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范例

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范文1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经营寿命只有3.4年,全国经营时间超过十年的民营企业只占总数的15%。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有效管控民营企业资本营运中的风险是民企管理层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特征

(一)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宏观风险

在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某种小概率事件的出现或因素会造成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损失,这即是民营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同成因,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有微观风险以及宏观风险两种类型,其中宏观风险分为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社会性风险三类。政策性风险的产生有三种原因:第一,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所能获取融资的渠道较少,获得优质融资的难度较大,融资渠道不畅;第二,当前的法律法规未能给民企提供较为完备的营运环境,其运营主体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第三,没有完善健全的制度和政策对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进行保护。市场风险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不稳定的市场行情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影响民营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另一方面,相比于国有背景的企业,民营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无法及时获得准确、充分、有效的信息。社会性风险是指宗教、民族文化习俗等的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微观风险

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风险,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微观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创新风险以及管理风险。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民营企业管理层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不足,民营企业营运方法不正确,导致民营企业管理层在企业营运过程中不具备准确的认知能力,进而影响了企业的运行状况,给企业的资本运营带来风险,特别是考察项目不到位、论证不彻底而产生的盲目投资风险。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其拥有的技术多以仿制为主,欠缺独立作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管理层过于关注企业的运营收益,对技术创新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少,技术创新的长周期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家族企业模式或合伙人模式,这类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封闭产权,但也让公司丧失了一定活力,外部的正面因素很难进入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进而无法有效吸引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上述风险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可能不会立刻造成重大损失,但随着长时间的累积可能会形成系统性风险。若是遇到经济危机等非系统系风险会逐一引爆民营企业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使企业立刻陷入经营困境。

(三)民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对于资本运营性质工作具备一定的重视,但相关的风险防控意识构建水平较差,无法在资产重组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实现对风险和效益维护意识的认知,无法在风险防控相关举措的创新过程中,实现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掌控。部分民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对于影响企业综合实力的因素缺乏足够的关注,没能从企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实现对风险意识构成情况的研究总结,导致风险意识的具体培育工作无法在适应民营企业客观需求的情况下发挥自身作用。部分民营企业风险防控意识的构建对于企业自身业务的层次缺乏科学的分析,没能从计划和执行不同阶段实现风险因素影响力的研究,导致风险意识的培育举措难以与民营企业的主营业务保持一直,无法为风险因素的规避控制提供必要支持。

(四)机构调整所带来的资本运营风险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部分民营企业集团对于收购兼并等工作的开展情况缺乏有效的关注,尤其对于资本扩张所带来的收益缺乏有效的掌握,导致机构调整工作的利益关联因素难以得到有效的识别,无法为机构调整相关风险因素的控制提供必要支持。部分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举措对于行政机构的参与情况缺乏深入的研究,无法结合行政机构的实际影响实现对资本运营风险的完整掌握,不利于机构调整相关风险的有效规避。

三、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策略

(一)关注国家政策走线完善政企沟通渠道

良好的政企沟通渠道不是指企业的营运完全依赖政府,更不是通过构建暗箱关系网络和权力寻租的通道。良好的政企关系能够帮助民营企业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动向,并推动民营企业营运结构的革新。借助良好的沟通渠道,民营企业可以及时获取准确的行业政策信息,并针对行业政策的内容向上级反应自身的声音。良好的政企沟通渠道的建立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财务制度

民营企业应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与时俱进,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应学习并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形成规范、专业、科学的管理体系。同时,构建完善的财务制度,借助财务信息及时获悉企业的营运状态、现金流水平、盈利情况、投资回报等,通过准确的账务核算,充分了解企业的营运质量。完善的财务制度能够为民营企业管理层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并充分盘活资产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三)建立严格风险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客户与供应商风险管理体系。现代民营企业的营运活动不仅依靠自身的运营情况,还与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的营运情况关系密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营运风险会通过行业产业链传递到民营企业,进而影响到企业正常的运营情况。因此,民营企业应充分收集客户与供应商的相关资料,并将资料归档处理。通过信息数据的变动且能够看监控其风险性,并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由管理层向企业的销售和采购人员进行风险提示,防止客户或供应商自身的经营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不单是对企业制造的产品进行质量把控,更应将管理深入到产品研发、试验等环节,对产品生产的各项流程进行全面的把控和评估。

(四)开展技术创新推动诚信建设

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规模都不大,其信息、资金和技术都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拟。目前,新兴产业更具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创新优势,民营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有着较低的经营成本和高效的经营流程。因此,民营企业需要依靠并发展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满足客户需求,稳固并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进而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同时,企业应重视诚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大型企业都是依托优质的口碑逐步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在对待众多消费者、供应商、投资人以及自己的员工都应信守诺言,严格兑现。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进行诚信建设,才能得到行业和全社会的充分认可,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创新潜力,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是涉及到多方面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活动,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系统性的金融、投资、财务、证券等行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和金融工具的使用能力。在日常事务处理方面,资本运营要求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同事、公司、行业间的利益问题。我国较为缺乏上述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而德才兼备的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对于这方面人才匮乏的问题,我国民营企业应进行企业内部人才挖掘,开展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制定科学的遴选标和录用标准,学习并借鉴大企业的人才政策,结合企业优势和特点,广泛招贤纳士为我所用。

(六)提高民营企业风险意识构建水平

民营企业需要将风险意识的培养作为主体工作进行定位,并结合民营企业主体业务的运行情况,对风险控制相关举措的作用进行规划研究,使风险意识的构建可以为民营企业的高水平创新发展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风险意识的培育工作必须实现对企业工作结构调整创新情况的分析,尤其要对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加以总结,使风险意识的构建能够完整的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置,为风险意识培育价值的全面开发提供必要保障。民营企业还需要加强对风险因素组成层次的研究,从计划和执行两个方面实现对民营企业风险培育举措的创新设计,使符合民营企业经营性工作实际运行需求的风险防控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并保证风险防控相关措施的价值能够借此得到体现。

(七)提高对机构调整资本运营风险的重视程度

民营企业目前普遍适用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资本运营的相关风险控制工作的关注,在民营企业集团充分实现机构调整相关的风险控制情况下,对机构调整相关风险实现完整有效的控制。保证民营企业集团可以顺利的推进机构的兼并重组业务,并保证机构调整性质工作的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在资本运营风险控制方面占据有利地位。

四、结语

资本运营范文2

关键词:国有资本;运营;财务监督;措施

当下,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力深化改革的阶段,其中国有资本的管理工作已经陆续从管企业过渡到管资本上来,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国有资本投资运行中的相关工作进展。财务管理是从属于组织管理的,而要使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就需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好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有效地增强和提升国有资本的投资质量和水平。

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征和财务监督重点

(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监督的重点内容

因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有其自身的地位和特点,故该公司财务监督的重点与本公司的业务和定位也有很大关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监督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四方面,首先,要做好融资的监督工作,因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金较为密集,原本的资金很难达到公司业务投资的需要,而且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需要借助社会其他机构和对外融资的帮助。所以首先要保证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然后不断拓展出更多的融资渠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财产资本结构,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第二,要做好投资项目的财务指标监督工作,也就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投资项目的时候需要使用很多收入、成本和现金流交易,而这些指标是否达标都将会影响投资的成败。第三,要做好财务核算监督工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投资模式较多,而且财务核算具有较大的复杂性。企业做好财务核算监督工作,能够进一步保证资本运营公司中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有效反馈。第四,要做好税务监督工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投资业务涵盖范围较广,投资交易的主体多元化,并且所承担的税负也有所不同,所以企业需要做好税务监督工作,有效地结合投资业务来筹划税务,减轻公司整体税负。

(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特征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是以资本为主线,并将产权作为基础条件,依法有序地展开国有资本的运行工作,不需要进行具体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目标是更好地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质量和效率,并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回报率,坚持财务性持股方式,借助多种方式来盘活好国有资产存量,并且主动地带领社会资本一齐发展和增殖,促使国有资本朝向合理的方向流动和发展。

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监督的具体方法

(一)设立综合全面的考评制度

要让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更好地开展财务监督与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建立健全好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并且设立综合全面的考评评估制度,并且全方面有效地按照约束性财务绩效指标来考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财务情况。还要设立完善有效的预算制度,还要做好筹资预算公司,并且解决好资金的准备与运用问题。企业在开展监督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重视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判定资金的使用与投资计划是否一致,有没有出现资金闲置的现象。考核年度财务情况的时候需要分析资金预算是否出现偏离现象,并在后期预算工作中加以改正和完善。另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财务监督与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考核评价中的财务指标数,重点把握好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财务效益等内容,并且做好指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工作,找到工程经营与管理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及时地与相关部门展开交流和沟通,并且要惩处一些不良行为,进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促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提高。

(二)完善财务审计与监察保障制度

审计对于财务监督与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公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然后及时地找到整改措施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司资产经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还要完善财务设计与监察保障制度,对一些大型的投资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工作,对项目的投资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出可行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好地给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还要做好投资风险的专项审计工作,也就是揭露公司在实际投资与经营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和不利因素,并且实现做好防范准备,还要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开展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评估公司的资本运营能力与风险控制水平。

(三)创新发展财务管理模式

创新和发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国有资本公司的财务监管质量和效果,首先,要对资本进行集中化管理。最近,国际经济市场出现较大变化,国家内部的经济市场也出现较大波动,所以许多公司都会采取资金集中化管理,从而更好地面对经济市场的变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通过创新和发展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做好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需要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进行统借统贷,这样既能够集中资金,也能够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从而使资金发挥出最大利用价值,还可以强化国有公司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建立全新的财务监督机制。也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技术来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国有资本运营财务监管的运用。还要搭建专门的财务数据平台和信息数据库,并且采取数据分析方式来不断地完善和促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与国资委监管系统的数据进行连接,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性和实时监管性。

(四)强化资本运营公司的财务制度建设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需要建立专门的规章和制度,这样才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所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开展财务监督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建立和完善好公司的财务制度,进而确保财务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我们国家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一般公司有所区别,所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制度建设也有所不同。必须根据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和运营模式,采取恰当有效的财务制度。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国有企业中的监管制度、行业监管政策和会计条例都在改变,这就需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好财务制度,并且建立符合时展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国家各项政策和法规相适应。

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监督与管理的模式

(一)分权管理和控制模式

分权管理和控制模式大多在参股的投资企业中运用广泛,也就是运营公司主要采取财务投资方式,这是为了更好地分享参股企业的经济利益,但事实上不需要参加企业中的具体经营与管理活动。所以运营公司一般不会影响目标公司开展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只是作为目标公司的股东需要履行监督的职能。这需要目标公司的财务结构与财务管理能力较好,否则会给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它的缺陷是很难协调子公司和母公司双方的利益。

(二)集中管理与控制模式

集中管理与控制模式一般运用与控股企业和集团化企业当中,该模式的特点是控股企业或集团的财务管控权利更大,并且关于财务管理的战略。规划和制度都全权交给集团公司负责,子公司不具备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利,而且财务各方面事宜都需要按照控股和集团公司的指令开展,至于财务资源的分配也是从属于控股和集团公司。但是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在整体上把控好资源的分配和公司企业的事宜,实现控股和集团公司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其缺陷,也就是当控股和集团公司没有全面地把控好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就会出现企业资源与管理不相匹配的现象,从而造成整个企业的财务监管质量较差,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混合型模式

混合模式是综合了集中管理与控制模式和分权管理与控制模式的优点,所以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是前两种模式的综合和升华,有效地弥补了两者的不足点,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根据企业财务管控的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并且具备较强的灵活度与调节性。

四、结束语

财务监督与管理工作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占据重要位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需要不断地提高财务监督与管理能力,并且提升财务管理与监督的信息化水平,还要结合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找到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方法,从而确保国有企业健康有序的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迎.如何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控模式[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5).

[2]曾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控模式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7,(01).

[3]尹红,赵敏.一体化战略下的财务管控与投资效率分析———以康美药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6,(05).

[4]周?.论集团公司财务管控[J].中国总会计师,2009.

资本运营范文3

【关键词】OPM;战略;营运资本;盈余管理

一、前言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业绩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财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的文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关注OPM战略下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OPM战略下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丰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文献,为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提供借鉴。

二、研究假设

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是基于供应链角度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越高,获利能力越好,现金流越充足,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越弱,故本文提出假设:上市公司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越短,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遴选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时间段为2015—201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心、中国资金智库平台以及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本文剔除了ST类公司以及存在缺失值的公司,对数值型数据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处理数据运用Excel和Stata13.0软件。

(二)门限回归模型

为了研究OPM战略下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如下的门限回归模型。

(三)变量定义

本文以盈余管理的程度作为因变量,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Kothari等(2005)认为,估计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时在修正的琼斯模型中加人ROA指标更有效[1],本文在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时借鉴了这个方法。以下的表1列示了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具体含义。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虚拟变量除外)。表2数据显示,盈余管理程度(DA)均值为0.004,标准误差为0.323,最小值为-3.943,最大值为16.44,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wr)最小值为-0.981,最大值为0.946,由此可见部分企业的营运资本为负数。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dowc)均值为170.2,标准误差为272.9,可见不同公司的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有显著差异。

(二)门限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借鉴王群勇(2015)的研究成果,以盈余管理的程度(DA)作为因变量,以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wr)作为门限变量,以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dowc)为随区制而变的自变量,以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性(growth)、总资产收益率(roa)、公司当年是否亏损(loss)为不随区制而变的自变量,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来估计门限值并检验门限效应。门限值估计结果显示,门限变量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wr)的门限值为-0.2017,概率P值为0,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本文将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wr)≤-0.2017的公司定义为实施OPM战略的公司,反之为未实施OPM战略的公司。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为0.572,说明模型可解释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拟合程度较好。门限回归的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数据显示,实施OPM战略的公司,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dowc)的回归系数为0.0234,并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实施OPM战略的公司,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dowc)和盈余管理程度(DA)显著正相关,和本文研究假设相符。因为实施OPM战略的公司往往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dowc)较短,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越高,获利能力越强,现金流越充沛,操控利润的程度越低。未实施OPM战略的公司,其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dowc)和盈余管理程度也是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

资本运营范文4

关键词:社会资本;水利工程;社会资本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解决,有效利用社会资本进行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于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持一个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财政补贴、投资补助和价格调节机制的制定等,鼓励社会资本家积极参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获得了初步的成效。水利工程建设引入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健全水利投资的途径还可以提高水利管理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又快又好发展。

1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适用范围

水利工程建设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建设,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和利民性,如何引用社会资本需要政府的调控。在社会资本引入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既要满足社会资本持有人的投资利益,还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和公众的利益,因此政府必须通过竞争方式来引入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引入时,通过良性的竞争来选择更合适的合作方,制定相关的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收益风险,社会资本家必须保证水利建设工作要服务于社会,提供供水和供电社会服务,当然资本家可以收取一定的收益。水利工程建设的公益性使得社会资本的引入范围受到限制,突出服务百姓的基本特征作为适用基本出发点。

2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操作要点

在社会资本引入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和资本家必须通过一个符合法律法规的操作进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在这种模式下水利项目必须要发挥出本身的特点,第一,契约行,双方针对收益分配和风险责任承担制定清晰的方案,以法律的形式保证资本引入的规范性,政府更要落实优惠政策来引入社会资本。第二,规定期限和时间,社会资本引入是便捷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契约期满以后,资本家必须把水利工程归还给国家,国家才是真正的工程所属者资本家只是在期限范围内获得自己的收益。例如,以湖南省的莽山水库为例,阐释社会资本引入的操作要点。作为一座集防洪和灌溉一体化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社会资源,不仅仅促进了水库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创造了收益。通过把灌溉工程和枢纽工程的分别管理,社会资源引入在供水和发电中获得了丰厚的资本回报,政府在防洪和管理过程中侧重于公益性,使得资本分配和职责明确保证了社会资本和水利工程的整合。在引入期满后,社会资本依法退出,有效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3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基本途径

社会资本引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让资本家意识到其中的商机,加快水利市场改革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为社会资本创设收益。国家要对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调控,建立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主的调节机制,结合实际需求调控水价并且促进节约用水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水利行业需要构建一个以实际需求为主的价格体系和明确的回报体系,水资源作者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需要国家依据需求进行正确的措施制定,不断推动社会资本加强投入参与到水利建设过程中,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水利行业的有效氛围,国家的调控作用和引导作用也要落到实处。例如,市场和百姓生活是社会资本引入的需求,加快我国的水利市场改革是有效引入社会资本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社会水利工程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基本需求,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水利建设加强了水利工程的功用发挥,像发电、灌溉和中心枢纽的作用,社会资本引入加强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力和途径,有效推动了我国利民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总而言之,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也要通过实践不断调整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合作模式,使得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更要强化监督和调控职能,提高资本融入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毕小刚,郭晖,范景铭.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运营模式探索[J].水利经济,2016(1):28-30,34.

资本运营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审计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企业营运资金1的主体,其好坏主要以均值、标准差和极值等来衡量相关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对变化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审计分析。同时,根据变化趋势以及企业营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变经营策略。因此,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审计分析越来越受到企业决策者的关注。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因为生产特性,决定了其资金管理的难度较大,一旦企业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很可能给土木工程建筑企业造成致命一击,因此对土木工程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体系进行审计研究分析,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土木工程建筑业营运资本管理情况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对其现有经济的配置和利用能力,从价值的角度看,就是企业资金的利用效果。它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即资产利用的效率,反映了企业资金周转状况。对行业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行业的总体营运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通常来说,资金周转得越快,说明资金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越好。反之,说明资金的利用效率低,需要改进。下面是根据收集的行业内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的行业营运能力的审计分析。

(一)货币资金管理

1.现金周转期。表1是现金周转期表,从均值来看,现金周转期2013—2017这五年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总的来看行业现金周转期时间较长,企业现金流运用效率不高。从标准差来看,2017年行业数据较其他四年都高,说明大部分企业数值与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各企业现金周转期波动较大。2017年正是我国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在转型上有的企业完成度高,转型成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反观有的企业不能适应这一变化,成为行业的尾巴。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审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大、最小值方面,2017年的最大值尤为突出,是2013年的5倍左右,这一数值出现在了中毅达B(900906)企业,根据对该企业2017年财务报表的分析我们发现中毅达B自2013年经营业绩亏损后在2017年继续出现亏损,公司受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业务大幅下降,现金周转困难(见表1)。2.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比例。表2是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比例表,从均值来看,行业内企业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保持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目前来看该行业即期支付能力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但总的来说应该增加货币资金,提高支付能力。从标准差来看,整体变动趋势和均值变动趋势保持一致,说明行业内企业近五年来数值波动不大。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审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大、最小值方面,最小值基本保持不变,但最大值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和2014年这两年最大值出现了100%,说明该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就是货币资金,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发现山东路桥(000498)在2013—2014年收到法院的裁定书要求企业重整,公司在此期间无生产经营产生,同时公司在进行重组。

(二)应收账款管理

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表3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表,从均值来看,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逐年增加,应收账款周转期较长,可见行业内企业组织收回货款速度较慢,造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大,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差,短期偿债能力越弱,企业管理效率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当前我国建筑业公司管理不完善,出现严重的坏账、呆账问题。从标准差来看,变动趋势基本与均值变动趋势一致,说明近五年行业应收账款周转期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有效的管理带来的积极变化。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审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大、最小值方面,最大值在2016年较为突出,而后呈下降趋势。国家自2016年以来对建筑业进行调结构、促改革,建筑行业成效较为显著(见表3)。2.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表4是应收账款坏账比例表,从均值来看,应收账款坏账比例基本超过千分之五,坏账比例较大,说明应收账款回收较为困难。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复杂多变,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降温,对铁路、交通投资大幅下降,企业竞争力不足。从标准差来看,2013年到2017年小幅度上升,在2013年后出现下降。说明2016年行业应收账款比例波动较其他四年大,2016年正值行业改革期,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三)存货管理

1.存货周转天数。表5是存货周转天数表,从均值来看,2013年到2017年存货周转天数平稳增长,说明我国土木工程建筑业存在存货积压的现象,应及时对存货进行处理,尽可能缩短存货周转期。存货出现积压可能是因为企业预计错误市场行情或由于国家政策影响市场突然出现变化,企业应对不及时。从标准差来看,各年标准差相差不大,说明大部分企业存货周转期与行业平均值接近,只是在2017年出现小幅增长。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审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大、最小值方面,2017年的存货周转期最大值过分的高,我们发现由于中毅达B(900906)在2014年将园林绿化作为主要经营业务,新业务发生时企业可能不了解市场行情,存货出现滞销因而存货周转期长。2.存货减值比例。表6是存货减值比例表,从均值来看,存货减值比例基本保持不变。从标准差来看,变动趋势与均值变动趋势一致。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审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大、最小值方面,2010年到2013年呈下降趋势,到2014年开始大幅上升,以后还可能有上升趋势,说明行业内存在企业存货管理不善,导致存货大幅减值失去应有的效用。

三、土木工程建筑业营运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货币资金管理问题

在建筑行业中普遍出现流动资金不足,垫资严重等问题。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流动资金会向银行提出贷款,如果对工程的风险估计不足,企业很可能遇到资金瓶颈,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此时企业就会想方设法偿还债款或延长期限,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风险,严重的可能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同时,收回的工程款不能及时汇入总公司进行财务的统一管理,占用不尽合理。

(二)应收账款管理问题

我国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期较长,这与建筑业的行业特性有关,一般一项工程的完成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如果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支出和日常费用支出。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企业负责人只关注建筑施工后所带来的产值增长,忽视了将应收账款的回收纳入相应的绩效考核中。二是有的企业负责人欠缺债券法律知识,出现了对应收账款的追讨过了追溯时效的情况。三是应收账款不真实。作为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收账款,收入的确认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比较困难。收入确认的依据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应收账款的不真实。

(三)存货管理问题

存货周转期长,存货一直居高不下,说明我国建筑业存货管理可能存在存货积压并导致存货资金的呆滞。建筑企业具有施工地点流动性、点多线长以及露天工作等特点,存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很大比例。但往往施工企业在采购存货时很随意,经常会出现材料不够或过多的情况,而且因为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对存货的监管不能面面俱到,很多问题企业发现不了或者根本管理不到位。

(四)应付账款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建筑业应付账款周转期一直时间较长,行业内企业对应付账款的管理较好,但在2013年进行行业改革后应付账款周转期出现了上升趋势,可能是因为改革时企业急于转型,忽视了对应付账款的管理。在应收账款上缺乏投入力度,单纯地认为就是对应付账款的支付和应付账单的核销,对很多需要注重的细节问题简单处理,进而也未能与供应商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这更加使企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长此以往可能使企业信用形象下降,非常不利于企业在行业中立足并占据优势地位。

四、研究建议

为了达到加快资金周转这一目的,企业必须尽可能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在日常运行管理中,一是要加强招投标管理,加大清欠力度。二是加强存货采购管理,规范采购行为,对大宗原材料、大型备件实行招标采购。三是进行存货清查,降低存货库存量,加速资金运转。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存货清查,对那些资金占存货总额较大的材料实行重点管理,详细查看记录采购、耗用和结存情况,若账实不符,要查明原因,报有关部门处理。对那些日常修理配件和辅助材料进行适当控制,定期与账务进行核对。减少对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运转。同时,要加强对应付账款管理的重视,在经营中选择最有利的合作伙伴,减少资金的占用。

参考文献:

[1]阚燕飞.关于营运资金概念与管理创新[J].时代金融,2015,(32).

[2]肖陈仲.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以A企业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3]李慧.建筑业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4]朱大鹏.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J].财会通讯,2015,(08).

[5]祝兵,孙丽.市政园林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改革探讨———以东方园林为例[J].财会通讯,2014,(29).

[6]汪丽.上市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竞争战略视角[D].重庆大学,2014.

[7]吴富中.营运资金概念本质、分录与业绩评价体系创新[J].商业会计,2016,(05).

资本运营范文6

(一)监督管理作用

财务监管是指以货币形式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监督和管理企业资金的筹措,使用,消耗,回收以及分配等活动。例如:分析企业资金周转指标,监督和管理企业资金的获得和使用状况,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使物资的供应工作得以保证;分析产品成本指标,能够反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浪费现象,促使企业有效地使用劳动力,物力,财力资源,尽可能减少损耗,节约成本;分析企业利润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整体管理水平,严格监督管理利润分配,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最大程度挖掘企业潜力,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

(二)资本合理运营

如果说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那么资本运营就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广义的资本运营既包括产品的运营,又包括资本的运营。资本运营所采用的方法也很特殊,不同于财务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方法和管理会计中预测利润的方法,资本运营采用的是投资组合选择原理以及资本结构理论,将投融资作为重要内容。

二、现代企业管理意见

(一)建立与供应商的合作

要想实现建立战略联盟的目标,首先要端正态度,合作双方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公平合理,互利互惠,为着相同的目标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双赢的企业战略。这样一来,一方面减少库存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资金的占用。

(二)严格管理供应商

企业应该积极关注整个产品的供应链,尽可能减少供应商的数量。通过限制供应商数量,最终筛选出高质量的供应商,更加密切合作,确保高质高量的完成企业目标。与此同时,还要优化结构,培养长期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从而提高对供应商的管理。

(三)提高财务预测精准度

企业对销售状况进行预测,就是需要从供应商和销售商了解消费者详细信息,诸如:产品运输路线,需求状况以及销售状况等。根据市场,消费者需求以及环境的变化对销售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需要使企业,供应商和销售商各自发挥优势,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提高预测精准度。

(四)强化库存管理

企业使库存管理得以加强的关键在于端正对于库存管理的认识。库存管理不仅仅只是满足于生产和销售的需要的作用,也包含了储存成本。不少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协调这两者之前的关系,所以不能确定正确的存量。而在现有不少企业中,实行供应商管理仓库,多余的存货就被退回供应商那里,大大降低了存货的风险,有效地提高了反映速度,也使生产商的存货周转速度得以提高。

(五)结合存货管理与物流管理

存货管理实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存货成本增加是现代企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这一难题也迎刃而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管理,对渠道库存加以清理,从而减少库存渠道,提高企业收益。

(六)实现信息化管理

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实现集中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存货水平,使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三、结语

资本运营范文7

以国资委为监管主体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诞生于2003年,是国务院整合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以及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部分职能的产物。国资委的成立,结束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委前身)的历史使命,随即形成了以国资委为监管主体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今天来看,这一体制在党和政府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经过10多年的改革,作用值得肯定,然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概括而言,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监督制约机制较弱

从当前体制看,从《物权法》到1992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及宪法,都把权力授予了国务院,国资委又在国务院领导之下。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体制比较易于操作,有利于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以及改制的进行。但是这种架构最大的弊端就是,监督制约机制较弱。虽然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归属是明确的,属于全国劳动人民,但是在现行体制下,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很难有效监督和约束所有者代表(国有资产的者)。

2.国有资产分头管理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目前,我国经营性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国有资产,仍然由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铁道总公司、中粮集团、国家烟草专卖局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水利、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土地、海洋、旅游、林业、等资源性资产的管理也被分散在政府10多个部门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则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由此呈现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由于各部门责权不清,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国资委角色尴尬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就被定位为干干净净的出资人代表,《企业国有资产法》对这一角色定位作了进一步明确,指出国资委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特设机构,不是政府行政机构,不纳入政府行政序列,只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这就是说,不让国资委承担行政管理职能。但实践运行的结果是,国资委不但没有成为干干净净的出资人,自身角色反而模糊起来,成了“四不像”。它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事业单位;既不是公司法人,也不是社团组织。说它是经济组织,但实际上它却不具有公司法人的资格,也没有办法在工商局注册,而且其组成人员都来自行政机关,也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而且必须接受同级政府的直接行政领导,同时又要履行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职能,这使它看起来更像行政机关。但它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行政机关,而只是一个特设机构,并不受《行政诉讼法》约束。在法律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了纠纷,就无法确定到底是根据行政法进行行政诉讼,还是提起民事诉讼。

4.国有企业职能错位

由于国有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的以盈利为其首要目标,有的兼而有之。但目前的情况是,置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功能于不顾,几乎让所有的国有企业只把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目标,使国有企业的职能错位,再加上政府对这些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其结果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第一,造成社会不公,扩大了贫富差距。部分垄断国企凭借其垄断地位为本集团成员谋取私利,致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社会其他行业人员收入与之差距不断扩大。第二,不能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现在人民群众对垄断性国企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抱怨较大,普遍反映国企服务质量差,服务价格高。

5.政企不分的问题严重存在

在国资委直属的企业里,目前仍然是由组织部门委派董事长和董事,发改委审批各项投资决策,财政部审批财产收益等情况,具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这和原来的政企不分没有多大差别。另外,国资委的角色不仅是“裁判员”,还是“教练员”。让教练员当裁判,一方面无法保证比赛的公平,也无法保证教练员的客观。政企不分的结果,一是政府对企业进行过度干预,使企业无法放心自主地经营;二是由于政府的“父爱”式保护,使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逐渐丧失竞争力,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从而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效率。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存在的原因

上述问题所以产生,是和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以及认识局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有资产的委托链条较长且缺乏所有者监督。

这是监督制约机制较弱的主要原因。国有资产必须经过委托关系进行管理,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因为,虽然宪法规定国有资产由全国人民共同所有,但是由于全国人民的数量实在是太大,大到自己无法实现对所有权亲自行使。因此,对国有资产必须进行委托,从全民与全国人大之间的委托,到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之间的委托,再到国务院与国资委之间的委托,再到国资委与中间层之间的委托,最后到国有基层企业之间的委托,委托层级越多,其监督成本也就越大。另外,把国资委置于国务院领导之下,不但增加了层级,而且由于各层级利益盘根错节,再加上国务院、国资委以及国资委下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只是人,这样由人监督人,缺乏所有者监督,就很容易导致监督低效。

二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部门利益的存在。

这是国有资产多头管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建国以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各部门代表国家直接管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都在政府各部门的直接领导之下,政府各部门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又是行业的管制者,还是企业的直接运营者。人们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虽然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次是部门利益在作怪。目前许多政府部门正凭着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权,通过各种不合理渠道,明里或暗里大肆为本部门攫取利益。

三是对国资委不正确的法律定位。

这是导致国资委角色尴尬的主要原因。《企业国有资产法》把国资委定位为干干净净的出资人代表。但是国资委毕竟是政府特设机构,承担着间接调控的职能,就必然行使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国有企业的诸多日常工作中始终都有国资委的声音和影子。可能会有人这样想,国资委现在没有放弃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的缘故;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只有借助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才能较好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到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以后,国资委就没有必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了,就可以真真正正地做一个干干净净的出资人代表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没有认清问题的实质。国资委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有没有完成的问题,而是它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必然要求,但《企业国有资产法》又明确规定它只能履行出资人职责,这就必然造成国资委角色的尴尬。

四是对国有资产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管理。

对国有资产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管理,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国有资产混为一谈,是造成国有企业职能错位的主要原因。根据国有资产提供的产品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异,或者说,依据国有资产不同功能,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一类是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那些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国有资产,具体由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和调控性国有资产组成,与此相对应的领域,是那些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自然垄断性产业、基础设施部门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高科技部门。这类国有资产在本质上属于公益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社会必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在管理这类企业的时候不能按照一般企业来对待。另外一类是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它们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首要目标,通过向国家上交股息和红利,间接提供公共服务。如果不对两类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就必然造成国有企业的职能错位。

五是原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产为主以及缺乏中间层的设置,这是导致国有资产政企不分的主要原因。

应该肯定的是,以管资产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解决了多头行政干预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有资产政企不分。由于从出资人职责出发的监管事项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交叉范围非常广,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责方面越积极、越有所作为,其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介入、影响与干预程度就可能越深(黄群慧,2015)。另外,由于缺乏中间层的设置,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缓冲和隔离。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

可以这么说,以往是国有企业改革带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后需要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因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的任务重要而迫切。

1.把国资委直接置于人大之下

由于全体劳动人民才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所以国有企业一定要受到全民的监督。只有这样,全体劳动人民才能够监督管理好自己的资产,因此应由人大来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两个职能,而不是一个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具有代表全体人民管理国家的职能之外,还具有代表人民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因此,可以把目前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国务院下属部门中拿出来,直接置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成立新的“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地位与国务院平行(可继续简称“国资委”)。这样就可以减少国有资产的委托链条,增强全国人民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杜绝腐败现象发生。新的国资委与目前的国务院国资委有很大不同。一是它直接隶属于人大,由人大常委会负责对其监督,它是作为代表全民利益的、超越各个部门和集团利益的处置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最高机构。二是它把出资人职能让位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只承担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主要集中在,规划国有资产布局、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决定国有资产处置、负责对下一层(中间层)主要领导人的考核选拔任用以及对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等工作方面。

2.把所有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国资委监管体系中

新的国资委只承担监管职能而不再承担运营职能,这样既使得将各个部门的国有经济纳入监管范围具有了可操作性,又可以有精力监管好这些国有经济。这就需要:一是尽快立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本管理法》,将经营性、行政事业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全部涵盖,纳入国资委监管体系中(罗华伟,2014);二是努力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和管理方式,果断、下大力气打破部门利益格局,较好解决因分头管理而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思维还不能一下子从人们头脑中根除,拥有国有资产的各政府部门对其获得的经济利益也不会轻易放弃,鉴于这种情况,还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到新的国资委监管体系中,因此,这项工作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第一步,将国有金融资产统一纳入国资委监管体系中。这是因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果国有资产对金融国资和产业国资分开监管,难以适应产融结合的大趋势。第二步,将金融资产以外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国资委监管体系中,对所有经营性国有资产做到统一监管。我国已出台260多个文件,对国资管理工作加以体系化、制度化规范,这为下一步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多年国资管理的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管理队伍。因此,完全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好。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把资源类资产、行政事业类资产一并纳入统一的国资监管体系中。

3.把新的国资委确立为一个纯粹的行政机关

既然国资委无法成为干干净净的出资人代表,与其“四不像”,还不如干脆把它确立为一个纯粹的行政机关,让国资委恢复原来的面目。国资委既然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就有权利、有资格对国有资产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把国资委确立为一个纯粹的行政机关,就意味着剥离其商人身份,不再是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司运营的所谓“干干净净”的出资人代表。“干干净净”的出资人代表,这个身份只让下设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或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来承担。新的国资委则作为行政单位对全部国资履行监管责任,让国资委名副其实、名正言顺地行使监管权。这种制度设计可以使国资委免受市场诱惑,超脱于市场,真真正正做一个国有资产的守护人。愿意做国企管理层的对立面,尽心尽力防止国企管理层对全国人民利益的侵占,而不是像目前一样为已经发生的侵害股东的行为辩护。这种制度设计还可以使目前国资委游离于法治之外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国资委具有行政权力,就意味着它要遵守国家行政机关的行为规则,就要受到行政诉讼法的制约,发生法律纠纷就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如果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发生纠纷,则进行民事诉讼。有人会认为把国资委定位为行政机构,会使国资委重新回到政企不分的状态。其实,对国资委不正确的定位才是政企不分的主要原因。只要定位正确,虽然它成为行政机构,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设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三层架构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4.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

国有资产由于所处的领域不同、提供的产品性质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必须对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规进行分类管理。目前我们把国有资产分为两个基本大类:非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和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

(1)对非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的管理。

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又可分为完全公益性国有资产和兼具经营性职能和公共性职能的国有资产两类。完全公益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社会必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于这类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独资形式,不能按照《公司法》管理。如果按照《公司法》管理,一是使它们的一般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二是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无法实现对这类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因此,应把它们设置成特殊法人,不受《公司法》和一般商法规范的约束(高明华,2014)。就是说,为它们设立特殊的法人制度,用特殊的法律规范来约束和管理它们。政府按照“一企一法”、“一事一议”的办法对这类企业实行直接管理(黄群慧,2015)。这种特殊法人企业不负盈亏而靠财政维持,若有亏损由财政弥补。对这类企业的考核,主要看它们的服务质量。对兼具经营性职能和公共性职能的国有资产,也应该建立特殊法人制度,属于特殊法人企业。其产品或服务应该按边际成本来定价。为避免这类企业完全市场化,对它们一般应采取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形式,在政府管制下实施公司化运营。政府给予它们特许经营权,但它们又必须受到政府行业规制和价格管制。企业可以有少量的盈利,但一定保证它的公共性职能大于它的经营性职能。对这类企业的考核,应该既看它们完成的政策性目标情况,也看相应的财务指标。主要看完成的政策性目标情况,财务指标以成本控制为主。

(2)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的管理。

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或国有企业来说,它们属于一般企业法人,按私法人对待,纳入《公司法》管理。它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首要目标,主要承担经营性功能。这类企业虽然也体现公有制性质,但主要是通过向国家上交股息和红利间接体现。对于这类企业,国有资本在其中可保持有条件的相对控股。有些企业,国有资本甚至无需控股,只需参股即可。把这类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使之与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公司法》和市场竞争原则的约束下公平竞争。建立健全产权独立的企业财产制度,做到彻底地政企分开,使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努力培育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5.科学设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三层架构

科学设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三层架构,由管资产为主转向管资本为主,这是实现国有资产政企分开的主要途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置“国资委-中间层-具体生产企业”三层架构,以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过初步探索,但是探索得不够深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实际上为设置三层架构模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科学设置中间层,合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科学设置中间层,使中间层成为国有资本管理的重要主体,是较好实现政企分开的关键环节。科学设置中间层,就是使中间层成为人格化的股东,由中间层对第三层次的具体的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但是,中间层不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只以股东身份进行国有资本的经营与运作,实现国有资本增殖以及其他特定政策目标。“管资本”也是主要体现在三层架构的中间层次上,以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从原来的“管资产”为主转变到“管资本”为主,减少对企业活动的干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黄淑和,2014)。必须指出的是,从原来的“管资产”为主转变到“管资本”为主,不是对原来“管资产”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完善和补充(邵宁,2014)。科学设置中间层的主要途径就是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第二,科学界定国资委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

由于国资委是政府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国有资本的管理,因此,具体的出资人职能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来实现。国资委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授权与被授权关系。国资委要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进行充分授权。在授权时,一要划分授权经营的范围;二要赋予明确的责任。在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奖励和处分的标准,国资委应根据授权合同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第三,科学界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资本运营范文8

(一)筹资方式

所有者投入资金是企业依法筹集并长期拥有、自主支配的资本。其筹资方式主要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普通股票、发行优先股票和利用留存收益。由此可见所有者投入资金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由此,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成本主要包括前期筹资费用和应分配的现金红利。在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收益率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而资金来源不同的企业,其投资报酬率也不同。所有者投入资本风险小,能降低资产负债率,但由于股息、红利只能在所得税后列支,变相提高了资金成本,降低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

(二)资本运营效率

资本运营效率是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重组扩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增值的目标。例如:河南省镇平安字营羊毛衫厂在1993年建厂之初仅有30台织机,1996年首先扩大自身规模,由30台织机增加到750台,员工由60人增加到近千人,形成年产25万件羊毛衫的生产能力。通过租赁与联合经营,织机有750台扩大到3000台,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同时,该厂收购和兼并了一批停产的原料小企业,形成了统一供料的政策;对整个企业实行统一图纸、统一验收、统一商标,统一出口。1997年,该厂出口量占全省出口总量的65%,实现出口供货额1900万元。统一战略的成功运用使该厂的品牌逐步形成,在行业中获得了竞争优势。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调配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盲目投资或扩大规模,资金入不敷出。二是各环节分配不科学,被挪用、被挤占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科学合理的调配和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本运营效率。资本运营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一定的资金优化资本结构,使闲置资本得以利用,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施工企业资金成本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措施

(一)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1、借入资金成本控制

借入资金可以分为有偿借入资金和无偿占用资金。有偿借入资金包括银行借款和带息应付票据等。企业对于这部分资金成本控制时,首先应当力求最低的利率取得短期借款;其次要科学确定借款额度,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为原则,不能认为越多越好;第三要严格控制借款的偿还期,切实考虑和避免偿债风险。无偿占用资金主要包括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这些资金属于企业的负债,可以在短期内无偿占用,但是这些资金的取得都是有一定条件的。

2、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的控制

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主要包括前期筹资费用和应分配的现金红利。前期筹资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质和注册需要的资金量控制筹资成本。分配现金红利涉及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一般应确定合适的比率,如果现金红利分配额过高,会形成较高的资金成本,还会使大量的现金流出企业,可能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如果现金红利分配额过低,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因此企业在股利分配上应权衡利弊,择优选定。总之,不管企业采取哪种筹资方式,都应充分考虑风险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即以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提高偿债能力和规避财务风险的前提下,千方百计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二)实施有效地运营资本管理

1、合理调配资金

企业财务部门一般是资金成本管理的实施单位。为节约资金使用量,降低资金成本,必须在资金分配方面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各部门资金需求量和轻重缓急,及时合理地调配资金,做到分布科学、环环相扣,防止资金被随意挪用。(2)最大可能地避免资金闲置。对暂时闲置资金应及时调整投放到收益较高的项目上,或用于提前归还需要支付利息的银行借贷等债务上,以节约财务费用,降低资金运用成本。(3)按照“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将资金成本分配到各个环节中去。

2、加强资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