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成本的本质范例6篇

资本成本的本质

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1

近年来,扮演着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之一的媒体,在约束企业管理者经营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功能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此,从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资本成本影响两个方面来回顾相关研究文献,以进一步理解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作用,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媒体报道;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质量;资本成本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60-02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媒体成为了信息收集与传递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关于媒体社会功能的研究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传播的扩大和改善、政府行为的约束、社会福利的增进以及市场失灵的解决等方面(Dyck and Zingales,2002)。在对公司治理问题不断深入研究的今天,作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第四权利”的媒体如何扮演好公司治理角色以发挥外部治理功能就成为了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触及到多方面,公司是如何借助媒体报道实现其治理作用呢?作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客体之一的媒体在这种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有助于降低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在此基础上降低了投资者面临的信息风险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发挥外部治理作用(Miller,2006;Fang and Peress,2009)。因此,公司治理问题不再只局限于公司内部的监督与控制,还可以借助于媒体来改善公司治理。鉴于此,本文试图回顾有关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并在此基础上作简要评述,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作用。

2 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经历着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转变的信息披露制度,其制定和执行都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一般情况下,信息披露主要取决两方面:一方面为作为信息主体的企业,另一方面是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的媒体。但是,企业管理层自身往往缺乏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动机,这就限制了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这时,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媒体报道,其信息也相对较为透明。同时,媒体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拥有着解决信息不对称、监管公司和协调利益群体等多方面功能。

Fang and Peress(2009)发现被媒体高度披露的公司的信息质量得以改善,降低了进行交易的财务风险,并指出受到媒体报道较多会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是因为新的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Engelberg and Parsons(2011)通过特别的研究设计来区分媒体报道与报道事件本身的信息影响,发现地方媒体报道对当地股票交易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表明媒体报道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信息含量并且改善了信息环境。权威且独立媒体报道将会降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引导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也可以借助社会舆论压力等方法对公司管理层的声誉施加影响,规范其不良行为(张烨,2009),从而降低了管理层谋取私有收益的可能性,最终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认为媒体监督有助于纠正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而引起行政部门介入导致违规行为的改正,也会使信息披露质量得以改善。邓俊和欧阳爱平(2012)则以2007-2011年深市A股为研究对象,实证证实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着媒体关注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另外,具有收集并传播信息功能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它通过对资本市场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加以报道,使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经营运作背后可能存在的“危机”或“黑洞”形成合理的预期和判断,进而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贺建刚和魏明海,2012)。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媒体在资本市场通过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帮助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及时地了解更多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媒体如果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鉴别便开始宣传,可能会存在信息解读有误的问题。总体上来说,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媒体在外部公司治理角色的扮演中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的文献不是很多。因此,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展开。

3 媒体报道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已比较明显,但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其表现还不显著。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企业需要支付的资本成本高低取决于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这意味着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拥有监督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来制约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Francis等(2004)、汪炜和蒋高峰(2004)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Easley and O’Hara(2004)、沈艺峰等(2005)以及王华和张程睿(2007)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对资本成本产生消极影响。可见,信息披露质量、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所反映的公司治理情况都会对公司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虽然现有文献关于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的讨论还不突出,但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概念之一的资本成本却是资本市场中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Gao,2010):其一,较高的资本成本会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吸引力,从而引致其功能退化,降低了融资效率;其二,资本成本过高的投资方案会被管理层否决,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媒体报道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也是必要的。

Barbe and Odean(2008)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媒体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更重要的是通过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来影响投资者情绪,进而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权威而独立的媒体报道有助于投资者获得更全面的企业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起到降低信息风险的作用,进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蒋琰,2009;辛宇和徐莉萍,2011)。Fang and Peress (2009)也指出无论媒体报道的新闻是否真实,大量的媒体关注能够缓解资本市场上的摩擦并影响股票收益,使资本市场更准确的对证券进行定价。媒体也可以通过借助天然的声誉机制来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发挥其外部治理功能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从而降低投资成本。然而,关于媒体报道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目前还很少。罗进辉(2012)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对公司资本成本的影响,发现媒体报道对降低上市公司资本成本有积极作用。肖作平和黄璜(2013)以2007和2008年可获得相关信息的500个深沪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观察值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媒体关注程度越高的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这两篇文献研究弥补了这一方面文献的空白,对此的研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4 结论

综观前述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作用在于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以降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风险,进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国内外学者的文献为以后深入研究媒体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就广度来说,由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通常需要通过大样本分析才能得到验证,但违规方面的研究的样本量却相对偏小,这就造成对媒体公司治理研究的支撑性作用表现还不够;就深度来说,媒体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需要结果不同的研究情境做出分析,还需要考察媒体报道本身的性质等问题,而有关媒体公司治理效果的研究却鲜有。要使我们对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只有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进行拓展才能达到。

本文通过梳理出有关媒体关注对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也为处在转型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由于我国的正式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执法效率较为低下,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媒体如果能够扮演好法律之外公司治理角色,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更有保障。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来强化媒体作为独立法律之外“第四方权利”,并提高媒体报道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从而使媒体在扮演外部公司治理角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稳定且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rber B M and Odean T.All That Glitters: The effeet of attention and news on the buying behavior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1(2):785-818.

[2]Dyck,A and Zingales,L.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of the Media[M].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02: 107-140.

[3]Easlay D and O’Hara M.Informatio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e,2004,59(4):1553-1583.

[4]Fang L.and J. Peress. Media Coverage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2009,59(5):2023-2052.

[5]Francis J., R. LaFond and K. Schipper.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 79(4):967-1010.

[6]Gao P. Disclosure Quality, Cost of Capital, and Investor Welfar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85(1): 1-29.

[7]Miller G S.The press as a watchdog for accounting fraud[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44( 5) : 1001-1033.

[8]邓俊,欧阳爱平.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J].资本市场,2012,(12):81-82.

[9]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媒介功用与市场治理效应:基于财务报告重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2,(4):36-43.

[10]蒋琰.权益成本、债务成本与公司治理:影响差异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44-155.

[11]李培功,沈艺峰.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4):14-27.

[12]罗进辉.媒体报道对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影响及其差异[J].投资研究,2012,(9):95-110.

[13]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107-114.

[14]王华,张程睿.公司透明度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基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07.

[15]辛宇,徐莉萍.媒体治理与中小投资者保护[J].南开管理评论,2011,(6):36-47.

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地质勘测;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对于矿藏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因此,地质勘测无论是在找矿领域,还是在探寻能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下的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遵循成本管理要求。通过强化成本管理,将能在有限资金支持下完成更大范围的地质勘测活动。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针对地质勘测的成本管理还较少引起同行的重视。究其原因也许归因于:1.成本管理一般聚焦于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从而受习惯思维的作用;2.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测活动,似乎不存在成本管理的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本文首先讨论财务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成本管理的原则。最后,在原则基础上进行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的目标导向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地质勘测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从而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在资金稀缺性特征的驱使下,此时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是成本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从总括层面来看,该目标的实现可借助两组比例式得出:1.全员生产率;2.“产出/投入”比值。由于地质勘测在探寻矿藏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着重从“提升全员生产率”方面进行理解。具体来看,通过财政资金预算中的合理分配,估算各勘测小组的资金使用量,进而在资金预算的刚性约束下促使小组成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性。从实物层面来看,则体现为全员生产率的提高。

(二)社会效益目标

社会效益目标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1.地质勘测小组内部。即应确保小组成员的福利、津贴等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关于这一点,一般都不是问题。2.地质勘测小组外部。即在地质勘测过程中,应与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效果。从而,在为国家探询矿藏、能源等资源的同时,尽量维护当地已有的人文、自然景观。这对于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来说,就应在资金数量的配给上建立其与上述目标相契合的价值判断。

二、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

受到地质勘测活动自身特点的影响,此处无法完全借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管理原则。因此,在以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体性原则

勘测活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不仅受到前期准备工作的影响,也与现实的勘测技术、地质构造有关。因此,整体性原则就要求与一个经济年度(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全年范围内的跨期成本管理;而抛开针对某一具体勘测任务来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这样一来,才能避免“苦乐不均”的现象。

(二)植根性原则

植根性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植根于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之中;2.植根于具体的地质勘测任务之中。上文在目标定位中就已指出,应在预算资金的划拨上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因此针对具有浓厚人文积淀和自然生态多样性的地区,应在勘测选址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勘测任务给予差别化的资金配给。

(三)动态性原则

地质勘测活动的持续进行,其在装配供给、物资采购、人工费用上资金需求量也将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诸如,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的上涨,都要求财政资金预算须满足动态性原则,即根据市场环境给予预算资金总量调整。

三、原则指向下的具体模式构建

结合上文所述并在原则指向下,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构建都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部门,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在于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勘测活动中的风险概率值(沉淀成本),适应性地进行资金配置。

(二)专家队伍的职能建立

专家队伍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成本的界定、控制提供技术与监督职能。在专家队伍的组成中,应充分发挥本单位会计专门人才的优势;同时,在不涉及机密泄露风险的前提下,可以从第三方机构引进会计专家。从而,提升成本控制决策的客观性。专家队伍应在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间的管控辅助工作。

(三)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

在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时,应突出他们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通过岗位意识的提升,最终强化对单位业务成本的控制与监管。在业务培训过程中,还应强化他们对地质勘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大局观念。

(四)从整体上把握成本控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管理,实则体现为对预算资金的全过程控制。因此,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建立二者的联动机制,还应将成本控制纳入单位全局性层面来构建。具体表现为:1.单位成本控制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需要;2.单位成本控制应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展开;3.单位成本控制应满足财务管理对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导向。

以上四个方面的模式构建,就摆脱了以往习惯于根据成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弊端,从而在对成本管理技术存而不论的前提下,抓住了现阶段在成本管理中表现突出的问题。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的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四、小结

成本管理模式应遵循:整体性、植根性、动态性原则。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参考文献:

[1]黎春霞,朱勉红.水利水电工程材料成本有效控制方法探索[J].科技与企业, 2011(11).

[2]朱斌.水利水电项目在建工程成本管理的概念、误区与对策[J].四川建材, 2011,37(05).

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 产品市场竞争;市场势力;异质性风险;股权资本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068-06

一、引言

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权衡企业风险与市场风险后提出的要求报酬率,关系到微观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利润分配、绩效考核和宏观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众多文献研究了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产品市场竞争。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提供相对业绩信息、清算破产威胁、信誉评价等途径影响着治理机制的发挥。现有文献对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投资行为、股利政策等财务政策关系的研究均建立在其公司治理效应基础上,但产品市场竞争也具有异质性风险效应,进而影响到资产定价。以下从体现资本市场定价功能的股权资本成本角度研究产品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产品市场竞争的异质性风险效应及其中介传导作用,以加深人们对产品市场竞争经济后果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资本成本

Hou和Robinson(2006)研究认为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中的企业受进入壁垒的保护,可以定价高于边际成本,获得超正常经济利润,投资者的要求期望回报低,即产品市场的竞争风险可以在期望收益中定价[1]。Peress(2010)构建了信息不对称和完全资本市场下的理性预期模型,在不确定环境下市场势力强大的企业,利润波动小,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更乐意交易其股票,加快了私有信息融入股价的速度和股价流动,降低了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盈余预测分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2]。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产品市场势力越大,则股权资本成本越小。

(二)异质性风险: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资本成本关系的中介

企业从产品市场中获得有风险的现金流,有风险的现金流在资本市场中定价,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应当可以通过影响异质性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要求。

1.产品市场竞争与异质性风险。

组合理论用收益的标准差来描述风险,把可以通过市场组合消除掉的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我们称之为异质性风险。由于收入水平、行为偏见、风险偏好等投资者因素和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不完全市场等市场因素的存在,投资者并不能如CAPM理论假设的那样持有组合。过去40年里,美国公司层面的回报波动呈增长趋势,个股回报间的相关性和CAPM模型的解释力下降,有效组合所需的股票数量增加,这意味着企业的异质性风险显著增大[3]。

大量文献研究了异质性风险增大的原因,其中一个研究视角将其归因于日益加剧的产品市场竞争。Irvine和Pontiff(2009)构建了行业内竞争,消费者不改变对本行业的整体需求而随竞争的加剧在行业内的公司间转移需求,消费者停止购买某一家公司的商品而与第二家公司建立联系,两家公司间的现金流相关性降低,异质性风险增大[4]。产品市场势力可以通过降低盈利波动、盈利不确定性、创新风险进而降低异质性风险。Pástor和Veronesi(2003)构建的公司价值模型包含两个异质性波动源——盈利能力的不确定和盈利的波动。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师更了解市场势力强大的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意味着市场势力通过降低公司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了异质性风险[5]。Gaspar和Massa(2006)认为市场冲击虽然会影响整个行业,但市场势力不同的企业应对市场冲击尤其是成本冲击的能力不同。市场势力大的企业需求相对刚性,客户群相对固定,当成本提升时,可以提价而不必担心客户流失,当成本降低时,不必像需求弹性大的公司那样降低价格、扩大产出,因此其盈利变化小于市场势力小的公司。由此可见,市场势力可以作为自然对冲工具将市场冲击转嫁给客户,平滑掉异质性风险[6]。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创新最可能发生在竞争行业或行业内边缘的小公司里。Reinganum(1985)认为竞争性企业的创新动力更大[7]。但创新伴随着技术风险、人才风险、资金风险等,这意味着市场势力大的企业可能少有创新,因而异质性风险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预期,产品市场势力越大,则异质性风险越小。

2.异质性风险与股权资本成本。

理论上若投资者不能持有有效组合,则投资者需要为承担异质性风险而索要风险补偿。经验方面,Malkiel和Xu(2002)研究发现异质性风险能够解释期望收益的差异[8],但Ang等(2006)按照异质性风险的大小把美国上市公司样本分为5组,实证发现异质性风险最低组的期望月平均收益率比最高组多了1.06%,即使加入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等其他控制变量,负相关关系依然显著[9]。他们的结论不符合财务理论预期,被称为“异质性风险之谜”。Fu(2009)认为Ang等的研究结论对组合分类的标准敏感并受股票收益反转效应的影响[10]。国内相关文献证实了异质性风险的定价问题和异值性风险之谜现象 [11,12],对于异质性风险与期望收益的关系,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其中一个可能原因是期望收益的计量方法问题。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已实现的股票收益来代替期望收益。Elton(1999)认为如果没有意外信息的前提下,已实现收益才是期望收益的无偏估计,但意外信息大量存在,已实现收益并不能代表综合体现现金流信息和风险信息的期望收益[13]。本文预期,异质性风险与采用事前模型估算的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应当符合财务理论预期,即异质性风险越大,股权资本成本越大。

综上,本文提出:

假设2:异质性风险是产品市场势力与股权资本成本间的中介变量,产品市场势力通过异质性风险影响了股权资本成本。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取

选取2003~2011年间和非ST、PT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所有连续变量分别按1%和99%分位进行了缩尾处理,经筛选后得到1985个观测值。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部分变量数据来自手工计算。

五、结论

以产品市场势力度量产品市场竞争,分析产品市场竞争的异质性风险效应,并将异质性风险与风险定价联系起来,对产品市场竞争、异质性风险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市场势力越大、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小,则股权资本成本越小,异质性风险是产品市场势力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中介变量。这意味着产品市场势力减小了企业的异质性风险进而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证实了异质性风险的定价理论。企业获得定价权和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势力有利于增强抵制异质性风险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优势,即产品市场竞争的无效反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有效。

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异质性风险变量仅采用了CAPM模型的残差绝对值来计量,只考察了产品市场势力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没有研究行业竞争的作用,这些都是今后需要关注的方向。

注释:

①Hail和Leuz、 Chu、Guedhami和Mishra采用了GLS、CT、OJ和PEG模型的估算值度量权益资本成本。由于CT模型估算的大于0小于1的有效值过少,因而本文没有采用CT模型。

参考文献:

[1]Hou,K.,Robinson,D.T.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average stock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6,61(4): 1927-1956.

[2]Peress,J.,J.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insider trading and stock market efficiency[J].Journal of Finance,2010,65 (1):1-43.

[3]Campbell,J.Y.,Lettau,M.Malkiel,B.G.,Xu,Y.Have individual stocks become more volatil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diosyncratic risk[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1):1-43.

[4]Irvine,P.,Pontiff,J. Idiosyncratic return volatility, cash flows,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 22(3):1149-1177.

[5]Pástor,L.,Veronesi, P. Stock valuation and learning about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Finance,2003,58(5):1749-1789.

[6]Gaspar, J., Massa,M.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Journal of Business,2006,79(6):3125-3152.

[7]Reinganum,J.F.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volu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00(1): 81-99.

[8]Malkiel, B.G.,Xu,Y.Idiosyncratic risk and security returns[EB/OL]. http://. 2002-12-12/2012-06-30.

[9]Ang,A.,Hodrick, R.J., Xing,Y.,Zhang,X. The crosssection of volatility and expected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ce,2006, 61(1):259-299.

[10]Fu,F.J. Idiosyncratic risk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91(1):24-37.

[11]陈健.中国股市非系统风险被定价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0,(7):41-49.

[12]左浩苗,郑鸣,张翼.股票特质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对中国股市“特质波动率之谜”的解释[J].世界经济,2011,(5):117-135.

[13]Elton,E.Expected return, realized return, and asset pricing tests[J].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4): 1199-1220.

[14]Gebhardt,W., Lee,C., Swaminathan, B.Towards an implied cost of capital[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39(1):135-176.

[15]Easton, P. PE ratios,PEG ratios and estimating the implied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on equity capital[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1):73-95.

[16]Hail, L.,Leuz,C.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cost of equity capital: do legal institution and securities matter?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44(3):485-531.

[17]Chu, S. Y. T.Ultimate ownership and the cost of capital[D].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8.

[18]Guedhami, O., Mishra, D.Excess control,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mplied cost of equity:international evidence[J]. The Financial Review, 2009,44(4):489-524.

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 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新疆估算

一、新疆概况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截止2004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新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依托、以铁路和公路干线为骨架、以区域性和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为支点、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2004年新疆生产总值220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比1978年增长11.5倍,年均递增10.6%。新疆人均生产总值11199元,比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约570元。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调整,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5.8∶47.0∶17.2调整为20.2∶45.9∶33.9。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比1978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2.9%。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展望未来,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掩盖不住效率偏低的现实,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新疆的增长模式亟待改变。特别是如何在新疆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作出合适的投资比例,对制定新疆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1.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辩证关系

经济增长既需要物质资本,也需要人力资本。合理的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两种形式的资本在数量上增加和质量上提高的过程,也是两种形式的资本投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只进行物质资本投资,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使它能够获得先进的物质资本,也会由于缺乏合格的技术人才、管理专家和操作人员,而使物质资本投资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降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资本投资越多,它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差距就越大,从而物质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就越低,新增加的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少,经济增长必然要采取资本投入多、有效产出少、经济效率低的粗放型方式。相反,如果只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没有相应的物质资本投资,经济中也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与凝结了较多人力资本的劳动力相结合,而导致人力资本相对过剩,使那些受过较多教育和训练的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并出现失业现象。这样,人力资本投资越多,其投资边际效率也就越低,缺乏物质资本便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疆近年来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一初步估算,了解目前我们新疆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投入的比重,从而对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作出战略性分析。

2.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估算

全面的资本概念,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上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上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包括教育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等。广义的人力资本包括:(1)有形人力资本,这是把儿童抚养到工作年龄的消费支出;(2)教育投资;(3)健康投资;(4)研究和发展投资。(1)为有形资本,(2)、(3)、(4)为无形资本。(2)、(3)构成狭义的人力资本,(4)为无形非人力资本。笔者估计了2003至2005连续三年新疆的物质资本、无形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使用新疆统计年鉴公布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无形非人力资本根据新疆历年科学研究和发展投资额所得。人力资本存量由新疆统计年鉴公布的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总额构成。见表1:

计算结果表明,新疆的物质资本投资额和人力资本投资额分别在数量上是逐年递增的。截止2005年,新疆物质资本存量约1485.17亿元,无形非人力资本存量17.24亿元,人力资本存量约377.02亿元。但是,人力资本存量明显大大少于物质资本存量。

3.两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通过表1,我们了解到了新疆自2003年以来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现有存量方面的绝对数额,得出关于新疆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明显不足的初步结论。但是,要想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之具体原因,需要我们对该数据作更深一步的分析。

究竟这两种要素对经济增长分别有多大的贡献呢?首先,我们对新疆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重作一计算,见表2。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

(1)总投资中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比重远远超过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两者差距大于十倍。

(2)物质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2003、2004两年逐年稍有增加,但是到了2005年却有1.38个百分点的下降。

(3)无形非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2003、2004两年差异不大,但是到了2005年却有0.27个百分点的上升。

(4)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2003、2004两年差异不大,但是到了2005年却有1.10个百分点的上升。

(5)物质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份额超过一半,连续三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6)无形非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很小,不到1%,在2003、2004两年差异不大,但是到了2005年却有相对较大的上升。

(7)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前两年差异不大,但是到了2005年却有相对较大的上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新疆经济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但是从物质资本投资比重逐年稍有减少,而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的情况看出,新疆正在逐步调整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慢慢加大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而且对于无形非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就是对科学研发资本的投入有所上升,是新疆对于科教兴国,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

三、政策建议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指出:中国在教育投入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隐含着巨大隐患。现阶段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远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大约各占GDP的2.5%和3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5.4%和17%;韩国分别是3.7%和30%。这样的现状如果持续下去,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使国家发展必需的人才储备出现供给安全。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处于西北边陲的新疆,差距更大。

中国是个处于转型期的大国,其变化日新月异。越是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越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变化,并反过来更好地推进经济的发展,我们新疆也应该尽量与全国保持同步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全球化迫切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为大量实物资本的投资,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需要高效率运转的项目投资尤其如此。而且,新疆当前大量不熟练劳工进入城市,也需要高素质人员去培训他们。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的现实使得外来投资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减少了一半。因此,过于偏颇的投资策略不但最终在总体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失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有适当的比例,正如低成本的劳动力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员配比一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经济生产。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需要平衡,过分强调其中的一方都会损失效率。现在的投资政策不太平衡,过分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得新疆不但不能最优化生产,也不能享受经济增长中高增值的部分。

笔者认为,根据新疆特有的资源、地缘、人文优势,政府应该为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需要考虑并调整投资以及一系列其他政策。

1.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用更为平衡的投资组合政策来提高经济增长率,并减低不平等。两种资本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减缓单一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

2.优先发展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程度,人力资本不仅能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而且还可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实行人力资本优先发展战略,是新疆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在目前这种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环境下,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一方面强制要求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重新制定考核政府政绩的标准。

3.大力培育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依靠教育,而政府教育投入又是主要的。因此,政府教育投入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府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另一方面,要拓宽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在政府增加支出强度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团体、个人办学或捐资,组织申请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开放和改革劳动力市场,发展人力资本和教育的借贷市场,减少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这样政府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上培育人力资本。

4.支持私人部门投资教育

取消对私人部门投资教育的种种限制,多种形式的教育投资将会涌入这个高回报的领域。依靠私人部门的融资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未来收益,而又不需要增加税收负担。

5.适当给予教育补贴

由政府负责基础教育的开支,可以考虑给人力资本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一定的教育补贴,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发展。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是一国生产的基本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其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多少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疆应当把握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以实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同步发展的长期战略从而确保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数据库

[2)依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杜两省:人力资本投资必须与物质资本投资相适应[J].学习与探索,1995,(5)

(4]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8)

[5]王秀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强化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区域人力资本研究》评介[J].人口与经济,2006,(1)

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wo rights separ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capital,the author first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on operators'financial situation,and sets forth its five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capital,the specialty of operating style,the variance of financialobject, the different of financial object and subject,the advancement of income distribution,its four functions which arecombination,management,promoting & limitation and operation,and its content of five aspects,which are assuring the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pital,financial,investment,promoting & limit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ayer structure of the theory.

[关键词] 人力资本经营(human resources operation)  人力资本财务(human capital finance) 人力资本结构(human capital strcture)

源于两权分离,对应于所有者财务论,有学者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汤谷良,1997)。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两权分离与早期的两权分离相比,又有了部分质的变异:就是经营管理者等开始以知识和技能拥有企业的产权,形成人力资本,从最初的资本家与企业家融为一体经企业家与资本家分离到最后企业家与“资本家”又融为一体(借用资本家一词,实际上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相融合),起点的融合以物质资本家为主,终点的融合以企业家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方竹兰,1997)。这就使以人力资本身份出现的经营者的经营对象从物质资本扩展到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实物资本范畴(其关系如下图)。物质资本的经营者财务体系已较成熟,而人力资本的经营者财务尚待探索。鉴于此,笔者提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

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特点

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而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性资本,在资本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这二者具有质态上的差异:

(1)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人的生命周期限定了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时间,而物质资本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2)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而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性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能动性;

(3)人力资本自身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总体趋势是递增,而物质资本的价值相对较为稳定,其边际效益递减;

(4)人力资本暗含有标准性,其标准因时因地而不同,而物质资本无此限制:

(5)人力资本不具有抵押性,而物质资本具有可抵押性;

(6)因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在行业间的流动具有不利性,而物质资本为谋求最大利益,可以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

这样,虽然同样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但二者却各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与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相比,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有以下特点:

(一)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基础的动态性

经营者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资本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求企业的发展壮大。然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此目标的表现形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源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性(如前所述)。物质资本投入企业后,作为经营者的法人财产,其保值增值的基础即物质资本的数额呈现“稳定性”。而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后,虽然仍是经营者的法人财产,但由于人力资本自身的继续投入、干中学等,使其价值不断增大,也可能由于其自身的堕性等,使其内在的价值不断降低。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增大超过一定限度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物质资本所有者增大自己的产权额度;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减少时,物质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减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额度,使人力资本价值的稳定性呈现出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就使作为经营者法人财产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呈现动态的变化性。

(二)人力资本运作方式上的特殊性

物质资本的经营,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物质资产要素的组合。在早期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一种需求型市场,那么,这种要素组合经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来获取高额利润就有其发展的极大空间。随着社会进步,需求型市场经济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转向了营销型市场经济,以致现在的资本运作型市场经济。这就使得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注意,于是给予其企业的所有权,以求发挥其所有的潜能。这时的企业经营,就是无能动性的物质的要素和有能动性的人的要素的组合经营,通过边际效益递增的人力资本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物质资本的组合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使得经营人力资本的运作方式与物质资本相比有了大的变化,如不再强调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而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平等、给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有时甚至表现为符合人的本性而非理性的以示尊重人才的方式等。对人力资本的运作,重在求得其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三)财务目标的变异性

就物质资本经营者而言,遵循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这个目标对作为企业所有者以外的主体而言就没有吸引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以来,对企业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经营理念的变化。现在最深入人心的经营理念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这个理念要靠科技投入的增加,尤其是有新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来支撑。这样,赋与人力资本企业产权既是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使得在人力资本的介入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始发生变化,有学者提出企业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刘汉民,刘世锦,2001)。也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程宏伟,2001)。“从80年代至今,美国已有29个州修改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服务,而不仅为股东(stockholders)服务。换言之,股东只是‘利益相关者’的一部分,而劳动者、债权人和共同体则为另一部分‘利益相关者’”(s.wallman)。对于企业的目标现在还没有形成一致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现实可操作性看,笔者倾向于“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

(四)财务对象和主体的差异性

从财务对象上看,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属于法人财产,因而,从表象上看,无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还是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似乎其对象都是法人财产,但这个法人财产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人力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物质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从财务主体上看,其主体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但两种情况下的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和动机不一样。在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中,经营者受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以求其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者的动力问题,而使经营者始终有自身效用最大的动机(干胜道,1995),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始终不能达到完全的协调一致。在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中,人力资本经营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同为企业的所有者,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力资本经营者的利益动力问题,从而使这两种所有者在劳动与资本地位平等、利益均衡增加之基础上易于达成一致的目标,从而较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减少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等。

(五)收益分配方式的事前性

在物资资本经营者财务中,对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既定的经营结果的基础上,并在假定物质资本同质性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式来分配利益,这最终的根源仍在于物质资本的物质属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后型”收益模式。而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中,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事先的条件下,并假定人力资本不同质的基础上,设计体现经营者意图的一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力资本的能动性,求得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大化,来最终实现各方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这最终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前型”收益模式。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分层体系和经营者职能

(一)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分层结构

正如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存在分层性一样,作为法人财产权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由于其委托关系的分层性,仍然存在分层。这使得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同质性(人力资本存在的高、低级区别)和委托关系的层次性,呈现出不同的财务管理主体及相应的不同财务管理内容。这样,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活动就表现为如上表所示的四个决策层次。

在以上四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分层中,随着人力资本自身层次由高到低的排列,其相应层次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由高到低相应排列,而显示出与物质资本财务管理分层体系的不同性,其根源仍在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质态的差异性。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

作为物质资本的经营者,他是直接承担资本增值职能的责任主体或法人产权主体,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直接承担资本营运和增值的职能;(2)拥有对营运资本的直接支配权和处分权;(3)拥有对资本增值收益分配的直接决定权(赵旭亮,王明华,2000)。作为人力资本经营者,仍是如此,只是他经营的对象变为质态不同的人力资本。当然,在该文中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则侧重于人力资本,但可能不得不涉及物质资本。其主要职能包括:

1.组合人力资本。依据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层次,人力资本可分为:一般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四类,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高层次(焦斌龙,2000)。组合人力资本,就要确定企业对各类、各层次人力资本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这个结构模式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而可能不同,其衡量的标准就是使企业效益持续最大化。当然,这要考虑非人力资本化的劳动者和物质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结构只是服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局部。这样,现有的资本结构因人力资本的介入就显得较为单薄,提出物质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比(刘汉民,2001)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人力资本的组合结构以及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标准还有待探索。从总的来说,在考虑物质资本的前提下,这种人力资本组合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管理人力资本。确定企业所需的各层次、各类人力资本后,就要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引入所需的人力资本,这一般通过企业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管理部门等进行。而管理人力资本的重点,就是使人尽其才,人岗定位科学,人所具有的才能与他所任职岗位相吻合。因此,人力资本经营者必须具有识别各类人力资本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促进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形成和增值。进一步形成的方式是教育式和实践式;增值的思路是:使企业对员工所知越用越多,使员工对企业所需知识越知越多,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促成一种人力资本的良性循环。

3.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这个职能要解决的是“让位子上的人不偷懒”、以及“如何使其努力工作”,“让不同位子上的人有干劲”。市场经济下对人的假设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为此,在考虑声誉机制等伦理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收益结构的设计、收入数量的确定方式、收益形式的设计等,同时注意形成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建立评价与淘汰体系。在一些优秀的企业中,普遍存在激烈的内部竞争、定期进行的绩效考核和反馈,以及对人员的优胜劣汰。现实的情况是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将其引导到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方向上来,发挥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4.进行人力资本营运。对于人力资本的营运,包括对人力资本营运战略策略的谋划,以及对于人力资本的筹集、运用、投放、积累、扩张、淘汰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比如:人力资本流动是一个政策领域,人力资本经营者为之要设计人力资本流动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讨论决定谁被雇佣、提升、解雇或退休,以及这些决定以何种方式符合个人和公司的需要,并且明确这个过程由谁负责。这个过程也在塑造公司人力资本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观,如日本一些公司使用的终身雇佣制等。

三、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内容

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企业的运营中不是决然分开,因而,在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时,仍可能涉及它。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就总体而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是五大块:确定人力资本结构、筹资、投资、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收益分配。

(一)确定人力资本结构

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将使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显得非常窘迫。对资本结构的构架,应在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人力资本、权益性物质资本、债务性物质资本以及每一方面内在的构成。对人力资本的考虑,还要考虑作为物质资本表现形态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人力资本内部结构的探索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又直接涉及到筹资的结构、方式、规模和收益分配方面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这里要特别注意确定的资本结构与筹资结构、资本经营结构的一致性以及内在的动态适应性。因而,笔者把人力资本结构列为独立的一部分内容。

(二)筹资方面

就企业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筹集人力资本,也即人才。当然,针对人力资本自身的情况,其筹资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企业而言的高级人力资本,则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人直接和人力资本“讨价还价”,如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经理等,而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则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所有者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聘用。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自身而言,则可能以单个形式与企业管理当局签约,也可能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与企业签约。企业提高人力资本含量,乌尔里克认为其具体途径有:外部雇佣、内部培养、借用外脑、末位淘汰、维系人心。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筹集对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培训和开发的资金来源。其三,就是要进行对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问题。“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使直接利用这些经济资源时无法采用事前全部讲清楚的合约模式”(周其仁,1996),这就使包含确定人力资本价值的合约呈现期间性,并且,这个价值的确定要借助市场机制来配套完成,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总之,围绕人力资本的引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预测、分析人力资本的市场供给情况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情况;与人力资本引进相配套的物质资本的筹集措施;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和报酬的确定;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和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等。

(三)投资方面

针对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而言,从过程上讲投资包括对人力资本投资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规划、操作程序的设计、投资效益的分析等,其中投资收益的分析包括员工招聘投资收益分析、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分析和人员内部流动投资分析。从方式上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人员招聘投资、人员培训投资、人员内部流动投资。从内容上讲,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确认: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带来的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对企业整个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报酬的重新确定等。

(四)设计激励约束方面

物质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后型”,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前型”,这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为此,就要在事前设计旨在极大限度调动人力资本能动性的激励约束模式。具体而言,就要根据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本的层次等,设计适合企业的激励约束模式,“激”要与“绩”相关,“束”要与“责”对应,激励的手段要以物质为主、兼顾精神方面,激励的目的要近期与远期结合。从财务方面考虑,主要在物质收益方面。

(五)收益分配方面

由于两权分离,人力资本具有双重角色,既是资本人格化主体,又是劳动的人格化主体。作为资本人格化主体,他拥有剩余价值索取权,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作为劳动人格化主体,他获取工资,取得固定收入。这里的收益分配根据事前的设计、事后的考核来进行。如果收益分配方式可选择,还要结合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意愿而定。另外,还要考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企业剩余分配中的形式、比重和相应的模式以及随着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而带来剩余分配的变化,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与取得工资收入的比例协调等。

当然,对人力资本财务论的研究,特别是从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对其研究,无论对现有的财务分层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入关的现实需要,还是对现行的公司治理研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美]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干胜道,所有者财务论:一个全机新的领域[j],会计研究,1995,(6)。

[4]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5]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6]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j],经济研究,1997,(6)。

资本成本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制度变迁;产权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会计视角的异同分析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一词最早见之于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著的《管理实践》,其含义是指企业员工天然拥有的、并自由支配的各种能力与技能,侧重于反映人的实体形态、劳动技能等因素的自然存量,换言之,着重反映人的自然属性;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健康、知识、技能、才干投资所形成的、在未来能获得一定收益的一种获利手段。这一获利手段与马克思所言的“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抽象意义上讲,二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力自然属性这一层面上,因为二者都强调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因素。但是,人力资本更侧重于反映以“人”为中心的一系列生产关系,从会计角度而言,即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产权界定、资本保值增值、投资收益分配及企业权益框架的安排等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讲,人力资本侧重于反映人的社会属性一面。

二、人力资源会计向人力资本会计转轨的内在动因———制度变迁敦促会计关注多元产权主体

要素创新、制度变迁与会计变革存在着内在统一性。追寻企业制度变迁的一般轨迹,不难看出,会计所关注的焦点始终与要素创新相伴、与制度变迁相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由于其稀缺性而被视为财富的源泉,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所有者因此成为农业经济组织中制度安排的主导者,对劳动剩余拥有绝对索取权;工业革命将农业社会带入工业社会,机器、厂房、设备等实体资本与金融资本以更高一层生产力的代表一跃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力量。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理念下,作为生产要素创新的最大“获益者”,物质资本所有者无疑成为剩余索取权的享有者。由此可见,制度变迁的“变”或制度创新的“新”首先体现在以“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变革的对象。“物本主义”环境下的会计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忠实随从”,其产权安排突出地表现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凭借物质资本所有权而独享剩余,人力资本所有者仅仅获取劳动补偿价值而远离剩余,从而使会计主要侧重于对物质资本的核算、报告,乃至于权益框架的安排都无不体现对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偏爱”以及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排斥”;然而,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技术创新与价值增值的核心力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这一要素创新作为一种外在驱动力敦促企业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应的剩余所有权,达到共享剩余的局面。会计对此制度变迁作出了敏锐的反应———重新安排权益框架。“会计对产权的贡献是与生俱来的,并一直成为产权思想的忠实随从,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要素创新、制度变迁与会计变革的互动关系也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会计微观领域的体现与贯彻。

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清晰”作为其首要特征,产权的核心问题即为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多元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界定及处置。物质资本所有者在投入物质要素的同时将生产经营的实质控制权交付于具有管理才能的经营者,而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其知识、技能等要素掌握企业控制权,并推动价值增值。根据李宝元(2002)所提出的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双元对等”的原则,会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改“物质资本产权追随者”的角色,对多元产权主体的利益予以客观公正的确认与陈报,即改变现行权益框架结构,一方面赋予物质资本所有者让渡物质资本使用权而应获取的剩余;另一方面反映人力资本由于拥有实质控制权而分享的剩余。总之,多元产权主体共担风险、共享剩余是会计由关注“物”走向“人、物合作”的一个现实基础。

三、人力资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比较分析看人力资本会计的进步性

(一)研究的背景不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探究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增长之谜时发现,单纯从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的角度不能有效解释这一现象,隐藏在其后的真正原因是人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投资者、债券人、管理机构等相关机构为了充分了解人力资源信息,提高决策的相关度,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容量及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简单地说,人力资源会计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它主要是鉴别、计量、报告企业人力资源存量及其增减变化的一种程序,目的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人力资源成本及价值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本会计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劳动者的智能因素成为经济增产的核心力量,随之而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从关注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信息转向关注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如前所言,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存量投资所形成的一种资本,而投资与产权界定和权益分配须臾不可分离。因此,以知识经济为研究背景的人力资本会计更侧重于反映产权界定、收益分配等问题。总之,人力资源会计始终未能摆脱“资本雇佣劳动”的理论束缚,只不过是扩大了会计这一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容量;而人力资本会计的一个进步意义就在于站在“财富与智力合作”的高度来计量、报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从而成为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有效杠杆。

(二)对核算对象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分歧

人力资源会计在承认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本异质性的同时,却忽略了人力资源内部的异质性,即将一般员工、管理者、技术层、企业家视作同质的人力资源,并采用统一的模式核算其成本、计量其价值,有失偏颇。事实上,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舒而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起点和基石。从实践来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同一外在约束条件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力资本会计遵循客观性与重要性相统一的原则,根据人力资本的效用与质量将其整体分为三个层次并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模式进行核算。第一层为一般员工人力资本,即一般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简单工作技能,与重复性或通用性工作相联系,在知识经济下,其技术含量远远高于纯粹的人力资源自然存量,并且,作为一个整体,其数量呈日益递减趋势;第二层为技术型及管理型人力资本。管理才能本身也是一种特殊技能,因而二者可视作一类。技术层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的中坚力量,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使实际生产成果逼近技术可能边界,或是最大限度地使实际运行符合最高决策;第三层为企业家人力资本———从战略层面提出新构想,引入新思想,其核心能力是面对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进行创新,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会计职能的侧重点不同

反映与监督是现代会计的两大职能,人力资源会计与人力资本会计在会计职能方面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于反映,即站在物质资本投资者的立场上,为其提供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价值方面的信息,扮演着决策支持系统的角色;后者不仅仅反映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对权益框架的重新安排使之与激励———约束相容的法人治理结构紧密相联系。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实际上是企业激励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激励的效用最大化或防止激励失策而走向反面,人力资本会计必须肩负起对权益安排、剩余分配及由此引起的激励过程进行监控的职能。因此,从会计职能上看,人力资本会计的一个进步性就在于突破了传统人力资源会计“重反映、轻控制”的局限性。

(四)计量属性不同

现行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的计量从投入和产出两个不同的视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并将其机械地归并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中去。前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后者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实际上,投入视角的“成本”与产出视角的“价值”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说企业家等高层人力资本的产出与其投入的相关性偏低(这需要专门研究),但一般员工及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产出价值与其教育、培训、保健等投资存在一定的相关度是勿庸置疑的。从我国企业目前现状来看,知识经济初期一般员工、技术层及管理层的整体数量依然较大,因此,将其投入(历史成本)与产出(现值)结合起来评价、计量人力资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一点将在人力资本的计量模式中得以改进和更新。简而言之,人力资本会计将采用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相协调、融合的方式,计量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

(五)会计目标的发展与创新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目标规范研究中的两大主流观点。现行人力资源会计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即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人力资源构成和变动的会计信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以及向社会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可见,人力资源会计对会计目标的界定始终囿于“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的观念。之所以出现“重决策、轻产权”的局面,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受“资本雇佣劳动”思想的影响,站在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立场上,将利益相关者(或信息使用者)单纯地定位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目标是为其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如果说这一会计目标涉及到产权,那么仅仅是指物质资本的产权———优化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实现物质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而丝毫未触及到人力资本的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