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范例6篇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公路设计;环境保护;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建设规模的壮大,其与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甚至有些公路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了严重后果。因此在公路设计中,如何将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人文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建设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公路,促进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要点

2.1生态环境

首先,勘察公路沿线情况。主要对公路沿线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种类、植被覆盖率等进行有效勘察。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设计理念,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限度地破坏、最强力度地恢复,使本项目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正确处理公路与区域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严格控制填挖高度,做好路基防护、取弃土场、水土保持等设计工作。使公路建设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特征、地形地貌完美结合。公路排水工程遵循防、排、疏结合,兼顾路基防护、地基处理以及特殊路基的处治措施,保护环境并与原始排灌系统相协调的原则,尽量融入自然排水系统,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水土流失。其次,公路用地绿化。若公路建设需经过林地,要求设计者必须遵循少砍伐设计原则来选择线路,同时做好用地绿化工作。若公路建设需经过草原,则需对草原植被进行有效保护,尤其是取土场与弃土场植被生长环境较差,必须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若公路建设经过湿地,则需将路线设置在湿地边缘,或者设置高架桥,禁止将施工废料倒入湿地中。再者,保护水资源。公路路面径流不能进入到居住地养殖水体或者饮用水体,若公路路基与居住地养殖水体或饮用水体较为接近,则需设置隔离带或者拦水带进行防护。

2.2社会环境

公路社会环境设计要点主要有:其一,土地利用方面。在公路选线前,需对沿线地区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并以节约土地作为设计原则,布设路线,尽可能少占用果园或耕地,多占用滩地或荒坡。同时在工程结束后,要做好清场复耕、植被恢复、水土防护等工作。其二,农田水利方面。公路设计应与地区农田水利进行协调,即对公路建设地区蓄防洪系统、农田水利系统进行调查,与公路工程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结合与协调;若调整或者转移农田水利系统时,要确保农田水利系统排灌功能不受影响。其三,建筑拆迁方面。在制定选线与拆迁方案时,必须遵循靠村而不入村,便民而不扰民的原则,避免路线通过村镇建筑物,以减少拆迁面积。若路线需经过村镇建筑物,则应做好拆迁安置及安全防护工作。其四,居民出入方面。通过对公路周边地区人流量、出入量等进行调查,并适当设置出入道路、涵洞及桥梁等,减少居民日常出入阻隔,为沿线居民提供方便。

2.3污染防治

公路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要求在公路设计中,必须做好污染防治设计工作。首先,水污染。当公路经过居民养殖水体或者饮用水体时,必须设置相应的排水沟、边沟或者净化池,同时对水泥、油料及沥青等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其进入到附近水流中,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公路沿线加油站、服务区、洗车场等地方,必须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以避免水环境受到污染。其次,噪声污染。可以通过对公路路线进行调整,或者设置噪声屏障、隔声设施、绿化带等。再者,空气污染。在污染防治设计中,应与景观绿化进行有效结合,选择净化、吸附能力较强,且与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应的植被,并注重绿化带的层次性。拌和场地应与环境敏感路段保持一定距离,并位于地区下风向,而粉煤灰或石灰等施工材料必须采取有效的遮盖措施,并集中进行拌和,以减轻其对农田和空气的污染程度。同时定期对施工路段、通道洒水,以使扬尘污染有所减少。

3.公路景观设计

3.1 路肩

路肩有两种,即硬路肩与土路肩,而低等公路大部分采用的则是土路肩。土路肩应栽植耐贫瘠、形态适宜、观赏期长及耐旱的植被,如矮灌木、矮草本等,其景观绿化设计要点:其一,土路肩应栽植矮植被,不仅能够对车辆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同时使车辆行驶安全度得到有效提高。其二,在公路转弯路段栽植稀疏的矮灌木,不仅能够对公路线形起到良好的告知作用,同时能够引导车辆顺利行驶。其三,土路肩在栽植矮灌木、矮草本等植物时,可适当添加花卉植物,以提高公路景观的美观度。

3.2路侧

路侧绿化作为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公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其景观绿化设计要点:其一,路侧景观必须与其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并将自然景观充分露出来。其二,若公路远处景观较好,则应栽植矮灌木植被,以将公路远处景观有效透出来。其三,如果路侧景观较好,可采用“露”或者“透”景观设计原则,若公路路侧景观观赏度较低,在景观设计中则应采取“封”的绿化方式,栽植密度大且较高的灌木、花卉或者乔木进行遮挡。 若路侧景观较为生硬,则可设置疏密树木,引导车辆行驶。若公路路侧景观绿化范围较大,则应遵循从近到远的设计原则,在公路路侧近处栽植花卉或者矮草本,中间则栽植适宜高度的灌木,而路侧远处则栽植高大的乔木。这种景观绿化设计形式,不仅能够让公路观景层次感得到增强,同时能够使公路景观系统更加的完善。

3.3碎落台

碎落台主要是路堑坡脚至边沟外部区域,其宽度较为窄小,却是公路路堑至路面的过渡地带,对其进行景观设计,一方面能够稳定路堑坡脚,另一方面能够使路堑能够平缓过度到路面,且景观系统较为完整。在碎落台景观设计中,应选用耐贫瘠较好的藤类或者灌木类植被,若沿线地区地质状况良好,且土壤肥沃,则选用与地区环境相符合的花卉,不仅能够使路堑景观变得丰富,同时能够使驾驶者压抑感得到缓解。

3.4护坡道

护坡道主要是路堤坡脚至取土坑的一个区域平台,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为了使边坡更加稳定,很多护坡道都采取了硬化防护措施,未设有绿化空间,但是土护坡道预留有绿化空间,可对其进行景观绿化设计。在护坡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选择与路堤高度相符合的植被,若路堤较高,则选用高乔木,若路堤较低,则选用矮灌木。同时护坡道可选用耐贫瘠及耐旱性良好的植被,并与矮灌木协调栽植。山区公路挖方边坡可栽植耐旱性或者阳性较强的攀缘植被,而边沟外部则可栽植适宜的花卉。

3.5中央分隔带

在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中,应栽植枝叶茂密、形态适宜、观赏期长及生命力强等植被,其景观绿化设计要点:其一,中央分隔带栽植的绿化植被必须具有防眩晕作用,并对栽植密度进行有效控制;若栽植密度过低,将无法得到防眩晕效果,若密度过低,则会使其他植被生长受到限制。其二,驾驶员对中央分隔带关注度最高,因此在景观色彩搭配方面,在满足防眩晕要求上,可栽植适宜的花卉,以缓解驾驶者疲劳感。其三,确保中央分隔带栽植植被高度的合理性,若植被过高将会影响到公路景观完整性,同时阻挡到驾驶者视野,导致驾驶者出现疲劳感;若植被过低,将无法对较高的车灯进行遮挡,无法达到防眩晕的效果。其四,车辆在下坡时,其车灯容易对上坡车辆造成影响,因此上、下坡处的中央分隔带绿化应栽植高植被。

4.结语

公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涉及到环境保护、园林设计及美学理论等知识。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公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当地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进行充分勘察,并与地区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公路环境保护效果,创造良好的公路景观。

【参考文献】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旅游公路;公路景观;设计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简介:胡晓红(1979―),女,四川荣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景观设计及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102-04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以世界发达国家经验,社会将进入“休闲时代”,旅游休闲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方便旅客的出行。受此激发,旅游区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作为游客感受景区的纽带,旅游区公路的品质也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景区管理者、项目业主和游客的关注,每修建一条旅游公路,都对沿途的景观十分重视,将其视为展示该景区特质的平台,由此可见,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尤为重要。

纵观我国公路行业多年来的发展,在设计技术、施工水平及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旅游区公路设计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仍然显得缺乏。我国各地旅游区公路的大部分均不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特别是旅游区公路景观难以得到游人的认可。旅游区公路景观应该怎样做,内容包括什么,范围该如何确定等问题,各管理部门、业主、设计各方认识都不统一,争论不休。大量照搬市政景观的现象普遍,建成后景观风格与当地环境不协调现象明显,旅游公路给游人留下生硬、呆板、粗糙的不良印象,影响了景区的服务水平和档次。

张家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民俗文化,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未来,张家界武陵源将向“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的目标发展,按国际旅游发达地区经验,任何旅游地要吸引大量的国际旅游者,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快速、安全、舒适、美观的行车环境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其公路设计项目位于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是进入景区的主要旅游通道,该项目的建设对改善武陵源景区的旅游交通状况、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景区旅游交通的服务能力、提升景区形象、进一步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将张家界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景区旅游公路,其沿线环境景观的优劣影响着整个景区给游人的直观印象和整体评价,所以该项目的道路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景观设计,营造轻松、舒适、安全的公路环境,为游客提供一条能感受武陵源景区特色的旅游画廊,让旅途轻松成为该项目景观设计的目的。

2 张家界景区公路项目分析

2.1 项目概况

张家界景区公路等级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区,连接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吴家峪、天子山、杨家界、梓木岗5个门票站形成环形道路,是武陵源景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进入核心景区的重要通道。该路由南段和北段组成,南段含1条主线和3条支线。南段主线长37.38km,支线长4.46km,连接杨家界门票站、森林公园门票站和梓木岗门票站。作为环武陵源景区的环道,公路与景区联系十分紧密,道路沿线生态环境秀丽而脆弱,环境保护及景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2 国内外旅游公路的调查与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对道路景观的认识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道路景观美学的研究,尤其对位于风景区和具有人文特色区域的道路,更强调道路的景观性。其经验主要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路使用者和公路沿线居民的视觉美感度、注重景区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价值的体现和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注重环境以及区域生态敏感动物的保护、为用路者创造欣赏自然风景和娱乐休憩的条件。概括来讲,就是“注重公路与自然和谐”,让公路与自然协调共生。美国黄石公园景区道路就是成功典范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存(图1)。黄石公园在长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始终遵循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原则,提倡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实施中最小限度地破坏,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然环境。全过程贯彻落实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真正实现了对自然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注重路内景观的整理和营造,强调线形的流畅、标线的清晰、构筑物的隐蔽和自然等,努力为游客提供了最优质的公路环境景观。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交通部关于公路建设“安全、舒适、美观、和谐、耐久”新理念的推出,公路设计开始更多地关注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努力打造富有特色、品质上乘的公路景观艺术作品。以四川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示范工程为代表的新一代旅游区公路,被视为中国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开端。川九路打破了教条式的公路规范指标限制,增加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发挥空间,做到灵活设计。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为与环境协调而降低指标,并尽量利用周边环境造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旅游公路景观理念的了解和分析,“与环境友好”是当今旅游区公路发展的主题,“在设计中尊重自然,在施工中最大限度保护自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公路建设应体现“将公路轻轻放入自然”的构想。

2.3 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2.3.1 公路路域原生态的保护与恢复

公路沿线植被条件较好(特别是新建路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将破坏沿线原生地境,如何有效地保护公路周边生态环境,并对遭到破坏的生态进行最大限度地修复是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重点。

2.3.2 公路结构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由于工程的需要,公路沿线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些构筑物(如支挡结构物等),它们的出现对周边环境景观影响较大,加重公路的人工痕迹,并关系到公路美观、舒适、安全等诛多问题。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它们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景观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3.3 沿线自然风光和地方文化的展现

该线途经自然风光优美的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和地方文化浓郁的土家族民族聚居区,将自然风光引入公路,让用路者在旅途中亲近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丰富旅途的乐趣,同时在公路适当的路段和节点融入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提高旅游公路的文化内涵,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生态路是景观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

2.3.4 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

作为张家界环武陵源景区的旅游通道,该路承当着交通运输和介绍景区的双重功能,为游人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让游人轻松了解各景区的位置和特点,增强景区的服务功能是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景观设计理念和原则

3.1 设计理念

该项目提出“印象武陵源,两型生态路,路景交融”的设计理念。设计从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出发,以反映沿线自然风貌为基础,尽量保护公路周边原生态自然景观,以“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为原则,模拟当地原生地景,尽量修复被破坏的公路环境,通过对边坡、挡墙、观景台、路侧绿化和护栏的合理设计,营造舒适、和谐、自然的公路路域环境,将公路有机地融入到周边自然中,体现公路与自然友好共存、和谐发展的对话关系,让用路者以公路为载体亲近自然,感受沿途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在设计中发掘和提取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将其融入到工程结构中,以少量的修饰,展现独特的地方文化,打造富有自然和人文双特色的旅游生态路。注重旅游特色的打造,构建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为游客提供方便,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提升张家界景区的形象。

3.2 设计原则

3.2.1 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原则

该路位于生态环境较好的武陵源景区,公路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依据交通部提出的“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合理地设计,尽可能保护现有的植被树木,尽量不去扰动现有的植被,同时充分利用场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有效地组织场地内部的景观布局,达到利用环境造景的目的。

3.2.2 环境景观的协调与融合原则

该路大部分路段位于山岭沟谷区,加之武陵源特有的山水景观,公路景观设计应强化结合利用现状地形,使公路路域内的构筑物尽量隐蔽,与山区原生自然环境不冲突,并充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从造型、材质等方面作手,使公路构筑物与山地背景相融合,形成和谐的对话关系,体现“路景交融”的含义。

3.2.3 提高旅游服务功能原则

从用路者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系统,方便旅游者的出行,处处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照顾,营造安全、轻松、便捷的交通环境,提升道路的旅游服务功能。

3.2.4 地方文化的发掘与营造原则

发掘和提取该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体现区域的历史文化风貌,同时引申发展,塑造武陵源地方文化景观特有的形象,建立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公路。

3.2.5 兼顾效益原则

景观设计应对先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综合考虑,尽量减少工程后期的管养和维护,充分发挥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 景观营造手法

4.1 结构物景观

4.1.1 路基景观

路基不仅是保证公路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其外观也直接影响公路的景观效果。在边坡设计上,要求边坡整体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与周边自然坡面顺势协调。特别是植被茂密的路段,边坡开挖尽量遵循少扰动的原则,尽量不破坏山体和植被,对被破坏的,尽量绿化修复。对于高度大于5m以上的边坡,宜下陡上缓,使其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避免“一刀切”的生硬边坡出现;对于高度小于5m的边坡,将边坡放缓,形成有效路侧净空区和缓冲带,提高行车安全的同时也为生态植被修复创造条件。边坡坡形避免采用规则的几何折线形边坡,而顺势采用曲线形边坡;坡角、坡顶不设折角,而采用贴切自然的圆弧过度,尽量与自然地形、路线所经地带的地貌相适应;针对边坡起止段部分进行三维倒弧设计,使边坡圆滑自然。

路基排水设计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隐蔽边水沟和边沟。对原有矩形边沟加铺盖板,尽量减小路基碎落台宽度,减少对边坡的开挖量,不仅保证了行车安全,又美化了路容,路基与边坡融为一体(图2)。在沿线地势平坦的低填方、低挖方地段,当处于地表径流不丰富的地区时,采用浅碟式、三角形式草沟完全能满足排水要求,且施工简便,通过植草达到路基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目的。

路基支挡结构物对行车视线有较强的冲击力,尤其是改建段上大量路堑挡墙。因此在设计中,通过挡墙形式的变化以及挡墙饰面,提高挡墙结构物自身景观效果,采用台阶式、高低错落式挡墙,丰富结构物景观;其次,对挡墙端部做专门设计,使其渐变隐入边坡中,达到与环境的融合。挡墙表面装饰材料则采用张家界当地特有的沙岩,使挡墙更加美观和自然的同时,也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

4.1.2 桥梁景观

该段路桥梁以拱桥和梁桥为主,简洁朴素的桥梁造型和装饰更能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和谐统一。桥梁景观在满足桥梁安全及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当地粗糙砂岩对桥梁翼缘和栏杆进行装饰。桥台尽可能的轻型化、小型化,使其与地形更好地结合,并且在桥台周围进行植栽,使桥台隐蔽在树丛中,有效减少桥梁建设的人工痕迹(图3)。

4.1.3 隧道景观

根据每座隧道洞口位置和环境,合理设计洞门造型,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特色,适当进行洞门修饰,打造具有张家界特色的公路隧道景观。提倡“早进洞、晚出洞”的理念,尽量减少隧道开挖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营造生态自然的行车环境。如高茶园隧道洞口自然环境较好,采用前置式洞门不仅造型简洁,且对自然环境破坏最小,景观设计则重在对隧道洞口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弱化其人工痕迹。贵周园隧道洞口位于山岭地段,尽量缩小洞门端墙体量,结合自然环境即山体走势,对端墙进行塑石造型,使原来生硬呆板的圬工砌体面目一新,形成“仿自然、胜自然”的洞口环境景观(图4)。

4.2 绿化景观

环武陵源景区公路南段周边植被资源丰富,绿化基础较好,绿化设计以利用和修复为主。设计注重公路与环境的关系,模拟周边环境绿化,尽量使公路植被与环境和谐。设计过程中结合“露、透、封、诱”的手法进行逐段针对性绿化设计。

4.2.1 透景

在路外景观呈现出大面积良好的路段,如沿河分布的路段,取消乔木种植,削弱路侧绿化在视觉上的切割感,使视线通透开敞,将周边景观元素引进公路,使公路成为欣赏沿途优美风景的走廊(图5)。

4.2.2 屏蔽

对沿途的不雅景观或容易造成心理恐惧的高填方路段,路侧以植物造景屏蔽,让用路者忽略路侧的不良景观,减少烦躁和恐慌感。

4.2.3 引导

在急弯道外侧线性种植成排乔木,强化公路曲线线型,对行车施以向心方向的诱导,从心理上给司机向心力,保障行车安全。

4.2.4 急弯

该项目为山区公路,急弯较多,弯道内侧景观处理十分重要,首先应当满足景观的功能性,绿化设计体量和位置都应结合行车视线斟酌设计,不宜遮挡行车视线,造成安全隐患,同时,进一步考虑植物的林冠线美感,诱导行车。

4.3 观景台及停车区景观

4.3.1 观景台

观景台的选址应依山就势,不人为平整场地,减少人工痕迹。根据本项目公路线形、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共选择了3处风景较好、视线开阔地段作观景台,分别位于沿溪段、山岭段、傍山段,通过人性化打造,更好地展现该条路自然环境特色和人文内涵。

4.3.2 停车区

考虑到旅游车游览的特点,沿线增设了较多的停车区,以满足游客停留、小憩的需要。停车区以加宽车道的形式出现,无过多修饰,其路面和栏杆完全与公路顺接,对停车区段的绿化景观处理以透景为主。

4.4 附属设施景观

4.4.1 护栏景观

该路护栏景观以融入环境为原则,外观力求简洁,并充分考虑其通透性,在满足防撞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对护栏表面色彩、造型的适当处理来展现地域文化特征。该路护栏以波形着色护栏为主,缆索护栏为辅。公路过林区路段,为了更好地将其融入环境,采用仿木的棕色处理护栏,使其呈现木质般朴实的色彩,与周边树木色彩一致,达到将护栏融入环境的目的。沿溪和傍山路段,则采用通透性较好的缆索护栏,不遮挡游人向外望的视线。设计还重视路基护栏与桥梁护栏的顺接处理,对桥头路基护栏进行仿石装饰,使两种护栏自然过渡,同时也体现了武陵源地区朴实、原始的石文化特征。

4.4.2 公路旅游信息系统

作为旅游区公路,方便人们出行的最大帮助就是丰富周到的旅游信息。本次设计在各门票站支线入口、观景台、村镇和沿途设置预告标志和指示标志,以便引导游客准确到达目的地。在各支线加强对旅游停车信息的提示和指示设置,在距停车场位置50~80m处设置停车指示标志,并加以辅助标志指引行驶路径。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详细的旅游信息,在观景台、停车区、交差路口和村镇等适当位置设置信息服务标志,作为公路指路标志体系的补充。相对于规范的指路标志而言,信息服务系统标志可提供尽可能详尽的旅游服务信息,内容可涵盖区域路网图、环景区公路布置图、景点介绍、景区地图标志牌等。

根据张家界景区的特点,旅游标识牌表面材质采用石质、木质等,与景观整体风格统一、协调;旅游标识牌的版面设计融入反映张家界特点的元素,采用具有象征性的、美观、直观的图形、图片或插画等。

5 结语

旅游公路环境景观的营造,除了有好的理念和设计方案之外,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也非常重要。张家界环武陵源景区公路在建设初期就着手开始景观设计,以便形成一套完善的景观建设指导思路,有效地指导公路土建及景观设计和施工,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沿线生态环境,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通道,提升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形象。

参考文献:

[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公路设计景观设计新理念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way construction, higher requirements were requested for highway capacity and driving quality, and the new highway design concept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and promoted.

Key words: highway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new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54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进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公路设计理念核心内容“安全、舒适、和谐、经济、美观、耐久”,不仅要求公路具有优良、耐久的工程质量,而且还应具有优美的流线线型、新颖的构造物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路域自然景观,使司乘人员感到安全、舒适、流畅,让人们置身于舒适优美的公路自然环境之中。设计是公路建设的核心,而理念是设计的灵魂。结合公路设计的灵活性,从公路总体设计、选线、景观设计、路基防护等方面,阐述设计新理念的概念。

一、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设计新理念。从国家总体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等角度, 重视路外居民和公众的感受,考虑地面以下的地质、文物、矿藏等建设条件,重视公路与沿线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不论是国省干道还是旅游公路,安全问题始终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通过适当改善路线平纵线形,采取必要的工程处理以及设置完善、可靠的交通安全设施,以确保公路结构本身的安全稳定,消除道路上的事故多发点和道路安全隐患,为行车、行人提供安全保障。公路景观设计应重点体现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原始地貌,使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从景观设计入手,例如公路沿线局部路段的优美自然风光,可将其露在行人视野范围内。从公路结构入手,路基边坡应以曲线边坡为主,挡墙宜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渐变且与路线线形吻合。

二、选线设计

㈠路线方案的选择

路线方案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长度、工程量、投资等方面。但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应强调安全、环保等因素。总之,路线方案选择,除应做到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外,还应做到安全选线、环保选线,提倡节能选线理念。节能选线主要应考虑以下三项原则:①营运里程最短原则。②交通主流方向原则。充分考虑交通主流方向和重车构成比例,并在计算营运里程时以交通量为权数;③减少中间控制点原则。根据拟建公路项目的功能,合理确定走向控制点;对于重要的干线公路,应尽量减少中间控制点,以降低大量过境车辆的绕行距离。公路线形设计应综合考虑公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间的关系,做到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合理。如果应用节能新理念,就应在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中寻找节能的平衡点。纵向的坡度对车辆的耗油影响很大,坡度与油耗两者呈几何关系。因此,降低纵坡就成为节能优先考虑的因素。但纵坡的降低常常会带来平面线形的增长,增加油耗。能使总油耗最低的平纵面结合点就是节能的平衡点。这一点在平原微丘的地形上表现的不是很明显, 但在山岭重丘区就十分重要。目前,在山岭重丘区的线形设计中增加桥隧比例的做法,不仅避免了大填大挖,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是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中寻找节能平衡点的一种体现。

㈡指标掌控

已建高速公路项目中,对于环境保护、耕地占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是由于片面追求高指标造成的, 有些是由于机械执行标准规范造成的。公路设计者需要在深刻了解规范条文实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基本原则是:主要指标强制执行、次要指标灵活掌控,突破指标论证使用。主要指标一般也是由很多影响因素和计算参数确定的, 凡涉及到安全性的指标或者技术参数,如最小曲线半径,应严格执行或从严掌握。另一方面,规范指标的确定对这些影响因素一般是采用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代表性的通用值,而当实际条件变化时,在满足规范指标本意的基础上,极限指标值也可以是变化的,也就是说,边界条件的变化为灵活运用指标提供了余地。对于次要指标,一般是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从美学等角度提出的在一般情况下也应尽量遵守标准规范要求, 但当采用规范要求指标将在能源、环境、生态等方面付出较大代价时,则可以灵活运用。对属于好中求好的先行指标,如直线长度,可以适当突破。

三、公路景观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是实现公路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公路景观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公路线形和行车道、各种桥梁、立体交叉及沿线附属设施、道路两侧和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与装饰等。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公路安全、快速、舒适、经济的使用功能的同时,遵循“以因地制宜为前提,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风格鲜明为特点,以兼顾效益为目的”的原则,以灵活、宽容和创作为理念,力求将公路建设与自然、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实现“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最终实现建设与保护的“双赢”。公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公路线性设计;②公路选线设计;③公路所形成的带状景观设计;④公路绿化设计;⑤互通立交、服务区及收费站的景观设计。①公路线性设计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设计时应能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应满足视觉景观的要求。公路路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几何设计时平、纵、横各要求应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景观缺陷。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分离式路基,以减少纵横断对自然和景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公路交叉口设计时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分汇流的出入口应易于分辨,并通过标志、标线、绿化栽植等进行视线诱导。互通式立交出口减速车道宜设置于上坡路段,入口加速车道应设置于下坡路段,立交匝道内可绿化部分应进行绿化设计。上跨主要公路的立交桥、天桥等跨线构造物应保证桥下净空要求。各种构造物的结构、造型、材料均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条件相适应。②公路选线设计公路选线应合理确定与风景区的距离,避免分隔生态景观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公路必须穿越森林、果园、绿地时,应以曲线通过避免以直线线形切割和贯通森林。应当充分利用沿途孤立大树、独立山丘、瀑布、古建筑等独立景观点作为主导建筑进行景观设计。当公路绕避独立景观点时,宜将景观置于曲线内侧。旅游公路越岭线的垭口处,除应有广阔的视野外,还可根据当地条件,设置适当的观景台。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宜设置于海滨、湖滨、风景名胜区附近,其型式选择应有利于了望风景。③公路所形成的带状景观设计路线通过山间谷地、路基高度较大时,应综合考虑填筑路基时对谷地通风日照等原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应进行高路堤方案与高架桥方案的比选论证。公路通过森林区时应做好路基断面设计,应尽量避免设置深挖路堑式断面,力求拓宽双幅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并尽可能保留中央分隔带位置原有林木。公路通过平原、水网区时应合理确定路基高度,沿线村庄稀疏、横向干扰少时,宜采用以低路基方案通过所经区域,确定公路桥位时应考虑保留有价值的岸边植物。公路沿途有影响到司机视线、嗅觉的烟尘、刺激性气体发生源时,路线应布设于发生源的上风向。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的风格、色彩、造型应考虑景观效果,城镇附近、风景游览区附近的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应与周围环境一致,做到美观大方,并应注意与地域民族特征及生活习俗协调统一。④公路绿化设计中央分隔带的绿化要以遮光防眩、引导视线为目的,其高度和宽度必须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防眩树种要低矮、缓生、抗逆性强,单行间距一般以2m~3m为宜;地表绿化部分以铺草坪和植地被植物为主。两侧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防尘隔声、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以落叶和常青间隔(5m~10m)为佳,树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边坡绿化要求覆盖率高,青绿期长,以本地适于绿化的野生草为宜。垂直绿化部位主要有浆砌护坡、挡墙等,可通过在其下栽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凌宵等,或在其顶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以遮蔽构造物,减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⑤互通立交、服务区及收费站的景观设计从景观构在的角度来看,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都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占地最大,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这些位置的景观设计应综合建筑形式、地形特点、当地人文特点及园林布局等方面总体规划,全线各立交、服务区之间的风格应互相呼应。近年来,国内很多公路在这些部分的景观设计方面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风格鲜明、构思各异、内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园林式、古典式、自然式等类型。

四、公路设计的新理念

(1)灵活设计理念:公路景观设计中要因地制宜运用指标,而不能千方百计让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适合标准,往往是修一条符合传统标准的路,而不是修一条符合周围实际环境状况、满足通行能力和安全要求的路。

(2)宽容设计理念:公路服务主体是“使用者”,所以设计要处处从方便人的使用角度考虑,让“使用者”在行驶时拥有最大的自由度。同时,要允许使用犯错,最低保证“使用者”犯错后不能以失去生命为代价。宽容设计理念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①人性化的线形设计—— —— —运行速度理论; ②宽容的路侧设计—— —— —路侧净区; ③宽容的边坡及排水设施。

(3)创造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公路设计者的想象力、独创性及灵活性, 在运用技术标准时充分融入自己的考虑。公路穿过数个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生态区域地貌单元,连接着数个具有不同人文背景的行政地域, 在某些有观赏价值的路段设计成具有鲜明当地特色的公路景观特色带。在设计时确定公路景观设计的节点和序列形式,根据节点划分出景观单元,次级景观单元,路标,风景点和景观分水岭等特征点;然后在景观设计中结合各个层级景观单元的特点考虑相邻景观单元之间差异的大小,对其进行组合、归并,划分出风格各异、协调统一的景观特色带、景观特色点和景观过渡带,营造出形态、色彩和质地不断变幻的公路动感行驶环境。

五、结语

公路新设计理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每一条公路有它的特殊性。因此,在公路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需融入新理念,将自然、人和路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公路事业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风景区公路景观美学评价与环境保护设计.中国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4

【2】陆旭东,鲁亚义等.长白山区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中外公路,2008.3

【3】王淍 ,陆旭东等.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建设中的植物保护技术.交通建设管理.2010.1

【4】杨俊平.景观生态绿化工程设计模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5

【5】张祖刚.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建筑学报,1994(4)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范文4

关键词: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施工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long the road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way landscape with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For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practice, discus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method along the roads.

Keywords: highwa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公路建设逐步成为我国基础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设计才刚起步,将自然、人文、生态和景观因素进行系统整合的实践,还没有发展成统筹兼顾的完整规划技术体系。如果通过协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公路与环境、工程与美学的和谐发展,那这种将理论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实践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 公路沿线的景观环境特点

(一)公路沿线景观的自然环境特点

公路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先要考虑道路线形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的目的,所以公路建设都是“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通常一条短的公路要跨越几个县城,少则是几千米的县、乡级公路,长则是连接几个省份的高速公路。

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较多的开挖,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有土层结构,施工中的取土和弃土也是乱挖乱堆,取表土致使岩石,会造成水土流失,劈山开路形成的边坡稳定性较差,易受雨水冲刷而形成沟壑,严重时会导致塌方、水系紊乱、森林减少;甚至有的地质景观和文物古迹也难逃厄运。

公路多穿越山林、农田,在公路营运期间行驶的车辆、沿公路兴建的工厂所排放的各种有害气体、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等等污染并影响着周围的天然植被、地形、水系等,破坏了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公路沿线的景观人文特点

公路的兴建不仅要带来物质文明,还要带来精神文明。公路景观设计是指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应有的美观造型,通过这种动、静线型流畅的交融,营造出良好的视觉形象,带来审美愉悦和良好感觉,因此,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必须尽可能和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结合,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点和风貌特征的长廊。

二、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设计及实施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公路景观设计追求的目标是更贴近自然更人性化,要求布线时把自然景观的视觉特征、地形地貌结合考虑,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配合协调,使司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的感到创造舒适安全,得到视觉享受的行驶环境。运用独特的通视效果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视觉系统,对公路线形进行的植被强化,维护好公路行车环境。在道路出现曲折时应安排一定的视觉要素(绿化、景点等),强化道路曲折性及协助驾驶员定位,在视觉所及的范围内,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预告道路变化。弯道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景观色彩及造型的设计,都应满足道路交通安全设计要求;注意位置的选择,尽量不用易引起驾驶员视线停滞和错觉的景观色彩、尺度以及变化频率。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应以安全行驶为主,观赏为辅。

(二)环境优先原则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景观建设是对公路环境的一种补偿。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生态理念,遵循生态规律在设计中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沿线已遭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尽量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进行规划。尽可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规划中充分的利用植物造景,减少硬质景观的同时,还应在保护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利用原有地形合理布线,一些路段适当降低平面线形指标,选择填、挖方量小的线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边坡,通过对环境的修复,构建种类多、结构杂和功能多样的原有植被类型和群落,提高环境的自我维护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使公路沿线的景观建设满足现代化交通和出行对视觉景观的要求。

(三)人文、生态、景观相融合原则

文化是公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主题,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是以自然地理特征为载体,地域文化为内涵,时代背景为特征的景观综合体,调查沿线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设计中充分保护并利用这些自然、人文资源,在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中结合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的需求,兼顾心理与视觉要求,尊重民风、民俗,利用各种名胜古迹等人文资源,尊重地域生态环境特征,凸显地域乡土建筑材料及技术的特点,使用最普遍、常见的材料和技术,以继承和发展的态度把人文特色融入到景观建设中去,不仅实现了生态、景观、文化的融合,还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造价,同时把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一展现,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特点,使道路沿线的景观呈现出风景画般的效果,

公路穿越地域多,景观只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种。公路沿线的景观要素整合不能与所经村镇的总体规划相冲突,不以侵占毁坏农田为代价,实现用地结构的整体平衡和农田保护。既要满足现代化农业的耕作需要,又要通过田园景观类型的规划,以沿线的地方优势作物为主景,强调成片状的农田起伏开合及草原、当公路在植被良好的林区通过时,设计及施工人员应尽量保持现有的自然风貌,将公路沿线景观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中,利用自然的生态系统,根据现有植被的种类,结构和生态系统,进行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达到“不破坏就是保护” 的效果。创造现代科技与自然和谐的新景观。

【结论】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设计基于公路沿线景观的特点,采用的自然、人文、景观整合的实施原则,结合公路景观设计原理进行景观规划性的实践体现,为公路沿线的景观规划设计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BaruyaA.Speed-accident relationships 0n diferent kinds ofEuropean roads[R].Lond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Laboratory,1998.

[2]陈月华,王小红.植物景观设计[M J.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吴际友,程政红,程勇。等.岳阳市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及本国模式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3):200―203.

[4] 交通部公路局, 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手册[ M ] .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5] 李家瑞. 发展我省公路养护机械化的探讨[ J ] . 湖南交通科技,2000, 26 ( 4) : 25~26.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乡土景观;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和谐景观;回归

1 乡土景观的发掘

衡炎高速公路将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相连通。穿行于绵延不绝的山地丘陵、风景秀丽怡人的水库、树木葱茏的森林公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许多千姿百态、雄奇壮美的地形地貌风光以及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态环境体系。路线经衡东、攸县、茶陵,到达目的地炎陵,线路辐射周边腹地井冈山和南岳衡山,该区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老的传说,还有具有江南特色的自然景观。公路沿线比较有特色的乡土景观表现形式:

1.1 低矮丘陵、田园风光

路线(k0+000~k17+900、k29+100~k72+300、k76+600~终点)段基本穿行于低矮丘陵和田园之间,丘陵与丘陵之间的垄中分布着平坦的耕地,两侧为起伏的山丘,位于山丘坡脚两层的楼房、长条的青瓦房掩映在翠绿的松杉林中,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田园风光。Www.133229.coM该景观的显著特点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与周围松杉林的宁静典雅、朝气蓬勃的环境相得益彰,映入人们视野的是一片和谐、安宁和悠然自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景。对于久居喧闹城市的人们将是极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景观。

1.2 峡谷景观

路线经衡东县四峰山、茶陵县云阳山、到炎陵县湘赣边界的大洋山山区;最大海拔高695m,一般海拔高70~270m,相对高差在20~120m,该路段均为峡谷地形,中间溪流潺潺,两岸地势陡峭。自然植被丰富。山岭青翠、物种多样、一路奇险秀丽,景色迷人!

1.3 森林景观

路线(k732+200~k76+600)通过隧道穿越被道家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神仙福地“小南岳”的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因线路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植物生长,因而,沿线植物群落景观结构丰富、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夺目。同时由于长期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溪流,带着哗哗的水声顺着山谷一泻而下,岸边长满树干覆盖着青苔和寄生藤的大树;不远的山头孑然挺立一棵一棵树形优美、红叶满枝的枫香树,好一派壮美古朴的原始生态森林景观。

1.4 公路景观

路线部分路段与省道、县道平行和平交,从快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俯瞰蜿蜒曲折的省道,一排排挺拔整齐的杨树、曲线流畅的公路、公路旁时隐时现的农田、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色彩鲜明的经济林构成一幅幅流动的画轴。

1.5 独特的丹霞地貌

路线(k90~k102)从山地中穿行,两岸随时可看见由独特的丹霞地貌为主构成的山地景观,当那造型怪异的、色彩斑驳的、千疮百孔的山崖跃入人们的眼帘时,一定会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1.6 河流、水库风光 路线(k25~k50)基本沿洣水往西延伸,时而与洣水擦肩而过、时而又与洣水并驾齐驱、时而一桥飞架跨越洣水,随着洣水的缓缓流淌,高速公路的飞速奔驰,洣水河畔的风光不断发生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沿途不时闯入眼中的还有满眼碧透、倒影婆娑的水库风光。

1.7 历史、人文景观

路线地处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连通了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革命圣地井冈山和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茶陵的南浦铁犀、秦人古洞、南宋古城墙;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延,钟声不绝。酒埠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炎陵县域内让人寻根谒祖的炎帝陵、革命先辈“星火燎原”相关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和故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洞风景区、“巧对佳话”传诵至今的湘山公园等,均为令人无比神往的历史人文景观。

2 多土景观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公路选线过程中,注重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通过景观设计,构建高速公路更合理更优美的环境景观体系。

2.1 路线景观设计

线路k0~k15段,选线时考虑不占用农田,减少山地植被的破坏,保持原有的山地丘陵、田园风光的完整性。因此,路线顺应低矮丘陵山脚的走向布置与山丘坡脚、谷地和垭口,不影响农民的耕作出行。同时通过绿化恢复,可基本保持田园的宁静的特点。同时公路保持一定的标高,植物采用开放通透式配置,为行驶人员提供一个观赏山景和体味田园美景的最佳角度,使这段公路成为开放式的观景廊道。

线路k29段穿越处于大滑坡地段的罗家屋场,森林植被茂盛,古树名木较多,为避让和保护它们,线路在此路段调整线形半径使路线恰好从树群中间的真空地带穿过,从而十分有效地保护了自然景观,同时又能欣赏到浓郁的绿色美景。此路段利用弃土将路基加宽,可使行驶人员做短暂停留观赏美景。

线路k25~k50段,随着洣水河的蜿蜒曲折,线路时而横跨俯视洣水风景、时而远离遥遥远眺江畔树影、时而并驾齐驱可驻足饱览洣水的秀丽风光、时而擦肩而过让人只能匆匆一瞥,通过多视点、多角度的变化,将迷人的洣水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路段可在k25+500m~k25+900m线路左侧沿洣水河畔,利用本地石料垒砌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观景平台。

线路(k90~k102)两岸山峰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为保护特殊的地形地貌——丹霞地貌,线路基本上顺着峡谷和山地坡脚走线,同时调整线路标高,既保护了自然景观,又能使行驶人员在一定高度,从最佳的角度更好的观摩丹霞地貌形成的独特景观。在k99~k100段线路的两侧山峰中选择视野开阔,施工难度小的一座山峰作为观景平台,采用当地石材修筑登山蹬道和木材修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休息亭。

2.2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道路景观,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净化空气,改善大气环境。降低交通噪声。稳固斜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路基稳定。诱导视线,防眩遮光,确保行车安全。因此衡炎高速公路的绿化,应围绕“回归自然、拥抱绿色”的主题和“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原则来布置和规划高速公路绿化。同时应注意:公路绿化设计重点应放在主线和路基边坡的绿化;色彩基调以绿色、红色和青色为主,图案则主要采用线条流畅、简洁传统装饰图案为主;绿化工程要进行总体规划,体现经济与实用、绿化与美化、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沿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在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尽量采用适地适树品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土质、气象等),结合设计要求及本地区草木的生长情况确定;采用“简单的、淳朴的、自然的”表现手法进行绿化植物的配置,使沿线绿化景观完全与大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绿化施工的最佳工期是雨季到来前,绿化物种的外形、体量和色彩需注意季相的变化,并注意提高绿化植物的管理水平及绿化工程本身的社会效益。因沿线山区保护动物多,应考虑在野生动物出行频率高的地段,设立动物通行天桥,既保护动物免受伤害,又为公路增添一道风景。

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以草坪、灌木和草花为主,选择树形优美的乔木作为孤植树,其余树种作为点缀布置.在互通区大环的中心地段,在不影响视距的范围内,设计稳定的树群,可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既增加绿量,又形成良好的自然群落景观,自然而壮阔,同时可减少人工抚育管理。

隧道景观设计注重洞口形式和进出口的绿化设计。洞口设计主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造型设计,选择洞门结构形态时,还应注意视觉上的相对感及与其它建筑物的主从关系,凸现隧道洞口的美学效应。隧道进出口绿化需满足视觉的要求,缓解明暗急剧变化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另外,洞顶和洞侧植被应与山体植被一致,过渡自然,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3 房建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选址与具体设计基本上采用按里程指标控制,沿公路主线两侧基本呈对称方式布置服务区建筑(有时甚至一条高速公路的建筑方案也完全或基本相同)。从而造成服务区直接与高速公路相接受公路交通噪声与汽车废气的污染较大,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唯设计师设计思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若采用上述选址方式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大填大挖,既不利于发挥服务区的服务功能,又对环境景观造成较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衡炎高速公路正是穿行于山地丘陵、河流谷地之间,自然环境优美,因此衡炎路的服务设施选址,应协调公路建设于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关系,突出体现服务设施的服务主体为“使用者”及周边的居民,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入其中。服务区、停车区选择在风景优美,山水俱佳的地方,尽量依山傍水,随坡就势,这样在方便司机停车、加油、休息的同时还可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本次在杨林服务区的选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运用。将杨林服务区定在山地植被丰富,绿意盎然的地段。在服务区的布局上,可以结合服务区的功能特点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或利用弃土人工设计微地形使服务区于主路之间隔离开来,使服务区的主体建筑和停车场等设施尽量布置在公路视线可及范围之外,利用线形自由灵活的减速、加速车道将服务区与主路连接,于闹中争得一块相对安宁、且景观环境优美的服务区。服务区内利用造园手法,将自然景观巧妙的借入服务区,同时利用植物群落和游路的区划,将服务区分成风景各异的绿化空间,使整个服务区山水交融,风景怡人,成为衡炎高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合沿线居民居住特征,在房建设计中,秉承着“历史传承,和谐创新”的原则,尊重当地地域特征和文脉,在建筑造型上,吸收当地民居建筑中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通过对建筑的实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刻挖掘设计出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采用当地的建材和现有常规建材为构筑手段,巧妙地驾驭材料的质地、肌理,创造性地美化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序列,精心打造绿色的建筑外环境,采用朴素、简约的建筑风格。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的灵活自由的组合,既达到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融合,又通过组合变化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3 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3.1 保护乡土景观有利于现代高速公路的持续发展

衡炎高速公路沿线自然风光秀丽,因此在沿线的景观设计中应树立面向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最大强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景观资源、最大可能地避免浪费资源、最大能力地挖掘开发新资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弃资源。

衡炎高速线路设计和建设阶段已充分考虑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河流水域、名胜古迹。在特殊路段必要时还适当地修改了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甚至是一棵古树(如k29大滑坡处枫香和古樟的避让和保护利用)。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同时,作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公路,设计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衡炎路灵活运用多种元素,构筑旅游公路的特色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化生态环保的时空走廊。

3.2 发掘乡土景观有利于自然融合与环境协调

衡炎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着重考虑公路环境与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减少人为雕琢和人造景观的痕迹。在考虑平纵、横断面相结合、填切土方平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不仅不破坏自然环境,还能通过对局部地形、物种的调整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不仅考虑到公路线形美观,还考虑到司乘人员良好的心理和视觉的感受,做到“显山露水”,使衡炎路真正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从公路建设一开始就应当杜绝乱开挖、乱取土、随意施工、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排水和防护工程应当配合景观设计,视线范围内的截水沟可利用植物进行隐性化处理:道路互通范围内的内侧边坡尽量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坡度普遍放缓,逐步取消违反人性化的圬工防护工程,采用地被植物替代;道路边沟充分考虑保护农田,沿线服务设施、各种桥涵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建议采用本地石材、木材等结构(如木栈道、古城墙等)应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并与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

3.3 利用和营造乡土景观为当地人的生活设计

衡炎路景观设计的主题为“回归自然、拥抱绿色”。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发掘沿线各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加以利用,由此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适当的进行艺术加工和变化,如构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既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在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海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富有节律感、多样性景观、使人心情愉悦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同样也为沿线经年累月生活在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公路周边环境中的当地人,提供一个相对熟悉、和谐的景观。

3.4 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范文6

关键词:景观设计;高速公路;绿化;规划结构;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way builder’s idea renewal, people on the highway has not limi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afety, convenience and durability, "ecological road", "landscape road"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freeway landscape design and how to carry on the highwa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reasonabl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expressway; greening; planning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景观设计是指将大地自然和人文所构成的一系列综合体,包括自然的风景,人类的活动,以及活动产生的符号利用美学进行规划布局设计和塑造。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对它的定义是:“景观设计的对自然环境的建设,包括一系列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对其定义是:“景观设计和土地管理专业是相关的,包括进行开发规划,分析管理和恢复。”而我国俞孔坚教授在《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中提到:“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就是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进行安排(Newton,1971),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应该结合对象的地理位置,所处场地的特征,空间中横向纵向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改造。

2、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概念与意义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和一般的观赏景观设计不同,它是一种要满足于运输行驶功能和观赏游憩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构成,高速公路景观即包括大自然的景观,也包括当地的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沿线自然山水,植被地貌,水体天象。人文景观包括沿线的构筑物(民居,庙宇,历史名迹等)和交通设施(休息站,收费站等)。高速公路景观应既有体现当地自然景观的美感,又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风俗。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特别是干线公路得到长足发展,横贯东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遍布中华大地。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约达8.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线型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视了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高速公路的兴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响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别是在公路营运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已逐步被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意识到,为此建立了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开展环保设计,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3、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

3.1两侧绿化带的景观设计

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绿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其宽度根据两侧的地物、地貌确定。同时,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树种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特征和地域适应性树种的人文寓意来选定,一般以常绿为主,如杜英、樟树、竹林、茶树等,并适当保持行车视线通透。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从而起到展现自然景色,诱导行车视线等作用。

结合两侧自然景观、地貌、地形及建筑物情况,克服高速公路与主线沿线地形地貌、周边景观不协调的缺陷,达到“自然和谐,消除视觉污染”的目的。

(1)、根据高速公路视域内景观观赏效果优劣,区别对待,景观效果好的路段打通视觉通道;路侧景观效果较差的路段栽植一些杜英、深山含笑、夹竹桃等植物进行遮挡美化路容、协调景观。

(2)、挖方路段景观效果较差的迎面坡及堑顶截水沟等,为减少路堑边坡给司乘人员造成的不舒适、压抑、紧张的感觉,可栽植一些植物,如夹竹桃、桉树等灌木进行遮挡,消除视觉污染。

(3)、碎落台景观,达到错落有致的美化效果,以乔木灌木搭配种植的方式进行绿化,从而形成乔灌木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4)、填、挖结合段,可采用种植绿化带隔离的方式,对路侧自然景观较差的低填方路段在护坡道增加种植景观树诱导视线。

3.2中央绿化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绿化合理选用植物,有效防止眩光;并通过植物颜色、形态等的变化,起到诱导交通,缓解视觉疲劳的作用。中央分隔带绿化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树形态稳定、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种植苗木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根据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进行分段分品种间种和搭配,减少品种的单调感和减少视觉疲劳,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3.3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

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其空间由道匝立体交叉围合而成,绿化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构图分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面积相对较小的空间采用规则式构图,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模纹式图案,其构图以地被植物为背景,用颜色各异的低矮的灌木搭配种植。面积较大的空间可采用自由式构图,类似于中国的传统园林,乔木、灌木搭配,但其种植密度需满足通视要求。匝道边坡可种植草坪或喷播植草并辅以少量的小灌木,既可以护坡又可以观景。

针对周边环境特点及风貌特征,以林地、山地为主的互通,设计时考虑通过植物设计实现互通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丛植成组团式种植,植物种类尽量与周边山体协调,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常绿乔木为主,点缀组团或色块,形成季相与色彩变化,达到层峦叠嶂景色秀丽的景观效果。

4、高速公路景观规划的结构设计

4.1防护景观

中央隔离带防护景观作为贯穿整条高速公路的绿化带,是高速公路绿化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是高速公路最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但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的绿化也受水分、降雨、风力、蒸发量、车流量等很多条件制约,后期需精心的养护管理。中央分隔带的苗木修剪后高度应达到1.6米,确保中分带回填土厚度不小于60cm,栽植的株、行距合理,满足防眩功能要求,确保不影响交通行车安全。

4.2立交桥景观

从使用功能上,立交桥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也是与其它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入口。但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它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立交桥作为高速公路景观结构中最重要的节点,它的布局影响整体结构,往往与入口的管理区连在一起统一考虑。需要融入乡土文脉,根据地域人文特性,通过丛林式的乔木植物造景,达到内部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形成主体绿化的风貌特征。通过观花植物季相效果特点实现景观特色,突出景观风格,以观花植物为主,突出植物的季相表现,配以常绿乔灌木,形成丰富的层次关系的同时兼顾冬季景观效果,营造季相变化丰富,色彩亮丽,具有季相景观特色的立交桥景观。

4.3公路线性与构造物景观

从景观设计方面考虑,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能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满足其对视觉景观的要求。公路路线能够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几何设计时要求平面、纵面、横面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缺陷。同时在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分离式路基,以减少纵横断面对自然和景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各种构造物的结构、造型、材料等均要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条件相适应,符合地域审美倾向,选材因地制宜。

4.4服务区景观

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景观设计是设计设计中的重要节点,主体体现在室外环境上,停车绿化分隔带、主建筑的外立面、停车广场、休闲广场、周边坡道。环境设计以绿色植物为主,总体效应达到从道路上看服务区主建筑在时隐时现在森林中,走进去应感觉进入规划有致的公园。停车广场以花卉、大树、灌木、绿篱、草坪形成立体融合的生态格局。修闲广场以灌木绿篱(冬青、七里香、四季桂)形成几何图案,以当季花卉形成装饰色、以乡村乔木成林,林荫树下有休息草坪,适当点缀地域艺术小品,如音乐喷泉、溪水、雕塑、座椅等形成公园式景观格局。周边防护坡道设计大型浮雕式图案,以历史人物、事件作为主题,形成视觉冲

击力较强的背景景观。

4.5两侧带状景观

两侧的带状景观位于高速公路与城区连接的位置,主要起到防护的功能;而道路沿线的两侧绿化带的设置,与道路中央隔离带一起构成“二板三带”基本结构的形式,主要功能为引导视线。绿化以通透为基调,削弱道路和环境的界面,使驾乘人员可沿线欣赏当地的山水风貌。

4.6边坡地被景观

边坡地被具有很强的护坡固坡的功能,它保护道路的边坡免遭雨水的冲蚀,保护水土不易流失,维护路基不轻易塌陷;而从造景意义上来看,有恢复山体自然生态景观,因此这一景观具有强烈的双重作用,同时又不像中央隔离带那样要求严格,具备一定的可塑性、自由性。

4.7休息站景观

根据设计规范,高速公路的长度在100公里以上时要设置休息站,一般为每50公里左右设置一处,供司机和旅客短暂休息,休息站包括停车场、加油站、减速车道、加速车道、汽车修理设施、餐厅、厕所、小卖等服务设施。在休息站内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起到防护、吸尘的作用,又要通过其艺术性布局,缓解司机和旅客的疲劳,因此符合功能的要求,又具有较强的美观是休息站的景观设计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