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探究

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探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伦理道德危机。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领域的生力军,加强其科技伦理素养培育是高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目前,高校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探究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有效对策对提升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促进科技造福人类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伦理教育

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领域的生力军,其科技伦理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创造、转化和运用方向,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和平与安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被打上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印记。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技术的进步,随之而来也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只有在正确伦理道德的引导下,才能朝着服务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在2018年两院院士会议上提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1]并多次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状况并不乐观,科技伦理教育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3],“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那么,在素质教育视角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科技理论教育,全面提升其科技道德素质和伦理素养,对确保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运用造福人类的正确方向就非常关键。

一、当下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人才的第一平台,应该直面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科技发展与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严峻挑战,进行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规范其科技行为,提高其综合素质。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状况却令人堪忧。首先,重理轻文,忽视“做人”的理念教育。科技伦理要求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道德的统一。它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每时每刻都在体现人的价值要求与道德取向,要求科技发展必须坚持在人类的道德底线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科技伦理教育就是对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人,进行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以及在科技活动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科技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平台,是开展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但多数高校忽略了科技发展对学生伦理道德的冲击,对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做事”,忽视“做人”。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是教会学生“做人”。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技轻德的现象,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和原理的讲授,忽视科技伦理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弱化,学习的功利性倾向较为突出,这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偏离的。其次,教育方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高校进行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在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以及未来科技实践应用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伦理情怀。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缺乏人文关怀,被动性较强,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提高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实效。科技伦理教育具有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教育过程漫长、教育效果不可量化检测等特点。仅仅通过传授一些科技伦理知识,不能引起学生对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更不能将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转化为科技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的自觉意识,科技伦理教育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枯燥、单一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对大学生科技伦理素质的培养收效甚微。再次,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缺乏深刻性。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应该与当下层出不穷的科技伦理相对应,内容要深刻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发人深省。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伦理学或科技伦理教育等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知识的普及,但内容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多数着重于专门理论研究,在主讲教师的配备、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都与本门课程所承担的教学目标不相匹配,不利于形成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些高校尽管在一些专业科目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科技伦理教育内容,但只是作为相关科目内容的附属品一笔带过,根本达不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科技责任意识的效果。当前高校不断出现的论文剽窃、数据造假、考试舞弊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反映出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状况堪忧,而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内容空洞、无力甚至是乏味,不能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反思成为科技伦理教育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缺乏专门从事相关科技伦理教育的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5]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教育内容的传授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败。高校无论是开设专门的科技伦理教育课程,还是把科技伦理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其他科目中,都少不了具有良好科技伦理知识和素养的授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但是由于我国科技伦理教育提出较晚,现在高校的许多教师自身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技伦理教育,即使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科技伦理知识,不成体系,也不完整,在对学生开展科技伦理教育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不论在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阶段,都没有设立普及性科技伦理教育专业,科技伦理教育没有确立学科地位,因此,科技伦理教育也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师资力量的严重紧缺,直接影响到科技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严重影响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和责任意识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对策探讨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面对新世纪产生的科技伦理难题以及当下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培养技术和道德兼备的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实现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科技伦理作为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认为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为人类解决所有问题,相反人类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科技发展以及人类对科技的滥用和误用造成的。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在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指导下发展,要求我们把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把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科技素养与伦理道德素养的和谐发展。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营造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7],这为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理念指明了方向。教育不仅要达到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目的,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人道主义理念,使其学会正确应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因此,高校应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科技伦理精神的培育,自觉担负起运用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科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责任,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塑造自己的品格与德行。既要把科技发展进步的最终目的和指向—人类的幸福,跟学生讲清楚、讲明白,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在人道主义原则指导下运用科技知识,防止科学技术的滥用,还要在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教育对学术提出的道德要求来合理选择与编排相关教学内容,实现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价值引导作用。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完善其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严格的科技道德制度对大学生的科技不端行为进行制约。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和学术责任感。第二,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浓厚的科技伦理氛围。高校应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育形式,努力实现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立体化、常态化。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把科技伦理教育渗透于“两课”教学过程中,强化大学生对科技伦理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其思考现实中的各种科技伦理难题,并组织他们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抒发己见;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拓宽科技伦理教育的传播渠道,鼓励科技伦理教育进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广、速度快、人员集中的优势,开设专门的科技伦理教育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使科技伦理教育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高校还应该强化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挑战杯”“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园科技文化节等科技实践活动,寓伦理教育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充分发挥科研实践这一途径难以替代的功能和实效。高校还可以定期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种专题讲座,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在科技研究与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的科技误用、滥用给社会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增加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说服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征服自然以及科技万能的价值观与科技观,树立科技为人类造福的价值理念。第三,优化教育内容,增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必须优化教育内容,在科技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把科技伦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将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科技道德规范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大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和高尚的责任意识与伦理素;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科技伦理教育的有益经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或设置相对独立的技术伦理课程。以下两种方式可以参考:其一,在进行科技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融入科技史的相关内容。科技史是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的客观反映,它主张使科技人性化,架起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桥梁。科技史不仅研究科学技术知识或思想的生长历程,还研究人、研究科学家。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奋斗历程、思想境界、献身精神,在创造科技发明中的人格力量以及科学家身上折射出的求实、创新、坚毅、谦虚的高贵品质都是丰富的科技伦理教育资源。其二,推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懂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方法,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伦理难题,如环境伦理问题、工程伦理问题、生命伦理问题等。要使科技发挥其积极作用,消解其负面影响,使其与人道主义理念相适应,学校科技伦理教育不能对这些新的科技伦理问题视而不见。第四,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2018年两院院士会议上要求广大院士“传播真理、传播真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言为士则、行为示范,提携后学、甘当人梯,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8]。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论文造假行为频频出现,这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科技观和道德观密不可分。而教师是有特定职责的工作人员,在传授知识中注重育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名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其一言一行、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治学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曾指出高校教师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9]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科技伦理专项培训,规范科技活动。一方面,上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科技伦理教育的培训工作,举办科技伦理教育培训班、备课会及教学观摩活动等,提高教师的科技伦理水平;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相关机构要起到监督作用,对刻苦钻研取得的成功,起表率作用的行为应予以奖励,对侵吞、独占等不符合科技伦理道德的行为给予惩罚,使科研行为形成良性循环,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此外,教师要在治学、处世等方面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以身立教,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在教学科研与工作生活中规范自身的科技行为,发挥教师良好的科技道德实践行为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提升。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科技伦理教育究其根本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伦理责任,它的目标不是追求最大的“善”,而是避免极端的“恶”,是人们为了减少或消除科技活动的潜在“危险”,对自己的科技活动负的前瞻性责任,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科学素养的提升。面对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大好形势,高校既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不能忽视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人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加强科技伦理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积极培育新时代新青年,以便缓解层出不穷的科技伦理困境,最终实现科技造福人类的价值追求。

作者:王娜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