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就业竞争力提升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就业竞争力提升

摘要: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还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情况为例,探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就业;就业竞争力

在国家号召全民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最具备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如何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充分整合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并存[1]。面对挑战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应牢牢把握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特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增加就业、创造高质量就业及推动大众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提升就业竞争力[2]。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企业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和政府机构工作模式逐步精简的现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3]。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874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40万人,再创近1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新高。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用人单位却纷纷表示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人才需要。就高校而言,应该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制定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型方案,发挥科技创新的“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大众创业的新浪潮。

一、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

(一)实际工作经验缺失

通过对百度百聘、智联招聘官网提供的针对本科毕业生的招聘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上都会添加上一句“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而一般不要求有工作经验的职位,需要的人才学历大多是大专以上。用人单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存在实践经验缺乏、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对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个要求,经抽样电话问询得知,这个工作经验可以指真正从实际工作中获取的经验,也可以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科研、竞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所获取的经验。

(二)交际能力缺失

除工作经验欠缺造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以外,交际能力差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时的一个短板。针对此问题,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8197—198班同学发放问卷59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回收率93%,符合统计要求。按照交际能力相关问题由强到弱统计问卷结果,分数对应由低到高。在回收的55份有效问卷中,得分在0—10分之间的有2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9%。这部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顺畅地与人交流。得分在11—18分之间的有2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0%。这部分同学与他人交流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得分在19—25分之间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1%。这些同学与人交往时存在严重障碍,甚至有一定的自闭倾向。从以上分析可知,该班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问题甚至有严重困难的学生约有51%,整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研究发现,人际交往困难的同学,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很少参与社团活动,几乎没有与他人协同工作的经历,甚至有一些学生秉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不善言谈,表达和沟通能力差。

(三)自制能力缺失

大学生经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系列的应试教育后进入大学校园,通常以通过考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与部分用人单位的HR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后最容易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是好意气用事,在工作岗位中,遇到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或者危害个人利益的事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社会进行排斥和反抗,甚至会撂挑子、辞职;另一种是自理能力差,惧怕困难,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如何逃避。

二、科技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一)科技创新能够增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替代欠缺的“工作经验”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他们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利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一系列科学和技术方面创新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并运用课堂知识,扩大知识面,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加大科技创新能力训练的力度,为学生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创建了创客空间、创业园、学生工作室,并配备了创业指导教师。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院系的积极推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创新团队中,更多的学生通过参加个人赛事或者团队赛事获得技能的提高,学生在就业面试时充满自信,即便面对无比苛刻的面试官,这些经历过科技创新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获奖和参加项目的证明来展示自己已有的实践能力,从而解决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大学生协同工作、人际交往的能力

高等院校承担着大量的交叉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科研任务,师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构成了新的“学群”[5]。在完成这样的科研任务时,一般需要多个专业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科研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成员不仅有效地发散创新思维、拓宽学习思路和提升个人能力,还学会与团队的其他成员团结合作,协同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要分享查阅的文献,共同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进行结果分析等,协同工作的能力在就业前已经得到大幅的提升,与之相应,人际交往能力也必然获得较大的提高。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每年通过学生投票方式在毕业生中评选出“信工之星”10人左右。通过对历届“信工之星”入选者的个人经历进行研究发现,80%的学生具有参加科技创新团队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对该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三)科技创新能够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自我约束的能力

大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特别是面对一些较为新颖或者技术比较先进的发明、科研项目时,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可能需要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来解决,可能尝试多次方能成功,甚至有时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6]。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此外,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单纯是学生团体的行为,还是有指导教师带领的团队活动,指导教师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还能指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实现自我规划,从而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与途径

(一)完善科技创新队伍的主体和核心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团队,团队的主体人物是学生,而团队的核心则是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在选聘指导教师时,要重点选聘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指导团队。他们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和个人特长,按照学生情况划分团队或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收集信息资料、撰写科研论文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难题,增加学生自信,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仅提升自我能力,还能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二)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良好的条件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尤为必要。首先,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以完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可以分为学校—学院、学校—学生两种类型。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该校于2016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为学校直属机构,负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规划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由创新创业学院带领各二级学院完成相应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同时配合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每个二级学院任命一名创新创业就业指导主任,直接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这样,把创新创业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多次的主任外出参观、培训、调研等活动,也更好地提升了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业务管理水平。

(三)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应该在实验场地、实验设施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对于学生科研成果的认定、专利的申请、设备的配置方面提供经费保障。此外,对获奖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应及时给予奖励,激励学生再接再厉。支持及奖励应具有连续性和长久性。为此,高校应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诸如科技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活动与竞赛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从制度和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及指导教师科技创新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学校每年组织专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审,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的创作人员及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在学院中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四)建设科技创新及学术交流服务型平台

为了释放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思想,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丰富多彩的学术与科技交流尤为必要。高校可定期邀请来自学校、企业的专家学者与学生分享前沿科技。此外,国内普遍开展诸如“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东升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类赛事,高校可以依托这些赛事,组织自己本校的选拔赛,或者与其他高校联合组织联谊赛,形成一个以赛促学、科技创新的良性平台。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近两年狠抓科技创新,每年组织两次校级赛事,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级赛事,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率也随之提升。

四、结语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仅为大四毕业生,而已经就业的学生在就业单位的表现、薪酬等数据无法获取,对就业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持续性良性影响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科技创新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是否存在正向效应,本研究没有涉及。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推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何以制度激励及约束创新团队,以管理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交流强化科技创新氛围,本研究给出了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时效性和长期性,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裕群,国福丽.论经济发展和高教发展中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第一资源,2008(3):102-117.

[2]丁明磊,陈宝明,周密.以科技创新开启就业“新空间”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6(6):18-23.

[3]吴高波.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0-108.

[4]宋德军.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6):34-42.

[5]肖德武.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学会建设[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7.

[6]董涛,贺慧.中国专利质量报告: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实施情况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5(2):220-305.

作者:吴文红 侯梦凡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