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技论文范例6篇

学生科技论文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1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

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

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组织学术论坛、开展科研讲座、优秀学生科研报告会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二、总结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生态化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2-0047-04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技术形态代表着人的存在样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的形态必然伴随技术形态的根本变革而变革。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后新的文明形态,比照通常把农业文明的生产力简称为农业生产力,把工业文明的生产力简称为工业生产力,可以把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生产力简称为生态生产力。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就是能促进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

一、提出生态生产力的意义

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这个新范畴的提出,源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自然界的生态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已发生根本转变。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农业文明是一种技术弱势,生态强势,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是一种技术强势,生态弱势,人与自然相对疏远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一种技术与生态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在农业社会,人类技术水平低下,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较小,基本上没有超出自然界本身的调节和再生能力。农业社会基本上满足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但是,这是低水平的满足,始终存在着人类生存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自然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一旦遇上气候反常,人类的生存就没有保障。所以,在农业文明中,人对自然必然抱着敬畏和顺从的态度。工业社会是人类凭借技术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社会。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工业社会,人们普遍把科学技术看成是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手段。工业文明对科学技术的片面理解,必然引出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也使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的提出成为必然。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杀人一万辩证否定。它继承农业文明主动适应自然的态度,摒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狂妄,主张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在提高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保护大自然生产生命的能力。生态生产力的要义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力与大自然生产生命的能力的有机统一,因此,发展生态生产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条件。生态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已经从农业社会的敬畏和顺从、工业社会的控制和征服,转变成发展生态文明所需要的保护和解放。

第二,为发展生态经济指明了努力方向。

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经济的理论表现是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它以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人类的经济行为与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生态、气候变化的关系。生态经济学强调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自然界承受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能力却是有限的,因此主张科技创新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以生态效益统领经济效益,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学以尊重人类的内在价值和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为前提,把增进人类幸福看成是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把保护和解放大自然生产生命的能力看成是人类增进幸福的前提条件。它要求彻底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努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生态经济立足于对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旨在既超越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和被动服从,也超越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过度改造和肆意破坏,主动适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努力将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发展物质生产力。这种经济模式以促进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为切入点,努力争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因而是生态文明的经济表现。

生态经济主张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发展物质生产力。保护自然的核心是保护大自然生产生命的能力。要做到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发展物质生产力,就必须努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所以,生态生产力的提出为发展生态经济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生态化科学技术的主要功能

生态化科学技术就是能够促成大自然生产生命的能力与人类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有机统一的科学技术。它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第一,从总体上看,生态化科学技术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

“可持续”这一范畴源于生态学,主要指生态系统应对干扰、保持自身平衡的能力,后来被引申为支撑人类长期追求某一目标的现实条件。这一范畴提醒人们关注与经济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限制性条件,如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气候等等,反思以往的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催生了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技术。从本质上看,生态化科学技术就是可持续性科学技术。

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将可持续性的目标和现有状况加以对比,明确差距;二是找到促成转变的方法和措施;三是把方法和措施投入实践。可持续性科学技术就是为制定目标、把握现状、促成转变服务的。

可持续性科学技术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群,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它必须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完整准确地界定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指标、度量,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二是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向度上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向度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和实现供需平衡为主要内容,以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为基本手段;社会向度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和利益均衡为基本内容,以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平衡为主要手段;生态向度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以及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基本内容,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取得合理平衡为基本手段”①。三是包容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一切理论和方法。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行动,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一系列要素,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维结构的复杂系统。可持续性科学技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也必然是系统集成的综合学科。

第二,从着重点看,生态化科学技术突出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益。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利用日益发达科学技术大规模改造自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文明的历史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生态扩张和深层生态介入的历史。这种扩张和介入在物质层面上,凭借的是由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在工业文明中,人类改造自然时关注的重点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大规模改造自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代价,结果,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和改造越来越大,形成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又引起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强烈“报复”,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远和对立,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在严峻的生存危机面前,人类不得不反思以往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反思以往的科学技术。

现在,人们已深切认识到,只有尊重人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并重,通过发展生态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以往的科学技术之所以会产生种种负面效应,根本原因不在于它们不够发达,改造自然的力度不够,而在于发展和使用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片面的。要克服价值取向上的片面性,治理已经产生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保证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就必须用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统领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突出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就是要围绕解决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发展科学技术,对已有科学技术进行改造。针对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主要应包括:一方面,围绕生态本身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对生态的认识。另一方面,围绕解决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进行学科综合和技术集成。学科综合必然导致诸如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人口学、环境法学、环境社会学、环境工程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的产生,形成生态学科群。技术集成主要是以节约资源、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为目的,选择和改进已有技术,规范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等在使用中的价值取向,使它们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形成合力。

第三,从最终目的看,生态化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需要的全面满足,潜能的自由发挥,还意味着创造上述要求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因此,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既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它的重要内容。尽管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但却意味着矛盾双方是非对抗的、有差别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看,要建设生态文明,还必须实现科学技术人文化。这就要求科学技术要最大限度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服务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服务于尊重人类和自然的内在价值,为人们热爱自然,享受生活,愉悦心身,提升境界,追求自我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

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和人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观念上看,它们都着眼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都把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当作目标。从实现的过程看,要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和人文化,除了遵循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外,一要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规范作用,用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科学技术,促使它们朝生态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二要充分发挥科技伦理、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的规范作用。科技伦理从真善美相统一的高度,提升科技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推动科学技术朝着造福人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经济伦理根据义和利统一、公平与效益统一等原则,规范和调整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行为;生态伦理以同时尊重人类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为出发点,提倡通过合理的生产和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支撑。它们相互配合,可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发展生态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力量。

三、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在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时曾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②。上述论断表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想化的物质变换必须一要做到“消耗最小的力量”,即既要全面掌握自然规律,又要少干扰自然界的自主运作;二要做到“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即符合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基本手段,理想化的科学技术必然是自然界的外在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当前,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也是通往理想化科学技术的必由之路。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必须高度重视可能面临的风险。

“风险”一般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有害事件的概率和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指出:风险的来源不是基于无知的、鲁莽的行为,而是基于理性的规定、判断、分析、推论、区别、比较等认知能力,它不是对自然缺乏控制,而是企望对自然的控制能够日趋完美。“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或“灾难”,而是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亏损和伤害的起点③。在今天看来,与科技的正面作用相伴而生的负面危害,由于表现的数量相对较少,故而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使用从来就孕育着风险。从根本上说,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预防科技创新和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预防的重点是由资源、环境和生态风险所引起的社会风险以及人类生存风险。不过也要看到,这仅是主观愿望和努力方向。要在实际上规避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必须切实贯彻“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德国有关生态问题的争论中,其基本含义是,“即使存在不完全的科学证据,人们也必须对环境问题(也可以推及其他形式的风险)采取措施”④。这一原则强调,一是要防患于未然,二是宁可相信风险将会发生,也不心存侥幸。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还缺乏必须对酸雨和其他污染问题采取行动的充分证据,但英国等国家还是开展了一系列预防活动,以避免可能造成的灾难。再如,对当今的气候变暖问题,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引起的,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并不一定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引起的,还有科学家用数据说明,全球气温上升并没有使两极的冰盖融化加快,等等。尽管如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仍是当今人类必须采取的行动,因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坏处。

在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时贯彻“预防原则”,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科技创新和使用的前景预见、成本核算、风险评估。前景预见就是把握生态化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工程等各个领域的未来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态、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一开始就杜绝那些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科技创新,在总体上校正发展的方向。成本核算主要针对新技术的开发,不仅要比较企业内部的成本收益,还要充分考虑“企业成本的外部化”,统筹考虑技术开发的企业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风险评估主要针对新技术的应用。技术越发达,潜藏的风险就越大,风险的隐蔽性就越强,因此,必须对使用新技术已经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包括经济、政治、伦理、生态等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与已经和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加以对照,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以便做出合理决策。

第二,进行相应的社会控制。要规避生态化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还必须从法律法规制约、伦理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监督、思想教育引导等角度进行社会控制。进行社会控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人们实现价值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可以为不同价值目标服务,生态化科学技术也是如此。以往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之所以不能及时消除,除了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使人类没能及时觉察到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给某些强势利益集团带来利益。因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某些人的私利、贪婪和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霸权主义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都密切相关。要使生态化科学技术顺利发展,除了充分发挥科技伦理、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的规范作用,还必须努力调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以求“把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把人们的思想认识调节得适用于科技发展所造成的形势,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趋利避害”⑤。

注释:

① 明庆忠:《从可持续发展思想走向可持续性科学》,《光明日报》2007年11月29日。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③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④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3

1.1信息类工科网络理论课程体系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出,课程体系应是“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围绕工科学生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为理论主导,全面构建适合工科学生的信息类网络课程体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促进,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网络知识的需求和水平,推动层次化网络工程能力培养。从网络理论、网络编程、网络协议仿真、网络规划等方面设计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课程;设置多个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将所学网络理论运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理论层是其他课程的基础,需要具备的先修课程较少,是学生起步学习网络技术的开端。实践层中的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开发、组网技术、网络编程、网络规划和设计、分析和解决网络问题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工程层中的课程以科研项目研究和实践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网络协议分析和创新开发的工程能力。

1.2网络工程技术的重点

不同专业的网络工程能力培养要求侧重不同,因此设置了不同的网络课程和实践环节。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可以具有4种不同的培养侧重目标。培养目标不同,除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主干课程相同,其他的网络课程设置有所区别,所对应的网络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要求也有所不同。表2中不同培养目标对应的网络工程能力培养要求分4个等级,其中等级1为低要求,等级4为最高要求。

2网络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2.1网络仿真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工科信息类网络课程体系中包含多门实践性课程,如果增加对重点、难点的实际演示和实验,将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工程能力。使用仿真软件可以部分替代实际设备的需求,具有低成本、易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网络仿真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1)针对课程体系的难点和重点,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仿真软件,通过仿真演示和实验,增强理论指导工程实践的效果。(2)增强仿真软件的实践环节,网络课程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演示环节的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3)对仿真软件提供操作指南,使授课教师方便对重点、难点进行演示选取和操作。包括VmWare、Wireshark(Ethereal)、Sniffer、数据包生成器、PacketTracer、BosonNetsim、NS-2等仿真软件对学生网络工程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4)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学习和实践网络知识。仿真软件对实际硬件要求低、成本低,学习效果明显。

2.2网络编程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很多IT企业非常重视网络软件的开发经验,在工科学习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网络编程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1)以最小化的资源需求实现网络编程的能力培养。网络编程需要搭建网络环境才能测试程序的可行性和执行性能。利用虚拟技术将一台物理上的计算机变成逻辑上的实验网络环境,从而满足编程环境的测试要求。(2)网络编程实践将复杂的网络编程知识分解为相关的单元训练,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零起步进行网络编程,模块化地进行设计和实现,在短时间内实现网络编程的基本要求。(3)网络编程的教学过程以网络层的核心协议IP为中心,涉及从链路层的地址解析协议,网络层的多播协议和控制协议,传输层的两大协议以及应用层的各种应用协议的综合。(4)设计大量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技巧,从而培养分析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包括网络流量统计与分析、网络扫描、网络拓扑发现、网络攻击与防范、网络服务等。

2.3网络配置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学生在实际中接触网络都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比如电子邮件、FTP、WWW等网络提供的服务,这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讲授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作为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掌握和应用这些方面的网络应用实践。(1)学生最为熟悉的是网络应用,所以首先指导学生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构建服务器,包括DNS、DHCP、WWW、FTP、e-Mail、VoIP等服务器的构建和服务配置,实现服务器集群的网络规划培养。(2)网络配置必须依赖具体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操作系统对应的网络服务配置方法也有所差别,需要对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及网络配置进行实践,从操作系统的底层开始掌握网络配置的工程能力。(3)网络层和链路层的路由和交换设备在网络实验室中也是可以配置的,学习路由器的初步配置,实现报文正确转发及基本的防火墙功能。对于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命令的熟悉,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配置网络设备的能力,所以这里可以采用网络仿真软件的方式,以便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2.4网络规划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网络规划工程能力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布线方面的工作。综合掌握网络规划技术,将提升所培养学生远期的职业潜能。(1)设计实际的网络规划案例,指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部署实施、评测、运行维护等阶段的具体实践操作。(2)研究网络规划所涉及的高级网络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资源设备、下一代网络技术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对网络规划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3)对网络规划中的网络优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故障分析、网络扩展与升级、网络测试及评估等问题进行实践练习。(4)网络布线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是网络规划中很重要的部分。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学生只能在认知实习中参观校园网中心的布线,感性认知网络布线的规范,也可以让学生分析学校宿舍、教学楼等综合布线的规划和不足。

3工程能力培养效果评估

网络工程能力的培养效果,需要建立客观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评估学生掌握的网络工程能力,另一方面便于改进网络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法。

3.1网络工程能力评估指标

首先应当建立一套客观的网络工程能力评估指标,采用合适的评估技术衡量学生的网络工程能力掌握情况,最终给出合理的评价结果。根据工程能力培养涉及的四个方面内容,将工程能力评估指标细化。网络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网络工程能力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工程能力的评价由5个部分组成。每部分所占比例可根据工科不同专业对网络工程能力的要求而定,比例高的工程能力需要重点训练。对每个工程能力实践的方面,细化成多个量化等级指标。例如网络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以根据成绩的区间划分成A~D4个等级,而对于网络仿真的工程能力,从“C”等级能够理解仿真演示的原理与内容,到“B”等级能够对网络传输的报文进行抓包并分析其有意义的字段含义,达到“A”等级能够熟练使用高级的网络仿真软件,或者能够熟练运用路由协议配置仿真软件的能力。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工程能力锻炼,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相应的网络工程能力。

3.2工程能力效果评估技术

网络工程能力的评估转换成量化评估指标后,定量评估学生的网络工程能力。根据学生对每个指标中A~D4个等级量化分值的掌握情况取最高等级,再结合指标间的权重变化,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工程能力掌握情况。因为每个评估指标中的高级别均覆盖了低级别的工程能力,所以每个评估指标取学生掌握程度最高值,每个评估指标根据模板可以转换成相应的百分制数值。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考虑学生培养目标侧重“计算机工程”,可以将各指标间的权重X1~X5设置为均等,如果培养目标侧重“计算机科学”,可以选择指标间的权重,如果培养目标侧重“软件工程”或“信息技术”,可以选择指标间的权重。

3.3工程能力效果评估结果

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网络工程能力。如果需要衡量简单快速,则适合选择方案1;如果强调理论深度,则适合选择方案2;强调软件工程或者信息技术能力,则适合选择方案3。每种方案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学生1,在评估方案2中是良好成绩,而在方案1和方案3中则可能为中等成绩,从指标等级可知,该学生网络理论知识掌握较好,需要加强对网络配置能力的实践。再如学生3在方案1和方案2的评估结果为不合格,而在方案3的评估结果中为合格,从指标等级可知,该学生的网络理论知识不足,但具有较强的网络编程能力,所以该学生的编程能力较强,需要加强网络理论学习。

4结语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4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院 系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胡玉凤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应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方可进行论文正文写作;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年9月25日”或“20**-09-25”。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5.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注:表格的大小可视内容的多少可自行调整。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5

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都是在他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几乎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要使用公共资源。即使是完全由个人辛勤探索获得的成果。要成为被他人承认的知识,也需要一个由人们进行独立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这种社会本性决定了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在于公认的学术规范平台上。

2.学术规范可以减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易错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一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极为复杂,且又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因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都受着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个人情感等等的局限,这就使得个人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需要相应的规范,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努力以尽可能减少这些偏差和错误。

3.学术规范可以消除个人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必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不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走捷径、去投机取巧地多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甚至会出现种种越轨的行为,如伪造、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必将严重地损害个人、单位以至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

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导致研究过程差别很大,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读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进行综述,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3)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解答各研究问题;(4)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等。由此可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必须应该将毕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的方法介绍等,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但在国际、国内引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所用得研究方法不明确,所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就很难判断,只有清晰合理的研究过程才是证明其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主要尺度。

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至少应包括:(1)选题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着眼于选题的质量,主要是看选题是否有新意。(2)观点规范。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3)论据规范。论据是否充分、翔实,论据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要能有力地阐述观点。(4)论证规范。论证是否严密,富有逻辑性。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言之有序。天衣无缝。做到概念判断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5)结构规范。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绪论、本论、结论各部分的主次详略要得当,段落划分要合适,全文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6)语言规范。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语体风格,是否准确、简明、平易、通畅。(7)格式规范。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构成是否完整。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每一项目都应符合规范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3.加强指导,实施指导教师责任制。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1)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2)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3)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4)负责设计调查(实验)大纲、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5)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本科生立论和分析调查(实验)结果;(6)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按规定格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如毕业论文结构规范,中外文摘准确,参考文献引录正确等;(7)本科生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写出有针对性的鉴定意见;(8)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论文答辩,针对毕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指导本科生进行修改;(9)通过答辩后,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考核标准和答辩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4.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过程制度的规范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由评阅人和专家共同构成学位论文评阅组,评阅组人员的组成中通常至少应有一名同一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送审到提交评阅意见应保证评阅人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评阅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当聘请同行专家和校友作评阅人,增强了论文的认同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各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在本科生学士学位评审过程中,分项、分栏列出对论文评阅的要求,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先进性、论文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主要贡献、论文的错误及有待讨论的方面、对论文的修改意见等分项评审给出鲜明、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这种量化的做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更有依据,一方面要求作者综合考虑论文的各个方面,不应忽视论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励评审人尤其是专家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使论文评审更有针对性。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6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