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农业进展优势

浅析生态农业进展优势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增长、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必然选择[1]。农村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可持续利用的实质是,农业生态模式的自然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2]。“十二五”时期是长沙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在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生态农业理念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与资源锐减的矛盾。

1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1.1自然地理资源基础优良长沙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优势明显,因受地势、地形影响,冬冷夏热,季节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8.2℃,年均无霜期275d,年积温5457℃,年日照时数1677h,年均降水量1390mm,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雨热同期,热量条件较优越,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较好,拥有耕地面积420.3万h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达343.9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

1.2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长沙农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长沙市对农田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补充耕地348.5hm2;全市共收购粮食(原粮)442790t,销售粮食(贸易粮)466539t,实现粮食直接补贴3956万元,水稻良种补贴6351万元,并获得湖南省政府对长沙市商品粮大县奖励的1.22亿元,用于补贴粮食收购、仓储、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支出,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动力。2010年,依托“一江三河”建成养殖区20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15万t,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5%;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畜禽良种杂交改良推广率生猪达85%、牛达45%、羊达65%、家禽达90%,动物及其产品优质率达70%,肉蛋奶总产量达100.41万t。

1.3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大在注重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效率的同时,更要重视环保能力的提升。长沙市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大,太阳能充足,如2009年长沙市的年日照时数在1677h以上,太阳辐射总量达443.8kJ/cm2。此外,长沙市可再利用能源丰富,如长沙市年可利用的秸秆资源在2300万t以上,因此,要大力推广秸秆粉碎堆肥还田技术、秸秆气化技术、秸秆制沼气和有机肥技术,通过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提高可再利用能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4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长沙市持续加大对农机的推广力度,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2010年,长沙市农业机械总能力达到487.7万kW,比2009年上涨6.8%。农机化是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实施手段,也是生态农业生态模式的机械动力支柱。由于长沙市机械化利用程度的加深,科技化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进而减少了生产总能耗,降低了总成本投入。

2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2.1传统农业模式不适应性凸显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模式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农产品科技含量不足,农业模式的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绿色农业循环高效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模式发展技术创新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不适应农村经济转型的要求。

2.2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等传统农业所取得的收入一直是长沙市大部分农业地区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束缚,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粗加工、原料型加工企业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70%以上,且附加值较低。此外,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的大量不合理投入使用,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的污染物指标超标,这些污染物还会产生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作用,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由于规模化的禽畜养殖粪便处理不当,造成了长沙市部分地区水质和土壤环境恶化等,这些都阻碍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3]。

2.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沙市各区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自然条件不一样,使得统一规划生态农业模式难度大。一方面,由于长沙市农村普遍存在居住空间和农田比较分散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场可再生农业的利用和开发;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程度和资金投入也不一样,部分区域难以形成大规模统一的生态农业模式。

3外部战略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1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已成趋势《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要下大力气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下大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4]。长沙市正处于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两型社会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生态建设,就是大力打造生态城区、生态农村、生态园区,推进长沙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2政府加大扶持生态基地力度长沙市政府积极扩大生态基地,实现绿色有机生态大米规模化生产,对基地粮食以高于国家保护价30%的价格进行收购,农民直接受益近4000万元。2010年,湘丰公司建立稻谷基地10万hm2,辐射4个县72个村,涉及农户16000多户。依托生态基地生产的“沁香1号”大米,在2009年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荣获金奖,为打造湘米高端品牌奠定了基础。

3.3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突出长沙市的农业产业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推出了“公司+农户”、“市场+农户”、“饲料企业+农户”、“良种场+农户”和“协会+农户”等模式。

4外部战略威胁(Threats)分析

4.1花费高,经济压力大农业劳动者对生态农业模式了解少,即使部分农户知道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但由于生态农业模式的一次性投入花费大,如简易大棚造价8元/m2以上,标准钢架大棚造价在15~25元/m2,普通连栋大棚造价为25~60元/m2,规模养殖设施投入则达到10多万元甚至上百万元[5],大部分农户不敢轻易投入。此外,农户外出就业兼业情况突出,农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大量流失,致使农村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不足,加上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以儿童和老人为主,他们收入低或没有收入,导致其对实施生态农业模式更是望而却步。#p#分页标题#e#

4.2环境污染严重,面临挑战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突出,加上大量城市的生活、生产、医疗垃圾转移到农村,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5促进长沙市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对策

5.1加大可持续生态农业宣传力度加大可持续生态农业宣传力度,提升农民重视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让农民充分了解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好处、优势,共同营造发展氛围[6]。在宣传可持续生态农业相关知识的同时,要定期派送高校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为农民解答问题,传授新技术、新方法,为农民计算比较投入产出,消除他们对技术会影响产品、产量以及担心会增大资金投入的顾虑,从而使农民自觉接受并愿意支付必要费用。

5.2培植村村合作组织加强乡村组织与组织、农民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放开、鼓励、扶持农民,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壮大起来,为信息技术的传递架起桥梁,使新技术、新方法传播、推广出去,使科研、推广和生产融为一体,促进成功农业生产经验和实用技术的交流,从而获得更多信息的整合和实际的应用,提高农牧业生产力水平。

5.3构建可持续循环生产链要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出发,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加快实施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生态绿色休闲旅游农业区建设与土地恢复工程相结合,辅助配套一些种养业,发挥农业研究和科技成果的作用[7]。通过不断完善养殖业良种育、繁、推、用网络,优化养殖产业结构、延伸农产品与养殖相结合产业链[8]。实行节约型施药技术,通过有机资源的转化利用,从科学合理用药和提高农药利用率两方面入手,控制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9]。同时,全面开展农村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农村生物质能源,保护好原生态特殊资源,逐渐恢复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自然环境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量—环保—科技—效益”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5.4建立废弃物处理与生产相结合体系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是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中介环节,是农村生产和生活可持续相结合的必要手段。借鉴国内外垃圾处理模式,采取多元化的处理方式,使家庭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水,浇灌果园、菜园,实现生活污水户内生态循环利用[10]。为了扩大规模和提高利用效率,可采用以村组为单位的可持续循环处理利用的成套系统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此外,要对农村家居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农户家居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率达到50%,并实行农村垃圾的定点专人收集、分类减量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同时,减少城市的生活、生产、医疗垃圾向农村转移,减轻对农村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