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例6篇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1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初中历史 提高 主体作用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节课的讲解之后,学生仍处于对知识一知半解的状态,学习效率严重低下。而这与教师的最初教学目标是大相径庭的。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置,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与学习中来,最后得到良好的教学反馈结果,教师应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实现课堂上高效率教学方式和高质量的教学保证。为此,教师可以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拓展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这三方面着手实施。

一、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1.营造自由、轻松的上课气氛

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繁多、复杂的特点,学生容易在学习初中历史课时对教学内容产生疲惫感和厌烦情绪,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投入程度。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或者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在课堂上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新的上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生正属于青少年时期,富有蓬勃朝气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时代的滞后性等原因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目光。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学生的喜好和时事热点,创新教学方式,实行新的上课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聚集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中,教师在讲解蒸汽时代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现在的发明进行对比,如蒸汽火车和现在的火车、动车、磁悬浮列车的对比等,让学生可以切实的认识到科技进步的迅速,进而联系到科技发展的总的历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

二、拓展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切实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并不完善,学生容易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感到一知半解,因而产生学习苦恼。这就需要教师主动采纳学生的问题反馈,克服教材上的弊端,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无形之间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教材固有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建立举一反三、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为了达到这样的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的方法,让学生在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实现共产主义三种救国道路上自行选择,分别提出选择的依据和立足点,并在选择的基础上介绍如果是自己可能会采取的措施,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3.将主置转移到学生身上

教师应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能在旁起引导学生的作用。在实际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主置重新转回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不断拓展能力,丰富自身历史知识。

三、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1.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学

在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在这节课上教了学生多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坚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学改革的原则。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以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记住知识点,使学生在答题的同时巩固自身历史知识,不断强化原有基础,让学生真正学到并掌握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2

【关键词】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长征故事》、《鸦片战争》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3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方式主要服务于应试的目的,这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学时,教师往往按照课本进行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能被动地听讲,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看法或问题。沉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很少进行相关的课外延伸,对历史文化仅仅知道一些大致的概念。

此外,由于中考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考查内容主要以识记、理解为主,综合性能力要求并不是很强,不少教师因此缺少引导学生纵横知识的联系、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过程。新课改的理念在试题中缺少一定的量度,势必造成学生和教师,只重视知识的序列性掌握,而缺少知识的章节性跨越式梳理,只重视简单的知识讲解,而缺少程序性知识内容和策略性知识内容的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课标要求。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纵横联系比较归纳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也是一项能力要求,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只凭一人之力,需要整个班级团队的合力,因此,可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运用合作性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的分组。

合作性教学开展的前提就是合理分组,包括人员搭配、课桌摆放、展示平台等项目。

1.人员搭配要合理

在进行合作性教学之前,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了解,并采取就近原则,由相邻座位的学生组成小组,并注意小组内部学生的个性互补,做到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学生交叉搭配,同时考虑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合理组合。在成绩上确保小组成绩的平衡,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

2.课桌摆放要合理

分组后课桌的排列要遵循方便的原则,一般采用面对面坐,但要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方便看清黑板和讲台的情况。各组课桌可以摆出各种阵形,通常以马蹄型为主,教室中间留空,便于小组学习展示活动的开展。

3.展示平台要合理

课堂学习成果需要相互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常课堂交流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如可以设置一个原始性问题,引发各组争论;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块小黑板或一个PPT展示机会。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给各组安排机会,保证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可能。

(二)鼓励学生拓展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仅包括教科书中的内容,还应包括与教科书相关的课外的学习资源。因此,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时,既要做好教科书的理解掌握,又要做好学以致用式的课外拓展。

1.课内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

课内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学习相结合。将教科书转化成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将各组共同性的疑难问题集中,结合教学重点,设置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帝国新政》这一课时的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措施完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给学生开列任务单,然后集中精力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哪些影响?有怎样的启示?”的合作探究上,使课堂教学的主题得到深化。

2.课外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

历史与社会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教科书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拓展。例如在学习宋代史的课程时,教师可提出宋朝的一些典故,由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从而得出这些典故的由来。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现代初中学生的文学读物。如在学习《宋太祖赵匡胤》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推荐《宋朝那些事》让学生阅读,然后由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合作探讨,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明确合作目标任务。

明确的合作目标任务是展开历史与社会课堂合作教学的基础工作,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特色,设置不同的学习小组的合作目标任务,同时合作目标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学习《文化艺术之都:巴黎》这一章时,教师要设计相关的合作目标任务,然后交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巴黎为什么被称为艺术之都,其主要原因在那些方面?”“巴黎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和特征?”通过学生对课本的了解,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巴黎的建筑、街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巴黎独特的艺术美和人文之美。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课堂形式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合作教学要以多种形式展开,根据学生喜欢竞争、勇于挑战的特点,在教学环节中穿插一些多样化的活动环节。例如由学生讲解历史典故,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年代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的活动,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一课时,可以安排各小组进行唐诗诵读竞赛,让学生通过合作了解更多的唐朝时代风尚表现和特点,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的质量。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实效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9-0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初中历史新课程,尊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宗旨,把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作为激发教学活力、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应通过新颖导入、直观演示、开放探究、拓展活动、恰当激励等教学路径,突出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融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在学生的主动认知和积极思维中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以新颖别致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追求所在。上课伊始,犹如一部戏剧的开幕,导入作为“教学大戏”的首要环节,对能否抓住学生情感的中枢,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对于教学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课堂导入方法是否新颖、刺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新颖别致的导入形式,促使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如教学“辉煌的隋唐文化”以高声咏颂李白、杜甫的诗词名句导入;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以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录音再放导入;教学“改革开放”一课,以齐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这样的导入能有效增强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短时间内激起教学高潮。

二、以生动直观的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行为心理学理论指出:人在认知过程中总是要借助动态的、直观的表象去理解和认识静止的、抽象的事物,这既是认知的一般规律,也是认知的简捷方式。初中历史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仅仅依靠教材的文字、插图和教师的讲述很难达到理想的认知效果。要破解这一“瓶颈”,教师应积极应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以形象逼真、生动直观的环境和片段还原历史情节的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的提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课前在网络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视频资料,在课堂上伴随授课进度演示播放,用直观、动感、富有故事情节的场面将历史“复原”。久远、陌生历史的“重现”使学生形成了全面、独到的感性认识,推动了历史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三、以开放民主的探究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而能动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精巧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开放民主的研讨与探究,通过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深化学生认知体验,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在学生通读教材,初步掌握了知识内容要点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下列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前4次红军的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而第5次反围剿却失败了?②中央红军为什么要放弃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③红军从瑞金出发之后遇到了哪些困难?④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什么决定性影响?⑤什么时候起红军才算“跳出敌人的包围圈”?⑥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标志着什么?基于上述问题作依托,学生议有纲、探有目,在开放民主的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形成了有广泛共识的结论,又进一步感受到历史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四、以拓展延伸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历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初中历史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课外与社会。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在学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在课下展开社会调查,从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细微角度,记录统计并对照比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社会在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有学生以十年为间隔,用精彩的图片将三十年前的书信、二十年前的固定电话和现在越来越精美的智能手机连成一条通信进步的长廊;也有的同学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详实地了记述了几个家庭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的交通工具变迁;还有的同学在网络论坛提交讨论主题,从更广阔的社会范围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拓展延伸活动,不仅弥补了学生由于局限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生活范围导致的社会感知匮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

五、以恰当激励的评价升华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教学评价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要尊重初中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在全面掌握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爱好、学习状态、意志品质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本着激励、欣赏、期望的原则设计目标多元化的、富有积极情感的评价语言。同时。还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上的点滴进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升华学生历史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初中历史新课程更多地体现了人文思想与教学效益观念,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内涵,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初中历史教学精彩、鲜活而灵动,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中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育;挑战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将面临着挑战。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按照通史模式,以时间为轴,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传统排列顺序。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写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条主线为必修模板,并增加了数个选修教材,加强了历史的内在联系性。这样的教材编排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方法,转变思路,做好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是高中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学科知识拓宽、教学方法改进、初高中课程相互渗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等。

(一)学科知识拓宽

新课程设置下的历史课,注重专题形式,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各种不同元素有机融合,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都会在同一专题内出现。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增加了许多知识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性及其明显,多种知识的融合渗透,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整阐述新课程中的新增与综合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涉及面的广度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要求,多种知识的穿插渗透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完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开展历史课教学工作。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个专题,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事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二)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质疑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向外界求助。其一,探究学习。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更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展开探讨。对设置的问题,在得到或未得到完整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要肯定正确见解,否定错误见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搜集资料,为课堂探讨做出充分准备。其三、向外界求助。学生在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或探讨无果的时候,要勇于向外界求助。这样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使合作从单一的学习方式扩展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讲,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并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等做良好的铺垫工作。

(三)初高中课程渗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以历史时间为脉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将拓宽知识面与深化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同,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提高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新课程改革也使初高中知识渗透现象严重,历史知识距离有所增大。时间永远是串联历史知识的主线,注重时间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有效理清时间脉络,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减少初高中历史知识重复教学,不仅对节约教育资源有利,同时也是学生是否能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

(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对历史年代及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记忆,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综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课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形式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设置问题,有学生集体探讨解决问题,或者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学生由单一的听讲接受知识,变为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并采用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挑战

新课改对高冲历史教育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创新应用、运用其他材料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教材的创新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淡化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教材的主导地位,一切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其涉及的知识面深度与广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相比均有所挑战不足。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课课改的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历史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深刻理解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学形象性

正对历史学科包容性极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将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历史现象涵盖了所表述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单独地对一种现象或多种现象进行讲述时,难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趣味性不强,枯燥乏味等多种问题。如果能把历史现象与诗歌、对联等趣味性元素融合在一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要是新课改历史教育的挑战。挑战传统授课内容,以生动的举例说明或用趣味性强的内容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高。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提出多元性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判断历史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读史中受到教育,真正地做到感悟历史,融会贯通。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无可争议的主体,教学计划与教材内容完全限定了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延伸知识点较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彻底发挥。新课改要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主要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分三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设置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对所设置的主体展开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独到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外部力量进行问题解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师的定位主导,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教无定法。综上所述,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动,但是基本的教学规律是不变会变的。新课改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挑战。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丁一鑫.新课改理念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