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1

关 键 词:音乐艺术 审美体验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音乐艺术欣赏、批评与传达的纽带。它是贯穿于创作、欣赏和传播之始终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既以感觉为基础,又以知觉、表象为操作手段,同时,又与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紧密相联。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虽然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但是,这两个方面一旦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就表现得极为复杂多变。总括起来,音乐艺术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直观性与情感性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感性直观,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对象的直接进入和审美对象向审美主体的直接展示,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没有任何障碍或阻隔。同时,由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包含着意象传达与意象纳入的活动,并且是以对意象直接的感性把握为基础的活动。因此,在音乐艺术的审美想象的意义上,其审美体验,首先是一种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的心理活动。更确切地说,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直观性,是指审美对象在与审美主体直接撞击时,在那一刹那,在审美主体的心理、生理上所发生的迅速的反应及反响。此种直观的反应,我们在听众的丰富表情中,很轻易地就能找到证据。

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审美体验的直观性,常常伴随着其强烈的情感性。情感性是音乐艺术审美体验的又一特征,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它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列夫·托尔斯泰在听了《如歌的行板》后深受感动,泪珠挂满了脸颊。他说这部作品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他在其《论艺术》中明确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①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和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

二、构建性与再创造性

所谓构建性,是指审美主体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对审美对象整体的把握;再创造性,则是建立在构建性基础之上,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具有创见性的理解。也就是说,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过程中,作品自身所具有的理性认识因素,从客观上为审美主体的感知和理解提供了明确的表现对象。虽然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表现对象存在,但是由于审美主体生活阅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同一首音乐作品,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中,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理解。所以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年轻人心中与在老年人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会有较大的不同,在音乐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心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张前先生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一方面是对原作的体验和领会,受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还可能发现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含及其社会意义。”②人们可以欣赏到同一首音乐作品,但是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对象,也都力图把一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审美体验中的再创造性。

三、反刍性与超越性

这里的反刍性,就是指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对个人原初经验的反复地细细咀嚼和回味,它是一种沉醉、一种返回、一种深度的停留,是生命意义上的一种重来。从另一角度来看,它又意味着审美主体被吸引、被诱惑,因而也是一种必要的被动;超越性,则意味着一种清醒、一种理性、一种升华;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也意味着一种逃离,一种必需的主动。

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观到内蕴逐渐发展深化的。审美体验的反刍性,是主体精神的一种友好的敞开和融入,是将个人命运与境遇中人物命运的融入和连接。这种情感的对接使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从而产生审美上的共振与共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刻画了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形象,诗人从她演奏的琵琶曲中找到感情寄托,被哀怨的乐曲深深打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③但是,一味地沉湎,一味地回味那种主客不分的无间的互融,又会变成一种“过激”。因为人“作为一种认知的巨大力量应当区分不同的世界,因为只有对立物的对立才能使认识成为可能。”④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也曾发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景观景,既不能观景,也不能反观。离景观景,才能获得对“景”的全面而又准确的审美把握。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既要强调审美体验中的进入和沉醉,又不能忽视体验中的清醒和超越,正因为有这种超越,我们才能从沉醉于其中的当事人变成置身事外的欣赏者,才有可能在悲伤或者欢乐的乐曲体验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也就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超越的转换,同时也就达到了俯仰自得、游刃有余的自由的审美境界。

结语

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或者审美主体与生活现实之间,既要有一种积极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融入,又要有一种互相疏离和超越;既需要入乎其内,又需要出乎其外。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注释:

①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第105页.

②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第47页.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260页.

④(法)莫里斯·布朗肖著,顾嘉琛译.文学空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283页.

参考文献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2

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具体从“文字、声音、感情”三个方面来体现,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文字的表达、声音的表现以及感情的体现。一方面三者同时做好,才能完整表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而另一方面,一首民族歌曲的好坏也要通过字、音、情这三个重要的审美特征来评判。

1、文字的“韵味”

汉族的语言表达讲究“字正腔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达也同样重视“字正”。字的“韵味”体现在语言的规律和表达上,咬字清晰有力是传递歌词意思,表达感情的良好途径,而选择对的字也是正确表达意思的首要考虑。另外,歌词的语气、情态、语势等方面的处理和表现也能促进民族音乐的韵律表现,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作词者才能创作出与音乐旋律相符合的歌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使得文字的表现有着多种方法,也为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贡献。在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表演时,如果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字,则根本无法完整理解演员要表现的意思和情感。而字的选择稍有偏差也会影响观众对整段歌词的理解,甚至会误导听众对整个歌曲的感情表达。如何用耳鼻口等发音器官发音是每个民族歌唱艺术家的必修课,而歌词的描述也是民族歌曲能否达到人人传唱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字不仅是民族声乐的精华,也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2、声音的“韵味”

仅仅在文字上的完整表达并不能使民族歌曲受人喜爱,生活中往往一段好的曲子即使没有文字也会令人听之难忘。例如90年代全球畅销的金曲”Myheartwillgoon”,其英文歌词并不是多数中国听众能够理解的,但是其旋律越感情却征服了一大批人,由此可见声音的“韵味”可以说是歌曲的灵魂。所谓音韵是通过文字发声的长短、婉转等技巧来控制和表现的,民族声乐中的技巧运用尤为丰富,最突出的特点是声音高亢、响亮的同时又不失优美。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讲究声音的发声技巧、共鸣、腔体等表现手段,这些手段是感情表达的有效方法。现代的一些歌厅的歌唱者,没有对歌唱技巧进行掌握练习,只一味追求民族声乐中的声音高亮,常常让听众感到声音刺耳和疲惫,不能把民族音乐的优美传达给听众。好的歌唱家拥有深厚的歌唱技巧,唱起歌来表情甜美,无论唱怎样的歌曲都带有自己的声音“韵味”,即能提升自身的音乐形象,也能和听众形成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声韵是打动观众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民族声乐的最高审美特征[2]。

3、情感的“韵味”

作为一种情感艺术,感情是否投入自然可以成为评判民族声乐艺术的标准。唱歌讲究“声情并茂”,通过情感的表现可以为艺术家与听众建立起一个不分距离的沟通桥梁。一首歌曲是否受欢迎不仅仅因为其词曲的精妙,更因为其情感的表达,比如现在的一些选秀歌手往往唱歌无瑕疵却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歌者过于重视比赛,无法体会歌曲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无法将歌曲原本的情感的“韵味”带给听众[3]。人类判定美是由于情感的波动,情感也就成为了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而感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表现,通过感情的判断不仅仅可以对民族音乐进行审美,也可以对其演唱者的艺术修养进行衡量。生活中常常用“动人心魄”的词语来形容一首好的歌曲,正是因为其情感的“韵味”使人心动、情动,情感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加是艺术的创作来源,只有充满情感的民族音乐演唱才能拥有巨大的音乐魅力。总之,情感的“韵味”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意义所在,魅力所在[4]。

二、结论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3

[关键词]电影;歌曲;欣赏;价值;特征

电影歌曲指电影中的主题歌、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剧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称得上是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具有二者共同的艺术特点。

作为声乐艺术的一个分支,电影歌曲可以独立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中国电影歌曲,还是外国电影歌曲,有不少已成为名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而电影歌曲欣赏,又是欣赏电影、欣赏声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并对学唱电影歌曲起到基础与前提作用。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在声乐教学中对电影歌曲欣赏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电影歌曲欣赏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略抒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电影歌曲的重要价值

要很好地欣赏电影歌曲,首先必须明确电影歌曲的重要价值。这种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电影歌曲是电影艺术的支点与亮点。电影歌曲的诞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生命,它成为由无声电影(又称为“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即音画同步、视听一体的重要标志。电影艺术从1895年诞生之后,一直是无声的,直到1927年,美国的影片《爵士歌王》,在原来无声片中加进4支歌曲和一些台词以及音乐伴奏,才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影片,可以说,这“有声”之“声”,便是声乐之声――电影歌曲。我国1931年拍摄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同样以片中的歌声――电影歌曲为艺术支点。自此以后,电影歌曲风靡全球,它作为电影的支点与亮点,不仅使影片走红闪亮,借助歌声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也飞进每个人的心中,甚至形成了影歌一体、不可分离的艺术现象。外国影片《魂断蓝桥》中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流浪者》中的歌曲《拉兹之歌》;我国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红高粱》中的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都不仅使影片大为增色,而且使影片插上歌声的翅膀,飞向更高的艺术天空和更远的艺术境界,进而升华了整部影片的艺术品位与美学品格。

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的支点与亮点,又通过许多层面得以彰显。第一个层面是强化、升华影片的主题。例如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就强化、升华了原影片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民族存亡而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主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写照,因此它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如影片《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也强化、升华了原影片抗美援朝的主题,成为爱憎分明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更加人性化、深刻化的主题。第二个层面是强化、升华影片的情感。例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怀念战友》,就强化、升华了革命战友的至尊至爱的骨肉般亲情,取得了荡气回肠、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又如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也强化、升华了片中战士与农村少女纯洁、高尚的友情加爱情。第三个层面是强化、浓化影片的风格。例如影片《铁道游击队》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强化、浓化了民族化的“铁道战”的艺术风格。又如影片《黄飞鸿Ⅱ》的主题歌《男儿当自强》,就强化、浓化了片中慷慨激昂、奋勇无前的艺术风格。凡此种种,都说明电影歌曲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不可小视的艺术价值。

其二,电影歌曲又是声乐艺术中独立的品种,它借助电影传媒的广泛性、快捷性,得以更加广泛、更加快速的流传。许多电影歌曲,呈现异军突起、独领的态势。例如影片《白毛女》中的歌曲《北风吹》《红头绳》《太阳出来了》《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或成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群众歌曲”,或成为在文艺晚会上单独演唱的艺术歌曲。又如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而影片《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已成为著名的艺术歌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使电影与声乐取得互补双赢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电影歌曲的重要艺术价值之所在。

二、电影歌曲的审美特征

要很好地欣赏电影歌曲,还必须把握电影歌曲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形象性。同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电影歌曲作为特殊的声乐作品,也以形象性作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形象性,又具有非直观、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性与听觉性特点。它要凭借演唱者与听众的共同联想、想象等方式得以创造。例如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思乡曲》的歌词,就描绘出具体的画面形象:“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这是一幅异国他乡的风景画。接着,歌词笔锋一转,推出人物,切入主题:“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泪眼无限惆怅。……”尽管歌词已经提供出足够的形象物,但是仍需演唱者与听众借助联想与想象具体创造出这些音乐形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音乐形象;有一千个听众,也有一千个音乐形象。”换言之,电影歌曲的音乐形象,是由歌手与听众分别创造出来的。

其二是情感性。电影歌曲也同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同样以情感性作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电影歌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心灵之歌,我国西汉时的《乐记・乐本》中说:“凡音之起,皆由心生也。”匈牙利钢琴大师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电影歌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它通过词曲作者、演唱者、听众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使人们跨时代、超距离、越民族而互相坦率交谈、倾心而歌,收到“以情动情,用心拨心”的审美效果。例如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为民族振兴勇敢前进的激情也会如烈火一样燃烧在心中。

其三是节奏性。电影歌曲作为音乐作品,以节奏性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节奏性,既体现歌曲情感情绪的脉律,又符合音乐本身的节奏性特点,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言:“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例如电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的副歌,既体现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的激昂勇猛的情感节奏,又符合火车在铁道上运行的节奏,达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完美统一。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4

关键词:电影艺术 审美特征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型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电影与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影是指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电影美学要求电影首先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点和艺术特点。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从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反映现实的逼真性、视听的高度融合性和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四个方面浅要地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我们说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汲取了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汲取了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又如:将文学溶入电影艺术,主要在于汲取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方面等。二是,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影从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我们知道电影最早被称为“活动的照相”。至于照相我们是清楚的,所谓的照相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静态的。而活动的照相也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只不过是把可见的事物在运动中纪录下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动态的。因此,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特性――逼真性。谈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实;而电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还在于,电影还能发出物体的声音和人的语言,它和活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具有了更强的逼真性。另外,电影还能够把生活中的颜色和色调逼真地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色彩艳丽的世界。这样,银幕上的生活由于运动的画面、声音和色彩三者的结合,就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了。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看过电影。有些电影看过数边,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比如:《地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用镜头真实的纪录了生活。

电影艺术的逼真感还有另一个表现――蒙太奇――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蒙太奇虽然来源于建筑学,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相似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空间范围和视角。比如:有时远观、有时近取;有时从这个角度观察,有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平视,有时斜视,有时仰视,有时俯视;有时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随着事物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正是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观察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电影正是根据这个特点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首先,来看看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是用画面来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响效果;音乐艺术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画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和戏剧又有所不同,电影和戏剧虽然都重视动作性,但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而戏剧更重视的是言语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台的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台》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电影艺术的空间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由于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比如受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时间感就短,信息量少,时间感就长;节奏变化强烈,时间感就短,节奏变化缓慢,时间感就长。这里还涉及一个电影艺术时空的交错的问题。所谓时空交错指的是打破现实时间的自然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场面进行交叉衔接,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同现实融为一体,使时空呈现出跳跃性并获得多层次的展示。电影艺术似乎有一种不受物理空间和自然时间束缚的力量,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更能摆脱时空的客观规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12。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点》,见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4。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5

【关键词】民族声乐;审美特征;审美取向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一朵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人们在生产劳动之后,创造了一种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是源自民族自身的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特点,经过不断地进化和积累,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风味的中国声乐艺术。这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结晶,是长期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民族艺术。这种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丝丝幽香。下面谈谈对中国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概念

我国的声乐艺术,由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征,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民族声乐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歌演唱等几方面。在艺术形式上,涵盖民族唱法、新歌剧唱法、西洋歌剧民族化唱法等形式。狭义上的声乐艺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唱法,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唱法是对我国民间民歌的进一步升华,民族唱法是对民歌唱法的发展和创新。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科学化地进行民歌演唱,使其更加具有民族性,更具时代性。民族唱法的声乐艺术,是在广泛借鉴西洋唱法的同时,与民族的声乐艺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唱民族唱法的歌曲,歌唱者要真假声合起来演唱,需要歌唱者具有很高的呼吸本领支持,在音色上强调流畅,要求演唱者字正腔圆,并能够在演唱中运用共鸣,充分融入演唱者的感情,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所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门植根于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艺术,是一种以声情并茂的演唱形式为载体的民族音乐形式。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音乐审美,这个审美是一种与人的声音相关的审美。声乐的审美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歌曲,当然声乐是离不开器乐的。歌曲演唱中所涉及的旋律、和声、织体、配器等方面同样是艺术表现不可缺少的形式,所以说,民族声乐作品和其他声乐作品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判断一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歌唱,还有其他各方面涉及到的相关因素。一首民族声乐作品不仅仅是歌唱者的声音,曲调、歌词、器乐等都和声音共同构成声乐艺术的全部。离开任何一方面的因素,都是会割裂声乐的整体美。而且还会丧失声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立存在的艺术属性。由于受到传统艺术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审美风格。但是也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和演唱者试图将国外的一些观念和技巧应用在民族声乐中,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审美的差异,导致融合出现矛盾。所以对西洋声乐只能是借他山之石,否则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声乐的审美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判别的,这也是人们对声乐美的理解。

(一)关于声音的审美

声音如果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发声,那么一定是一门艺术。声乐首先是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通过声音的美感而形成艺术的内涵。歌唱家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合到自己的演唱中,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用歌声来体现,这种声音就具有了艺术的美感。歌唱者如果把情感融入得更好,那么歌唱作品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其艺术价值就更高。反之,艺术价值就不够鲜明。

(二)民族声乐中情感的审美

声乐艺术是一种欣赏的艺术,是一种让人用心灵去体会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声乐作品中,重要的审美因素,应该是情感审美,美感和情感是相互半生的,成正相关。没有情感的作品就没有艺术美可言。情感和美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声乐艺术的最佳审美境界应该是声情并茂。如果歌唱者不能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或者不能把自己对作品理解的情感表达出来,那么就没有艺术的美感体现。所以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歌唱者首先要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歌曲中,通过自己的表现,传达出一种情感来,使别人也因为听到歌声而被深深感动。歌唱者本身要把自己的感受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歌唱具有强烈的美的形式,生发出无穷的感染力。歌唱者把自己的爱、憎用歌声和表演体现出来,使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歌唱形象的审美

我们都知道,歌唱艺术具有自身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形象来表现的,是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歌唱艺术。歌唱艺术具有理智性,而且还富于情感。人物通过歌唱把作品中赋予的情感色彩以一种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歌唱艺术如果把情和理能够紧密结合起来,那才是美的形象。演唱者是声乐表演的主要环节,不管歌唱的内容是什么,主题都是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歌唱家在演唱中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全力塑造艺术形象,但是这种形象的塑造不用语言、不用文字,而是用歌声和形象,用艺术家的肢体语言,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表现出来,用声音和形象塑造艺术形象。所以声乐的审美,要从形象上去判别。

中国传统审美中,讲究的是平和、人和,天人合一。应用在音乐中,特别是民族声乐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长久的积淀,凸显着强烈的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国人对艺术的审美深深地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审美,歌唱中的回归,声音的修饰和塑造,传情达意。音乐在人的心灵中所产生的震撼,就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三、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是一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精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印记和积淀。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具有很多的因素,人们在评价和欣赏一首声乐作品的时候,首先从依字行腔方面、字正腔圆方面进行审美,把这两个因素作为审定演唱的标准。一首优秀的音乐讲究的是一唱三叹,追求的是一种情韵美,要求珠圆玉润的感觉,将曲中情婉转吟出,深厚绵远,让听众在这其中享受那种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提升。唱的感人首先要把美好的歌词唱清楚,歌唱者要吐字清晰,将歌词内容连接唱出来,唱出润腔,这是中国民族声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民族声乐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那种五声调式,使声乐演唱非常富有歌唱性,民族风味浓郁,而且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具有单纯、简洁、明快的特点,尤其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形式,具有横向织体特点,使得演唱起来抑扬顿挫,极富乐感和美感。通过声腔的流动和气口的运用等方法,表现歌曲中的思想感情。中国人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表情达意讲究的是委婉含蓄,曲折迂回,民族声乐也正是迎合了观众的这一心理特点。奠定了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特色,并且民族声乐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我国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朵奇葩。

民族声乐的形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和风格,陕北民歌、山东梆子、江南小调等艺术形式,而且这些民族艺术的元素都在各种声乐作品中有所体现,都成为民族声乐审美的重要内容。另外,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符合国人的审美取向,符合民众的欣赏口味。我国的民族声乐注重对歌曲情感的表达,注重乐曲韵味的表达,注重乐曲对情感的表达,重视观众的感官,这是与西方文化区别的主要一个因素。情感的表现是乐曲演唱中最为重要的一面,表达情意是民族声乐的主要特征。这与西方文化重视理智和知识的特点截然相反。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时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融合了很多种现代元素,而且在不断的兼并和融合中,形成了民族声乐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在演变中,民族声乐艺术采用了多种发声技巧和气息方法,使歌唱者对音乐的领悟和表达实现一个最佳的融合。自然、圆润、明亮,是民族声乐的最大特征,歌唱者要真实且创造性地用声音和形象去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形成一种艺术美,让听众在歌唱中享受那种或空旷、或辽远、或悠扬的声音艺术。人物的声音、乐曲的声音、歌词的意境、演员的形象、配器的协调,都是民族声乐审美的体现,带给观众美好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

四、中国声乐审美的价值取向

声乐,顾名思义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在民族声乐审美价值取向中,声音的审美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歌唱过程中,艺术家的重要追求目标。民族声乐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本民族的艺术,所以民族声乐具有特殊的和突出的民族性,也是民族声乐的主要特征。歌唱者将自身的声乐条件和民族语言的音韵特色进行了融合,通过音乐和声音塑造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民族声乐的审美,应该是歌者的嗓音条件优越、歌唱技巧科学、呼吸和发声方法得当、具有混合共鸣的良好条件、清晰准确的吐字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一)声音审美的解析

中国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结晶,声乐艺术蕴含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并且成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沃土,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是演唱,以声音的形式进行音乐艺术的表现。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融合着民族情感、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审美等因素,通过歌唱传承和弘扬了民族艺术,而且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增进人们联系和情感融合的中介和载体。声乐中的声,包括声音、语言、行腔,而且还要歌者的形象和情感,所谓声情并茂是也。民族声乐和西洋声乐发生方法不一样,民族声乐发生舌位靠前,元音共振中心是口腔的前硬腭部,口腔上壁是硬腭,前方是牙齿,牙齿反射声波较强,共振重点靠近口外,因此民族声乐的歌唱,声音明亮和开朗,清脆集中。在民族声乐的审美中,人们习惯用那些大气磅礴的语言形容声乐的魅力:余音绕梁、绕梁三日、黄钟大吕、宛转悠扬、响彻云霄等等,可见,声乐的审美,重点是声音,真正被歌者所推崇的是甜、脆、园、亮、水的歌唱境界,对歌者的演唱艺术、发声技巧、音乐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音色的定位,是在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基础上积淀起来的,所以民族特色鲜明,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极高,已经超越了民族声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范畴。

(二)唱歌的气息审美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声乐艺术要的是较高的呼吸控制能力,没有呼吸控制的声音就没有艺术可言,歌者会出现音色紧张、肌肉用力的非正常现象。提高声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歌唱的声乐艺术氛围,需要歌唱控制好呼吸,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就能够较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方式,一般确定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呼吸三种气息控制方式。

采用胸式呼吸方法进行演唱,具有不利于共鸣腔体打开的弊端,这种呼吸方式不利于歌词完整意义的表达,因此在演唱中表现的缺乏音乐的韵味和美感;所谓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有利于假声头声的高位置,气息在腰部以下活动,比较典型的是戏曲中的女角唱腔,普遍采用这种方法;熊腹式呼吸,气息活动范围在下胸部和上腹部,运用气息歌唱时,借助人体横膈膜扩张的力量,这种呼吸方式,是广为认可的广泛应用的。

(三)曲调的音韵美

音韵美是听觉的感知,在民族声乐中,韵律、押韵形成了人们听觉美感。我们的语言具有四个声调,而且所有韵母都可以延长,这一特点,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歌词内容特别适合演唱。音乐的节律和节奏也是民族声乐的一项审美内容,节奏,是歌词诗歌化的标志,句式要求整齐、鲜明、统一,这就构成了音乐的节奏感,韵律安排后的歌词就和普通的念白不一样了,具有了音韵美,让观众听起来,抑扬顿挫,极富美感。

(三)情感审美

情感是民族声乐或说其他声乐的审美核心,情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情感可以感染人。用声音的艺术,荷载情感的因素,教育和鼓舞听众,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所在。歌唱艺术的目的是交流,歌者和听众的交流,人与人之间抒感、激感、交流情感,用情感将艺术体现出来,用情感将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因此,民族声乐的审美,应该以情感作为重要的取向。

在人们的消费意识中,声乐艺术不是静止的,是随着人们追求美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消费意识 就是审美化和风格化的特征,比如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审美的标准是艺术牵引的,反过来,人们对声乐的审美也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发扬我国民族声乐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用,是研究声乐审美的重要目标。只有不断地追求和完善,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消费者对艺术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亚男.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觉醒[J].成才之路,2007(20).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6

关键词:《母亲》;审美特征;编创;启示1藏族舞蹈《母亲》简介

藏族舞《母亲》是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刚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由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该舞蹈主要采用民族舞蹈特有的舞蹈动律和语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位藏族老阿妈的生命旅程。编导在《母亲》这个作品里以饱含深情之笔,刻画了一位默默无私奉献的藏族母亲形象,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该作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舞蹈语汇的民族特色从外化形态和舞蹈构图、服饰的创新等方面做了新的突破,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动作形态方面的审美特征。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动态性。在舞蹈形象的塑造上,《母亲》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塌腰翘臀”“前倾弯腰”是构成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征。编导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演员卓玛的体态特点――用“塌腰翘臀”的动作,塑造了一个长年劳作,背负着生活重担的藏族母亲形象,用“前倾弯腰”的动作,展现了一位母亲的淳朴和慈祥。这一人物的体态特征从始至终贯穿整个舞蹈。“塌腰翘臀”和“前倾弯腰”这两个体态恰恰最能体现出母亲的伟大和艰辛。在作品中,母亲因长期劳作而弯下的腰,母亲凝视远方所蕴含的深沉,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难忘的藏族母亲形象,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此外,《母亲》这个作品还采用了藏族舞中的弦子,并且通过弦子突出手臂和脚的变化,以其外化的形态特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藏族母亲特有的曲、弯、扭的形象。(2)舞蹈情感方面的审美特征。从舞蹈的内在本质属性方面来看,舞蹈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抒情性。舞蹈是情感的产物,以情带动、情动交融才可以创造出舞蹈独有的风情与内涵。作品从开始到结尾,弯曲动作贯穿始终。母亲那驼背的身影,默默地顶起生活的重担。母亲的身体像一条河,像一座山峦,像阳光下波澜起伏的青稞麦。整个舞蹈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紧紧地抓住了舞蹈的情感性,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舞者在舞蹈动作体态中所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要从内心去感受这个民族的特点和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坚忍悠长的心灵历程。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情景交融,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深受观众的喜爱。(3)服装和音乐方面的审美特征。从舞蹈艺术的展现方式特点来看,综合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性之一。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音乐、诗歌、戏剧等因素,这些同样是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在服装运用上没有使用华丽的服饰,而是采用一件破旧的棉袄,一方面说明了母亲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为传达和衬托作品的主题思想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其次,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态,作品中音乐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音乐恰到好处地为描绘人物鲜明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与舞蹈共同完成了塑造藏族母亲艺术形象的作用。从整个作品的音乐贯穿来看,音乐显得十分凝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曲调为母亲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深入也增色不少。

2藏族舞蹈《母亲》的成功对舞蹈编创的启示

(1)优秀的舞蹈作品应有鲜明的主题。主题是舞蹈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编舞最重要的就是表达一种内在的思想,而非外在的动作堆砌和技巧展示。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给观众感性的体验,更能给观众理性的思考。舞蹈编导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观众灌输一种高尚的思想,反映人民的愿望,倡导真、善、美。高尚的思想应当成为舞蹈编导在选择主题时的首要条件。同时,在永恒的主题上要加入新鲜的血液,创作出熟悉中的陌生,这样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在观众中产生共鸣。藏族舞蹈《母亲》在主题上选择歌颂母亲这一主题,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来表现,无疑能让观众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对该舞蹈作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观赏过程中也不会因为作品主题的晦涩或作品表现形式的怪异而难以理解。我们常说,舞蹈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那么该作品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中母亲这一伟大形象的赞美和讴歌。因此,舞蹈编导一定要有独特的眼光,并从独特的角度去挖掘生活、体验社会、感悟生命,从而创作出鲜明的艺术形象。(2)舞蹈的完美诠释应选择适当的演员。古往今来,美学家、舞蹈家曾给舞蹈艺术下过各种定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门艺术的特征。比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是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是流动的绘画和活的雕塑……这些由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中所做出的概括,不仅指出了舞蹈艺术某些本质特征以及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关系,同时十分肯定了舞蹈演员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舞蹈演员在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既是舞蹈美的创造者,又是舞蹈形象赖以生存显现的物质材料,同时也是让观众获得审美享受的审美对象,是舞蹈美在传达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藏族舞蹈《母亲》是由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的,卓玛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族群中的一员,从小在藏族地区生长,对藏族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厚的积淀,在对藏族母亲的理解和诠释上显然会有与其他民族演员的深刻性,作品中演员卓玛的眼神、动作等方面都十分具有典型性。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有亲身体验或经历的演员去传达和表演作品的精神和内涵那么作品肯定会处于空白肤浅的表演效果。总体而言,要想淋漓尽致地体现作品里的内涵和精神,必须要选择适合演绎舞蹈作品的演员。(3)新颖的创意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新颖的创意就是要在作品中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点子”,这些“点子”就是让观众意想不到,并能起到震撼作用的艺术手段。就像《母亲》这个作品,无论是作品在主题思想方面,还是服装音乐的配合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种创意不仅能够起到让高雅艺术走向大众的作用,而且更能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一个作品如果没有新颖独到的创意,即使有再华丽的舞蹈场景,也是徒然,很难打动观众

3结语

藏族舞蹈《母亲》作品朴实无华,却把人感动得潸然泪下,《母亲》 这个作品,除了在审美特征方面给观众以震撼,在舞蹈编创方面给我们以思考和启示,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和明白母爱的伟大。因此说,藏族舞蹈《母亲》是对母亲生命的礼赞,对母爱伟大的讴歌,对母亲深情的拥抱。参考文献:

[1] 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 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