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例6篇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1

一、主要做法

(一)节约能源,发展立体种植。为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着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大力发展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模式和棚室蔬菜间作模式,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积极引导农民通过“错时、错位、错用”,巧做“错”文章,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新路。

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错开集中成熟上市的时间,打好“错时”增收牌。引导农民调整果蔬种植结构,发展大棚果蔬、秋延后果蔬和越冬菜。西付店村民云鸿瞄准市场需求,种植名为“满堂红”的桃,果品口感好,成熟期较晚,避开了其他桃类的上市高峰,年收入近2万元。在果树下套种秋花生、小麦、玉米、小豆、大葱等,甩好“错位”种植牌。东付店村果农陈桂珍利用自家的果林,在果苗的空行里种上小豆、花生、白薯等矮秆作物,既利用了果林空间,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总收入达到6万余元。

(二)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

1、推广沼气池综合利用。当前,农业生产在受到市场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的制约。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综合利用后,是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或方便农民生活的好原料。以往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点火焚烧现象较为普遍,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全区立足自身实际,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倡种植户、养殖户“联姻”等多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变废为宝”,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自2003年以来,共建沼气池776个,其中2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个,分布在北港镇牙子山、西港镇小乐安、东港镇西付店村。

(1)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位于小乐安寨村南养猪场院内,距村约1,500米,为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养殖场投资约35万元,建有4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并配备沼液沼渣运输车、输气管道等。该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7月完工并正常运行,正常运行后,养殖场粪便可以全部入池,既改善了养殖场环境,同时平均每天可产沼气80~100立方米(冬季除外),年产沼液沼渣1,000多吨。沼气除用于养殖场烧水、点灯、给子培室增温外,还可以供应小乐安寨村30多户农户烧水、做饭等;沼液、沼渣供给农户用于给周边的果树、蔬菜及大田施肥,不仅能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而且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沼液还能用于给育肥猪拌饲料,缩短育肥猪出栏时间,年增效达6.5万元。

(2)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位于韩庄村西部福安养殖场院内,养殖场占地面积20多亩,现养母猪200多头。为改善养殖环境,养殖场建设50立方米沼气池4个,对养殖粪便进行处理,现已正常运行,所产沼气除供场区职工烧水、做饭外,还可以给猪舍取暖,沼液沼渣用于院内樱桃树和大棚蔬菜施肥,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3)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蔬菜棚沼液利用示范点。海阳镇鲤畔庄村3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1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所产沼气用于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12个蔬菜棚沼液浇灌,面积30亩,示范作物有西红柿、豆角、青椒等果菜类蔬菜及生菜、香菜、油麦菜等叶菜类蔬菜。果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沼液4次,间隔15~20天,叶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2次。

通过观察对比,菜用沼液浇灌的西红柿与常规施肥的西红柿相比,沼液浇灌的西红柿长势健壮、叶色深绿、果实圆整、着色均匀、鲜艳、光亮、口感好,抗病虫害能力增强,每棚西红柿浇灌一次沼液约省复合肥100斤,同时减少了农药的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增产、增效幅度在20%左右,年增产值约5.5万元。

(4)北港镇魏家沟村户用沼气。建100立方米沼气池1座,基本解决了该户做饭、照明问题,年增产值1万元。

2、制作生物菌肥。海阳镇的鸿腾牧业是比较大型的养牛企业,每天产生达20吨的牛粪,成了令总经理方洪江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利用,不但不会产生任何价值,还会成为污染的源头。他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如何打造成环保型厂区,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方洪江在积极寻求中找到了一条可以集经济、环保、社会效益“三赢”的道路,与北京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合作,把牛粪变成有机肥。并在原有合作成品的基础上又多加入了3种益生菌,让他的“牛粪肥”更加有了“营养”,这种肥料全部由天然成分结合转化而成,有机质含量高,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今后主要销售方向是蔬菜、花卉等种植户。消除了粪污,做到了环保。现在牛粪有机肥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吨1,500~1,800元,净利润能够达500元/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市场前景广阔。

(三)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一是结合工程造林,搞好通道、河流及其可视范围内的绿化,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二是结合荒山开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主的热杂果基地及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三是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大四旁植树力度,搞好村庄周围及乡村道路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40%,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60%,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活环境。将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林业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村庄绿化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绿化档次,加快步伐,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植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周片林合围的景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推广科技,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蔬菜病虫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无公害灭虫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逐步推广诱虫黄板和性诱剂,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海港镇小李庄村引进“频振式”杀虫灯7盏,防虫网1万平方米,诱虫黄板2,400张,性诱剂使用范围达10个棚。东港镇东付店村千亩果品示范园里,引进角额墙蜂,11亩大樱桃,既节省了人工授粉花费,又可繁殖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果树的坐果率提高了20~30%。目前,在东港镇像李铁林一样靠循环种养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力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地块为农民定制“营养餐”,改变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多、农田一年比一年瘦的现状。

(五)完善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管灌渠灌,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1998~2008年间,不断加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实施11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涉及17个村,节水灌溉面积达2.07万亩,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48%,年节水达到400余万立方米。

在“储”和“节”上下工夫。东港镇投资150多万元,修建了2,300多延长米的排灌渠,充分利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解决了3,0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水稻亩产达600公斤,比以往增收30%。东寨村投资40多万元挖建蓄水池11个,可储水1万立方米,解决了100多亩稻田浇灌难题。

(六)源头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在治理河道污染方面,全面排查汤河两岸22家企业排污情况,并对汤河流域的排污口进行定期检查;开展河道治理工程,从城市河道和农村河道两方面入手,每天有13人负责河道保洁捞漂工作。针对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通过规划养殖区域范围,对河道周遍、汤河沿岸等重点地段进行定期检查等手段,确保畜禽养殖业建设远离重点区域,防止畜禽污染事件的发生。对东牛、鸿腾和远朋3个奶牛养殖小区完成了规范整顿。

(七)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旅游生态农业。依托地域优势,延伸产业化链条,完善农家饭庄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我区以中央和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为载体,先后谋划了小李庄蔬菜采摘观光园、东连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港镇归提寨村莲花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宝润绿色农林观光游园等项目,促进了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小高庄村百果园已取得A级资质。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农业经济产生的效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取得理想的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加大了对化肥、农药等的用量[1]。虽然农产品的产量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无法保障农产品质量,使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2]。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的农业模式进行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既使农产品产量得到保障,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价值

1.1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与实施,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但农业生态受到的污染也日益加重,特别是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各类化肥、农药以及地膜的过度使用,使水资源与土壤被严重污染[3]。在实施生态农业时,要做到绿色生产,使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循环应用,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1.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需求增加。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可更加高效地组织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活动,调整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4]。此外,实施生态农业可有效延长产业链,推行农户联合公司的生产模式,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首,集产、加、销、贸为一体。

1.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推行生态农业时,可有效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样不仅可使农业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也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推行生态农业,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合理分配农作物种类,增加农作物的种植数量,从而使农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提升农产品质量。

1.4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可使农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促使农业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5]。同时通过实施生态农业,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使农业生产更加绿色、无公害,防止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并且通过实施生态农业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种植农产品,合理构建农产品体系,使土壤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取得更高的生态效益。

2生态农业实施中的推行措施

2.1加快生态农业发展观的创新

为了更加快速地推行生态农业,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在开展农业生产时,要有效结合农业生产理念、工业化理念以及产业化理念,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进而使农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同时需要应用地膜技术和大棚技术,使农产品种类打破地域限制,进而使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应用科学管理模式,使农产品产量得到保障,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6]。例如在对原有农作物产业基地进行扩展的前提下,可建立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产品的产量。并且积极修建大棚,丰富农产品种类,打造特色小镇,使当地的休闲观光农业得到更加高效的发展。

2.2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

要想推行生态农业,促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①国家要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②各级地方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管理机制以及监督体系,使生态农业发展得到制度保障[7]。③地方政府要加强生态农业的优势宣传工作,使人们对生态农业产生足够的重视,能够积极推行生态农业的实施。④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针对生态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与生态农业实施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执法措施。

2.3鼓励农业生产者参与生态农业推行工作

为了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速度,促使农业经济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参与积极性。在推行生态农业时,农业生产者属于执行者,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参与积极性,能够有效发挥农民群众的力量,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尽早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想使农业生产者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地方政府就要实施惠民政策,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在生态农业实施中得到有效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保障农业生产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除此之外,政府部门需要成立专家队伍,做好生态农业推广宣传工作,并积极解决生态农业推行中遇到的技术与生产难题,同时做好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速度。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初探

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景,但同时,也对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挑战。在此情况之下,相关人员必须要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掌握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掌握生态农业的特性和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依据,将其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组合。另外,还必须要在本地区的综合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结合各方面需求来对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自然发展保持协调统一。

一、生态农业及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主要是依托于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和科技成果,总结传统农业发展经验,提取其中具有价值性和参考意义的部分,以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为依据,构建的具有较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全新现代化高效农业模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的了解生态农业的循环、绿色、低碳、高效的特性,除了要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之外,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因素,环境因素,水文地质等各方面情况有效进行多种经济作物的引进。在全面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发展与农业种植有关的渔业、副业、牧业、林业,全部加深农业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之间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相关人员还可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通过人工设计和优化协调的方式来进行生态工程项目的构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消除贫困、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同时也能实现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同步增长。

二、促进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用有效措施

(一)树立全新发展理念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必须要科学的总结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规律,立足于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整体趋势,与时俱进的树立全新的创新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可以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进行结合,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来进行生态农业的宣传,为农民提供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或知识的培训。在让农民树立全新的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农民能够生产出更多优质的绿色公害农产品。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遵循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原则,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充分的掌握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人力系统理论,人口承载力理论等核心思想,将其和生态农业发展进行有机组合。另外,还必须要充分的考虑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性,有针对性的将工业化理念、产业化理念、农业生产理念融入到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这样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和可靠的思想指导。

(二)增加生态农业投入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本地区的需求和要求,科学推出一系列惠民和利民政策,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部门需要掌握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推出具有较强约束力和指导力的法律法规,并建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全新监管制度,对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进行动态监控和综合指导。如,对农产品种植过程当中的化学、农药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测,针对违反相关要求标准的农户进行严肃的处置。也可以在掌握农业经济发展和其他行业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的情况下,针对从事肉蛋制品加工、饲料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的企业,推出一系列的推广与扶持政策。还可以成立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的专家队伍,对农业政策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指导。例如,进行农业生产新机械的推广时,专家队伍和组织与之相关的操作技能讲座,或录制相关的机械使用视频,并在视频中针对机械使用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此外,还可以在对本地区的土壤、水文、地质、环境进行了解之后,大力的加强新型优质农产品的研发,做好新型农产品品种的推广与宣传工作。

(三)激发经济发展潜能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的掌握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条件,有效的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生态农业当中。也可以在农业生产和种植过程当中引进一些先进的育苗技术、栽培技术、节能灌溉技术,以及地膜技术、大棚技术、滴灌技术、真空加工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构建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系统。相关人员还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本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和农产品质量,掌握本地区的人文、风俗、自然、环境、历史等的特性,大力的加强生态质量附加值产品、文化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也可以从生态农业层面入手,大力的加强历史商标、人文商标品牌的建设,通过品牌效应来打开农产品的销路,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食用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另外,也可以将农业发展和本地区的旅游产业进行结合,全面的打造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都市科技型、传统观光型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本地区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也能够为农生态农业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研究

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本国农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稳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利益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作用。中国农业经济属于一个资金高度集中,制造专业化,运营规模化相统一的运行模式,重点表现在集约化观念。鉴于此,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1加大农业资源的科学使用和保护

第一,能够使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模式,防止农业浇灌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减缓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采用能够让水环境免遭污染的农业科技,防止导致水源污染。第二,需尽可能降低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污染,选用低污染和无污染,而且有利于生态健康循环的“干净”农业科技。第三,国家要强化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和宏观调控,避免以牺牲自然环境,一味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行为。而且加强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处理力度,努力实行退耕还林等有助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策略。第四,要在农业进行农产品的更深入生产,和农副产品的循环在生产结构循环产业链,强调循环再使用、多次反复使用的节约观念,形成生态和经济的健康循环,尽量降低资源浪费情况。

2逐步加速农业产业科技体系创建的进度

需不断加快高质、优产、高效、生态、安全以及优势产业发展,全力支撑农业技术改进与新品种开发,尽量取得重要技术与环节方面的突破;推行主导品种与农业实用新科技,实施“良种+良法”,农艺与农机相统一,提升农业运营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质量;完善各农乡技术推行单位的设备条件,强化测试示范点与村级服务站的创建。加强各乡镇基层农机者的训练力度,完善农机者的业绩考评与多样化推行体制,加速基层农机推行体系的革新脚步。

3提升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在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工艺技术上,需坚持适宜性与可持续性原则。适宜性主要指需选择科学的技术,并按照每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技术以及投资等不同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技术种类。需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农业科技为导向,选择具备很强实效性的以往的、工业化以及可取代的农业科技,完成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要从以往的单一化农业科技科学朝多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组合与创新发展。可持续主要指选用具备持续性、公正性、发展性以及共同性特征的农业科技。需选用一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循环的农业科技,采用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等的农业科技与类似的生态健康化农业科技;要使用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结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农业消费结构产品使用率的技术,增强农业管理平台运行效率的科技等,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4全面开发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重要指借助现代高新科技的研发成果,以及农业本身的生态平衡结构,全面使用区域的资源优点,坚持总体协调发展、回收再生的观念,使用现代管理措施,科学调控农林牧副渔的发展,实现高质高效、优产高产的长远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的统一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内生态农业的生产是实现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途径,生态农业属于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属于农业经济的全面转型。经过保护自然以及生物资源,资源再生使用,能量深入挖掘,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以及避免生态退化的要求。此外,还需全面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要求,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态结构整体调控规范、能量流动和物质再生原则、互相依存和约束原则、物种竞争性原则等来进行农业生产,保证国内的农业生态结构具备很高的生产力与可持续性。

结束语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走长远发展之路,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属于农业经济生产的必然选择。在深入探索和实践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坚持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道路,进一步创新并改进农业技术,遵循生态保护和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真正达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2]李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5,(15):288.

[3]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08):122.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1.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1.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3.3从严把控人口数量,降低带给土地的沉重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非常有限,在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土地的数量很难供养众多的人口。人口如果增加太多,就会超出土地的实际承载状况,必然导致土地的掠夺式开垦,这必定会极大地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持久运用。所以,坚定不移地合理把控人口数量、追求人口质量要坚持下去,这是达到土地持久运用的关键举措。

3.4逐步促进土地整理垦殖,科学开发后续土地资源

具体措施有:抓紧整理农村的居民地区,要遵循农村宅基地的划分准则,积极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地推进监管空心村及合并村庄工作,将多余的宅地还给农田,使耕地面积得以拓展。及时整理农田,比如说整理农田里的多余小路、河沟、防护林,减少坟墓用地等。积极调整地块,借助于小块凑成大块的模式,将某些零散的土地并合为比较大块的土地,从而方便规模管理。对废置的土地加以开荒,尽可能让它得到充分利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

3.5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生态和经济为基础,并深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砜矗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6

一、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浉河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主城区、老城区,也是信阳市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金融中心。全区现辖8个乡镇、8个办事处、1个物流产业集聚区,面积1512km2,总人口66.35万人。浉河区拥有“山、河、湖、城、园、林”得天独厚的生态大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65%,山林面积11万hm2,耕地面积1.8万hm2。浉河区农业既有明显的城郊都市农业的特点,又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既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遍应用和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的愿望,又有大量城市人口需要消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近年来,浉河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理念,着力打造以围绕南湾湖的“一湖碧水、十美乡村、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林海”的绿色产业带,围绕市区“菜篮子”供应建立近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努力构建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截至2014年底,浉河区成功跻身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信阳市在制定浉河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提出了生态立区、创新突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二十字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全区上下的广泛认同,成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浉河区生态农业大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浉河区生态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1.采用生态种植及配套技术,打造信阳毛尖生态品牌发展模式。浉河区沿南湾湖6个乡镇,不断强化生态有机茶园建设和管理,打造沿南湾湖百里生态茶廊品牌。一是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茶园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作好茶园缓冲带和路、渠、林、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通过在茶园中科学放养蚯蚓,合理间作果树、蔬菜、绿肥等,建立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三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科学推广茶林间作、茶果间作、茶菜(花、药)套作、猪—沼—茶复合等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模式,营造宜茶小气候。四是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维护茶园生态系统平衡。2.整合资源,打造生态大农业发展环境模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浉河区立足半城半乡的实际,从城区和乡村两个方向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增长、生态发展、大美崛起,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全区相继深入开展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一是对南湾水库周边的谭家河、柳林、十三里桥等乡镇内排放不达标的生猪养殖场进行关闭取缔,在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等乡镇建设人工湿地工程,做到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置。二是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7个,浉河区由此成功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三是加强传统农业转型,形成十三里桥的草莓、樱桃生产基地,东双河镇、游河乡、吴家店镇、双井办事处的蔬菜生产基地,现已建成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家,正在审批的6家,已建成通过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家。四是传统大众农作物水稻生产,通过集成推广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与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相比,年减少碳酸氢铵用量1700t,减少农药用量3t,实现了水稻生产化肥农药零增长。3.利用自然区位优势打造生态园发展模式。浉河区以茶叶、蔬菜、瓜果、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初具成效,已建成运营的有11家,如以柳林乡龙嘴村桃花寨生态示范园为代表、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为主导经营的示范园区;以东双河镇响山农业生态园为代表、以葡萄、蓝莓、猕猴桃等采摘体验和餐饮服务、垂钓为主导经营的示范园区;以出山店生态茶果庄园为代表的集生态农业种植示范、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园等。另外,双井凤鸣湖生态林业观光园、十三里桥绿岛国际农业生态园等一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生态园区的建设衬托着美丽茶乡魅力四射。4.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浉河区审时度势,营造培育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强调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生产,注重农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确权办证效率。目前,全区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都在50%以上,3.33hm2以上面积经营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有9162户,承包经营面积8.26万hm2(含耕地、林地、茶园)。全区发展家庭农场42家,流转土地0.24万hm2,配备大型农机72台,小型农机239台,带动农户近千户。5.以南湾湖为中心的生态观光发展模式。近年来,浉河区紧紧抓住信阳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全区抓住被批准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招引、催生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如茶乡风情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红色革命圣地游、环湖自驾游日渐升温,浉河区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浉河区沿湖山水美如画,茶香四处罄肺腑,在多方的共同参与下,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生态茶庄园,农家乐山庄已成为主题特色明显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品牌。

(三)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浉河区农业生态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浉河区通过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从单一转向系统,从局部推进转向整体推进,从注重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对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如在治理沿南湾湖畜禽养殖污染方面累计投入2500多万元,关闭取缔养殖场531家,拆除猪舍面积27.7万m2。在南湾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等乡镇建设人工湿地工程初见成效。全区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应用,实行秸秆禁烧,实行生态水利的科学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仅2016—2017年,浉河区完成农建投资2.7亿元,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改善了浉河区农业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条件。这些水利项目在满足灌溉和粮食稳产增收的同时,又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生态水利、景观水利等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2.促进了浉河区生态农业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提升了浉河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通过生态茶廊建设,催生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了茶经济的发展,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入选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龙潭”牌信阳红在2011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成为指定用茶,提升了信阳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区现有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市级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带动了茶产业生态化建设、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步伐,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3.增加了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的信心。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浉河区通过打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投资环境,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如出山店生态茶果庄园通过几年的努力投资上千万元,一个新型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已初具规模,出山店生态茶果庄园的巨大投资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又吸引了政府和社会的投资。浉河区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总投资1400万元,一座经吴家店新镇区跨越游河公路桥的一条长4km、宽7m的通向园区高等级乡村公路已修建完成,一批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园区发展,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开发。4.激发了农村活力,促进了社会和谐。浉河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关部门全力支持配合。浉河区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茶办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不同渠道大力扶持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开发建设,增强了浉河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改善居民家居环境、修建老年公寓等,实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

二、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

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这一名词,尽管社会知晓面很广,但调查发现,大多只是望文生义,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的并不多。许多人只是停留在生产安全环保的农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层面上,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一些家庭农场及合作社重产值、重产量而轻产品质量和生态保护,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自身循环模式不科学而不愿意加大投入进行改进。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培训不到位、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受眼前生态建设投入和收益比不匹配的影响,资金投入量受限制,没有科学的中长期规划,生态农业可学可比的典型少。

(二)生态园区建设缺乏横向联合形成拳头产品

目前,浉河区各乡镇都建有1个以上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农家乐山庄遍地开花。但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比较分散,各自为政,建设项目仅限于园区之内,点上精品与面上配套开发没有较好融合,园区和园区之间,园区和生产基地之间横向联合形成拳头产品的不多。多数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对园区以外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较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要顺应城乡居民回归自然的生活趋向,将休闲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等纳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统筹规划,完善路、渠配套,将示范园区变成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三)生态农业发展层次不高

浉河区生态农业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整体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不高,众多企业表现出半农半商的境况,农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狭窄,市场信息不对称,多数生产者仍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小。一些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自生循环模式还不够科学,农业生产化肥零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应用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较多。究其原因:一是行业缺乏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这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因素;二是行业培养的人才较少,而在人才结构上多为生产技术类,经营管理类人才更少,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行业的发展。

(四)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后,没有全面了解农业生产发展规律,一些企业只看到生态农业发展有利的政策和生态高效的一面,没有看到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人力和技术条件等带来的后续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由于这些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往往和专业技术人员脱钩,只有在出现问题造成损失时才会想到找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没有将整个生产过程按科学规划程序操作,一旦遇到关键技术问题,束手无策,往往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受现有体制的约束及推广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形成“灭火式”的工作方法,没有将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企业较好地融合发展。

(五)生态农业发展保障措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多以行政性规范和管理引导为主,尚未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包括管理制度和经济激励措施在内的生态农业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等保障机制,以致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缺乏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能对土地、水源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因而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浉河区沿南湾湖水域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许多和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重大举措都是以政府行政行为方式推动的。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企业只有依靠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在合理配置、科学经营上下功夫,政府从政策法规、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大力支持、多管齐下,才能营造一个企业、农民、居民共同认可、多方积极、自愿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加快推进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浉河区通过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建设及围绕南湾湖绿色产业带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及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也逐步建立。面对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建设的质量,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区政府、乡镇政府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定位,提高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浉河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列入乡镇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在政策激励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扩大浉河区公益林的保护面积,加大对化肥农药零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资金支持,对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园区提升改造等企业和组织给予融资便利、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浉河区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一是要重点保护和改善浉河区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对南湾湖周边乡镇、沿出山店水库周边乡镇的水资源保护,对信阳市近郊乡镇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园区等进行中长期统筹规划。二是要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是要解决浉河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潜在的不利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厘清城市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让生态农业建设成为浉河区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现有农业生态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和联合重组,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浪费,及时处理、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做到生态农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的同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城市需要。

(三)健全生态农业发展机制

对浉河区茶产业、农业生态园区、生态种养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南湾湖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治理、土壤修复与改善、美丽乡村等有关生态农业建设工程进行统筹部署。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生态园区的理念,加强对现有农业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升级改造,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新模式。建议区政府、乡镇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为推进高效生态农业提供财政支持。同时,要建立区级生态农业人才库,疏通农企对接渠道,让更多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于企业生态农业发展,并完善生态农业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区级农业生态园区考核机制,扶持和优化各类农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此外,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政府推动机制等共同促进浉河区生态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