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例6篇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1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积累和梳理是初中生形成自身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累、融汇与整合,切实提高自身能力……积累和梳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更大的学习目标里面的一部分。

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也是促进自身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积累和梳理需要长期、不断、不停进行。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梳理。积累是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加深,不断地提高。在这个不断地扩大和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靠梳理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归类、分析、整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种认识,形成一种智慧。因此,进行积累和梳理对学生极其重要。

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个过程是一个大的积累,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增长的过程。这中间又经历了狭义上的积累,从积累到梳理。梳理的过程又是积累,而且是为下面的积累又抬高了一个台阶,知识能力各方面又高了一层,为下面的积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梳理,台阶又高了一层。这个大的积累慢慢越积越多、越积越厚,整个学习就进入一个良性状态。因此,进行积累和梳理对学生极其必要。

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呢?我们应引导学生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依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扬长补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需要,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个人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鼓励学生注意看似平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知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方法,追求创新思维、创新表达。努力追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创造性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并能在文本之外寻找答案,获得独特体验和新的发现。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独到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注重积累梳理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侧重探究发现文学和文化

1.注重实际运用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充分吸收这些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因为生活才是语言的源泉。

2.突出过程和方法

中国汉语言知识博大精深,只有突出过程,讲究方法,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知识重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引导学生大量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通过朗读、品悟,形成语文素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3.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必须与生活联系,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有之一切皆活,无之则一潭死水;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才愈教愈有意味,学生才越学越有兴趣。学生既有兴趣,密切联系现实,但又不取悦于学生。如网络热点词汇、社会热点词汇等,既是当前时代的热点,又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就兴致勃勃。即便如文言、成语、典故这样一些旧题目,我们也赋予它新含义。

4.强调文化内涵

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是一种文化火种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信念的潜移默化。凝炼的语言背后,潜藏着睿智的心灵。高尔基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灵魂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1.重视课内的积累和梳理

(1)生字新词,强化记忆

对易误读、误用的字词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辨明正误,加强识记,注意运用。对实词虚词和成语,加强理解辨析,采用课前讲解的形式进行梳理归纳。

(2)梳理归纳

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修辞、文言知识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抓住类型,掌握规律。

(3)名句名篇,反复诵读

抓住早读时间,通过诵读涵咏,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生活经验、情感思想。指导学生在作文和交流中运用积累的课文材料。

(4)指导学生勤做课堂笔记

2.拓展课外阅读积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1)选择类似的文章

结合课文的学习,布置更多的、类似的、同样题材的、接近的或者说同样体裁的、同样样式的、同样风格的或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积累和梳理。

(3)引导学生在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思想和方法

3.提倡学生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和积累。

(1)要让学生勤做笔记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听到生动有趣的或者精辟深刻的语言,动动笔随时记下来,这是语言的积累。看电视,或与人交谈,听到一个好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是思想的积累。

(2)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搜集春联、纠正广告用语等。

(3)积累生活素材

坚持写日记,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积累生活感悟,整理提高思想认识。

4.能围绕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加强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2

一、何为“梳理探究”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梳理”,就是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探究”只是强调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重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梳理”是对过去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更好地去运用,“探究”是在整理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行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15个专题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语文学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识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对培养语文知识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不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关。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节“文言词语和句式”正好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乱的文言文知识,通过这节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梳理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节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学生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字词的含义也懂了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就不会那么难学那么不受欢迎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梳理与探究”每一个专题下面知识的传授都是有一定逻辑步骤的,对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有推动作用。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汉字”,先是介绍汉字的起源,其次是汉字的形体,再次是汉字的构成,最后是汉字文化。对于汉字学生早已熟悉,但这样有系统有逻辑地讲授分析之前并没有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汉字,看它的起源、形体、构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也就随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学习成绩不会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梳理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梳理探究”不像“阅读鉴赏”中的名家名篇有时与读者、学生有些距离,它离学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密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的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姓氏源流、年节风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还有探究的能力,学生会好奇自己姓氏的来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探究。风俗节日更是学生喜欢的,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节日,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节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来我们的语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视角的名家名篇,还有这样丰富而有趣味的知识。

(四)考试成绩方面

无论怎样改革,高考始终作为一根指挥棒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仍无法摆脱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状态,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有知识、有能力还担心高考吗?并且高考除了古诗文背诵已经很少直接考书上的知识。现在高考更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查阅了辽宁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一道题是在语文教材中能找到确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就是在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学生在文言文知识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高考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的帮助与提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大题的分数高达36分。“梳理探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就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提升不仅提高的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导“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许多的优点,但如何在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来对他进行指导?依照现在语文课时的情况,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课时计划当中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册书的界限

“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分布在五册必修教材中,教师指导的时候可以不按每册书依次来讲解,把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结合到一起,安排一个课时来探讨多个板块。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的“交际中语言运用”等等,可以进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阅读鉴赏”中标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选择,不仅是版块间的选择更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各个部分的选择。

(三)与“阅读鉴赏”相结合

“梳理探究”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在最初学课文的时候就把“梳理探究”加进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授文言文课文的时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统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还减少了日后课时的安排。

(四)激发学生兴趣

课时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课下时间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有问题找老师进行探讨,或者安排一两个课时对学生自学的版块进行答疑、梳理和指导。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3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4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背诵能力,背诵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而长期以来,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小学生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谈背色变”或者浅尝辄止,厌恶甚至惧怕语文课文背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长期存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着记忆机械,不重情趣,忽视理解,使背诵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的弊端。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幅、分量随年级递增而增多,小学语文特别是中高年级需要背诵的篇目较多,体裁多样且有些篇目较长,背诵起来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现象的存在,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背诵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将浅谈以下几点方法,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提出。

一、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

在学习那些必背的课文或诗歌前,要自己先通读一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是为之后上课的听讲做准备。有了预先的学习,上课时,同学们就可以节约下熟悉课文的时间,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和熟悉上。对语文就用一个通透的了解和认识,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最佳方法。

二、活跃的课堂理解,加快背诵效率

上课时要仔细听老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层次的梳理,跟着老师的讲解,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同时,比较自己预习时对文本的理解和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是否有出入,再进行重点记忆。课后,把当天学到的课文内容做大纲性的梳理,根据大纲,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系统地进行背诵,既能保证长篇课文背诵时的连贯,也能大大提高背诵的效率。

三、反复的课下复习,牢记课本知识

经常的温习巩固也是背诵的重要环节。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科学实验,记忆后最初的一段时间也是人们遗忘最快的时候。因此,同学们在当天背出了课文后,一定要记得,之后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复习背诵。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就会发现,再长篇的课文,背诵起来也不再是难事。综上所述,是对背诵方法的总体概述。同学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也应该有相应的梳理方法。例如,叙事性的文章,要掌握它基本人物、背景和情节,梳理故事的发展线索;议论性的文章,要理清它基本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梳理逻辑演进规律;抒情性的文章,则要把握好作者情感产生的起因,内心活动,来梳理情感发展的方向。除了口头上的背诵,具体字词的书写也很重要。这也是同学们再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如何能有效避免因错别字而导致的失分呢?笔者将列出以下几点建议1、对于一些生活中不常用的字词,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生词本,将文章中有该字的句子罗列出来,单独背诵,反复看,加深记忆。2、对于一些书写十分复杂的字,同学们可以在课文旁边放大书写,以便看清这个字的内部结构,同时在草稿纸上反复书写联系,直到自己可以快速回忆后写出该字。3、对于一些古今用法不同的字词。同学们可以再课本中做具体圈划,一般这样的字词在课文附录中都会对应的提示或解释,如果是通假字,同学们也可以准备一本本子记录,这样的好处还在于,不同课文间的通假字有时是用法相同,同学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出规律。如果是意义不同,那就要看注释理解词义后背诵了。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5

一、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知识梳理的兴趣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复习。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而且用不同颜色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使其成为色彩绚丽的整体画面,进而使学生喜爱画画的兴趣也可以渗透其中。在复习之初,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师生共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在复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内容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树的主干”,上面标有“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字样,并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画出这树干的分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画出了“风筝”“诗二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作为树的分支。然后让学生在这些分支上继续做一些小的分枝,如学生又把“诗二首”分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见所书”两个分支。在风筝这一分支上又添加了“做风筝”“放风筝”“幸福鸟”“水磨坊”等小的分支。每个分支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形成了一棵“知识树”。最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再继续进行细的“分支”。如有的学生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分支上又分出了“生字词”、“情感表达”等细小的分支。并且把诗中的“生字词”列举出来,以关键词“思念”“离别情绪”作为“情感表达”的分支。学生们画得入神,兴致盎然。通过梳理,脉络清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综合与巩固。

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传统模式的语文复习只是以学生的记录与背诵为主,学生没有合作的机会,没有交流的时间。在小组合作中,小组内的成员是共同交流与探究问题的,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作为小组复习知识、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加强探究合作,达成复习目标。例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绘制思维导图,选出本组的记录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式操作模式。小组成员为了尽快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同学(或者两个同学合作)负责一个分支的绘制。最后小组成员在完成整个导图以后,可以经教师审阅后,把思维导图作为复习的“提纲”,在小组内继续对导图的框架进行细化与补充。学生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的过程,也是对具体知识进行细化与掌握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三、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自主复习的兴趣

在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掌握,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及时跟进复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的课文、知识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细化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巩固,养成温故知新的良好习惯。学生可以画每一课的思维导图,也可能画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甚至是全册语文教材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布置学生课外绘制本组课文的思维导图。并且要将思维导图在小组及班级内进行展示。按教师的要求,思维导图内容的详细与具体应该成为导图展示与评选的重要标准。课外绘制完毕以后,学生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评选,评选出本组最优作品上交,参与班级的评选。教师将每组的上交作品通过投影仪显示,让全体同学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分,最后得分最高者,被推选为“思维导图优秀作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交流、鉴赏,相互促进与提高。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6

一、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字的积累,无论是读课本还是课外书籍,多看书、多接触了解这些精炼的语言,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首先利用好课本,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很多文章出自名师大家之手,学生只有吃透这些文章,才能对课外阅读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质的语言教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这些语言文字的习惯,让他们更好地吸收这些文字的精华。课本中精彩的文字内容有很多,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语言优美,《沁园春·雪》()语言磅礴大气,《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语言清新隽永。教材中有着不胜枚举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中的语言素材都值得学生们反复推敲、积累留存。此外,在基本掌握了教材内容后,学生也可以尝试接触课外读物,让自己的语言素材更充实。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及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好的课外书籍。选择的书籍应该易于学生接受并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鲁宾逊漂流记》就是不错的选择,故事充满奇幻色彩,正好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文中也充满了精辟的描写,大量的语言素材可以被学生吸收利用。语言文字的积累要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会由量变到质变,学生自身的语言文字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梳理语文知识

积累语言素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石,然而仅仅有基石还不够,还要有更多的骨架来帮助搭建语言体系的大楼,语文知识正是这个体系中的骨架。语文知识看似一个大而笼统的概念,其实主要指和语文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涵盖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让自己的语言体系更充盈。

初中阶段的课本中逐渐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古文和古诗词,这些内容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有很多宝贵的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在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后逐渐梳理这些语文知识,可以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优秀作品: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年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文化产物,例如课本中出现的《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之后学生会慢慢开始接触唐诗宋词,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相见欢》(李煜)、《浣溪沙》(晏殊),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们欣赏积累;近现代作品中篇章结构和表达规律,使得这些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值得学生反复品读。在梳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语言文字能力看似和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即使具备了很好的文字功底,如果对于生活没有感知与体会,将无法下笔书写。生活中蕴藏了最真实、最能触动人心的素材,想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需要加深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