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特点范例6篇

审计的特点

审计的特点范文1

一、 舞弊审计的特点:

1、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特别具体,它负责揭露有意歪曲事实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的存在、范围及方法。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的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并确定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和。当然,舞弊审计人员也会注意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效率,但在某种意义上,舞弊审计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论断这一阶段,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因而可以说,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

2、舞弊审计的性质具有重要性不论舞弊涉及的金额有多大,在性质上它都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是因为:

(1)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给组织整体带来严重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

(2)舞弊行为的存在,意味着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3)舞弊本身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它严重地伤害公众的利益,如不加以制止,会制约整个社会的正常有序,妨碍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因此,我们说舞弊审计是重要的。在实施这一部分审计时,不能象常规审计那样,一定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舞弊审计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3、舞弊审计的时间具有随机性作为内部审计部门来说,一般的常规审计活动都通过审计计划确定其审计的先后顺序,并以风险评估为主要方法在审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般不调整审计活动的先后顺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常规审计体现了较强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但舞弊审计则不然,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常规审计的每时每刻都以高度的职业警惕性和较强的专业熟练性注意发现舞弊行为的嫌疑,并随时采取恰当的审计方式进行检测与调查,相比而言,舞弊审计确实具有随机性。

4、舞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受利益目标的驱使,在当今注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舞弊行为大有蔓延之势。其具体表现便是舞弊涉及人员众多,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舞弊现象无所不在。因此,舞弊审计范围广泛,影响力较大。

5、舞弊审计的方法具有独特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必须执行“风险”——即对舞弊暴露的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性含义就是“必须比罪犯更聪明”。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编制审计计划,特别是在估计舞弊的可能性时,重点突出那些易受袭击的资产。因此,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常常使用的方法有:发展诚实方案,实施检查特权:“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上述三种方法在舞弊审计工作中使用得较为普遍,也比较灵活,这是常规审计所不能比拟的。

6、舞弊审计的过程具有风险性舞弊审计较大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的执行过程和审计报告两个主要阶段。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不去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词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冒有违法的风险。另外,管理当局施加的压力、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以及对实物账户的估价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也会对审计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给舞弊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 舞弊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根据上述舞弊审计的特点,为了保证舞弊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保持一定的审计独立性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它是一切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证的根本前提,因此,实施舞弊审计也不例外,首先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其实,独立性也是常规审计的重要条件,但在舞弊审计中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内部舞弊的主体大多为管理者,相对而言,由于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就更有舞弊的条件和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舞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组织的领导层。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组矛盾,一方面,内审部门受管理层的领导,另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上司进行审计,怎样保证审计质量?保持独立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

2、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专业熟练性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鉴别舞弊行为的能力,并有助于保证舞弊审计的工作效率。专业熟练性的确切含义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会计、、商业法,税收、财务、定量和机化资料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人打交道和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技能,并通过后续保持其专业技术胜任能力。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以及与被审计活动有关的舞弊类型。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可以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审计的特点范文2

作为未来会计的发展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实现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而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以及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或网上交易系统充分融合,实现购销存、人财物的统一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物资、资金、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市场信息)流通的协调统一,同时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及时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达到对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2、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的会计流程。

在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或是计算机的延伸,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手工会计的局限。具体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通过网络从企业务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联结,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使会计数据的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之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来完成,同时整个会计数据处理可即时完成,使其呈集中化、实时化之特点。

3、对于信息输出,信息使用者通过授权直接获取,信息提供既及时又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会计模式使得信息的输出往往滞后于管理者及其投资人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受通讯技术的限制,远距离的信息获取仍受限制。但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WEB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使得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

4、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会计信息化的所有特征都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现实基础,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业务——财务——管理”四方面信息高度共享的条件下构筑的。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会计处理工作在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信息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审计和会计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它们所面临的巨变环境是一致性的。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必将导致新的审计体系和审计技术产生,传统的审计技术模式和体系必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对现代审计的需求。

信息化审计,无论是采用的工具、审计的重点、参与的人员,还是审计的方法以及覆盖面上,较之传统的审计工作,都有其独一之处:

1、审计的所有领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指在审计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管理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与审计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构筑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审计理论。在实务工作方面,要使审计工作面向“计算机内在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变;审计人员不再只依赖于纸张记录的会计数据而大部分或全部依赖于磁盘、光盘等介质记录的电子数据,或直接从网络下载的电子数据,诸如电子商务之类;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及其有关审计档案也全部电子化;审计工作将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实时或定时的在线网络审计,即通过网络分散和实时连续抽取证据进行审计。在管理模式上,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责任与风险俱在的审计行业。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除了掌握传统审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网络知识等;不仅要会操作审计软件,而且要能根据需要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使所有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

2、明细信息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是未来审计的重点。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将是各种明细信息,因此,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验证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

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如何,取决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强弱程度,而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证实从数据库存取信息的可靠性。为此,他们应当侧重于验证机内原始凭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数据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则应对远程数据的通讯过程进行审计),会计凭证数据库的存取是否得当,以及这些数据被不留痕迹修改的风险有多大等问题。对于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必须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进行安全控制,以保证此信息的安全性。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连续审计,这种审计不仅应延伸到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明细信息,而且应延伸到进入外部网络系统的明细信息。

3、计算机专家参与审计工作。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所面临的会计系统非常复杂,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要求非常高,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专业能力进行审计工作。需要计算机专家参与的工作是深层次的、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审计工作,如数据仓库的分析评价、网络系统的安全评价、实时监控和实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审计等。这些工作,单纯依靠审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实质性工作前,应与计算机专家交流并拟定专家工作的项目和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的索引,以便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工作结果进行3审计判断。

4、审计工作将从原来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动态、实时审计。

由于社会公众对信息质量要求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取得和应用,所以对于未来的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将比传统的报表审计更重要。未来的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将更注重对这些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对企业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动态审计,可经常性提供管理审计建议书和其他监控必要的信息,从而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在上市股份公司实时报告的出现时,民间审计机构的事中审计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5、审计的覆盖面将扩大。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处理手段的信息处理系统。这是信息技术下的审计区别其他审计的标志,同时这也表明不仅会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审计的对象,其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像企业资源计划ERP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销售与分发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生产计划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等)也是审计的对象,甚至包括从互联网下载的所有管理信息都是审计的对象,因为这些管理信息将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6、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了。

审计的特点范文3

特点之一:关注绩效,侧重管理,体现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

联合国审计项目在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突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体现了审计的服务意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财务收支审计采用了与中介机构年报审计类似的程序,即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整体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绩效审计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程序、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以及运营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发表意见。联合国在预算管理和绩效审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维和行动实行的是结果导向型项目预算管理,就是用最终成效来衡量工作,决定预算和资源的分配,强调工作质量和成果。实施外部审计时除了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符合结果导向型预算5个要素(总体目标、预期成绩、绩效指标、产出、外部因素)的要求。评价绩效指标体系的质量以外,主要是通过检查各项主要产出情况,以绩效指标为尺度,衡量预算资金使用单位本预算期间在实现预期工作成绩方面取得的进展,对其是否达到总体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并分析确定未完成的产出对总体目标、预期成绩以及人力、财力等各项资源的利用率的影响。

联合国审计最鲜明的特色是基于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模式下侧重于管理领域的审计。从联合国审计项目历年审计报告以及审计署2008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只要是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存在重大的不合规的交易业务、内部控制严重失控、内部管理和整体运营严重背离联合国或被审计单位设定的目标或利益关联方期望的所有高风险的管理领域。例如实物资产、人力资源、货物服务采购、海陆空运输、信息技术、安全保卫等非财务的管理系统,甚至还包括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当地联合国机构之间资源共享等方面,均可纳入外部审计关注的范围。仅采购领域,就包括从请购、审批、招投标、采购合同签订、供应商全球管理和履约情况评估、货物服务的检查验收直至货款支付等所有环节的合规性审查和绩效评价。审计人员根据联合国的管理制度、联合国大会相关决议等评价标准,利用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监测、重新执行和分析等审计手段,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总体运营的违规、低效问题。

特点之二:优化程序,提高效率,体现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化

联合国审计项目在实施程序上强调的是科学、规范、高效,虽然只是实务操作层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但从中体现的项目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可见一斑。

项目进点之前,及时传递相关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每个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会随进点会议通知一起送达被审计单位最高长官,提前让管理层了解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分工、涉及部门、实施时间和进度安排、要求提供的资料等。一方面,在最大程度上争取了管理层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对照掌握,某种程度上对审计组的审计行为起到一种无形的监督、约束作用。

项目进点之后,强调现场实施阶段工作进度的把握,规范审计取证过程。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截止日期发出最后一份“审计发现问题备忘录(audit observation memorandum,类似于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底稿)”。积极运用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技巧,取得各方的一致理解和支持,确保每一份“审计发现问题备忘录”在出点会之前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正式反馈意见,并在出点会上就后续管理意见书(联合国审计项目结果文书)的内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达成共识。审计现场的取证工作要求尽量电子化,统一向被审计单位指派的固定联络人索取,现场索取和提供资料均通过被审计单位内部局域网电子邮箱进行,相关往来邮件打印后一并归入审计档案,保留取证资料的索取人、索取时间、提供人、提供时间等痕迹,保证审计资料提供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

另外,联合国审计项目十分注重对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包括联合国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行政与预算问题咨询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等。联合国内部审计工作由联合国秘书处下属内部监督事务厅的内部审计司负责实施。内部审计虽然不对财务报表发表总体意见,但通常是对某几个管理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同步审计,侧重于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评估,独立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司在预算拨款额较大的联合国机构设有驻地内部审计员,开展日常审计工作。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和内部监督事务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包括定期举行会议、共享工作计划和结果报告等。在实施外部审计时,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对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审计准备阶段,在调查和评估联合国各级内部审计部门的专业胜任能力、工作情况及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后,根据内部审计报告中关注的高风险管理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审计实施方案中的部分审计重点,大大提高了审前准备的工作效率。进点后,还可以通过与派驻的内审人员的进一步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及时调整审计重点和审计策略,加快实施进度,降低审计成本。

特点之三:促进管理规范,注重整改落实,体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每一个联合国审计项目在实施阶段结束后都要出具“管理意见书(management letter)”,其主要内容是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并根据联合国及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以审计建议的形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个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建议,相当于综合了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书和审计建议书的内容。

所有审计建议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站在联合国的立场,以维护联合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客观、公平、公正的国际化意识;同时,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具体、合理,避免空泛之词,并力求从完善制度、提高管理规范化的角度,在战略、政策、控制等更高层面上提出,以促进联合国系统整体运行的廉洁、高效。

审计成果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整改落实。联合国审计项目以督促执行、结果反馈、再次督促执行等手段,来确保管理意见书的整改落实。以维和行动为例,除了维和行动总部对所有管理意见书的落实情况进行内部督查,要求每个维和项目单位定期向总部上报审计建议的执行状态以外,每年实施外部审计时,必须跟踪检查历年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逐条核实后按“完全执行”、“部分正在执行”、“尚未执行”分别统计相应的百分比,编制“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追踪表(matrix of issues in previously issued mls)”,在当年管理意见书以及最终的汇总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果审计组认为有必要,对其中仍未执行的以前年度重大问题的审计建议,可以在管理意见书中再次提出,直至最终整改完毕。

特点之四:强化控制,兼顾实效,体现审计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审计质量管理贯穿联合国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联合国审计工作以制定并执行质量控制规范为内容和手段,对审计项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每个审计项目都要按照联合国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填制“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表(quality assurance checklist)”。该表以是非判断的形式直观地衡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前准备到审计终结各个阶段、步骤、程序的实施是否遵循了国际审计准则或联合国通用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表”的目的是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同步、实时控制,既作为审计组长对项目质量控制情况随时进行自评自查的对照标准,又是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对审计项目整体质量进行事后监督的依据。

审计的特点范文4

一、我国国家审计的基本特点

(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强

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是单独设置的,不隶属于其他任何部门或业务机构。审计署受国务院总理领导,地方审计机关受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同时,独立于被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组织上无行政隶属关系;二是工作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与人员不直接参加日常的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作,审计人员是按照《宪法》、《审计法》等法律赋予的职责进行工作的,独立编制审计计划,独立取证和审核检查,作出评价,独立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种监督具有法律效力;三是人事上的独立性。审计署审计长由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由政府提名,地方人与常委会任命。而且下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要征求上级审计机关意见,这种人事安排的独立性,有利于保持稳定性;四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国家审计的审计经费及收入有稳定的来源,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制约。经费是独立的,列入财政预算,由各级政府承担,保证其执法的独立客观性。同时,按照《审计法》及审计署制定的审计规范,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和违纪违法行为,不仅拥有检查权,而且拥有行政处理权、移送行政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权等,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二)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大

一是主导地位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是依据宪法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内部建立的,代表国家实施审计监督,并在业务上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这种管理、指导和监督是强制性的,是不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意愿为转移的,构成了国家审计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中主导地区;二是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的审计立项可以根据自我编制的年度审计计划,也可以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临时交办的事项,还可根据国家审计组织本身临时掌握的线索等,由此可见,国家审计的审计立项是以法定程度和自我工作需要为主要依据的,而不受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方面的左右和干涉;三是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既反映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也表现出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因为在这种审计活动中,国家审计机关是行为主体,其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方式的运用或选用是以完成审计任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指导原则的,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活动中的配合情况尽管也影响着审计工作效果,但总体上讲,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四是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就某一项具体的国家审计工作而言,在其最后阶段应写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并送达被审计单位及有关协助执行部门或单位,这些单位或部门应主动地、自觉地予以执行或协助执行,部门或单位没有或不准备主动、自觉执行或协助执行审计决定时,审计机关可采取相应措施使审计结果得到强制执行。

(三)国家审计的权威性高

一是规范国家审计行为的《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把审计监督制度确立为国家财经经济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审计法》是具体规定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基本法律,它以《宪法》关于审计监督的规定为依据,是对《宪法》有关规定的具体化,在规范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方面,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法律。同时其他行政法律也是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审计并对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依据;二是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根据《宪法》规定直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行政首脑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向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不受本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使国家审计具有代表行使监督权力的权威性;三是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不但可以对各级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还可以对经济执法部门如财政、税专、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的特性,促使其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不仅可对微观层次进行监督,而且可对宏观管理层次加以监督。由于审计机关专司审计监督,不承担其它业务工作,与其监督对象无直接利害关系,居于客观公正的超脱地位,其监督工作更具有权威性。欢迎访问经济在线

(四)国家审计综合性广

国家审计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一方面,具有监督面广的特点,它通过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鉴证、评价,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上监视着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监督层次广的特点,不仅可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直接督导微观主体依法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宏观调控措施在微观层次的落实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够通过对广泛的微观审计活动的综合分析,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促进宏观调控的改进与完善,间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此外,一般的专业经济监督,其监督职能只是在特定范围内的单项监督,而国家审计,则可以对这些专业经济形式各业务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再监督,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经济监督网络,加之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国家审计监督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的特点,使国家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综合协调作用。

二、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1、当前基本国情与国家审计环境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文化落实;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地区间经济文化很不平衡;腐败、浪费现象还很严重,要缩小或消灭这些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很长时间。我们的国家,企业和人民,将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民主、法制、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一切旧的东西必须进行改革,不变革就影响发展,甚至会被淘汰。国家审计监督体系是我国经济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机关要想求得生存在与发展,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否则必然要影响国家审计自身的发展。

2、经济体系市场化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内容,又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从经济发展中用以调整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手段而言,一是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等宏观经济规律;二是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政府行政性法规等能够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人为规范。因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首先应是法制规范下的经济监督行为。通过国家审计,确保国家的财经法规行之有效地执行,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

3、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新格局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因此,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与之相适应。一是传统的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国家审计是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主导,通过国家审计的工作体现国家、政府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经济成份多元化势必带来经营规模的集团化,而传统的国有经济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其市场应变能力、内部管理和控制状况都还不甚理想,要求国家审计促使其在内部管理、自我约束、增进效益等方面完善机制,同时在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必须能够在提高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这一方面有所作为。

4、政府职能转变对国家审计职能的影响

政府转变职能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的客观要求。这意味着作为行政政府审计监督权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也必将相应变化,它要求国家审计机关从指导思想、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自觉适应两个根本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审计监督单一职能,以查处违法违纪为主,忽规全面发挥审计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的全方位监督;事后监督、重复检查多,防范性、事前事中监控少的状况。要通过三大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微观或宏观领域监督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两个根本转变服务,促进其真实反映与体现效果,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

(二)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审计工作的运作方式和质量层次与经济运行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和发展。国家审计工作也必须与之同步,否则就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的态势,更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控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国家审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宏观审计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注意吸收国外审计的先进成果,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的道路。我国的国家审计发展有以下几方面趋势。

1、注重审计目标的效益性,即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

今后我国国家审计的定位,就是三大块:一块是财政审计,包括收入和支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农林文教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都是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发展趋势是实现审计重点的转移,向收入与支出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支出审计为主,对支出审计由合法性为主向合法和效益性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效益审计为主;第二块是金融审计。金融审计从大的方面来讲也是企业审计,今后主要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开展金融绩效审计;第三块是企业审计,包括工交、商贸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真正向《审计法》规定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过渡并由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并重转变,当前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是基础,是前提,应放在首位,今后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也要与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样,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因此,审计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今后的效益审计要从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益入手,国家审计将充分体现与社会审计组织的不同。审计目标不仅要审查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必须对其质量和营运效率加以监督,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向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审计拓展。

2、审计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智能化,即实现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过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审计结果客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快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完善成为一种趋势。综观世界审计,审计方法已逐步从帐户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最显著特点是把审计力量用在刀口上(即高风险领域),力求提高审计效率。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减少了经验判断的随意性,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但目前我国的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有的地方甚至仍采用原始的帐项基础审计,并且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审计手段的智能化,主要是指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这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技”问题。目前,我国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处于滞后状态。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日显紧迫。国家审计部门要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审计中广泛采用电算化的方法,使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即计算机技术)作为国家审计的必要手段,提供准确的数量充分的信息,以达到决策科学合理,促进经济活动合理化的目的。

3、审计实务和执行的规范性,即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从总体上看,现在审计署制订了38个审计规范,《审计法实施条例》也颁布了,应该说国家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但面对审计环境的变化。还有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完善,这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法”的问题。因此,跟踪分析审计服务市场,了解社会的要求及其变化,使审计提供的职能作用更有价值,以此作为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制定的方向,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在审计实务执行过程中受行政长官的言语和口头文件影响,而法定的基本工作任务却往往被忽视。国家审计发展将更多体现现代审计的思想、观念、概念(如内控了解、测试、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审计质量控制、职业道德、法律责任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将更科学化、系统化。在审计准则方面除保持国家审计的特殊性外,将在与社会审计相同部分内容方面协调统一,并与国家审计准则接轨,为我国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高起点。同时,发展方向由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向注重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转变,由模糊定位的审计评价向有量化标准的审计评价转变,以规范审计管理、业务人员的行为,从而改变审计质量团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而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对审计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因无硬件性的衡量标准而流于形式的状态。审计实践中,对时过境迁的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悖的法律条文应及时调整和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来加强规范化建设。

4、审计服务向多维审计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优势和职能作用(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实现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趋势。在审计立项上,由“微观——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向“宏观——微观——宏观”的方式转变。从宏观经济的整体态势,结合本地区和部门的经济特点,紧紧围绕“两个转变”,来找准审计方向和重点,并以审计重点为轴心合理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修正对宏观的认识,确定今后的审计项目。在条块分割审计的基础上,向加大行业联审方面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突破了行业和地区的限制,不断地流动和组合。对此,如果审计仍以分工为标准、孤立地、非系统地监督某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就难以找到系统运行的症结。因此,在行业审计分工的基础上,实行部分专题的联合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便于发现区域性的问题。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监控相结合转变,在微观审计过程中,注意将微观审计对象纳入宏观监控目标的坐标系中考察,揭示其发生的偏差。同时,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做好后勤总体会成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接触面大、信息多、资料实的优势,对审计资料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得出某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状态的宏观的结论。在审查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向管理体制与内控制度、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审查延伸,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体现监督深度广度上的突破。从审计形式来看,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并举转变,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护和建设性作用。

审计的特点范文5

幼儿图书的装帧设计,应从阅读主体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图书形态中将图书的游戏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审美性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理解书籍内容,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引导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于细节处实现图书装帧形式的审美化和人性化,使装帧设计与内容和谐统一,发挥图书最大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幼儿图书 装帧 审美 人性化 细节

幼儿,一般指学龄前1岁至6岁的孩子。幼儿图书是供幼儿阅读的适合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书籍,用以满足幼儿的认知、游戏、审美需要,内容上分知识类、科普类、文学类、励志生活类、动漫类等;形态上分立体书、玩具书、电子书等。引导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图书,当然必须载有真善美的内容信息。同时,阅读主体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图书形态所载有的审美性和游戏性,远远超过其他图书。所以说,幼儿图书装帧中人性化和审美化的细节处理,是装帧设计的重点,也是评判其质量高低的关键。

幼儿图书装帧设计审美化的思想体现在: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将要传达的故事、知识或思想,融合在图书立体化的造型艺术中,从图书形态的每一个装帧细节处吸引幼儿,培养阅读兴趣,陶冶情操认知,传达审美愉悦。具体说来,科学的书籍开本、合理的文字安排、生动的图像选择、充分的版面留白、轻松的信息节奏、鲜明的色彩搭配、优质的材料装订、环保的印刷工艺等等,这些装帧形式的审美化,能够发挥幼儿图书最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重实用的审美:细节处的人性关怀

从哲学的角度说,人对世界和事物的态度基本有两种:用自身的行动力量实践之,并在实践中感受之。前者是实用的,后者是审美的。人对图书亦如此:通过阅读获得实用的认识,在阅读中体验审美,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性的。当然,实际的阅读往往是情理交融的。对幼儿来说,阅读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阅读行为受感性的主导和指引,其主观能动的需求是心理感受上的,所以,在装帧设计上突出幼儿图书产品的可感知性,才能调动幼儿的视听触味嗅等感觉,满足儿童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需求。

从图书产品的属性看,实体化的图书,一方面是人们用以消费的物品,具有实用性和商品性,另一方面又是人们用以完善自我的载体,具有审美性和精神性。图书的这种两重属性要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人们的认知和审美需求,对图书而言,实用主要是阅读的方便,审美主要是感知的,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同形式为内容服务,审美糅合在实用中。而幼儿图书装帧,更注重在图书的实用功能上实现审美。因“少年儿童在人生经历中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幼稚时期,在图书的阅读过程中,会遇到成年人难以体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在少儿图书的装帧设计中,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妥帖入微地细心体察,从各环节考虑少儿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形态至臻完善”。[1]这要求幼儿图书装帧注重细节化的设计,在追求产品的趣味性、个性化时体现书籍设计的人性化关怀,实现图书审美的功能。

1. 关注幼儿的独特喜好。如幼儿在不同成长阶段喜欢不同色彩,2~3岁的幼儿喜爱明亮艳丽的颜色,尤其是对比明显的颜色,这种偏爱甚至会持续在某些孩子的整个幼儿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图书,可使用明度高与纯度高的色彩。3~6岁幼儿的图书中,色彩可多样化,并大胆使用过渡色。幼儿对颜色的偏好亦有性别差异;男孩最喜爱黄、蓝两色,其次是红、绿两色,深色或稳重色调较适合他们;女孩则最喜爱红、黄两色,其次是橙、白、蓝三色,表现出娇俏爱美的天性。所以,内容上有明显性别倾向的幼儿图书,装帧设计的整体颜色风格应考虑到男女幼儿的审美心理。

2. 保护孩子的身体。幼儿的视力未发育完全,为使之阅读更加舒适,文字一般不小于5号,行距在1.5倍以上;每行文字的长度控制在10cm,超过13cm就应考虑分栏,行的长度太长,阅读时容易串行且易疲劳;正文字体应该选择笔画较为均衡、粗细适中的字体,如宋体、细等线、细圆、楷体。针对幼儿使用时没有爱护书籍和保护自己的意识,书籍在使用上务必安全结实,同时兼顾表现图案色彩的需要,选择保护书芯的封面纸时,首选强度高、质地好、耐磨耐折、色彩表现力好的纸张。书芯纸用来印制书籍内容,幼儿图书的特点是字少图多,符号形态较大。怎样在使用时舒适、阅读时美观,须从纸张的厚薄、质地和颜色等多个角度做好细节的处理。图文并茂的幼儿图书需选择克重较高,色彩还原度较好的纸张,不但要保证印制的图案不会透到反面,书页的硬度要使其比较容易翻开,也要使文图印刷色彩鲜艳自然具有美感。以前书芯用纸常用铜版纸,其质地挺括且色彩还原性较好。但铜版纸纸张紧实,硬度较高,裁切后边缘比较锋利,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两面涂料在光线下易反光不利于阅读。目前市场上一般性的幼儿图书也常用有色胶版纸,其在生产时就染上淡淡的底色,可以降低纸张的白度,使其颜色比较柔和,减少对眼睛的刺激。现在更多使用克重较重的高档胶版纸和蒙肯纸,因其纸质较松软,不含荧光增白剂,颜色自然,反光率低,可减轻对孩子眼睛的刺激,防止视疲劳,适合幼儿的翻阅。

3. 照顾幼儿的行为能力。幼儿双手协调能力、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较差。过大开本的书籍,幼儿无力翻阅阅读困难;狭长开本的书籍,难以翻开使用困难。常见的几何开切法切出的开本,长宽边比例为1.4左右,幼儿视域小难以掌控。所以,幼儿图书的开本在形状上偏扁形,开本不宜过大。大的开本,常用大24开和大16开,图像饱满,文字清晰,适合摊在地上床上阅读。小的开本,比如口袋书,48开本,适合手持阅读。特殊的开本,如动物、车子的形态,形象生动,适合把玩。可见,书籍开本要符合内容,使用方便,情趣独特。另外书籍的厚度一般不超过5mm。书籍的边角多处理成圆角,避免锐利的方形边角磨伤幼儿。

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差,较难一手固定书籍,一手翻动书页,考虑到幼儿使用物体有一定的随意性、冲动性,材料应不易污损、安全系数高。骑马订、螺旋环串订书页展开度好,可随意摊平保持固定,适合幼儿的阅读习惯。书脊厚度在20mm以下的一般采用平装,用骑马订,加工简单、经济,且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稍厚的书籍采用螺旋环串订,不易损坏便于阅读。定位为亲子阅读的幼儿图书,市场上多用锁线胶背订法,兼顾牢固和易翻动的优点。精装幼儿图书的封面选择使用硬纸板装帧而成,甚至书芯内页都裱贴在硬纸板上。书页厚度增加使容易翻开,书页强度增加,使幼儿很难破坏书籍。为防止坚硬边角伤害幼儿,应普遍设计成圆角、圆背、柔背装或腔背装。这样的书籍外形浑圆无坚硬棱角,书背柔软容易翻开,孩子使用既方便又安全。

4. 尊重幼儿的阅读习惯。为尽量降低孩子观察、理解、记忆的难度,幼儿图书多以图形、图像为主,附有少量文字,往往采用满版编排,可充分利用页面空间,将图形展现得更清楚。特别适用于开本较小的图书。色彩明亮、和谐、温馨;图案简单、易懂;文字的字号加大,文字色彩明度与底色差距最好大于50%。细节的处理都源于对幼儿的人文关怀。“以细微之处的观察来进行细微之处的改进,提供给幼儿一份更为安全的读物,最终就能获得广泛的认同”。[2]因幼儿处在以表象认识为主导作用的认识阶段,其审美功能具有单纯性、可变动性及幻觉性的特征,所以童趣化的切口设计,可运用直切、斜切、圆切、模切等工艺切口,可规则或不规则,可在一个平面上或不在一个平面上,也可通过对书籍内页版式的出血设计印刷,让切口呈现随意的图像。通过切口呈现色彩以传达个性的视觉,同时加大翻阅功能,丰富翻阅乐趣。既有益于幼儿对书籍产生认知兴趣,又能够满足儿童的童趣化的审美需求。

二、有功利的审美:趣味中的美感传达

纯粹审美主义认为审美无功利,对幼儿来说,阅读就是游戏娱乐,似乎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实际上,阅读是促成幼儿成长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阅读获得认知,在感受中培养理性,这是幼儿图书区别于一般图书的最大功能。所以,幼儿图书装帧的审美具有显著的功利性,其终极目标是在趣味中传达美感。

快乐教育的理念认为,愉快的情感状态下孩子认知效果最佳,在轻松快乐的游戏娱乐中,幼儿的认知、记忆、思维、注意力等状况最好,更容易被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在幼儿书籍设计中导入游戏娱乐的理念,通过全方位激发幼儿视、听、嗅、触、味觉的感官体验,诱导幼儿的认知和实践,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实现图书的快乐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幼儿审美心理表现为对趣味性的期待,幼儿图书装帧在兼顾图书实用的基础上,注重审美趣味的开放化和多元性。暖色调、纯度高、亮度高、多样化的色彩设计,三维立体、形象化的开本设计,特征突出、形式简洁的图像设计,充满想象力、趣味性的画面设计,在功能性、趣味性和装饰性等多个层面上塑造出丰富的图书形态,启动幼儿活泼好动的游戏本能,激发幼儿动手用眼的认知兴趣,调动幼儿简单直接的阅读情感,满足幼儿期待趣味的审美需求。“趣味性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儿童书籍的形态、插画与色彩等创作方面上,同时还包含有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艺术性和人性化等等的因素构成”。[3]

幼儿图书中,图像是传递信息传达美感的首要媒介,甚至在幼儿图书中是唯一的媒介。图像的信息形象性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图像的审美直观性符合幼儿的情感方式,所以,美的图像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对于幼儿图书中的图像,设计者在选择时要对书籍内容信息诉求有透彻的了解,才能与内容紧密结合。

色彩是幼儿图书中传递信息传达美感的第一视觉要素,也是第一主要的艺术语言,直接在视觉感官上给幼儿本能生理上的审美愉悦,进而结合图像,在其发挥的艺术魅力中给幼儿心理上的审美愉悦。色彩依附于形体与文字之上,在连接文字与图像形成有效的空间表达和组成强而有力、富有节奏的信息传达空间上,色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或东西容易产生美感。幼儿后期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不满足于颜色鲜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备协调。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儿童偏爱于体验新奇、生动、变化、趣味、简洁、鲜明等富有特征的视觉形式。这些视觉形式通常体现在图书色彩、开本和插图中”。[4]所以根据书籍的主题内容和幼儿的喜好,幼儿图书的色彩风格以明亮、和谐、温馨、活泼为主。幼儿往往容易首先被色彩所吸引,家长往往选择那些色彩轻快鲜明又柔和的图书。

幼儿图书中的文字信息是图书中的非重点因素,因幼儿认字水平低、眼睛尚在发育期视力欠佳,也因儿童天性活泼、稳定性欠缺,无法长时间阅读文字符号。但幼儿好奇心强、认知迅速、接受力强,又能阅读简单的文字。所以活泼、感性、新奇的字体与版式设计能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感受形象化、图像化的文字所具有的新奇独特之美,从而引导幼儿快乐阅读。书籍版面中,如果字体类别少,版面显稳定、雅致;如果字体种类多,版面则显得热烈有趣。不同的书籍内容选择字体与编排形式不同。文字较多的图书,文字字体尽量减少种数,避免花哨,版面设计应简约合理,编排风格应该明朗、简洁、优美,让幼儿在阅读时自然地感受到编排所传达出的美的艺术信息,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更为敏锐、细腻。以图为主文字较少的书籍,则可采用多样化的字体组合与编排设计,活泼的手写字体容易拉近与儿童的距离,有亲和力; 3号~4号以上的大字醒目大方,编排可更为活泼,文字可作为插图的组成部分出现,可围绕图形排列,也可将文字排列成有趣的线条、简单的图形,这样可让文字更具动感,页面的节奏感也会增强,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趣味;但这类文字编排要注意不能一味强调趣味性而忽略了文字的识读性,不能为了新奇而创意。

幼儿学习、感知能力强,处于认识世界的知识启蒙阶段,幼儿图书应提供尽量丰富的艺术效果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和敏感性。有的幼儿图书选择艺术效果更好的非通用材料,如特种纸、织物、塑料等。幼儿书籍封面设计需注入童心童趣,根据幼儿处于学习掌握具象世界的阶段、对具体的事物较感兴趣的特点,封面应以具体图形为主,尽量采用明度、对比度高的色彩,封面风格优美、简单、明亮,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有效帮助儿童理解书籍内容,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拉近儿童与书籍的距离。注重交互式设计的幼儿书籍,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幼儿参与到自己所使用的图书中去,主动创造图书新的特征。这些具有新颖性、玩具化、操作性特点的书籍形态,增强了书籍的趣味性,以幼儿活泼好动的游戏本能为出发点,以幼儿快乐的审美满足为落实点。

结 语

“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天真活泼、感情丰富,不仅懂得选择美丽的形象,(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07页)也能体会到真挚的情感。”[5]以可亲可爱的美好形象亲近幼儿的图书,能够满足幼儿的感官需求,让幼儿由喜欢而亲近,在游戏娱乐中学习认识开发智力,满足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肯定自我获得新知的情感需求,从而获得阅读和游戏的认知愉悦和审美。

书籍的形式,作为知识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态,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幼儿图书装帧设计的审美趋势,是从实际出发围绕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于可能的细节处做出特别的安排,人性化地做图书的装帧设计,通过书籍的外形、形态、物理手感、材料质地和重量感等各方面的趣味性和审美性特色吸引幼儿,给其生理和心理上直观的审美。审美教育融合在在书籍的安全性、舒适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中,使阅读充满乐趣,从心灵感受上给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滋养。

参考文献:

[1] 潘群.少儿书籍装帧细节设计中的人性化关怀[J].中国出版,2008(6):26.

[2] 丁祥华.细节之美――浅谈少儿图书编辑中的细节处理[J].编辑学刊,2005(5):71.

[3] 张康宁 张亚洁.浅论儿童书籍中的趣味性设计[J].艺术与设计,2011(5):78.

[4] 李正清.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看绘本的装帧创意设计[J].中国出版,2010(2):50.

审计的特点范文6

实行交通工程跟踪审计可以抑制低价抢标,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找漏洞、挖潜力、改进技术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管理、控制的科学性。由于交通工程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要熟悉交通工程业务、财务业务、管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审计人员防范审计风险的压力较大,使得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风险机率更高。我们在认识和评估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可控性,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完全可以将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能够在责任和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一、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与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控制的前提条件就是法律风险的增加,如果法律风险越高,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约束越强;反之,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就会低估审计风险,导致必要审计程序缺失,不能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目标,从而使交通工程跟踪审计失败或达不到最佳效果。

(二)审计机构的风险1.近年来,交通基本建设规模膨胀扩大,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审计人员快速增加,人员结构良莠不齐并且流动性大,社会审计机构大多采用按业务收入一定比例提成的办法来激励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人员。如果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陷,不能廉洁自律,潜在的审计风险就会急剧扩大。2.社会审计机构为了做好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业务,必须与业主代表、施工方负责人员处好关系,而且在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工程造价的确定最终还须施工方与业主签字认可,如果三者关系密切,就会存在签虚假签证的可能,刻意增加变更,提高工程造价,造成审计风险。3.部分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拿到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业务,盲目降低投标报价,致使不合理低价中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审计质量根本无法保障。

(三)审计人员的风险1.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由于跟踪审计相对于交通工程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的审计,涉及的资金管理链条更长,它涉及到管理、经济、法律、行政、工程技术等多项相关专业知识,要求实施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是掌握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审计工作业务量大,时间紧、要求急,审计人员工作不细、取证不到位、审计方法不当、审计程序不合规、忽略或省略了必要的审计工作程序,使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质疑,从而形成审计风险。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职业关注度不够。在实施跟踪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纵观所有审计过失,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未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公务、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而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不在少数,对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3.审计人员的不正常更换,打破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加大了后续工作的难度,加重了审计工作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4.审计人员偏离审计目标,侵入项目管理引起审计风险。实施跟踪审计模式,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交通工程建设现场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是审计监督的职责。但是这一审计模式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由于介入工程管理,会产生利益冲突,审计风险加大,也破坏了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利制衡机制,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与缺位,使监督的作用弱化。

(四)交通工程项目的风险1.交通工程项目自身存在风险。如项目的策划定位、所处地段、周边环境、各种相关证件是否齐全、土地款是否已付、工程资金是否到位等。2.质量与安全风险。质量与安全是交通工程永恒的生命线,也是交通工程项目重要的管理内容,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本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同时也将给行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影响交通部门和政府形象。3.材料价格风险。一般来说,交通工程项目成本的60%~70%以上都是材料成本,任何一种主要材料的大幅波动都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影响,如对材料采取“闭口”报价并中标的交通工程项目就会遭遇很大风险。

(五)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达不到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要求,导致交通工程跟踪审计评估不准确、不科学。

二、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客观性。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审计风险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潜在性。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熟悉程度而异。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以及发生的范围和程度等完全是不确定的,对交通工程建设的日益复杂性和多样性,审计人员还不能完全了解和全面掌握,由此带来了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三)可预测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是有规律的,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进步,对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进行科学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风险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的破坏性。

(四)可控性。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

分析了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认识了它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对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进行辨别、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规避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对每个工程的跟踪审计,应做到事实查深,问题查透,定性准确,责任落实;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做到“四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对于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实质,立足揭示反映宏观问题,促进规范管理,以体现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服务职能。

(一)完善相关法规体系的建设,提升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结合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客观实际,以及目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完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民事责任,考虑到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这种专业行为有无过错以及对审计报告本身是否存在虚假的判断,明确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做才能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工作时不得不考虑因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法律后果,从而在客观上强化风险意识,提高交通工程跟踪审计质量。

(二)建立审计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和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从实际出发,合理借鉴现有审计规范,制定交通工程跟踪审计操作规程,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能做的不做,防止越俎代庖。同时也为审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跟踪审计规范、健康、有序的开展。在交通工程跟踪审计过程中,应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全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通过规范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时还要注意依靠职业判断来防范风险,在进行具体业务的风险判断时,审计人员应审慎考虑该事项的影响,判断自己可以接受的风险,并考虑出具审计报告的信息准确性,以更好地防范和规避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

(三)完善风险问责制度。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采取交叉审计,增强交通工程跟踪审计的自我约束和监督,防范审计风险。各级交通内部审计机构,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开展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业务,同级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在上级审计组织统一领导下,对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交叉审计,以交流审计资源,总结审计经验,揭露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工作评比,以推动交通工程跟踪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形成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有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各级审计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审计风险。

(五)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交通工程跟踪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专业队伍,打造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工程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业务需要。一是整合审计资源。在聘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的相关合同条款中,对专家的工作质量加以约束,以实现交通工程跟踪审计风险的全方位控制。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在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要应尽力将审计工作向事前、事中转移,使审计工作提前介入到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定期抽查,把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要注重培训的时效性,做到学用结合,避免形式主义,培训一次就要在业务水平上提高一步,尽快提高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加强廉政建设。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是容易出现权钱交易问题的重要领域,对此,审计机关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问题当作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人身侵害。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随着交通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工程建设中大额的变更或隐蔽工程签证,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注意审计工作方法,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

(六)建立交通工程跟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交通工程跟踪审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交通工程跟踪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水平又参差不齐,为此,强化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从业“门槛”是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聘任审计人员时,也应将“职业道德”作为评价应聘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要求并督促在职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风险意识,训练员工的专业能力,确保全体员工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的专业胜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