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例6篇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文1

一、注重阅读,将其融入到语文生本教育中

生本教育理念主张:“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小学语文生本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阅读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生本教育的启发性将为小学生的语文思维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师讲授知识前提下,需培养学生运用发展与多元化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进而思考语文文化中的哲学。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边思考边阅读的习惯,并善于通过总结加以深刻理解,并敢于表达自身情感。教师应培养学生注重总结思考,也应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与思考,从而为其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小学生语文结合阅读式感悟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兴趣,运用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习惯。也由此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擅用情感的观念看待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不断反思、思考,探索出一个生本教育理念发展的方法与对策。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学素养的培育,进而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在生本教育过程中需懂得教会学生运用所阅读的体会及情感进行表达,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交流,以培养其活跃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通过与人交流学会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以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语文阅读学习对生本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以以上方式保证教学的进行。

例如,在小学古诗词《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教学中,教师需培养学生感受其意境。根据意境,教师可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此时,可用多媒体为其配上中华传统文化音乐风格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再结合一些作者当时的背景资料阅读,使学生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及情感,最终加深学生对诗词、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求知

在生本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应始终是课堂及学习、思考的主体。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提升其学习及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并在生本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融合中,实现最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要求。在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善于在注重问题引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中,将涉及大量的语文信息,而进一步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使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的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也可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升其交流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及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注重设置问题的层次性,并结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学生进行教学的程序性规划,以保证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教学质量与成效。学生也需在课堂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一些讨论素材来提升学习成效。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知识运用技能。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性,教师应善于使小学生在自主探讨与交流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并扩展学生的思维体系,使其逐渐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还可运用深刻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并提升知识的吸收能力、表达及运用能力等。因此,进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文2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实施模式 探究

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述有关课程标准问题时提出:“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关于课程实施的表述部分又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目前虽然多版本语文实验教材也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也仅仅是对内容目标简单陈述或列举示范,而对操作(活动实施层面)的具体实施指导却存在不足。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具体实施中,一线教育工作者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方式

对部分实验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量资料的综合分析显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通过一个个专题或项目进行的,而这些专题间彼此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呈现非线性、多样性的发展历程。笔者在梳理国内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概念、特征、背景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状况进行阶段性追踪研究,研究结论表述如下。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从微观上看,每次专题或课题探究的操作均包括内容的选题方式、内容的主题确立、内容的主题设计、实施内容的设计、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性学习方式、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教师指导方式、交流合作方式等主要实施项目或方式;从宏观上看,整个实施过程中的每项探究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而每个模块大致经历如下五个阶段(或四个纬度)的实践活动或操作流程,即本文所谓的“五段四层流程”。

A选题方式(课题确立)――B主题设计(制定方案)――C开发资源(摄取信息)――D小组探究(研究学习)――E成果交流(发展评价)

A(学生自主学习)――BCD(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E(加深探究学习)

A(教师导向指导)――B(导法指导)――CD(心理疏通、方法途径、教育价值等指导)――E(学末交流阶段的指导)

A(师生、个体交流)――B(小组、师生、个体、阶段流)――CD(小组、师生、个体、阶段流)――E(小组、师生、个体、成果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五段四层流程”

1.选题方式阶段

(1)问题意识是选题设计的第一步,本阶段主要是内容的选题设计(见表1)。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意识是选题设计的第一步。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提出问题的设计或确立课题的设计,就像是进入“倒置漏斗”时要采取的一种入口方案,入口虽小干系重大,需要认真斟酌一番。实施中应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发展性原则)和后现代课程观的主体性原则,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资源、阶段目标等客观因素整体实施选题。

(2)自主学习中教师须提出框架性建议,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兴趣、实际问题和语文课程资源、阶段实施目标等遵循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课程统整理论的开放性原则,给予选题引导、提出框架性建议。其目的不是引向一个结论,而是提供方向、信息、思路、知识、方法、线索等帮助。主要通过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的方式进行指导交流。

2.主题设计阶段

(1)实施中须结合学生、课程资源条件设计主题。本阶段根据问题或专题、主题来组织(搜集)有关材料,并设计探究的活动方式、方案计划等内容。虽然实验教材在内容设计中已基本完成了主题设计部分,但只能作为一个例子,实施中须结合学生、课程资源条件设计主题。这也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也须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课程阶段的要求、课程资源情况,采取学生自主、半自主和非自主(教师设计)的师生共同开发方式(尤其义务教育阶段)分层分阶段设计,主要从学科内和跨学科(领域)两个基础角度去设计(见表2)。

(2)操作方法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本阶段的学生以合作小组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主要对主题设计的方案制定、计划安排、确立课题提供一些方法或组合模式指导,启发学生提炼主题中有价值、值得开发的论题(子课题),提供相关资料并对学生的选题内容、主题设计等进行审查和改进(非包办代替)。学生的选题方式、主题设计等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中的操作方法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扶”主要是方法指导,“放”主要是学习方式、个性化特点等表现)的过程,并注意“扶”“放”的有机结合,采取小组(内外)交流、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探究学习的阶段流方式进行指导评价、交流分享。

3.开发资源阶段

(1)注重适时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研究学生的需要。本阶段主要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采取什么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兴趣认知发展,并以摄取所需的资料信息为目的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2)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学习途径、开发资源价值等系列指导须相机到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学习途径、开发资源教育价值等指导。采取小组(内外)交流、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等探究学习的阶段流方式进行指导评价、交流分享。

4.小组探究阶段

(1)合作探究阶段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水平提升的关键期。本阶段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体部分,对内容(选题、主题、计划等)设计进行实质性的操作,此阶段也是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能力等语文知识综合运用水平提升的关键期,是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实践学习的重要阶段。

(2)实施者要注重实施有重点有程序的示范性指导。本阶段,学生以合作小组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学习途径、开发资源教育价值等有重点有程序的示范性指导(含个体、集体指导)。采取小组(内外)交流、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探究学习的阶段流方式进行指导评价、交流分享。须遵循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究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和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主体性原则。

5.成果交流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对成果的呈现进行以评价为主的交流,需要遵循后现代课程、建构主义等理论的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生成性原则,并充分体现过程,即关于实施目标的理念。评价须以学生活动的过程为主要对象,评价要科学实际,也即实施者主要提供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而评价交流的实施目的是学生整体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整合提高,教师的指导也要相机引导。换言之,没有最好的评价方法,只有合适的评价方法,这确实需要实施者根据实施现状多方考虑,创造性实施课程方案。

实施中教师要强化指导,注重评价的活动性。本阶段的学生以加深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活动评价,教师要强化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反思、自评、评价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知识能力情况。如此通过自评互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模式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综上所述,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模式的五个阶段(四个纬度)是一个开放性的组合体系,绝非固定实施模式,即可依据实际情况(学生发展、教师素养、教材要求、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等)灵活操作。目前已经出版发行的三套(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语文出版社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教科书)和实验版高中语文教材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已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来讲,这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或示范样本,具体实施还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课程阶段的要求、课程资源情况具体实施综合性学习,须结合学生、课程资源条件进行灵活设计,也须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实验教材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方式、主题设计已进行了部分安排,开发资源也部分涉及到了,在选用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改造整合、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以开展适宜学生实际的“现实版”语文综合性学习。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广州地区的学生完全就可以由探寻黄河引申为探寻珠江的活动,调查有关珠江的人文历史、文化传说,为珠江污染防治提出建议,为珠江创设公益广告等。人教版七年级(下)“戏曲大舞台”,也可以以课本的活动方向为蓝本,寻访广州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粤剧,为如何保存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思考。

简言之,本文所述实施模式――“五段四层操作流程”只是提供给实施者一个操作层面的范式(或样本),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者完全可以参考并据客观情况进行变通,灵活运用操作流程。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不惟教材设计、不惟教参(教学参考资料),不惟所谓的一些“真理”,而要实事求是,依据本地区、本学区、本学校、本班级实际情况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着重学会运用这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

[6]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7]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语文学习编辑部.语文研究性学习个案选[M].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文3

关键词:江苏大学;EAP课程;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37-5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10

1 .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学者融入国际学术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及在国际期刊上,以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建立研究生阶段的EAP课程体系不仅能锻炼学生英文学术交流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还为日后学生顺利接触国际学术圈,并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梁砾文,2010:137-140)。但是,EAP教学是一种西方的教学模式。要想在中国顺利实施EAP教学,首先这两种教学模式要有个相互交织、理性融合的过程,换句话说,EAP教学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ESP主要可分为两种:EAP和EOP。EAP表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OP表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张沉香,2006:48-51)。EAP教学目标是能利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接受高等教育,一般是培养学习语言的技能及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英语。本文所讨论的EAP主要是指后者即EGAP,广义的EAP包括特殊学术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al academic purposes)和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ESAP涉及规范的学术性地使用英语教学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等。EGAP主要涉及专业英语学习,包括通用技巧课程如英语听力技巧、笔记技巧、文献查阅、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技巧等。本文讨论的EAP指的是EGAP。

2 .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研究

2 . 1 实施EAP课程教学的原因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挑战,增强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脚步,江苏大学以树立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专业科研服务的理念,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获取、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借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语言教学,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校方希望通过EAP课程教学以培养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无障碍、准确阅读该专业英文文献的水平,提高研究生写英文摘要和文献资料翻译能力,基本满足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和英文授课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2 . 2 EAP课程定位

江苏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校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语言学习潜能及学习需求分析,将学生划分为普通、提高、拓展三个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差异性及层次性,帮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学有所获。这种课程定位本着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学用结合。围绕研究生英语学习目标要求开展研究生外语教学,正确指导研究生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与深造以及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 3 EAP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模块按照拓展班、提高班、普通班的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菜单。选修模块课程菜单的设计原则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各层次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拓展班

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能撰写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专业学术论文,能基本无障碍地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口头交流。拓展班课程教学内容:

(二)提高班

提高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基本无障碍地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进行基本的口头学术交流。提高班课程教学内容:

(三)普通班

提高阅读理解长难语句、分析篇章结构、写作结构复杂句子的能力。掌握专业文献的基本内容、语言特点,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讲授和训练英语学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论文结构、论文语言、表达方式、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等。掌握基本的英语会话技能。普通班课程教学内容:

2 . 4 EAP课程评价体系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修完规定的英语课程模块并通过考试,方能获得英语课程4个学分。学位英语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2.4.1 英语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卷面成绩占最后总评的7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占最后总评的30%。口语成绩占该学期课程成绩的20%。不及格者需重修。

2.4.2 学位英语

学位英语成绩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计,由入学后的CET-6、TOEFL或IELTS、GRE、GMAT等国际语言测试成绩与英语课程成绩暂按60%和40%比例折算获得。为提高研究生职场竞争力、鼓励出国深造,今后将逐步减小和取消课程成绩所占比例。

入学后参加CET-6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入学后参加TOEFL考试成绩85分及以上者、IELTS成绩6.5分及以上者、GRE成绩1200分及以上者、GMAT成绩650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

2 . 5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成果调查分析

EAP课程教学改革实施2年来,为检测改革情况,根据2014年的教学情况,针对2013级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所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共有课程《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与《口语》得出以下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普遍觉得《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对于他们的学习与研究的帮助小,但是在普通班中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有作用的学生比拓展班要多,可见这门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有帮助。

如图所示,拓展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对于外教口语课的态度截然相反,在拓展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没帮助的最多,在普通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帮助很大的人最多。对于提高班的同学,由图中可看出,觉得作用小的人还是多于觉得作用大的人。

当被问及现有的英语水平是否能基本满足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的需要的时候,拓展班同学表示能满足的人最多,提高班次之,普通班最少。普通班的同学觉得现有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课业与交流需要的人最多,拓展班最少。

2 . 6 教学效果

EAP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术语境下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上,经过一年的EAP课程改革实践,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6.1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高

在EAP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从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开始逐步发展到提炼文章论点选择论据再到段落和篇章书写,通过避免撰写学术的禁忌和掌握撰写文章的技巧,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6.2 能进行英语口语无障碍交流

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都是哑巴英语,据了解,江苏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别的专业学生少有英语口语课,导致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CET-4或CET-6考试,遇到需要面对面交流英语时却张不了口。在外教的口语课上,学生们通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全英文的课堂教学,学习英美文化,从害怕开口说英语到课下争相与外教进行交流,逐步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2.6.3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EAP课程的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和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接下来按照各自不同选题进行撰写论文的各项工作,由于每个班的同学来自各个专业所以选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如查阅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精华,并将其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这些过程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 . 对EAP课程教学的建议

EAP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对EAP课程的适应性,师资力量和教材选用等,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我们的教学改革更要与时俱进,本文基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即普通班、提高班及拓展班所展开的问卷调查,笔者将分别提出不同建议:

3 . 1 对于普通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普通班的课程包括《综合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前文中的图一与图二,显示普通班普遍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很有用。在被问及“《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是否有帮助?”时,有50.96%的同学觉得作用小,还有14.89%的同学觉得这门课没有帮助,也就是说六成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对他们帮助小。调查显示,普通班中有66.55%的学生CET-6考试最高成绩不超过425分,也就是说有六成的学生不能通过六级英语考试。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保留《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程。

(2)取消或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这门课程的课时。

(3)设置一定课时的六级考试培训或一些提高他们英语基础的课程。

3 . 2 对于提高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觉得《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对他们课业有帮助。至于口语课,觉得帮助大的有41.54%,觉得帮助的小有42.46%,结果相差很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中等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口语课对于学生不可或缺,所以针对提高班的学生加大口语课难度。

(2)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两门课的课时,可适当精简课程内容。

(3)针对提高班的英语水平增加既能提高英语基础又有些许难度的课程,如托福、雅思的课程。

3 . 3 对于拓展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托福雅思训练》《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作用较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精简《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容。

(2)增加《口语》课程难度并提高对于拓展班同学英语交流的要求,不仅要能无障碍交流,并且需要他们在交流时保持流利并减少语法错误。

4 . 结论与思考

在中国,EAP英语课程教学对于国内很多高校来说还是陌生的,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的竞争不再是硬实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一方面不断回顾过去在外语教学上的成果,累积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与时俱进,以完善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一波三折,从最初实用逐渐走向功利,四、六级英语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功利主义达到极致(肖俊一,2013:150-152),其弊端日益凸显,并有从由本科生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蔓延的趋势。

当代的研究生面对科学技术的国际化,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不是准备留学就是有出国工作的打算,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用语,他们更多的是要面对大量的英文讲座及课堂教学,而且还需要查阅和分析学术资料的能力,来完成学业。而江苏大学EAP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各项技能的能力为目的,以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可以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借鉴。EAP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韩金龙,2007:24-25)。江苏大学EAP教学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我校在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评估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启示,尤其是在口语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目前,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把英语作为一门普通的语言课程来学习,对学生的考核最终还是笔试成绩说了算。目前英语课程的学习只局限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单词和句型上,偶尔会涉及中英文化异同及文化冲突等方面,至于口语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则几乎没有。笔者通过英语教学改革组对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不同班级做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觉得口语表达很难,尤其是对课堂发言,很多学生保持沉默,而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并不是差到张不了口,他们的不敢开口与这么多年的英语教育氛围有关,中国学生普遍缺乏一种学术文化意识,而这恰恰是目前EAP课程教学的研究兴趣,也就是研究语言运用能力、专业学习和学术意识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西方的教育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越积极越好。而国内学生更习惯被动地听教师的教学,所以中式教育常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达到外语教学效果,在我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我们实施了EAP教学改革,培养他们的口头交流和自主学习、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促进英语语言各项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希望能为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虽然,我们的改革实施时间短,也存在些许问题,但是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反映不断地调整。

参考文献

韩金龙.EAP:大学英语改革与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6):24-25.

梁砾文.中国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课程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37-140.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文4

一、相关理论研究

本文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评价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能承担起相应的双语教学任务。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力、语文双语教学能力等概念的界定;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1.双语教学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一词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我国的民汉双语教学,在于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使之能同时在本民族语和汉语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如的切换,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汉语为主),通过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提高汉语能力的教学活动。

2.双语教学能力

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的能力》一书中指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唐玉光提出教学能力有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1]。本文中教学能力即第三个层次,指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具体能力。由此,双语教学能力即指教师从事本学科双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目前有许多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构,美国双语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提出了双语教师基本素养:(1)语言水平,两种语言均要达到听、说、读、写和顺畅交流的程度,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2)语言学知识;(3)文化知识;(4)教学方法;(5)课程开发和改编能力;(6)评价能力,包括语言评价、内容评价和双语教师自我评价;(7)处理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8)教学实践能力。在我国,熊建辉的研究指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2]。杨淑芹等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3]。吐尔地・买买提认为合格的双语教师除了达到一般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处理双语和双语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习双语和学科知识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双语表达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4]。

鉴于本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的界定,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双语教学能力分为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材处理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和教学流程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有其特殊性,除了包含一般教学能力外,还须兼顾“双语授课”的语言表达特性,它是教学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

3.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既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学科,又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5]。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心灵成长。所以小学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教师不仅是用双语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用双语来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同时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增强智慧。那么,进行双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传统,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对译和硬译。

4.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指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汉语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小学语文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二、评价指标构成解析

鉴于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背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把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外延界定为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见表1)。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的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水平要求较高,不仅应该具有汉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有正确的汉语发音能力和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要具有善于组织语言的能力,能用汉语讲出语气连贯、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句子;要有选择语言的能力,能区别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词语的感彩;要有美化语言的能力,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干净、连贯、正确,还要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具有启发性。

现在流行的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对汉语能力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无论HSK考试还是MHK考试,均为一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专业的普适性语言培训标准,对于双语教师的汉语考核都有不足之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目的是培养熟练使用汉语授课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而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MHK考试等级占10%,教学口语表达占2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提出了PCK的概念,即学科教学知识,是指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交集。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语文综合知识,包括文字学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文体学基础知识、修辞学、逻辑学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和修养;语文教学内容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学段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知识,包括课文、背景材料、教材结构体系,以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一般教学法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结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可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包含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汉语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汉语教学设计是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而对教学流程所做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组织等。双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了他们的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分析、对教育理论和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掌握。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文书设计(如教案、学案、教学设计等)进行考评。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考评可参照每一部分的设计情况,由考评专家综合打分。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汉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能力,包括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其中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汉语情境,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指教师汉语提问能力、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多媒体演示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指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调节教学的进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实施主要依据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 1999(6):43.

[2][3]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4):154.

[4]吐尔地・买买提.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37-5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10

1 .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学者融入国际学术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及在国际期刊上,以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建立研究生阶段的EAP课程体系不仅能锻炼学生英文学术交流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还为日后学生顺利接触国际学术圈,并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梁砾文,2010:137-140)。但是,EAP教学是一种西方的教学模式。要想在中国顺利实施EAP教学,首先这两种教学模式要有个相互交织、理性融合的过程,换句话说,EAP教学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ESP主要可分为两种:EAP和EOP。EAP表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OP表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张沉香,2006:48-51)。EAP教学目标是能利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接受高等教育,一般是培养学习语言的技能及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英语。本文所讨论的EAP主要是指后者即EGAP,广义的EAP包括特殊学术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al academic purposes)和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ESAP涉及规范的学术性地使用英语教学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等。EGAP主要涉及专业英语学习,包括通用技巧课程如英语听力技巧、笔记技巧、文献查阅、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技巧等。本文讨论的EAP指的是EGAP。

2 .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研究

2 . 1 实施EAP课程教学的原因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挑战,增强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脚步,江苏大学以树立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专业科研服务的理念,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获取、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借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语言教学,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校方希望通过EAP课程教学以培养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无障碍、准确阅读该专业英文文献的水平,提高研究生写英文摘要和文献资料翻译能力,基本满足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和英文授课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2 . 2 EAP课程定位

江苏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校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语言学习潜能及学习需求分析,将学生划分为普通、提高、拓展三个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差异性及层次性,帮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学有所获。这种课程定位本着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学用结合。围绕研究生英语学习目标要求开展研究生外语教学,正确指导研究生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与深造以及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 3 EAP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模块按照拓展班、提高班、普通班的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菜单。选修模块课程菜单的设计原则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各层次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拓展班

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能撰写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专业学术论文,能基本无障碍地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口头交流。拓展班课程教学内容:

(二)提高班

提高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基本无障碍地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进行基本的口头学术交流。提高班课程教学内容:

(三)普通班

提高阅读理解长难语句、分析篇章结构、写作结构复杂句子的能力。掌握专业文献的基本内容、语言特点,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讲授和训练英语学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论文结构、论文语言、表达方式、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等。掌握基本的英语会话技能。普通班课程教学内容:

2 . 4 EAP课程评价体系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修完规定的英语课程模块并通过考试,方能获得英语课程4个学分。学位英语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2.4.1 英语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卷面成绩占最后总评的7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占最后总评的30%。口语成绩占该学期课程成绩的20%。不及格者需重修。

2.4.2 学位英语

学位英语成绩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计,由入学后的CET-6、TOEFL或IELTS、GRE、GMAT等国际语言测试成绩与英语课程成绩暂按60%和40%比例折算获得。为提高研究生职场竞争力、鼓励出国深造,今后将逐步减小和取消课程成绩所占比例。

入学后参加CET-6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入学后参加TOEFL考试成绩85分及以上者、IELTS成绩6.5分及以上者、GRE成绩1200分及以上者、GMAT成绩650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

2 . 5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成果调查分析

EAP课程教学改革实施2年来,为检测改革情况,根据2014年的教学情况,针对2013级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所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共有课程《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与《口语》得出以下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普遍觉得《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对于他们的学习与研究的帮助小,但是在普通班中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有作用的学生比拓展班要多,可见这门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有帮助。

如图所示,拓展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对于外教口语课的态度截然相反,在拓展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没帮助的最多,在普通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帮助很大的人最多。对于提高班的同学,由图中可看出,觉得作用小的人还是多于觉得作用大的人。

当被问及现有的英语水平是否能基本满足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的需要的时候,拓展班同学表示能满足的人最多,提高班次之,普通班最少。普通班的同学觉得现有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课业与交流需要的人最多,拓展班最少。

2 . 6 教学效果

EAP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术语境下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上,经过一年的EAP课程改革实践,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6.1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高

在EAP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从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开始逐步发展到提炼文章论点选择论据再到段落和篇章书写,通过避免撰写学术的禁忌和掌握撰写文章的技巧,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6.2 能进行英语口语无障碍交流

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都是哑巴英语,据了解,江苏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别的专业学生少有英语口语课,导致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CET-4或CET-6考试,遇到需要面对面交流英语时却张不了口。在外教的口语课上,学生们通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全英文的课堂教学,学习英美文化,从害怕开口说英语到课下争相与外教进行交流,逐步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2.6.3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EAP课程的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和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接下来按照各自不同选题进行撰写论文的各项工作,由于每个班的同学来自各个专业所以选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如查阅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精华,并将其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这些过程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 . 对EAP课程教学的建议

EAP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对EAP课程的适应性,师资力量和教材选用等,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我们的教学改革更要与时俱进,本文基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即普通班、提高班及拓展班所展开的问卷调查,笔者将分别提出不同建议:

3 . 1 对于普通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普通班的课程包括《综合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前文中的图一与图二,显示普通班普遍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很有用。在被问及“《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是否有帮助?”时,有50.96%的同学觉得作用小,还有14.89%的同学觉得这门课没有帮助,也就是说六成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对他们帮助小。调查显示,普通班中有66.55%的学生CET-6考试最高成绩不超过425分,也就是说有六成的学生不能通过六级英语考试。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保留《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程。

(2)取消或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这门课程的课时。

(3)设置一定课时的六级考试培训或一些提高他们英语基础的课程。

3 . 2 对于提高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觉得《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对他们课业有帮助。至于口语课,觉得帮助大的有41.54%,觉得帮助的小有42.46%,结果相差很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中等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口语课对于学生不可或缺,所以针对提高班的学生加大口语课难度。

(2)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两门课的课时,可适当精简课程内容。

(3)针对提高班的英语水平增加既能提高英语基础又有些许难度的课程,如托福、雅思的课程。

3 . 3 对于拓展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托福雅思训练》《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作用较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精简《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容。

(2)增加《口语》课程难度并提高对于拓展班同学英语交流的要求,不仅要能无障碍交流,并且需要他们在交流时保持流利并减少语法错误。

4 . 结论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能力;策略分析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1.以教师为出发点分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专业素质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还比较陈旧,呈现的情景往往是教师在讲文章,学生在听文章,让学生自由组织整理和表达的机会很少,学生则会缺少一个适宜交际的平台。另外,在课前准备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授课文本和课标的认真解读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课时目标,不能把授课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悟。那么,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思想缺乏素材,无法组织语言,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学习也会丧失兴趣。

2.以学生为切入点分析

首先,学生对阅读课堂教学缺乏兴趣,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难以体现;其次,学生往往对文字相对较多的阅读文本产生惧怕心理,从心底就不接受阅读学习这个过程,教师就难以开展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再次,许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存在羞怯心理。基于以上几点现状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确实困难重重,只有找出相应解决策略,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之一

口语交际能力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论述过,它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作为语文学科,它是所有学科知识的载体,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熟知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能够把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最终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恰当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它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用,这也是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而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与授课文本对话、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对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口语运用能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沟通,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三、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还课堂予学生。教师要善于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课堂氛围,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心理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充分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表达出来,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

2.课前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授课文本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准确解读授课文本的依据,只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一一归属于授课文本中。在课前备课中,教师对授课文本的挖掘才能更加彻底,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交流互动的授课形式,才能引领学生体验文本,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触动。当教师设计交流活动时,学生才能自主构建语言知识并进行相互的沟通。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一是对文本的深刻感知和领悟。

3.创设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运用,它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当授课文本中有大量的插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把各幅插图内容相互连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当教学童话、寓言故事类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复习了课文中的内容。可见,不同的文本选择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是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前提条件。

4.精心选择交际材料,为教学提供进行语言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

语言交际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和心理认知水平,包括课内和课外材料。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有差异,选择材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要具备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等原则,选择学生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学生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延伸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愉悦地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才具有目标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