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课;培养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心理智能素质的教育,这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在教学中加强重点问题的讲授与研讨,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因材施教,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即“实践”课教学。

所谓“实践”课,即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收集资料,和其它同学共同交流的历史课。每月两次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堂历史课,选择与历史教学进度相关的历史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课前自己寻找史料、归纳总结;课上登台阐述观点、组织讨论、质疑解困;课后小结心得、撰写论文。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地主动学习,达到拓宽知识面、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本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自助式”教学,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考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撞击点,争做学习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实践”课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述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历史客体,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预见未来。

初中一年级每月进行2到3节“实践”课,每节课由4位学生自由组合。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选题。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收集、摘抄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史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等。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学生拟订文章结构,编排设计与课题相关的板块(黑板或电脑辅助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全体学生参与和个别学生重点主持,通过阐述、设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对此课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得失,并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课题的选择是一节“实践”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课题一定要遵守“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而大的主题,在这方面,学生不易掌握,需教师课前指导。

当学生在准备课题时,教师要强调“论从史出”原则。学生在应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过程中,一来让其通过实践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再现,遗留下来的历史是有空白的。史料的编写受其时代的局限,可能有真伪之分,作为学者要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史料的真伪,切忌断章取义,就如《文学报》的一段话所说:“历史,你可能接近它,却休想复原它,能做的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 ”二来,在“论从史出”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其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以史启智”的目的。

学习历史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学生对历史将失去兴趣。历史课要发挥它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体现它的时代性,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践”课只有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地要尽可能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纵横迁移。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

“实践”课并非是四人一台戏,而是台上台下师生呼应的一台大戏。只有让学生发挥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敢想、敢讲、敢挑错,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体现“实践”课的价值。“实践”课虽由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在整堂课中发挥核心的作用。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课题的同时,要给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则把握方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指出学生评价的不足,及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激发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它落实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文2

在中考复习时,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同学们应该做好记忆联想和知识串联工作。初中历史知识横向上分为国内历史和国外历史,纵向上分为古代历史和近现代历史,我们需要根据它们内容特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在国外历史部分,同学们可以结合现实,进行国别区别,掌握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并进行历史发展比较。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步入近代”,主要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来讲述不同国家的近展史。同学们在复习这些内容时,可以进行课程的联系,结合前面单元中“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来进行国家历史的区分。英国因为地理优势发展海外贸易而获得原始资本积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斯图亚特王朝矛盾激化,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由“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革命战争;法国大革命则主要是因封建统治政权与宗教特权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按照时间的排序划分将不同国家地理背景、经济发展特点整理出来,强化区别性记忆,以帮助理解。

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将全部课程内容联系起来,相互贯穿、相互融合,以连点成线的方式形成系统的记忆框架。复习中国古代史,可以结合一些古装电视剧情或者课外读物等帮助形象记忆,激发历史研读兴趣;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根据国情现状进行历史原因分析,例如“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可以结合英国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以及邓小平、撒切尔夫人外交谈判等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此外,还可以采用中外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利用时间线和时间点,针对性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特点,完善历史记忆框架。

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由于许多同学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不能有效总结解题方法,因而答题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需要在平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答题时梳理好答题思路,增强历史思维。

中考历史试题形式多样,同学们需要根据不同题型的考查特点、考查要求,进行针对性复习。一般解答单选题和填空题时,主要需要精确的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及意义,对于历史人物则主要需要掌握其历史功绩和历史评价。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专项训练的方法,巩固历史知识。例如,初中历史单项选择题中常见考点有“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等。秦、汉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发展鼎盛的两个时期,同学们需要掌握秦、汉建立的时间、背景,总结两个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做出正确评价。在实际解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或图文中提到的“焚书坑儒”“丝绸之路”以及“汉通西域”等关键词语判断具体朝代指向。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可以采用专项训练的方法,将历史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实现综合性记忆,并通过事件和时间点的联想,总结题目考查的主要目的。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问题驱动式 结构化教学 高中历史

一、问题提出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普通高中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还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更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者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思路,运用发现法、案例法、问题法、讨论法及小组教学组织形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多地采用发现法、小组学习等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不强是过多探索;二是教学效率低,学生走弯路的可能性较大;三是过多强调学习方法的培养,容易使方法和知识脱节。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的矛盾。

二、知识教授与能力培养矛盾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表现

1.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

新课标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知识体系;二是以史为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是最终目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以系统化的知识系统为基础。这在教学中本身就存在知识教学和能力教学如何相互协调的问题。

2.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是高考文综的考试科目,而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分析综合能力逐渐提高。高中阶段是知识大量积累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各种思维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3.教学中的矛盾体现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副科”,家长、学生大多不怎么重视,导致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对历史学科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涉及很多具体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反复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为了取得好成绩,某些学生死记硬背考试知识点,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然而背诵未必能取得好成绩,于是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对历史课失去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再有,针对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尝试运用新式教学法。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点,还有像由于学生能力层次不同实际参与人数少,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教师预设答案等问题,更使课堂缺乏实效。

三、对以“问题驱动式”为基础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必须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为前提,因此,系统化的知识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同时根据高中历史课程自身特点和学生阶段性特征,本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目的,在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的知识教学方式,而在具体教学形式上嵌入问题驱动方式,在整个知识教学的框架下进行问题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在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渐进分化、综合贯通教学理论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具体方法是:首先介绍所学课知识的总体框架,以形成原有知识固定点;然后学习具体内容,强调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图示的联系;最后综合,在头脑中系统化。

在具体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式学习,在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指导。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方式。由此可形成以“随机进入的问题驱动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动态过程如下:

在框架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整个课程的逻辑框架。在教学中教师以一个教学内容中的对象为核心,采用随机进入法,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让每个小组从角色角度考察核心对象,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在具体知识教学阶段,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运用教材、史料等,首先自主思考,然后相互讨论,最后形成报告或课件。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对学生和小组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在具体知识教学阶段以后,教师评价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及思考、讨论方式进行调整。

四、总结与讨论

该模式以知识教学为线索,把问题驱动式教学方式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整合起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知识教学线索中穿插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中进行方法指导,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同时,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良好学习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这样既能保证知识教学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02-303.

[2]郭红.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分析[J].考试周刊,2012(59).

[3]晏瑞钰.探讨高中历史教学[J].读写算,2013(1).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教育; 素质教育; 人文素养

引言

当今世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的培育成长离不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从来就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素质教育是通过各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过去,我们对历史知识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虽然有所认识, 但是对如何认识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却思考得比较少,认识得很不够。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从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始 ,历史教育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优势。

我们说, 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言 :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标志着学生素质的总水平。然而,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历史教育具有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作用。首先,学习历史是深入探讨其他科学的基础。历史科学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等基本知识, 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搞好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对学习自然科学课程,都将是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 , 是很重要的。这一特点, 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于发展智力,历史教学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历史知识的记忆信息量大。我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载的史料, 就浩如烟海;社会生活空前丰富,的历史知识之丰富复杂,也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 这样如何记忆历史知识就成了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我们不主张死记硬背,也不主张把大脑变成信息库, 我们主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记忆的心理常识, 如遗忘规律等, 并结合历史知识特点, 总结出符合学生自己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来,提高识记效率和保持能力。良好的记忆力,不仅是学习历史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历史教材以其自身的理论科学性,丰富详实的史料和客观公正的具体内容,对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作了全面总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其它学科更具生动性、教育性,是一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大量好素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古迹,使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增进热爱祖国的情感。历史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爱国英雄,仁人志士,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崇拜的偶像。爱国家爱民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就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用的人。

三、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历史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历程的记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量的增加,有些知识便从历史知识中分离出去。历史教材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数学、天文、民族等许多知识。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不仅仅是把人类已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教材中分析真善美,摒弃糟粕,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站在时展的前列,做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历史知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入口,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人类科学知识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门类,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尤为必要,同样,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离不开历史知识,如历史教科书中就有大量的数学史医学史等,它们本身就是历史学科的分支。所以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

四、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智能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大纲对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而智能培养、能力提高必须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体现和实现,离开历史知识的传授,智能培养、能力提高只能是历一句空话。历史课堂教W要注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记忆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运用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为主轴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素质,其核心和落脚点是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指导社会实践,去提高运用能力。现代经济的竞争,现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与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能首先抢占科技教育的制高点,谁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用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的需要,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多懂得为什么,这才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五、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大多数,眼睛只盯在几个学习尖子身上,由于人的智能差异、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别这是正常的,教师应首先分析学生之间差别的主观、客观因素。人的聪明才智开发有先后之分,人的潜能有深浅之别,教师对此应有认识,应有信心,每个学生只要努力学习,都能学好文化知识,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学习潜能,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进他们的求知欲。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历史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练好基本功,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这是二十一世纪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陈文滨. 浅谈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05:106-110.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四步法;高中历史;学生;教师

复习课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但是复习课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还能把学生的成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教师需要学会趁热打铁,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所涉及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以便于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并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

高三复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并使得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总复习,为学生及时梳理知识结构。因此,教师需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四步法”教学,完善全书中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四步法”教学帮学生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链呢?

一、为学生构造完整的框架结构,整合学生高中时期所学知识

高三复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总复习工作。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整合所学知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只是其第一步,但是却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复习工作。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校教师在高三时期,为帮助学生有效整合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教师在为学生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需要让学生自己从时代的先后顺序整理出其政治制度(如:夏商周时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以及出现了“天下为家”的局面,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却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制度),最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完善其知识链(如: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朝的衰落),使得高中生能够对所掌握的相关知识通过知识链的形式复习并且一目了然。

二、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高三复习阶段的第二步就是学生需要学会联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够融会贯通。因为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高中历史知识,才能在简答题中有效地理解题意,回答更完善、准确。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校高三历史老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经常让学生比较相关知识,比如:必修一中的第一单元所讲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秦始皇没有接着实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而是重新改革创新为中央集权制。最后教师还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书库”。

三、史论相接,提升自身的能力

高中历史不能死记硬背,但是其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要求较高,因为高中历史中有较难的简答题,而简答题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到书本中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对题中的事件进行了解评价,并形成自己微薄的见解,所以教师需要学会让学生能够史论相接,从而提升自身对事件评价的能力。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模拟试题中问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如若想要得到高分必须首先回答课本中所提及的洋务运动的内容,其次再回答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见解,如:民众在华创办了民用工业、近代教育等,标志着中华人民勇敢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像这样的回答不仅有书本中的知识还有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站在时代的高度,感受曾经的历史

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完成以上三个目标,还有一个就是需要让学生学会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下感受历史。例如: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抽出一些时间使自己站在导游的角度,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开展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所有查阅工具查看相关报道),或者是从前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等,为学生介绍物件或建筑物的由来,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降低知识点混记的概率。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并使学生能够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总复习,为学生及时梳理知识结构。但是教师不能在高三历史的总复习阶段大量做相关知识的类型题,勾画其中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学会有效地利用“四步法”教学把全书中的知识结构完善,并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其中的知识。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唯物史观 思维 表达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问题解答,笔者认为如下几方面需引起我们注意:(1)学生对历史问题理解不够深入,未能深入解释问题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意义。(2)缺少辩证的方法,对历史价值意义不能客观全面分析。(3)语言表达支离破碎,缺少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未能形成有效的解答要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未能形成有意识的注意点,对历史事件缺少前后连贯的理解分析。除此之外,未能综合运用学科语言来回答问题,难以达到实事求是和严谨准确的要求。

1.对比理解记忆内容,务实历史知识

历史问答题解答是对一定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的综合概括,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情况。根据上述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的历史课程理解记忆能力,不仅能够深化对课程知识内容的认知体验,还能够让学生获取有效的解体信息。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为全面熟练地书写答案。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对比归纳记忆的形式来加深理解感悟,能够在增强记忆理解效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有效串联相关表达内容。这些对比,首先,要关注相似的章节表达内容,尤其是各个重大历史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现实价值意义。其次,注意历史事件中的基本线索和思维,尤其是对各个时期中国或者国际所产生的影响,注意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从历史表现的基本要素来深入归纳总结,像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政治、经济、民族、中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以探寻前后之间的彼此联系。同时,要求学生对一些定性的基本结论予以记忆,以便在解答相似类型题目时灵活运用。

通过对比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形成有机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的《辛亥革命》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将该事件与太平天国运动和等事件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从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一部分,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以这样的形式来理解记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相关问题。

2.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提高探究技能

辩证分析问题、客观评价历史现象、实事求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义,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从高考问答题得失分析来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是解答该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所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来探析问题,使得答题更具有深刻性和准确性。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有机融合哲学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其中一些重要理念,像原因与结果、质变与量变、现象与本质等。从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分析入手,关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来深入探析其中的知识。首先,应该选准所用的辩证分析方法,确定答题的基本观点。其次,全面分析其中的重要内涵信息,便于进行及时归纳总结。最后,综合运用好各种唯物史观来分析各自的答题要素,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以唯物史观来统筹解题思维,更能够体现其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例如,在“国共合作对赢得中华民族解放胜利有着怎样的影响?”问答题中,我们可就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来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基本政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可以通过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来对彼此之间合作的积极作用予以阐述,这样使得答题更具有深刻性和层次性。

3.综合运用表达语言,展示知识要点

现行的问答题目,往往都是呈现“以小见大”的特点,都是要求学生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深入分析和高度概括。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对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和认知感悟。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阅读题目的技巧,通过快速浏览和抓住细节来理解问题的核心和命题者的意图。同时,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本上总结性、概括性的结论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辅佐自己的答题见解。在答题时,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中的精确表述内容来探寻事件的价值意义。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重大政治生活、时事热点的联系,以便在解题过程中将历时与政治进行融会贯通,体现历史学科现实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这样的答题方式更容易深受阅卷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围绕历史问题表达信息来树立作答思维和整理作答方法,能够在完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问题解答能力。在教学中,务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体系,设计多样化的问答训练模式,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作答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金兆祥,周淑琴.问题教学法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0(02).

[3]董瑞霞.谈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石油教育,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