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总结范例6篇

生态旅游总结

生态旅游总结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QWQWQWQWQW11”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旅游区2020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以来,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在县委、县政府和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六次、七次全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从严从实抓好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两违”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创新工作,全区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2020年1至5月财政收入1673.69万元,比上年同期收入1926.59万元减少252.9万元,减幅13.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94.55万元,比上年同期368.33万元减收173.78万元,减幅47.18%。其中本级税收97万元,比去年同期本级税收325万元减少228万元,减幅70.15%。非税收入完成97.52万元,比去年同期43.33万元增加54.19万元,增幅125.06%,其中:门票收入28.83万元,比上年同期10.43万元增收18.4万元,增幅176.41%;国有资产收益68.72万元,比上年同期32.9万元增收35.82万元,增幅108.87% 。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抓实抓牢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一是县纪委及区纪委共开展明查暗访6次,发现问题6个,及时纠正问题6个,开展提醒谈话7人次,责令书面检讨6人,通过明查暗访,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二是结合正风反腐,经排查全区共有问题线索7条,其中已立案3宗,给予党纪处分4人次,未立案并给予组织处理,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人次。通过开展明查暗访、定期专项监督检查及线索排查,狠抓正风肃纪,推动管委会各部门迅速转变工作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让遵守纪律成为一种习惯,积极维护南昆山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发展大山经济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2、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习教育的首要内容;扎实推进“大储备”工作;落实好五类人员的储备工作,同时继续发动社区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等优秀人才参加“大储备”工作,培养储备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后备干部,已招聘党建指导员2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3名,社区“两委”干部储备人选5名,党建联络员2名;?提前做好2021年村级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区各个社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初步的“一社区一配置”方案,提前为2021年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打下扎实稳定的基础;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机制,激活我区发展“大山经济”的内生动力,开展“一村一策”发展“大山经济”调研工作;推动并完成我区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及星级评定工作;常态化开展驻点联系工作,2020年上半年驻点团队共走访联系群众263户,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11条,解决实际问题9个。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1、落实A级景区整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照国家4A级景区相关标准,制定了《南昆山4A级景区整改工作清单》,主要包括加强游客中心的管理、规范打造标识系统、强化安全警示标识、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加强旅游厕所管理、完善购物设施场所等,初步完成A级景区整改工作。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完成南昆山佛坳旅游服务点建设,并加快新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的巡查,加强日常监管;开展“十里花路”绿化工程项目建设和入区公园建设项目,提升景区整体旅游形象。

3、多面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全面提升南昆山知名度。举办毛茶文化节,毛茶宣传片,并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南昆山毛茶,相关宣传视频4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聘请发展顾问,充分发挥顾问们视野宽、人脉广、资源多、专业精的优势,结合南昆山的实际,为南昆山的发展提出专业化、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举办“醉氧南昆”旅游摄影大赛,共收到234份参赛作品,包括230份参赛图片和4份参赛视频。

4、积极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入城大道美化绿化工程等惠民工程建设,目前入城大道美化绿化工程、村道Y143道路硬底化及扩宽工程已完成,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正在铺设管道。

(三)抓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推动经济发展。

1、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首席服务官”、“挂图作战”和“一线工作法”等措施,大力推进云天海艺术天地、国华乌坭示范区、十字水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2、文化产业发展融入新动力。实施“文化+”战略,以奥动·森林小镇项目为核心,建设融合旅游观光、艺术创作、影视作品拍摄的文化园区,加快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文旅商”旅游产业链。

3、招商选资促进产业升级。对标我县全域旅游发展,做大做强南昆山旅游“龙头”,落实“三高一保”推动南昆山旅游发展。找准南昆山在省级北部生态发展区、市级“环罗浮山-南昆山”旅游圈、县级环南昆山旅游发展区的发展定位,以创建一流度假区为目标,把南昆山全力打造成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4、全力推动发展“大山经济”。根据县委、县政府“一村一策、一镇一品”的统一部署,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要求,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切合我区产业实际,把“一村一策、一镇一品”特色农产品作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的模式,打造以毛茶、竹笋、马古栗为主的一批特色农业产品。

(四)以“三清三拆三整治”抓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1、强力推进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已委托第三方公司完成了南昆山全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二坑居民小组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点已投入运行;南昆山污水处理厂目前正加快推进施工建设进度,已在主干道铺设污水管网;开展餐饮行业油烟整治行动,完成全面对我区92家餐饮企业的宣传和摸底排查工作,目前已有36家企业油烟整治达标;全面落实“三级”河长制,全面激活使用“河长制”APP,常态化开展溪流、河道和水库巡查累计约800次,联合发出停止占用河道建设通知书2宗,拆除占用水库库区建设1宗。

2、人居环境逐步优化。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美丽乡村,清洁先行”为抓手,加大组织力度,结合疫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各社区进行人居环境大整治;由管委会统筹,联合社区、居民小组对全区23个居民小组进行绿化美化。截至6月,我区共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行动16次,出动人员1500多人次,清理河道3000余米,清理积存垃圾、河道垃圾约70吨,清运垃圾淤泥50余车。 ??

3、全面推动宅改试点。“宅改”试点村乌坭社区上禾仓居民小组首届村民理事会选举顺利完成。现阶段正在成立由乌坭工作组、乌坭社区、上禾仓理事小组三级层级动态包干责任制,按县部署,进行入户调查(已完成80%)。

4、高压严控“两违”建筑。积极谋划,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重拳出击,高压整治“两违”行为,共拆除10宗存量违法建筑,拆除面积36293平方米,完成率67.2%,拆除1000平方米以上“两违”建筑4宗,其中拆除7000平方米以上“两违”建筑2宗;充分发挥巡逻队队伍作用,严格执行“每日两巡”制度,实行每周7天对全区的“两违”情况进行全方位、地毯式核实、巡查,城建巡逻队开展日常巡查工作362次,发现“两违”苗头10宗,及时制止10宗;发现“两违”抢建行为3宗,组织力量拆除3宗,扣押施工机械4台。5、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巡查工作。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主要交通干道、重点工程等区域进行了全面排查,并登记造册,明确社区、居民小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定人、定点、及时进行巡查和监测。做好信息的及时报送工作,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在汛期中接到有关部门暴雨预警或地质灾害预警通知后,第一时间通知到各地质灾害点,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及时上报。截至目前,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削坡建房52处、旧危房6处。(五)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高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1、狠抓社会环境整治。共排查登记各类信访矛盾纠纷13宗,到期10宗,办结10宗,到期办结率100%.,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采取“网上流转,网下办理”的方式,录入信访信息系统100%,今年来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通过整个景区筑牢禁毒防火墙工作,严厉打击贩毒、吸毒行为,筑牢禁毒防火墙工作,严厉打击贩毒、吸毒行为,南昆山社会面吸毒人员18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5人;全面开展我区严重精神病患排查工作,经排查,2020年南昆山辖区患有精神障碍倾向的共有14人 ,14人已全部纳入管控之中,管控率达到100%,其中有肇事肇祸倾向的三级患者2人,已全部落实管控;召开全体社区干部参加的反邪教动员大会,通过社区干部、村小组长向社区干部、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制意识。我区2020年上半年共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悬挂横幅10余条,固定安装反邪教宣传栏6处,每个社区张贴宣传标语不少于3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各社区召开群众会10余场次,张贴标语40余条,悬挂横幅10余条,排查发现4宗线索。

2、全面做好疫情排查防控各项工作。成立区、社区两级三人小组,全面落实网格化防控管理。为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防护意识,充分发挥居民小组以及居民群众疫情防控主动性、积极性,我区在两级三人小组的基础上,以居民小组为单位成立了志愿者防疫巡查小组,通过三人小组加志愿者防疫巡查小组“3+1”模式强化社区防疫力量,全面织牢南昆山群防群治防疫网,取得了良好效果,累计出动疫情防控工作人员2290人次,派发各类宣传资料1750份,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宣传标语。针对区内的度假村、农家乐、民宿以及娱乐产业,开展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做好每日登记、每日总结、每日报告,做到统一管控,精细化管理,社区监督。

3、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双拥工作、各项保障工作有效落实,?2020上半年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11.4946万元;按序时进度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上半年已参检并录入信息系统16人;工青妇、武装、统计等工作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2020年上半年,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和疫情防控带来的新挑战,我区经济社会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干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往往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在任务重遇到难题,不善于动脑筋思考,创新意识和执行力不强,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担当精神不足,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赞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经济总量相对较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紧张,发展资金和空间受限制;景区基础设施、景点建设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不相匹配;生态旅游产业元素单一、规模偏小,疫情影响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民生社会事业还存在较多短板,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待和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以上问题我们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南昆山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作为为龙门的旅游发展龙头,在推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来,我区将结合《关于支持南昆山旅游加快发展的十条措施》(龙委〔2020〕1号),围绕发展“大山经济”和县委“1+491”工作体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机遇,主动求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做好控疫情、保生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为我县走在全国山区县域发展前列、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展现南昆山新担当新作为。重点将抓好以下四点工作:

(一)在党建引领上持续加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充分发挥区农家党校以及农家课堂的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持续深入开展“学法规、学文电”工作,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尤其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农家党校授课的重点内容,继续扎实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继续推进“大储备”工作,做好社区“两委”干部储备人员定向储备工作,社区居民小组长储备人选,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三个清单”,着力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不断深化廉政教育,健全监督体系,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二)在增强民生福祉上持续加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全心全意抓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五保、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进一步开展妇联、残联等救济救助工作,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不懈抓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全区社区、居民小组、企业、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严格执行河长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守护绿水青山。

(三)在“大山经济”上持续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整合各种资源,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毛茶、竹笋、灵芝、观音菜、走马胎五大农特产品品牌,推动毛茶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争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文化、农业、旅游的有效融合,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继续要求驻社区工作组全力组织参与各社区扶贫工作,带领农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加大招商引资、“两违”整治力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大力破除限制南昆山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南昆山整体旅游品质和吸引力,推动南昆山绿色发展、健康发展;三是突出旅游主业,大力推动南昆山旅游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南昆山生态资源优势,以景区景点及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助推景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以点带面,将川龙瀑布、一线天、神鹰石、观音潭以及沿线景区景点(翠兰谷、十字水、云天海、丹枫寨等)连成一片整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各个景点按照高标准高规格进行美化绿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改善南昆山生态旅游环境,提高生态旅游品质。

(四)在社会治理上持续加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

一是突出抓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措施,把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做好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艾滋病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妇女儿童维权、食品安全等专项工作,研究制定长效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办法,有效破解重点人群管理服务中的难题;二是突出抓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注重加强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邻里纠纷、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和政策措施的宣传,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德要并举,要从基层抓起,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继续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警惕松劲心态、厌战情绪和麻痹思想,落实联防联控,分区分级防控、外来人员管控各项措施,加强重点部门防控工作,特别是要抓好农家乐、民宿、酒店等重点区域防控,做好疫情监测,积极发挥“三人小组”工作职能,巩固持续向好的防控形势;四是履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五是做好“三防”工作,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做早做细做实工作,切实提高科学应对能力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生态旅游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生态旅游 认知 态度 民族地区 双廊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84-01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游客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许多旅游地纷纷开展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景区。但很多地区生态旅游的实施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普遍。双廊村位于大理市东北端,洱海东北岸,是传统白族渔家小村。近年来,双廊抓住了旅游发展契机,从原本落后的渔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但同时,旅游发展也给这个小镇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双廊环境质量下降。为此大理市组建专门的双廊洱海环境综合整治小组进行双廊环境整治。本文将大理双廊村作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典型案例,对当地居民生态旅游态度及认知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为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教育及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信息,问卷分为三部分内容,即居民基本信息、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及其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居民基本信息包括参与旅游经营的情况,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等。

生态旅游认知方面,结合双廊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及双廊实际情况,主要从旅游对双廊生态负面影响的感知来考察,涉及4个问题。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主要从居民是否愿意采用生态旅游的方式进行发展来考察,具体从5个问题来调查。生态旅游认知及态度方面的调查,采用里克特量表来进行。

2.调查组织

本问卷在2015年9月24日对问卷做初步的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于2015年8月26日至2015年10月5日正式进行问卷调查,从双廊民族文化街为主线一路附近,进入沿街商铺和商摊向当地居民进行问答式问卷填写,问卷做到现做现收。共发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百分之百。其中有效的问卷为296份,有效率约为99%。

3.数据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凋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事后的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进行。

二、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

在296位调查对象中,有56.8%参与旅游经营,有43.2%不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中家庭,没有旅游收入的有12.2%,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1%-20%的有31.1%,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21%-40%的有30.4%,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41%-70%的有21.6%,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1%以上的有4.7%。大多数双廊居民参与了旅游经营,或参与了旅游业发展的要素投入。

2.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

从统计结果来看,居民对生态旅游与自身的关系以及旅游带来的生态影响都有较高的认知。在双廊居民中,有58.8%的人听过生态旅游,在洱海保护等问题上,当地居民有较高的认知。在双廊洱海污染问题上,有23%认为洱海受到了污染,32.4%认为受到严重污染,18.2%认为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在考察双廊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生态污染问题认知及与自身关系的指标中,采用里克特量表1-5,从1到5严重程度递增,调查结果各指标的均值均超过4,采用方差分析居民人口学特征对其生态旅游认知度没有明显差异。居民普遍认知到旅游带来了双廊的污染,同时只有保护好洱海环境才能使双廊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居民倾向于认为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双廊发展生态旅游与自己相关。

3.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

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采用5个问题指标进行衡量。首先,居民在对“您支持双廊发展生态旅游”这个问题上有较高的赞成率,45.3%的支持,46.6%非常支持,无所谓、不支持、非常不支持的共占8.1%。在具体的生态旅游经营行为问题中,普遍人愿意以节能环保的方式参与旅游经营,愿意对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教育。但第四个问题在详细描述生态旅游带来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后,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度有所下降,24.3%的居民非常愿意参与生态旅游,60.1%的居民愿意,8.1%表示无所谓,3.4%不愿意,4.1%非常不愿意。在第五个问题中考察是否愿意为生态旅游支付,其支持度比愿意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有所降低,有12.2%表示非常愿意,44.6%愿意,22.3%无所谓,12.8不愿意,有8.1%非常不愿意。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在问及是否支持生态旅游、是否愿意在参与环保经营中、愿意引导游客等问题上,当地居民普遍的支持度很高,但当说明生态旅游带来的利弊时,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意愿与他们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度相比有所降低;同时,在问到具体的事项――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污水处理,支持程度又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超过半数的居民在各个问题的回答中表明支持生态旅游。

进一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人口特征类型人群对生态旅游态度略有不同。其中,学历水平不同的人群对生态旅游的态度有显著性差异。

三、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出,双廊居民普遍支持生态旅游,但个人短期利益减损会影响其对生态旅游的实际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不同对居民态度有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支持[1]。因此要进一步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和管理,提高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和支持度,才能促进双廊旅游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生态旅游教育。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有些地区还处于封闭状态且旅游发展历程较短,发展生态旅游经验不足。双廊居民在参与旅游经营中,存在为了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问题。在双廊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的情况下,需要以双廊居民为主体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生态旅游。为此,要运用培训、标语牌、导游、广播和录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居民生态旅游教育,使其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长期利益,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居民生态旅游经营和服务技能,真正有效参与到生态旅游实践中。

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出台鼓励生态旅游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生态旅游经营户进行鼓励,对环保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保证行业规范有序。建立有效利益分配制度,注重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垃圾桶、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加强消防设施、道路设施等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做好保障。

生态旅游总结范文3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生态旅游总结范文4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乡镇旅游办公室工作总结

我们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镇建设总体布局规划,以打造“生态xx镇、和谐新家园”为主题,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全力实施五大工程,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以努力打造xx镇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旅

游为工作目标,结合我镇实际,围绕“旅游启动年”这一思路,主要干了以下工作

1、设计印制xx镇生态旅游宣传画册。组织有关农业单位,xx月xx日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中国旅游推介会”,并发放宣传画册260多份,xx月xx日在区委、区政府及世纪广场发放宣传画册600多份.

2、认真组织xx月xx日举办的“生态旅游年启动仪式暨山东摄影家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此仪式被淄博市旅游局指定为中国旅游日宣传活动淄博分会场,参加仪式人员有省、区摄影协会领导、市区有关领导、市区有关旅行社、有机农业公司等共计700余人。

3、请专业人员设计生态旅游广告牌。目前广告版面设计初稿已经通关有关领导验收,正在积极勘测安装地点。

4、由淄博市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作词)丁恩昌作词,北京海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家孙绰作曲的《xx镇之歌》现已基本完稿,正在传唱阶段。

5、精心准备,认真组织于xx月xx日迎接了由省、市旅游局组成的专家团对我镇“省级旅游强乡镇”评审工作。此称号有望近期下发文件。

6、xx月xx日与农口配合参加了区旅游局在济南组织的“xx区旅游推介会”

7、投资3万余元,

在镇域主要景点及路口设立旅游指示牌,极大方便外来游客自驾游。

8、xx月xx日在西沙井组织了“xx镇首届桂花节暨西沙井旅游特色村揭牌仪式”,此活动极大带动了西沙井规划交易,据不完全统计,一月之内完成桂花交易60余万元,极大带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9、xx月xx日完成“xx镇摄影大赛”征稿及颁奖工作,142副获奖作品在xx憩园广场展出5天,初步统计参观人数为4万余人次,在十月份又在镇域有关集市展出10次。

我们将依托“旅游建设年”这一政策,按照“一个中心、两项坚持、三个步骤”这一思路,具体干好以下工作

“一个中心”即以打造旅游强乡镇为目标。

“两项坚持”即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宣传到位。具体为

1、摸清我镇现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相关规划,组织力量对我镇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摸底清查,以建设“生态旅游镇”为目标,秉承”三山两峪一泉”这一主线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带的总体发展思路,聘请权威专家修编我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起总规、控规和详规为一体的旅游规划体系并严格实施,为稳步快速实施“生态旅游镇”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2、积极与宣传部门合作,做好我镇旅游宣传工作。通过多层次的宣传手段,将我镇旅游产业的优势、特色、活动、成效全面宣传出去,达到了“树我形象,扬我美誉”的良好效果。①平面媒体宣传。重点借助大众日报旅游专刊、印象xx杂志、xx通讯等平面媒体进行宣传。②网络、电视媒体宣传。建好用好镇政务网站生态旅游板块,国内主要旅游网站,以及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官网、颜山摄影等网络媒体。③其他形式。组团参加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推介会,与知名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旅游旺季到公交车站、主要路口分撒宣传彩页等。通过高密度的宣传,让游客了解、向往和热爱xx镇旅游,切实使我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总结范文5

1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体系建立目前伊春已建成景区点100 多处,其中国家4A级3 处,2A 级以上景区19 处;省S 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部级、省级森林公园2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部级地质公园2个,3S、2S、S 级滑雪场各 1 处,部级狩猎场 1 处,省级狩猎场 3 处。2008年伊春市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从景区的构成和数量上看,伊春市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体系。

1.2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完成

伊春市先后编制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年)》和铁力、嘉荫、五营、汤旺河等20个旅游区发展规划及旅游专项规划,形成了市、区(县)两级规划体系。2008年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院编制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在一系列的规划设计下,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基本形成了“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一体化的开发思路,提出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建设东、南、北、中四大旅游区。提出北部旅游区突出“原始生态”特色,重点开发森林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东部旅游区突出“运动康体”特色,重点开发森林避暑养生产品;南部旅游区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点开发冰上、雪上旅游产品;中部旅游区突出“城市观光特色,发挥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

1.3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

伊春市立足于“中国森林之都”,采取节事宣传、新闻宣传、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一是综合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如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投放广告等。二是以重点客源市场为中心开发市场,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市场开发力度。三是举办各类节事活动。伊春市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暨首届小兴安岭雾凇节、十届森林生态旅游节、杜鹃花文化节和五花山观赏节。伊春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明显。

1.4旅游者结构改善

以伊春为目的地的游客的结构近几年变化明显,一是旅游团队数量比例增加。据统计,2008年度伊春市接待50人以上的旅游大巴车队130多个,大型会议团队160多个。二是自费旅游者比例增加。据统计,伊春市2008年主要旅游区的旅游者中,自费旅游者的数量超过了70%,免费接待者比例正逐步下降。三是非假日旅游者比例增加。游客来伊春旅游时间在总量分布上逐渐趋于均衡,非假日旅游者明显增多。四是远程和高端游客比例增加,来自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以及吉林、辽宁等的游客比例逐年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也明显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由早期的平均1.5天增长到目前的3.5天,一日游游客由原来占游客总数的80%降至不足30%。

1.5旅游产业经济规模壮大

几年来接待人数连续越过100万、200万、300万人次关口,达到2009 年的382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991 年的19 万元,猛增到2009 年的191160 万元,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成为伊春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牵动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2009 年伊春实现旅游增加值 95580 万元,占 GDP 的 5.5%,比2001 年的 0.9%提高 4.6 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17.4%,比 2001 年的 1.3%提高了 16.1 个百分点。2001 ~2009 年,伊春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14889 万元,年均增长41.9%;旅游接待人数1923万人次,年均增长91%。

2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强烈环保意识高品位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内具有原生态的景区植被、动物、土壤、水等,以及恰当的生态旅游设施设备与旅游服务构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外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生态保护价值观的体现、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生态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的启迪与教育构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既是一种用于指导现实操作的思想方法, 又可以是旅游产业运行追求的某种目标所在。内涵表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外延是以物质或活动为特征的存在。内涵通常需要借助外延来实现,外延在实践中却可以独立存在。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形式,以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旅游活动的开展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可称之为外延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注重对旅游者和居民进行环境教育,以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因此得以不断的改善,可称之为内涵型旅游开发模式。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虽然从历史角度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外延开发管理和内涵的体现存在多种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外延开发管理失当,内涵表现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可以归为外延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2.1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失当

(1)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问题。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结构失调,虽然景区数量众多,但景区建设缺乏整合,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品位不高,同质化严重,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只开发不保护。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2008年伊春市在旅游景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总计只有 6.3 亿元(涵盖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由于伊春市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产权单位,有限投入被分散到100多处景区(点),因景区建设和改造决策不慎重,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另有部分缺乏经济实力的投资者以很少的投资占用资源,制约了高品质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成为空谈。

(2)森林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设备问题。首先是旅游交通服务,伊春市内主要交通工具皆为传统汽车,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递增,汽车尾气和噪音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据中国伊春政务公开网的信息,伊春2007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天数314天,2008年数据缺乏,2009年为224天,2010年为252天,空气质量下降明显。其次是旅游住宿设施,伊春市现有19 家星级宾馆,其中多为传统的2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有限,且缺乏森林生态旅游概念在住宿服务中的延伸。再次是餐饮业,档次低且缺乏规模,缺乏原生态特色,缺乏以伊春森林食品为主材的特色餐饮。最后旅游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缺乏对森林生态景区内生活污染有效的管理。

2.2森林生态旅游内涵表现不足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表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保护理念淡薄。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区(点)内建筑物过多、体量过大,造型、色彩、用材、功能等与生态旅游理念相悖,存在许多人造景观,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使自然森林生态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度不足。根据2010年伊春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伊春常住人口114.8万,而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李景才,2011),大多数城市居民和景区附近居民并不能直接分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因而缺乏参与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动力。

(3)本地导游普遍对森林生态知识不够丰富,缺乏生态文化素养。据统计伊春市现有的24 家旅行社,多数规模在3到5人,旅游旺季做接地服务,旅游淡季关门歇业,聘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森林生态旅游文化素养。

(4)对游客缺乏有效的生态文化教育和行为引导,对景区的森林生态景观缺乏有效管理,游客破坏森林生态景观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品质。

3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3.1旅游资源建设强化生态保护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促进生态平衡,在生态旅游开发前期,因经济条件而制约生态环境建设,但至少不应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应使当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利益。从具体操作看,伊春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必须以环境保护为重,避免破坏当地森林生态系统,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对景区游客进行容量控制,对景区进行分区功能规划,旅游区(点)内不建生活区,景区内建筑物尽可能少、小,必要的设施在造型、色彩、用材等方面要体现生态理念,景区附近可建立“农家乐”型的餐饮、住宿区,促使当地居民因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获得经济利益,因经济利益的刺激而强化环保意识,同时又能避免集中的、大型的生活功能型建筑物对当地自然景观的破坏。

3.2旅游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理念体现

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道路建设上要注意避免干扰自然界生物栖息区、阻断生物迁徙路线,交通工具尽可能使用电力、天然气等环保型动力车,尽量采用非机动的、自然的交通工具,在伊春市区内也应大力推动环保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客房从建筑设计到最终的使用全过程都必须符合生态要求,选址应避免建在生态脆弱的地带,建材和家具都应采用无污染的“绿色材料”,不提供一次性用具。餐饮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环保能源,推出优质绿色食品,围绕伊春盛产的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野生保健食品以及以鹿、野猪等生态畜牧产品,推出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到伊春浓郁的生态人文氛围。

3.3建立森林生态文化教育设施

为对居民和游客进行生态理念宣传和教育,在伊春市应规划建设一座高度现代化的生态展览馆。生态展览馆内以森林生态环境科学为中心设置教育区和产品展示区等区域,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机理、生态环境案例、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居民和游客进行森林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展览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游客在森林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使游客自觉自愿维护景区(点)的环境及卫生,降低管理部门对景区的管理难度和成本,而且可以对游客实施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强化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特殊利益的感知。

3.4建设高素质的森林生态旅游服务队伍

伊春可招聘一批形象好、素质佳的旅游服务人员,聘请旅游专家或者将旅游服务人员送国内知名学府进行森林生态旅游专项培训,建立一支有着良好社交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森林生态旅游服务队伍。

生态旅游总结范文6

解琳(1988―),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我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更多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提质增效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休闲旅游文化,着力创新休闲旅游文化,必将促进旅游更大的发挥在拉动内需、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惠及民生及促进对外友好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休闲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让旅游向着更加文明、更加安全、更加便利、更加舒心的方向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来推动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

关键词:新常态;旅游新常态;休闲旅游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一种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常态”。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简单讲就是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驱动由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这种转变之于我国旅游经济就是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增强效益。

一、对“经济新常态”的宏观把握

“新常态”一词是中共领导人讲话中提及的新词汇、新表述,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的总体概述。在2014年5月对河南进行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对于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对长时期内经济理论的建设和经济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新常态”特点的解读

第一,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下降为中高速。表明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粗放型、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向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统筹经济增速与质量、效益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应该是基于当前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的自然、平稳、有效的增长。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积极调整不断优化升级。重点是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新时期应在第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昔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国家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过去依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廉价劳动力、行政推动和外需拉动的发展模式,给经济、社会、环境等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新常态”将我国带入了一个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拓宽创新道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以及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二)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意义

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新常态的出现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新常态下虽然有所放缓,但实际经济增长总量仍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总量在全球排名也是名列前茅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经济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实力。2013年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在新常态下更趋平稳,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经济增长动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存在进一步回落的风险其实并没有多么可怕,经济的强韧性为防范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依靠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对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创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完全有信心并且有能力来应对。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将对化解各种经济成长困境提供有利支持。另外,为避免依赖出口而产生的外部风险,我国经济增长更多转向国内消费需求拉动。

另外,为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我国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前景更趋平稳。2014年一、二、三季度,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持续超过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总量中的占比;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通过官方数据得知,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正在持续发生和发展,正向着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方向发展。

最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增加简政放权力度,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不断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放开,重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把该放的权力下放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的合理完善的市场规则,为企业家提供更多用武之地。我们强调要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通过改革创新政府宏观调控,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便利,促进新增企业的增长和市场的繁荣。

二、对“旅游经济新常态”的具体分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旅游是一个高度开放的领域,从发展伊始就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经济新常态为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使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新常态下,所有产业都面临着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旅游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旅游经济新常态的涵义及具体特征

从全世界发展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比的平均值是10%,而中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最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总体发展结构呈现出明显变化:出境游成为我国旅游的第一大市场,经济比例从2011年的35%增长到2014年的40%;随着散客旅游比重迅速增加,使得国内团队游比例持续下降,2011年为40%多,到2014年下降为20%左右。旅游发展的散客化对旅游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集中于中青年群体的在线旅游快速发展,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自2011年开始,在线旅游交易规模迅猛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4年总计超过2800亿元交易额。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已经呈现出改革发展的新常态,并将迎来一个非常美好的新时代。

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大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剂的作用,通过旅游业给其他产业创造新的市场、指引新的方向、提供新的商业生命周期。与此同时,旅游业通过融合其他产业,汲取了全新的资本力量、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第二,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深度结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这些技术给旅游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模式,激发了市场上出现的大量“80后”“90后”的全新消费者,成就了创新企业,推动了旅游业的变革发展;第三,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大量依托旅游景区的开发创新、围绕传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创新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创新,今后我们还会看到更多政府大幅度简政放权、市场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在此背景下旅游业的新发展。旅游自身的改革空间是相对狭小的,应将政府让权于市场作为改革的重要方向;第四,在旧常态下,存在着大量没有足够市场需求支撑的、凭着领导意志形成的旅游供给,这些带病的、带着水分甚至泡沫的旅游供给都曾经作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长期存在。新常态下,这些推动力量正在快速退出,当前非常急迫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加快改革进程、充分面向市场的问题,关注如何还原和转型那些在政府意志、官员意志下形成的面子性旅游供给的问题,关注之前以非正常的公款公务消费为“寄生”基础上的旅游收入增长问题等等;第五,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调整目前“以低工资来保持低成本,以低成本来维持低价格,以低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发展思路,积蓄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动力的核心竞争能力;第六,为适应更加多样、层次不一的旅游消费需求,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发展,调整旅游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点线向全域旅游发展。新常态下的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形成旅游产品生态圈层,不仅包括景观的差异化,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环境的和谐有序、空气质量达标等以往被忽略的因素。

(二)旅游新常态对旅游发展的新要求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旅游需要重新定位,重新建立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使之符合旅游的性质、充分发挥旅游的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和许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说到底,旅游的性质就是“综合性”,认识到旅游的综合性特点才能把旅游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因此,旅游新常态的出现对旅游的新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目标:

一是经济目标,旅游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加外汇等方面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常态下,旅游业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创收创利。

二是社会目标,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在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增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就业岗位,加强对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贡献。

三是文化目标,旅游出来满足人们精神放松和精神享乐需求的同时,还应注重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保护当地特有的文化,展现旅游产品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等,促进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并大力创造新兴文化,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

四是环境目标,以保护、提升、利用环境为重点,一方面防止和减少旅游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要努力“变废为宝”,开发并不意味着破坏,大力开发一些废弃的、污染的、环境恶劣的地方,既能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带来环境的美化和改善。

五是世界化目标,中国旅游要实现世界化发展,通过挖掘文化、发挥传统、创造极品,促使我国从世界旅游强国向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转变;通过丰富产品、创造新品、开拓新局面,满足国民大众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努力将旅游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4).

[2]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