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特点范例6篇

生态工程特点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1

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 设计要点 工程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工程安全及功能要求外,还对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要求,逐步实现从传统水利工程向现代水利工程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因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设计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与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脱节问题。许多水利工程都是快建设完成后才开始规划景观设计,这种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并不同步的景观设计不仅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同时设计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景观设计不符合周围环境,缺乏人文情怀。合理的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一些因素,比如,工程项目所处的自然景观、地貌及当地文化,这样才能使人造景观有效的融入周围环境中,突显出其特有的人文情怀。(3)景观设计创新太少。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在创作方面很少推陈出新,相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设计的成果很少具有地方特色。(4)景观设计中考虑单一,只注意到设计而忽略了景观建设的后期维护与管理。

2.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水利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并没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不能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2)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由于专业之间分工不同,生态科技的工作人员和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合作比较少,这样就导致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员缺乏以生态环境的规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意识,也使这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设计并不十分普及。(3)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缺少具体的设计标准及方法。生态系统自身具有很明显的区域及地理位置的差别特点,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方面应该具有区域性及特定性,所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及设计方法很难实现。(4)水利工程的设计中缺少当地的相关详细资料,比如,水文、生态等方面。(5)只注重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却忽略了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生态运转及生态管理。(6)生态设计无法满足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1.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坚持功能优先原则。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景观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

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原则。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坚持合理运用水资源,蓄水是确保工程景观能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现代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节约水资源。

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人工景观的设计,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景观的特点、类型与分布。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融合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2.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工程的安全,争取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者更应该将情感注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情境合一更让人产生共鸣。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员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同时,还要考虑当地工程是否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大家都能接受与认可的项目才能给社会带来持续效益。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核心。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充分考虑景观、生态要求及工程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尽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

三、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点

在水利工程设计开始前,工作人员需要探讨并研究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情况,设计时要处理好工程与周围的自然资源及环境是否协调。设计工作人员不能过渡装饰,要减少视觉污染,同时,设计要创新,改变大众的世俗的审美观标准,让设计更贴近自然。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需结合考虑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并能采用有关生态环境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达到水量和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这在防治水污染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水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水量比较大而且季节性变化特点非常明显,所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需结合考虑生态环境。

将美学研究方式融合到景观工程设计中。水利工程设计时注重将美学研究与景观工程设计融合,这一方法会给水利工程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水利阶段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从注重经济阶段进入到现代生态保护阶段,因此,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做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重视文化底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同样,它也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品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文化时提升城市品味的元素。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对城市的人文风俗及自然文化等特点的深刻了解及感受注入到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小品、景观、绿地及水域的规划与布局时表现出来,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感觉与城市的文化品味相一致。

景观设计是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现代水利工程具有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应看重景观的设计。景观设计时需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即:景观设计需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第二,项目设计注重与当地特点结合,将工程的实用性能与观赏性等因素结合,真正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融合。第三,考虑工程周围的建筑,水利工程设计应与其相协调,并且注重融合当地的文化要素。

四、结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2

关键词:挖掘机结构型式与特征;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的核心及其作用;工程坐标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87-04

一、引述

工地现场的工程建设是对工地现场迎来的新的建设资源(新的国家建设计划资源、待守恒的新物质)进行把握;施工机械及施工方案组织是现有社会生产条件、把握新的物质的“量”守住新的物质、形成质量的量纲结构的组织凝聚力。它们衔接着自然规律演变过程所带来的新的物质,演进着“日常生活的客观资源”。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实现着水土资源进一步更新、水资源进一步回归,为迎接新的物质、新的物质演变的生活(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心作用之资源、即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生活)和新的生命(如实现更新的水―资源、生命有了可能)积极准备。挖掘机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资源,在人―人、人―机械、机械―机械的组织方案中实现着把握新的物质质量的作用。组织实施的施工方案、组织实施的挖掘机,就是对工地现场(被称为工地,是相对于平时的地理资源而言的、具有了新的建设资源的场地)衔接的新的物质(质量)进行把握、守恒式展开、组织,实现挖掘机自身等施工资源进一步演变、完善,实现挖掘机等施工资源所演绎出“日常生活客观资源”进入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演变过程,实现人们逐渐进入自然规律演变过程、进入改造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历程中。挖掘机作业随着施工方案所组织的资源种类不同如技术人员、机械,在不同的建设条件下、不同的结构性量纲的量中演变形式不同,表现为挖掘机不同层次性能的应用,即挖掘机的模糊性能应用(相对于挖掘机的整体性能而言)。

二、具有新的国家建设计划资源的工地现场作用

新的国家建设计划资源赋予了地区或区域地理资源的工程建设新物质(质量)。它是挖掘机作业状态形成的基础。当挖掘机的型号、组织方案与新的物质(质量)合节合拍时,该类挖掘机及其作业为无限属性演绎过程、为挖掘机之点的线性空间演变过程与演变状态形成过程。工程建设新物质(质量)为本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的核作用演变资源(演绎资源),挖掘机为本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的核作用演变资源(演绎资源)。只有这样,该项工程建设才能引起地区或区域生活演绎、挖掘机作业才能演进“日常生活客观资源”进入自然规律演变过程,地区或区域才有回归自然的社会生活过程。

三、不具备工程建设的新物质(质量)时的挖掘机模糊作业状态

不具备工程建设的新物质(质量),就是地区或区域地理资源没有被赋予或没有赋予足够的工程建设新物质(质量)。此时,挖掘机要想作业仍然需要形成作业属性――即针对作业的无限属性状态。它需要由挖掘机演绎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作用演变过程才能实现(它对应着施工过程的自然过程)。挖掘机作业需要完整的作业过程、作业量和完善的作业状态。只有这样,挖掘机模糊作业所实现的状态――模糊概率才有保证,挖掘机的性能才有改善;挖掘机才不至于被磨损(挖掘机质量的流失)。

四、在与技术人员操作作业时的挖掘机模糊作业

与技术人员的操作组织包括二种情形:一是具有工程建设的新的物质(质量)条件下的施工方案组织,一是演绎、演变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作用的资源组织。具有工程建设的新的物质(质量)时,技术人员与挖掘机都具有合节合拍的新的物质(质量)条件,演绎无限属性之演绎过程与演绎状态。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与挖掘机具有合乎作业要求的流水节拍,作业过程、演绎状态都具有可视性条件。不具有工程建设的新的物质(质量)时,技术人员与挖掘机通过自身操作,进入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作用之物质(质量)演绎状态,技术人员与挖掘机各自进入各自的作用位置,在具有演绎、演变生命的环境内演绎自然状态之核作用之物质(质量)运动,演绎人类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演绎活动。技术人员与挖掘机的作业,演绎着技术人员、挖掘机之点(―空间)之线性空间演变状态,它为技术人员、挖掘机的模糊概率(下)的作用。

五、在与机械作业时的挖掘机模糊作业

与机械作业组织时,挖掘机与机械都为维持工地现场、工地现场作业的支撑性资源、关键资源。支撑性、关键资源表现在:当施工机械如挖掘机为经过人类劳动积累,经过工艺组织所得时,它为支撑性资源;当施工机械如挖掘机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制造的时,它为关键资源。支撑性资源支撑、联系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关键资源联系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它联系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改造;就是在已经积累资源的客观世界,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身能够达到的状态)、改造自然,人们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状态改变,通过回归H2O―资源、提升H2O―资源性能保证人们自身状态朝着健康、生存的方向转变。积累(直至脱胎而出的)支撑性资源如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它(们)的作业是与其自身本背对应地区的物质(质量)条件一起演绎,实现挖掘机自身身家与性能的一次更新。合节合拍的作业保证和实现了挖掘机等施工机械作业与日常生活联系,实现了挖掘机等施工机械的施工作业。

关键性资源的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它们是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的核作用物质的演变状态,它们是自然过程所演绎的客观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它们具有机械地维系着地区或区域的自然状态的特征如工程中的工程特征。挖掘机等施工机械的机械维持状态,就是客观资源在自然过程演绎时所实现的模糊度、模糊概率及其作用。

六、挖掘机与技术人员、施工机械匹配的数学描述及其作业物理意义分析

1.线性空间的数学描述。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线性空间可表示为:

x=0,y=0,-∞

x=0,z=0,-∞

y=0,z=0,-∞

在这里,采用X-轴向线性空间上的问题为研究、分析的对象。

2.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构成。

设有两条直线,其方程为:

ax+by=c

ax+by=c (2)

其中a,b,c;a,b,c分别表示基于H2O―基基体的法向直线;ax,by,ax,by表示法向直线与某一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交点,所以上述两方程所示的就是由点连接(通过四则混合运算中加法运算)所连成的线。因为加法运算需要满足时间基础上的空间组织要求,从这一点上讲,由两点(两个交点)连接演变(运算)所示的直线仍然是基于基体(两个交点式点加法运算“体”)的法向线;所以c,c所示的直线既是与起始法向直线a,b;a,b层的直线,也是交点连线所演绎的方程中的直线。

3.模糊度与模糊概率。在挖掘机与技术人员、施工机械组合中,挖掘机作业及作业水平由其作业方程、配套资源作业方程之间的“物理意义上的”平行程度决定。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它表示基于H2O―基基体的法线方向的绝对指导作用,它取决于客观基础坐标系中线性空间的无限属性是否已经具备(在这里认为基于H2O―基基体的法向直线已经具备;因为在有人的生命环境中,已经具备水条件、和法向作用条件,而只有90°角时所对应的线性空间能在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象限角域内得到满足,它能体现线“体”―线“体”垂直,它能体现基于H2O―基(即起始于H2O―基的一个衍生体)、回归H2O―资源环境的由点向体的演变空间)。所以挖掘机与技术人员、施工机械的配套作业时的性能模糊度、作业率模糊度就是上述方程及方程组、方程组的解、上述方程组在平行时的解。

①上述方程组的解(即变挖掘机作业模糊度、模糊概率)为:

x=

y= (3)

因为基础坐标系能够成立,所以上述方程组的解能够以加法运算得到进一步结果(如上所述,加法运算是具有时间的空间条件下的结构性组合);在具有时间的空间条件下进一步继续组织下,方程组的解所表达的挖掘机作业、挖掘机作业状态的模糊度,可以进一步表现为一个含有“模糊”状态的体――模糊概率。

方程组、方程组的解、一个含有“模糊”状态的体,反映了挖掘机从作业前的机身位置、逐渐操作转变、形成新的体及其位置的过程。

②当基于H2O―基基体的法向线a,b;a,b所实现的体―点,实现了物理意义上平行时,方程组的解为:

此时,挖掘机作业所实现的作业、机身作业状态为一个具有起始属性的坐标系;它表示挖掘机作业所实现与维持的现场状态;它为工程的属性坐标系、和局部坐标空间的维持者。此时方程组的解所示的仍然是处于(新一轮)工作准备状态的模糊作业状态,以及其模糊概率。

七、挖掘机现场作业方案及其分析

从上述6.2部分的方程组的解可知:a,a;b,b可以分别为坐标系中X坐标轴、Y坐标轴的标识性量,是方程组的x,y解;方程组的x解为挖掘机所示的时间参数与作业面所示的工艺参数的组合结果,方程组的y解为地区或区域性客观基础(如挖掘机制造工艺与制造过程、状态)与作业面所示的工艺参数的组合结果。

工程中,挖掘机的作业起于起始作业条件:①作业方程组的系数,作业方程组的系数为作业基础具备了物理意义上平行的客观基础时的特征值。挖掘机的作业方程的系数:x的系数为地区或区域生活中制造工艺承起的状态(空间结构特征、一个坐标系的特征值表示如用Z坐标表示二维直角坐标系的特征),y的系数为用时间表示的特征值(如通过工艺参数、空间参数组织所实现的时间参数及其指标,它对应于、节拍于地区生活、生产过程),常数值项为挖掘机在作业时间段内的通过机身操作所实现的工艺参数特征的值(它同于拟建工程的工艺参数特征值,它是挖掘机的工序性作业(工序按时间组织的组织过程及状态))。作业面的特征值与作业面方程的系数:x的系数为地区或区域的工程条件如地面高程,y的系数组织工程实施所承起的周期性时间的特征值(如日、月、年、四年有一个闰年的循环等),常数项为社会过程所积累的地质特征值、特征量(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所形成的含水特征值)和经过准备后的工地现场的道路路线特征值。当作业方案的作业基础是基于H2O―基基体时,作业方案物理意义上的平行为H2O―基基体的法向线之间的物理特征。②挖掘机作业方程组,挖掘机作业是挖掘机通过自身作业能力,对作业面实现的改造与完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状态;它是通过其自身操作所实现的具有时间的“工程的坐标空间”的空间状态改造来实现的。在时间单位1的空间状态及其改造的描述时,单位1的空间描述如上述坐标空间描述(见公式(1)),所以挖掘机作业时的方程组的形式如上述公式(2)。③案例:沪蓉高速公路黄石―黄梅段路基土方挖掘机作业方案,黄石至黄梅高速公路段是沪蓉高速公路上,由黄石市至黄梅县界子墩(接安徽高界高速公路)。区域高程大致四十至一百四十几米起伏。本段高速公路基础于池塘、小河为生产基础的衍生体,所以本路段路基工程应背景于侏罗纪玄武岩、出露新四纪老黄土地质年代,实现路基体背景为高程四十~五十米池塘、小河。在挖掘机制造工艺实现材料,即实现({[(2)1]3}3~5・{[(2)1]3}3~5)3为空间结构体的工艺组织实施结果时,挖掘机适合此种池塘、小河背景衍生体地区的作业机械自身安全要求。此制造工艺如同图1中虚工作3C4的牵涉背景资源的组织实施及其实施状态。它的特征值为该核外电子轨迹所形成的空间的标识,即四十左右。

(图1表示:湖北省武汉地区特征为核心的水土资源演变过程。它表示为长江南北两岸的河流到湖泊、到池塘(背景于农田水系回归时光与光阴演变),演变回归水土资源回归H2O―资源、回归H―元素资源的演变过程、演变状态)

路基土石方开挖方案所实现的基于池塘、小河背景的土方(实施方案)的特征值,在工地现场还影响于开挖方案、运土方案所实现的、基于背景的法向水平,所以取土点及取土方案的特征值为四十~五十之间。路基工程的所实现的背景特征值也是如此,它的取值范围为四十~五十之间。

挖掘机取土作业方案的参数值为:

a,a|=30-50

b,b|=40 (5)

c,c|=30-50

挖掘机取土作业时的作业方程及方程组如上述公式(2)。

地质年代背景侏罗纪、出露第四纪老黄土,给出了本道路工程(路基工程)的基于“纪”的律动、约束,给出了本地区生活年代背景提出的纪律、纪律约束;在积累的背景地质条件逐渐回归H2O―基环境、回归H2O―资源所营造的时间,也只是支撑、维持纪律、纪律约束的资源性条件。它们限制、选择了挖掘机的产地、类型和型号,它们给出了道路工程(如耦合有路基工程)的地区性特征与要求,它们给出了本地区生活的人们的特征与限制性要求。基于人们生活及行为的地区性特征要求与满足,给出和演变着挖掘机作业的模糊特征,给出了挖掘机作业模糊事件的、机械式支撑与维护的概率――模糊概率。黄石―黄梅高速公路段路基工程的土方开挖与运输工程的挖掘机作业的模糊性与点的线性空间演变之关系方程(组)如上述公式(5)、公式(2)所示;其模糊概率如公式(2)、公式(5)所示。

参考文献:

[1]张卫国,权龙,程珩,杨敬.基于真实载荷的挖掘机工作装置瞬态动力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1,(12):144-149.

[2]王冬云,潘双夏,杜潇,管成.基于混合动力技术的液压挖掘机节能方案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1):188-196.

[3]彭晓,周志鸿.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分类与比较[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1,(02):43-46.

[4]杜媛英,金开.挖掘机斗机冲击问题分析与应对[J].煤矿机械,2015,(07):143-144.

Analysis on the Fuzz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Work State of a Excavator with the Linear Space Unit Development

SONG Chun-ji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Transportation,Wuhan,Hubei430063 ,China)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应用初探

生态完整性的含义是保证和支持生态系统平衡、综合适应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一指标,才可以对某一地区的生态体系特征和生态承载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判断建设目标区域生态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的合理性。通过景观生态学,可以对一些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定,获得其最真实的能力,有效获取其实际数据。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主要是将地理学和生物学进行交叉,我国对这一科学的定义是:对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进行空间变化上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研究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核心集中在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2点。景观主要有3个因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的含义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其它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在大小和形状等方面与其他相邻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地方。廊道和模地可以算作是拼块的一种,是其中比较特殊的类型,这2种类型的形状、面积和连通程度的特点都具有特殊作用。廊道是2个拼块之间的衔接地带,主要呈现带状,是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主要通道。模块一般指具有景观性的拼块,对拼块的景观性质和动态变化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1]。当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需要从这项工程建筑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其主要判断的指标有: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等。完成这些内容的评价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的成果进行支撑,因此,要想完全进行相关指标的定量还具有一定的难度[2]。

2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我国某一水电站为例,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中,需要调查和分析生态因子,对于植被类型的调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评价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使用样方法调查相关地点信息,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该水电站的环境,主要是模地判别、生产力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进行模地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系统计算景观中各拼块和样方数量、面积,计算出各部分之间的密度、频率和景观比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使用优势度值判别法。评价范围内用地的类型主要包括河滩裸地、水域、园地等,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值,在这一评价中使用了世界范围内相同地类平均生产力作为主要的计算依据。经过系统判定,这一水电站工程的评价范围内自体系生产力的水平较高,植被比较丰富,恢复程度较好。评价范围内的模地是林地,可以动态控制生态系统,整个区域内各种植被交替存在,异质性较强,因此,该水电站工程内的生态完整性比较好。这一水电站建成之后,在相关评价区域内,高压稳定性的元素数量没有被大量破坏,生产力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工程实施对其自然体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这一水电站没有对附近的植被造成严重影响,工程占地的面积和被改变区域的面积总和只占据全部面积的10%,其余面积的植被均没有受到影响。拥有动态控制的组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能力均没有受到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这一项目的实施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变化,对阻抗稳定性影响较小,项目完成后对工程的完整性没有太大影响。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全面体现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出其具备的优点。通过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判断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借此衡量相关工程建设的利弊关系,保证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为我国的发展带来益处。

3结语

只有保证生态完整性,才可以进行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景观生态学应用在水利工程生态评价中,符合生态完整性的特点,通过系统分析相应水利工程前后的景观优势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掌握工程建成前后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找到一定的解决措施。但目前这一方式的使用时间较短,还需要经过不断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睿,刘胜祥,崔鸿.景观生态学在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托口水电工程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6(5)

2史学峰,曹露,刘辉,李丽珍.景观生态学法在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某风电场工程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2(5)

3蒋海.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张健民同志商榷[J].林业经济,1996(3)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4

关键词:天然气管网;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评价影响存在的问题

1、程式化的空泛说教

评价报告编制者的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评价人员的生态学知识匮乏,或根本没有从事生态系统特征,动、植物群落,动、植物物种鉴别和生物习性的调查与分析能力,致使生态影响评价仅停留在宏观定性的分析上,或将生态学理论的说教生硬地套用于评价项目中,将评价报告编制成教科书式,与建设内容所导致的生态影响现实情况脱节,不管工程地域空间、工程内容组成和生态对象相同与否,评价文本形式和评价内容都表现雷同,不能反映具体项目的生态影响程度和特点。

2、生物生态现状资料不全

在天然气管网建设的评价区缺乏可供查询的生物生态历史基础资料,如地域的动、植物种类,群落特征,濒危种类,生物生活习性,迁移特点,食物链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特性等,评价者无法准确地判断天然气管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加之,评价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现场调查不深入,导致生物生态现状评价避重就轻,难以真实反映评价区的生物生态质量和动态趋势。

3、评价工作的实践环境薄弱

天然气管网建设的生态影响评价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由于生态评价没有统一的可供参考的国家和地方定量指标和标准,因此,极易将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理解为无所不包,认为理论上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要素(动、植物)、非生物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地质等)和社会要素(人口等),始终难以摆脱水、气、声、固评价的困扰。岂不知,天然气管网建设评价的重点是“生态系统”,特别是对动物和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繁殖地和觅食地生态环境、土地质量和利用方式的影响,评价的方法也是非常具体的,生态措施要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知识"观念和方法的更新不及时

虽然《生态影响导则》已经颁布实施了一年多,但仍没有摆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评价的束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观念落后,评价理论和方法更新不及时。在生态保护措施制定方面,依然采用种行道树、建防护林、铺草坪等防污减噪、防止水土流失的传统措施,很少吸纳新的生态工艺、先进的生态技术和优良的植物品种。

二、天然气管网建设的生态影响评价

1、生态影响评价的程序

建立系统而完善的天然气管网建设生态影响评价要素,对于评价过程中的生态调查、影响预测、方法选择、经验积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将天然气管网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个阶段,并根据各阶段的评价工作特点提出了主要工作内容和实现目标。

2、评价范围

天然气管网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范围是,调查和收集有关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生物资源等资料,掌握自然环境的类型及主要动、植物群落状况,关键物种生育、生息地的环境状况等,全面分析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系统以及重要的物种和典型生物群落。因此,要求评价工作者正确地把握评价区地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各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正确地理解评价区的生态完整性。确定评价工作范围的主要依据是《生态影响导则》的规定,即统筹考虑生态完整性,施工期、运营期和项目结束的全部活动所造成的直接生态影响及间接生态影响,全部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程度及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关系。总之,应综合把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项目区域所涉及的自然地理要素单元和生态单元界限也可作为评价范围的参考边界。

3、对象及评价方法

3.1评价对象

以天然气管网建设所影响的生态环境类别为对象,确定作为评价对象的生态系统;依据地域生态环境特征,筛选重点关注的动、植物物种和群落类型,与生物生态环境相对应的食物链特征,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特殊性等;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判别永久占用和临时占用土地的类型和用途。

3.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的选择只有紧密结合天然气管网建设项目特点,才能恰当有效,不仅要与所选定地域生态系统的特性相对应,而且要与重点关注物种、群落的生态特性相适宜。根据《生态影响导则》的要求,不同评价工作等级有不同的评价深度,因此,生态调查的方法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必须强调指出,采用现场实地进行的全面调查、路线踏查和典型抽样是最基本和科学的方法。

3.3调查结果与影响预测

根据现场调查对评价区内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表水体、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动物种群及活动现象进行分析鉴别,依据调查结果对生态系统类型、重点关注物种和生物群落进行科学判定。对于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生物物种和特殊种群、群落及其生态环境状况,认真梳理重点关注物种、群落与其他动、植物在食物链上的生态关系。首先,对与天然气管网建设相关的生物栖息环境的消失、生存范围的缩小、重点保护物种及野生动物迁移路径的空间等进行预测;第二,分析特殊生态敏感区,重要生态敏感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群落的生息环境的变化以及伴随其变化对地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程度,参考类似案例进行定量、定性的预测;第三,根据项目占地的面积和类型,结合占地影响的时间和强度,预测区域植被。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和趋势。

4、生态保护措施以及评价

根据天然气管网建设施工期、运营期对生态保护目标或评价区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影响分析和预测结果,按照生态影响的对象、方式和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方案。例如,确保施工期管线两侧植被不受扰动或破坏,采取围挡隔离、护坡工程和植物绿篱等措施。如果天然气管网建设对特殊生态敏感区、重点生态敏感区等特别需要保护的生态系统有影响时,应提出采取回避的措施;对一般生态区要采取减轻措施或其他的生态保护措施等,并深入分析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

三、天燃气管网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

1、强化生态影响的现场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行《生态影响导则》十分注重生态现状调查,细化了生态现状调查内容。生态现状调查是实施生态影响评价的第1步和前期基础性工作,是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更是生态保护措施有的放矢和可操作实施的前提条件。生态影响评价现场调查就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现场观察、定点详查、样方调查、走访座谈和取样分析等,对管线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类型、生物资源、气候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考察、取证。采用卫星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手段无疑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的重要途径。对跨越空间范围大的天然气管网建设,由于各地生态环境千差万别,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又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要使评价结论真实可靠,就必须进行综合调查,制订周全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项目和调查方法。

2、构建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天然气管网建设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生态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等均有国家或地方标准可供评价土作者-遵循,而生态质量评价还没有被普遍认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现阶段,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是由评价土作者润行采用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目标分解法加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往往缺乏必要的联系,在生态影响评价中指标的取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生态指标的有效性及与建设项目的关联性因评价报告编制者一不同而异,指标处理随意和指标表达方式繁简不一,没有可比性。因此,今后构建的天然气管网建设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使各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反映评价区生态质量现状、生态影响程度和生态影响防治目标,通过各个指标的定量化,使生态影响评价从定性描述为主发展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精确性和可比性评价并重进行。尤其是管线穿越某些特殊生态敏感区时一,定量方法更能较好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影响程度,并作出较科学的评价结论。

3、改进生态影响评价模式

天然气管网建设的传统生态评价对野生动、植物,农林植被,农业土壤,水土流失等多采用单要素评价法,各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评价薄弱,难以得出较全面定量的评价结果。今后的生态影响评价应积极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多因子关联分析法说明各个生态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连带影响,以便很好地反映天然气管网建设的生态影响程度,确定减缓不利影响的综合生态措施。

四、结束语

在天然气管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影响评价土作。天然气管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以生态影响为重点评价项目,针对建设期和运营期生态影响的可能情景和具体生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生态保护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上官铁梁.浅析天然气管网建设的生态影响评价方法[J].山西化工,2013,01:46-49.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

前言: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 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林业生态工程的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林业生态工程的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早在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因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三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林业部门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 新时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6

关键词:林业;生态;发展

1 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1 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1.2 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1.3 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4.1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4.2 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4.3 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