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例6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兴趣激发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优化学习效果,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一、创设演课本戏情境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量地创设文本戏剧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创设情境创设时可以先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蒲公英的孩子、豌豆的孩子和苍耳的孩子等,分别在每个孩子的头上装扮好各种植物的图片头饰。按课文内容顺序依次出现每种植物的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适量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在玩耍中识字。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时,一定要是本节课中的内容,创设行之有效的游戏情境,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合作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不能继续采用“一教师一黑板一粉笔”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协作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启发发生,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领悟到不一样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合作探究情境的创设。比如在《独坐敬亭山》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完诗句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探究的任务,让各合作小组通过讨论或查阅字典等资料,并结合课本注释解释一下本首诗的大意。这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合作,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理解的诗句含义说出来在每个人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以后,可以由小组长对各个同学的观点进行汇总,并得出一份最终的诗词解释,然后再由各小组组长汇报小组讨论成果。这种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能够活跃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古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各小组的观点,并对每个小组欠缺的地方进行指点,对解释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共同探究,学生既听到了其他小组的观点,又从教师那里得到了正确的启发,对于准确地掌握课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媒体动画加配音朗读情境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单凭教师讲解、一幅画面等简单方法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应用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的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情境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利用视频播放“女娲补天”的神话电影片段,让学生深入故事情境中亲身感受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再结合配音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最终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的的效果。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可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机,直观形象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合理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增强学习策略意识,它必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如果离开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看,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和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和态势美。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还能很快地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两小儿辩日》、《曹冲称象》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构建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使之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从而打造高效、快乐、热情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漫俏.用情境教学法给语文课堂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策略

人文素养一般是指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关系,它是培养一个人人格的关键性要素。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活动,把人文性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把人文素养融入到小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小学生身心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而成为小学生人生发展路上的航标。

一、剖析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多元化的文化思潮萌生汇集在一起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文化市场发展的层次不齐必将导致腐朽的落后的文化思潮也相伴而随。小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其正确的思维辨别力、认知力和判断力还未形成,这使小学生避免不了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受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

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引入人文性教学的策略

(一)潜心阅读文化经典,积淀人文素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汇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文化结晶,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来,铸造了中华文化丰厚的文化宝库。在这些文化宝库中无不珍藏着许多名家名作,无不彰显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养料从而沉淀为其文化素养。通过对优秀的文化经典名作进行研读和挖掘,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选择性选取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如《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三千首》等,让学生通过泛读、细读、朗诵、背诵、默写或者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品味经典语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师并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把自己对名家名言的内心感受和解读写出来,而后教师进行仔细评注以跟踪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人文体验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最终使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人文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规范。

(二)挖掘培育情感,潜移默化人文素养

每一部文化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凝练,无不是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喷发聚合,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作品本身去挖掘去体会。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研读名篇精品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去挖掘作品背后所隐藏着作者深厚内在文风,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最终使这一文学作品的研读教学过程真正成就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高尚的情感、暖人的情感能够活化人的心灵,使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教学手段一定要激感内涵,以情施教,,以情感人,注重情感教化作用并把情感教育融合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对《背影》采用细读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带着“文章中哪些词语和语句让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心疼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眷恋之情”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随着对文章深入的研读很多学生能够从“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蹒跚地走在铁道上”,“看见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等语句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和内心的独白,更能够感受这种文字间荡漾的亲情人文之美。通过这一情感挖掘语文教学活动,学生从作品深处感受到了散文创造的细腻笔锋和中华浓厚的家庭亲情观念,从而使这种人文情怀滋润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去珍惜亲情去关爱父母。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开展晨读文学作品朗诵活动。教师要利用每天早上的晨读朗诵时间,让学生以领读、引读和品读的形式对一些精美的小品文进行朗读,而后大家对作品深厚内涵和思想升华进行品味,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阅读素养;其次,开展人文科学校园行活动。教师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作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交流会和研讨会,让他们以自身的阅历和文学素养向学生讲授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内在原因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演变和作用,从而加重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存在感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当前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良人文思潮影响,小学生本是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地成长,然而却也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成长问题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无不是小学生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这就需要担负着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人文性教学手段相结合,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把中华优秀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小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实践研究

1 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教育就是要选择适合受教育者的方法和技术,实现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建设的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潜能的开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应用创新的手段开展教学。

2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教育的目标观念陈旧。虽然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的新理念在不断的深化,但是,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方法;重记忆、轻创新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依然强调升学率,强调考试成绩,追求教学质量的考核机制,整体化一的教学方法,遏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同时那些循规蹈矩的教师困在了因循守旧的应试化教育老路上。

2.2教学的模式比较陈旧。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依然是主角,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差,容易出现睡觉、吃东西和玩耍的现象。这些事情的发生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照书宣读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不够,不相信学生有创造能力。

2.3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教学目标不清晰的教学方式不是教育的创新,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如果教学目标不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是在形式上的变化,那么只能说教学创新是无效的行为。根据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语言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注意的问题

3.1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必须明确方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坚持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不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因素,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完善的人格。在写字练习中,教师要强调认真写字的意识,认真的写字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点拨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3.2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懂得教学策略,要学会创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崇尚真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 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追求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笔者尝试构创建起了“生习―生论―生成―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状态成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创新教学“大语文”。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语文教学的创新才会具有较高的人文意义。语文教学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往往取决于教师道德境界的高低。语文教师课堂上每每看似随意举出的例子都必须以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己任,发挥出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更加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创新教育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阅读教学的教学重点也逐渐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细读研究,发现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主题,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眼界,并且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包括字词、语句用法、语法等,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文本细读研究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学习中的误区,并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研究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当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学生对阅读很是痴迷,有的学生甚至阅读了家里所有的书本、报纸等,但是老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却表示学生并不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阅读课。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粗略地进行阅读,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阅读只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对书中的内容也是走马观花,不进行细致的理解。经过调查得知,存在很多这样的小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

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太多

另外,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老师对文本解读太多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解读太多,使学生不能深入思考阅读文本,使学生阅读中能够获得的知识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阅读难题时就会依赖老师解答而不是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逐渐下降。

二、加强小学生文本细读研究的策略

1.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研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世界有所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针对于此,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老师要密切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鼓励学生去探索、研究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借助文本想要表达的感情。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老师可以开展故事续写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

2.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过程

在学生的文本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学生在文本阅读上有了一定的积累,老师还要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过程。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但是引导作用不能过度,老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老师在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思考时,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老师可以选用提出问题加以引导的方法,借助题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置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情境创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完成,给学生营造充足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体验

在小学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研究中,古诗词具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古诗词的特点,因为古诗词的难度相对较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有限,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材料要积极向上,还要便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度地加强教学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完成诗词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文本细读研究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然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学生作为主体之一,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老师一起努力共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雒凤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随着我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口语交际教学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摆正口语交际教学的位置,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好口语的训练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此外,还要将口语交际作为基础的教学内容之一,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1.满足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需求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一旦进入下一个阶段,语言的学习能力就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口语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2.满足语文教学目标的需求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要认识到开展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环境的不足

通过调查得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但是受到了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学生自身的考试压力逐渐增大,这样也就减少了运用口语交际的机会。加之这一阶段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被作业以及特长班等占据,也就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最终也就减少了口语交际的机会。

2.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必须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的实际需求出发,但是一些教师自身却存在着掌握教学方法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使得教学出现了随意性与盲目性的现象,最终也就难以满足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加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所开展的教学却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次,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存在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造成了语言上的不连贯等问题。

三、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果的措施

1.保证学习环境的有效性

实际中要积极发展有利的学习环境。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有效的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也比较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语文材料,借助实践掌握语文的规律。其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仅要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同时,还要利用好学校中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建出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从特点上来说,还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积累自身的能力。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利用好家庭与社会中的资源,让学生认识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如,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触更多的人,从而锻炼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创建相应的情境

对于情境来说,直接联系着学生自身的经验、想象等方面。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要保证创建的情境要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才能加强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首先,教师要保证所创建的情境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的需求,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场合中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与目的等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其次,保证所创建出的情境具有趣味性。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游戏或是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要保证所创建的情境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这样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提高自身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丰富自身的精神层次,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综上所述,口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教师要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借助有效的口语交际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艳彩.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3):10.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研究 评价

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要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评价和管理、教师专业化等。但是,在课程实施中,真正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有利于控制各种环节目标差的,还是教学策略。良好的教学策略,可以保证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落差,可以保证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落差,可以保证学习目标和学生目标内化差。

一、小学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教师、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必须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1.社会强化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2.信息交流

学习者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由三个构成侧面: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学术性支持侧面,就是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他们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在对话中,教师可能会向学习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能帮助他们形成假设,或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认知性支持侧面,就是教学中,学习者彼此之间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人际性支持侧面,就是教学中,师生、生生彼此之间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相互提建议,通过人际沟通,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二、小学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经验构建

阅读教学的知识,就其表象来说,就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在接受式教学中,我们都把这些知识看着是“理性的、固定的”。在教学中,总是静态地传授这些知识,忽视接受者的自身经验和感受。因此,接受式课堂以灌输为主,以追求标准答案为主,以记忆为主。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关注知识本质,对待知识,采用的是经验构建策略。这是因为,在知识认识和人与经验相作用的价值,每个人都本能地追求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世界相符合、相一致,否则就会产生一种理智上和情感上的双重不适。这种不适构成了一种刺激个体继续探究的有效挑战,促动这个人不断探索直至达成个人知识与个人经验的一致而使困惑解除。因此,个体总是要建构起一个尽可能与其经验世界相一致的知识或知识体系,一个前后逻辑一致,同时又以自己的经验为实证支撑的知识或知识体系。

尽管,许多人甘于受自己有限经验世界的制约而仅仅满足于追求个人知识与个人经验世界的一致性,但更多的个体还是试图使自己个人知识能够被尽可能多的个体视作与他们各自经验世界相一致。实际上,个体总是倾向于促使自己的个人知识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广泛的其他个体乃至所有群体所认可和接受。

三、小学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师生自我发展的评价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评价观,是教师和学生以自我评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师生自我心理调适和教育事业发展为基本目标的评价理念和评价过程的总和。

从教师的评价来看,传统的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教师忠实完成课本教学要求为主。这种评价,使得教师更多地忠实教材本身内容,忠实教学参考的“绝对传达”,忠实于考试试题的知识性机械训练。教师被看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教师成了一种教师匠,一种有高度忠诚教学固定程序的教师匠。教学中,教学不需要更多的自己创造,不需要展示自己的个性,甚至不需要多少新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修养。但是,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定位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组织、指导、参与到具体的、开放的学习中,教师的个性和专业修养都必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景。因此,教师的自我发展水平成为评价的核心。

教师自我发展评价的核心就是教师自我内需的制度和文化建设,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教师群体之间的研究水平,这种研究主要突出以校为本的研究和协作能力。包括老师参与校本研究的意愿、目的、实际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教师具体的教学水平。这种水平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变化所进行的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师能否有效地实施课程,有效得选择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维持、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潜能。三是老师的反思水平。教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其中的得与失,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发展性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引导学生进步,而不是以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现实需求、真实水平、个性特征。评价更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中,它实际的行为。以阅读课文《奇怪的石头》为例子,老师在进行探究教学中,首先在学生预习阶段,就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针对自己的问题,或提出思考,或作出自己的解答。这是评价第一步。学生能否提问,提问的水平;能否作答,作答的水平,教师、其他学习群体甚至学生本人要对其进行评价,既是对学生的学习前自我诊断,也是引导学生为进入下一步学习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林建红.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科教论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