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工作论文范例6篇

服务工作论文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1

为加强图书馆文印室的管理,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本着高效、节约、合理、规范的原则,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搞好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

一、树立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意识

文印室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组织性、纪律性,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校工作服务的意识,热情待人,礼貌服务。文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学校教学的试卷印刷、资料的印刷,以及为全校师生提供复印、打印和装订等服务。为了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学校的文印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文印室内部错时上班,对外延长服务时间。由于高校图书馆周末开放,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有时需要即时复印;周末还有MBA、工程硕士等上课的学生,因此文印室周末也为广大师生开放,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与教学有关的文印工作,主要为试卷印刷。文印室承担了本科、研究生、网络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各种试卷印刷工作。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间相同或相近,因此考试阶段的文印工作量大,任务急,文印室在此阶段增派人员,加班加点,按轻重缓急、先后安排印制,考试试卷一般提前一周预约,按约定时间领取。工作人员经常要加班到凌晨,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文印任务。碰到特殊情况,采取人性化管理,比如有教师由于出差导致在开考前一天试卷样稿才送达,文印室的工作人员就连夜加班印刷装订。此外,文印室还要协助教务处做好试卷归档工作,对试卷进行整理、装订、归档。

除试卷印刷工作外,各个层次的论文的复印任务也很艰巨。学校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本科论文(包括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工作量不小。在这项工作中,文印室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设计出博士、硕士文和本科论文等不同的封面,为学校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添砖加瓦。同时,对论文中的特殊要求采取特殊的排版和装订技术,确保文件、材料的印制质量。比如,博士论文色照片的印制,文印室通过反复调试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印件做到了规范、美观、整齐和大方。

在高校教师申报基金项目等期间,往往有教师急需文稿。为此,文印室特地留出一台机器,帮助教师当场改稿、排版、印制,使教师焦急而来,满意而归。

二、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文印管理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服务规范、管理规范。文印室根据工作制定了职责要求,同时告知师生文印流程,使得文印工作规范有序。

文印室针对不同的文印任务,设计了不同的文印流程。比如,对于部门试卷、资料的印制,为使印制试卷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试卷或者量大的资料采取提前预约制度,印制试卷、资料由教务处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填写《资料文印审批单》,并对费用进行核算、认可,试卷印制完成后,由主考老师进行清点整理。对于个人资料复印、打印,到图书馆文印室进行登记交费后即时打印或复印。特急文稿一般随时安排印制完成,加急文稿一般当天印制完成。

文印室根据工作制定了职责要求,要求工作人员对来人热情、礼貌,对来人提出的疑问要认真、耐心解释。对文印任务不得随意推诿、拖延,要确保时效。打印、复印文件后,须在登记薄上登记,写明打印内容、张数,经办人必须签字。

文印室除了承担学校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印刷工作,还承担了高校保送生、自主招生等选拔考试的试卷印刷工作,因此只有做好保密措施,才能保证学校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保证高校的阳光招生。所以,印刷此类试卷时,纪检人员在印刷现场共同参与,试卷印制完成当场封装并销毁试卷样张。此外,文印室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试卷或打印资料的内容。试卷印刷中,非文印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文印室。

三、开源节流,勤俭办学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的方针,文印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复印、胶印等印刷方式,在保证使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纸张的型号,注意节约和降低成本。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网络读者服务

当今社会,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人们正迈向有序的信息空间,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新领域---数字化图书馆时代。这时图书馆的外部信息环境及内部机制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这一转变中,如何认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有效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是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读者服务方式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读者,是构成图书馆的要素之一,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可以认为,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为读者服务。但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仍以传统的借阅服务为主,信息资源也多以印刷型出版物为主,文献加工处理的周期较长,容易老化。另外,图书馆传统的内向型服务与封闭式管理模式也造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仍然较为严重,致使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种传统体制下的运作方式与现代网络信息的简便、快捷显然不相适应。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已不再限于单纯利用书目信息获取所需文献的线索和原文,而是要求图书馆能够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且时效性要高。而且,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各种各样信息服务机构,如各种网络公司、电脑中心等,这些都成为图书馆的有力竞争者。可见,在数字时代,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数字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征

1、服务层次不断提高,形势多样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传统单一的借还、阅览、简单的咨询服务已满足不了读者需求。随着大批联机数据库的问世,电子出版物的不断增加和图书馆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数字转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也将逐步由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方向拓展,通过馆内电子出版物、数字化馆藏的利用,图书馆可以更加便捷地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服务。

2、服务方式不断转变,手段自动化。

传统的读者服务方式主要是被动地等待读者,服务的重点建立在馆藏基础上的借借还还,服务时间和服务空间有限。数字化图书馆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下,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将在继续保持一般借阅和咨询工作的同时,向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电子信息咨询服务方向转移,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点击图书馆网页得到所需服务。馆藏文献信息逐步实现电子化、数字化,检索方式也由传统手工检索发展为更加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

3、高度重视读者需求,服务主动化。

传统图书馆带有很强的“藏书楼”特征,进入数字时代,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读者需求,把为读者服务放到首要位置,认真开展读者需求调查,各项工作的开展以读者需求为依托,重心放到“需与用”上,充分体现图书馆的目的性、能动性。在网络资源利用和信息整合、检索等方面向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导引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帮助读者了解数据库的结构、检索界面,帮助读者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帮助读者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复杂主题查询等,为读者提供积极主动的服务。

三、数字时代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步伐。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经费匮乏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支持或其他渠道筹集资金。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除了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激发起产业界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投入热情。做为图书馆领导及工作人员要增强对数字图书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数字图书馆的宣传,争取走多方合作的路子,加大资金投入。

2、加强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开发特色数据库。

丰富的数字化文献信息是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建设现代化图书馆首先要加快文献信息的数字化进程。一方面,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点、设备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实现馆藏文献数字化,实现网上存储、读取。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应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以满足读者对电子文献越来越大的需求量。

首先,可以划分读者类型、分析读者需求,然后定期将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地编制成精细、有序的信息产品,编制成各种类型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文献索引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从而逐步开发出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数据库,以最快、最新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3、加强网络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综合能力。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牢固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把自己置身于全球信息网络之中,同时发挥图书馆界的整体优势,建立资源共享体系。并可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网上信息跟踪、调研、论证、收集,加工成专业性强、服务层次高的专题数据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提供阅读及科研等服务。

4、全面提高馆员素质及能力,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一名素质优良的图书馆工作者,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应以自身的素质吸引读者,缩短与读者的心理差距,赢得读者的敬重和信赖。在数字时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图书馆理论在不断创新,许多新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服务手段日益先进,图书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甚至制约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所以,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员,首先要尽快提高文献信息管理能力。其次,熟练掌握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包括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主要硬件构造和操作方法,成为管理、检索、分析、组织和提供读者服务的合格技术人员。再次,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检索外文资料及提供外文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进入数字时代,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读者服务工作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读者需求,及时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保证数字时代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3

1.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广大社区统战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立足基础工作,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社区范围内统战成员数据库,并分门别类、建档立簿,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夯实了统战基础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社区统战工作还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统战对象的构成状况和变动情况,实时动态更新统战对象资源数据库,实现了社区统战资源底数清、情况明、工作实,为更好地服务社区管理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绝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把社区统战工作与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创建和谐社区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社区统战工作有效融入社会管理创新。大部分社区着眼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社区统战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学习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等工作机制,形成了领导带动、社区联动的社区统战工作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统战工作。有的社区还广泛开展社区党员会、居民代表会、统战成员联谊组织、信教骨干群众座谈会等多种“同心”活动,畅通联系渠道,倾听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把社区统战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轨道。

3.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各社区在充分整合社区党政资源、统战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用社会化的理念积极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统战工作全面融入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广大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各方面资源,采取结对、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场地、设施、器械等资源条件,形成共享共创工作合力,促进了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大部分社区都积极开展“双向服务”,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医疗服务、法律咨询、便民服务等活动,调动社区统战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同时,通过依托社区优势,把秧歌队、腰鼓队等文体活动作为联系统战成员的阵地和桥梁,吸引广大统战对象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营造了社区统战成员、居民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管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1.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虽然社区统战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但有的社区统战组织网络仍不健全,有的社区统战工作队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区统战委员身兼数职,负责多项工作,往往疲于应付,开展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精力不够,社区统战干部更是严重不足。

2.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载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区统战工作活动载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社区统战工作载体不同程度地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有的社区没有统战成员活动场所,甚至有的社区统战成员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活动。

3.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虽然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多,但在更好地融入社区管理创新、更好服务社区管理等工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4.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虽然各社区在创新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上,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但社区统战活动平台不够宽阔,统战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活动不多,影响力不大,甚至有的统战成员常年不参加社会管理活动。

三、关于深化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创新组织网络,工作载体、体制机制、活动平台,从根本上化解统战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瓶颈,更好地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创新组织网络,努力扩大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影响力。社区统战工作是一项对象广泛、社会性强的工作,必须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上完善纵横交织、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统战工作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完善社区统战工作组织体系,社区、楼宇层层健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充实人员力量,统筹协调统战进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社区统战网格化管理,在一个或几个相邻楼区形成的网格中,按照有队伍、有场所、有制度、有牌子、有办公设施要求,设立网格统战工作室,配备专兼职统战干部,广泛设立统战沙龙、统战之家、统战工作室,组建统战信息员、统情快递员,加强网格单元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浓厚的社区统战氛围。积极搭建社区统战成员联系平台,通过建立“统战快递站”、成立社区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共建社区联谊小组等形式,实时全面掌握社区统战成员情况,提高社区统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统战成员“建一策”直通车,通过在网站上公布征求意见信箱、编印“献一策”活动简报等方式,及时反映统战成员意见诉求,最大限度地畅通统战服务社区管理渠道,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

2.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载体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统战工作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建设统战成员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不断拓展社区统战工作阵地,更好地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定期联系党外代表人士的交友谈心制度,搭建社区统战成员之家、少数民族之家、社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席会等社区统战工作阵地,紧密联系各方面统战代表人士,通报情况,增进交流,把统战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中来。探索完善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成员创业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阵地建设,为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造完善的工作载体,更好地发挥统战成员服务社区管理工作。

3.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升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信力。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区统战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必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筑牢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积极建立健全社区统战委员(干部)职责及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党政有关部门统战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处理突发机制和统战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关制度,有效推进社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联席评价进出机制,采取上级评议、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等予以评价考核,建立客观公正、重点突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违法违纪一票否决和综合评价末位淘汰的方法,对党外代表人士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代表性和纯洁性。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4

当前网络的使用已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互联网已成为工作的重要要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机关党建工作,我们在党建工作中必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进一步拓展党建手段,以更好地服务机关党建工作。

一、网络党建工作是适应新形势机关党建工作的需要。

所谓“网络党建”,是新时期党建实践领域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党建在信息传播、信息沟通等领域所进行的一种创新、拓展和延伸,目的是将这一现代化的工具引入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以推进党的建设。在机关工作中,公文流转、信息沟通、资料查询等都离不开网络。工作手段的网络化改变了工作方式。随着网络生活习惯的形成,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集体读书看报开会等政治学习式的组织生活方式已渐现落后,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针对新的情况,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工作生活的变化,与时俱进的改进机关党建工作,是当前机关党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机关中开展“网络党建”,将现代网络技术导入机关党建工作,是在承继传统党建有效经验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发展融合的接口。“网络党建”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机关党建新模式,是机关党建工作现代化的创新。开展机关“网络党建”不仅是手段和方式创新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给传统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它为机关党建工作拓展一块新阵地,为机关党建开掘一条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渠道,为提高机关党建工作开创出一个富有生机的新天地。

机关网络党建作为党建工作全新的领域,如何利用网络,开展网络党建,是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全国各地都相继开设了党建工作的相关主页和网站,内容涵盖组织、宣传、纪检和党史等整个党建工作,融党史文献、党建理论研讨与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等一体的专业党建网站,为广大党务工作者和党员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党建信息、交流党建工作经验、研讨党建理论的载体。这些网站开通后,累计访问量均发展迅速,充分表明了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人们对党建网的关注,标志着各级党组织将网络技术导入党建工作领域已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是,这主要作为社会面上的党建网站,在机关党建工作中如何发挥网络的作用,还略显苍白。针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探索在机关工作中利用网络阵地,使之成为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开创机关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二、网络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机关网络党建工作应根据不同单位的现实条件和需要因地制宜开展。一般一个机关单位部门,要专门开设面向机关内部的党建网站和主页条件还不具备,但许多单位都开设了机关内部局域网,作为机关内部信息传递、网络交流的平台。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利用机关单位现有的机关内部局域网这个平台,开展网络党建工作,这既充分利用了资源,也提高了网络党建的影响力。在机关内部局域网内,既可以进行机关内部办公的使用,又可以开辟机关党建工作的平台,服务机关党建工作。

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充分利用机关局域网探索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促进了机关党建工作。在机关局域网内开展党建,一是发挥办公管理功能。通过网络及时信息通知,督促提醒及时完成各项工作。党组织在机关局域网内开设通知专栏,机关党建工作通知、工作安排等及时在通知专栏告知。二是开展党务公开。在局域网上开设局务(党务)公开专栏,借助局域网推进党务公开,有利于提高公开时效,拓展公开内容,优化公开形式,降低办公成本,以更好地满足机关党员干部了解党务的迫切要求,并为党员评判党务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三是信息交流功能。机关内各处室有不同的业务职能,且工作量大,党员忙于各自的事务性工作,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特别是政治思想交流少,通过局域网可以及时将上级方针政策,机关重大工作决策进行传播。在局域网上开设机关处室的教育文件、最新图片新闻等栏目。各支部、各处室工作情况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力决定领导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通过网络使机关干部能够了解把握大政方针,帮助指导业务工作的方向。四是学习宣传功能。建设网上机关文化阵地,在网上开设专栏,把机关党员干部优秀的文化作品上网,使人们在欣赏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与灌输,有深度的政论文章,引导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教育局局域网内开设了机关摄影之窗、党建活动、创先争优、学习园地、每日一读等栏目,此外还配合不同时期的重大任务配合开设不同的栏目,如建党90周年活动、做文明人、创文明城、身边的感动等专栏。“网络党建”成为教育局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今后进一步发展网络党建的思考

      在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中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在机关中还刚刚起步,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很不完善,需要在发展中探索和改进,以进一步推进机关网络党建工作的发展。机关网络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网站内容还不很丰富,形式还比较单一。机关网络党建由于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内容上还多是有关机关党建日常的工作,主要是通知,推荐文章等,二是多向互动功能没有建立。当前网络的互动功能作用日显重要,网络党建要考虑如何实现畅通上下互动,拓展横向互动,增进内外互动,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党建的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以更好地化解不利因素,增长有利因素,增强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为此,在今后机关网络党建工作中,要重视把握几项工作。一是科学设置栏目,不断提升机关党建网络水平。栏目要能全面反映机关党建工作新动向,为中心工作造势。要大胆借鉴各类党建网的先进经验,探索网络党建栏目的设置,增设系列新栏目,充实网站内容。要想方设法,使所设置的栏目成为党员干部们喜爱浏览的栏目。二是充实网站内容。网络党建的内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之建成网上意识形态阵地。要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经典著作、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文献资料上网,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理论思想武器。建立网上党建理论研讨阵地,引导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要结合单位业务工作,及时和行业内的最新政策、理论和先进经验,为业务工作提供参考。三是发挥互动功能,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在我国现有国情党情条件下,要提高党员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以“网络党建”为代表的新形式有着互动、隐私、不受时空限制的独特优势,在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进程中,能够发挥出传统党建手段所不具备的作用,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单边灌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变。如通过 “网上咨询”、“网上调查”和“网上征求意见”等活动,引导党员群众利用电子邮件、QQ、飞信和网上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建议,党组织可以随时掌握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并针对党员的思想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引导他们增强党员意识,发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效应,从而在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党员之间建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四是重视形式的创新。上网的党建内容应该是严肃的,而其形式应该是活泼的,新颖的,要做到图文并茂、语言活泼。现在许多年轻党员大都思想活跃、喜欢面对网上的新奇,如果网站还采用平常党建工作中论述式的方式,将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浏览。只有保证内容的吸引力,才能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喜闻乐见,大家才能较快地认可网络党建教育的新形式。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信息服务

民族院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单位,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立足于民族院校的科研信息服务。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民族院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因特网的全面普及要求图书馆在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还是停留在传统基础性信息服务方式上。在信息服务方式上,要求从单一纸张型文献的简单借阅向以多媒体为基础、以电子媒介为重点、以网络应用为中心、以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进行转变。在信息服务内容上,要求要向以知识服务为特点的新型信息服务进行转化。图书馆只有不断地深化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不仅要进行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加工、组织,还要重视利于服务对象知识的需求和应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高校社会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

一、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突出民族特色,配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体现民族高校图书馆所特有的风格,满足少数民族专家学者与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特殊读者群的特殊需求,这是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在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时代性、多元性、可塑性等鲜明的特征,成为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灵魂。图书馆文化建设对民族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具有差异性特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在当代高校图书馆发展中应当充分重视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使得图书馆文化建设愈加成熟。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的系统工程。根据以上所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民族高校图书馆应围绕以下3各方面做好自身的文化建设,突出民族特色,切实提高读者满意度,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图书馆应有的贡献。

二、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在上世纪末,大多数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是依赖纸张出版物为主的文献信息服务,光盘网络虽然得以应用,但数量有限而且收费昂贵,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信息获取方式。但现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大幅增加、馆藏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数字信息服务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采用。这种数字信息最大的特点是一旦形成,检索相对于传统查阅方式更方便、快捷,且能进一步对数字资源进行加工,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表现,无论信息的载体、还是表达方式都量多样化。这解决了图书馆对信息组织、传递功能等技术性困难,从根本上改善了广大读者对信息量的需要。图书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虽然实现了广泛的图书信息共享,但随之而来的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馆藏传统作品数字化中的知识产权,其主要是指“复制权”。2.数据库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其主要关系到“选材和编排上的独创性”。3.信息检索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其主要看是否“以联机形式套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专有数据库,并用于有偿服务”。4.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5.编译报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6.视听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会产生大量的侵权行为,所在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规范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图书馆仅仅提供一般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是不够全面的,以文献信息线索为服务主攻方向的做法并不能完全发挥现代图书馆应有的功能。作为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支持民族院校的科研人员进行知识应用和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帮助用户在网上海量信息识别所需的信息。由于专业性的限制,图书馆员自身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可以以图书馆为知识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学术研究中心,所集聚的民族学研究人才所产生的民族学研究氛围。二是可以组织、利用民族院校现有的专家队伍服务于可能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对象。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除了一般性学科院所以外,其中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4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设有西北藏学研究所、西蒙古文化研究所、动物生产研究所、维吾尔语言文化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11个系所合一的研究所。这些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单位,聚集了一大批研究人才。图书馆完全可以组织其中的一些科研人员服务于广大读者群,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有民族特色的信息检索服务指导,从而做到信息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及知识化。

三、民族高校图书馆促进民族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民族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以及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课堂所学知识提供了文献资源保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培养兴趣、激发灵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可通过开展读书月、读书征文、优秀图书推荐、新书通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利用各种优质文化知识资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科学利用图书馆的方法,提高其专业修养,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业质量和专业技能。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优劣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民族高校图书馆在发挥其教育职能的同时,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生态持续良性发展方面同样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少数民族文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对于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不对少数民族文化文献加以科学地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文献就会遗失。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一切文化遗产的记录、载体,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抢救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为民族地区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充分发挥民族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同时,应兼顾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收集和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民族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内核,在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图书馆人,我们要紧紧把握时展的脉搏,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工作中体味人文关怀、实践人文关怀,使广大师生能够有目共睹,切身感受,为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让人文精神为图书馆事业增添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凌云、徐东明 论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与职能发挥 2012.4 现代情报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6

一、卫生服务市场与卫生服务产品

卫生服务市场是指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原则,在卫生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相交换的关系总和。在商品经济社会,卫生服务市场是商品或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卫生服务的供给者包括各类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机构,如医院、诊所、制药厂和药房、预防保健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康复机构、护理机构等以及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而卫生服务的需求者指各类病人和健康者,他们是卫生服务的消费者。因此,卫生服务市场的涵义可以具体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服务产品交换的时空概念,即一定的时间和地域;二是卫生服务产品的交换活动;三是卫生服务市场与整个市场体系密切关联,是许多交换关系的总和。

(一)卫生服务市场类型

一般来看,卫生服务市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卫生服务市场包括卫生服务筹资市场、卫生服务市场和卫生服务要素市场。这三个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卫生服务市场是核心,卫生筹资市场是前提,卫生服务要素市场是基础。通常又把卫生服务筹资市场和要素市场称为卫生服务的相关市场。

卫生服务筹资市场在我国尚在逐渐培育和完善中。除政府卫生支出外,社会卫生支出、民居卫生支出和人寿等商业医疗保险等构成了目前我国卫生服务筹资的主要方面。其中,健康保险市场应是卫生服务筹资市场的主体。通过卫生服务筹资市场筹集的资金只有转入卫生服务要素市场才能发挥作用。

卫生服务要素市场即卫生服务投入市场,主要包括卫生人力市场、资本市场、药品市场、材料市场和仪器设备市场。通常意义上讲的卫生服务市场即狭义卫生服务市场,主要包括预防服务、保健服务、康复服务和医疗服务等市场。

(二)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首先,卫生服务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必然具有—般商品市场的共性。从市场构成要素看,卫生服务市场具备一般商品市场的五大要素:存在市场交换的场所或区域;有供给者和需求者:有交换的商品或服务;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商品或服务具有价格。从市场主体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卫生改革的深入,卫生服务供给机构的独立性即经营自不断加强,同时与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的市场关系不断紧密,从而逐渐形成了市场主体地位。从市场机制的作用看,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同样发挥着作用,如价格机制对各类卫生服务机构具有调整服务项目和经营规模的作用;竞争机制对促进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和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具有很大功效;供求机制伴随竞争,通过价格发挥市场调节等作用。

其次,由于卫生服务供求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供需的特点,使卫生服务市场具有特殊性。就卫生服务需求而言,卫生服务需求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而:一是消费者卫生服务信息的不完全和需求的被动性。一方面消费者很难像消费其他商品那样,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数量和种类事先作出正确判断,因而带有盲目性、被动性、求。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价格水平也缺乏了解而被动接受。二是卫生服务利用效益的外在性。如对传染病的治疗,不仅接受卫生服务的病人是受益者,而且由于切断了传播途径,根除了传染源,卫生服务利用者以外的人群也由此受益。三是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由于人的生、老、病、伤、残、死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特点,决定了其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四是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因素制约性。由于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卫生服务领域成为政府、社会、个人多方介入的领域,这些介入影响卫生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而不同的支付方式又影响卫生服务的消费行为和需求状况。

就卫生服务供给而言,卫生服务供给是卫生投入与产出的活动与结果,具有明显的五个特点:一是主导性。由于卫生服务信息在供需间不对称,供方拥有足够的信息从而居于主导地位,并以需求者人的身份,决定需求选择,并可能创造需求或诱导需求。二是不确定性。由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突发性、偶然性、随机性以及差异性,从而表现为供给的不确定性。三是同时性。卫生服务的生产或供给过程与需求者的消费过程同时发生,没有时间间隔,从而决定了卫生服务产品的生产既不能提前进行,其产品也不能运输或储存。四是垄断性。由于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卫生服务生产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技术性及其他准入障碍,使卫生服务的供给者具有垄断卫生服务的“特权”地位。五是外部效应。当卫生服务的供给者所提供的卫生服务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供给者未获取相应的补偿时,便产生了卫生服务供给的外部正效应;如果相反,则产生了卫生服务供给的外部负效应,如滥用药物,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利益,又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了疾病负担,而卫生服务的供给者并没有付出相应的补偿。

卫生服务供需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因为任何市场都是由供需两方面构成。从市场机制的角度看,卫生服务市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价格机制存在局限性。由于卫生服务是无形产品,消费者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造成同类卫生服务供给的异质性和不可比性,致使卫生服务的价格不可能依靠充分竞争形成,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基本医疗和急症服务,其价格一般由政府严格控制。第二,供求机制的局限性。由于卫生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和主导性以及医患信息的不对称,卫生服务提供者完全可能存在决定需求、创造需求或诱导需求的现象,使卫生服务供给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不一定直接相关。第三,供给者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经营追求。一些卫生服务的供给虽然是市场活动,也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经营目标,但这种供给行为必须符合科学性以及社会和消费者利益,即便是营利性卫生单位也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选择。

(三)卫生服务产品

卫生服务既是投入也是产出。从健康投资的角度看,卫生服务是促进和保护消费者健康的投入品;从生产供给的角度看,卫生服务是供给者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出。卫生服务产品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无形商品,其生产和消费具有鲜明的时空同一性质。卫生服务产品的分类有多种方式,依据服务功能,人们将卫生服务产品分为预防服务、保健服务、康复服务和医疗服务四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卫生服务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福利产品、混合产品和个人产品四类。卫生服务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非排他性;(2)具有用之不竭的性能;(3)个人没有激励去购买这些产品;(4)当高度覆盖时,免疫也可呈公共产品性质;(5)政府供给责任。许多环境卫生控制措施,如“三废”的处理、灭蚊灭蝇、环境治理等,虽然人人既需要又人人受益,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这类服务付费,都想搭便车,只能由公共提供或资助。所谓福利产品也可谓准公共产品,如计划免疫以及结核病、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不仅接受服务的本人从中受益,而且预防接种后人群的集体免疫力增强,使周围的易感者也得到了保护。这类卫生服务由政府无偿提供疫苗,个人支付注射费用。而部分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或特需卫生服务都属于个人产品。因为这类卫生服务与提高个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不仅应该由个人付费,且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至于部分很难区分是福利产品或个人产品的,都归入混合产品范围。

二、卫生服务市场中政府作用的特点

正由于卫生服务市场具有特殊性,卫生服务领域完全的市场化,必然产生市场失灵,我国20多年的卫生改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卫生服务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健康公平问题。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卫生服务的分配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高收入者由于具有高购买能力而对卫生服务具有高需求、高利用,从而具有高健康水平,并形成高水准的人力资本,由此获得高收入而形成良性循环。对低收入者而言,卫生服务只能是高需要、低需求、低利用,以致低健康,影响生产能力,从而影响收入水平,形成恶性循环。这两种循环导致卫生服务分配的不公平扩大,健康公平问题突出,需要政府公共干预。目前我国城乡卫生服务分配不公从而导致健康差距和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剧,即是明证。二是竞争失灵。由于卫生服务市场存在较高的准入障碍,再加上卫生机构规模经济、医患关系等原因,使医药集团处于垄断地位,从而使卫生机构即便在低质、低效、低量的前提下运作,也能获得超额利润,从而限制了市场作用,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致使市场竞争失灵。如我国目前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80%以上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及其三级医疗机构,不仅使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不断下降,也使社会和个人的疾病负担不断上升,同时,在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效率的前提下,医护集团却成了高收入阶层。三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尽管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显著,个人获益也很大,但在政府缺乏公共支持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远远低于社会需要。如目前我国农村,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共卫生机构在正常运转,还有三分之一的机构正在瓦解,另外三分之一的机构已经瘫痪,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可见一斑。第四,效益的外延性。如环境污染、抗生素的滥用、不良生活方式等容易产生外部负效应,而公共卫生如传染病的防治、预防接种、疾病检疫、卫生监督及基本医疗服务属于效益外溢性活动,如果缺乏政府的公共干预,卫生服务市场难以消除这些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而会使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导致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更加严重。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公共卫生机构私有化,使公共卫生服务要么市场化,要么供给不足,从而使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妇幼疾病大有蔓延扩张之势。为此,政府干预卫生服务市场是提高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的必然要求。但如果政府采取计划型卫生干预方式或体制,往往既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不能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分配。我国传统的计划型卫生体制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卫生服务市场的政府作用既要区别于计划体制下的政府作用,又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政府作用相区别。

(一)与计划体制下的政府作用相区别

在计划体制下,从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实施,到财政预算拨款、信贷规模的调控,从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的布局、调整、资源配置,到卫生服务分配、价格的制定与执行等无不在政府统一的管理当中。政府依靠计划与行政命令完全可以实现对卫生服务的强有力管理与调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卫生改革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确立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之相适应,政府的作用必须转变为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运用卫生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手段等适当干预卫生服务市场,弥补市场不足,引导卫生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卫生服务市场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

1.改善卫生经济环境,创造和维护卫生服务市场环境。首先,政府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卫生规律制定法律、政策、制度、规范等,维护卫生服务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高效的卫生服务市场体系。其次,政府的各项卫生经济政策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为己任,不能参与或干预卫生服务主体的市场经营决策,并承担其经营风险。第三,执行市场维护者、监督者和裁判者职能,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或必要的行政手段,遏制乃至消除卫生服务供给消极行为,如诱导或创造需求、药品回扣、“大处方”等,确保市场的良好运行状态。

2.规划卫生服务市场,保护和利用卫生资源。由于市场机制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一方面政府必须以卫生规划、卫生经济政策等来引导卫生服务市场,避免卫生资源配置的低效、混乱、短期行为以及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的基础性地位,不等于市场机制能完全保护和利用卫生资源,往往会发生两种偏向:一是“不及”,指适应卫生服务市场的卫生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适应卫生服务市场发展的需要,而旧的卫生经济结构依然在起消极作用;二是“过当”,新的卫生经济结构使市场机制成了配置资源的基础机制,同时又出现自由放任局面,如近年来卫生服务市场存在的高、精、尖仪器设备无效竞争,“大处方”、“高价处方”、重复检查、乱办医、药品回扣等。这种卫生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和保护的不充分性,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政府规划来调控。

3.提供公共产品,激励卫生服务供给。一方面,政府要由既“办”又“管”转为专“管”卫生服务,退出竞争性或营利性卫生服务领域,逐步培育卫生服务市场体系,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医格局,激励和释放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确保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产品广泛的可及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二)与国有经济其他部门的政府作用相区别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是不可能的。由于各部门性质及产品差异,只是政府作用的范围、强度及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对于一般的国民经济部门而言,市场具有配置经济资源的基础地位,政府的作用范围较小,如对私人物品的微观经济活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政府不予干预;对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政府调控的作用较大。在宏观经济领域,虽然政府为了国际平衡、结构优化、收入公平、充分就业等进行总量平衡,但这种作用不仅要以市场经济活动为基础,而且在作用形式上要以经济、法律、行政、计划、产业、价格、区域等政策手段来实现宏观目标,并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由于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及卫生服务产品性质,政府对卫生服务市场调控的作用力度较大、范围较广。首先,卫生服务市场供给的产品大部分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公共卫生产品理应由政府规划、组织、实施和供给。其次,由于供方垄断和医患信息不对称,政府必须以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规范供方市场行为,确保基本医疗服务广泛的可及性,实现社会卫生服务公平。再次,政府必须以区域卫生规划等手段,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整卫生服务结构,维护和建立卫生服务市场秩序和体系,实现社会卫生经济目标。最后,就微观卫生活动而言,如改革卫生服务机构等、靠、要、看状态,激励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供方便、价廉、优质、低耗的卫生服务,强化有效有序竞争,实现社会卫生效率。

三、卫生服务市场中的政府职能

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卫生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于实现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和小康社会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卫生改革特别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药分业改革、城乡卫生保障改革的不到位,加上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共支持绝对下降,导致卫生服务领域的市场化,使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地区、阶层差距过大,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与低效性问题突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差,健康差距拉大,影响了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卫生服务观念和体制,本着公平优先、效率兼顾的原则,以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有效结合为途径,努力探索、明确和发挥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应有职能与作用,显得迫切而重要。为此,各级卫生管理部门要实现“三大观念”转变,即从“办”卫生到“管”卫生的转变、从经验管理到依法行政的转变、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依照科学的行政理念,实现从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从无限行政转向有限行政、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才能实现卫生管理职能的转变。

1.制定卫生规划,实现卫生资源合理、有效与公平配置。政府要制订中长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制订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并用法律、经济乃至行政手段加强宏观卫生管理,调控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卫生全行业管理制度。

2.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强化公共卫生供给与管理。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强公共筹资,规范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补助范围和方式,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以公共卫生总购买者角色,加大公共产品和福利产品如疾病控制、卫生监督、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等的供给,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广泛的可及性与公平性;转变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与预警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化。

3,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健康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不同层次种类的健康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只是全国人口的30%左右,广大城乡弱势群体尤其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广大农村居民不享有任何形式的健康保障。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幅减缓,又缺乏集体经济扶持,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甚至达贫困户的50%以上。大部分居民缺乏社会健康保障支持的国家卫生保障制度是不公平的。为此,要加强各级政府的协调、组织与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普及全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以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负担的健康风险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卫生服务市场发展的要求。

4,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健全卫生服务市场体系。依据卫生市场规律,要强化政府市场规制者地位,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引导市场运行,规范市场秩序,辟露市场信息,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与公平的卫生服务市场体系。为此,政府要退出竞争性和营利性卫生服务领域,实现医院分类管理、医药分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变革,促进卫生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5.制定卫生经济政策,调控卫生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各类卫生经济政策,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和弱势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推进健康公平;确定政府卫生补贴的目标人群,实施卫生救助与扶贫;明确对不同类型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助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分配政策,激励卫生服务的低价有效供给;加强学术及团队建设,努力开展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促进卫生服务管理法制化,推进依法卫生行政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秀英.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政府作用的特点[J].卫生经济研究,2002(1)

3.杨敬宇.卫生经济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