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例6篇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抗抑郁药; 销售; 市场; 分析

Analysis of the sales market of antidepressa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ANG Wei-qiao,WU Li-hua,Rong Ying-ci.Dept.of Pharmac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8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sales information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ing of antidepressa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Method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consumption of antidepressants used in 75 hospita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2005-2007,to see the sales information of antidepressants,to analyse the sales information of each kind of antidepressants and the sales information of the medicine produced by internal or overseas manufacturer.Results The sales amount of antidepressants had increased by 23.93%annual average.The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were held almost 60%market share of antidepressants,and the 87%sales amount of the antidepressants had been come from overseas and joint stock manufacturer.Conlusion The sales amount of antidepressants had increased obviously.SSRIs were used most popularly in all kinds of the antidepressants.the internal market of antidepressants were lead by the manufacturers of overseas and joint stock,and internal manufacturers have a good developing opportunity.

【Key words】Antidepressant; Sales; Market; Analysis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在追求生理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心理健康的治疗,对心理障碍、精神性疾病不再讳疾忌医,随着医疗领域对精神相关症状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抑郁症的治疗水平也跟随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取得快速发展,抗抑郁药物的销售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状况。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研究抗抑郁药在广东的销售情况对了解全国市场发展尤其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广东75家代表性医院抗抑郁药销售数据,了解抗抑郁药的发展趋势,以给国内生产企业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由中国药学会广东分会医院用药信息网提供2005-2007年广东75家医院抗抑郁药物销售数据。

1.2 分析方法 按通用名统计抗抑郁药物销售金额、年平均增长率(AARG);分类统计各类抗抑郁药销售金额、年平均增长率(AARG);分别统计同一通用名各生产厂家品种销售金额、年平均增长率(AARG)及在同一通用名品种中所占比例;分别统计国产、合资或进口抗抑郁药销售金额并计算其构成比。

AARG=[(止年销售金额/始年销售金额)1/(止年-始年)-1]×100%。

2 结果

2.1 2005-2007年广东抗抑郁药用药金额(元)及年平均增长率,见表1。

2.2 2005-2007年广东省各类抗抑郁药销售总金额(元)、构成比及AARG,见表2。

2.3 2005-2007年广东省部分同一通用名不同厂家抗抑郁药销售金额(元)、构成比及AARG,见表3。

2.4 2005-2007年广东省抗抑郁药不同类型厂家销售金额(元)及构成比,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由表1可见,销售金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帕罗西汀、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其中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均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说明SSRIs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为复方制剂,其两药联合表现为治疗产生协同效应和不良反应方面的拮抗效应,该药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因此倍受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欢迎,在2001年对广东省35家医院1998-2000年抗抑郁药的用药频度(DDDs)分析亦表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得到广泛使用[1]。从各药的年平均增长率看,排前5位的品种中只有氟西汀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42%,相对较低,其余均有25%左右的增长,氟西汀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SSRIs,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目前已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3.2 由表2可见,SSRIs均有约6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平均增长率为23.93%,三环类(TCA)药品呈现明显的负增长,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已基本退出广东市场。

3.3 由表3可见,在同一通用名不同生产厂家品种中,进口或合资品种基本都占据绝对优势,通用名为氟西汀品种中由礼来公司生产的“百优解”占88%以上,通用名为帕罗西汀品种中由葛兰素史克生产的“赛乐特”占85%以上,通用名为舍曲林品种中由辉瑞制药生产的“左洛复”更是占99%以上;国内厂家的品种只有浙江华海药业生产的“乐友”,年均增长223%,常州华生制药生产的“每素玉”,年均增长105.67%,成都大西南制药生产的“博乐欣”虽然还有3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已呈负增长,年平均增长为-10.55%。

3.4 由表4可见,合资/进口抗抑郁药(由于合资厂家药品大部分为进口药品在国内分包装生产,两者基本没差别,故把它们归在一起统计)3年平均约占整个抗抑郁市场的87%,进口合资厂商继续牢牢控制着广东以至全国抗抑郁药品市场;从国内其他地方的统计也可见到类似结果,据郝红兵报道,北京地区36家医院2003-2005年抗抑郁药应用分析显示在该地区进口合资药品平均约占95%以上[2];据张美玲等[3]报道,杭州地区21家医院2000-2003年抗抑郁药应用分析显示在该地区进口合资药品平均约占82%以上。

由以上分析可见,国内厂家在抗抑郁药品市场依然进展缓慢,这与国际药品市场趋向“非专利化”的步调很不一致;目前国内抗抑郁药药品市场从以上数据可见依旧发展迅速,与国际药品市场调查基本一致,据全球领先的医药市场咨询公司IMS Health发表的2006年报告显示,在全球药品市场前十大治疗领域中抗抑郁药销售206亿美元,排第6位[4]。结合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内政策,国内制药厂家起码存在如下机遇:①国际国内抗抑郁药市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药品市场日趋“非专利化”,仿制药品得到快速发展;②国际大厂的抗抑郁药产品陆续到期,礼来公司的品牌药“百优解”(氟西汀)的专利权已在2001年8月到期,辉瑞公司的“左洛复”(舍曲林)的专利权在2006年8月到期等;③国家政策扶持,让患者有权选择更廉价且同样有效的同通用名药品,2007年5月1日施行的新《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当然国内制药厂家亦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①保证仿制药品质量,注重药品的生物等效性,不能仅局限于对药品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研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仿制药的审评主要侧重于生物等效性方面[5],可见生物等效性对仿制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②注重学术推广,促进临床医生对抑郁症的认识,加强对抑郁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用药选择的引导。总之,国内抗抑郁药市场前景光明,制药厂商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做好市场推广,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发展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1] 黄伟侨,黄开明,黎曙霞.广州地区35家医院抗抑郁药使用分析.广东药学,2001,11(5):54-56.

[2] 郝红兵.北京地区36家医院2003年~2005年抗抑郁药应用分析.中国药房,2006,17(20):1560-1561.

[3] 张美玲,薛飞.2000年~2003年杭州地区21家医院抗抑郁药利用分析.中国药房,2005,16(4):281-282.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威海市医药工业 SWOT分析 策略

为加快推进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我们对全市医药工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对医药工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一、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威海市现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2.7万人,总资产337.2亿元。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9.8%。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生物药物等主导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威海市医药工业SWOT分析

1、优势

(4)环境资源优势。威海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41.6%,空气质量优良率约80%,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已发现各类矿产47种,探明具有工业规模的矿床103处,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拥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劣势

(3)高端人才缺乏。医药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要求较高,由于威海市医药产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导致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4)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突出。据调查,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自有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企业生产一线65%的工人来自外地,该部分职工在威海安家落户的不到15%,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多数企业搬迁后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生活娱乐设施缺乏,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3、机遇

4、威胁

(1)国际威胁

首先是周边国家的威胁。印度医药工业用于研发专利药物的平均投入提升到8%,韩国、日本在医药工业技术研发领域,拥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专家队伍,科研实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周边国家在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方面,也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形成了挑战。其次是国外制药企业及研究机构技术的垄断。发达国家外资医药企业的介入,抢占国内医药市场,造成医药行业竞争加剧。国外研发机构实施“技术锁定”,也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2)国内威胁

国内其他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必将成为我市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如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另外,省内大企业,如齐鲁制药、瑞阳制药等企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也对我市医药产业发展构成威胁。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产业;竞争力;GEM 因素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7-04

引言

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产业为支撑,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形成其综合竞争力的地域医药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生产其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科研机构和医药技术企业提供药品生产所需要的产业技术支持和中间产品供给,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为产品商(供应商)提供营销、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医药产业集群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涉及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医药产品是用于诊断、医治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特殊商品,在使用上具有极强的专属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度严格性,在时效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消费上具有被动性,在需求上缺乏弹性。医药产品的研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这些特殊属性使得其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独特运行机制。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其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GEM因素分析模型研究了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集群竞争力,力求为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通化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有1 133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0多种。通化市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基地,是中国首家被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医药城”称号的城市。在丰富的资源禀赋支持下,通化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手工作坊制药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制药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由保健品向治疗药转化的产品结构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又加大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以特色重要和生物药为依托,形成了两大医药板块企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管理上,本着企业、政府、社会联动的服务原则,扶持企业做大地方医药产业品牌。

在创新的驱动下,截至2007年,全市医药企业可生产21个剂型4 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的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进入医保目录品种699种。其中,“东宝集团”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制药企业94户,约占全省的1/3。其中8户企业已进入全国中药工业利润百强行列,2009年修正药业集团以产值116亿元位居全国制药工业第四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增加102.2亿元、利润14.2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49%、58.4%和35.4%。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产业总量和效益连续二十二年居全省首位。2010年1―6月份,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35.5亿元、增加值50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4%、35.2%和53.6%,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已经重点建设“集安市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东昌中药产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和“通化开发区医药物流中心”。同时,初步形成了以 “修正”、“东宝”、“金马”、“万通”、“华夏”、“振国”、“紫鑫”和“茂祥”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09年末,通化市近百户医药企业中,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41户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9户企业发展为集团公司。

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形成了产值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出现新兴企业的良好局面,现已拥有近百家医药企业。2009年底,全市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9户、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9户,医药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2007年、2009年,其医药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中心评为“中国百家产业集群”。国家先后授予通化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医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2月,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专业分工,合作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区域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链不紧,效率低,协作性不强,单纯追求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优化升级困难等问题。因此,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是医药产业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GEM 因素分析模型

GEM 因素分析模型是加拿大学者 Tim Padmore 和Hervey Gibson 于1998年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3~4]。该模型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评估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六个因素被分为三对:(1)“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2)“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3)“因素III”――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GEM模型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根据GEM模型研究的结果,两两因素间可以互补,这种互补作用在“集群量化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

为了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模型尝试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方便相似集群的比较研究。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可赋值1到10分(最高为10分,而5分为平均水平),赋值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评定过程,需要评分者对相应的标杆(benchmark)有充分的了解。各分值表示的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五名内;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对集群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已经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

最后按照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A+B) *(C+D)*(E+F)] 2/3

其中,A-F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

如果一个集群六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来说是相当高的;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 000,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有两类数据,都是来自问卷调查,第一部分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各个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调查的数据是企业家根据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状况对各因素的打分。

首先,遴选专家。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专家涵盖产、官、学、研专业背景,具体的受访专家为:医药产业的企业家30位;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10位;专家学者20位。

其次,设计与填答问卷。此部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设计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咨询表。第二,以电子邮件或者亲自送达等方式向他们发出问卷,由这些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最后,分析与整理结果。针对第一次问卷过程,在个别显著不同于全体平均的项目,以电话及电子邮件询问受访者,探清其价值取向,探究其原因,是来自个人的偏好,或是对问卷的不了解,尽量使整体获得意见上的收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或者保留意见不变。将专家的评分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结合第二部分问卷数据,应用GEM模型计算,得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初步计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GEM得分是分521。这说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比预期得分要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药开发”,“地域资源”等的得分是较高的,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的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软肋。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低水平的,并没有形成“战略联盟”,而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的认识也是只限于本企业,而且并没有把这方面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三、GEM模型下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GEM 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要素分析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分析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依据。根据GEM分析的结果,我们对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如下。

1.资源要素层。通化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国家边境开放城市。同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人缘上的优势,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长白山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仅通化市境内就有中药植物资源1 133种,资源优势为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化生态资源良好,林业、中草药材、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能源充足,资本市场活跃,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和滑雪之乡,是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

通化市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到200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 582.6公顷,年生产中药材27 964吨,总产值50 139万元。在种植上,实施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了优质原料的提供。目前,通化已成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部级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2.科研创新要素层。通化市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高校协作,以企业为主建立长期合作科研机构50余个。产学研结合为企业从三个方面带来了明显变化:在改善装备创新工艺、提高检测水平、实施GMP改造上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和培养人才上得到加强;在创新项目和成果开发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修正药业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珠海民彤医药研究所、长沙维神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业绩。推出了一类、二类新药多个品种,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通化医药研发的主体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较低,以企业为主题的可以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性产业,国际跨国公司注重新药品的研究开发,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10%~15%;而国内药品进行研发的经费不足利润的2%。企业投入少、创新能力差一直是困扰通化市医药发展的深层次关键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医药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科研创新人才,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和克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题,使得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无法实现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

3.市场要素层。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企业之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工夫。目前,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的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由于医药企业普遍缺乏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经营能力薄弱,产业链无法充分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

4.环境保护要素。制药工业是全国六个重污染行业之一,特别是制药行业中的原料药生产,产生废物大,污染危害严重。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 000多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许多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条件相对偏差,工艺落后,为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周边植被土地破坏严重,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5.政府要素层。通化市政府将基地建设作为医药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地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使基地更具备科技含量和引导作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技基地建设,巩固了“中国医药城”技术创新领先地位。

传统的国有制药企业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通化市在发展制药业上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企业的体制,冗员众多、包袱沉重、技术老化、运转不灵活。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与效率,通化市政府进行了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化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不间断地接力式改革。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力。

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题,加强和完善药品专利和商标等工业产权的保护,保证投资新药的企业对专利产品的工业和销售在保护期内拥有独占权。以构建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为主体,大力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平台,不断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GEM分析,我们对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如下。

1.体制创新:转变管理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第一,传统制药企业的体制僵化,冗员众多、技术老化,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企业活力,要对其进行深入彻底地改革,进行充分的股份制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第二,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本着政府协调、行业组织、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对区域内外的企业进行整合,以满足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通过联合、租赁、并购和重组等手段,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医药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能形成与世界大型跨国集团对等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加速构建区域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提高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行业内部横向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尤其是对中药行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扩张,稳固国际市场份额,形成能与世界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对等竞争的大型企业。第三,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一是依靠大专院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与省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成立药品研究机构。二是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通化工作,其中包括在外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政策。三是鼓励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脱离原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措施将为通化医药企业进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市场创新:构建“走出去”平台,拓展市场发展空间。第一,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传播,既要市场信同,更需要主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拓展市场、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开放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理念,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实行双轮驱动、重点突破、逐步占领、做大品牌的营销战略。第二,搭建医药和生物制药“走出去”的平台。由政府协调组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家化发展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先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究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家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集群优势是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集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加速构建区域性医药产业集群,努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第三,认真研究国际营销策略。中国中成药一直是东南亚市场的主要货源,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医药加工项目,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医药产品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中医药产品,使这些国家逐步形成畅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做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产品,建立中国的生物制药产品,创造世界品牌。

3.加大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中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中国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制和克隆药品泛滥,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化市具有良好的中药产业背景,其中的大部分医药销量都来自于中药。因此,要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和保护。通过建立中药标准化制度,可以提高中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立标准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合理保护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自身利益。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服务网络,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爱华.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高山,王静梅.基于GEM模型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35-248.

[3]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雪梅,等.中小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5

实际上,医药生物板块从2012年年中就已经显示出远远强于大市的走势,在A股大市低迷的情况下,医药生物板块在2013年年初开始已经走出超出大市45%的涨幅,这显示出投资者对于这个行业的乐观预期和强烈信心。

“2012年,医药工业的整体规模为16000亿,相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519322亿元,16000亿元的医药工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左右。这意味着它增长潜力非常大。”一位知名证券公司的医药行业分析师李君说。

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含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含仪器设备及器械、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药装备等,是医疗领域的三个板块之一。另外两个板块是医药商业,包括药店、医药公司等流通渠道;医疗服务业,包括研发、民营医院。

“医药工业里的部分领域,比如生物药、中成药的某些独家品种,达到爆发性增长。”李君估计,过去几年,医疗行业新涌入的资金至少有50亿,未来5年还将涌入百亿量级的资金。

“整个医药工业的年增长率在20%至30%左右,生物药的增长速度达到30%。一些公司,比如某家做生长激素的生物制药公司,甚至还能达到40%以上。”李君说,生物药价格高昂(例如针对癌症治疗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就是生物药),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比如一种国内生产的针对肺癌晚期一种靶向药凯美纳,一盒21片,大概在2980元,另一种国外知名制药公司的治疗肺癌晚期的药物吉非替尼片,10片一盒的,市场价约5300元。”

隐蔽的“癌症产业”

尽管很多行业分析师都不愿意使用“癌症产业”这个词,但他们也都承认,跟发现、诊断和治疗癌症的相关药物和医疗器械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链,其高速成长的背后的逻辑是:在未来,越来越多人将患上癌症,越来越多人将在治疗癌症上花费巨大。

支持这个产业链和产业规模的关键基础是癌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7到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因癌症死亡约250万。预计到2020年,癌症死亡总数将达300万左右,患病总数将达660万。中国的人口虽然只占到全球的1/5,但是癌症病人占世界的一半。《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还显示,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

IMS艾美仕公司医药经济研究中心的咨询总监史思民透露,根据IMS的数据,2012年整个大医院渠道市场药品销量为4500亿左右。

诊断、治疗癌症的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所处的经济和医疗发展水平。“整个中国市场近5年的增长率,我们预测会在15%左右。”他曾对欧美发达国家2000年-2007年间GDP的成长与医药增长的关系做过研究,“欧美国家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医药的增长会高于收入增长”。

尽管国内的药品消费领域,会受到一些政策制约,“比如要求药品降价、降低溢价等”,但“由于整个人群支付能力的提高、医保覆盖面积的增加,看病的频率也会增加。也就是说,一方面就诊的人数会增长,虽然另一方面,国家对药品的控制也会增长,会限制药品市场的成长。但总的来说,它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未来5到10年,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这几种疾病的患者可能增长10%-15%。相应地,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增长也较快。”史思民解释说,这些疾病多发是受社会老龄化,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影响。

“跟癌症治疗相关的药品,未来会有15%-20%的增长率,会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增长率。”史思民解释说,“目前治疗癌症的药物,价格都比较高。”在他的观察中,他认为“癌症很重要的一点,是癌症药物比较贵。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增加,病人对药品的承受能力也会增加”。这些导致这个行业未满足的需求比较高,同时,“随着癌症早期诊断的普及,接受治疗的病人也会显著增加。此外,药品效果越来越好,增加了病人存活的时间,使用的药品也会增加”。

对于癌症药物的发展前景,东兴证券分析师杨帅也持同样看法。杨帅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目前已经从事医药行业研究3年。

她在2013年6月14日的一份专门针对肿瘤系统用药的报告里称:“2012年我国肿瘤药品市场规模大约为775亿元,近5年以来肿瘤类治疗药品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 20%以上的增长速度水平。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达32%,从样本医院各品类结构比重的情况来看,肿瘤相关药品的占比已经由1999年的10.85%上升至2011 年的18.59%。为占比结构上升最快的一个细分类别药品。未来预计随着肿瘤发病率和总患病人数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肿瘤医保报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整个肿瘤药品市场的总规模和份额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2014 年及2016 年我国肿瘤药品市场总规模将突破1175 亿元及1760 亿元”。

李君认为,尽管整体来看,医药行业会呈一个稳定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型的药品前景差异很大。“中药制剂在过去几年有30%增长速度,未来10年内,至少仍会有25%的增长速度,而传统的中成药也将有15%的增长速度。”

生物药也是他看好的一个领域。“未来10年,生物药的增长速度将会达到20%左右。”他分析说,“相比化学药,无论药效还是副作用来说,生物药的确优于化学药。因此,整个医药行业都存在生物药替代化学药品的趋势。而且,国内的生物药才刚起步,不菲的前期投入也将许多竞争者挡在门外,因而这一领域的药物竞争不太激烈。”相比化学药,如抗生素,经过10、20年的发展,竞争已经比较激烈。“未来10年内,化学药的增长速度可能只能达到10%。”

在我国,相比美国一些知名大型药企每年2%至3%的增长速度,连增长速度最慢的化学药都处于一个飞速增长的阶段。李君分析,“其原因在于中国医药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美国的生物药也经历过20%至30%的高速增长期,但那是在上个世纪”。

资本对国内医疗器械前景的看好,同样是基于这一逻辑。

中兴合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总监刘明宇引用一组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安信证券研究中心2009年的数据: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只占3%的市场份额,日本占11%,而美国和西欧甚至占到40%和33%。他认为,“中国医疗器械各个子行业未来应该有大于15%的年均增长”。

癌症诊疗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还依托中国独特的医疗体制。

中国的药品市场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为519322亿元。同年,国内大医院渠道市场药品销量仅为4500亿左右,占到GDP的0.87%。

“国家限制医院的药占比,就是说限制药品收入占整个医院收入的比重。医生为了平衡利益,会多用一些诊断试剂,包括医疗器械。”李君这样分析新政策将对医院带来的改变。

对是否使用某种药品或器械,医院有生杀大权。“医院是产业链里话语权最强势的一环。”李君说,“我最长期看好的还是生物药和医院。一些有特色的专科医院,比如眼科、产科、生殖、肿瘤、整形等,稳定发展以后,净利率都在20-30%。”他进一步从政策层面分析,“国家规划是到2015年,民营医院占所有医院的20%,但现在还只有10%的占比。”

李君他们对医疗产业发展的看法是行业的普遍观点。

清科研究中心《2012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趋势展望》显示:2012年投资规模最大的是医药,占到58.23%的份额;排名第二是医疗设备,占到13.92%;排名第三的是医疗服务,占比6.96%。

新技术与新机会?

虽然业内很多人都看好医药工业市场,但秉鸿资本高级投资经理肖玮并无意投资抗癌新药的研发。“投入太大,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要10年以上。做这类新药研发的主要是华润、国药等大型企业。”刘明宇也证实,“一般来说,肿瘤治疗的研发只有顶级大公司才做,无论是药品,还是创疗。”刘明宇主要关注的是诊断类设备,“它们周期比较短,风险比较小。”

相比医药工业,肖玮更看好医疗服务业,比如基因测序。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肿瘤筛查、个性化用药、肿瘤风险评估,在国外很受欢迎。美国一家名为Myriad的基因检测公司的乳腺癌筛查项目,一年就有一两亿美元的收入。”迈基诺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伍建博士说。

他开始在国内推广他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时发明的多基因捕获测序技术。

“捕获测序是针对已经怀疑的病或一大类的病进行检测,”他解释,“一台500万元的机器,如果做全基因测序,两个星期可以做两个样本,一年最多做50个样本。捕获测序能达到全基因测序80%至90%的样本,一个星期可以做600个样本,一年可以做3万个样本,大大提高了通量。同时达到的效果和对临床疾病问题的解决和全基因测序相当。”

去年,迈基诺开始跟北京肿瘤医院、301医院等合作,检测的遗传疾病超过3000例,包括新生儿、肿瘤、眼科、耳聋、神经内科等疾病。“其中肿瘤患者的比例占到1/5。”伍建说。

迈基诺的潜在受众是全国每年新增的350万肿瘤患者和每年2000万的新生儿。经过一年的运营,伍建发现,做基因检测的新生儿人数比不上肿瘤患者。

“新生儿的发病率虽然比较高,但关注度比较低,可能只有父母会关注。对于健康的新生儿,父母也并没有要做一套健康报告的迫切需求。而肿瘤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

他现在将公司的潜在受众更多倾向于肿瘤患者。“我们目前正在推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正常人群进行肿瘤全基因扫描,并判断出风险高低,进行预警;二是对已经患上肿瘤的患者,进行肿瘤基因的全面分析,指导用药。”

谈及这是否会增加患者的医药成本,伍建说,对于肿瘤患者10万、20万的靶向药治疗费用来说,“我们不到1万元的花费,基本可以忽略”。

在去年的3000多次检测中,“肿瘤患者的比例占到1/5,我预计,项目推动起来之后会达到1/2”。伍建说。

“基因检测还存在一定争议,基因只是说明有这种风险,并不能说明一定有这种病。”刘明宇说。但不可否认,伍建的潜在客户正在不断增加,“几年前,中国统计的肿瘤患者,只有280万人。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从280万人增长到350万人。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从现有数据来看,一年增加几万人是有可能的。”伍建说。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威海市医药工业 SWOT分析 策略

为加快推进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我们对全市医药工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对医药工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一、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威海市现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2.7万人,总资产337.2亿元。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9.8%。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生物药物等主导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威海市医药工业SWOT分析

1、优势

(1)产业优势。“十一五”以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市场份额,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4年,威海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年均增长21.9%、22.9%、25.6%,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涌现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目前心脏支架、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化学原料药坎地沙坦酯片、儿童药伊可新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8%、20%、23%和60%。

(2)技术优势。威海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部级和1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明显提升。以威高集团为龙头设立了山东省医疗器械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医疗器械产业联盟,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被国家确定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名牌产品8个。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3)区位优势。威海市三面环海,拥有千公里海岸线,占据了全国海岸线的1/8,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陆地与青岛、烟台毗邻,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威海位于蓝色经济区主体区,海洋医药产业被山东省作为发展重点给予政策支持。2013年青烟荣威城际铁路顺利通车,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方面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4)环境资源优势。威海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41.6%,空气质量优良率约80%,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已发现各类矿产47种,探明具有工业规模的矿床103处,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拥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劣势

(1)企业集约化水平不高。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只有1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其它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企业难以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3)高端人才缺乏。医药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要求较高,由于威海市医药产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导致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4)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突出。据调查,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自有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企业生产一线65%的工人来自外地,该部分职工在威海安家落户的不到15%,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多数企业搬迁后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生活娱乐设施缺乏,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3、机遇

(1)市场机遇。根据医药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预计年均增长8%,呈现出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全球药物使用―2016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1.2万亿美元。据调查,威海市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约占全国市场的20%以上,医药企业应牢牢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抓住内需市场求发展。

(2)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一些新药逐步纳入地方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税负显著减轻。近期,山东省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把现代医药作为重点培植的产业之一。威海市政府一直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威胁

(1)国际威胁

首先是周边国家的威胁。印度医药工业用于研发专利药物的平均投入提升到8%,韩国、日本在医药工业技术研发领域,拥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专家队伍,科研实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周边国家在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方面,也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形成了挑战。其次是国外制药企业及研究机构技术的垄断。发达国家外资医药企业的介入,抢占国内医药市场,造成医药行业竞争加剧。国外研发机构实施“技术锁定”,也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2)国内威胁

国内其他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必将成为我市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如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另外,省内大企业,如齐鲁制药、瑞阳制药等企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也对我市医药产业发展构成威胁。

三、策略分析

在对威海市医药工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SWOT策略组合,结合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总体来说,威海市应该充分立足自身优势,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勇于应对挑战,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以实施SO策略和ST策略为主,在全国工业“转、调、创”的大背景下,推进医药工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医药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晨、卞金辉、李斌:四川医药工业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J].药业论坛,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