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预习方法范例6篇

初中历史预习方法

初中历史预习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立体化模式;分析研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模式层出不穷,广大历史教师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深思熟虑、各展其能,探究和提炼出了许多较为有效的方法路径,是历史教学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成效较为明显的方法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需要,开展了立体化教学研究,本文将做初步分析。

一、教学理念当与时俱进,着眼构建立体教学体系设计教学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上,从教学设计入手统筹考虑,为整个教学的有效开展明确方向与要点。笔者在历史教学设计上,重点抓住教学方向、教学原则与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在历史教学方向上,应当始终与新课改保持一致,要将新课改的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具体实践中生根落地,要与时展要求、学生成长需求相一致,绝不能背离历史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对学生成长的促进功能。在历史教学原则上,要坚持民主、自主、开放原则,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勇于表达、乐于探究、善于学习,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再受制于思维方式的禁锢,从而推动历史学习的有效开展。在历史教学方式上,要学会广泛汲取教研教改成果,站在别人成功的肩膀上进行探究,效果会更胜一筹。要善于和其他教师研讨历史教学的经验方法,对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优化。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秉承这样的先进理念,将教学工作扎实推进。

二、体现自主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搜集与学习相关的资料

预习环节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历史教学也要提高预习环节的作用,发挥预习环节在帮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以及拓宽历史知识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将预习环节作为教学流程的第一个关口,强调了预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预习习惯,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例如在《》教学前,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发展的格局与潮流、代表人物以及反对势力等资料,从这些资料的搜集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掌握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信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教材,加深理解效果。教师为了提高预习的生动性与灵活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交流,尤其是补充学习信息方面的内容交流,可以让学生大开眼界,提高了历史学习的生动效果,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预习环节对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将预习环节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技巧与习惯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预习环节的作用。

三、课堂上组织专题研究,为学生思维拓展创造出良好条件

为了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抛出包袱”,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专题活动,在充满趣味的专题活动中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历史专题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对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组织时机进行充分考虑,既要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融入进去,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内容进行活动组织,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洋务运动》教学中,有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利弊产生了分歧,笔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讲解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发起背景、组织者、代表利益阶层,以及失败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逐层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本质与作用。对其失败的必然结局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其失败的原因也有了全面的分析,了解中体西用制度、官办企业问题、外国人才的携技居奇、全球军备竞赛以及缺少有力领导核心等方面是导致洋务运动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对洋务运动产生的积极意义也有了深刻认识,尤其是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征程等。通过学生的辩论引导,大家对洋务运动具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得到了强化。

四、课后开展实践性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接受思想教育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感兴趣,尤其是生活中的因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融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接受思想教育,成效非常明显。例如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之后,笔者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不同时期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进行比对,并对引起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行探究,与时展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时展成就,较好地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搜集资料等方式拓宽眼界,如《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搜集活动,搜集红军长征艰难险阻的突破与文字,利用课后活动时间进行交流,讲述自己对红军长征的认识,感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顽强意志教育的良好契机。

综上所述,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广大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研究,打造更加高效的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初中历史预习方法范文2

[关键词]历史教学阅读感知理解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94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良好记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引导,忽视了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致使学生获取知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实际上,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课本中的基本史实和重要结论,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阅读走进历史课堂,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历史课本的兴趣和习惯,并提高自学能力。

一、课前读,感知课本

课前读,即课前对课本的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知教材对新知有初步的认识或领会,为课堂深入系统学习打下基础。预习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可以参考昌乐二中和杜郎口中学的做法,在预习环节以“预学案”为蓝本,指导学生通读教材。“预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教材助读”等内容,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预习所学内容,初步理解和把握知识框架。学生可用双色笔勾画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试着完成“预学案”中的“预习自测”,同时把阅读中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学案”的“我的遗憾”栏目中。

通过课前对历史课本的阅读,学生初步接触了学习内容,对知识的重难点已有所了解,这就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课中读,加深理解新知

每节新课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一定时间来再次阅读课本,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课本内容完整地、仔细地通读一遍,同时强化记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且梳理本节课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新知。例如在学习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时,学生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把本节课的知识作以下梳理: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修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等。学生在再读和梳理课本内容中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归纳和总结能力。

另外,学生阅读历史课本时要能真正理解和记忆每节课的重要内容,还应注重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新旧知识发生混淆。例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当讲到政治上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时,学生会联想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就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当学到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时,学生会联想到我国最早的文字及文字的演变过程。这样读书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使学生不拘泥于本课所学的知识,也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课后读,拓展丰富知识

依据知识遗忘规律,学生在学完新课后要定期对课本进行阅读和复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自行整理知识,进一步理解消化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对于课后阅读,建议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边读课本边回忆当时是如何学习的。2.重点阅读掌握得不够好的知识。3.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把教科书由“厚”读“薄”。这样阅读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所学内容推荐一些历史故事或课外书籍让学生阅读,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展。例如学生学习了七上第一单元《关于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之后,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增加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可以给学生推荐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比如亚当夏娃造人、开天、女娲造人等神话传说,丰富学生的知识。

初中历史预习方法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方式学习历史,提高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要把新课标要求实施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构,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起到培养人格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论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趣为导,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情感的生长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科不缺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然而在学生学习中却有这种现象:学生喜好历史,但对历史学科却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教师不善于挖掘和引领学生的兴趣点,没能把学生暂时的好奇变为持久的兴趣,并由兴趣发展到爱好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那么如何挖掘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学科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材料“史中生趣”

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有正文的叙述议论,还有小字部分的补充材料,有直观人物、器物等图像,场面、形势等图形,也有“史海拾贝”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还有开放性的试题等。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加以发掘,一幅图像、一段材料、一道习题或一句名言名句,都能成为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历史的教学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历史教学给心灵带来的愉悦!

2.敏锐寻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思中寻趣”

历史是讲述人类的过去,然而现实又是历史的延续,在现实生活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乐趣,提高兴趣。

二、营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往往学得比较好的科目,一般是因为对讲授该学科的教师抱有好感。由此可见,情感对于每一个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即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产生和保持学习动力的兴奋剂”,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倍增,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进一步增强,从而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鉴于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佳“路径”,营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平等对话的朋友。比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仅要态度温和、语气亲切,还要允许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大胆想象,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所提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教师也不能粗暴地否定,哪怕是无意识地流露出不屑的表情,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尤其在课堂这样的公共场合,要细心地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并巧妙地给予提示,帮助学生重新调整思路,给出答案。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用尊重换取尊重、用爱心换取爱心,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出色地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水到渠成地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接受新知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来定教,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沟通、启发,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其实,历史课堂不需要教师眉飞色舞地讲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是否和教师一起进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历史情境,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课堂上可以分组让学生讨论秦始皇这个人;进行角色扮演并对刘邦、项羽作出评价;表演历史课本剧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历史,分析历史。同时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1.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教授学生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以快速浏览、重点揣摩的方式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找准重点难点的突破口,正确的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整理,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汇总预习遇到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既增加了预习的广度和深度,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教师授课前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方向地开展课前预习,并有利于他们在课前梳理好思绪,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确定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三方面作为重点,结合教学实际,制订教学目标。针对那些不经指导,不易理解的难点内容,教师要权衡把握,分清主次。教学重点也就是知识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生潜能的主要内容。

总之,笔者主要探讨的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对初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初中历史预习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 措施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师资配备与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一是专业师资配备不足。在许多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是兼职或是“半路出家”,真正历史专业毕业的非常少。有些学校还安排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任教,这也是师资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将有效的财力首先运用于所谓的“主科”上面,对历史这样的“副科”投入不足,如虽然许多学校配备了多媒体,但历史教学课件却不足。三是教学时间安排不足。虽然在课程表上面历史教学时间是充足的,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学课时没有保障,如期中、期末考试等时期,历史教学通常会被“潜规则”,将教学课时让给“主科”复习,甚至历史考试也被取消。

2.理念创新与教学改革不深,影响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一是教育理念陈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足,“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二是教学设备陈旧。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并没有将多媒体设备充分运用起来,有的图省事,不愿意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课件,有的对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掌握不足,导致历史教学手段落后。三是教育模式陈旧。有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低下,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3.考核机制与教学评价不新,影响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一是考核方式过于片面。现行的历史教学评价通常采用“一张试卷论英雄”的方式,只体现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没有作出客观的评价。二是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考核注重检查学生知识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的历史能力发展状况兼顾较少。三是激励作用不够明显。考核评价除了要客观反映学生历史学习状况之外,还要发挥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之中,但现行的“一刀切”考试模式无法充分体现这一点要求。

二、突破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保障历史教学深入开展。一是注重师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历史师资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半路出家”的历史教师,要通过脱产培训、业务研讨、交流观摩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要发挥好中心校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大面积提升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础。二是加大教学投入。学校在购置教学设备时,要将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同等考虑,将历史教学所需的教学硬软件一同编制预算,可以分期分步购置。学校要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学投入方面的扶持,同时还要倡导教师自制教学软件等,改善历史教学条件。三是严格教学常规。对于以往在教学中出现的挤占历史教学时间的行为,应当坚决禁止,严格执行课时安排,决不允许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挤占历史教学课时,即使因特殊情况占用的也要在过后弥补相同课时数。

2.加大创新力度,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一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可以增加丰富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生动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教学成效。如教学《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选取与此相关的影音资料,截取其中精彩片段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通过影音生动演示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增加拓展信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开展自主探究教学。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是当前许多学科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体现学习主体地位。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最主要应该抓住三个重点环节: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整理提炼。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预习题纲,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活动,对教学内容的背景资料进行事先搜集,将一些基础概念解决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整理归纳出来,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在课内探究环节,教师要在结合学生预习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制定一组探究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还对学生进行难点问题的思维点拨,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整理提炼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成果的交流与讨论、点拨活动,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三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除了将教学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之上外,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到相关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都是增强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教师也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预习方法范文5

一、转变教育理念,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尊重”

1.平等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初中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教师的尊重。事实上,许多后进生在一些学科的学习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要从中吸取教训,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人格上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尊重,激发学习的动力。

2.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心。初中生的世界是精彩的,教师要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心人,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一个方面。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补救措施,对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难题,虽然与历史教学工作不相关,教师也要给予关心帮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3.肯定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信心。历史学习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习活动,对于记忆性要求较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成功与进步之处,加以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群体,更要适当抬高激励等级,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激发学习动力。

二、强化预习指导,变“完全课内”为“拓展延伸”

1.培养学生自觉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中生在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时,都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历史学科也一样,学生往往习惯于像小学那样,学习活动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45分钟。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安排较为紧凑,就需要学生将一些基础性知识与需要补充的内容,在课前预习中完成,教师应该注重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培养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主要侧重于从“怎样读”、“怎样思考”、“怎样整理”等方面入手。“怎样读”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可以采取快速浏览、重点揣摩的方式进行,“怎样思考”是指导学生怎样选准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重难点的突破口,“怎样整理”就是指导学生依据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进行整理归类,学生可以选取最为适宜的方式进行。

3.培养学生适时的评判能力。在预习活动结束后,学生之间还要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相互之间交流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向课代表汇总提出预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内容。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预习成果的宽广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为师生双边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变“空洞说教”为“形象展示”

1.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提高教材知识容量。历史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中的历史教学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无法呈现出浩瀚历史长河的巨量信息,教学生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讯息,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出来,以有效增强教学信息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港澳回归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截取纪录片《百年沧桑》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演示,增加教学信息容量,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营造氛围,提高教学感染能力。历史教学中蕴含着浓厚的教学情感,单凭教师的口头说教,难以完全发挥出成效,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渲染,可以起到增强感染力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科学技术成就”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中国载人飞船凯旋归来的欢呼场景,以激昂的音乐旋律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将教学氛围推向高潮。

3.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提高知识理解程度。在一些疑难问题的理解上,多媒体手段也可以发挥出辅助作用,如教学历史时,针对有学生对“”破坏性认识不深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场景与数据的演示,通过对动乱十年中满目沧桑的景象再现,运用数据显示十年前后与亚洲曾经相当水平国家经济发展之间拉大的差距,以形象展示加对比的手法来帮助学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改进教学方式,变“单向灌输”为“启发互动”

1.科学分组,改进学习主体。分组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成功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模式的学习中,教师要抓好对学生分组的环节,将优秀生与后进生一道,均匀地编排到每一个学习小组,这一方面能实现各个小组之间学习实力的均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后进生结对转化工作。形成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集体,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聚集体的智慧。

2.科学引导,发挥探究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设计出难度适中、循序渐进、内在关联的思考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教师不能作为局外人,要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帮助学生对疑难环节进行点拨,指导学生顺利深入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初中历史预习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获取 解读 信息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51-01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著名的比较教育研究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社会的信息化需要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引导我们思考和实施的核心问题莫过于培养新生代的“信息能力”[1]。所谓信息能力,就是能够自主的进行选择和运用信息的基本素质,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如今的初中历史试题形式丰富多样,信息量不断增多,设计更加美轮美奂,逐步从文字信息发展为图表信息、情境信息、史料信息、地图信息等等,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文字思辨、思维联想、分析解读、数据判断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初中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提取的信息不仅不全面,而且不准确。因此,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当下每个初中历史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1 科学布置预习任务,锻炼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通过对收集到的历史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运用,从而获取历史信息,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不注重这一点,他们认为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所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直观上认为历史相较数理化简单易学,但是在做历史题目时却束手无策。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于学生不会看书、不会整理分析材料导致的。所以,历史的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在预习中,教师应当科学的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用足、用好课本教材和补充资料,锻炼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

如在学习《世界三次科技革命》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预习提纲:(1)预习课本,分别概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阅读课本上的课后材料,结合实际指出三次科技革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影响。(3)自主设计思考题,供课堂讨论。(4)从三次科技革命带给社会的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通过以上预习提纲的设置,学生在没有外力督促的情况下,能够仔细、用心的去阅读课本教材,整理知识结构,探究解答老师布置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历史问题,在自主思考历史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己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最后完成认知目的。

2 重视比较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解读信息能力

历史教学的系统论认为,历史信息的获取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信息接受的水平和效率[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自身添加了信息量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历史信息有了质的理解,充实了学生的知识系统。初中历史的新课标材料中,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合为一个整体的,教师主要通过线型、树状和网格三种方法对历史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初中历史内容简单,基本都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线型排列的,教师可以把时间作为贯穿教材的线索,依照着时间来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一对比学习。如,1640年,英国已经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清战争。康乾盛世时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重农抑商,大兴文字狱。而此时的西方国家逐步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建立了民主政体[3]。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而且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问题。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起点事件往往会衍生出很多历史事件,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树状法来比较学习历史。比如学习儒家思想时,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主张就是起点历史事件,随后衍生出的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荀子代表的儒家思想为第一、第二枝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说思想是第三个枝干,新文化运动为第四枝干,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树状结构。树状分析法可以给学生提供系统记忆知识的平台,能够准确的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网格分析比较法对线型和树状做了一个综合和提高,它是指学生围绕一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其他知识点的过程,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3 加强相关材料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综合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待历史课后作业的态度都不认真,他们大多只做客观题,对主观题中出现的史料很少认真阅读 ,都是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导致在考场上很多学生面对大段的历史材料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综合能力。解题第一步要学会审题,在审题过程中,我们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以及提示语,还要看清材料来源,当然,审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一些题目的问题可以反向给予学生提示。学生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关键词,导致会做的题目失分,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即不在材料中标注关键词句,不在训练时突出重点,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得分点。最后,要加强学生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4]。

4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课本,要多接触史料: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图表资料、文献资料等,有效获取关键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培养对史料的适应性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历史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晓华.浅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年02期.

[2]叶小兵等著.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 历史教学,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