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基本情况范例6篇

银行基本情况

银行基本情况范文1

关键词:银行;成本核算;模式

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日新月异,金融业发展的市场化、全球化、虚拟化情况愈来愈明显,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我国的银行业也必须要尽快融入金融改革、创新与竞争的大潮之中,通过成本核算的全面管理控制,以“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宗旨,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全面成本管理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提高银行交易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我国银行成本核算的优化模式。

一、我国银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

我国银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是较为广泛的,具体的核算包括:第一,营业支出的核算。银行营业支出的核算工作包括利息的支出、银行服务业务的手续费和金融企业往来的相关支出核算等内容。第二,营业费用的核算。对银行企业来讲,要有必要的营业费用,是在进行银行服务工作和经营工作中必须支出的相关费用。例如:新开的营业厅要进行房屋出租费用、水电费、人力资源费用和相关的绿化保险费用等。这些成本核算的内容要进行全面管理,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确认成本计算的对象;划分成本计算期;确认成本计算的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准确归集和分配各种生产费用;健全原始记录等具体的核算的项目内容,对不合理的开支,要坚决抵制;对超计划的费用开支,要按规定的审批手续办理;对各项浪费和损失,要查明原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我国银行成本核算的优化模式

1.实现司库组织架构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银行陈本核算的模式,可以在银行内部推行司库组织的管理架构。所谓的司库组织就是要在银行董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组织进行管理。同时由CFO下属直管司库长,司库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外部融资、流动性资金与现金的管理、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关系管理等、投资管理等。与司库长平行的管理人员还包括财务主管,主要进行会计核算、财务计划与预算、信息系统管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管理工作。司库组织架构的建立在主要是进一步完善银行与投资者的关系,从其组织形式看,司库组织作为企业集团总部的一个职能部门,或者是集团总部控制下的一个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由其统一行使对资金及财务资源的管理功能。司库组织能够追踪外汇波动,即时监控总部现金状况丶仓位敞口丶浮动盈亏等核心指标。更有效了解总部资金组合资讯,增加资本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和控制风险。建设大司库体系,完善大预算机制,夯实会计基础,提升资本运营能力,强化风险管控,适度发展金融支持业务,培养一流队伍,逐步建立起与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为银行企业成本核算的发展提供保障。

2.推行产品成本核算

我国银行成本核算的优化模式要重视银行产业成本的核算管理,因为银行是以资金为成本核算对象的,资金运用对象不同,其带来的银行自身效益也不同,以资金作为银行成本核算对象,有利于加强银行费用管理,掌握各项资金成本情况,有利于进行控制管理和作好经营决策。具体的银行产品成本核算内容要按照工序归集产品成本。将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道工序上的成本汇总归集,最终得出产品成本资料。由于银行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其成本核算会涉及到大量数据和不同标准,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要针对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做到全面有效的预算,例如:活期存款利率要明显低于定期存款,但是成本核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虽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但是营业部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应付经常发生的活期存款存取款业务。从这个情况来看,产品时间分配标准下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明显要高于定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

3.健全基准收益率曲线

健全基准收益率的曲线,就是要让银行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更为完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业务流动性也日益广泛,例如: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热销、银行存款搬家、股市资金不足等问题都要被银行财务管理组织所重视,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沿“国债收益率―银行间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演进,银行的成本核算要尽快健全、明晰、强化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具体的公示内容:R1=RF+R0+RT+RC+RR+RD。R1代表资金成本率;T0代表营运成本率;RT代表税金成本率;RC代表资本成本率;RR代表风险成本率;RD代表期限补偿率。在基准收益率发生变化后资金的成本率发生了变化,风险成本率也发生转变,必然会影响R1的变化。建立起准确的曲线变化内容,在出现基准变化的情况下,银行能够让规模扩张和利润的增长更符合银行成本的具体情况,弥补因市场风险上升带来的利润损失,在经济发展呈现整体性、趋势性和持续性上升态势中形成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在经济发展呈现下跌趋势时能够稳定银行的基本是收益,控制成本支出。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包括营业支出核算和营业费用的核算,在基本成本核算的框架下推出银行成本核算的优化模式,实现司库组织的架构,推行产品成本核算,健全基准收益率曲线,让成本核算工作贴合实际工作,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刘玉斐.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方爱国.关于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型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3(07).

银行基本情况范文2

一、银行会计信息资料是借款单位资金运作和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采取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的同时,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

(一)银行账户是信贷单位资金运作的序时记录

银行在承担整个社会资金筹集与使用的同时,其业务也贯穿于单个企业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包括产、供、销和资金的筹集与再分配。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均是依托银行会计——这个特定职能部门,通过转账结算和现金结算来完成的。换言之,任何企业单位的任何资金运作,都需依托银行会计清算来完成,而在开户银行留下资金往来痕迹(违反《现金管理条例》因素除外)。因此说,银行在有偿完成受托企业资金运作和核算的同时,就能足不出户、低成本地采集到各企业单位真实、可靠、直观的经营信息资料,包括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费用支出、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情况、汇票办理与贴现等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经营运作中的基本情况。

(二)银行会计核算资料是信贷单位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根据银行会计核算的账务归属和账务核算的内容,任何企业单位的经营状况都可归并在开户行,通过结算业务量及结算资金的变化、货款归行率的变化、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使用情况等变化来进行真实的反映。同时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归集和综合分析,开户行则可对信贷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基本的判定。

1.结算业务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银行结算量是会逐年大幅增长。在形成发展的惯性阶段,业务量即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和衰亡,结算业务量则会不断减少或停滞。笔者对某一使银行形成近亿元坏账的破产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进行了分析。

从该集团资金运作中,可以看到,1995年该集团月平均结算业务量为256笔,结算金额为1892.42万元,此时该企业正处于经营发展的鼎盛时期,资金进出运行频繁,经营状况良好。1996年4月份始,该企业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则逐渐减少,至年末,该集团全年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分别以30.47%和56.46%的速度,减至月平均178笔和796.5万元。1997年该企业集团的月平均结算金额则以90.2%速度迅速滑至到月均78.92万元。此后直至1999年1月该集团实施破产之日,在长达1年零4个月的会计期间在开户行则未发生任何资金往来。

2.货款归行率的变化

按照以企业银行存款分户账的贷方发生额减去同期银行在该企业的贷款数的计算方法来统计,统计结果则可直观地反映出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的运用情况和该企业货款回行的变动情况。以该集团为例,1995年,该集团月货款回行量在1829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为5000万元以上,企业的货款回笼与银行贷款数额相比为36.58%,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经营的虚假繁荣和银行贷款的部分体外循环。1996年,该企业货款回笼为月平均796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注入资金5000万元,货款回笼与贷款相比为15.92%;自1997年该企业货款回笼则每况愈下,月均仅有200万元左右。

3.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发生困难时,为躲避贷款行的监督或转移收入和分散资产,一般会采取逐步增加现金支取和减少现金收入入账、在其他银行开立结算账户等会计手段,来完成和维持企业经营的基本运转和相关费用支出。在此仍以该破产集团为例。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难发现其经营困难的表现:一是1995年5月,该集团在我行某一办事处开立了基本结算账户,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会计期间内,没有在其他任何商业银行开设银行结算账户。但截至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设立的银行账户已多达29个;二是1996年5月之前,尽管该集团在开户行的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在逐年减少却仍有发生。但自下半年开始,该集团的现金结算支取金额和笔数却明显增多,现金收入的解缴则明显减少;三是从1997年9月始到1999年1月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开户行的基本结算账户则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三)银行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实施贷后检查最真实有效的凭据。

银行会计凭证既是企业资金运作及过程的时序反映,也是企业资金运作过程的逐笔记录,更是贷款行贷后审查的有效凭据。如:根据会计凭证借方传票的翻阅,我们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核算原理,直接了解到信贷单位的每笔资金去向;根据会计凭证贷方传票的翻阅,可了解掌握信贷单位的销售及往来单位;根据利息传票的翻阅,不仅可了解信贷单位的逐笔贷款的付、欠息情况和倒逼银行贷款情况,还可直接了解该企业的还款意识和还贷情况;根据表外科目传票的翻阅,可了解到信贷单位承兑汇票和贴现情况;根据保证金账户的传票翻阅,则可了解信贷单位对到期票据贷款的还款能力和保证情况。

(四)银行的企业分户账表是核实企业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根据有关制度规定,借款人在借贷期间应当如实向贷款人提供各类相关资料,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包括定期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贷款行可根据银行内部记载的企业分户账表,足不出户即对信贷单位报送财务报表中相关内容进行信用核实,包括:银行存款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转账现金收入情况、费用支出与转账现金支出情况、承兑汇票与贴现情况、银行账户开立与使用情况等诸多要素进行双向稽查与核对,根据核查结果,则可对信贷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贷资产的风险度等作出基本判定。

二、采集和运用银行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

勿庸置疑,银行会计部门,因其工作职能和工作对象所决定,它在记录和完成企业资金运作中所形成的各类会计信息资料,客观上已成为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风险异常信号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比单一依托信贷单位提供的外部资料和银行内部对某笔贷款的还款监控情况来采集风险信号来的更直接、真实和全面,其运作成本也更加节约。随着人民银行对企业单位的贷款证、银行账户、现金使用等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市场机制对企业单位的法律制约,银行内部采集的数据信息量的外延拓展和信息内涵也必将会越来越丰富,其发挥的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广泛采集、有效运用银行内部的会计信息资料,来防范信贷资产风险。

(一)银行内各部门是采集和运用会计信息资料的有机构成

从目前来看,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同时要借鉴会计核算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剖贷款单位的经营账务链,要从核对子户与账户、科目与科目、总账与分户账、账账与账表等关系中,及时发现风险信号,进而提出和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二)提升科技水平是降低采集风险信号成本和提高数据技术的有效途径

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的风险信号,其工作量的繁杂和涉及的部门之多,以及对采集来的数据分类汇总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工作,仅凭手工完成和工作经验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为保证数据资料采集的及时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采集成本的高效产出,应立足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有效地降低采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完善防范机制。

银行基本情况范文3

关键词:MPA;宏观审慎;达标;上市银行;银行业务

一、 引言

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将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从2016年1季度开始试评估。

二、 MPA概述

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大项共15个指标来范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行为,引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配置,促进银行转型发展。

七大项指标中资本和杠杆、定价行为为“一票否决项”,这两项只要任意一项达不到60分,则该行MPA考核为C档;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资产质量情况、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五项指标中有两项及以上达不到60分,被考核机构落入C档。人民银行对考核为C档的银行执行约束性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正常情况下浮10%),对A档执行奖励性利率(上浮10%),对B档保持正常利率。

MPA评估体系指标及达标B档的简要标准见表1。

三、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的比较

银监会金融监管评级(微观审慎监管),是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来监督银行经营个体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盈利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指标来保持个体机构的经营稳健。而人民银行MPA是通过事前引导、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来规范银行经营行为,以资本要求为核心来防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总量风险。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主要的不同为:

1. MPA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MPA除了对广义信贷增速有要求外,还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MPA对资本充足率主要是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远高于银监会监管评级二级行标准。

银监会二级行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其中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总资本要求与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额同比例增加。

2. 广义信贷增速的实际控制目标等于目标GDP与CPI增速之和,再加上逆周期调整速度。央行MPA中隐含的广义信贷增速控制目标为:以目标GDP和CPI增速之和为基准,再加上经β系数调整后的机构超额资本充足率与容忍度4%之和。由此可以发现,要达标B档,通过补充资本提升银监会监管资本充足率的难度和提升空间有限,而调整广义信贷增速相对容易。

3. MPA的拨备覆盖率要求宽于银监会标准。银监会要求二级行的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而MPA拨备覆盖率达标B档的要求则放宽至[100%,150%)。2016年3月银监会也释放政策信号,有意动态调整拨备覆盖率的最低监管要求。

4. MPA下,商业银行规模基数越大越容易达标。由于MPA中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由广义信贷增速决定,而商业银行规模基数越大,增加相同绝对量时增速越低,因此在MPA下大行更容易达标,中小银行若想达标则锁定了中小银行的市场规模占比。

四、 各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

根据人民银行给出的MPA各评价指标的公式计算分项指标,对截止2016年8月末的A股上市银行共计18家,进行MPA模拟试评估,得分如表2。

各行的失分项主要集中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两大项,具体影响指标见下文分析。

根据以上得分,MPA评估达标情况如表3。

2016年2季度,18家上市银行中有9家达标A档,其他9家落入C档。2016年1季度时有8家达标A档,1家达标B档,9家落入C档。

其中,5大国有银行在MPA试评估之前(2015年4季度)已能达到A档标准,2016年1、2季度继续保持A档水平;招商银行、平安银行2015年4季度处于C档,2016年1、2季度达标A档;兴业银行2015年4季度、2016年1季度均为C档,2季度则达标A档;华夏银行2016年1季度为B档,2季度落入C档;其他银行2016年1、2季度全部落入C档。

上市城商行中北京银行2015年4季度的各项指标即可达到B档标准,并于之后进一步下调广义信贷增速,2016年1、2季度保持达标A档。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距离达标B档还有很大差距。

上市银行MPA的分项指标及各行的应对策略分析如下。

1. 资本和杠杆情况。从资本充足率来看,各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均能满足银监会监管标准。其中资本充足率在15%以上的1家,14%以上的2家,13%以上的3家,12%以上的5家,11%以上的5家,接近10.5%监管红线的仅光大银行1家。 数据来源:根据各行2015年年报、2016年1季报、中报数据模拟计算。

MPA的达标银行中,除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2%以外,资本充足率均在12%以上。国有5大行除农业银行为12.97%外,均在13%以上,建设银行高达15.09%。

上市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普遍保持在12%以上,优于部分上市股份制银行(未获得贵阳银行数据)。 注:表3排序,先按达标情况排序,再按资产规模排序。

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看,低于自身充足率水平的有工、农、中、建四大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7家,这7家银行达标A档;高于自身充足率水平但在4%容忍度范围内的有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2家,这2家银行虽未得满分但也能达标A档;其他9家均超出4%容忍度范围,不能达标B档。该指标为各行MPA失分项。

(2)各行的杠杆率都大于4%,都可以获得该项指标满分20分。2016年2季度,各行杠杆率均超过4%的要求,其中7%以上2家,6%以上3家,5%以上10家,仅有南京银行1家为5%以下。

5大国有银行的杠杆率指标数值较大,仍有加杠杆的空间,上市城商行的杠杆率水平与股份制银行相差不大,多处于5%~6%之间。

2. 资产负债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有三个指标:广义信贷同比增速(60分)、委托贷款同比增速(15分)、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25分)。

(1)广义信贷增速,全国性银行需≤33%,地方金融机构需≤35%,达标时该指标得满分60分,否则就得0分。

从广义信贷增速看,2016年2季度增速超过33%的是南京银行和贵阳银行,均为城商行,其他16家行均小于33%。

2016年2季度MPA试评估为A档的9家银行中除了交通银行广义信贷增速保持了上升的趋势,其他8家银行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大幅降低了广义信贷增速。

单独考察“资产负债情况”中的广义信贷增速指标,虽然是资产负债情况项的失分项,但对多数银行来说并不直接导致MPA不达标。广义信贷增速过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导致各行不达标。因此,综合来看,广义信贷增速过高成为制约各行达标的主要原因。

2016年上半年较年初,上市银行的债券投资余额大幅增加,占广义信贷增加额的61%;同时买入返售总规模下降3 808亿元,约占广义信贷增加额的-10.6%;各项贷款及垫款稳定增长17 792亿元,约占广义信贷增加额的49.5%。

贷款增加较多的为建设银行和浦发银行,均超过广义信贷增加额的75%;债券投资增加较多的为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两行债券投资增加额均超过广义信贷增加额的100%。

(2)委托贷款指标,指标满分15分,MPA要求为,委托贷款同比增速,全国性银行为3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35%,各行都能达标。

(3)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指标,满分为25分,超过33%时该指标得0分。

2016年2季度,除兴业银行外各行同业负债占比指标均满足小于等于33%的要求。

3. 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包括不良贷款率(50分)和拨备覆盖率(50分)两个定量指标。

由于经济总体处于下行周期,各行不良贷款率呈现增长趋势。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1家,1.5%~2%之间的共有10家,1%~1.5%有4家,1%以下为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两家。5大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股份制其次,城商行最低。该指标各行都能达标B档及以上。

各行拨备覆盖率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均能满足MPA的B档标准。

4. 流动性情况。流动性情况由流动性覆盖率(40分)、粑榷ㄗ式鸨壤(40分)、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20分)三个指标。

MPA考核中该三个指标的计分规则都是达标得指标满分,不达标指标得0分,没有中间分值。各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都能得满分40分,所以流动性情况对各行MPA考核不构成压力。

各行流动性覆盖率均能达到MPA的B档的标准。

5大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好于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城商行又好于股份制银行。

5. 各行的定价行为、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这三大项无法根据公开数据资料进行评估,但预计各行都能达标,不再细述。(下转第54页)

6. 各行应对MPA策略分析。从上述对各行MPA指标值的变动趋势情况,可以判断出各行的应对策略如下:

首先,国有5大行持续达标A档。但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不同,交通银行在达标A档的前提下提高广义信贷增速,从而扩大资产总规模。

其次,上市股份制银行达标MPA策略分化严重。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坚决达标MPA,兴业银行按计划逐步降低广义信贷增速,也于2016年2季度达标A档,其他银行则在MPA出台新的政策前小幅提高了广义信贷增速,以制造较大的广义信贷基数,为后续达标创造条件。

城市商业银行除北京银行外,广义信贷增速虽然较高,但在有序降低广义信贷增速。

五、 未来政策走势判断

1. 人民银行未来可能加大力度督促商业银行MPA达标B档及以上。2016年7月29日,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中国货币市场》发表署名文章《如何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一文,指出“原则上人民银行不希望金融机构进入C档,但对于一些特殊因素也会予以充分考虑,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改进”。这说明人民银行有进一步“督促评估C档的机构加强审慎经营,合理把握业务节奏”的工作安排。目前MPA只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挂钩,不排除未来某段时间可能成为一些资格获得或评级的参照因素。近来已有消息称贵阳银行与宁波银行因MPA考核不达标被取消2017年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资格,南京银行则被暂停MLF操作对象资格三个月。

2. MPA将进一步督促各行转型发展提高非利息收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全面防控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以量补价的方式将受到一定限制。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和净息差的收窄,盈利方式单一、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银行经营压力会不断增大。

参考文献:

[1] 玉良,王婷.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程度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1):38-51.

[2] 王Z怡.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4,(4):17-31.

[3] 邹传伟.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2013.

[4] 马勇,陈雨露.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与搭配:基于中国的模拟分析[J].金融研究,2013,(8):57-69.

银行基本情况范文4

重庆农村土地银行的组建模式

模式一:由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部门改造扩充组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是重庆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要合作金融主体,其合作金融特点、组织机构分布特征和业务特点为开展农地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模式可以利用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原有网络,资产关系清晰,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优化选择。

模式二:设立股份制的重庆农村土地银行。向社会发行股份,通过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募集资本。优点是符合现代银行制度,有利于分散市场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缺点是运营成本较高,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模式三:由国土部门相关机构和金融机构涉农业务部门组建而成。优点是整合政策部门与涉农金融机构双方优势,政策性强;缺点是整合时间长、难度较大,管理成本偏高。

重庆农村土地银行的资本金来源

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出资组建;二是由财政或国有银行购买土地银行股权共同组建,同时鼓励机构投资者和农民、集体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三是发行土地债券,向社会投资者募集资金。

重庆农村土地银行的组织构架

市级设总行。主要负责制订政策法规、资金清算、票据交换等业务。

区县设支行。按经营范围独立运行并负责资产表平衡。

乡镇(或大的村社)设土地银行分理处(或是土地信用合作社)。主要办理土地使用权的租赁、转移、托管、质押、入股及相关权证的质押、入股、转移等具体业务。

重庆农村土地银行的运行机制

我国实行二元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限制耕地、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为此,将土地银行主要业务分为两部分:一是承包地(耕地、林地)业务,二是农村建设用地业务。

一、承包地(耕地、林地)使用权的处置机制。

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村的承包地产权状况分为五种情况:一是农民转为城镇户籍时一次性退出承包地使用权。二是农民转为城镇户籍后保留承包地使用权,但承包地转租亲友或闲置。三是农民外出打工但还没转换户籍,承包地转租给亲友或闲置。四是种养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大量土地使用权。五是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农户。将第二与第三、第四与第五情况合并,有三种处置方式:

(一)一次性退出承包地使用权的处置制度。农民可向土地银行一次性转移其承包地使用权。乡镇土地银行分理处(或委托专业土地评估机构)对土地进行评估定级,按市场价格购买其土地使用权,一次性给予农民货币补偿。

(二)闲置的承包地使用权的处置制度。农民可向土地银行租赁、托管其一定期限的承包地使用权。土地银行评估定级后按市场价格分期购买其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并发放“土地使用权收益权证”,农民凭证获取到期收益。居民(不论其是否已转为城镇户籍)可以将权证质押给土地银行,获取贷款从事非农产业。

以上两种方式,土地银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其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处置:一是向土地需求方(农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或是城市工商资本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次性出售或分期租赁土地使用权;二是大宗耕地、林地使用权进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公开交易。这两种方式都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供给,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三)承包地使用权的质押制度。拥有承包地使用权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或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相关权证质押获得土地银行贷款,用作启动资金或扩大生产。这些主体既包括农民,也包括通过土地银行购买或租赁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种养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或是农业龙头企业。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置机制。

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宅基地产权状况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农民转为城镇户籍时一次性退出其宅基地使用权。二是农民转为城镇户籍时保留其宅基地使用权,但宅基地闲置。三是农民外出打工宅基地闲置。四是农民在村散居,但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集中居住的。将以上第二、三种情况合并,有三种处置方式:

(一)一次性退出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置制度。农民向土地银行转移宅基地使用权。土地银行按市场价格购买其宅基地使用权(及附着的房屋等财产)给予农民一次性货币补偿,对宅基地进行整理(或委托专业土地整理机构进行整理)后将地票指标汇总到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公开交易。整理后的土地使用权归土地银行,按承包地处置方式处理。

(二)保留宅基地指标的处置制度。对那些宅基地长期闲置,但打算在特殊情况(如在城市创业失败、生活无继或年老退休等)回乡居住的农民,可采用保留宅基地指标制度。具体做法是:土地银行将原来的宅基地整理成耕地,土地使用权归土地银行(按承包地处置方式处理)。土地银行根据农村集中居住规划的人均宅基地给予原居民宅基地指标并颁发“宅基地指标权证”。由于集中居住规划的人均宅基地面积小于原有的人均宅基地面积,在留足新的宅基地面积后,仍有一个很大的新旧宅基地面积差值。土地银行将面积差值(含附着的房屋等财产)按市场价格补偿给原居住者,再将面积差值的地票指标汇总到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居民(不论其是否已转为城镇户籍)可以将权证质押给土地银行,获取银行贷款从事非农产业。宅基地指标权证在有效期内,居民如不愿继续持有权证,可以通过土地银行变现成现金。

(三)仍然居住村社的居民进行集中居住时,可参照第二种方式的思路加以处理,将新的宅基地划给原居民,对面积差值进行货币补偿后将地票指标汇总到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

重庆农村土地银行的定价机制

银行基本情况范文5

关键词:中央银行 培训体系 人力资本

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银行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基层员工的培训是基础环节。因为员工的培训是银行文化建设的必然条件,只有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才能够促进银行企业会计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基层银行员工培训体系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的内涵

银行员工培训体系也就是国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内容,从银行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开展培训活动的一项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该体系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能力,促进银行履行各种职能,并围绕绩效为中心来分析银行的实际情况,然后运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培训体制来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服务于银行,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的一项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二、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理念

首先,银行应该建立一套人力资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将银行员工当做一项资本,当他们在银行形成一支队伍之后,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员工的岗位要求,就需要加强员工知识水平以及技术能力的培训,使这种资本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值。在培训银行员工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员工能够领悟到培训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对银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降低该方面的劳动力生产力,还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目标和原则

对于银行员工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增值,进而使银行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满足银行员工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职位,促进银行与员工和谐统一的发展是对银行员工培训的第二目的。

(三)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内容

通常情况下,银行在制定培训体系的过程中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其中不仅要求全面而又完善的专业性知识,还需要在其他方面有所提高,根据总结,在设置培训内容的过程中,应该使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考虑员工的特点,然后不断创新设置新的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其次,从员工培训的规律出发,为了使员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作的需求,不断设置新的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员工的能力,更有机会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上;最后,应该根据银行各个行尾的需要来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在制定培训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当时的金融行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考虑,从而不断创新培训内容,让员工明确银行的发展目标,从而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促进银行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流程

科学制定银行员工的培训流程.做好需求调查、确定培训类型、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预算、制定评估方案。①分析培训需求。②确定培训类型。银行员工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新录用行员培训、任职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岗位培训、后备干部培训、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等。③制定培训计划。④编制培训预算。⑤制定评估方案。

(五)基于人力资本的银行员工培训师资队伍

银行员工培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老师的素质。在对银行培训的过程中,所聘请的教师必须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应该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是因为:1)能够在银行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师资库。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可以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对员工精心培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2)任用多个兼职教师,是他们建议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基层银行员工的培训是促进银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够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基本情况范文6

一、信用评级的概况

1.信用评级的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誉评级,其基本是运用概率,准确判断出一种金融资产或某个机构的违约概率,并以专门的符号来标明其可靠程度。

信用评级的前身是商业信用评级,最早出现在美国。19世纪美国的银行对借款人信用情况不了解,因此需要某种机构向其提供借款人信用情况。在此背景下,路易斯·塔班于1837年在纽约建立了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于1849年发表了最早的评级理论及方法——信用评级指南。

20世纪初,信用评级有了新的发展。其标志是1902年约翰·穆迪开始为美国铁路债券评级,使评级首次进入证券市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方式的增多,对信用评级的需求不断增加,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评级对象不仅包括各种有价证券,如:主权债、公司债、地方政府债券、优先股、资产证券化、中期债、私募、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同时也包括各种机构和团体,如国家、工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衍生产品交易对象等。

2.信用评级学含义

信用评级制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首先是因为信用评级的结果是客观、公正、准确的,即使在信用评级机构向申请评级机构收取评级费用之后也依然如故。从历史情况来看,评级低的其违约率显然较高。例如,在5年的持有期中,Aaa级的平均违约率为0.1%,而B级的平均违约率为28%。由于信用评级结果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因此投资者广泛使用信用评级结果,筹资者也请评级机构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级。

其次是因为信用评级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投资人在决定是否要投资于某一项目时,当然要考虑一系列投资回报的因素和相关风险。但是投资项目的所有人或经理往往会对项目的某些方面了解得更多一些(包括所有者和经理人为使项目成功而将投入的努力)。结果,要收集一个复杂投资项目的情况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标准和安排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在国际市场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在国内市场要大得多。评级机构公布或有偿向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和准确的有关筹资者的违约概率及是否有能力并愿意及时全额偿还本金利息的相对风险等信息,解决了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后是信用评级有利于拓宽债券发行者(筹资者)的融资渠道,也可以帮助其降低筹资费用。当评级机构向投资者提供的有关筹资者的信息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时候,投资者当然会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其投资方向及价格。事实上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评级较高的有价证券,如果选择评级较低的有价证券,投资者不仅要求其价格要足以弥补平均违约风险,还要足以弥补可能严重偏离历史水平的风险。即: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级结果实际上已成为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券,成为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重要因素。

3.信用评级种类

信用评级的种类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信用评级方法分类,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评级法,一是客观评级法。客观评级法更多地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数据,而主观评级则更多地依赖于专家的判断。由于决定有价证券或债务者偿还能力可靠程度的因素很多,且很多因素是无法用数量表示的,例如管理水平等,因此许多信用评级机构同时使用主观评级法和客观评级法。不过,商业性信用评级机构以主观评级法为主,以客观评级法为辅;而监管当局则相反,这可能与监管当局掌握的数据和信息更多、更全有关。

按信用评级的对象分类,主要有3种:主权评级、法人评级和对各种金融工具的评级。主权评级是对一个国家资信情况的评级。它主要反映一国政府偿还外债的能力及意愿。主权评级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宏观经济环境、结构和结构等。一国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大众参与政治的程度、经济资源、储蓄率及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政策和预算的灵活性、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压力、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债务负担以及偿债记录等都是影响主权评级的重要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一国的政策和经济状况对该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外债的影响,并要着重该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该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获得资金的能力。

法人评级是对法人信用程度进行的评级。按企业性质分为两大类:(1)工商企业信用评级,主要分析或商业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偿还能力、发展前景、经济交往中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情况及领导水平等。(2)金融企业信用评级,主要分析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债务负担情况、呆账及贷款损失情况、金融法规政策遵守情况、业务经营及财务盈亏状况等。法人评级一般低于主权评级。但也有特殊情况,当法人机构的资产多于负债温与政府相比有更大的流动性时,则该机构资信状况可能比主权机构的资信状况更好。

有价证券信用评级是以有价证券为评级主体的信用评级。该评级分为两类:(1)债券信用评级,是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发行的债券的按期还本付息可靠程度的评级。(2)股票评级是对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股息、红利水平及风险的评级。

按货币币种分,可分为本币评级和外币评级。由于债券有本币和外币之分,因此,评级也有本外币之分。不过,外币债券评级比本币评级要复杂得多,因为政府可能施加严格的资本控制,禁止私营部门对外支付,因此,只有当发债者可以提供离岸抵押品,或用不会被国家没收的收益、或由信誉极好的机构提供第三方支付担保时,才可以获得较高的评级。

信用评级还可分为主动评级和被动评级。主动评级是评级机构主动对有价证券或其发行者进行评级。例如,即使无人邀请,标准普尔也为所有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且在美国市场中需缴税的证券进行评级。被动评级是指评级公司受有价证券发行者的委托,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级。

二、银行信用评级过程分析

1.银行信用评级过程

银行信用评级的过程与对其他发债人的信用评级过程基本相同。对一个发债人的完整的评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最初评级(一般由发债方确定时间)和评级审议及变更(通常由评级机构主动发起)。不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方法也略有不同,最大两家公司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评级做法代表着最常见的评级方法。两家机构都是先由评级公司职员与申请评级公司的管理层和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在这些会谈中,评级公司收集进行信用评级所需的公共和独有信息,并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及当局的政策。分析员依据这些信息为评级委员会准备一份报告,由评级委员会来确定评级。

最近几年,穆迪和标准普尔还分别提供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做为信用评级的补充。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表明了评级机构对未来6-24个月中可能导致评级审议的因素的看法。这些审议一般表示为积极(情况有所改善),稳定或消极(表明基本情况恶化)。

第二阶段是评级审议及变更。在初步评级后,评级机构继续观察发债方的经济和财务状况。当评级公司的分析员认为发债人的经济状况有了重大改变,或由于事态发展要求不得不变更评级时才对外宣布开始对某个发债人的信用评级进行审议。此后,评级机构通常接最初评级的程序对被审议的发债人进行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发债人的信用等级。一般被审议发债人的信用等级多被调整。以穆迪公司为例,其2/3的评级审议以评级变更告终。

2.银行信用评级方法

银行信用评级过程虽然与其他债券发行人的基本相同,但由于银行是特殊企业,是高风险企业,因此银行信用评级远比一般企业评级要复杂得多。常用的银行信用评级方法是以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为上限,在比较该国银行的实力后,得出某家银行的信用评级。但也有例外,如某银行得到其他国家银行的出资或其他支持时,该银行的信用评级可以高于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在对银行进行评级时,不另外进行主权评级,而是使用已有的主权评级结果,因此有关主权评级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银行信用评级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分析研究银行的经营情况:

(1)经营环境。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分析一国的整体经济和金融状况(该分析可从主权债务评级及主权债务和存款评级上限反映出来)、该国银行在该国经济及金融界中扮演的角色、监管当局的素质、未来监管趋势的转变及银行与监管当局的关系、银行从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获得支持的可能性、企业倒闭对金融体制健全性的影响等。

(2)所有制及经营权。所有制不同,银行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不同,政府对其干预的程度和支持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对银行进行评级时要充分考虑所有制因素。

(3)管理水平。首先是分析管理层是否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即:能否找出并能有效、持续达到风险与回报的最佳投资组合;能否沿着这条最佳风险回报投资组合曲线发展。其次是对管理层的能力、经验、直觉、承担风险的意识赝讯及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密程度、银行内部风气等进行分析研究。

(4)营运价值。分析银行的营运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银行系统的营运价值。主要是分析银行受保护的程度、营业地盘及市场准入情况;二是银行本身的营运价值。这主要是分析银行的经营效率(如化水平、商品种类和行员数量等)、银行实力(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管理层的知识水平、经营策略、目标及经营的一贯性、各种业务的发展潜力等。

(5)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衡量银行创造价值及通过增加收益,提高风险保障的能力。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平均盈利资产收益率、利息增长率、净利息变动率、呆账准备金与税前利润的比率、税前利润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支付股息增长率、营业支出与平均资产的比率等。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分析收入的来源及趋势、工资及其他管理费用支出情况、信贷情况、盈利及亏损的异常变化情况、净利息收入增长情况、净利差变动情况及其他业务盈利情况。

(6)风险程度与风险管理。风险是银行业务的有机部分,风险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家银行稳健与否的最重要。在分析银行风险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分析采取以下数量指标:呆滞贷款与贷款总额比例、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资本金+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贷存款比例、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例(资本金十长期存款)与长期资产比例、稳定资金来源与贷款总额比例等。定性分析主要分析银行现在与未来的资产结构及质量,分析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及流动性等。

(7)经济资本。分析银行的资本状况时,主要对银行的法定资本水平、经济资本水平、经济资本与整体风险的相关性、银行盈利能力、发行新股的能力。内部资本分配情况等进行分析。在分析资本充足情况时,主要采取以下数量指标:一级资本比率、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BIS)、股东股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权益性股本与股东股本比率、资本产生率等。

三、国际上运用信用评级进行

监管的概况及新趋势

1.各国运用信用评级进行金融监督的情况

20世纪,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将信用评级运用于金融监管之中。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二是利用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评级,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

(1)考核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有自己的评级和标准,且每年对其监管对象进行评级。由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评级与商业性信用评级的目的不同,它是出于监管的需要,是为了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因此所采用的指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从评价来看,金融监管当局不需对本国的主权资信及所有制进行评价,而商业性评级机构则认为这两项评价内容非常重要,因此评价内容比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要少。美国监管的评级方法“骆驼”评级法其评价内容只共有五大类指标,即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其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单词相同,所以该评级方法简称为“骆驼”评级法。

从方法上来看,金融监管当局多采用客观评价法,且采用对商业银行业绩打分的方式进行评级。在对金融机构评级之前,通常先走出各项指标的标准及权重,评级时依此各项指标的得分,并评出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和流动性等的等级,然后再据此评价出各商业银行的等级。等级一般分为五级:第1级为很健全,以下依次是比较健全、不大令人满意、有和不合格。

由于金融监管当局的评级是以各项指标的标准为基准的,因此评级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实际上具有指导作用。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评级标准时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要对金融机构的方向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要求各项评级标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利用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如年代在成熟的和新兴市场国家,监管当局越来越多地依靠信用评级进行金融监管,以提高资产质量、限制不慎投资活动。其常用的方法是:

一是根据信用级别限制被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或基金)的投资范围。这种方法多用于对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的监管上。如意大利不允许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评级低的票据;智利和墨西哥等国对养老金设定了以评级为基础的投资限制。

二是监管当局根据信用评级决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美国货币监理署规定,银行持有评级BBB或更高的债券时可按票面价值记账;持有评级较低的债券时要冲减市值,相应的损失要从资本金中抵扣。1975年SEC开始对持有未达到评级要求的商业票据,以及持有非投资级的不可转换债券的经纪人和交易商设定更高的扣减规定。

三是信用评级与信息披露相结合。利用资信评估信息,可以阻止一些质量低劣,风险较大的证券进入市场。1982年,美国SEC放松了对获得投资级的债券发行者的信息披露要求,1992年,监管当局简化了获得投资级评级的债券发行者登记。

四是评级与市场准入挂钩。1982年,美国政府规定,凡是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债券须在发行前取得信用评级。在欧洲,获得主权信用评级常被看作是的发行欧元债券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且,一些机构投资者或根据官方规定或根据自己机构内部风险管理规定,只能持有被评为“投资级”的债券。

2.运用信用评级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新趋势

运用信用评级方法加强金融监管出现了两个新趋势。其一是在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修改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即《新资本协议》中首次建议利用外部评级计算银行的风险资产。

《新资本协议》将最低资本标准、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自律——“三大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协议的核心原则,重点在于风险确定和风险管理入新资本协议》指出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商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为准确地确定银行的信用风险,《新资本协议》给出了两种可选用的方法:一是对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可以将其内部评级作为基础,确定其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依此计算资本充足率。二是利用外部评级来确定银行的信用风险权重(见表1),并将此作为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以表中对政府债权为例,当政府的评级为AAA至AA一时,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为零,A+至A一时为20%。

其二是随着银行在活动中作用的转变,银行评级方法和银行监管也有了新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作用是金融中介,而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信息中介。这就要求评级机构及监管当局采取新的评级方法和监管方法。据介绍世界各大评级机构正在制定新的评级方法,其基本思路是:调整评级内容,以客观评级法为主运用计算机系统对银行进行评级。调整评级内容是指将原来评价银行的五大类指标(资产质量、资本比率、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流动性),调整为风险状况、回报率和资源效率。以客观评级法为主运用计算机系统对银行进行评级是指今后评级将更多地利用客观评价法,运用计算机系统分别求出风险系数、回报指数和资源效率指数,并以此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

四、建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考核评价

体系对加强我国银行监管意义重大

2000年年初,国务院领导指示,要制定一套指标考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业绩。将信用评级运用于银行监管,建立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无论是对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还是对我国建立化的商业银行机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判断银行的经营情况,它具有银行监管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银行监管主要强调的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强调的是银行经营的稳定性;而银行业绩评价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它不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进行评价,同时还对银行的盈利水平、经营成本、效率及管理水平等进行评价。

其次,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为银行监管提供,同时可以指出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的方向,明确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过去我们一直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但商业银行仍未摆脱数量扩张式粗放型经营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明确的数量目标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建立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效益型经营,最终解决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还是以服务为目的的问题。

其三,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会促进商业银行之间的合理竞争。对商业银行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分出经营的好与坏,如果将这一结果与商业银行主要管理者的业绩及升迁相联,将会极大地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及责任心。

其四,建立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将会促进我国银行业完善数据统计系统,提高我国银行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要以商业银行统计数据的真实为基础。在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时,须对商业银行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否进行审核,因此考核评价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数据真实性的过程。这无疑将促进我国银行业数据统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并为银行业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系统打下基础。

最后,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能同国际同行进行比较。因此它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来自国际同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立足于国内,同时也要发展国际业务。而发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时,必须要达到国际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

五、对我国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1.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在数据真实性及透明度、谨慎准则、银行税收制度、呆账核销制度;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尚未与国际接轨;此外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基础也不尽相同,例如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及商品种类存在很大差异;再例如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所有制不同,经营模式也不同。因此在建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之初,不能制定适用于所有商业银行的考核评价办法,也不能在办法中体现各商业银行在所有制、经营基础及模式方式上的差异,只能分步骤制定适用于各类商业银行的评价办法。考虑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业中占有绝对大的市场份额,因此首先应制定只适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待试行一段时间后再制定考核评价其他各类银行及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办法。即使是适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价办法也有必要在试行一段时间后加以完善。

其次是建立对监管当局本身的考核评价办法。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评级时,对金融监当局也评价,但我国尚没有对监管当局本身的评价。为了提高金融监管当局的效率,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制定相应的办法,对人民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进行考核评价。

最后是积极商业性评级机制,提高商业性评级机制的质量,并将其评级结果运用于指导商业银行的贷款及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上。

2.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监管当局的评级办法

我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经营机制与国际同类银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借鉴外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信用评级办法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首先,要选取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以下:资产质量(逾期贷款率、呆滞贷款率、呆账贷款率和信贷资产风险抵补率)、盈利能力(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利息回收率、应付利息充足率和效率比例)、流动性(流动性比率)和资本比率(核心资本比率和资本充足率)。

其次,评价指标的标准应是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指标。以资产质量为例,国际上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均较低,(最高日本1998年其不良资产比率也远远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水平,日本十家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分别为:逾期贷款率1.07%、呆滞贷款率3.14%、呆账贷款率1.04%)。据了解发达国家同类指标的标准也设定的很低。因此目前我国尚无法完全套用国际标准,只能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待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提高后再相应调整。但是有些指标是可以套用国际标准的,如流动性比率和资本充足率。

最后是要结合当前金融监管的中心任务。当前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任务是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因此在设定各指标的权重时要将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权重设定得很高,而将流动性和发展能力的权重设定的较低。

3.评价办法应能进行时间序列、行业序列比较的办法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同时也是为找出各银行在经营方面存在的,找出与国际同行存在的差距,为金融监管当局制定金融政策提供,为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因此评价办法应能进行时间序列、行业序列的比较。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国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应以客观评级法为主,即以定量为主,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要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要确定各指标的公式,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定量分析公式(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