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2 15:55:25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设计风格;时代精神;审美特征
一、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一)审美意识概述
审美意识指的是一种感知的能力,它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审美性的心理特征,它同样也带有社会性的意识特征,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应用性特征的艺术形式,平面艺术设计也带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它在完成自身的实用目的同时,也很注重对于审美特征的体现。比如,人们把灯的造型设计成了不同样式的动植物形状,把沙发设计成了花的形状,花瓶被设计的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这些都是人们对于审美意义追求的体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于美感的追求。对于美感的追求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表现人们的自由意识。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审美特征,我们通过对于时代审美特征的把握,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新的创造,进而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体现
平面艺术设计中包涵的审美意识的时代性,也就是一种时代精神,它是和时代的文化气息密切相连的。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以肥为美,而当今时代却是一个崇尚瘦身的年代,现代人都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自己的身材苗条,因为,当今时代的审美风尚就是以瘦为美。古时候,人们如果穿着棉衣或者是麻布的话,会被认为是贫穷的象征,而在当今时代,棉麻衣物却代表着一种健康和环保的时代气息。现代很多人会穿着看起来破旧不堪的牛仔裤,甚至把新买的牛仔裤挖出几个窟窿,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每个时代的艺术设计中既体现着设计者个人的审美特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整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内涵。每个时代对于美感的追求都不同,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都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貌和对于审美的不同需求。
平面艺术设计是和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紧密相连的,所以平面设计通常都会传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月份牌的宣传画多是以摩登女郎为主要题材,这是源于当时电影和报刊的兴盛。还有,50年代的宣传画设计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色调上多是以喜悦活泼性的色调为主,主要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气象。再比如,万科房地产公司是国内的知名公司,它的公司LOGO的设计就在去年进行了全新的变化,原因就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原有的标志已经无法传达出新时期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形象,无法满足企业对于新的发展战略的需求,因此,万科公司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公司的标志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二、平面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时代特征
(一)平面艺术设计中文字的时代特征
我国的商周时期是青铜器时代,它主要是图形文字,这种文字是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它充满了古朴的原始情调。设计师们在现代文字的设计中把这种图案融合了进去,形成了艺术性的汉字,表现出了远古的古朴精神。比如现代的美术字的设计,就是通过夸张的方法,来达到吸引观众兴趣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的美术字的设计,就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烟草中的“大前门”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体现出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脑特效字”兴起了,设计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最大化的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色彩。再比如,谷歌标志的设计,就是通过变形和夸张的方式,让汉字具有了更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也让汉字的形式意味进一步被强化了,由此延伸出了很多丰富的内涵,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现代审美诉求更多的一种体现方式,是涂鸦式的设计。涂鸦设计是建立在对于汉字变形的基础上的,它彰显出了人们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许多的网站的标志就是运用了涂鸦化的形式,希望借此体现出人们的个性和自由精神。因而,通过对于文字形式和样式的变换,涂鸦设计在带给人们美感的同时,更是凸显出了带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怀。
(二)平面艺术设计中图形的时代特征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图形可以是一种图案、符号或者是绘画作品等等,它可以超越语言沟通的障碍,让人们在共识中获得美感的体验。在当今,图形的引导功能变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效果。图形化的设计中也体现着独特的时代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理念。比如,我国传统的青花图案,多是出现在酒具或是茶具中,这会使人产生对于中国的酒文化以及茶文化的想象,让人联想到其中的悠远和淡雅的美感。绘画艺术通常能更加深刻的表现设计者的情感,它们的形式美可以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从而也让平面设计的内涵表达更加具有开阔性。现代电脑技术的使用,让人们可以用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来诠释图形的涵义,也更能满足现代人追求新奇的个性特征。因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审美风尚。
三、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当今时代,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环保的问题。很多的包装都不再使用塑料了。2007年,具有“伦敦袋后”称号的Anya Hindmarch,设计了一副作品,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就是一种环保性的设计作品。奥斯卡金像奖的礼品包就是使用了它,它受到了很多大牌明星的青睐,许多人开始抢购它,因此成为了一条众人瞩目的新闻。此外,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集中体现了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这种设计理念让人与物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当今的许多平面领域中的导示性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比如电梯中的盲文指示,人机互动中的触摸屏的设计等。
四、结语
时代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对于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凸显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说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平面艺术设计中感受到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尚。因此,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我们要把握好时代精神,努力使作品在传达出时代审美特征的同时又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以充分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咏梅.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3][美]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关键词:审美教育;声乐艺术;特征;要素
一、音乐审美教育概述
1、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
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研究,国内外已有诸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有着自己的见解。通过总结借鉴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为:以音乐为媒介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现代化和审美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受教育者在音乐活动中成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以此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养,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同时培养人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2、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音乐艺术是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也从中得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遵循艺术审美的规律,其特征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寓于具体的音乐想象中的情感教育,它是音乐审美教育特征最根本的,不能被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代替,一切音乐活动的核心都是让受教育者在音乐中享受音乐的美感,陶冶高尚的情操。二是在主动体验中感知美的教育,在音乐活动中,有效的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其中,可以发散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审美能力,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三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教育,音乐创作是具有独特性的,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与审美创造力,同时发散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其在创作和欣赏中发挥想象力,创造音乐的美。四是具有愉悦性的教育,在音乐活动中音乐审美教育通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来进行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点,受教育者在愉悦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在美的感染中提升道德情操的培养。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教育特征
1、情感性审美教育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音响活动来抒发内心的感情,声乐艺术体现出鲜明的情感特征,通过人声来传递情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赢得受众的某种感动。在某种了历史时期,他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操,鼓舞人们的志气,例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就唱响了时代号角,唤醒了人们的自尊,具有强烈感召力。由此可见,情感是声乐的灵魂,它给予人们极大的勇气和我巨大的精神支持。
2、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人们在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声乐艺术最能引发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因此培养受教育者的感知敏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歌者身上,还体现在欣赏者身上,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来增强对音乐的记忆。声乐艺术给人以直接的听觉、视觉上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产生感知和记忆,因此人们想要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和记忆的敏感度,就必须经过反复的亲身体验来加以积累。
3、创造性审美教育特征
声乐艺术的歌词具有丰富的语义性和多姿的人声表现手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能让人产生较为丰富的想象内容和创造欲望,通过自由感性的创造性,来体现声乐艺术的创造性审美特征。美与创造是密不可分的,声乐艺术中的歌词美、音乐美、声音美、表演美都是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声乐艺术创造的欲望,这种创造性通过艺术实践的展现,表现出歌者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4、愉悦性审美教育特征
音乐本身具有调节人们情绪的功能,并且在生理上满足个体精神上的愉悦,声乐艺术能够触发人的情感积极性,不同的声乐作品能够调节不同的情绪,并且将人们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感,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最终达到净化心灵,美化心灵的目的。声乐艺术是将思想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的艺术,在教育实践中体现诸多当面的审美教育特征,我们要继续挖掘和创作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不断的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发挥声乐艺术审美导向的功用。
三、声乐艺术中的审美要素
1、声乐艺术中歌词的语言美
声乐艺术是将人声与文学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感受,能够强烈表达对美的诠释。主要通过两方面加以体现:一是声乐作品形式结构美是歌词语言外在美的展现,歌词语言所蕴含的音韵美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重要手断,其语言风格展现出个性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创造凝练美的关键所在。二是声乐作品歌词中意境美与内在美的展现,声乐作品的歌词是通俗易懂的,它是迅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因素,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美也是语言美的核心所在,歌词语言是声乐艺术美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要把内在和外在的美统一起来,才能让声乐艺术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
2、声乐艺术中曲作的音乐美
声乐艺术中曲作的音乐美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它与音乐情感共同体现音乐美,在作品中用持续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音乐元素的整体美是其美的基础,在声乐作品中旋律美是表现的支柱,体现歌词情绪的感情特征以及鲜明的声乐体裁特征。和声美是表现的重要手段,多声部人声与器乐伴奏共同构成曲作音乐的和声美,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审美效应。二是情感美的展现是其创作最终达到的目的,其情感基调影响着主题音调和节奏形态,是歌词语言美的歌唱性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奠定了声乐艺术美的音乐性的基础。
3、声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美
声乐艺术美必须通过歌唱表现来实现其审美价值,在歌唱表演中供人们欣赏与观赏,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歌唱艺术有声化的魅力体现,其中音质美提是体现声音美的重要前提元素,吐字美呈现其独特魅力,行腔美是其重要表现手段。二是歌唱的情感美是歌唱的灵魂所在,情感的真实美是情感美的基础,情感的个性美是情感美个性化的体现。三是歌唱的舞台表现美是歌唱视觉美的重要体现,形象神态美是舞台表现美的基本要求,动作表现美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一)音域审美特征
音域主要是人发出的最高音至最低音之间的范围,因此包含女(男)低音、女(男)中音和女(男)高音。传统民族歌曲演唱音域大多处于中音和低音,高音区演唱比较少。部分少数民族歌曲在结尾处可能会出现高音演唱方法,但是音域不高。例如陕北民歌,其主要是真声演唱风格,因此对音域要求较低,且演唱题材可选择范围广,演唱风格呈现出浓厚的平民化特点。陕北民歌大多数是人们释放情感和感悟生活,因此传唱度非常高。
(二)音色审美特征
声音的频谱结构能够决定音色美,从音色划分包括男声和女声以及低、中、高音。在传统的民族歌曲演唱中,女声和男声都比较追求亮丽音色,虽然会使听众感到用嗓过多,但是呈现出明亮感觉。由于音色区域性特点比较强,并且与地区百姓的生活习惯比较贴合,比较符合民族审美原则和习惯。因此,部分民族歌曲在特定场所中表现力和穿透力都非常强。比如草原情歌对唱等演唱方式,提升了男声与女声的参与度,容易引发共鸣,从而萌生情愫。《等爱的玫瑰》以及《月亮之上》等歌曲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主要得益于凤凰传奇组合极具感染力的音色。
(三)音质审美特征
音质主要是指的是声音的质地。由于传统民族歌曲的音质比较硬,柔韧度不足,歌曲演唱主要是表达自身情感,因此民族风情和地域性特点都比较强。少数民族歌曲内容大多数赞颂生活,表达欢乐和爱情,因此音质要求比较低。正是由于民族歌曲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和传唱率,能够赢得群众基础,因此在传统民歌演唱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民歌情调和创作技巧均比较单一,因此,为了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可以将民族风格添加到民歌唱法中,注重调节音质和音色。然而,由于民歌唱法中的民族风格特点未宣扬出去,因此,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主要停留在音域审美上。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一)以情感动人
在声乐作品中,情感属于灵魂所在,是一种相融相合的复杂情感。“曲情”是曲作者借助歌曲调表达情感,通过曲式、节奏、旋律以及复调等元素充分释放出内心情感。“词情”主要是词作者借助歌词表达情感,包含了自身待人接物的态度,歌词节奏感和凝练性属于感染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声情”主要是演唱者通过演唱表达情感。演唱人员在掌握作品意境和情感之后,结合自身演唱风格和技巧全面阐释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歌手张韶涵就是以空灵和悠远嗓音著称。
(二)以“润腔”为美特征
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期间衍生的美化唱腔就是“润腔”,以情感为中心,将歌曲主题作为依据,巧妙应用赠音、滑音、叠音等润色曲调,使曲调与歌词完美融合在一起。“润腔”所追求的风格美主要为音色丰富性,能够有效拓展声乐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时关键在于“润腔”成功与否。
(三)以语言感染人
民族声乐审美标准在于歌唱语言。清晰的歌词表达有利于听众理解歌曲。民族声乐语言的三大亮点在于曲调、词章和节奏。汉语声调包含有上声、去声、阳平、阴平,并且具有较多语气词、量词和音节,在演唱时可以应用平仄、顶针、声韵和回环等手法进行组合,因此,汉字美属于民族声乐审美的基础。音节、语调和韵律变化会使歌词节奏产生变化,往往轻快的节奏会让人深刻铭记,并且传唱度比较高。
三、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
(一)单一化发展逐渐转化为多元化发展
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声乐艺术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审美取向的不断变化,民族声乐也开始融合国外审美取向,通过各民族融合以及中西融合方式可以吸取精华部分。例如民族歌曲演唱家,其主要是以民族特色引发人们关注。所以,民族声乐发展历史必须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并且鼓励多民族,多风格声乐艺术发展,这样可以确保民族声乐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满足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
(二)创造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中国与西方审美追求更深层次的声乐艺术审美取向,所以,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发展趋势来看,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声乐艺术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在发音位置、呼吸支持和讲究共鸣等表演和唱法形式上。并且从和声、配乐、旋律和节奏等方面追求更高境界,这样可以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逐渐与国际接轨,缩小与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差距。其次,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还应当注重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具备时代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体系,以此丰富我国声乐艺术文化内涵。
(三)声乐审美取向的世俗化转变
现阶段,审美世俗化发展主要是由当代时尚观念转变所形成,时尚观念必须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特点和需求。声乐艺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群众审美水平,然而,由于声乐艺术缺乏世俗化特点,因此不被大众所接受,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文化必须逐渐转向世俗化发展趋势。所以,需要将大众化元素添加到声乐文化艺术中,并将时代中的现代元素和活力元素注入到声乐艺术文化中,这样可以促进民族声乐文化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做好传承和宣扬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展开讨论。由于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因此文化差异比较大,这也就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层次感和丰富性,有利于形成特色声乐文化体系。在音乐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相应改变了人们对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审美需要。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注重结合现代音乐风格和西方音乐风格,确保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朝着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以此提升社会大众的娱乐审美水平。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并且屹立于世界文化高峰。
参考文献
[1]蒋鸣.论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势与审美取向[J].音乐创作,2018,22(5):118-119.
[2]孟妍.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8,12(2):60-61.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 文化内涵 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装饰属于一种艺术现象,被应用于建筑领域已经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装饰几乎渗透在建筑的每个角落,是建筑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艺术,正是因为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装饰艺术特征,才展现了不同时期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反映的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更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特点。
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
1、色彩装饰中的文化内涵
不同时期建筑,往往呈现不同的装饰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身居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往往感受得到的是带有不同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的装饰艺术,从装饰色彩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以及元等多个历史时期,直到明清时代才打到一个至臻完善的地步,色彩呈现出程序化与制度化风格,而且色彩会随着建筑种类以及建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色彩方面,传统建筑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有机融合。这一文化特点多数体现在民用建筑中。
例如:吊脚楼就是一个代表,吊脚楼通常位居山水之间,依水而居,绵延不绝,就好似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让人产生无限瞎想,不同的色彩装饰不仅是美学的反映,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等级观念。严格的封建等级制激励中国建筑装饰色彩被分为两大系统,朝廷高官的皇宫或者宅府多采用恢宏的红黄色调,然而普通百姓的房舍则以青砖瓦,灰色调为主,不允许使用斗拱或者彩色进行装饰,这其中都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特征。
皇家建筑装饰体现奢华、富丽、甚至是光彩夺目,这其中体现了王权的至高至敬,无可挑衅。中华建筑中通常以红、黄作为传统富贵的象征,这一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影响到现代的中国建筑。
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的色彩装饰就体现出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如下图所示:
整个的中国馆色调以红色为主,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富丽和华贵。
2、建筑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建筑的纹样装饰设计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建筑装饰的纹样范围广泛、形态各异、意义深刻,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匹敌的,纹样装饰艺术从古至今一致被建筑装饰所运用。
建筑的梁体、窗户、房檐以及桩柱等部分都带有纹样雕刻,例如:花草纹样、动物纹样甚至神话中的人物都曾雕刻在建筑上,这些纹样设计全面改善建筑的空白之感,给建筑物更多的艺术特征,他们也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很多的纹样特征也显示出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用瓶、鹌代表平安之意,用柿、如意组成“事事如意”的意蕴-----这种通过图画雕塑来代表文字的方法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这种纹样设计依然被现代建筑所沿用,因为现代人依然对平安、幸福、美满的生活心怀向往。例如:现代建筑中的植物纹样、冰裂纹样------苏州博物馆上面所使用的传统吉祥纹样以及馆内展厅的架构等等,都展现出苏州所处地理环境的水乡特征。
3、建筑现代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1、利用地方特色,巧妙设计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环境特征,为了适应环境、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必然需要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建筑风格,这样就导致了不同地方的建筑物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建筑设计师一方面注重对建筑外观形态的优化,另一方面又结合了当地的环境特点与气候特征,在综合平衡之间达到了对建筑物的优化设计,使得所设计出的建筑渗透着各自的文化内涵,并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审美功效。
例如:重庆地区主要以崎岖不平的盆地为主,当地建筑多数依托陡峭的斜坡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吊脚楼”引入当地建筑设计中,解除了当地的不良因素,各式各样的建筑通过一系列细长的柱子轻盈地矗立在绿色坡地上,这样一方面保留了当地的地貌自然生态面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2、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建筑最后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人,落成后的建筑物最终需要人来居住,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建筑物的装饰与设计要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理念有效贯彻在建筑装饰、设计中。
特别是现代化的写字楼设计,最大的目标就是满足人的方便,达到人的心愿,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环境,所以,办公室的室内设计要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在保证桌子、椅子科学摆放的同时,也要顾及光学、声学以及环保等多方面的科学。
除了工作场所,还要加强对休息平台的设计,争取营造一个多层次空间,做好室内的采光通风工作,为室内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氛围,要相信和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在室内多加布置自然景观,使全体工作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够感受到一丝放松和舒适。
三、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特点分析
下面以中国衢州为例,展开对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的分析。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与宗教文化内涵。衢州的建筑设计深受到儒家经典文化以及 礼仪的影响,建筑装饰在整体上展现了“孝道、谦让以及中庸”等儒家文化特征。例如:吴氏宗祠上面的“扼虎救父图”;一些建筑装饰也向人们展示了宗教思想文化,例如:莲花台、罗汉等等,都体现出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审美趣味的变化。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应的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建筑装饰开始从社会审美文化向居民平常生活以及世俗思想方向发展,将更多的目光聚积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审美特征也逐渐向社会大众靠近,其中运用了多种民间广为流传的文艺活动,例如:戏曲、小说等,从建筑装饰能够看出审美意识以及商人气息。
总结: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与反映,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都拥有各自的建筑装饰风格,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人们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秩序感[M].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12).
[2](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申嘉,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
[3](东德)一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2).
关键词:工艺美术 美学 要义 内涵
美术又叫造型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通常指绘画、雕塑、建筑、实用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最早在17世纪的欧洲就开始使用这一概念,当时即与美学密切相关,泛指含有美学情味与美学价值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区别于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技术日益创新,美术品类也不断增多,才逐渐集于现在美术概念的内涵。
工艺美术作为美术中的一种,自然也与美学息息相关。有人讲:“美术美术,美学之术。”此话对于工艺美术而言,也十分适用。因此,研究工艺美术的美学要义,无论是对于工艺美术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工艺美术的创作实践,均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而言,工艺美术的美学要义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工艺美术的美学内涵
工艺美术作为美术中的一种,也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它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技术发展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①
工艺美术本身又是一座十分丰富的艺术宝库,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美的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绣花枕套、被面、床单、窗帘、门帘、玻璃器皿。这类工艺美术品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第二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如竹编、草编、柳编、蜡染织物、刺绣、泥塑、木雕、剪纸等。这类工艺美术品一般工艺比较简单,价格并不昂贵,具有实用与观赏的双重属性。第三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如玉雕、瓷器、象牙雕刻、景泰蓝器皿等。这类工艺美术品工艺精细复杂,价格昂贵,主要供观赏与收藏之用。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美学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二、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
与美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工艺美术,其本身就具鲜明而又丰富的美学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造型类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工艺美术,造型美是其美学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造型美”,是指运用线条、形状、构图等多种形式因素,通过夸张、均衡、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形式美。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工艺美术品核雕《夜游赤壁》,就在果核上雕出苏轼、黄庭坚等人乘舟夜游赤壁的情景,不仅有人物的造型美、舟船的造型美,就连小船的一条锚链,也由40多个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小环连接而成,环环相扣、转动自如、巧夺天工,创造出工艺美术品造型美的奇迹。
2.色彩美
色彩美也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色彩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并具有强烈的表现性。色彩是所有造型艺术的重要语汇,它对于工艺美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色彩可以表现情感、情绪、象征等美学韵味与美学意味,分为情感色、象征色、固有色等。各种色彩都有不同的艺术功能与美学特点,各种色彩的互相结合、互相对比、互相烘托,构成五光十色的绚丽的艺术世界。工艺美术的色彩美的成功,同样不胜枚举,例如,玛瑙雕刻的《虾盘》,原材料是一块淡青色的玛瑙,而上面有一处是赭红色,于是淡青色便雕成磁盘,赭红色便雕成大虾,色彩协调,充分彰显出工艺美术的色彩美。
3.装饰美
装饰美同样是工艺美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许多工艺美术品都具有装饰、美化生活的功能,例如,漂亮的窗帘能使满室生辉,美丽的窗花能令人赏心悦目。
4.工艺美
工艺美术,顾名思义,以工艺美为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我国先秦时期的科学著作《考工记》,就强调了工艺美术制作工艺与制作技巧。例如,我国最精致的“金银错”工艺品《狩猎纹车饰》,是河北定州出土的汉武帝时代的工艺品,它用金、银和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铜器表面,构成花纹,然后用错石平磨,制成与狩猎有关的如猎人骑马、拉弓射虎、猎犬逐鹿等各种图像,共有人禽兽畜123个,充分体现了汉代工艺美术的高超工艺。
5.材料美
材料美也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例如,以玉石为原料的玉雕,不仅名贵,而且又有鸡血红、宝石蓝、翡翠绿等不同品种,各显千秋。又如,木雕中的红木、楠木、橡木等也都是名贵材质。而金、银等器皿,其材料本身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也是十分鲜明而丰富的。
三、工艺美术的美学价值
工艺美术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审美价值上面。所谓审美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所具备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的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辞海》缩印本)人本身以及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特性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审美价值。工艺美术品的审美价值,是艺术美、生活美、劳动美的“三美合一”。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求美、爱美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工艺美术便走进千家万户。例如,室内装修从地面装饰、满墙装饰,到家具、灯具、茶具、酒具、餐具以及床上用品,处处都有工艺美术品的位置,工艺美术逐渐成为生活中美的亮点。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体验中,又会升华、提升人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是十分丰厚、巨大的。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的美学内涵、美学特征、美学价值,是其美学要义的三要素。
注释: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 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 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上一篇劳动教育的重点与难点
下一篇中西方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