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范例6篇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范文1

A.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 达. 伽马到达印度 D. 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说:“16、17世纪时,英国的物价上涨了256%,而其工资则仅上涨145%,其地租也远远低于物价。”其影响有( )

①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②封建主势力日益衰落 ③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3. “人类物质文化的变化在过去的200年中比在此前5000年中发生的变化都还要巨大。”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制度的进步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人类思想的解放

4. “到19世纪末――科学不再处于从属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了全新的工业。”当时创造的“全新的工业”有( )

①飞机制造业 ②轮船工业 ③汽车工业 ④化学工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商业革命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①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许多巨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 ②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须的大量资本 ③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6. 英国殖民主义者罗德斯说:“我坚持认为,我们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种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定居的地方愈多,对人类就愈有利。如果有上帝的话,我想他希望我做的就是在英国人的非洲地图上尽可能多地绘上红色。”被英国人“绘上红色”的“非洲地图”有( )

① 埃及 ② 苏丹 ③ 刚果 ④ 南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人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反应与殖民地民族对新帝国主义的反应有一个相似之处:两者都对自己的命运不满,并都支持旨在引起根本变革的运动”。两者支持的运动分别是( )

①自由主义改革运动 ②社会主义运动 ③民族解放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8.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说:“16世纪后伊比利亚国家迅速衰落,并在整个近代中始终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导致“伊比利亚国家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他们的殖民地取得独立

B. 他们的殖民地被掠夺殆尽

C. 他们掠夺的金银引起价格革命

D. 他们掠夺的金银没有转化为资本

10. 一位西班牙人抱怨说:“西班牙人在经过漫长而危险的长期航行之后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一切,他们以鲜血和努力获得的这一切,都被外国人轻易而舒适地夺走运回他们自己的祖国。”这里的“外国人”包括( )

①英国人 ②法国人 ③荷兰人 ④德国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英国制造商约翰・威尔金森说:“制造业和商业总是在教会和国王干预最少的地方最繁荣。”他强调的是( )

A. 宗教影响经济的发展

B. 封建统治影响经济的发展

C. 政治影响经济的发展

D. 思想状况影响经济的发展

12. “当时产生了一个机械化工厂体系,它以迅速降低的成本生产出大量商品,以致它不再依赖现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新的需要。”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 )

A. 地理大发现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

D.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13. 亚当. 斯密《国富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质性促进比它们对西班牙和葡萄牙工业的促进还要多。”他强调的是( )

A.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两国的影响有限

B.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使其他国家获利甚多

C.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改变了世界

D.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14. “当时(17世纪)欧洲的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许多详细报道强烈地吸引。他们在了解过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更是完全入了迷。”但是,“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失,――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在1776至1814年间在巴黎出版的16卷《关于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技术等的研究报告》中。该书第11卷于1786年间问世,里面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后西方对原料的需求

B. 西方人对中国了解的加深

C.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D. 西方人对中国兴趣的变化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范文2

关键词:公有制;市场经济;现实形态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形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经济体制建立的依据。确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其建立的关键在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及其关系如何认识,二者能否结合,结合的实践情况怎样等,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公有制是一种理论形态的所有制理论

高度重视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显著特征。在马克思那里,所有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基本范畴,是指从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来看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和所有权的有机统一,是生产关系和法权关系的统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公私混合所有实质上是前两种形式的不同比例、不同方式的组合。公有制和私有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力、社会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从理论上看,公有制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提出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是由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我们通常称之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源上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其他私有制以后建立起来的。马、恩设想,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在最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诞生,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将建立起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社会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公有制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它适合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需要,应该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所以,公有制应视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如果能够真正确立,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飞 跃。

从实践上看,马、恩设想的公有制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真正实现。无论是前苏联实行的公有制,还是以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公有制,都不是马、恩所设想的公有制。他们所设想的公有制,是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而不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但是,20世纪的“东方社会主义”是在未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跨越”式地出现的,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因而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或很不发达基础上建立的公有制。而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仅有所有制的变革,是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便是公有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实际运用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后来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各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运动必然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全面素质极大提高,直接形式的劳动将不再是社会财富的巨大的源泉的未来新社会到来时,市场经济将被全社会的有计划生产所取代。西方学者通常是在两种情况下谈论市场经济,一种情况是在讨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时涉及市场经济概念,另一种情况是在进行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比较时使用市场经济的概念。国外学者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即社会以何种方式来使用或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西方学者认为,资源的配置通常有三种解决方式,即传统的或自然经济的解决办法、命令的或计划经济的解决办法、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的解决办法。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对商品生产实行调节的一种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完全由市场调节或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经济。这实际上也是个资源配置问题。再有一种就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就历史演变来讲,市场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是完全对立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和哈耶克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中说:“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是不可能人为仿制的。问题仍然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大多数西方学者都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

从实践上看,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经阶段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实际运用。无论是将市场经济视为资源配置方式,还是市场调节方式,甚至就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都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并被视为一种经济制度而实际运用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运行过程中,虽然在其间也经历过“黑暗”的时期,但经过二三百年的实践,特别是一系列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内到国际都建立起了成熟的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经济仅仅是刚刚起步,离成熟的和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初步证明是可以成功的,但还没有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充分证明的标志应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中明显地发挥主导作用,全体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 果。

三、现实形态的市场经济应与现实形态的经济体制相统一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总是和一定的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统一。学术界也纷纷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关系消亡理论进行重新认识,从必然性和适应性上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对立,可以相互兼容且可以相互促进。有的文章说,市场经济解决效率问题,公有

制解决公平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似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经济制度和最好的经济体制。

但是,无论从经济学说史,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实践上,市场经济都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联系的。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应当与私有制相结合,西方社会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结合,而坚决否认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的可能性。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大论战”中,西方经济学代表人物米塞斯和哈耶克断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而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马克斯・韦伯更指出,公有制经济模式在其运行过程中难以与市场经济相兼容。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只能是以独立的私有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协调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典作家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更是对立和否定的。马克思从纯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得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结论。在之后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公有制的对立面,并在实践中实施这一观点。由此可见,尽管西方学者与马克思主义者观点相去甚远,但他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认为市场经济是不能与公有制相兼容的。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实质上并不是两者能否相容的问题,而在于公有制建立的前提和实行的基础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着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问题的实质其实非常明显,无论是作为经济制度的公有制,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两者都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们都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阶段,私有制失去存在的条件,没有需要了,公有制才得以真正确立,计划经济也才能与之发生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是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落后是基本事实,这是无法跨越的。选择市场经济正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需要,这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就是指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的新社会的水平。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那么,作为生产关系最重要方面的经济制度的选择就更应该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A].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九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0-67.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范文3

【关键词】 市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市场理论及评述

“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能动性的争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头。随着客观事实的发展,尤其是在苏联基本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形成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之后,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关注,开始从哲学领域转向经济学领域。在20世纪30年代,“围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否有效运行”,在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争论,资产阶级理论家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责难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能有效进行经济运行,认为马克思只是说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与危机,没有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作具体设计,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如何进行经济计算,如何配置社会生产资源等问题。为反击资产阶级学者的责难,以波兰经济学家兰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角度,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做了辩护。由此导致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诞生。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批判理论,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重心是具体的经济问题,即效率与公平问题。

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兰格主张把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公有制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中央计划之内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的配置。为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模拟市场和试错法来确定产品的的均衡价格,确保平均成本为最小的要素组合,以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分配领域,兰格认为,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定劳动力的收入,为尽量缩小按劳分配方式带来的差别和不公,社会资源和国有资产带来的收益可以以社会分红和教育培训的方式在每个劳动者进行二次分配,也确保社会分配的公平。兰格坚信,市场机制与按劳分配并不矛盾,只要分配的规则和政策是合理,市场竞争就既可以实现劳动力配置的效率,又能维护社会主义的平等。

兰格模式试图将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借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这是兰格模式最伟大的贡献。由于兰格模式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首先在模拟市场中,企业并不具备市场主体的地位,不能独立地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出反映,市场机制对企业不起作用,也就等同于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企业,也就不可能使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其次兰格模式要求中央计划当局官员的素质很高,可以借助于计算工具准确地计算消费者的偏好,并能掌握协调配置资源的所有信息,这个条件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市场和计划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从兰格等人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坚持公有制是实行计划方式的首要原则,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市场模式中的价格要素有中央来按照市场要求确定,这实际上仍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在市场交换中,生产资料的交换是被禁止,以防止生产资料的个人集中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能交换的仅仅是生活资料和劳动力。这些观点都充分反映出兰格等人的理论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的改革理论。

二、西方理论及简要评述

在锡克等人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被现实所否定,剧变后的私有化实践也证明,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基础上实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也是行不通。“社会过高估计了政府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低估了国家干预过多产生的负面消极作用。社会在努力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同时,制造出了更严重的问题,失去了对社会福利体系的控制能力,造成了政治与消费领域的享乐主义。”这些客观现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经济自由主义无法拯救“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按照法国《当代马克思》编辑部在1993年第14期对“社会主义新模式”所做的介绍评析,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对当今时代苏联‘共产主义体系’崩溃、社会民主主义衰落、新自由资本主义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产物;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打破了向社会民主主义过渡的幻想以及在‘现实社会主义’发生深刻危机之后,人们开始寻求新的道路”。在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人:

(1)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这一模式是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社会主义未来》一书提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建立独特“证券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成立独立于国家的政治干预、按经济实体进行活动的银行;建立企业竞争机制,使企业以利润最大化原则为目标进行市场竞争;国家通过贷款利率等经济手段来引导市场形成均衡,对经济进行控制。罗默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来说,这一模式不具有最终的意义,仅仅是替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短期的过渡性方案,其实是想通过证券化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实现。

(2)扬克的“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这是美国经济学教授詹姆斯・扬克在《修正的现代社会主义: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方案》提出的构想。其具体内容如下: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将资本的个人所有转化为公共所有;公有企业实现高度自治;成立公共资产管理局,公共资产的产权收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红。

(3)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英国经济学家米勒认为:工人合作社应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企业,这些合作社实行工人的民主管理。合作社企业按照资本经营的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独立运营。国家设立公共投资机构,负责公共服务和价格管理、制定福利政策、调整收入分配。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证明市场社会主义仍然忠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并且可以把市场的效率和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平等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4)“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这是美国的左翼马克思主义者施韦卡特所倡导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施韦卡特强调的是经济民主,他把工人的自我管理置于制度的中心位置,以期实现社会的民主和平等。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集体所有,建立商品和服务市场,消除资本市场;企业由劳动者自己管理;企业追求“非劳动成本之间差额的最大化”劳动者获得工资不是契约工资,而是包括利润的一部分;对企业的投资由通过社会控制的银行网来进行。

(5)埃尔逊的“市场社会化”模式。英国政治经济学教授迪安・埃尔逊认为,社会化的市场就是公众参与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克服和消除了私人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交换障碍,不仅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能平等地、免费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经济信息,它还创造出一些新的途径和激励机制,使个人积极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一模式的基本主张有:利用税收提供的资金建立开放的公共信息网络,实现经济信息的免费享受,消弱资本的剥削力量;加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布洛克的“没有阶级权利的资本主义”美国学者布洛克认为,资本主义金融制度是阻止经济向民族主和集体方向转变的主要障碍,因而必须对它进行彻底的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限制资本家的权利。具体措施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实行民主的企业管理制度;银行实行国有化或准国有化;改革选举制度。这种模式强调了金融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对于实现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的重要意义,倡导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进行管理制度上的改良。

综合比较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主旨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市场社会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价值观的基础上,试图从生产、管理等方面把市场机制引入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为看中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而不是基本的经济制度,他们否认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的必然性,同时又表现出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满。罗默在他的《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说:“看公有制是否如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中实现社会主义者需要的东西所必不可少的。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我认为由国家直接控制企业对社会主义的目标来说是不必要的,……可能有许多所有制形式比传统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形式更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目标。”“我的观点是,社会主义者已经形成对公有制的崇拜:公有制已被看作社会主义的绝对必要条件,然而这种判断是建立在一种无根据的推论基础上的。……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联系是微弱的,而且我认为,从社会主义的宪法中去掉‘人民’占有生产资料这个要求,人们会做得更好。”在罗默看来,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不是绝对必要条件。施韦卡特认为公有制的实现不等于民主的实现。

事实上,公有制问题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试金石。对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再清楚不过地给予了论证。当市场社会主义从内在逻辑上放弃了这一基本原则时,就无法提供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理的逻辑,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如何实践和由谁来实践其理想的问题。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虽然为未来社会设计了各种美妙的蓝图,但始终没有对从资本主义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作出可行性的论述。关于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有的模式提出了逐步削弱资本权力的措施;有的模式提出改革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使资本主义的所有权同生产的指挥权相分离,从而解开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纽结;有的模式则提出平等地分配国有企业的资产,这些方案都是不现实的。

此外,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中央计划工作者是聪明智慧与大公无私的化身,是柏拉图式哲学家的再现,事实上,这种超自然的行政机构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不会出现,政府官员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他们追求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体的利益,权力本身会产生不可抵抗的诱惑使人们去滥用权力。在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谁来监督监督者是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大都没有谈及。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一种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理论不是乌托邦,它所主张的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不应该是头脑的产物,它必须发轫于现代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矛盾运动,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出这种新的社会形态是怎样从旧社会的母体中孕育而生或脱胎换骨的;它还必须能指明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物质力量,必须解决由此及彼的路径问题和手段问题。”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具有改良特征。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5~6

[2][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5~6,26

[3]吴宇晖.市场社会主义――世纪之交的回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13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范文4

论文摘 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姓“社”姓“资”的制度属性的区别。由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提,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基础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要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及后来的实践,是重要的历史性尝试。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市场经济。虽然列宁很早就提出过搞混合经济的设想,但没有来的及实施。而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的设想,还在我国进行了长期全面的实践,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为认识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同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是不完善的,有些实践也是盲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讲,是摸着石头过河。许多问题,如怎样将国企推向市场,国企要不要搞股份制、要不要搞破产、三农问题如何解决、金融体制如何改革,等等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根本区别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与之并存的必然是非公有经济的各种形式,它们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也提出了改革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任务。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传统的国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尚不完全适应,经过改革,在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在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发挥出特有的优势。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范文5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他们分析的对象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由于时代和研究任务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集中展开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论述,甚至没有出现“市场经济”的明确概念,但把他们的有关理论和观点综合起来,仍然形成了关于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一)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1.关于市场经济及其类型(1)市场经济是一种形式、一个阶段或一种标志。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是一种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只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但决不是和自然经济对立的两种不同的独立的交易形式”①,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发展阶段应该是交换经济。第二,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物品是作为商品,而不是作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这个阶段从开始为了交换而生产的时候起,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阶段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下,也就是说,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用工资雇用除劳动力以外别无任何生产资料的工人,并把产品的卖价超过其支出的赢余部分纳入腰包的条件下,才获得充分的发展。”②第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③(2)市场经济有简单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只是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作为商品而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它们都要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④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的市场经济,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简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以前的)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但是它也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⑤。但决不能把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等同起来。如果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会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

2.关于市场、市场体系与市场交易规则(1)对市场概念的理解。一是从分工的角度看,市场是全部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的各自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⑥市场是“商品占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⑦。二是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市场是交换的场所。产品交换这个运动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⑧。三是从运动的角度看,市场是商品经济运动中的交换行为的总和。“川流不息的、或多或少发生在社会整个表面上的交换总和,交换总体,即交换行为的体系。”⑨(2)对市场体系的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了不同的市场体系。从社会总产品的角度看,按最终用途,市场可分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从时序看,马克思又把市场划分为现货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从范围看,市场有一个外部的地理界限。马克思分别论述了地方、远方市场,城市、乡村市场,国内区域、统一市场,国内、国际和世界市场等。但就整体而言,市场“分为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⑩(3)市场交易原则。马克思认为,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市场交换关系的经济内容包含三个要素:交换者、交换的对象和交换行为本身。通过交换行为的媒介作用,“主体才表现为交换者,相等的人,而他们的客体则表现为等价物,相等的东西”瑏瑡。因此,市场交换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自由平等的原则。“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个人,每一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因此,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瑏瑢第二,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个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瑏瑣第三,竞争原则。竞争是市场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存在竞争。竞争实际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社会分工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

3.关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市场经济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恰好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也就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瑏瑥价格、供求与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1)供求关系的变动。在市场上,买者和卖者构成市场的主体。而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由于需求和供给的波动,由于生产费用和交换价值之间的不相适应,需求和供给只是暂时地相适应,而紧接着暂时的相适应又开始波动和不相适应。”瑏瑦换句话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供给与需求并不总是能完全一致,供需之间的不一致和波动是经常存在的。(2)供求与价格的互动与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就是供给与需求相互协调作用的过程。“如果求过于供,价格就会上涨,因而就会刺激供应;只要市场上供应一增加,价格又会下跌,而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会急剧下降,因而需求又增加。情况总是这样;从未有过健全的状态,总是兴奋和消沉相更迭(这种更迭排斥一切进步),永无止境地摇摆不定。”瑏瑧正是在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相互调节、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在不断的波动中大体地维持着平衡。(3)竞争、供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商品价格通过竞争时而高于商品的价值,时而低于商品的价值,但竞争不断地使这种不等和差额趋向消失,同样又不断地把它们再生产出来。商品价格的运动是以竞争为中介的运动,它是大量生产者在一定的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的调节者,正是这种运动引起了各个个别生产部门内生产者的不断地流出和流入———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和供给的规律,这一规律一方面决定着价格,另一方面又要由价格来决定。”

4.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国家或政府的作用,这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实属难得。第一,国家或政府作用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利益分化使得国家或政府的作用成为必要。“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瑏瑩第二,强调国家或政府的职能是一个动态过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或国家的职能有扩大的趋势,主要体现为公共支出的膨胀和公共部门的强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同现代社会比起来,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会极为显著地缩减,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日益减少,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会显著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第三,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必须与经济发展保持同向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瑐瑠第四,政府的行为方式有好坏之分。“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状况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来执行这一任务;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

(二)关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述

1.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必要的历史前提,又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大部分产品不是作为商品来生产,没有成为商品。产品转化为商品只不过发生在个别地方、个别生产部门。但“一定范围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从而商业的一定发展程度,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起点”瑐瑢。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先于资本主义而存在,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但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普遍的形式;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才成为产品的一般形式。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要使资本能够形成并且能够支配生产,需要商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才表现为生产的标准的、占统治地位的性质。”瑐瑣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是自然经济占优势,“自然经济在任何一种依附农制(包括农奴制)的基础上,都占优势,在带有或多或少原始性的公社(不管是否掺杂着依附农制关系或奴隶制关系)的基础上,更是占优势”瑐瑤。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普遍化的商品生产。“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生产的普遍形式。”瑐瑥在普遍化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是财富的绝对社会形式,“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增大”瑐瑦。货币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为它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第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发达的交换经济。在货币关系中,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事实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相互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但是,只有在那些不考虑个人相互接触的条件即不考虑生存条件的人看来,各个人才显得是这样。瑐瑧只有在资本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才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才触及产品的实质本身;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是最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即为自己使用的生产完全消失;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生产才获得充分的发展。第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划时代的剥削方式。“商品生产的每一种经营都同时成为剥削劳动力的经营;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

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的同时,着重阐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后果。第一,偶然性和盲目性。“随着商品生产,即不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的生产的出现,产品必然易手。生产者在交换的时候交出自己的产品;他不再知道产品的结局将会怎样。当货币以及随货币而来的商人作为中间人生产者之间的时候,交换过程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产品的最终命运就变得更加不确定了。……产品和生产都任凭偶然性来摆布了。”瑐瑩但是,“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商品生产的这些经济规律,随这个生产形式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总的说来,整个文明期都处在这些规律的支配之下。直到今天,产品仍然支配着生产者;直到今天,社会的全部生产仍然不是由共同制定的计划,而是由盲目的规律来调节,这些盲目的规律,以自发的威力,最后在周期性商业危机的风暴中显示着自己的作用”瑑瑠。第二,滞后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理智总是在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的紊乱。价值规律“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瑑瑡。第三,不确定性。商品生产者每个人都单独进行生产管理,谁也不能准确知道市场上需要多少产品和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数量可能不符合市场上的需要是很自然的。正如恩格斯所形容的:由竞争关系所造成的价格永远摇摆不定的状况,使商业丧失了道德的最后一点痕迹。在这个漩涡中……每个人都必然会成为投机家,就是说,都企图不劳而获,损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机发财。马克思也指出,是流通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使得市场交换活动缺乏预见性,市场主体之间的买卖关系,也只有通过现实交换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或使用价值时才算确定。第四,不和谐性。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和谐的,马克思指出,“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瑑瑢。第五,不平等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的分配是根据各要素的贡献,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实现的。从形式上看,资本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劳动力得到工资、企业家得到利润,一切都显得那么“公平”,然而,“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买卖过程实质上就是借助等价交换形式进行的劳资之间的利益分配过程。

(三)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关系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市场经济发展前途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和自身限制的阐释,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将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并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1.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是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共产主义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会有共产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由大工业带来的后果,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由于随之而来的不可遏止的竞争,是由于目前已经完全成为世界市场危机的那种日趋严重和日益普遍的商业危机……”

2.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础。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瑑瑤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瑑瑥。

3.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的解放的物质条件。人的解放是一种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历史活动。“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注:手稿残缺。———编者注)”瑑瑦可见,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将被消除,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仍存在受到限制的市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市场经济将不复存在,“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瑑瑧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仍存在市场经济。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对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显然,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瑑瑨。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描述了一个事实上还继续存在的交换制度,仍然存在受到限制的货币形式和受到限制的市场,它们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继续发挥作用。只有最终达到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阶段,市场才会最终消失。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基础上,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的演进和成熟必将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不公正、不公平、不稳定和不平衡,这样的状态对无产阶级、对大多数的劳动者是极其不利的。为了克服这样的不利,马克思认为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未来的社会,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政府替代市场可能是一种好的选择。当然,这种替代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市场经济理论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阐释不是现成的教条,它向我们提供的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为国家、为人民”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发展市场经济,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市场的存在,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支配市场,为谁的利益服务。第二,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旨在利用市场这样一种手段或方式,动员一切组织和力量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依靠人民力量、尊重人民创造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宗旨。第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打拼,必须维护国家的利益,保护本国相对弱势的民族产业和金融体系,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一切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制止。

2.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的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第一,市场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关系和政治体系施加影响,社会主义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把经济上的繁荣与政治上的公平和正义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造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第三,社会主义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最终支配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第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反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对人类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共产党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理解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第一,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两种组织要素和制度要素,是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割裂开的。第二,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干预是一个相互补充和不可替代的关系。政府调节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而不是代替市场,是为了促进竞争而不是遏制竞争。即使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政策的实质从来就不是自由放任。而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现政府替代市场的假设,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在这些条件具备之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第三,政府作用必须和市场经济发展保持同向性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政府替代市场,就是改变市场经济的性质,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机制就会遭到破坏,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将不能发挥出来。对于正在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如果借口政府调节的必要性,而采取政府替代市场的政策,其结果将是:一方面不能建立起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不能得到改革所期望获得的市场的优越性,这有悖于改革的初衷。

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推动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后,许多人用市场原教旨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再告诫我们:第一,不要从原则或理论出发而要从社会事实出发去看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历史上市场经济不发达、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后发国家来讲,社会问题纵横交错,多阶复合性特征比较明显,用某个单一理论框架不足以把握现实问题,尤其是把握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问题。第二,对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度”或“边界”确定的问题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素有“大市场、小政府”或“小市场、大政府”或“小政府、大社会”等之争。当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不能不研究以斯密为代表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论,也不能不研究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不能不向西方学习,但我们不能仅用这两种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市场经济,更不能用这两种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第三,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转轨的实际出发,运用复合的、多维的、跨学科的视野(如果要选择的话,新政治经济学视野更有利于诠释中国的现实问题)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创立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提高中国人对市场经济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范文6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几次飞跃。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又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和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其他很多方面,苏联都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可行的大论战。苏联模式在一开始促使苏联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剧变之后,西方一些左翼学者仍纷纷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使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备。

兼容论。20世纪30年代,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其著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中,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小型企业和农业可以保留私有制;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是兼容的;论证了计划和市场可以并存,打破了计划与市场相对立的观点;论证了效率与平等的一致性。“兰格模式”标志着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

联姻论。这一模式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主张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时期,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美国也获得重大突破,美国的格雷戈里等学者认为:“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本身都不具有区分社会性质的属性,既不为资本主义所特有,也不为社会主义所独具,它们都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尽管资本主义同市场不可分离,但是把市场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剥离开来是极为可能做到的。”①这就是说,市场并非天然是与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市场也完全可以与社会主义联姻。

主导论。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主张在复杂的工业社会体系中,如果采纳社会主义的目标,交易机制的主导形式就应该让位于市场,计划只是补充性的机制,这就突破了市场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在计划和市场二元机制上徘徊不前的局面,从而确立了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核心地位。

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剧变以来,市场社会主义受到广泛关注并形成了研究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建构起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们是在对原苏联和东欧剧变的反思和对现行资本主义不平等、不合理制度的不满的反思中初步建构起来的。他们围绕效率、平等和民主三大目标,从政治民主、经济效率、公平分配、工人管理、技术革新、环境保护等要求出发,将论证范围扩大到了与市场密切联系的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

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启示

所有制结构方面。不同的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公有制的理解不同,有的把公有制说成是社会所有制,有的把公有制说成为各个企业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集体所有制,还有的把公有制说成是全民的所有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市场社会主义在对待公有制问题上,为了突出市场的效率作用与激励作用,有逐渐淡化和否定公有制的趋势。

中国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还是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都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当然,我们并不是盲目坚持以前的“一大二公三纯”的僵化模式,而是在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市场和社会主义如何结合”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我国现在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国情出发,在如何实现市场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以及结合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大胆的理论创新,并取得了实质性和突破性进展。自党的十五大开始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两权合一,还是两权分离。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所有权;第二层占有权;第三层使用权;第四层经营权。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我们都可以采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多项具体制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依据这一原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党的十二大还仅仅提“个体经济(注意:不包括私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到党十三大就把范围从个体经济扩大到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地位也由“必要的补充”上升到“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从方针、政策层面上升到基本制度高度,而且载入了我国的宪法。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说明非公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个都是”的提出,使非公有制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不仅不再从意识形态领域区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也从理论上保障了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样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公平使用社会资源。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方面。虽然国外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市场社会主义以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为标杆,认为它“既不同于美国的‘市场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原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③,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体制,一方面,市场社会主义虽然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因为它是造成两极分化现实,但却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它虽然否定了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因为它是造成低效率的现实,但却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公平价值观,从而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两大理论创新:一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此前提下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特别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对于新形势下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收入分配在任何国家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的,我们要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切实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之初,为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效率低的局面,我们优先强调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党的十六大之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据资料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顶峰0.491,即使近几年逐步下行,2012年还是达到0.474。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还是处于较高水平,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已接近或超过4∶1。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把注重公平的领域从再分配扩展到初次分配,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而十则进一步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我们看到,我们党对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公平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经上升到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平等。

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市场是市场社会主义的运作基础,,但仅仅有市场调节是万万不能的。市场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首次提出了“有调节的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完全由自由的市场机制调节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机制自身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因而有必要对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以避免其消极作用。”⑤市场社会主义的这种宏观调控理论, 对我们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能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在对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在计划为主还是市场为主上一直存在争论,一直到党十四大才不再羞羞答答拘泥于“这个为主,还是那个为辅”,而是直接提出,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立了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此后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政策层面加以确认,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此后市场发挥作用的广度进一步延伸;十又提出,“要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发挥作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从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其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全新表述格外引人注目,为全社会多个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指明了方向,突破了藩篱,将会进一步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步伐,将生产要素改革引入更深的层次,加快实现现代化步伐。特别是人口这一生产要素,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逐年减少,单靠人口的规模驱动力来拉动经济的动力已经减弱。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将市场地位从“基础性作用”拔高到“决定性作用”,凸显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和力度,也同“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相契合。

当然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这就需要“有形之手”―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任市场单一发挥作用,也不是将市场严控在政府调控下,而是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无形之手”揭示出来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一样,“有形之手”所体现的是市场经济规则,规则是人为制订的。正因为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决定其必将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弥补市场缺陷,保障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转;反之则是过多地干预市场运行,成为市场运行的障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最大作用。

现在单靠刺激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了,因为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已经明显递减。我们既要通过宏观调控化解产能过剩,更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探索新的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各自的优点和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要让市场真正在社会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建立有效的权力下放机制,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结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前途感到迷茫,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趁火打劫,鼓吹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好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包括西方国家一些左翼学者对此予以了有力的回击,市场社会主义便是其中的流派之一。美国著名的左翼经济学家罗默认为,苏联的失败不应归因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应归因于苏联取消了市场,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还有很多左翼学者也认为,模式的失败并不能从另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模式就是完美无缺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好的。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市场社会主义对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模式,力图用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指导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从而使市场社会主义变为现实。但不可否认,市场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也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可行的途径、方法和主体。

笔者认为,由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爆发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延续至今的欧债危机并由此导致的社会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美国至今还没从危机中走出来,这说明美国的发展模式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发展模式。相反伴随着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衰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国发展模式,无论是从历史比较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作者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汪平:“‘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及对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思茅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第59页。

②《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2日。

③⑤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1 页,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