不上专业认同,也没有持久的职业规划和专业追求。他们只是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逻辑完成分内工作以获取相应的报酬。显然,他们或者和理论无关,或者为理论所羁绊,无意通过理性的思考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更谈不上专业自觉。

3.促使教师获得尊严与自由

幼儿园教师本质上是人,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规定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尊严、幸福、自由等这些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必然也属于幼儿园教师。理论对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在于,通过思想力的培植和磨砺使其成为自由的有尊严的人,使其从“囚徒式”的生存者成为懂得自由的存在者。作为社会人,我们经常置身于不同的囚徒困境,可以将此理解为存在的本质,但思想力会让我们因为理解而获得自由以及生命的意义。

四、如何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

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理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已是无法回避了。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让幼儿园教师从反智走向爱智,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这是幼儿园教师通往“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要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并非易事,其关键是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动力和可能。

1.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

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首先要从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开始,即通过制度建设为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寻求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幼儿园评估评级制度等。制度建立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来保障幼儿教育事业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吸纳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资质水平。同时,通过幼儿园评估评级制度提供积极的市场信号,对优质师资给予市场意义上的回报。

一般而言,优质师资意味着更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动力。优质的师资对理论具有亲近性,这与其内在素质和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就是要给优质师资的进入和沉积创造制度条件,因为他们更可能爱上理论,也因此更可能成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

2.改革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

幼儿园教师的反智倾向和现有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有直接关系。现有培养体系重技能轻学术和学术性课程比重低、质量差是准幼儿园教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产生理论排斥现象的主要原因。这里既有培养定位的原因,也有幼儿园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也不高的问题。我们不能苛求中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同样的方式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但本科院校必须重新认识幼儿园教师教育中学术性课程的作用,合理平衡学术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承担起培养高质量师资的责任。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也要考虑适度上移。因为幼儿园教师教育必须引发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改变,使其形成对教育终极价值的理性思考。〔3〕

3.完善幼儿园管理

完善幼儿园管理是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的最便捷途径。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首先与自身的局限和惯习有关,其次就是受幼儿园组织文化和管理要求的影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幼儿园会形成不同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差异与管理者的“个性”和偏好紧密相关。现实中,幼儿园的组织和管理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幼儿园的管理者轻视教师的理论素养,偏重实践技能。无疑这类幼儿园绝不是优质的幼儿园。因为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及教师往往对理论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绝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而言,管理者多会考虑这些问题:让教师爱上理论有什么必要?有哪些无形的成本?能给幼儿园带来什么好处?教师可能会爱上理论吗?也许会有一些幼儿园管理者能认识到理论对幼儿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对优化幼儿园质量的价值,但现实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教师管理目标往往停留在够用就行、胜任就好的层面,加之考虑到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实施的困难,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念帮助教师爱上理论。基于此,研究者认为,首先要改变幼儿园管理者的观念,使其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文化的价值,营造教师学习的氛围。其次要让幼儿园管理者认识到理论的价值,加强对教师理论素养的培养工作,带动教师形成用理论解决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教师深刻体会到理论的作用,从而爱上理论。

⒖嘉南祝

〔1〕赵南.谁最有可能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还是幼儿教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9-17.

〔2〕刘晓东.天性为教育立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33-40.

〔3〕洪秀敏,姜勇.论教师的“哲学运思”之境〔J〕.教师教育研究,201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