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范例6篇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范文1

河北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是新加坡的3.58倍,天津的3.17倍,上海的2.83倍。沿海地区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是历史赋予河北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标志着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河北发展将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进入陆海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会点上,把开放的目光再次投向海洋,我们7000万燕赵儿女人人都应当确立一个新的理念:河北不再是仅仅在18.8万平方公里的陆域上发展经济,而是在更广阔的海陆域空间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

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 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达到38,439亿元,与“十五”末期的1.77万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多。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未含港澳台)。“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到13.5%,高于同期国内GDP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到201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7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3%。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5%。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

环顾沿海近邻:仅有153.3公里海岸线的天津市,在天津滨海新区全力用劲,正以国家第三战略增长极的强大磁场聚金揽才抢上项目,发展势头异常迅猛,2010年,仅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就达2380亿元,今年将达到2760亿元;山东在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高调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辽宁明确了加快建设“海上辽宁”的目标,正在抓紧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江苏加快沿海地区建设,着力点是打造“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浙江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目标直指“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国家战略给沿海地区发展上紧发条,竞争日趋激烈。

相比之下,河北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渔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水产养殖业经营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捕捞业远洋渔业规模小、组织化低,码头建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远洋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薄弱;水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精加工、深加工不够;海洋经济总量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海洋油气开发、海洋风电、船舶制造、海水利用等高技术产业刚刚起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海洋药业尚属空白。面对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起直追、正确应对,就有可能资源被“抽离”、发展边缘化,也难以实现“打造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目标,难以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以海兴省”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局胸怀,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放眼世界,从1970年日本将海洋科技列为与原子能、宇宙技术并列的三大尖端技术,到美国政府形成“开发海洋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比开发宇宙空间更重要”的共识,海洋生产力的竞争,已经成为本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审视国内,从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到2006年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从党的十七大明确作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具体谋划,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经济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链条,同时也是每个沿海省份海陆统筹、积极跻身全球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发展海洋经济,绝不是就海洋发展海洋,海是海、陆是陆,各自为战,而是要海陆统筹、一体推进,从而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取得最佳效益。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与国家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思维对接和行动自觉。必须克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转变海陆分离的传统观念,打破单一、独立功能性开发模式,脑子里既有陆地这根弦,也有海洋这根弦;既有发展这根弦,也有保护这根弦;在对海洋的全新认识和统筹协调中创新发展思路。必须以辩证思维谋划全盘,创新发展思路,做好海洋与陆地“结合”的大文章。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的产业,不但在沿海地区培育产业集群,还向内陆地区延伸,产业集群簇团成阵,形成区域强大竞争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原则,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发展布局,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必须与首都经济圈建设、冀中南地区发展紧密对接,各相关县(市、区)产业规划与沿海整体规划对接,在项目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统筹考虑,着力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提高对联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以海带陆、以路促海、海陆联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以海兴省”意识。从河北实际出发,在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临港重化工和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海洋的优势,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方位开放,聚集外引效能,增加经济外向度,促进海洋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海洋经济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对陆地经济拉动力大的特点,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通过联合开发拓展辐射能量,形成相互增益的发展态势,带动内陆腹地经济发展。并为缓解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作出河北应有的贡献。

打开人类近现代史,凡积极主动亲近海洋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例外地得到新的发现、新的财富、新的发展、新的文明。同样,在“十二五”期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努力谱写好在海陆统筹框架下,海上发展与陆地工业化、城市化互相结合,海洋产业与临港产业、涉海产业互为延伸,陆地城市化与海陆工业化互为联动、协调发展的新篇章,我们不仅能够把沿海地区建设成实力雄厚的临港产业带、风光秀美的滨海旅游带、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休闲宜居的海滨城市带,同时也一定能够由此激活全省发展全局,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新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5 — 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陆地资源受到制约的现象愈演愈烈。海洋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政治、经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行为,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海洋开发战略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学习国外海洋发展的先进经验已成为今后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借鉴外国海洋经济发展新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国外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海洋综合管理计划,这些计划在加快海洋综合开发进程的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海洋竞争也将势在必行。在诸多管理计划中,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尤为重要,纵览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澳大利亚、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国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学习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海岸线漫长,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是世界上率先采用海洋经济政策引导海洋发展的国家。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分管体系制定管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利益分配,有效兼顾海洋各个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持了生物多样性和利益分配,对海洋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呼吁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视海洋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主要涉及防止生态功能衰退与环境质量降级两方面。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对重点环境监测点和海域环境实施定期跟踪监测,在维持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渔业管理部门对海洋渔业资源实施可持续捕捞政策,对捕捞工具严格制定科学管理,有效防治过度捕捞带给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弊端。利用接近渔业实践机会对渔业资源开发者积极宣传政府环保政策,通过媒体及相关社会环保组织充分宣扬环保理念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和水平。

2.美国

与其他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相比,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展本国海洋经济,在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对科研的投入,美国发展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并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化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海洋经济发展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始终屹立于世界海洋科技发展之巅。政府所倡导的“科技兴海”战略部署已广泛开展,利用政企合作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据统计,美国政府现有海洋开发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近700个,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占全美国的六成,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 亿美元。例如,夏威夷所在的海洋科技园以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美国正是通过高科技战略,广泛利用海洋科技园区带动蓝色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借鉴平台。

3.英国

英国被大西洋、北海与英吉利海峡环绕,海岸线曲折总长约1.145万千米,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英国作为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代表国家,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发展船舶业与航海业,在当时世界船舶业与航海业发展中首屈一指。上世纪60年代,英国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重心转移,主要集中在北海地区的海洋油气开发,并迅速形成了本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从而使英国在油荒的疲软经济时代成为一枝独秀。另外,英国政府利用优惠税收政策鼓励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发展,对于旧式油气设备报废成本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这就使大规模企业将成熟技术转移给小规模企业,使众多企业资源重新整合,从而令更多企业参与投资到此领域。与此同时,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努力提升油气开发与环保的协调性。在现有油气能源开发基础上,英国政府还不断积极探索与开发新能源,在保护海洋环境顺利实施的情况下,使新能源战略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稳步双赢的新局面。

4.韩国

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与我国山东省隔海相望。韩国三面环海,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韩国依靠其在1996年制定的海洋发展战略,将政府所属海洋部门最大化地进行整合,并更名为国土海洋部。国土海洋部内含海洋渔业部门,海洋技术开发部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部门、海洋政策制定等部门,合并目的是使各个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避免因责权不清造成的混乱。韩国历来重视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韩国目前试图通过网络服务器,建立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将各大港口连接起来,从而把各个海洋生物产业附加值提高。到2030年,韩国将把釜山港建设成为世界第三大海运中心,以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的产品为契机,将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大力发展和高效运作,从而提升本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另外,韩国政府针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于海洋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海洋污物处理系统,并行之有效地规划废弃物的排放和制定排放场所,制定环境标准以及建立科学的海洋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使本国海洋经济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高效开展。

5.加拿大

加拿大海岸线长达千米,为世界上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其周围分布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海洋可利用资源丰富。加拿大开发海洋资源历史悠久,在开发与利用海洋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善法规政策,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渔业管理制度。目前,加拿大渔业管理制度采用国际上较为复杂的TAC精细化渔业制度管理,利用TAC合理有效地将政策在海洋传统产业与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双向协调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渔民过渡捕捞海洋生物问题,联邦政府采取IVQ制度与奥林匹克制度结合的方式,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生物物种种群退化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对促进加拿大海洋渔业资源生产潜力,优化海洋物种群落结构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加拿大政府为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还制定了渔业补贴制度,意在削弱因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阻力。从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因补贴导致个人利益得到满足,故而制度进行中所受外力较小,本国渔业捕捞得到一定程度控制,进而使整体渔业资源发展水平得到增进。

三、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上述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政策、科技、人才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居于世界前例。由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起步较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1.加强我国海洋保护意识

中国领海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公里,但由于部分领海和日本、东南亚各国存在纷争,导致我国进行海洋开发和海底勘探无法正常完成。我国在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领海争议实质就是海洋资源归属权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新形势制定总体规划战略,按照“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坚持捍卫领海,切实提高国民权益,增强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2.制定完善的海洋政策法规

和发达国家海洋政策和法规相比,我国针对海洋经济开发和应用的法律条文相对不够完善,还处于建设阶段。我国目前在海洋开发方面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强海洋立法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固本之举。我国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法律体系,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责任主体、赔偿范围及标准、程序以及补偿赔偿金的使用管理等进行明确界定,不断健全和强化海洋规划、立法和管理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维系海洋资源开发权益实施。

3.积极倡导用科技发展海洋

科技力量对于海洋的发展显而易见,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倡导开发海洋,发展速度节节攀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海洋开发所表现出的问题仍令人担忧。过度追求眼前利益,海洋发展不是一时之需,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长远大局才是真正有效开发利用海洋的明智之举。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海洋科技发展对于海洋经济贡献率不足29%,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专利发明申请数量较少。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中,油气资源以及海洋石油工业、海滨采矿业等产业中技术装备陈旧、科技投入不足成为限制海洋经济发展的弊端。如何利用高新科技发展我国蓝色经济不仅对海洋经济开发注入新活力,更是对我国海洋产业拓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重要举措。

4.重视海洋综合管理

由于我国近些年持续开发利用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事件时有发生。重视海洋资源利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海洋本身生态发展,如何保护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条件,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如何在经济因素、法律政策、社会影响等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国外先进海洋管理经验来看,分清各个部门职能任务,统一化管理,避免各职能机构责权的交叉重叠和相互矛盾。积极构建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强化环保管理支撑体系,完善海洋区域监测控制、海洋监察体系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方向。

5.积极引进海洋类人才战略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管理工作呈现出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在管理中有能够快速适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海洋人才的现状并不乐观,海洋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海洋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成为我国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优秀的具备一定海洋知识,并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海洋事业带来效益的海洋人才,将有利于我国海洋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另外,国家也要加强海洋观教育,强化公民的海洋意识,利用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提高对海洋人才培养的激励作用,促进对海洋人才的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26-28.

〔2〕王双,刘鸣.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11,(06):10-17.

〔3〕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09):18-29.

〔4〕储永萍,蒙少东.国外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154-157.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海洋意识,国家利益,举措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高选择

开发半壁蓝色疆土,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既是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海洋孕育大国和强国,强国必须掌控海洋,这是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海洋贸易和世界贸易,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和掌控整个世界”的最好诠释。

(一)海洋强国的涵义。“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二)海洋强国的总目标。第一是实现海洋经济强国,要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基础上,使海洋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现在的4%逐步发展到20%以上,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海洋运输业、造船业作为高技术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促进作用,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开发总体实力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是实现海洋科技强国,要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努力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使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是实现海洋军事强国,要建设一支拥有国产先进武器装备武装的、以海军为主体的海洋防御综合力量,在国防建设上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有国防工业作后盾,有能力确保国家统一,有能力反封锁、反制约,制止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略和一些霸权主义国家蚕食我海洋国土的行径,有效保护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和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三、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举措

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是多元的,至少应包括海洋领土和、海洋安全、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文化等。这些内涵既是互相关联的,更应是协调统一的,而且还必然从属和联系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其他相关领域战略。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应服从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和谐海洋”为理论指导,全面、均衡并符合中国国情。

(一)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基本国策。要把以海兴国战略同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海洋海岛大开发与西部大开发,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组织实施。国家要制定加快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若干政策,把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方方面面做好准备。应建立国家海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组建国家海洋战略研究院、国家海洋科学院和海洋工程院;建立中国海洋科技教育发展基金和中国海洋高科技成果奖励基金;组建国家海洋开发银行,建立建设海洋强国基金会,发行海洋重点工程建设债券和海洋建设福利;组建国家海洋警备队(军事建制)。

(二)组织实施国家海洋宣教工程。要把强化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要把海洋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必读课本,建立一批部级海洋观教育基地;确定中国海洋日;组建国家海洋电视台和电台,强化海洋宣传,激发全民族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实施海洋文化发展工程,在重要沿海城市成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在有条件的重点大学增设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院,大力弘扬海洋文化,重铸蓝色文明。

(三)实施五大海洋建设工程。组织实施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海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滨海旅游开发工程、海洋综合开发工程,加快海岸带、中国海域及大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海洋开发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四)确立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对策

1.国防战略应调整为重点发展海、空军,强化对中国海的制海、制空权。加强航空母舰、核艇和移动核武器的制造,增加抑制战争的杀手铜,改变海上力量对比的不平衡状况。鉴于渤海海峡的特殊安全战略地位,国家应尽快实施蓬莱、长岛至旅顺的大桥、海底隧道枢纽工程的建设。

2.设立南海特区,加强对南中国海的控制及资源开发。特区设在西沙或海南岛,直属中央政府。特区实行军、政合一管理体制,享受国家自由经济开发区政策。

3.加大海岛开放力度。鉴于海岛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其国防前哨的作用,国家应制定让海岛享受比沿海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促使其超常规发展,使海岛成为我国第一层次的战斗堡垒和对外开放区。

(五)构筑21世纪我国海洋人才制高点。毋庸置疑,海洋将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但海洋领域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海洋科技竞争领域表现最激烈的是人才争夺战。构建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海洋人才的软、硬环境,优化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成为当前我国构筑21世纪海洋人才至高点的首要迫切任务。

(六)再造中国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要从强化全民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海,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的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尽快使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驶入良性轨道。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要以渤海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在全国实施“碧海工程”,打一场整治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人民战争。

今后的中国,注定要将海洋置于防务与经济建设的战略制高点,最大限度地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最大限度地开拓和维护发展空间。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与改革意识,充分借鉴海洋强国的发展理念,重塑中国的海洋战略,建立融合大陆与海洋因素的国家与区域秩序,并构造相应的生产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已是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孆.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观察,2012,(4).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海洋强国 发展模式 国际比较

引言

进入21世纪,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全世界最主要的沿海国家都将海洋事业的发展作为本国的重要战略。党的十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是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新的海洋竞争中,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是起步阶段,对外国海洋强国模式的研究对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海洋战略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海权概念的使用则历史悠久,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开始,直至近年美国海军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了“海权的历史,虽然不完全是,但是主要记录国家间的斗争,国家间的竞争以及最后常常会导致战争的暴力行为……因此,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牵涉到促使一个国家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崛起的方方面面”(Mahan, 2009;胡杰,2012)。而一国的海洋战略应是一国政府为促进国家兴盛而通过海洋事业发展的道路,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也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汇集。张耀光(2000)提出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多数学者对于海洋强国的研究主要是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生态管理、海洋意识等单一角度研究,未能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式。

国外海洋强国建设模式

从时间顺序看,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海洋强国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最早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为先行模式;其次,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这也是海洋强国持续时间最长,在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模式;再次,二次世界大战至21世纪初,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也积极探索和发展海洋强国之路。

(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海洋强国发展模式

近代海洋强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在1588年以前,号称“无敌舰队”,葡萄牙也以相似方式极速扩张海洋军事力量,17世纪中期 “海上马车夫”荷兰崛起。总结其经验:第一,从地理面积上,都属于小国,西班牙的地理面积略大,但处于欧洲大陆非核心经济区,三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归属于“小国海洋强国”的范例;第二,三国海上霸权持续50年左右,时间较短,非持续性是三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缺陷;第三,三国海洋强国地位的丧失与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有关,特别是西班牙,尼德兰的独立加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危机,使其在与荷兰的争霸过程中不堪一击,同样历史也折射在了荷兰与英国的争霸的过程中,英国的早期帝国主义发展战略下的海洋战略击败了荷兰的封建统治。图1总结三国海洋强国的发展模式。

首先,三国的海洋地位扩张依托了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西班牙和葡萄牙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荷兰是欧洲天然中转中心,欧洲大陆货物主要通道口。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提供了先发优势,为三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强国提供了基础,具有不可复制性,是迅速发展海洋事业的先决要件。但先发优势具有不可持续性,如一国战略不能巩固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先发优势将很快挥发。以西班牙为例,作为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重要通道,西班牙的港口发展却相对滞后。直到今天,西班牙的港口建设仍处于欧洲各国港口中的中游。而荷兰的鹿特丹港建设主要集中在19世纪,但彼时荷兰早已丧失了世界海上霸权的地位。先发优势的不可持续性是可以转化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三国在海上争霸过程中辉煌的短暂性。

其次,三国海洋战略助推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快速发展。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为其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军事力量的提升积攒了资源优势,尽管这两个产业最初都是为殖民地统治而服务,为三国在随后的争霸积累了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海上强国的时间。造船业和航海业至今也是三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心所在,特别是荷兰。

再次,由于所处时代的特点,三国的殖民扩张和非和平前提下的军事力量的扩张也为海洋强国积聚了资本优势,这建立在侵略和殖民基础之上,不具备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当今和平年代的大背景下。通过殖民方式获取的资本优势也会由于被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各国军事力量变化等逐渐消失。

因此,上述三国的海洋强国遵循的路径是小国经济―海洋霸权战略―海洋强国(短期)―海洋弱国―其他路径。在海洋强国地位丧失后,三个国家的经济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荷兰依然是欧洲经济的核心国之一,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却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取决于与荷兰海洋强国战略后的经济政策,在海洋强国地位丧失后,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未对本国的海洋事业做出更有“野心”的规划;荷兰则鼓励本国在造船业和航运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振兴港口,铸造了鹿特丹港欧洲第一大港。审时度势的政策导致三国海洋强国发展模式结果的大相径庭。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85-04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部署了未来5-1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将海洋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海洋产业中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业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有五大海洋经济区域,即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值为18078亿元,占当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的36.1%,在五大海洋经济区中位居第一。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起步较早,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对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指在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背景下,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既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全局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結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是关联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不仅能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效应来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通过国家及地区的海陆统筹规划带动陆地产业的发展。三是环保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能缓解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环保产业。四是技术密集性。海洋经济对科技的依赖度往往高于陆地经济。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发现了新的海洋资源,或者拓展了海洋资源利用范围而不断成长的产业。所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含量较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五是高成长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由新技术开辟的海洋经济领域,因此具有发展潜力大、增长快的特点,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海洋主导产业。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应关注并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二、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生物医药业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不断增长,这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具有特殊化学結构的活性物质,在药品开发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较早,2005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7.8%。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青岛、烟台及辽宁省部分地区。如,山东省在我国最早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在海洋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成果,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产值8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山东省有百余家企业从事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化制品生产,其中有20多家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有3家过亿元,总资本近300亿元。山东省的烟台东诚生化、青岛明月海藻、海尔药业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从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开发。

(二)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人均用水量只有26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环渤海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地下水,造成了地面下沉日益严重,而且出现大面积的海水倒灌现象。此外,随着我国海岛资源的开发,对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海水利用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环渤海地区在海水利用方面进行了各类探索。目前,大连、青岛、天津、烟台、秦皇岛、威海等沿海城市都已大量利用海水。如,大连市是全国海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示范市,大连市已建水源热泵项目13项,涉及供热供冷面积1100多万平方米,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2.72万平方米。在海水淡化技术和规模方面,天津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天津市拥有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机构和膜天膜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我国已建和即将建成的工程累计海水淡化能力约为每日60万吨,其中天津约为每日2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在环渤海其他地区,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的淡化技术日渐成熟。山东长岛和大连长海先后建成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和海上风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仅潮汐能和波浪能的能量就是现阶段全世界发电量的4倍。我国能源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的压力会不断增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发展迅速,2010年比上年增长96.7%。但在产业规模上,环渤海地区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2009年山东省海洋电力产值为19.7亿元,辽宁省海洋电力产值为0.21亿元,而早在2005年广东、浙江等省海洋电力产值就分别达到650亿元和347亿元。目前,环渤海地区的海上风能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山东省是我国海上风电开发重点建设的两大基地之一,河北省也是我国海上风电场发展的重点区域。2007年,中国首座离岸型海上风力发电站在渤海辽东湾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2009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为191.9万千瓦,占当年沿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40.8%,其中山东省的风能发电能力为121.83万千瓦,占当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63.5%。环渤海地区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仍处于技术研究阶段。2012年,中海油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正式落户青岛斋堂岛。该项目以建设部级示范基地为目标,重点开展多能互补智能化独立能源系统、波浪能、潮流能发电装置和低成本海洋能输变电设备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四)海洋工程装备业

海洋工程装备业指为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的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水下运载和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随着深海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以海洋开发为重点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市场容量巨大。环渤海地区海洋工程装备业主要集中在大连、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区。2010年,环渤海地区造船完工量为1385.96万综合吨,占当年全国海洋造船量的21.66%。其中,辽宁省在当年环渤海地区比重为68.0%,山东省占比为29.2%。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企业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青岛与大连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基地和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青岛海西湾聚集了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提品研发、设计、建造、维修、改装、拆解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船舶企业集团。此外,东营市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发展迅速,产值已占全国石油装备产值的1/3左右。在产业技术方面,天津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压力舱可以下沉至4300米的深海,对石油构件进行试验测试,这使得中国深海石油构件屈伸实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中国深海石油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交付了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已开始打破新加坡、韩国企业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垄断。

三、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目前转化率约为20%,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成果主要是由海洋科研院所完成,而成果研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三个环节所需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中试、商品化所需资金远远超过研发资金。海洋科研院所资金有限,往往无力进行中试和商品化,从而使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状态,难以实现转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市场风险

目前,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工程装备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较快。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和海水利用业则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成熟度低,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产业将难以充分发展,将长期停滞在产业形成期。

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利用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如,天津北疆电厂已经安装的四台先进海水淡化装置中,只有一台在运行,其余三台都处在停机备用状态。天津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已经停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约为5元/吨,高于自来水的市场价格,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而且由于开工不足,难以获得规模效用,再将资本折旧等因素考虑在内,平均每吨淡化海水的成本较高。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虽然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发展前景看好,但海洋可再生能源电站建设面临海水防腐等问题,建设成本较高。在形成一定规模前,其发电成本将高于其他能源的发电成本,因此也将面临市场风险。

(三)产业发展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自净能力弱,由于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使渤海海水质量较差。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海域夏季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2730平方公里,约有42.55%的海域没有达标。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虽然比传统产业环保,但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污染物排放会增加海上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排放的废水温度较高,大量排放能会使局部海域水温升高,这会导致浮游生物急剧繁殖,从而产生“赤潮”或“绿潮”等海洋灾害。此外,海水淡化会排出大量的浓盐水,其含盐量高于海水1倍左右。渤海近海海滩地势平缓,且水深较浅,海水交换能力较差,不具备向深海排放条件,如果直接排放将提高海水盐度,产生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四、对策

(一)实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結合的产业发展调节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产业形成期尚未形成规模,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高风险、高投入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部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因此,在产业形成期需要政府对产业发展进行积极的调节。政府可以在人才、用地、税收、贷款、资金等方面对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如,面对海水淡化设备闲置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水淡化企业的扶持。政府以各种补贴的形式对海洋开发企业予以支持,并不能促进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当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入产业发展期后,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的计划调控为辅。

(二)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对于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间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内部通过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对生产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目标。如,在海水利用方面,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将冷却用海水重复利用,降低成本。企业间的循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理统筹,将上游企业的生产废物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多余的能源为居民提供制冷或供热服务。

(三)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由于尚未形成规模,投资回报的前景无法估计,海洋资源开发投入的风险较大。所以应以政府的引导性投资为引导,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参与。财政、科技、海洋与渔业、环保等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洋高技术企业的扶持,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转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在产业发展资金方面,要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海洋开发企业规模偏小,往往因为自身信誉不足,难以进行直接融资。而且海洋企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抵押,难以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政府可以为资信较好的海洋开发企业提供担保,或由政府出资设立企业债券担保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此外,通过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创业基金等形式,支持海洋开发企业发行债券、股票,引入民间资金和国际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