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一、确定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面向物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关注新物流技能和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技能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1.分析物流企业运作流程,确定职业岗位。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高校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内部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储运公司、大型配货中心、货运企业等,其职业岗位有:物料计划、采购、运输组织、车辆调度、仓储管理、配送、商品分拣和包装、物流设施设备的作业和管理、跟单、揽货、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对物流企业的职业岗位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导向。2.分解岗位技能,制定职业标准。根据物流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确立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如下:①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对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为物流企业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营的特点,并且物流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应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基本技能要求是物流人才从事物流活动必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成本核算与分析构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标准。②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劳动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社会责任心、群体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管理与控制、行为的规范性和社会适应性,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相关能力,以适应物流企业的要求。物流作业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的多环节链状操作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物流作业的效率。因此,要求物流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做好本岗位的工作,还要协调相关岗位的任务,有效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及时与客户协商沟通,使整个物流作业环节高效地实现无缝化操作。③职业发展能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提供给物流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职业素养的外延也在动态的变化,工作的迁移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物流管理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应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多变的现代物流社会。3.将职业要求转换成学习内容。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思路是:根据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按照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每个职业岗位所对应的技能要求,对知识和技能性分析,从而确定学习内容。

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以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为教学情景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科、学生、社会的相互关系。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并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将物流企业有效纳入其关注范围,以实现课程与岗位之间吻合。如果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高度配合,那么企业用来岗位培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1.设置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全程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规范学习、职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从而使学生早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使其具有对职业机遇的预测能力。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的重视。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更新周期加快。物流管理人才要适应转岗需要,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此可借鉴临沂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及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以现代物流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目标是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模块课程以强化物流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开设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保证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①“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原则,着眼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更新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开设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全面性。“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由物流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两部分组成,其课程设置的扩展性强,通过此部分课程的学习,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管理理论,能系统地掌握与物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熟知仓储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商务贸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知识,从而使其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的能力。②“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在构建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的课程。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科学整合设置课程,以专业的职业训练为主,改变以往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促进职业岗位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活模块”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训练领域和技能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物流技术变革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可能内容和实习实训,联系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职业实际及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课程模块的容量,及时改进实训环境,缩短教学与物流岗位需求的距离。比如,在实训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模拟的物流运作;同时与相关物流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实习,进行实际物流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还可通过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课程模块内,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物流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课程顺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式教学模式,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制定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作者:李信利卢中华单位:临沂大学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论文关键词:军事物流;信息化;知识管理;战略

1实施知识管理对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所谓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就是对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 发展 为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军事物流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效率高、质量好的军事物流系统,利用 现代 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中的物流信息进行加工、存储、汇总、传送、反馈,加快物流信息处理的时间,减少物资保障层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质量。随着 计算 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 网络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军事物流信息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的形式将各军兵种物流部门、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物流部门与作战部队、军队物流部门与地方物流部门连接在一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各部门间低成本的数据高度共享,从而缩短物资保障时间,提高军事物流系统的效率。

但是,在现代军事物流管理中,人与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军事物流人员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并能够结合军事物流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教训,经过思考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可见,对军事物流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深植于人脑中的经验、技巧、体会等这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表达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而要充分挖掘、转化和利用物流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做到的,信息技术既不能给军事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也难以实现军事物流系统智能化的目标,只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军事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就我军物流信息化建设而言,关键不是硬件问题,也不是软件问题,而是在彻底转变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建设我军物流信息化组织体制,适应信息化部队的军事物流组织改造,对军事物流网络的知识资源中所蕴含的显性及隐性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和利用,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军事物流服务质量、高效配置资源,为实现军事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提供新的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施知识管理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更高层次。

2军事物流知识管理战略组成

迈克尔·波特用价值链概念将 企业 活动分成若干过程,每一过程都能向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添加一定的价值。由于军事物流活动的任何过程都伴随着知识的流动,知识在流动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用知识价值链来描述军事物流内部的知识活动(如图1所示)。

从图l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军事物流来说,其知识管理战略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知识沉淀、知识转移和共享以及创新。其中知识沉淀和共享主要实现现有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运用.以发挥知识的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可以把军事物流知识管理战略分为以下三个子系统:知识沉淀战略、知识转移与共享战略和知识创新战略,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军事物流信息化中的知识沉淀过程包含知识积累和知识编码.而知识积累包括军事物流业务部门的自主创新和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吸收在确立知识获取目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明确获取知识的内容与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获取,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然而通过知识获取并且积累起来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军事物流需要的是对其信息化建设与部队需求有用的知识,因此必须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即对知识进行编码,使无序的知识转化为有序的知识,使其便于公开、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随着军事物流知识的不断积累,其知识基础也会不断扩大,对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吸收离不开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因此,知识深沉与知识创新、知识转移与共享在一定范围内有重叠。在军事物流业务部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中,新旧知识间会发生碰撞,人员产生新的知识。

3知识管理在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的,军事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军事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 网络 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 电子 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与各军兵种部队之间的知识交互系统,实现军事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部队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提高军事物流的时效性。因此,将知识流融入到军事物流中是非常必要的。

3.1对军事物流知识进行全面盘点与编码

知识盘点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知识梳理流程(战略层、业务层、岗位层)设计,针对军事物流的专业领域与部队需求,进行跨兵种、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地区的调查与分析。通过知识盘点,可以完成军事物流各岗位关键知识资源的调查.提供军事物流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改造、战略规划与目标分解时的引导和方向.并达成实施知识管理的预期目标。

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编码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人手,将军事物流内部和外部的相关知识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的方式以数字形式存在,进行 计算 机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军事物流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水平,使所有新调整岗位的军事物流人员在较高水平的知识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知识共享.从而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隐性知识存在于人员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中,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不易被编码。因此,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首先要解决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问题,这就需要培育相应的知识型军队文化,为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军事物流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物流人员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要建立鼓励知识学习、分享与利用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在建立宽松的知识交流与沟通机制;二是要建立外部知识内部化机制:三是要建立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

3.2建立与完善军事物流知识网络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在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军事物流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以网页等作为传播共享的载体,使人员能方便的应用。知识 经济 时代的来临使军事物流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军事物流与外部的联系也越来越重要,在实现知识编码化的基础上,强调建立军事物流内部知识网络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提高军事物流的创新能力。

3.3加强军事物流人才培养

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军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其物流人员大部分都具有硕士学位。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我军应抓紧培养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一是要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二是要精通军事物流专业知识:是要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四是要掌握 现代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此外,还应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当拓宽 教育 和培训渠道,鼓励我军物流部门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并加快培育军事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多开展以网上实验、网上设计、网上练兵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活动,加强后方保障工作的演练.提高官兵在运作过程中对物流系统性的适应程度,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时代 发展 的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

3.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军事物流知识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特定物流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努力把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要领概念注入到所有业务流程中去,而不是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架构。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识别、处理、共享、再利用、创新的运作机制,这与物流信息的收集、利用具有很大区别。前者需要人的主观作用.如识别、创新;后者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业务流程重组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知识中心,设立知识主管来促进物流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主管结合军事物流现状,创建知识管理的规划和运行机制,并组织实施;知识中心在知识主管的管理下,保证知识收集、加工、共享与创新的业务流程的正常运作;物流各环节提交知识,知识中心为其分类、审核、存入知识库;物流人员可依据权限登录知识库查询所需知识。总之,通过将知识管理融入到军事物流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中,加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达到内部知识的创新和共享,使知识转化过程和知识循环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军事物流管理水平。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专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368-03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1],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管控的一种新兴信息技术。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互联网仍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第二,引入了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是继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次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2009年11月,总理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示要突破物联网、传感网关键技术,物联网产业随机被列入国家五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2月,我国工信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截止2010年3月,已有近700所高校向教育部提交了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申请。其中37所院校获准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并从2011年起开始招生。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社会和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因此,该领域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人才。作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探索物联网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重点培养物联网应用的相关人才。

1 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查、专家座谈和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对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性质及职能要求等进行调研,确定了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物联网感知设备应用、物联网通讯设备应用、物联网开发和集成、物联网管理和服务等就业岗位[2],培养物联网建设技术人员、物联网产品应用技术人员、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管理和维护人员等。因此,面向技术应用的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且掌握物联网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 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物联网的产业链主要涉及对物的感知、对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都不同。其中,对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来获取对物的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联网中的硬件系统[3],需要硬件电路设计和制造人员以及电子设备技术人员。获取物的感知信息后,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这个环节主要涉及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计算机网络通信人员。最后的数据处理环节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实现应用,主要涉及系统分析,需要系统设计、应用和管理人员。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应根据物联网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有针对性的进行。

3 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的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物联网技术架构出发,考虑应用方向与应用领域,与典型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实际的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来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高职物联网课程体系建设由三大课程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大课程模块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下面以物联网的三层技术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各种公共课程为基础,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分析高职物联网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1) 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获取信息的来源。由各种感知设备构成,包括二维码标签、温湿度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GPS、摄像头等传感器设备。在该层课程设置方面,应与硬件技术相关的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如: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与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等软件技术相关的学科作为专业核心课,如: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及应用、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等。

2) 网络层: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部分,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4]。由各种网络组成,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网络管理系统、广电网等。高职物联网专业在该层的课程设置要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如: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以网络应用与管理等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如: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等。

3) 应用层:是用户和物联网进行交互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应用。与之对应的课程设置应以各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工具为专业基础课程,如:C语言程序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以面向智能应用的相关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如:智能家居应用技术、制造业ERP技术应用、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管理等。

4 高职物联网专业方向设置

物联网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大量学科和技术,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商务等。根据高职院校专业招生情况,现将高职物联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

4.1 物联网自动控制

培养目标:面向机械电子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及电子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熟练掌握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电工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具备在物联网相关机械和电子类企业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单片机原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无线传感网络、微波与天线技术等。

4.2 物联网网络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面向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精神,熟练掌握物联网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使用、维护和系统集成等知识,并且能完成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应用推广[5],能在各种物联网开发、应用领域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通信原理、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物联网网络安全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基础及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4.3 智能车联网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智能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智能车联网基础知识和原理,具备车联网组建、管理、应用和维护,车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6]。

专业基础课程:车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蓝牙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管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GPS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等。

4.4 智能农业管理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智能农业生产和管理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农业管理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掌握智能农业管理相关知识和原理,具备农业管理信息采集及处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智能粮库管理、农业生态智能监测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农业设施智能化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灌溉技术应用、地理地质信息应用技术、智能粮库管理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 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大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等。

4.5 智能医疗服务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智能医疗系统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医疗服务基础知识、优良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掌握智能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智能医疗档案管理等能力的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智能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等。

5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物联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物联网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出发,分析了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以物联网的三层技术架构为主线,研究了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最后设置了五个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春杰,李丹,陆璐.信息技术专题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观民,王东霞.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4] 朱平,顾卫杰.基于技术框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5).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专本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convergence problems, explore idea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effective cohesion method,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interfac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system; Faulty-to-undergraduate Teaching Linkup

1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1.1 课程总门数差别

通过比较(表1)可看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门数差异也存在,课程总门数本科比专科多,其中专科总门数有33门,本科总门数有49门,出现此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本科学习年限比专科长,因此课程总门数也增加。

1.2 课程设置差别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

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进入下一步学习提供基础。基础课是各专业必备知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其中,专科公共基础课共有11门,总学时为486学时,占29.7%,而本科公共基础课共有20门,总学时为816学时,占40.8%。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等,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其中,专科学科基础课共有7门,总学时为386学时,占18.9%,本科学科基础课共有8门,总学时为368学时,占16.3%。

专业课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该部分的课程主要强调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先进的、有深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的更新能力。其中,专科专业课共有19门,总学时为1548学时,占51.4%,本科专业技术课共有21门,总学时为1460学时,占42.9%。

通过比较可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专科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而本科强调印证理论,因此公共基础课比重占总课程比重大。应用型本科比高职专科传授的理论层次更高,岗位要求掌握的能力层次也更高。

1.3 相同课程的内容差异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有小部分课程相应的甚至名称相同的专业课,但其知识的深度不一样,课时要求不同。专科重点传授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要求知识面适当广一些,但理论知识不宜过深,侧重传授物流管理知识,着重加强岗位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本科注重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同时也注重框架式知识体系的建立,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专科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要用的,而应用型本科课程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4 实践课程的比较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训应用三大模块,然后根据相关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

专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493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205学时,占总学时13.73%,学科基础总学时为158学时,占总学时10.58%,专业技术总学时为1130学时,占总学时75.69%。

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228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90学时,占总学时31.76%,学科基础总学时为0学时,占总学时0%,专业技术总学时为838学时,占总学时68.24%。

应用型本科根据本科教学的要求,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基础理论课中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应对计算机、英语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有良好的公共实践基础。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实践性更强,与高职专科相比,本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不能仅让学生掌握岗位操作的层面上,更应该传授更高的层次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对物流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因此,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是高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

2 对现有本专科培养方案差异的分析

2.1 培养目标不同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不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学生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培养学生扎实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由于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课程总体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专科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宜过深,强调岗位业务知识与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本科课程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学习的内容理论深度与专科生不同,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应用型本科是在高职专科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将来从事工作岗位不同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主要培养全面扎实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并能从事物流专业方面科学研究或承担企业物流部门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侧重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某方面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操作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2.3 学习年限不同

本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为4年,通过4年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具有较强专业运作能力,受过物流基本技术的训练。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仅有3年,培养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和基本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4 学生学习基础不同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由于录取的分数、招生的方式不同,因此,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同。

3 对专科本科衔接的探讨

目前,我国专科与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采用3+2分阶段合作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通过比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有些课程在高职专科教育阶段已有涉及,只是课程名称不同,课程展现方式也不同而已,相关的一些专业实践训练也有在专科阶段出现。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三年专科学业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再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叠。不仅增长学习年限,同时造成资源浪费,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做好专本衔接是当前需要解决问题。对专本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建议如下:

3.1 学习内容探讨

注重理论基础的全面、扎实和实践技能、综合完整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到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主要强调专业、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专科学生具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3.2 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比高职专科实践教学的层次更高,主要表现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3.3 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培养对象从事岗位的实际,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对完整的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拓宽人文基础,加强理论系统性,提升实践课深、高度。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时,应该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满足高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能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提高。针对专本衔接,应该设置好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更高要求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重视理论和实践并重发展。

3.4 对专本衔接的学习时间的建议

专科本科课程的重叠度高,可以对专科阶段已经学了实践课作相对补充,缩短学习时间,建立合理完善的本科体系,可以考虑把专本衔接的学习年限缩短至一年到一年半,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专本衔接。

参考文献

[1] 关善勇.论物流管理课程本科与专科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4).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物流服务与管理。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流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营销、信息处理等实务能力于一体的,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能力分析与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

(二)继续学习专业

根据专、本科专业目录,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际,本专业毕业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可为:

专科:物流管理、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本科:物流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素质目标

1.有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和气质,爱岗敬业;

2.有较强的安全作业意识;

3.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具备学习新知识、适应新设备的潜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2.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3.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入库和出库的基本作业程序;

5.掌握盘点作业的基本工作程序、内容、方法;

6.了解物流营销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物流营销的各种方法;

7.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8.了解条形码技术知识、POS系统知识、RF技术知识。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分类、处理、的能力;

2.具有填制、识读、制作和修改运输单证和规范填写仓储作业各类单据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监管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4.具有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分拣作业、配载作业、送货作业的能力;

5.具备商品验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货品包装等作业规范操作的能力;

6.熟练操作仓储作业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并具有上述设备的养护知识与能力;

7.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

8.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合作协调和应急能力。

六、教学时间分配及进程安排

七、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职业素质要求

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教书育人;

2.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注重更新知识结构;

3.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4.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二)职业技能要求

1.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技术职务(非教师系列)任职资格或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工种)技术三级以上等级证书;

2.具备通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3.具备组织物流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的能力;

4.公开发表过物流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或参编专业教材。

(三)继续教育要求

1.定期参加所授课程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进修培训;

2.每学年参加带队指导顶岗实习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80学时以上;

3.定期参加相关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本专业前沿理论;

4.定期参加市级、部级或出国专业师资培训学习;

5.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或取得双学历、学位)。

八、实训(实验)条件

(一)实训室建设标准(见P103)

(二)实训室建设设备清单(参考)

1.全国物流技能比赛设备清单

2.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设备清单

3.货物运输实训室设备清单

4.国际货代实训室设备清单

5.快递业务实训室设备清单

九、编制说明

(一)编写依据

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公共课的开设说明

1.语文课程包括基础语文、应用文写作两大模块,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语文”,后两个学期为“应用文写作”。

2.数学由基础数学和经济数学基础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数学”,后两个学期应结合专业需求增加为“经济数学基础”。

3.英语课程由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商务英语三个课程模块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英语”,第四学期为“英语口语”,第五学期为“商务英语”。

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由“文字录入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两个课程模块构成,第一学期以“文字录入技术”为主,第二学期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为主。

(三)选修课开设的说明

1.限定选修课,由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货物运输、仓储与配送、国际货代、快递作业四个方向中选择开设。

2.任意选修课,可结合各学校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学生发展综合考虑加以确定。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供选择的任选课程列举如下:

(1)人文素养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础知识、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赏析、音乐欣赏、书法、毕业生就业指导、文学名著欣赏、大学音乐鉴赏、数码摄影及欣赏、创业教育与实践、大众健美操等。

(2)专业技能类:公共关系、消费心理学、超级成功学、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条码技术与应用、供应链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统计、国际物流、回收物流及其他方向专业课程。

(3)社会实践类:市场调查、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短期企业生产实践、实训室综合训练。

(四)对于实训(习)项目的说明

1.课程阶段实训

即集中实训(见教学进程表“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室和实习场地,模拟现实企业的员工角色和环境,就某一单项或综合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物流组织基础上,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流管理活动的分析。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学习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等,熟悉从业环境,参加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

对于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制订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目标、要求、实习内容和岗位,联系相关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商定实习指导老师,学生既要按指导老师和计划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也要遵守实习现场的规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诚实谦恭、虚心学习。学校教务部门或相关系部应深入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

考核内容与要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分散实习单位鉴定。

(五)证书培训考核的说明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民航特色航空物流市场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4]彭纯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创业,2007,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