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例6篇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 预算管理 会计文化建设 会计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财务是中国财务会计体系的一大分支,通常区别于企业财务会计体系,而与行政单位财务并称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体系或政府会计体系,但因体制安排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事业单位财务与行政单位财务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近年来,中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呼声很高,部分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此次改革将涉及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工作,此时研究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希望能对相关改革有所呼应,也有所借鉴。

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概况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组织形态,中国的事业单位因体制安排、资金来源、工作性质、组织职能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此基础上,与事业单位关联密切的财务工作自然呈现出诸多不同,更多表现出各自单位的特点,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又因为统一的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管等而体现出较多共性,这为我们研究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奠定了基础。以下我们试图用图1展示事业单位共性财务工作的概况。

如图1所示,“365天、12个月、4个季度、2个半年、1个年度和其他”分别对应着事业单位共性财务工作的一部分:1年有365天都要进行日常账务处理;1年有12个月每个月都要申报用款计划并执行财政预算;1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都要进行财务分析和所得税等税务申报;1年有2个半年上下半年分别要申报次年的“一上”和“二上”预算;1年的整个年度结束要编报全年的部门决算;此外,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都涉及非税收入、费用结算、内部控制、收费管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共性财务工作涵盖了三大主要问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事业单位会计文化建设和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上述概况图形象地展示了事业单位的共性财务工作,这些财务工作区别于其他组织形态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但从时间进度与工作内容的对应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是体系严谨、内容饱满且富于挑战性的,这与很多人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的传统看法截然不同。

二、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以预算管理为基础和核心,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多围绕着“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盘点(决算)——预算公开和监督——预算绩效管理”这样的主线而展开,同时配合政府预算管理要求还需要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规定。这样的制度体系在理论上很严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部门预算的改革和完善,但在现实中,站在最基层的事业单位的角度上看,离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预算编制尚做不到真正科学化和精细化。目前预算编制在财政主管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成型的管理思维,但在基层部门尚有差距。预算编制既要满足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更要结合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资金使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着手编制预算时已经明了事业发展规划和次年度工作计划,然而,现实与此有差距。当前预算编制要求提前半年开始编制次年的“一上”预算,但很多单位在上半年时并未开始考虑下年的工作计划,因此只能按照时间要求草草提交“一上”预算草案应付工作,这样提交的“一上”预算不仅与次年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更谈不上科学化和精细化,也为进一步预算执行的不严谨和过多调整埋下了伏笔。为此,建议财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从程序上加以修订,引导各基层单位提早着手年度工作计划的编制,可以考虑每年年底编制此后两年的工作计划,待“一上”预算和“二上”预算时分别两次修订此前编制的第二年工作计划同时滚动编制后两年的工作计划,从而为预算编制打下坚实的“事业规划基础”。

二是预算执行尚做不到额度和进度的“百分之百”。由于预算编制基础工作的不扎实和预算执行中实际情况的多变,预算执行很难做到额度和进度的“百分之百”,这使得实践中预算执行矛盾重重。一方面,财政主管部门希望预算执行在额度和进度上能够做到“百分之百”,这是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极致体现”;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又叫苦不迭,认为预算编制做不到完全准确,预算执行也不能不考虑很多客观原因和变化。尽管财政主管部门规定了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预算调整,但从导向上是要“减少”即严格预算调整,基层部门对此的反应和策略往往是“追加预算”尽量去申请,“减少预算”尽量去忽视,因为自行申请减少预算会影响次年预算额度的申请,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只能“增”不能“减”的预算调整政策常常事与愿违,对提高预算执行的精确率意义不大,反而可能加重财政负担。为此,建议财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从导向上加以改变,允许预算执行一定的“偏差率”和结合实际情况的“调剂率”,避免盲目的绝对化要求。如规定在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预算执行偏差率允许在“-90% ~~ +110%”波动,不仅不因为没100%执行预算而扣减次年预算,反而要对节约资金完成工作予以奖励,引导“节约办事业”的新思维;同时允许在正常工作范围内尤其是“打捆项目”明细项目之间一定比例的“调剂率”,如10%,这样既减少了预算调整的大量工作也更符合实际情况,给基层单位一定的灵活度。当然允许预算执行的“偏差率”和“调剂率”并不意味着对预算执行放任自流,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管不问,而是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预算公开和预算监督、审计监管等,坚决杜绝财政资金浪费,一经发现严惩不待。

三、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文化建设的思考

事业单位会计文化建设是贯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始终的一项内容,相比预算管理的诸多“硬性要求”,它更是一种强化会计软实力的“软性要求”,但必不可少。因为当前会计文化建设的缺失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基本职能的发挥,带来了很多负面的问题。最突出的如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会计服务于其他经济活动”而导致了四大严重问题:一是导致会计基本职能虚化。会计的基本职能不仅是反映经济活动,还要监督经济活动,但长期强调会计服务于其他工作,导致很多人的观念里觉得会计只是一种工具,只是正常业务发展和职能开展所需的一部分服务,甚至有些人认为会计只是报报销,记记账,就是一个“大出纳”,这使得会计的基本职能严重虚化,只是“被动反映”和“形式化监督”,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导致会计工作地位从属化。很多人认为会计既然是服务于其他经济活动的,那就只能是一种从属地位,要服从并服务于其他工作;三是导致会计岗位人才迷失化。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显不易,会计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说明它本身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非常高,然而,过分强调会计的“服务意识”导致大量会计人才不得不放弃专业提升,服从于所谓的“会计服务”,很多会计人才因此而迷失,甚至形成本不该有的“自卑”和“无用”心理;四是会计职业病严重化。在财务工作的繁琐高压和成长发展的长期迷失中,很多会计人员染上了很多职业病,典型的如乳腺癌、失眠、焦虑等高发病症,根据专家介绍,近年发病率很高且趋于年轻化的乳腺癌在财会人员中的发病率就非常高。上述四大问题在事业单位尤为突出,亟待关注和解决。为此,建议财政主管部门有意识地引导会计文化建设,消除当前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文化是无形的,但威力巨大,会计文化应成为会计发挥“正能量”的重要保障。从上述几大严重问题看,会计文化建设应该提倡建设会计本身的“主导性”,即强调会计的“主导”地位和“主导”思维,强调会计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反映”和“形式化监督”为“自发反映”、“有效监督”和“主动管控”。只有这样,会计反映、监督乃至主动管控的职能才能有效发挥,会计防范差错漏弊、恶意欺诈,并引导正确决策、科学管理和长远发展的“正能量”才能持久发挥,会计人才的正常发挥职能和身心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实现。

四、关于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思考

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是做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好的财务队伍和财务人员,就谈不上财务工作的提升与优化,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问题和风险。基于此,最新颁布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同时第十六条要求“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样的要求说明了主管部门对于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重视,但对于万千事业单位而言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队伍建设基础十分薄弱,有很多甚至没有独立的会计机构。为此,建议各基层事业单位和财政主管部门切实认识到以下三点并加以改进:

一是事业单位应更重视财务队伍建设。相比企业的自行获利,自负盈亏,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也就是百姓的“纳税”,因此需要接受更多的监管。这决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更偏重于“规则型”财务,要求各项财务收支符合制度规定,符合监管要求,符合民众预期。要实现这些要求,不能没有业务水平高超、综合素质过硬的财务队伍,他们将是“规则型”财务的坚实执行者,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守护者。

二是事业单位不再仅仅需要“出纳员”。传统观念上,很多人认为事业单位财务就是一个“大出纳”,每一个财务人员就是一个“出纳员”,只要服务于事业发展需要管理资金开支和报销即可。然而,随着财政预算管理的加强和财务工作要求的提高,这样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事业单位非但不再仅仅需要“出纳员”,相反更需要很多的全方位的“财务多面手”,即能满足账务处理、资金开支的日常要求,也能满足日益严格的审核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绩效管理等监管要求。

三是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应区别于企业。从近些年的发展看,事业单位财务队伍越来越区分于企业,无论在工作内容、工作重点、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队伍建设和资格认证等方面,基层事业单位和财政主管部门应引起重视并区别对待,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路径,从而一方面培育和充实更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财务工作人员和队伍,另一方面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为财政资金的高效和安全使用夯实基础。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2

关键词:科研纵向课题 经费预算科目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35-02

随着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类型也种类日益增多。如何使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与会计成本核算科目合理有效的结合,即做好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执行又在实际运作中符合《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成为在编制科研预算、执行科研预算、完成财务决算、达到项目验收审计合格的重要环节,给纵向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管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

近年来国家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加强。每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项目立项、获批科研经费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创新、有热点、有前景成为申报项目的重要关注点,相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执行中符合会计核算制度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不足;在获得立项批复,得到经费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的合理、符合会计核算科目的要求时常常遇到问题,出现项目预算没有列支的项目,在实际科研实验过程又必须开支,产生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整体使用效益。

1.2 科研纵向课题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隧道视野”影响对科研经费全面管理的效率。在项目申报、立项中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更关注的是课题选择、资源开发、项目设计,重视申报、立项的成功率,课题的技术质量;在经费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及核算人员并不了解项目申报的过程、课题技术指标,只能按部门从各自的角度来管理,只照财务政策规定的原则和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形成了: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靠核算人员进行整体理顺和协调力度不足。

1.3 科研纵向项目预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难点

第一,科研纵向课题和经费预算,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课题组人员根据科研实验条件资源的配置及课题需要,预测、估算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并没有参与编制,使项目经费与会计核算科目从项目预算开始就存在差异;第二,科研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强,不能像其他工程和生产产品一样有规范遵照,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进度和制定预算;第三,有些科研项目批复经费时,不会完全批复申报的预算经费,需要有自筹资金配套。

会计成本核算:经费到位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和核算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对每一笔发生费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审核,在满足会计科目要求的情况下与科研项目预算相符的达到执行项目预算的目的。

科研纵向课题在运作管理过程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申报成果、专利等环节。在预算环节,课题组科研人员按照预算科目体系申报经费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财务人员使用的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在财务决算环节,财务核算人员与课题组科研人员协同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按照科研预算体系将支出成本分类;在审计环节,审计人员为了弄清楚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详细内容及符合法律法规性,掌握科研预算、决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就要在科研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之间困惑地反复切换。

2 改进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与协调措施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从项目立项、项目执行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项目申报时按照相应的项目经费申报政策指导制定项目预算;再根据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准则与项目批准计划书监督科研项目的经费执行过程;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规范的处理。

2.1 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纵向课题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多,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不一,预算科目不同的特点,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协同项目课题组及核算人员共同组成纵向课题经费管理架构体系,从项目申报、立项源头开始,编制既符合科研项目预算要求,又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可行的预算。

2.2 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

科学的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构成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了充分解决科研项目技术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脱节的问题,在项目立项时就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使经费预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科研管理部门在指导项目组科研人员填报项目申请、将立项思路表达出来的同时编写科研预算科目过程中能有财务或核算人员参与一起制定。首先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从专业技术角度上建立科研项目的任务及目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置环境假设,确定限制因素,协调限制因素,最后产生项目的基本预算;其次财务部门或核算人员根据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从财务管理制度的角度为项目基本预算提出指导和修改建议,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中的支出类别及额度的合理控制。在考虑到项目研发不确定性、专业性留有适当的调整和追加范围。

2.3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体系的具体比较探索协调办法

(1)科研纵向项目预算科目。

目前在研发中的纵项科研项目可以分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973、863)及科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院所技术开发项目;重点新产品项目;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军品配套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等仅项目分类就多达十多种,经费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做项目预算时的要求也有区别,那么如何掌握好政策法规,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就愈发显得重要。

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规定支出预算十二个科目,名称及反映内容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等。

(2)会计核算科目。

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进行了规范,对科研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科目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承担国家项目的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级次或管理模式不同,执行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也就会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产生差异,在项目执行、项目财务决算、项目验收和审计过程中就要反复进行不同科目的切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按会计准则规定: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材料费、水电燃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修缮费、养老保险、业务招待费、其他业务费、劳保用品等。

(3)比较与协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科研纵向课题国家项目的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名称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对应关系:①国家项目预算科目的名称与会计核算科目完全相符(相同关系)差旅费、材料费;②名称不同内容相符(基本相符)燃料动力费;③一个会计核算科目对应多个预算科目:设备购置费对应设备费、设备管理使用费、租赁费、修缮费;其他业务费对应劳务费、研究生培养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

可见,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既有相同可以完全对应的科目,又有基本相同,名称有别,内容基本一致的科目以及包含多项目的科目。在执行科研项目预算过程中有效地区分好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合理地将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其他业务费”项拆分合理,对应上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才能在科研项目财务决算、审计验收中顺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审计师审计过程中的困惑切换。

(4)发挥三级核算会计优势,合理设置科研项目执行科目。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区别,结合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本核算科目,每月根据会计核算科目总账,统计汇总编制符合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的专题成本帐,跟踪科研预算执行进度,根据经费执行进度情况,提醒科研人员在下一步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的针对方向,做到科研预算执行进度与科研项目试验进度保持一定的同步,使的科研预算科目有效地与会计核算科目相结合。尽可能地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和科研效率,特别是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及中期审计检查过程中极大地方便了按照科研预算科目进行经费支出的统计,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财务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5)借助现代科技,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科研预算执行服务。

在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以软件、硬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管理、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与科研预算科目、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共建一个高效平台使得两种核算科目得到相符、相容,实现既满足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又符合会计核算科目、会计制度的法规、制度实现双赢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3 结论

(1)科研纵向课题课题种类多,渠道多、经费类型多,科研预算科目各不同,在执行预算中如何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有效衔接存在差异。

(2)合理认识差异,掌握国家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规则,运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法律法规,探寻有效解决途径,减少项目计划执行、中期检查、审计、财务决算的困惑。

(3)发挥三级核算优势,建立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与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平台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与科研开发进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蔡斯.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3

一、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形成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前,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统一执行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事业单位主要用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行政单位主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国家管理。由于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造成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同。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要参与市场竞争,行政单位是市场经济的组织指挥者,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从市场中取得发展事业所需的收入,行政单位则不能依靠权力从市场中谋取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市场,也引起会计核算的许多方面与行政单位不同。所以,就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那样,以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为标志,将它们划归一种类型,统一执行一个《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二、采用“准则”加“制度”,并用“准则”和“通用制度”规范、指导特殊行业制度的法规模式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可直接据以进行会计操作,而准则比较概括、抽象和原则,具体操作还必须依照准则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由于计划性、统一性很强,由财政部直接制定会计制度即可,勿须制定会计准则。而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业务的规模、方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核算的要求等方面都差别较大,需要依据“准则”制定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是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供非特殊行业事业单位执行,并对制定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示范性作用。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有: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艺术表演团体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通用制度”示范“特殊行业制度”的模式,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项创新,它适应事业单位行业多、差别大的实际情况。

三、会计记帐方法改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投资,创办经济实体。这些投资参股业务要求会计核算增强主体观念,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并且要求事业性收支与经营性收支相对分开,对经营性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以便分别考核盈亏。上述这些是资金收付记帐法难以作到的。而借贷记帐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融合的一种记帐方法,能够利用其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业务的各种要求,并克服了资金收付记帐法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缺陷。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4

【关键词】会计目标 会计基础 财务报告

中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制定,全国统一执行;美国分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两大部分,分别执行不同的制度,由不同的机构制定。美国有两个政府准则委员会,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为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为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本文着重从政府会计的目标,核算基础,财务报表三方面比较中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和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制度,从而提出对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中美政府会计的比较

会计目标的比较。中国的政府会计目标将重点聚焦于服务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预算管理,与中国不同的是,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评价政府绩效是美国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我国的政府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但实质上与美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不同,是一种片面的受托责任,主要是为了预算管理,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中美两国在政府会计目标上存在的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主要的还是由于两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相异的已是形态所造成的。虽然中美两国政府会计目标处在不同的层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公共财务资源,实现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最终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评价政府的绩效,从而做出更好的政治、经济决策。

核算基础的比较。中国预算会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只有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主要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大部分业务。收付实现制很好地满足了预算管理的要求的同时也及时准确地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和控制情况。由于服务于不同的目的,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所采用的预算基础与核算基础不相一致。在预算方面类别调整为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各国的经济业务的性质确定的。美国政府会计注重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中国强调实际发生要与预算一致。

财务报告的比较。在财务报告主体方面,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报告主体与记账主体是一致的。美国将和财务相关的所有机构尽量规划到其财务报告主体中,一方面是为了反映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系统。期末出具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国的仅为各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报表的一个汇总,而美国的是合并财务报告,即美国采用包括基金和政府两个层面的综合报告模式,其形式是分别出具的。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审计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中国预算会计只是审核后汇总得到财务报表。并且,所谓的审核重点是检查报表数字有无差错,报表内相关信息是否按照既定规定编制。除了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之外,中国的审计报告也应做到公示公开,增加其透明度。

二、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具体建议

明确政府会计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明确其会计目标成为政府会计的首要改革任务。现阶段,实现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是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此目标的制定属于决策有用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应逐步转为受托责任观,在实现预算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只有目标的明确才能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指明方向。中国应站在财务的角度实行中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做好预算控制,管理政府财政资源,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使政府按照法律规范,做出正确的经济、政治决策,提高办事效率。政府会计最高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政府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服务,使公共财务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改变其管理方式,提高其使用效率。

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政府会计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实现政府受托责任的目标,同时也能解决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存在的预算资金结余不实、资金闲置等问题。借鉴美国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管理的方式,编制基金财务报表等,期末再按权责发生制调整合并相关的财务报表。根据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选择地,由易到难地分步进行改革。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预算管理的需要,以及资产负债确认范围增大带来的经验要求、成本效益等,循序渐进的模式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即在改革的过程中,初步小规模引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发展完善后逐渐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最后再过渡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整个改革过程可以先进行试点改革,在发达的地方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最后在政府中运用。

建立政府层面财务报告。为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反映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中国的预算报表体系已不能满足需求,应逐步建立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并规范财务报告的格式。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更广泛,涵盖了政府的所有财务活动,为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提供了便利,同时政府也能做出更好的决策,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由于数据图表可以使报告更具有可读性,能更直观简洁地反映出政府财务的发展趋势,所以改革时可以借鉴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可以加入统计图表部分。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审计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使财务报告取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同时更具公正性、客观性。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5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的区别之后提出构建政府会计的的设想。在国外,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西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政府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政府会计的范围则比预算会计更为广泛,还包括了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会计,即使有,也是政府的预算执行会计。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进程,作者建议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为此应先从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二者的区别出发。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不只是名称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不同、职能作用不同。预算会计是反映政府的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会计,现代政府会计应是现代政府财务会计,即以财务收支为主导的政府会计。也就是说,现代政府会计除了包括传统预算会计的内容外,还要完整、系统、连续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财务活动产生的累积影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如下。

1会计对象不同预算会计以预算资金及其运动为对象,以预算年度为会计期间,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现代政府会计以政府单位为会计主体,除了包括预算会计对象外,还包括整个预算资金的连续运动及累积结果,将国有资产及政府的债权、债务的价值运动也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2会计基础不同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近年来,随着预算体制改革和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会计的主流和改革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大部分国家已进行了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改革后采用的会计基础分为三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以及完全的权责发生制。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则要求政府会计根据财务报告视角采用双重形式的会计基础:政府整体报告、企业基金使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政务基金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业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有其优点,但政府会计,由于其会计对象扩展、会计目标扩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及其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基础不应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而应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某些会计事项要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会计模式不同由于政府会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在其使用上,往往要限定用途,即通过预算限定。因此,为更好地体现专款专用原则,现代政府会计应从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扩展为基金会计模式。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

4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这种划分体现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但与GASB规定的政府会计要素作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以下差异:首先,资产定义方面不同:GAS对资产定义的内涵是一种财务资源,我国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其次,GASB为了区分各年度的财务受托责任,将基金资产(负债)与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分开处理,我国并未进行区分。中美两国政府会计要素差异具体。

5财务报告不同首先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现将中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区别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传统预算会计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为政府部门、各级人大服务的;现代政府会计提供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与受托责任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次是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具体内容不同,政府财务报告要复杂得多。最后是政府财务报告由于其使用者的广泛,为证明其客观公允性,一般需要进行财务报告鉴定,而传统预算会计是不需要进行会计鉴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由于预算分期,预算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预算当期的财务收支,预算会计也就自然把核算的重点放在当期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与联系作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应从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应当作为预算执行会计融合在政府会计之中。超级秘书网

因此,作者主张,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当合二为一共同组成政府会计,国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基建拨款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三部分都参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运行,因此也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预算会计应逐步向政府会计扩展,而且我国正尝试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体系。因此,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思路。建立政府会计,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实现其会计目标。因为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相比,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政府会计应当对整个财务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承担受托责任。总之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优秀理论、思想、技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强壮自身的过程中不重复发达国家的曲折和弯路,才能使自身的落后状态尽快适应其最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后来者居上!正如诺曼•马克斯所说,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挑战和机会。

虽然我国在会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坚持努力开拓,一定能找到符合我国政府会计的实际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期更高、更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雁.基于公允价值的写作论文我国政府会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王娟.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5.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一、施工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分布广,管理难度较大

由于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高度分散,对资金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资金集中以提高使用效益,又要安排好各级各部门以及区域经营、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这就要掌握一个度,搞好资金融通和调控。特别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有的工程不能按时取得预收备料款、预收工程款,有的工程不能按时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有的工程质保金、尾工款拖欠达几年等,影响资金的筹集。资金积累不足,支付投标保证金数量大,占用时间长,新项目设备需求大,能动用资金有限,同时经济秩序不规范,信用意识未建立,投资渠道单一又影响了资金的运用。

1.2基础工作薄弱,责任成本核算任务较重

由于施工企业的成本计算基本上是定单法,几乎每个定单(合同)都不一样,且自然、地质、人文等条件也不同,各施工项目千差万别,像预算怎样分劈,责任成本怎样制定,过程怎样控制,结果怎样考核,都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制度不健全,各部门配合不好,基础工作薄弱,核算手段比较落后等都影响了责任成本核算的开展。

1.3涉及面广,清欠收款任务较重

新上项目多,完成投资大,业主扣留尾工款、质保金数额较大,支付投标担保、履约担保押金增多。由于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施工单位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证,计价不到位、结算滞后,拖欠工程款严重。

1.4财务管理跨度大,监督难度大

由于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高度分散,加上机构、项目人员精简,素质还不够高,信息手段不够先进,经济秩序不规范,经济活动情况复杂等加大了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难度。

二、加强施工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建立财务集中核算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的升级。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流动性大、核算单位多且分散、财务管控难、信息不统一、传递速度慢等客观情况,尤其在材料采购、消耗、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信息时效性差,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方面问题突出,更需要对财务核算实施集中管理。通过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的运用,实现多维管控目标:①同一会计核算单位各会计要素数据信息相互关联、全面共享;②单一业务模块信息数据自动汇总分析;③不同会计期间和业务期间数据可对比分析;④同时对不同单位间的数据也可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财务集中核算系统地运用实现会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集中、统一与规范,实现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流程的统一控制,最终实现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2.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成本控制网络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企业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预算制度完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对施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施工企业应改变目前财务预算形同虚设的状况,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全面预算和及时结算提供了可能。企业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分级预算,企业本级应侧重搞好投融资预算,以资本经营预算为主,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集中管理;下属核算单位要以生产经营预算为主,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

2.3加强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

资金是项目生产经营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项目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影响项目的经营效益。项目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应收款项,保证资金的支付能力,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净现金流。工程项目部受公司委托承建项目,必须从自身承受能力和管理效益方面切实履行合同,不能接受业主垫资要求或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要求。要养成“用业主的钱干业主的活”的习惯,加大工程进度款的催收力度,及时办理验工计价和财务拨款。项目部要承担起管好在建项目和通过追加索赔增收节支、创誉增效的双重责任,狠抓追加索赔和工程收尾结算,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对分包单位及劳务作业层应严格验工计价和拨款的审批手续,不以任何借口推迟或提前计价。根据项目需要控制成本投入,是项目实现效益有效保证。项目进场时,不要盲目购置设备,应考虑购买与租赁相结合,既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又避免资金大量沉淀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上,加剧资金紧张的矛盾。

2.4加强内部会计监督,防范项目差错和舞弊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项规定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监督本身紧密结合起来,为会计监督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要求。内部控制贯穿与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员工借款管理规定、实物资产台账管理、主要材料辅助核算、合同的分类管理等。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加强会计人员相互制约和监督,避免和防止会计处理中发生差错及营私舞弊行为保证。

2.5完善项目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的监督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