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内涵范例6篇

统计学的内涵

统计学的内涵范文1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数据,数据科学顾名思义也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这产生一种直观的错觉,似乎数据科学与统计学之间存在某种与生俱来的渊源关系。Wu(1998)直言不讳,数据科学就是统计学的重命名,相应地,数据科学家替代了统计学家这个称谓。若此,那是什么促成了这种名义上的替代?显然仅仅因为数据量大本身并不足以促成“统计学”向“数据科学”的转变,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这些概念似乎就已经足够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二者所指的“数据”并非同一概念,数据②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只要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都可以称之为数据,包括数字、文字、音频、视频等等。统计学研究的数据虽然类型丰富,如类别数据、有序数据等定性数据,定距数据、定比数据等定量数据,但这些都是结构化数据;数据科学所谓的数据则更为宽泛,不仅包括这些传统的结构型数据,而且还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网络日志等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数据,即,大数据。大数据(以半/非结构型数据为主)使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传统分析工具很难发挥作用,或者说传统的数据库和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在可容忍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存储、管理和分析等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为了有效地处理这类数据,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数据科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统计学是从处理小数据、不完美的实验等这类现实问题发展起来的,而数据科学是因为处理大数据这类现实问题而兴起的。因此数据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数据,而统计学以结构型数据为研究对象。退一步,单从数量级来讲,也已发生了质变。对于结构化的大规模数据,传统的方法只是理论上的(可行性)或不经济的(有效性),实践中还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并行处理技术等现代计算技术才能实现。

二、数据科学的统计学内涵

(一)理论基础

数据科学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是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譬如,统计学、统计学习或称统计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应用数学、数据密集型计算、密集计算方法等。在量化分析的浪潮下甚至出现了“metric+模式”,如计量经济学、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生物统计学等。因此,有学者将数据科学定义为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与统计学知识、专业应用知识三者的交集,这意味着数据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这种没有侧重的叠加似乎只是罗列了数据科学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就好似任何现实活动都可以拆解为不同的细分学科,这是必然的。根据Naur(1960,1974)的观点,数据科学或称数据学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替代性称谓。但是这种字面上的转换,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形成。Cleveland(2001)首次将数据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出时,将数据科学表述为统计学加上它在计算技术方面的扩展。这种观点表明,数据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学,数据科学可以看作是统计学在研究范围(对象)和分析方法上不断扩展的结果。一如统计学最初只是作为征兵、征税等行政管理的附属活动,而现在包括了范围更广泛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范围的扩展来看,是从最初的结构型大规模数据(登记数据),到结构型的小规模数据(抽样数据)、结构型的大规模数据(微观数据),再扩展到现在的非(半)结构型的大规模数据(大数据)和关系数据等类型更为丰富的数据。从分析方法的扩展来看,是从参数方法到非参数方法,从基于模型到基于算法,一方面传统的统计模型需要向更一般的数据概念延伸;另一方面,算法(计算机实现)成为必要的“可行性分析”,而且在很多方面算法模型的优势越来越突出。注意到,数据分析有验证性的数据分析和探索性的数据分析两个基本取向,但不论是哪一种取向,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观测数据是由背后的一个(随机)模型生成,因此数据分析的基本问题就是找出这个(随机)模型。Tukey(1980,2000)明确提到,EDA和CDA并不是替代关系,两者皆必不可少,强调EDA是因为它被低估了。数据导向是计算机时代统计学发展的方向,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家所认同。但是数据导向仍然有基于模型与基于算法两种声音,其中,前文提到的EDA和CDA都属于基于模型的方法,它们都假定数据背后存在某种生成机制;而算法模型则认为复杂的现实世界无法用数学公式来刻画,即,不设置具体的数学模型,同时对数据也不做相应的限制性假定。算法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得到快速成长,然而很大程度上是在统计学这个领域之外“悄然”进行的,比如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若响应变量记为y,预测变量记为x,扰动项和参数分别记为ε和β,则基于模型的基本形式是:y=f(x,β,ε),其目的是要研究清楚y与x之间的关系并对y做出预测,其中,f是一个有显式表达的函数形式(若f先验假定,则对应CDA;若f是探索得到的,则对应EDA),比如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回归等。可见,传统建模的基本观点是,不仅要得到正确的模型———可解释性强,而且要得到准确的模型———外推预测能力强。而对于现实中复杂的、高维的、非线性的数据集,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是直接去寻找一个恰当的预测规则(算法模型),不过代价是可解释性较弱,但是算法模型的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更强。基于算法的基本形式类似于非参数方法y=f(x,ε),但是比非参数方法的要求更低yx,因为非参数方法很多时候要求f或其一阶导数是平滑的,而这里直接跳过了函数机制的探讨,寻找的只是一个预测规则(后续的检验也是基于预测构造的)。在很多应用场合,算法模型得到的是针对具体问题的解(譬如某些参数是被当作一个确定的值通过优化算法得到的),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推断解。

(二)技术维度

数据科学是基于数据的决策,数据分析的本质既不是数学,也不是软件程序,而是对数据的“阅读”和“理解”。技术只是辅助数据理解的工具,一个毫无统计学知识的人应用统计软件也可以得到统计结果,但无论其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可疑的,对统计结果的解释也无法令人信服。“从计算机科学自身来看,这些应用领域提供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数据。虽然计算机科学一贯重视数据的研究,但数据在其中的地位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不可否认,统计分析逐渐向计算机科学技术靠近的趋势是明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数据量快速膨胀,数据来源、类型和结构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开发更高效率的存储和分析工具,可以很好地适应数据量的快速膨胀;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方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对于大数据而言,大数据分析丢不掉计算机科学这个属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不单纯是因为需要统计软件来协助基本的统计分析和计算,而是大数据并不能像早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那样可以直接用于统计分析。事实上,面对越来越庞杂的数据,核心的统计方法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它的算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数据考验的并不是统计学的方法论,而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算法的适应性。譬如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分析架构,这些都是技术上的应对,是如何实现统计分析的辅助工具,核心的数据分析逻辑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就目前而言,大数据分析的关键是计算机技术如何更新升级来适应这种变革,以便可以像从前一样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三)应用维度

在商业应用领域,数据科学被定义为,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①的完整过程。数据科学家要同时具备数据分析技术和商业敏感性等综合技能。换句话说,数据科学家不仅要了解数据的来源、类型和存储调用方式,而且还要知晓如何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同时对分析结果也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解释②。这实际上提出了两个层面的要求:①长期目标是数据科学家从一开始就应该熟悉整个数据分析流程,而不是数据库、统计学、机器学习、经济学、商业分析等片段化碎片化的知识。②短期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二级定义”,即,鼓励已经在专业领域内有所成就的统计学家、程序员、商业分析师相互学习。在提及数据科学的相关文献中,对应用领域有更多的倾向;数据科学与统计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区别恰在于其更倾向于实际应用。甚至有观点认为,数据科学是为应对大数据现象而专门设定的一个“职业”。其中,商业敏感性是数据科学家区别于一般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对数据的简单收集和报告不是数据科学的要义,数据科学强调对数据多角度的理解,以及如何就大数据提出相关的问题(很多重要的问题,我们非但不知道答案而且不知道问题何在以及如何发问)。同时数据科学家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将数据中所发现的事实清楚地表达给相关部门以便实现有效协作。从商业应用和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强调应用这个维度无可厚非,因为此处是数据产生的土壤,符合数据科学数据导向的理念,数据分析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增进商业理解,而且包括数据科学家、首席信息官这些提法也都肇始于实务部门。不过,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故图灵奖得主格雷(JimGray)就已经意识到,数据库技术的下一个“大数据”挑战将会来自科学领域而非商业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产生大数据的重要土壤)。2008年9月4日刊出的《自然》以“bigdata”作为专题(封面)探讨了环境科学、生物医药、互联网技术等领域所面临的大数据挑战。2011年2月11日,《科学》携其子刊《科学-信号传导》、《科学-转译医学》、《科学-职业》专门就日益增长的科学研究数据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格雷还进一步提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是数据(数据密集型科学),不同于实验、理论、和计算这三种范式,在该范式下,需要“将计算用于数据,而非将数据用于计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数据从计算科学中单独区别开来了。

三、数据科学范式对统计分析过程的直接影响

以前所谓的大规模数据都是封闭于一个机构内的(数据孤岛),而大数据注重的是数据集间的关联关系,也可以说大数据让孤立的数据形成了新的联系,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念。从这个层面来说,将大数据称为“大融合数据”或许更为恰当。事实上,孤立的大数据,其价值十分有限,大数据的革新恰在于它与传统数据的结合、线上和线下数据的结合,当放到更大的环境中所产生的“1+1>2”的价值。譬如消费行为记录与企业生产数据结合,移动通讯基站定位数据用于优化城市交通设计,微博和社交网络数据用于购物推荐,搜索数据用于流感预测、利用社交媒体数据监测食品价等等。特别是数据集之间建立的均衡关系,一方面无形中增强了对数据质量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为过去难以统计的指标和变量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思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数据科学(大数据)对统计分析过程的各个环节(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评价、等)都提出了挑战,其中,集中表现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这两个方面。

(一)数据收集方面

在统计学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离出来之前(1900年前),统计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处理大规模数据了,但是这个时期主要是全国范围的普查登记造册,至多是一些简单的汇总和比较。之后(1920-1960年)的焦点逐渐缩聚在小规模数据(样本),大部分经典的统计方法(统计推断)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统计调查(抽样调查)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随后的45年里,统计方法因广泛的应用而得到快速发展。变革再次来自于统计分析的初始环节———数据收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通常是经过设计的、系统收集的,而大数据是零散实录的、有机的,这些数据通常是用户使用电子数码产品的副产品或用户自行产生的内容,比如社交媒体数据、搜索记录、网络日志等数据流等,而且数据随时都在增加(数据集是动态的)。与以往大规模数据不同的是,数据来源和类型更加丰富,数据库间的关联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数据的组织形式是数据网络),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随着移动电话和网络的逐渐渗透,固定电话不再是识别住户的有效工具变量,相应的无回答率也在增加(移动电话的拒访率一般高于固定电话),同时统计调查的成本在增加,人口的流动性在增加,隐私意识以及法律对隐私的保护日益趋紧,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从常规调查中越来越难以取得(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拒访率或无回答率的趋势是增加的),对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官方统计的数据来源已经无法局限于传统的统计调查,迫切需要整合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商业记录数据、个人行为记录数据等多渠道数据源,与部门和搜索引擎服务商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二)数据分析方面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核心是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然而数据收集方式的改变直接淡化了样本的意义。比如基于浏览和偏好数据构建的推荐算法,诚然改进算法可以改善推荐效果,但是增加数据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甚至效果更好。即所谓的“大量的数据胜于好的算法”这与统计学的关键定律(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是一致的。同样,在大数据分析中,可以用数量来产生质量,而不再需要用样本来推断总体。事实上,在某些场合(比如社会网络数据),抽样本身是困难的。数据导向的、基于算法的数据分析方法成为计算机时代统计学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趋势。算法模型不仅对数据分布结构有更少的限制性假定,而且在计算效率上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一些积极的开源软件的支撑,以及天生与计算机的相容性,使算法模型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大数据分析首先涉及到存储、传输等大数据管理方面的问题。仅从数量上来看,信息爆炸、数据过剩、数据泛滥、数据坟墓、丰富的数据贫乏的知识……这些词组表达的主要是我们匮乏的、捉襟见肘的存储能力,同时,存储数据中有利用价值的部分却少之又少或尘封窖藏难以被发现。这除了对开采工具的渴求,当时的情绪主要还是迁怨于盲目的记录,把过多精力放在捕捉和存储外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开采有用的知识等价于抛弃无用的数据。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思路改变了,开始变本加厉巨细靡遗地记录一切可以记录的数据。因为:数据再怎么抛弃还是会越来越多。我们不能通过删减数据来适应自己的无能,为自己不愿做出改变找借口,而是应该面对现实,提高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退一步,该删除哪些数据呢?当前无用的数据将来也无用吗?显然删除数据的成本要大于存储的成本。大数据存储目前广泛应用的是GFS、HDFS等基于计算机群组的文件系统,它可以通过简单增加计算机来无限地扩充存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的数据仅仅是整个架构中最基础的描述,是为其他部件服务的(比如MapReduce),并不能直接用于统计分析。而NoSQL这类分布式存储系统可以实现高级查询语言,事实上,有些RDBMS开始借鉴MapReduce的一些思路,而基于MapReduce的高级查询语言也使MapReduce更接近传统的数据库编程,二者的差异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大数据分析的可行性问题指的是,数据量可能大到已经超过了目前的存储能力,或者尽管没有大到无法存储,但是如果算法对内存和处理器要求很高,那么数据相对也就“大”了。换句话说,可行性问题主要是,数据量太大了,或者算法的复杂度太高。大数据分析的有效性问题指的是,尽管目前的硬件条件允许,但是耗时太久,无法在可容忍的或者说可以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目前对有效性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并行处理。注意到,高性能计算和网格计算也是并行处理,但是对于大数据而言,由于很多节点需要访问大量数据,因此很多计算节点会因为网络带宽的限制而不得不空闲等待。而MapReduce会尽量在计算节点上存储数据,以实现数据的本地快速访问。因此,数据本地化是MapReduce的核心特征。

四、结论

(一)数据科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统计学的重命名,二者所指“数据”并非同一概念,前者更为宽泛,不仅包括结构型数据,而且还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网络日志等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数据;同时,数量级也是后者难以企及的(PB以上)。但是数据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学,数据科学可以看作是统计学在研究范围(对象)和分析方法上不断扩展的结果,特别是数据导向的、基于算法的数据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

(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数据考验的并不是统计学的方法论,而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算法的适应性。譬如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分析架构,这些都是技术上的应对,核心的数据分析逻辑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大数据分析的关键是计算机技术如何更新升级以适应这种变革,以便可以像从前一样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三)大数据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业领域,受商业利益驱动,因此数据科学还被普遍定义为,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的完整过程。这种强调应用维度的观点无可厚非,因为此处是数据产生的土壤,符合数据科学数据导向的理念。不过,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故图灵奖得主格雷就已经意识到,数据库技术的下一个“大数据”挑战将会来自科学领域而非商业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产生大数据的重要土壤)。他提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是数据,不同于实验、理论、和计算这三种范式,在该范式下,需要“将计算用于数据,而非将数据用于计算”。这种观点实际上将数据从计算科学中单独区别开了。

(四)数据科学范式对统计分析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挑战,集中表现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这两个方面。数据收集不再是刻意的、经过设计的,而更多的是用户使用电子数码产品的副产品或用户自行产生的内容,这种改变的直接影响是淡化了样本的意义,同时增进了数据的客观性。事实上,在某些场合(比如社会网络数据),抽样本身是困难的。数据的存储和分析也不再一味地依赖于高性能计算机,而是转向由中低端设备构成的大规模群组并行处理,采用横向扩展的方式。

统计学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传统茶文化;传承方式;内涵研究;价值理念

随着当前整个时代不断发展创新,如今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也经历了从简单的模仿到当前融入自身理念,从而造就了具有自身内涵的设计活动。在整个室内装饰设计活动中,无论是色彩应用,还是精神理念都逐渐形成了相应应用。而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元素,同时在时展的今天,整个传统茶文化也极具传承价值,无论是材料应用,还是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都极具时代价值。但是,客观的说,想要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传承方式,尤其是要通过对整个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创新,从而实现整个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1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及传承价值分析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理念,还是其中应有的价值元素,都是当前值得人们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内容。传统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因此其被历代名家、成功人士等大力推崇,可以说传统茶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核。而通过对传统茶文化元素进行系统化分析,能够看到其中包含了诸多丰富的生活元素,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分解,实际上就为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茶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而融入传统茶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室内设计水平,同时也能有效丰富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元素。在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其中有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设计元素,尤其是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内,有着丰富价值理念和情感内涵,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时代情感。在传统茶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其不仅能够对人们成长形成有效引导,同时也能为人们形成全面完善的价值规范,因此,可以说传统茶文化是一种融入了丰富价值理念的体系内涵。随着现代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日益成熟,当前在开展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其缺乏系统化传承的基础和载体,尤其是当前在现念冲击不断加剧影响下,如今整个传统茶文化很难被系统化传承,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供其传承。对于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还是相关设计元素的应用,都需要在融入时念的基础上,实现其整体实质性提升。而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有效传承和融入,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将设计理念和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充分融入其中,只有在具体需要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和设计目标。

2当前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现代建筑体系发展日益成熟,我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也实现了成熟发展,特别是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对设计元素和设计色彩及相关装饰元素的配置,更为注重选择极具时代特征和价值理念的室内设计理念。而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应有的创新与完善,无论是具体的设计文化,还是其设计创新意识都存在较大不足,特别是在现代设计理念不断冲击的今天,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人选择的是西方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其不仅缺乏对传统室内设计理念的有效传承,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是一种设计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活艺术,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认知,当前人们极为重视整个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而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人们希望能够适当融入相应文化理念,从而赋予整个室内环境相应底蕴和内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也是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成熟发展的具体表现。当然,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应该认识到整个设计活动缺乏应有的理念和内涵融入,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就必须融入必要的内涵。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说,设计理念是整个设计活动具有丰富内涵的基础和关键。事实上,完善的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设计思维,同时还是当前整个设计活动更具设计内涵和底蕴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中,缺乏系统化的内涵理念,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应用效果。

3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的相关要求分析

对于室内设计活动来说,其作为整个设计装饰的重要元素,随着现代建筑活动发展不断成熟,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元素与内涵更为丰富,对于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价值,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充分注重以具体应用需要为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通过具体创新室内设计形式,选择满足设计需要的设计方式,从而实现整个设计活动的最达价值和理想效果。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客观需要看,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有效注重以消费者具体应用需要属性为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关键。通过满足应用需要,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价值。其次,在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将各种合适的元素进行系统化融入,尤其是要将传统设计元素和现念系统化融合,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不仅如此,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创新设计理念,同时也需要将各种元素融入其中,当然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创新设计元素,通过有效融入设计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成熟发展。此外,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内涵,同时也是赋予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应有价值内涵的基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使得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品质提升,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实现时代价值的必然要求。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有各种装饰元素,比如各种配置元素应用等,其都需要融入传统文化理念,从而为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有效帮助。最后,在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还要注重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尤其是要结合当前建筑活动开展的具体需要,要注重对选择绿色、低碳的设计材料系统化应用。随着当前新材料的应用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材料创新应用与设计理念完善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室内设计与室外建筑相协调和融合。

4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茶文化的具体传承方式

无论是传统茶文化的具体传承,还是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有效开展的具体需要,对于整个室内装饰设计活动来说,创新与发展是整个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在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形成有效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当然,对当代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对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实际上,室内设计活动不仅是一种设计过程,其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理念的成熟应用,尤其是对于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最佳设计风格和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理念为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给于准确定位。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与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内涵体系。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需要对其中内涵进行有效丰富,从而创新设计效果。其次,要对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元素进行有效应用。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有着丰富的元素,无论是书画艺术,还是相关装饰元素,其茶文化都形成了有效影响。而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说,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元素应用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设计活动实现最大价值提供有效支撑。最后,要将传统茶文化的时展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融入,全面结合,当前对于室内设计活动来说,创新发展是在满足应用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完善的必然要求。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不管是价值元素,还是应用理念,都需要在结合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而对于传统茶文化发展来说,其当前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相应危机,尤其是在现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不断加大,如果能够将其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相融合,从而必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有效帮助。

5结语

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在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传承的具体载体,结合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这一形式,如今传统茶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其面临极大传承压力和发展冲击。而对于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来说,无论是其设计理念,还是相应内涵,都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形式和消费者的客观需要,通过创新传承形式,丰富传承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康;赵爽峰.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对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1-103.

[2]高宇波.新中国风在室内设计领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2):121-125.

[3]王国炎.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53-156.

[4]戴向东.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14):311-315.

统计学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传统元素包装设计教学启示

引言

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元素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现代传承创新的瑰宝。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包装设计中对传统元素进行吸收和融合,对包装设计教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因此,如何将传统元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使之自然地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是当前包装设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1.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内涵

中国传统元素博大精深,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设计师应该透过形体,深入到传统元素的精神内涵,从中发掘出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传统元素的现代解读不仅要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更要从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标准出发,符合民众需求的才是最好的。现代包装是艺术设计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为出发点,满足最基本的实用性需求;另一方面,要符合艺术设计的理念,超越实用性,进行艺术性的创新。

许多艺术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传统元素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表现形式和内涵解读上容易出现理解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开展关于创作理念、创作方法的课程教学,还应该将学生素质的培养纳入教学范围,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元素有深入的认识和正确的认知,从而在包装设计中将传统元素应用的恰到好处。

2.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传统元素的广泛应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一定要结合特定的环境和产品,保证与现代包装自然的融合,而不出现突兀的现象,在应用时并不能一概而论,而许多学生在创作时只是大量地引用传统元素,却不考虑具体的内涵和意义,使得作品不伦不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传统元素应用的外部形势和类型,而不能从深层次上发掘传统元素的意义内涵,导致包装设计只有传统元素的形,而没有其神。

(2)不能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传统元素应用狭隘地理解为外部造型的转化和借用,而没有考虑到深层次的艺术性。这就使得作品整体上缺乏视觉;中击力,这样的作品寿命是不会长久的,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在包装设计时也同样只注重形体上的表现,而忽略精神上的内涵。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是集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与一体,如果无法实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那么注定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包装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意识到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重点是精神内涵的应用,而不是简单的形体应用。

(3)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包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作品设计当中,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受到教学条件和教师素质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创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如此这样,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无法从整体上和细节上把握住包装设计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传统元素发掘和应用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传统元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3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1)对传统图形的应用。我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表达对象,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成熟,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脸谱、图腾、剪纸等艺术形式的应用使得设计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气息。例如许多包装采用祥云图案作为底纹,或在商标中化用脸谱图案,这种应用虽然没有对传统图形采用直接借鉴的方式,但这恰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含蓄精神。

(2)对传统色彩的应用。浓郁艳丽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典型特色,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装饰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热情奔放的生活状态。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并在包装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3)对传统材料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成为包装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在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中,自然材料的应用频率最高。这不仅符合绿色、健康生活的理念,同时从外观上来看,传统材料具有典型的怀旧感和质朴感,浓郁的中国特色更具内涵和品味,成为许多高档礼品包装的首选。

统计学的内涵范文4

索绪尔把符号界定为能指与所指的联合。“能指”,即语音或文字,是符号的表面形式;“所指”,即内涵,是符号的内容。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非强制的,具有约定俗成性。索绪尔不仅界定了符号的概念,也阐释了符号的源起、结构和功能。法国符号学的代表人物罗兰•巴特把对符号的研究延伸至整个社会系统。在罗兰•巴特看来,社会符号系统的构成也是由能指与所指组成,并且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诱导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符号的意义有外延和内涵之分。符号的外延是指符号那些直观的意义,例如由设计作品外在形式直接显示为内容本身。符号的内涵是指符号外在形式与所指实际内容之间的关系,通常与它自身所隐含的个人感受、文化背景、阅历知识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存在着必然联系。符号的内涵“与用户的年龄、性别、民族、阶层、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由符号的外在形式与内涵融合而成的设计作品,可以打破现有的规则,用在平面设计作品上通常具有极强的文化传递价值。符号内涵的意义以外延为基础,用于特定的场所和环境之中。同时,它受受众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所以,符号的内涵意义要比它的外延意义更深刻、更开放、更多维。人们对内涵意义的解读较其外延意义而言,更复杂、更抽象、更困难。

二、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

通常,我们在进行作品的创作时,都有可能将符号学的基本方法应用到设计中去。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整个设计符号学系统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而在研究的过程中,符号学方法对设计本身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渗透力。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符号学方法显示出独特的实践性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不仅给当代设计留下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比如文字图形、吉祥图案、民俗图形、纹样等,而且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思想,它们积淀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图形进行再改造,可以丰富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语汇”。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创新,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丰厚的设计传统,才能将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衔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太极图形是中华文明史和设计史上的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符号,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也反映了古人的图形观念”。一些优秀的标志设计正是借鉴这样一种造型,实现视觉表达上的创新与突破,通过始于传统立于当下的符号形式表达着新的设计形式和观念。设计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和传递者,同时又是文化的积淀者,它传递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设计者通过传统图形符号进行提炼和创作,使其成为优秀的视觉图像,最终实现传递美好意义的目标。研究这些设计符号的特征及其应用,就能够成为把握传统文化的切入点,能为平面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解决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总是突破地域界限、突破国界,被世界行业人士广泛认同。世界著名的华沙国际海报设计双年展、芬兰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双年展、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等都会定期地推出一系列大家公认的平面设计作品,获奖作品总是那些既具有地方民族意味,又具有世界气度的大作。在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上,平面设计表现为设计符号的表达和意义的象征:一方面它要求设计作品及其要素必须具有广泛的认知性;另一方面,符号学方法使设计师搜寻典型的符号形式进行设计创作。作为视觉图像的符号,从受众的角度看,设计作品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人们对于审美形式的认知是一致的。因此,对民族符号进行世界化的重构是我国现代设计获得设计灵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提供优秀设计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在创作思路与方法上,符号学方法能够提供可行的合理性设计方法,即根据符号形式及其语义表达,以某个具体设计主题为中心,来确定最合适的设计表现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传统文化中总会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如龙、凤、狮子、云纹、涡纹等,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转变,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既不断变异,又代代相承,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例如,上海老凤祥金店的标志就是采用了传统图形中“凤凰”的形象,并将其做了适当的变形,表达了丰富的寓意,代表飞黄腾达,好运连连。将中国传统图形符号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提升了老凤祥金店的品牌形象。

三、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平面设计中的符号学应用,不仅使信息传达更加有效,也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选择和创造恰当的设计符号形式,巧妙地传递有效信息,成为衡量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分为直接运用与间接运用两种。

(一)对符号的直接运用

在设计中,将符号的外在形式直接应用于作品中,如标志设计(LOGO),是符号直接应用的范例。标志设计以图形图像为基础,以传形达意为生命,强调小而精,所形成的图形图像被浓缩成了符号,具有极强的认知性。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图1)。整体的图像符号是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出了行业特征;标志的中心是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两边对称,体现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共存关系;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设计符号的巧妙应用,增强了标志的视觉语言表达力。

(二)对符号的间接运用

把符号作为创作的基础素材,然后进行提炼和加工。此类符号可以理解为原有意义视觉图形或实物。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秉华先生把冰裂纹与汉字结合应用于“苏州印象”海报作品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窗格图案和“三点水”的用笔,组成“州”字的主体;背景为山水倒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相结合的图片,并用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古朴淡雅的意境。无论是符号的直接运用,还是间接运用,都要求设计者对符号进行重构,把握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传递意义,把创作过程理解为一个不断提炼和深化创意的过程,通过对诸多设计元素的过滤、筛选和组合,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的优秀作品(如图2)。

四、结语

统计学的内涵范文5

1.1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并不是简单的进行渗透,而是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要素较好地融合起来形成新的艺术设计观念。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者积极寻找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并且将传统色彩灵活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促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充满丰富的传统色彩。虽然艺术设计在色彩应用方面体现着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但是作为中国传统的色彩始终被人们尊崇。很多设计者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其中中国传统色彩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红,中国人们始终喜欢红色,甚至红色被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红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象征着热情、奔放、团结的民族品格。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广告。其在中国市场的宣传过程中,广告内容就将传统色彩与艺术设计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红色的背景,同时也能够看到穿着红色衣服的福娃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们,同时手举可口可乐展现出一家人高兴、和谐的画面。

1.2中国传统书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文字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设计作品的信息,更发挥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作用,这也就对现代艺术设计文字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观察这几年的艺术作品,我们便能够清晰的看到很多作品中的文字都是经过电脑合成,这样的字体与书法相比缺乏灵动性,呆板生硬,缺乏内涵。然而,将传统书法较好的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能够较好的体现现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不同的书法具有不同的文字特征,不同的文化特征对艺术设计作品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其中篆书代表着高雅;隶书代表着古朴的特征;草书代表着活泼和灵动。通过将中国传统书法较好的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有利于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体现出来,为艺术作品增添精神内涵,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印”的设计,就是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者通过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内涵和含义,然后将其灵活的应用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非常灵动的标志。这个标志通过自身蕴含的内涵有力的向世界传递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全新理念。为了将传统书法灵活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便需要设计者深入理解书法表达的意义和内涵,然后将书法内涵的经典之处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的魅力。

1.3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关于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吉祥平安的美好期盼,并且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其中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包括“福禄双喜”、“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如意纹”、“云纹”、“龙纹”等。这些吉祥图案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个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佛教的“盘长”图案,从而让整个标志都充满了东方神韵。同时这个标志环环相连,蕴含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公司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华夏银行的玉龙标志、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邮政的回纹图像标志。这些现代艺术设计作品都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的延生和分解应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且准确形象的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体现出来。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时,不仅要注意对吉祥图案形的把握,还应该注意吉祥图案的“意”。只有深入领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意蕴,才能够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效提高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

2结语

统计学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设计 艺术基础课程 艺术内涵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中艺术基础课程的讨论,重点在其与设计专业课和设计学科本身的适应性方面。这种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完成课程方法的探讨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视为应该具有正确体系的学科。实际上,设计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一个极富运用性的学科,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体系应该事实上也正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对其中艺术基础课程的探讨应首先认识到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从中找到规律,在此基础上更为灵活地设置、实施和调整课程的内容。

一、现代设计形成过程中对艺术的态度

从设计的视角来看艺术,这两个东西总是相伴的。现代的设计概念应该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形成,最具起始意义的当是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佩夫斯纳在《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一书中把莫里斯称为现代设计运动之父,其理由是他提出了一个“决定我们世纪艺术命运的大问题”,那就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一个普通人的住屋再度成为建筑师设计思想的有价值的对象,一把椅子或一个花瓶再度成为艺术家驰骋想象力的用武之地。”[1]从这里可以看到,莫里斯对现代设计的推进以及对现代设计概念形成的作用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对设计的再度设计,这显然是对传统设计的反思;二是设计涉及每一个人,这种广泛性正是工业生产及其时代的特性。这两点都与艺术相关,因为莫里斯的主张是以恢复过去时代手工艺中的艺术性为出发点的,他为艺术下的定义就是“人们在劳动中获得乐趣的表现”。所以,对于第二点是他不愿看到的,因为这就必然重新引出机器生产的概念,从而违背了从中获得乐趣的艺术原则。

莫里斯处于一个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而他的倒退性正体现了一种从设计概念到设计实践的调整。这一点说明了完全脱离艺术的设计是不现实且不能成立的,设计是对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从广义上具有“美化”的内涵,即使设计中的“功能主义”,也应理解为一个审美范畴,即以功能为审美的基础。因此,设计观念的彻底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过渡和完善。莫里斯本人后期的思想也有所改变,认为我们应该尝试成为“机器的主人”,把机器用作“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项工具”。[2]

佩夫斯纳认为,现代运动的真正的先驱是那些从一开始就支持机器艺术的人。一方面,实际上这种状况是由一系列的理论逐步达到的;[3]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就设计而言,机器生产仍然具有艺术内涵。事实上,在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的理论与实践中都是把艺术置于重要的位置,只是对艺术本身的解释在变化着。穆泰苏斯认为只有机器制品是按照时代的经济性质制造出来的,应该探讨一种“机器风格”,摒弃一切外在的装饰完全按照其使用要求选择形式,但目的仍然是要得到一种“从适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干干静静的优美和雅致”,并通过“标准化”达到一种“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确实可靠的艺术趣味”。[4]

最早的包豪斯宣言和纲领就明确地提出“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我们都必须回到手工艺”,显然是继承了莫里斯的理想。[5]包豪斯的初期主要宣扬的还是手工艺为造型活动的中心,在其早期的《纲领》中称,包豪斯的目标是“向着统一一切艺术创造的目标而努力,向着新建筑,以及作为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统一的目标而努力” [6],只是在1923年才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这种新统一的具体演讲内容已无法见到,但这里的技术显然已不再仅仅是手工艺的技术,主要是指作为现代技术的机械技术,也包括现代的科学。这个思想在同期发表的《包豪斯的理论与组织》一文中有所体现,其中贯穿的是整体和集体协作的观念。文章的开始便提到,“旧的二元世界对立的概念已经迅速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整体的概念,在其中所有对立的力量都以绝对平衡的状态存在。”[7]整体与统一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精神与物质、个体与集体、机器与手工、设计与艺术等等,“脑子想象有关数和维度的数学空间,手通过工具和机械的帮助用工艺技巧来掌握物质。真正创造性的作品只有被那些掌握静力学、动力学的物理定律知识,用光学、声学装备自己的人来完成,这些条件将生命和形状注入他们内在的视觉。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物理世界、智力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定律在同时发挥功能并表达出来。”[8]这就是“新统一”的基本含义,这种含义与莫里斯和早期包豪斯对设计艺术内涵的表述完全不同,不再是利用过去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来装饰、充实设计,而是将新的科学技术结合在设计程序本身,从而创造新的艺术内涵。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发展的基本逻辑是达到完全的功能主义,在设计中抹掉艺术的影子。包豪斯后期的领导者迈尔就是彻底的功能主义的信奉者,坚决排斥在产品形成上的美的艺术要素。认为“一切生活都是功能,所以是非艺术的”但是他并非无条件地否定艺术,而是认为艺术是秩序,是被全体人类限定的、新的、客观的秩序,他只是否定脱离生活与功能的几何学的形象。[9]

现代设计从源起到形成是一个有着重大转变的过程,是设计领域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在设计领域对传统艺术逐步清理的最为显著的时期,整体上设计是从装饰走向功能。但是可以看出,这个过程非但没有从设计中驱逐艺术,反之正是包含现代设计所做的工作在内的社会进展,扩展和充实了艺术本身的领域和内涵,艺术一直是设计本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从设计的视角看艺术

从社会分工和学科划分方面来看,设计不同于艺术,但是设计与艺术有特殊的联系,这就是设计一定包含了艺术的内涵,不仅从现代设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而且从人类的设计性本身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简单说,设计与艺术源于人类同一种本质的实现过程,即人类具有的审美特性,正如莫里斯指出的,是“人们在劳动中获得乐趣的表现”。尽管这句话作为艺术或设计的定义都显得过于简陋,却是事实,因为劳动中的乐趣无疑是人的本质确证的情绪表达,这是设计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础,其外在形式就是艺术的雏形。这就是为什么莫里斯甚至格罗皮乌斯都会把设计的艺术内涵与手工操作和手工技艺联系起来,以致格罗皮乌斯在文章中说:“机械的作品是无生命的,仅仅适合无生命的机器。然而,只要机器―经济仍然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把智力从机械的劳作中解脱出来的手段,个体就仍然受到奴役约束,社会就仍然混乱。解决的办法依赖于个体对劳作的态度的变化,而不依赖于其外部环境状况的改良,对这种新原则的接受对于创造性劳动来说具有决定的重要性。”[10]当然,格罗皮乌斯与莫里斯的处境不同,他已经理解机器生产的先进性及其对设计带来的冲击,他所说的创造性劳动自然已不再是指手工业式的个体劳动的全面性,而是集体的协作性和知识背景的广泛性。显然,这种新型的劳动所产生的美不再可能是手工业时代雕琢、附加的装饰性。所以,现代设计的先驱们反对装饰,去除“艺术”的主张就容易理解了,他们去除的艺术并非设计中的艺术内涵,而是作为过去式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中,如果说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设计就是一般活动中审美原创性的集中表现,这种活动也包含了对现成艺术成果的利用。所以,从理论上说,设计对美的创造总是走在艺术前面的,从设计的视角可以较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或倒退性不在于是把艺术成果运用于设计,而在于它的结合方式。实际上,莫里斯的设计质朴清新,讲究统一而合理的章法和仔细观察大自然欣欣向荣的生态,所采用的是中世纪的手法,与当时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之风是完全不同的。[11]但是从设计作为审美原创性集中表现的角度,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不应该是艺术的现成形式,而是新的艺术得以形成的基础,由于这一点,设计的艺术内涵需要排除的正是艺术的形式。一旦把艺术的现成形式结合到设计作品或设计训练中,就违背了设计的发展原则,而受到艺术封闭性的制约。正是在这一点上包豪斯及其以后的现代设计实践具有显著的进步性,现代设计承认机器的优越性,排斥艺术,但并没有否定设计的艺术内涵。这主要体现在设计和艺术的结合方式上,包豪斯的“新统一”便是如此。格罗皮乌斯指出,“包豪斯导引性的原则是这样的概念,通过把多种‘艺术’和运动结合(welding)在一起创造一个新的统一体:一个具有人本身以及作为生命有机体意义上的基础的统一体”。[12]应该注意格罗皮乌斯在这里用的是welding一词,这个词实际是“焊接”的意思,也就是说,新统一不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现成形式附加式地结合到设计作品中,而是把各种因素融合到设计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形式。艺术内涵从莫里斯和早期包豪斯的机械相加到有机融合,艺术这一概念或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了,是结合了机器生产带来的所有因素,是通过设计而实现的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为基础的活动和形式。

现代设计与传统的艺术形式越来越远,因而创造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审美方式,并直接影响到艺术本身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现代的艺术与设计更难以区分。同时,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也会推动设计本身的发展,设计需要艺术人才,正如格罗皮乌斯展望的,“现代绘画,突破了旧的传统,释放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些都等待着实践世界的运用。但是在未来,当那些感知了新的创造价值的艺术家在工业社会经过实践训练以后,他们就会立即拥有自己实现这些价值的方法。他们会强制工业服务于他们的观念,工业会选择并利用他们广泛性的训练”。[13]

设计的艺术内涵不是指艺术本身的内容,而是结合社会发展各个因素的统一体所体现的艺术特性和素质,这是设计不可缺少的,也是设计教育不能忽视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我国的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命名。80年代开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原来的“工艺美术”逐渐向更具现代内涵的“设计”转变。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现代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认识问题,而是与我国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状况,“工艺美术”更能满足当时的“设计”需求。这都说明,设计中的艺术内涵在不断推动设计发展。

三、从基础课程看设计的艺术内涵

尽管设计专业分别开设在艺术院校(包括综合院校)和工科院校,其课程结构也不一样,但总体上艺术设计仍然属于一种艺术,只是不要狭义地理解成纯艺术。设计中包含的艺术内涵使设计活动,不管是外表形式的设计还是涉及使用功能的构造设计,都在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协调一致中来完成,这是其他工作所不能替代的。格罗皮乌斯就曾提出,所有预备阶段课程的作业包含着艺术品质,任何引导的和逻辑的发展出来的个体表现,只要服务于奠定创造性规律基础的都可称为艺术。[14]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尤其是艺术基础课程,不能对其采取完全实用的对应态度。随着对设计的认识逐渐深入,注重设计学科自身规律的意识逐减加强,但同时也带来这样的倾向,把设计与艺术逐渐划分开来,而忽略了设计本身所包含的艺术内涵。例如,目前对绘画基础课的设置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绘画能力的培养与设计关系不大。实际上,我们很难证明绘画基础课对设计能力到底有用还是没有用,因为设计需要一个综合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调动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量化的。进一步来说,就如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要寻求发现以及对个体表现手法的合适评价,因为个体的创造可能性是多变的。因此,包豪斯的课程体系强调“集体教育的基础必须是充分宽泛的,来适应每一种才能的发展。因为对于发现才能完全通用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个体必须在这个课程中为自己找到最适合其发展的领域”。[15]所以格罗皮乌斯提出,包豪斯的信条是:努力协调一切创造性的成就,在建筑方面达到全部艺术与设计训练的统一。包豪斯的最终目的是集合的艺术作品――建筑――在其中结构与装饰艺术之间没有障碍。[16]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从整体上不同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它所包含的艺术品质是不能忽视的。

在考虑基础课,尤其是艺术类基础课时,不应功利地看其对设计有什么具体作用,因为这种联系是曲折的,仅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角度难以看出其间的联系。所以,认识到设计的艺术内涵很重要,从这一点来说,设计中的艺术性正是设计的创造性所在,使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计划和安排,而是包含了人类特有的审美发展的成果,这一点是不能用基础和专业的简单对应性来概括的。

从本文的观点设计是创造艺术的基础之一来看,艺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为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一旦艺术具有特定的形式,就成为审美的过去时态。但这是把艺术作为固定形式来理解时出现的情况,如“工艺美术运动”所具有的局限性就有这种特点。理解设计中的艺术内涵,正是在于把其中的艺术性理解成动态的、原创的审美创造,而不是对艺术形式的借用。就像包豪斯所做的那样,动态的、原创的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各方面的基础课程来支撑,而不是直接发挥所谓的创造力。反之,过于强调设计中的创意成分,把其作为设计自身规律的基础,也会使设计形成封闭而失去其设计性。例如,简单地把绘画基础课程直接联系设计的创意性,而忽略其通过再现手法达到的对自然多样性的理解,就有可能限制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观察和表达而获得无限可能性的机会,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为了与设计有更紧密的联系,主张在构成课程中采用更先进的创意方法,而不去反复做那些逻辑的推算。事实上构成课程的实质及其开放性正在于它的非创意性,在于它通过逻辑方法而达到的难以用形象思维捕捉的意外的视觉效果,因此“创意”反而封闭了创意的可能。这一点也说明了,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不是艺术的形式,而是设计性所特有的在任何活动中都能创造美的这种开放精神和广阔的自由度。

前面提到,一旦把艺术的现成形式结合到设计作品或设计训练中,就违背了设计的原则;同样,把基础课尤其是艺术类的基础课简单地、直接地与设计连接起来也会违背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教学的规律。这是因为,这种考虑没有真正看到设计的艺术内涵,只把基础课程当作简单的实用训练。

结语

本文认为,不管怎样强调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设计仍是一种艺术,这是因为尽管设计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设计的形成和发展使设计达到了完全的独立,但有一个基本因素一直伴随着它,这就是其中的艺术内涵。艺术内涵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与原创性,也是创造艺术的基础之一。

设计的内涵随社会发展不断改变,我国的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命名并非认识方面的深化,而是设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其中没有改变的应该是设计包含着艺术内涵。

设计专业的艺术基础课应该担负维护设计艺术内涵的任务,使设计保持其原创性的品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基础课不应理解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而是设计本身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设计中的艺术内涵。

本文提出设计的艺术内涵,并没有解决艺术基础课本身的问题,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考虑到这一点应该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2][3][4][11]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王申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5][6][9]利光功.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M].刘树信,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3-12,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