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例6篇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80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B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文2

目前,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导致部分教师对该课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的观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存在着不求甚解、及格万岁的现象。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往往过于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该门课程真正重视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建立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提升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两个方面是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常用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历史核心素养不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策略

历史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方面的素养,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储备知识、积累技能。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来进行教?W设计和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学生在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时,教师应做好指导者和启发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他们用公正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借鉴历史事件中学得的智慧和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和实践技能。

1.更新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授课,“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历史课本较为枯燥,导致学生在经历初期新鲜感后,难免陷入厌学情绪中无法自拔。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转变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创设情境法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在网上或图书馆中为学生搜集相关的史实资料或影视视频,以使学生对该事件有一个细致的了解。教师在组织学生看完视频资料后,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对该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并阐明理由。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该历史人物进行星级排序,选出“我心目中的春秋战国大英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过去联系现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回顾漫漫历史之路,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历史事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现代生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过去联系现在,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目前,全面改革一直是我国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应该以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历史事件,联系我国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且成功的改革先例。比如在进行《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的学习时,我就将秦始皇采取的改革措施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改革还在影响我们的生活。通过带领学生立足现在,分析过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他们感受今天生活的美好,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文3

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从历史课改的现状、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优势与核心素养、统编历史教材的实践与思考等方面对浙江省的历史课改和统编教材使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李卿研究员从统编历史教科书的背景、指导原则、体系框架、主题教育和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五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体系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审余桂元研究员聚焦“变化”和“特点”两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进行了仔细分析;金亚素、许婉英等浙江省教研、教学专家对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1.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改革修订后课标的最重要部分,提出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要求。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教育分析

要想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文素质。

我理解的人文素质,就是指做人的基本道理,指人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人文素质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根据学界的认识和解释,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了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人文学科基本内容教育和培养学生成年素质教育。曾经人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人文学科教育,把自然学科排除在外,其实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包括了科学智慧和理性主义。通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界普遍达成共识,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综合各个学科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根据学生各人情况不同,因材施教,提倡个性化教育。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将学生培育成才的教育,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素质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教育界就开始提倡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将学生培育成才的教育问题。但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很好地实现。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身心协调发展,这是教育界的一大弊端。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理念,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文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但就学科而言,仍然有自己的人文主义学科,历史便是其中之一。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之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学时代的历史教育,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也离不开历史人文主义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很注重历史教育,历史学科一直是这些国家的重要人文主义学科之一。美国建国仅有二百余年,但美国一直很重视历史,把历史学科作为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在《美国史课程国家标准》中就明确标示:“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在美国社会,历史学科从来不被当做副科,人们认为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的人文主义成长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美国学校开设的历史专业科目多达三百余种,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从实质上,由于中考制度的根深蒂固,教育工作者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依然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流于形式,历史人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可是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地变化的氛围下,我国某些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发生了偏颇,认为科教兴国就是加强理工科知识的教育,导致了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主义,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严重不足,表现在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和基本道德,这已经是当今青少年的普遍通病。

当然,种种不利因素的出现并不能完全抹杀我国教育的功绩,很多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学生走进社会后也能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现行教育体制也确实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行业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出大量缺乏人文主义素质的人才,终究无法满足社会的真实需要,也为未来国家的人文主义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方法

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改善教育体制中弊端,加强中学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人文主义学科核心的历史教育,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使命。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再是单纯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代之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成一个体系,齐头并进。

人文知识通常以逻辑化、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文精神则往往是隐藏其中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知识与情感的统一认知。历史记述的不仅是史实,更承载了人类丰富广博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将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例灵活运用,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人文素质培养,发挥历史重大人物益智激励作用,以人事说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育工作者应本着授之以渔的态度,带着学生探寻并揭示历史规律,而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这样以历史规律为镜子,明得失,知兴替,进而指导学生的人生。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承担的责任。核心素养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涉及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等方面的内容。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从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

一、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国家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教师习惯了按照教材教,让学生识记、练习教材内容,以期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就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而言,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其纳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如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教学中,对于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得引导学生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从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分子的国民身份。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不能以单纯的讲解为主,要注重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要注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国情,懂得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热爱祖国并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时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而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从而认同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如故宫,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去看过,但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和建筑特点,理解其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坚定信念,提高学生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观念及政治权利运作方式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和赞同的情感体验。政治认同所反映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判断,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追求,它对政治执法、社会政治稳定与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政治知识薄弱,政治认知能力不高,政治认同感不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而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形成共识,在行为上成为准则。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渗透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力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为基石的民族心态的表征。初中生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文化的认知基础上的,而随着国家间交往的发展,外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较大,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也受到了侵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和自信,还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成为行动上的担当,自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弘扬历史文化。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整体观 课堂取舍

所谓的教学整体观,主要是指学生的每一学科的学习目标都能够完成,其包括的范围比教师教学教育观更加广泛,主要有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以及管理观这些综合的教学素质。虽然初中历史包含知识、能力、思维以及素养这四个核心指标,但是由于课时对其的制约,任何一个课时都不具备四个核心要素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的三维目标,使其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一、利用再现式的形式,明确知识目标

在历史学科中的复习课中体现出将历史知识作为目标,使课堂标新立意。加强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使教学主要的目标,因此学生再现式的学习方式与其相适应。所谓的再现式就是对一定的课堂情景进行重现,从而使学生能再现所学习的知识,其载体是课堂情景,着力点就是基础知识。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复习时,从而以一系列的素材,如“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袁隆平等为载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确立、建设以及取得的成就为作为线索,指引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及一国两制等20多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在课堂提问中,要针对单元基础知识,重点强调初中历史中学习的一系列史实,如人物、事件以及内容等,其辅助方法可以采用音频分析等。这种课堂类型使学生顺利进行情境再现,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实现初中历史学科整体性教学的一种要求最低的形式。

二、利用操练式的形式,提高教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要逐步掌握一系列的基本能力,如在具体时空的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各个不同的渠道取相应的历史信息,从多方面讲述历史以及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等。针对相应的外显能力要求,要运用典型的史实,使某种学习能力的情境得到开发和操练,在加强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对相应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例如在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和《宋金南北对峙》这两课中的政权和时空关系都比较复杂,使学生无法合理的区分,更不能理解“多元化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时代特征,因此,可以进行合理的取舍,将两个课时的内容重新整理,使学生在看懂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归纳。

通过对两个课时的整理,虽然无法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概括,但是能渗透和训练阅读、归纳陈述等能力,这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复杂的时空关系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后再根据两宋时期各个政权的相互碰撞的史实,总结出“多元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特征,这样也能使学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得到训练,以能力目标立意的课堂,其重点是在操练上,可以使个别课中的难点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三、利用探究式的形式,加强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核心指标及时学科思维,以思维目标立意课堂,首先要将思维目标作为具体的方法目标,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情景载体,从而使课堂的思维更加活跃。初中时期历史学科的思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时序、分析、领悟、阐释思维、简单的研究和思辨思维以及决策思维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思维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O计相应的思维目标体系,探究式学习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的方法,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中可以利用探究式的方法:

1.上节课中学习的史实以及学习方法。

2.运用历史人物的学习法,对武则天进行了解。

3.从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对初唐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描述。通过不同的思维做问题的主线,使学生的迁移品质得到培养。

四、利用体验式的形式,增加情感

领悟思维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的历史体验情感迁移,从而得出相应的认识和启发。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育人,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领悟思维,这种课堂基本上将出发点设计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历史的不同背景,将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历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资料作为连接点,情绪作为鼓动点,进而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历史以及合理的将时代身份进行迁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科课堂中就是为了使知识、能力、思维以及素养这四个要素达到有机统一的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要求,要针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合理取舍课堂中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初中历史教学中从素养到育人的得到实现,使学科整体观思想得到传播。

参考文献:

[1]黄丽坤.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

[2]王玉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3]孙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