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例6篇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全语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36-1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课程应是平等而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为教育对象,也为教育手段,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构成完整的全语言教育体系。全语言教育并非特指某一专门的课程教学方法,而是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中完善当前的学科教学方式,其突出特点正是表现为语言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必将对传统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理念以及基础教育政策产生巨大的冲击。

一、当前全语言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

全语言教育思想体现了语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语言认知规律,指引着语文课程的改革趋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影响极为重大。全语言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个人成长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全语言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传统的师生关系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遏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全语言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和谐民主的情感沟通氛围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精神上的契合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一种方式,这对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程结构的多样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不仅包括教师对于特定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包括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正确处理与选择。全语言教育强调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主张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切实的课程学习需要来合理安排。

(三)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全语言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策略上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如今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转变可从以下几点看出: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学生自我情感的感悟过程;重视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突出学生课外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意识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个体间信息互补的重要方式。

二、全语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提升策略

全语言教育背景下,教师本身应积极适应自身的角色转化,实践素质教育的基本改革内涵,从教师观与学生观的双重角度来构建全新的教学发展体系,完善自身的教学改革理念。从教学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提升,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活动

全语言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体现为一个整体,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活动得到有效的训练与发展。无论是小学语文中涉及的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回归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加以开展,方能体现语文课程本身的实用功能。在学生生存的环境和背景下安排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活动形式,提升整体语言素养。

(二)在灵活的语言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全语言教育的实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灵活有效的语言环境必定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习得效果。无论是心理环境还是物质环境的构建,都应服务于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敢说、会说,充分展示自身的语言天赋,促进自身的语言表达。

(三)在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养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知识存在着一定共性,全语言教育思想正是主张将这样的共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打破以往学科界限的束缚,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升。不同的学科内容能够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语言表达素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四)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构建中体现完整的教学体系

语言的学习在形式上可以被划分为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四者应当被置于统一的整体之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语言系统的不完整。教学目标的构建正是从独立的角度阐述了不同语言因素的实现过程,从而在教学体系上呈现出相对的完整性。

三、结语

全语言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结构还是整体教学观念都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在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小学语文紧紧抓住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大课程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个性化学习意识,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当前全语言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实践指导都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归纳,关于教师的教育观、评价观等体系都还在探索建立当中。相信全语言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必将迎来崭新的教育改革浪潮。

参考文献:

[1]武玉敏.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下),2010,(08).

[2]蓝启杰.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文2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尊重;有效语文教学

2013年12月20日,有幸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厅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讲座――《基于尊重的语文教学》,很受触动。我们平常提得较多的是“尊重学生”,从没有提过“尊重语文、尊重自己、尊重遗憾……”肖老师从另一种角度为我们诠释了语文教师应怎样去解读课标、教材,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语文”,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尊重”的关注和一些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细读课标,我们不难看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课程理念,不得不提到“尊重”一词,尊重课标精神、尊重语文学科特点、尊重学生……然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在践行新课标理念吗?我们离课标要求还有多远?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何还是效率低下?”基于以上,我想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尊重课标精神,把握语文课程特点和目标――实现有效语文教学的前提

新课标前所未有地强调“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再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但是,现在很多语文课,尤其是小学中高段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教师围绕内容的理解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着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忽略文本语言的咀嚼、揣摩,无视文本在表达方面的示范作用。也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总体目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在小学阶段要训练到什么程度。可见,对新课标的学习与解读还需细致、深入,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真正把它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语文教师该做的事――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有的放矢,我认为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二、尊重教材特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实现有效语文教学的保证

无论哪一套教材,都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与智慧,它们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内涵,有很强的科学性,是阅读和写作的范本,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翻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排的特点及意图,每册教材都贯穿“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习学习、整体推进”这个总体特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因此,教师必须潜心解读教材,从文本入手去琢磨编者的意图,研究作者的写作目的,揣摩语言表情达意的形式,这是实现有效语文教学的根本保证。

三、尊重学生主体,做好组织、指导与引领――实现有效语文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提了很久,但是真正落实了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很多时候还是占据着课堂的话语权,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与一切实践活动,却还不知不觉。试想,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课堂效益能提高吗?我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年龄特点,落实年段目标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因此,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课标分年段提出了学习目标。就说“识字与写字”的第一条目标,1~2年级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3~4年级是“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5~6年级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从这些可以看出,要求是递进的、螺旋上升的。那么,相应的教学活动就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不能三个学段用同一种方法。我们在听课中也发现,在阅读课教学中有的教师也没有尊重学生的年段特点,抓住词句引导学生大谈感悟,忽略各学段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具体要求。可以这样说,没有体现年段特点的课堂,就无法落实年段学习目标,有效教学从何谈起!

2.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学会等待、引领

课标中有一句话我一直长记于心:“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但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省去了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甚至对学生的交流感悟“一刀切”。学生有必要学会梳理,是一次很好的概括与表达训练,而我却在匆忙中草草收场,更谈不上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了。看来,教师要真正退到幕后,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谈何容易!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心平气和,耐心等待。当然,尊重不是放纵,应以文本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为前提,同时需要教师巧妙地点拨。

3.尊重课堂生成资源,顺学而导

我们常讲教学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要精心预设,更要尊重生成,因为课堂生成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同样是《成吉思汗和鹰》这课的教学,一位教师让学生读课文8~18自然段,完成下表:

反馈完毕,教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成吉思汗的心情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愤怒。教师再让学生看看还有什么发现,一个学生说鹰的动作越来越猛烈。教师很吃惊,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得头头是道,还有学生受启发说可以看出鹰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教师当场就表扬:“真了不起,能通过动作去体会鹰的心情!”马上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个有矛盾的问题:“老鹰这么急切地想救主人,可主人――成吉思汗为什么还越来越生气以至于气急败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准备发言。教师话锋一转:“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去看看吧,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在成吉思汗四次接水和鹰四次打翻水的语句旁写下自己的想象。”后来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表达也很精彩,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把握住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位教师就是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发现,引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所以课堂精彩呈现!像这样的例子在名师的课堂、自己的课堂都时时出现,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表现精彩,课堂才出彩;只有尊重课堂的生成,顺学而导,教学才真正有效。

语文教学是富有情感的教学。尊重,源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视,关乎一位语文教师的良心与责任;尊重,源于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情怀;尊重,源于对生命的关怀,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包括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成长状态!相信基于尊重的语文教学会让我们成为儒雅淡定的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快乐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语文教学走向有效、高效的理想境界!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文3

参考文献:

[1]赵爱玲,张莉.二十一世纪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高建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56.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课堂效果 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36-02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通用的教育手段。课堂教学的优势是可以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里教授知识,具有任务性和专业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授课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点,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质量,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法等元素共同组成。小学语文课程看似简单,但是,对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孩子们来讲,存在一定困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有准备的进行教学准备,有计划的具体实施,有步骤的逐步提高。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存在难点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受限。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教学方式,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固定的学。整个授课过程就是一个单纯的讲座。在新课程改革的催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改革幅度仍然不大。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沿用讲解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课中,受教材限制、时间限制、教学体制限制。教师无法发挥出语文教师的特长和个性魅力。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无法养成思考式学习习惯。教师和学生仍然处于教学活动的两端。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落后。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多数人认识不到小学语文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尽管天天在强调语文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上。语文课程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就是因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吸取的营养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常识性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开发智力。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注重语文基础常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其他几个辅助方面的培养。教学理念没有紧随时展需要。

3.教学过程缺少环节设计。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是经过教育专家的精心研究确定实施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在必要内容的设置同时,更是注重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像一首歌曲一样充满婉转和激情。教学过程要经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在课堂操作过程中,根据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但是,当前的教学过程,这一点做的明显不够。能够用心准备不同气氛教学的教师非常少。教学过程显得单一,缺乏活力。

4.课堂教学辅助设备缺乏。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发展也相对失衡。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层次分明。在城市小学中,多媒体设备已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但是,在乡镇小学中,多媒体教学实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课程内容用最直观、最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现代的小学生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语文课堂辅助设备可以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形象设计。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思考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课堂教学制度。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在备课时,明确这一节的重点在哪里,应该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要实现的教学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组建,避免因为迁就内容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同时,我们要尝试建立一种课堂教学制度。这种制度包括教学的重点、教学的必要手段、知识点掌握程度等等。之所以要建立这种教学制度,就是监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把课堂当成必要知识传授

地点,让必要的知识能够完整教授。

2.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体验式教学。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就是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而语文课程是所有学科启蒙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学习,小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字词句,能够明确语言之间的关系,能够读懂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力提倡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开展与课程有关的主题活动,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会对自己的爱好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教师在活动中,更要好好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并一一做好记录,通过分析认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体验式教学能够让知识融会贯通。

3.运用艺术感染力进行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是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的课程,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向艺术性思维前进。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文学艺术性的思考。把艺术熏陶放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从从小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身边人和身边的事充满感恩。

4.把握创新精神,实现语文教育紧贴时展。小学语文教学是传统的学科项目,既然是传统就有其固定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小学生家庭背景因社会背景而呈现出各有不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实际上就是让语文教学符合时展要求,从内容和模式上反映时代对知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运动历史方法和横向对比方法将语文课程与时代相连接,将语文教学推向科学发展的阶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一种考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小学阶段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周刊》,2012年22期。

[2]陈小平,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实几件事,《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13期。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文5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空间。(5)重新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原来教材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6)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7)“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

总的来说,新教材可用四个字概括“新、实、活、宽”。“新”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结构方式、新的编写风格。要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以发挥好教材的整合发展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根据课标精神,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凭借,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发挥主体作用,丰富完善教材,教师既要做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新教材的建设者。

三、突出重点,大胆改革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到80年代、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提问、板书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的探索中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扬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换师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二)抓好“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文6

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所谓工具性,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进行“双基”教育;所谓人文性,则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内涵,渗透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这种本质属性,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

一、精研语文课程特征意义,及时发现教学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喜人的局面: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教育教学策略形式多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尤其是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教师蠢蠢欲动,课堂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但目前大多数课仔细品味起来,总感觉是“看头”有余,“味道”不足,语文教学语文味越来越淡了。例如,曾听了一节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九寨沟》一课,上课前教师首先播放了一首深情豪迈的歌曲《神奇的九寨》引入课题,然后再出示一幅幅关于九寨沟的美丽风景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朗读课文,仔细品味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最后再次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让学生去领略祖国河山的美丽壮观与神奇,渗透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教育,以此结束全课。本节课虽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渗透,但美中不足的是语文知识和技能却涉猎很少,总感觉是一节思想品德课。又如苏教版第五册的《我想》一课,教师为了使课堂精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新课改的“新”,对本节课的生字词教学只是做了蜻蜓点水,然后花大量的时间用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由于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到位,因此学生的朗读训练效果也不理想。为了体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最后安排了小练笔,仿照课文写一段话的练习,由于授课期间对文本的鉴赏不到位,小练笔也 只是走了形式。一节课下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的语文知识很少。

以上现象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新课改理念中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丰富人文内涵,即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于是,大部分教师就片面地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发,顾此失彼,从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这一特点。上课为了新教法而教,好像在课堂上咬文嚼字,玩弄文字就不是新课程了,从而导致了课堂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例如: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形式化。有的新课标示范课为了“展示”教学新风貌,未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语言及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就匆匆地进入合作讨论,“生涩”的、甚至无价值的讨论,很难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花拳绣脚,教学内容空洞,学生获得的语文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寥寥无几。

二、积极理清课改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能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