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范例6篇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范文1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传统中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越来 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差异性,并有效的在营销中应用差异化营销,企业将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随着直复营销理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企业的营销重心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在营销渠道选择、客户分群与客户识别、营销策划和营销战役管理等方面,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直复营销进行迁移。

客户信息是直复营销的基石

直复营销的核心是掌握客户的信息,并且通过对客户的深入理解,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要想建立并保持真正的客户忠诚,企业内部需要对客户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即常常说的“统一客户视图”,敏锐把握每个顾客的需求变化并且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一直以来,热炒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建立和实现企业统一客户视图的目标架构,而客户数据则是使这个架构得以有效运作的核心基础。客户关系有效性的核心是企业掌握全面、可靠的客户数据,并且深入理解这些数据,应用于客户营销的实践中。

客户数据是客户细分的核心资源

传统的客户细分,是战略层次的客户细分,一般是将客户划分成6至10个基本的细分类别。并且围绕这些基本的细分类别进行营销的策划和实施。

当今的市场情况是,客户经常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改变其类别,也就是说经常在不同的细分类别间进行迁移;有些客户并不完全属于其中的某一个细分类别,有时会具有某两个或多个细分类别的特征,从而会出现一些新的客户细分类别。

客户细分的主要内容包括:

 确定企业应该收集的客户数据类型,以及在企业范围内采集和整合这些数据的方法;

 应用统计分析算法或建立客户分析模型,分析客户数据,并将分析结果作为客户细分的基础;

 通过整合市场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的数据库营销战役的实践,在公司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使营销和客户服务部门与IT部门紧密合作,确保相关人员都能正确一致的理解客户细分的目的,并通过营销实践来验证和完善客户细分的结果;

 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客户分析基础,支持客户信息在企业内部高效的采集、存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电信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大型零售企业都采用了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以便一些非技术型的营销部门或服务部门用户能够利用大量的事务处理级数据来辅助进行有效的客户细分。

营销人员借助于当今先进的数据分析软件解决方案,可以对客户进行动态细分,从而大大提升营销效率,增强了营销效果。企业的营销人员也必须具备能够动态地分析和维护客户细分类别的能力。

企业采集和应用客户信息的困惑

企业在进行以客户为核心的营销策划与服务设计时,经常发现企业以前所积累的数据和信息大多都是以交易为核心的交易数据,而以客户为核心的客户信息往往极为缺乏。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往往想到的是:是否需要更好的描述客户的方法和技术?

那么,应当如何对客户更有效的进行描述以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呢?

认识客户信息的三种基本类型

首先,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客户信息的基本类型。

客户信息主要分为描述类信息、行为类信息和关联类信息三种类型。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种基本的客户信息类型的特点。

描述类信息

客户描述类信息主要是用来理解客户的基本属性的信息,如个人客户的联系信息、地理信息和人口统计信息,企业客户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等。这类信息主要来自于客户的登记信息,以及通过企业的运营管理系统收集到的客户基本信息。

这类信息的内容大多是描述客户基本属性的静态数据,其优点是大多数的信息内容比较容易采集到。但是一些基本的客户描述类信息内容有时缺乏差异性,而其中的一些信息往往涉及到客户的隐私,如客户的住所、联络方式、收入等信息。

对于客户描述类信息最主要的评价要素就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在实际情况中,经常有一些企业知道为多少客户提供了服务,以及客户购买了什么,但是往往到了需要主动联络客户的时候,才发现往往缺乏能够描述客户特征的信息和与客户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是这些联络方式已经失效了,这都是因为企业没有很好的规划和有意识的采集和维护这些客户描述类信息。

行为类信息

客户的行为类信息一般包括:客户购买服务或产品的记录、客户的服务或产品的消费记录、客户与企业的联络记录,以及客户的消费行为、客户偏好和生活方式等相关的信息。

客户行为类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在客户分析中掌握和理解客户的行为。客户的行为信息反应了客户的消费选择或是决策过程。

行为类数据一般都来源于企业内部交易系统的交易记录、企业呼叫中心的客户服务和客户接触记录,营销活动中采集到的客户响应数据,以及与客户接触的其他销售人员与服务人员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有时企业从外部采集或购买的客户数据,也会包括大量的客户行为类数据。

客户偏好信息主要是描述客户的兴趣和爱好的信息。比如有些客户喜欢户外运动,有些客户喜欢旅游,有些客户喜欢打网球,有些喜欢读书。这些数据有助于帮助企业了解客户的潜在消费需求。

企业往往记录了大量的客户交易数据,如零售企业就记录了客户的购物时间、购物商品类型、购物数量、购物价格等等信息。电子商务网站也记录了网上客户购物的交易数据,如客户购买的商品、交易的时间、购物的频率等。对于移动通信客户来说,其行为信息包括通话的时间、通话时长、呼叫客户号码、呼叫状态、通话频率等等。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点击数据流记录了客户在不同页面之间的浏览和点击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很好的反应客户的浏览行为。

与客户描述类信息不同,客户的行为类信息主要是客户在消费和服务过程中的动态交易数据和交易过程中的辅助信息,需要实时的记录和采集。

在拥有完备客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企业里,客户的交易记录和服务记录是非常容易获得,而且从交易记录的角度来观察往往是比较完备的。

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客户的行为信息并不完全等同与客户的交易和消费记录。客户的行为特征往往需要对客户的交易记录和其他行为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后得到的信息汇总和提炼。

衡量客户行为类信息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完备性。在进行客户细分或客户分析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企业已经记录了大量的客户交易记录,但是反映客户行为特征的一些关键信息往往没有被准确的记录下来,而企业记录的交易信息中的很多信息项在客户分析中并没有直接的作用。这也说明,客户的行为类信息的原始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且往往涉及多个企业应用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应用,其复杂度也会超过客户的描述类信息的分析和应用。

以电信企业为例,国内一个拥有百万左右用户的中级城市的运营商就会拥有数量非常庞大的客户通话记录和账单记录,而这些记录往往是基于计费的需要来设计和存贮的,这些数据往往存贮在计费系统、营帐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中。当进行客户分析时,往往需要建立专门的客户数据库,并且从不同的系统中抽取、转换、并加载到客户分析数据库中,而这一过程中,又往往需要对不同信息系统中的原始数据记录进行数据的转换、重新标定或是生成分析所需的衍生数据项。

关联类信息

客户的关联类信息是指与客户行为相关的,反映和影响客户行为和心理等因素的相关信息。企业建立和维护这类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帮助企业的营销人员和客户分析人员深入理解影响客户行为的相关因素。

客户关联类信息经常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偏好或态度、竞争对手行为等等。

这些关联类信息有时可以通过专门的数据调研和采集获得,如通过市场营销调研、客户研究等获得客户的满意度、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偏好等;有时也需要应用复杂的客户关联分析来产生,如客户忠诚度、客户流失倾向、客户终身价值等等。客户关联类信息经常是客户分析的核心目标。

以移动通信企业来说,其核心的关联类信息就包括了客户的终生价值、客户忠诚度、客户流失倾向、客户联络价值、客户呼叫倾向等等。

关联类信息所需的数据往往较难采集和获得,即使获得了也不容易结构化后导入到业务应用系统和客户分析系统。

规划、采集和应用客户关联类信息往往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而采集与应用也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往往是为了实现市场管理或客户管理直接相关的业务目标服务的业务问题,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潜在客户发展效率、优化客户组合等核心的客户营销问题。

很多企业并没有有意识的采集过这类信息,而对于高端客户和活跃客户来说,客户关联类信息可以有效的反映客户的行为倾向。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尤其是服务类企业,有效的掌握客户关联类信息对于客户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策略的设计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一些没能很好的采集和应用这些信息的企业往往会在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和客户资源。

企业建立客户信息视图的挑战

在了解的客户信息的基本类型后,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应用客户的基本信息类型来建立适合企业及其客户特点的客户信息架构,并以此作为企业营销和服务的客户信息基础,在企业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

所谓客户信息视图,就是通过适合行业客户特征的综合客户细分变量集合,完整的描述企业客户的信息架构。客户信息视图是企业建立统一的客户视图的基础,也是进行客户数据采集与管理,客户数据建模和客户数据分析,以及客户信息应用的核心架构。

企业在建立客户信息视图时,需要综合考虑客户信息变量的可获得性与可细分性。所谓可获得性,是指具体细分变量采集的难易程度、可能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度量,如客户的收入水平,就属于较难采集的细分变量,其准确性也经常受到限制,而且这一变量经常随着客户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而可细分性,是指细分变量被用来进行客户细分或客户分析的可操作性。当然,行业不同,客户类型不同,不同的客户细分变量所反映的可获得性与可细分性也不同。

如何应用客户信息类型建立客户信息视图

企业建立客户信息视图,需要对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特征、客户的群体特征和消费行为、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应用对于客户信息变量的理解建立起适合、有效的企业客户信息架构。

在我以前对一个服务于高端商务客户的企业进行客户分析的咨询实例中,该企业就面临着如何建立有机的客户信息视图的挑战。该企业的营运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中记录着相对完善的客户消费信息、服务记录和财务信息,但是一些需要的客户特征信息和消费倾向信息无法直接获得,很多关键的客户信息没有进行过有机的采集。

该企业在进行客户管理和客户营销中面临着以下几项主要挑战:

 缺乏合理的客户分类造成了客户描述类信息收集不完整。由于缺乏相对合理的客户分类,仅仅记录了客户登记入会时的基本信息和部分关联信息,缺乏深入的描述类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机制。

 该企业的营运管理系统记录了会员客户的主要消费行为记录,但还没有加工成可供客户分析应用的信息。如营运管理系统记录了会员客户的消费记录,但仅有按消费场所或消费项目等的财务统计,没有对客户的消费记录以客户为核心的相关维度进行汇总,不能从时间、时段、消费水平等维度上汇总出客户的消费行为分布数据。

 该企业策划和实施过多次营销活动,但是对于组织的活动,没有建立起系统的采集相关信息的机制。虽然组织过多次大型的活动,但没有留下系统化的活动信息记录,不能对活动的效果和客户的倾向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深入分析。

 严重缺乏关联类客户信息。该企业基本上没有系统的进行过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竞争对手分析等相关的关联类客户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不能有效的为进一步为高端客户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提代支撑。

在对该会员企业进行客户信息架构规划时,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合理的客户数据信息模型的规划,建立起合理的客户信息变量描述维度,规划客户分析所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和具体的数据项目,并将这些客户数据采集需求与企业的营运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以及具体的业务流程有机的结合,通过企业运营过程的具体实施环节,有序的采集和管理客户数据,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有效和深入的客户分析应用。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策略 系统工程 项目管理

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信息化建设以点论面,割裂了各局部间的联系。规划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主导业务阐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要求、计划及实施方案,没有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其它配套项目或未来扩展项目的建设做出有效的关联性说明,使得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分割进行,各部门在开发或引进各种应用软件时,都是单一地追求各自的功能实现,没有按全局的观点做结构化分析与设计,不仅增加了重复性工作,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也难以保证。

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描述性内容为依据,弱化了项目的可操作性。规划侧重于框架式的描述,只是反映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没有对其中具体过程和原因做出分析,因此不能完备和清楚地解释信息化建设的性质。在具体项目实施上,由于没有分别对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作具体分析,也没有对同一项目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性定位分类,造成实施中的一些无序和混乱,单个项目的成功往往依赖于项目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的超常努力。

信息化建设没有结合企业当前的战略变革,弱化了项目执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是配合企业战略变革的一种实现手段,然而战略的范畴不仅包含信息化建设,还包含资本扩张、机构改革、业务整合、人员合并和管理规则的制定实行等等。与企业战略变革的分离使得一些项目的前期调研仅基于现状,未能与企业的动态发展联系在一起,反馈信息的滞后和失真增加了各项目后期的沟通成本和实施难度。

信息化建设未考虑到各地分支机构的差异性,造成推进工作准备不充分。各地分支机构和企业总部的信息化建设一体化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各地分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与企业总部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未考虑各地分支机构的差异性,造成信息化成果的推广与当地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脱节,使得随机工作量大幅增加,打乱了原来的项目实施计划和人员部署。

信息化建设采用串行的进程执行方式,使得项目实施效率不高。一个项目由多个任务组成,完成每一个项目目标均需要多个活动,而这些活动应分别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整合后形成网络计划图来表明活动的顺序流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缺乏对活动和事件之间相关关系的表述,同时缺乏进程变更控制计划和手段,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中间某个环节遇到突发问题而停滞,则后续任务都要以此顺延,延长了实施周期。

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增加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原规划没有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结构化综合分析,没有对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作分类评估,也没有用量化指标估算不同风险对项目或产品的影响程度。由于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预防策略,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多个问题并发出现,管理人员往往只能依靠经验,通过主观判断来确定各问题性质的轻重缓急,难免会出现措手不及、顾此失彼的情况。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施人员角色职能定义含糊,抑制了项目组所有成员的比较优势发挥。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很少要求全部人员同时参加,并且一个成员往往可以分阶段跨越不同项目而身兼数职。没有按照一定的准则以角色划分的方式来设立组队模型,使得管理人员只能采用集中式的控制方法,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由于不能有效考察组成员的生产率与其报酬支付之间的关系,造成组工作效率较低。

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培训和宣传的方法和措施,项目的最终用户被动接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广大的员工是项目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的积极参与是项目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们都要面临流程改变、业务技能更新、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加等挑战,如果不能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和需求,不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有限认知,会造成一些概念上的误解,甚至引致理念的冲突和协同的阻力。

针对以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或偏差,企业应对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协同方式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正,可采取以下几个基本策略:

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采用适当的理论与方法

IRP理论

IRP(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理论是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和管理的全面规划,企业依据和借鉴IRP的有关理论知识,可将信息化建设规划分为3个层面:网络工程;数据库工程;应用软件工程。

EMA开发模式

EMA(企业模型自动化,Enterprise Model Automatic)开发模式基于业务和管理2个层面,以业务建模为基本手段,构架、开发和维护业务应用系统。依据EMA开发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将企业的应用软件工程分为4个层次: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应用软件。

I2DEF方法

I2DEF(Integrated IDEF)方法的应用要点强调软件的结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吻合、软件的运行过程是真实业务流程的仿真、软件的数据来自于真实的业务数据、软件中数据间的关系取决于业务数据间的关系。

由单一的描述性定性分析变为推断性定量定性分析

由于以试验、经验为基础的描述性定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企业应逐渐增加推断性定量分析在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中的比重,即设立规范的研究程序,尽量用数字和量度描述对象,通过数据说明或论证结果。

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研究程序大体分为以下5个步骤:

现状调查

设立了信息化基本状况调查与评估体系,通过数据采集和指标分析了解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的信息化综合状况,并了解目前对企业而言性价比合适的信息技术能覆盖的业务和管理的广度、深度。

目标设定

通过与传统业态的纵向比较分析,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横向比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发现和诊断企业的现实瓶颈问题,从商务与技术2个层面设定目标。其中,商务目标是技术目标的间接反映。

路径选择

Nolan模型的6个阶段指出,企业信息化过程可分为初始阶段、普及阶段、规划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以Nolan模型为必要的参考依据,结合企业的现状和驱动因素,与竞争性市场的同类主流企业成长模式对接,从近期、中期、远期三个角度出发,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建设实施

主要反映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项目实施的方案或行动择优选择依据,主要包括需求诊断、风险分析和损益分析、产品或服务筛选、项目组队模型、咨询研发方式、培训推广模式、系统测试办法、系统运行方案等。

评估改进

通过对系统启用前、实施中和运行后的3类数据采集,根据设定的目标和预先建立的评估框架及其指标体系对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作综合评价。经过定期比较或逐期比较,形成阶段性或整体性定量定性分析的评估结论。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审视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工程,仅对各子系统单独进行优化后所组成的系统并不一定优化。

企业信息资源的分类

从企业信息资源的分类入手,界定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和一般信息资源,明确各类信息资源之间的差别和关系,并有序的对其进行分组。同时,信息资源的分类与企业总体数据仓库的设计联系起来,作为其需求分析的重要参考。

信息子系统的分类

依据企业的业态发展状况和特点,可将信息子系统分为4种类型:业务流程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每种信息子系统中均包含体现企业特征的多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集在不同的信息子系统中既有差别也有衔接。同时,考察子系统的目标和整体系统的目标,使各子系统既能独立运行,也能进行公共数据的同步或异步共享。

按照市场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组织子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区分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主要流程和辅助流程,再按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流程按时间顺序分为计算机自动完成、人机交互完成和人工完成3类,从而规划和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分步进行—成熟的子系统先上、不成熟的子系统后上、未来考虑的子系统暂时用手工替代,相应的具体项目实施方式也分为定制、改造、开发、购入、整合等。

确定分级管理和应用类型

根据在企业组织机构中不同角色的授权范围和职责,从信息处理要求的角度出发区分和确定信息交互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分级管理类型或分级应用类型。其中,管理类型主要针对组织中角色对信息的识别、审核或加工,而应用类型主要针对组织中角色对信息的提供、录入、采集或传递。

进行全局设计

在设计前开始总体、主系统、子系统的可靠度、协调度和集成度调查,设计时在满足功能和性能的条件下进行可靠度、协调度和集成度设计,建立适当的结构可靠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在系统安装调试时进行可靠度实验和集成度评估,在系统投入使用后防止可靠度退化并做协调度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将总体、主系统、子系统的后期优化和集成方式分为流水线式和工具箱式2种。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变革相结合

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规模效益理论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内容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和企业的战略变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愿景

信息化建设遵循从战略到规划的原则,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持企业价值定位的同时,制定针对现行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出信息系统能在资本结构、管理体制、市场格局、营销模式、外部关系等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促进组织的发展,使信息系统在纵向上能向上提供决策支持的手段与基础,向下将服务延伸到终端客户,在横向上近能实现与税务、银行等单位的数据交互,远则实现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对接。

要符合企业的业务内容和管理架构

合理的界定企业不同分支机构的业务及其管理的范围、规模、结构、边界、性质,有利于从供应链体系的角度出发考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贯穿企业内部的各种业态,还可以把生产、流通的上游到下游串连起来。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采用较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计架构,使系统的功能按企业的业务内容和管理结构变化而扩展,保证系统的前瞻性。

要结合企业的知识管理

企业应以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功能单元为节点,在内部和外部建立多条通畅的信息通道,实现企业和员工知识增值的过程。信息技术应用配合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推广,在企业内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协助广大员工在结束旧模式、探索新模式、开始新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中逐步将原来怀疑、消极的态度转变为认同、积极。

考虑各分支机构的地区差异性

总体来说,在企业的区域框架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按地区分布有个依次递减的顺序,因此,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

设立标杆体系

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设置基本计分方法,从各分支机构所处的环境、政策支持度、业态、规模、基础建设、软硬件设备、计算机运用水平、员工素质、财务效益状况、组织机构与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的配合程度等方面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和所具备的条件进行适宜度评估,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实效定量分析判定结论。

遵循新技术采纳吸收的规律

国外技术经济学有关专家对市场与新技术关系的研究表明,用户对新技术采纳速度的频率分布接近于一个钟型曲线,新技术采纳者在时间上的累积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见图1。

这表明,各分支机构对信息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有差异性。因此,针对各分支机构的发展特点,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推广策略——集中式策略、分段式策略、混合式策略或再造式策略,预防出现信息化不足、过度信息化和不当信息化,使信息化的投入与期望收益相符。

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统一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并在技术和管理上有效支援各分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和基础信息技术标准。通过监管平台,在区域范围内统一指挥,上下互动,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澄清概念并把基础信息技术标准和经验总结在企业内部传播,有序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之与各地分支机构的发展状况和速度相匹配。

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单个项目管理技术,也应注重针对项目组合的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项目管理流程

项目管理流程主要是明确项目实施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流程应涉及企业战略与流程现状分析、信息化现状与实施能力评估、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和管理组织形式设计、产品或服务选型、具体项目规划、具体项目实施等7个环节,其中,具体项目实施又可分7个主要步骤:需求诊断、初装、测试、扩展、试运行、预验收、验收。

完善项目管理规范

项目管理规范是在项目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具体确定项目细分工作应完成的具体内容以及应达到的标准。企业的项目管理规范可从项目分级管理入手,依据系统覆盖范围先对项目级别进行认定,见图2。

各级别项目有其相应的管理流程,并以不同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规范参考:服务导向型项目的管理规范主要以CMM模型的5个梯级为参考,强调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者清楚系统现在所处的状态,并了解实现改进系统的路线图。硬件网络项目、服务独立型项目主要以Kerzner模型的5个梯级为参考,强调标准化。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范文3

使用对象:企业、省市县主管机构审核员、负责人。作用:企业对登记备案进行业务操作,主管机构对企业登记备案进行管理。核心功能:企业:可以注册企业账号;可以对企业基本信息、设施设备、人员信息、生产信息进行录入和编辑。主管机构审核员:可以对本辖区内的散装水泥相关企业递交上来的登记备案的企业信息进行初步审核,填写审核意见并可作通过和退回操作。主管机构负责人:以对本辖区内的散装水泥相关企业本级初审递交上来的登记备案的企业信息进行最终审核,填写审核意见并可作通过和退回操作。子功能模块:企业信息、公共信息、系统管理、备案信息登记、递交、打印、备案进度查询、备案结果上传。首先是技术分析,本文采用B/S体系结构来构造软件,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实现系统客户端零维护,跨区域使用系统,结合当前先进的、成熟的、稳定的开发技术、MicrosoftSQLServer2008数据库和B/S体系架构,其中由ADO(ActiveXDataObjects,Ac-tiveX数据对象)数据库组件提供的数据库访问组件是数据库连接技术是系统开发的关键,它决定了Web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访问性能访问速度、系统的安全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等方面,方便以后对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其次是资源分析,广东金万邦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提供了硬件保障,包括:服务器和多部式电脑和笔记本;网络保障方面,公司提供了内网与外网两个网络;软件保障方面,购买了正版的VisualStudio2008软件开发平台和MicrosoftSQLServer2008数据库,并且拥有正版的WindowsServer2008操作系统作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

2设计方案

2.1基础网络设计

平台开发采用WEB界面客户端/服务器的网络架构模式,管理平台运行在WEB服务器上,所有数据集中存储与服务器便于日常系统维护,并提供方便简单的参数配置功能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实现服务器系统的快速安装部署。

2.2功能模块设计

平台采用基于软件开发技术的B/S设计模型作为本平台的设计方案。在B/S体系结构下,平台的主要功能有:企业信息管理、业务管理。

2.2.1企业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是用户进入系统后,获知一个系统提示信息就是备案状态:等待处理。企业信息管理模块其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⑴备案信息管理:通过该功能,将企业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人员信息、生产信息、企业地理位置和设施设备信息)登记、递交、打印。⑵备案进度查询:通过该功能,将可查看到历史审核意见,主管机构、备案阶段、备案状态、审核意见等信息以列表形式显示出来。⑶备案结果上传:是企业备案通过后,将结果上传到系统的接口。

2.2.2业务管理业务管理是主管机构可通过对企业的审核,填写相应的意见,令自己可以掌握企业的全面情况,有助于开展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工作。业务管理模块其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⑴备案审核:主管机构审核员和负责人可以对企业信息进行审核,待审核企业以列表的形式显示。⑵审核进度:可以查看到本辖区内已递交企业的审核进度并以列表的形式显示。⑶审核记录:可以查看到本级及本级以下的企业审核历史记录,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3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的数据安全主要通过数据库的存取控制机制实现的,通过定义系统各角色的操作权限,用户登录后,将相应的菜单权限分配给对应的角色,从而保证每种角色的用户,只能操作本角色权限内的数据,从而保证数据的存取控制的安全性。以下将详细介绍本系统用户表的设计。系统用户表Users:用于存储系统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账号、密码信息及对应的主管机构信息,用户表各字段设计如表1所示。用户类型表UserType:用于存储系统用户类型(角色)信息,主要包括角色名字,并针对同一角色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排序分类,各字段设计如表2所示。用户角色权限表UserTypeFunction:用于存储各用户类型(角色)的系统菜单信息,主要包括系统菜单编号、用户类型编号等,各字段设计如表3所示。

4平台实现

平台采用基于B/S设计模型作为平台的设计方案,通过使用WindowsServer2008作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并选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作为数据库;系统采用VisualStudio2008软件开发工具,通过使用C#开发语言进行实现。

4.1登记备案子系统登录模块实现

系统的企业包括已获资质和拟建企业,已获资质企业在登记备案子系统登记备案本企业信息,拟建企业需要先对拟建信息审核后才可以对拟建信息进行备案。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界面,如图3所示。企业在登记备案子系统登录时,系统会先判断企业的类型,如果是拟建企业则系统登录到拟建备案子系统,已获资质的企业则直接登录到登记备案子系统,并对授权企业相关的权限。

4.2企业信息管理模块

企业信息管理模块实现了对企业备案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人员信息、生产信息、企业地理位置和设施设备信息)的登记、递交和备案结果打印,同时实现了备案结果的上传。企业信息登记模块管理界面,如图4所示。

4.3主管机构管理模块

主管结构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了对企业备案信息审核、查看主管机构管辖区域内的所有企业的审核记录及审核进度。

5系统测试

5.1测试环境与配置

本平台的测试环境采用WindowsServer2003企业版作为本系统试运行的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作为数据库,采用IIS6.0作为应用服务器支撑平台;测试的访问客户端则采用MicrosoftWindowsXPProfessional/Windows7或更高版本作为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8.0作为客户端浏览器。系统的测试环境与配置清单如表4所示。

5.2测试方法

从测试设计方法来看,本平台主要采取黑盒测试法,对平台功能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⑴功能测试。在功能测试上,在系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系统进行了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在系统测试阶段,我们针对平台的企业信息管理和业务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编写了正常场景和异常场景的用例,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测试用例进行深入测试,尽可能全面覆盖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⑵性能测试。在系统的性能上,我们还对系统进行了页面响应时间和用户并发量的测试,以确保系统能满足平台用户的日常使用。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范文4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Finane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FDSS)是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控制论和模型技术,对财务管理中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的人机交互系统。要充分发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基于WEB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高效、实时的响应能力基于WEB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所服务的对象是来自于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来自企业内外的任何终端都可以接入该系统。运用网络设备实现企业内部业务及企业外部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等相关业务的功能集成,高效实时地响应联人终端的请求,高性能地处理服务请求。

(二)安全性基于WEB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平台,可以按终端类别、访问者的权限等有选择地限制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接受任何终端的访问请求并发出相应的反馈信息。如果访问者按照网络服务的规则,以合理身份和合理权限提交数据访问请求,那么交互关系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但是事实上总会有些有意无意的访问是不合规则(不合法)的。因此网络应用程序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可升级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现有信息可能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决策的需要,因此,就要考虑系统的升级、扩充及改良,并通过动态的数据接口,实现系统的扩充与升级。

(四)信息资源的集成化企业在财务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财务信息,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的资金信息、物流信息及人流信息,从而实现企业财务决策相关信息资源的一体化与集成化。

二、基于WEB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框架

FDSS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财务活动的正确决策与管理,使企业经营成本达到最低,资金周转最快,利润实现最高,最大限度地产生经济效益,体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功能组成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基本分工,结合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特性,本系统设计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一)财务预测决策子系统财务预测是根据财务活动的核算信息和其它系统的信息及市场信息等非财务信息,按照财务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和现代经济预测理论、方法,结合财务预测模型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作出预测,为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及实施财务控制提供依据。财务决策是建立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财务决策模型从基于财务系统内外的可选择的财务决策活动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最优方案,财务决策是对财务预测结果的分析与选择。本系统的财务预测决策子系统主要进行筹资预测决策、投资预测决策、资产预测决策、成本预测决策、收入和利润预测决策等。

(二)财务计划与控制子系统财务计划是根据会计核算系统的核算信息、财务分析系统的财务分析信息及其它系统的信息,对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及其来源、财务收入和支出、财务成果及其分配进行合理的计划与安排,是企业财务决策的行动方案。财务控制则根据财务计划对实际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对企业的资金投入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以确保企业目标及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在本系统中,通过设计动态的预算与计划控制指标由用户根据企业实际进行选择。主要包括现金流量预算控制、流动资产及其来源、周转指标控制、收入和利润指标控制等指标。

(三)财务分析子系统

财务分析是依据其他子系统的信息、会计核算子系统的核算信息及财务预测与决策系统来评价、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找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改进经营管理与财务决策,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发展趋势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经营能力分析等综合分析,以及企业资金来源及其运用情况分析、成本费用分析、销售收入和利润分析等。以上三大子系统,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动态集成的,首先根据财务预测决策制定财务计划及财务预算,并对实际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反馈到财务预测决策子系统,并结合企业内外信息,进行下一会计期的预测决策,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三个子系统的动态集成。

三、基于WEB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

从结构上看,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帮助决策者利用数据、模型、方法及知识推量来解决非结构化决策的人机交互系统。各库的具体描述如下。WEB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一)数据库 数据库是由数据库(DB)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组成。在模型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按内容分类,分别建立资金类、成本类、销售类、利润类、外部类及其他类数据库文件。运行结果所产生的各种决策信息,以报表或其他形式存在数据库中,并增加时间维度来实现数据库的动态连续性,通过数据库(DB)为FDSS提供财务基础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存取、查询、更新及维护等功能,以达到为各种决策服务的目的,并有效地实现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与用户接口部件方便、快捷的联接。

(二)模型库模型库系统是由模型库(MB)和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组成,它是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通过人机交互,使决策者方便地利用模型库中的各种模型支持决策,并引导决策者应用建模工具及语言建立、修改和运行模型,并根据解决问题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与修正。一般情况模型库主要包括投资模型、销售决策模型、筹资决策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生产决策模型、利润分析及分配模型等。

(三)方法库方法库系统由方法库(AB)和方法库管理系统(ABMS)组成。方法库主要存储和管理各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或算法,如预测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优化方法及数学方法等。方法库管理系统管理各种算法,支持多种算法的入库、链接、修改、删除、分类及调用和维护等,并与DBMA、MBMS进行通信,快速地为模型求解提供相应的计算方法。

(四)知识库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是以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系列与决策有关的知识信息,最终表示成知识工程,通过知识获取设备形成一定内容的知识库。并结合一些事实规则及运用人工智能等有关原理,通过建立推理机制来实现知识的表达与运用。

(五)人机接互式人机对话接口是实现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以各种形式输入有关信息,包括数据、模型、公式、经验、判断等,通过推理和运算充分发挥决策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定量算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它负责接收和检验用户输入,协调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之间的通讯,输出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果信息。

四、基于三层模式的系统设计方法

经过前面功能框架及系统结构的分析,本系统设计决定采用基于B/S的三层模式,即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如图3所示。

(一)数据层基于Micmsoft 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系统,通过设计的T-SQL存储过程,实现了对数据库底层的操作。

(二)业务逻辑层业务主要包括UICmd类、HouseMls类和DataBase类三个类对象。其中,UICmd类和HouseMIS类是Page类的派生类。UICmd类是HouseMIS的辅助类,主要实现密码加密、数据验证、Web弹出窗口、对话框等通用型方法或事件;HouseMIS实现了本系统的主要业务逻辑,顶层与HouseMIS类打交道的是表现层,其下层是DataBase类。DataBase类是一个数据操作的中间件,通过中间件,可以更为灵活的对数据库进行操作,针对不同的数据库,只需配置中间件,就可以平滑地实现系统的移植。提高系统的兼容能力。

(三)表现层表现层是的ASPX窗体,可以通过布局和美化,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显示。通过对系统上述三层模式的设计,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数据的交换,如图4所示。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范文5

【关键词】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网络结构;系统功能

The Research On Network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Enterprise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poor supervision on network information in enterprise, the projec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enterprise is proposed. The project includes network structure, system function and database design.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Monitoring system;Network structure;System function

0.引言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空前发展,网络己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针对性强等特点,在为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首先,信息安全问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部门和机构,如政府机关、国防、金融、电信等部门,其造成的危害往往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其次,一些人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特点,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更有甚者把互联网作为反政府、活动的工具,散布谣言、蛊惑民心,公然以政府为敌,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后,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问题,据网络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员工在办公时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并且每周上网处理私人事务上的时间为三小时左右[1]。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一些员工利用企业网络大量下载MP3、电影等文件,严重阻塞网络,占用网络带宽。基于内容的信息监控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现问题,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流,报告可疑的链接和数据,及时切断连接并保留日志,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毒害,也可以防止和杜绝企业信息泄漏[2]。

1.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的工作方式

按照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方式[3]。主动型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搜索引擎,主动获取网络内容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有害信息。探针主动获取数据包通常采用网络爬虫实现,和普通用户一样接入互联网。被动型的监控系统被部署在网络的主干线路,被动地接受网络数据并进行分析、过滤和报告。监控中心向探针提供控制信息,包括过滤条件、处理方式、报告方式等。对于互联网监控来说,被动监控和主动监控在功能上是互补的,不能互相取代,二者缺一不可。被动型监控系统适用于主干网络节点监听和过滤有害信息,而主动型监控系统则适用于对局域网内容进行监控。本文基于局域网平台,因此选择主动型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动型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结构图

2.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

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的功能是能够自动地搜集“监控”网站中的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并将处理分类后的有效信息提供给用户。系统包括以下五个功能,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功能结构图

2.1信息收集: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要具有信息收集的功能,信息收集是网络监控系统的核心功能。

2.2信息过滤: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要具有信息过滤的功能,将收集的信息过滤后再存储,减小数据的存储空间,并为信息的分类提供服务。

2.3信息分类: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要具有信息分类的功能,能够对过滤后的信息自动进行分类。

2.4信息汇总: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要具有信息分析和汇总的功能,能够对分类信息进行分析和汇总。

2.5信息检索: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要具有信息检索的功能,并提供多种检索方式。

3.数据库设计

网络信息监控系统需要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来保存数据信息,支持各种数据操作的执行,能够完成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查询、分类和汇总等功能,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够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库包含以下五个表。

3.1用户信息表:用户对各模块操作权限的控制和用户信息的管理。

3.2主机信息表:主机的IP地址,MAC地址,所属部门等主机相关信息。

3.3分类汇总表:设定分类信息的关键词和组合关键词,记录分类信息。

3.4汇总表:汇总设定时间的分类信息。

3.5警报表:设定警报规则,对符合警报规则的信息进行警报提示。

3.6日志表:记录警报信息,每天的监控汇总信息。

4.结束语

构建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是也给企业创造了无形的利润。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不断膨胀,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地提高信息管理水平,以保障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Websense,Ine.2006 Conducted by Harris Interactive R IT Decision-Maker Survey Results[R].Web@WorkSurvey,2006,17:24。

[2]COSO.ER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United states:COSO,2004.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范文6

【?P键词】航空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方案

【Keywords】avia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ding; construction program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8-02

1 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

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如下:

确定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制定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 基础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2 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划分

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是一个庞大、繁冗却又需要精确、严谨的工作,所以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来支持他。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涉及面广,所以需要成立联合领导及工作小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信息编码工作组组织、分工及职责如下:①联合领导小组(由主管信息化的公司领导、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领导和各业务部门领导组成),职责包括: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编码工作任务,包括参与部门人员的安排;协调和调动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公司内资源;负责工作的考核与监督。②主管工作部门(可由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担任),职责包括: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成果的归口管理;编码管理工作及代码实施等。③联合工作组(由各职能、生产管理部门组成),职责包括:配合开展调研工作,主要包括配合前期调研、组织协调相关人员提出本部门针对工作的需求等;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编码标准的制修订;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的贯彻与使用。④编码体系建设、咨询团队,职责:技术支撑。

3 制定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3.1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是确定企业内信息代码管理模式、使用方法的制度。在制定时一定要明确对于多系统能够共享的信息对象,务必要杜绝各部门、各信息系统自定义代码的情况。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由主管信息代码工作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①企业代码管理办法:归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③代码工作的考评要求:代码应用的有效性和代码的落实情况。

3.2 业务部门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制度由各代码主管业务部门编制。管理规定可包括如下内容:①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办法:业务部门信息编码范围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

4 建设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

4.1 建立企业信息分类

从产品寿命周期划分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方案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②工程研制阶段和设计定型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③生产定型阶段及生产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原材料代码、元器件代码、工装代码、设备代码、供应商代码。

从编码对象范围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产品类:产品型号、图样代号、标准件代号、材料代号、电子元器件代号、外协件代号等;②物资类:固定资产编号、工具工装编号、生产辅料代号等;③文档类:产品技术文件编号、工艺文件编号、质量文件编号、企业标准编号、合同编号等;④生产管控:生产计划、制造工艺方法、不合格原因、加工状态等;⑤经营管理:单位代码、供应商代码、客户代码、部门代码、人员编号、岗位代码、工种编号等。

4.2 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

4.2.1 编码标准体系框架

编制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时需建立在国标、国军标、航标等顶层标准基础上;需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编码的全面需求;需覆盖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全过程[1]。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框架示例见下表。

4.2.2 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

根据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分别编制各类编码标准,作为编码管理的依据。各类编码标准由标准化组织,主管业务单位编制。

5 规范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是开展业务数据管理的基石,是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数据基础,是各业务扩展和延伸的基础。随着信息系统的建?O,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一物多码”、“废码”、“错码”现象越来越严重,使数据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基础数据整理中,一定要强调数据的规范性。

5.1 一般要求

字符要求包括:①除汉字外,填写数据时只能使用半角英文字母(包括大小写字母)、半角数字、半角英文空格等半角符号;②严格区分大小写字母;③不能混用:I/1、o/0、z/2等。

填写格式要求包括:①使用乘号“×”用于连接规格中的不同属性值,前后有约定的属性项;②标准号的格式要规范,如:GJB 2489-1995;③约定范围格式:-10℃~+10℃。

填写位置要求:应将数据填写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放在一个属性项中。

具体对象的信息编码要求需在对应的企业标准中明确。如材料状态:半硬、1/2硬、1/2Y应统一。

5.2 建立数据整理标准依据,并坚决执行

在编制企业信息编码标准时,需将信息描述与表达规范融入到企业标准中,避免垃圾数据的产生。

5.3 制定数据的管控流程

通过审核流程避免“脏数据”进入系统。

6 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信息代码的实施,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以企业信息编码管理系统为平台,最终实现了以企业统一代码为基础的信息代码建设,实现了各信息系统,如ERP、MES、QIS等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