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例6篇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文1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方法及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本文所指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国有企业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国有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不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还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内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一个重要步骤。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目前,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以及自上而下审计法。

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的原理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中。它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这些内部控制点的权重,对这些内部控制点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是指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我国五部委联合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评价。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健全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完整。从现代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来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主要包括:审查与评价控制环境;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审查与评价控制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与沟通;审查与评价内部监督等内容。

1.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控制措施能否执行及执行的效果。国有企业有其特殊的控制环境,具有规模大、产权结构复杂、主体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等特点,这些控制环境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国有企业控制环境的特点,以确定控制环境的审计重点。

2.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会产生变化,国有企业也会进行重组,生产过程中也会运用新的技术,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也会颁布针对国有企业的相关规定等等,这些情况均会带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时,就必须针对国有企业的这些情况,检查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程序。

3.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公司所有级别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包括授权、批准、报告、内部审计、经营业绩评价和资产保全措施等活动。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具有财务决策多层次化、关联交易经常化、经营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对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重大投资、对外担保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活动的内部控制。

4.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被识别、获取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应对情况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神经系统”,关键是保证信息真实与沟通及时。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其不仅具有规模大、业务复杂的特点,还需接受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时,需要关注其会计记录是否实行电算化,是否存在管理层篡改会计信息的情况,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证监会等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

5.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内部监督是指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内部审计部门是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活动的主要部门,而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机构独立性差、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应当参照以下建议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建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简称PCAOB),并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实施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双重审计。该法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已经仿效美国开始实施类似的制度,欧盟的大部分成员国也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

(二)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美国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是由专门机构认证的独立审计师,而我国尚未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也就无法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所以还是由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且注册会计师长期进行审计业务,相对其他人员来说,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但是当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甚至是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公司的财务、人事、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控制管理,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全方面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执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沟通、出具审计报告。这一过程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应拥有在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基础上,合理评价和全盘把握内部控制的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文2

本刊讯日前,陕西省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经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布置会在西安召开。会议传达了审计署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经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邀请省中小企业局介绍了全省中小企业有关情况,重点安排布置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经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与兰州特派办、设区市审计局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密切协同。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徐宗一向省厅相关处室、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审计局具体区分和明确了主要任务,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强组织领导。厅党组书记、厅长屈方方讲话,着重强调:(一)高度重视这次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这次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是根据温总理批示和审计署要求布置的一项特殊的审计调查工作,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增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关系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项社会性、政治性工作。大家要胸怀大局,深刻认识搞好本次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审计调查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要坚决执行国家审计署的工作方案,各设区市审计局“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分管局长要具体抓。会后要立即组织,专项审计调查要迅速展开。(二)明确任务目的,端正指导思想。这次专项审计调查不同以往的审计调查,工作重点是掌握国际金融危机对陕西省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和中央与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情况,揭示陕西省中小企业的突出困难和外部环境,认真分析、科学判断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建议,以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和地方出台政策的落实,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严格按照任务分工,抓好审计调查落实。全省审计机关要努力工作,加强责任配合,及时沟通协调,严密实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252户中小企业的审计调查任务。最终,要以高标准形成两个可以互相印证的高质量的审计调查报告。省市两级审计机关要加强与中小企业局的联系合作,加强与发改委、国资委、商务厅、银行等十几个部门的联系沟通,尊重这些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与看法,以丰富审计工作的思考与判断、意见和建议。(四)严格执行工作方案,依法依政策、廉洁文明的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内容要严格限于方案内容,围绕重点,搞好调查。若遇到涉及商业秘密,企业不配合、不支持的情况,要发扬审计精神,耐心做工作,灵活处置,一定要保证调查户数的落实。要认真执行文明审计要求,特别是严守“八不准”审计纪律,做到严于律己、不出问题。(绿叶)

欧盟:

建议限制审计师民事责任

近日,欧盟委员会了《关于限制审计师民事责任的建议书》,其主旨是为了在竞争性审计服务市场中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这份建议书的出台是对审计行业日益增长的诉讼趋势和审计师责任险承保不足的回应。建议书的目标是通过确保维持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来保护欧洲的资本市场。欧盟各成员国可以自行确定限制审计师民事责任的适当方式,但是应当遵循建议书所述及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以保证任何限制方式对审计师、被审计企业、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公平的。

建议书推荐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1)确立法定最高赔偿金额或计算该金额的公式;(2)确立法定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应以原告遭受的损失中其实际造成的部分为限,因而不应为其他过错方承担连带或单独责任的原则;(3)规定允许被审计企业与法定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在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确定民事责任赔偿限额。建议书同时提出了欧盟各成员国在选择限制方式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审计师因故意造成损失的,不得适用民事责任限制;(2)如选择的某种限制方式未涵盖第三方,则不得采用该方式;(3)利益受损方有权获得合理补偿。

审计促进退耕还林资金规范管理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文3

一、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审计目标

独立审计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其真实性。他们想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因而,此时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仅仅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对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审计报告中不便详细表述,然而众多的对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恰恰是委托人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期盼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除对会计报表“三性”表示意见外,如企业需要,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供了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检查了前期建议改进结果情况。正是这种建议和改进的循环,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高管理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深受委托人的欢迎。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个科目都反映着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每一科目中都可以分析比较,看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强弱点,注册会计师有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对会计报表各科目反映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给委托人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从管理建议书中获得收益的企业,把审计工作看作是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对审计十分欢迎。审计只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标应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建议书虽只是书面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切不可忽视。

三、 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发展论审计目标

随着会计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报表审计是难以保住市场份额的。事务所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必须调整审计目标以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企业的报表审计将处于次要地位,而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将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对管理咨询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最突出的是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它不仅在管理咨询业务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已逐步超过了其在审计和税务等传统领域所取得收入的总和,而且,它还取得了在世界所有管理咨询公司中排名第一的地位。 国际6大会计公司中的其它几家会计公司管理咨询业务所得的收入也达到其总收入的20%以上。并且,它们也都分别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拥有席位。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会计公司究竟是应当继续叫会计公司,还是应当称之为管理咨询公司。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管理咨询业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国外同行的介入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被分解,业务范围不断缩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注册会计师除了巩固已有的业务阵地外,还应向周围辐射,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努力向国际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想企业之所想,把企业需求当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同时,把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好,把形象塑造好,牢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真谛,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崔华清,等.影响独立审计目标的因素[J].注册会计师通讯,1997,(7).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文4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的企业审计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但要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还需要根据企业内部存在的审计问题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要先来研究一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完整性分析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 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 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 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 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 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要把握这些变化、立足现实、更新观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适应和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文5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要把握这些变化、立足现实、更新观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适应和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文田.浅议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7,10.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文6

一、 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工作内容及重点检查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组织治理结构的完善,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已迫在眉睫。内部审计在企业具有内部控制、内部管理、内部制约的职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业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具体包括企业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干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进行审计评价。

其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等是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检查内容。主要审查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干部任职期间,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是否建立健全,经济决策方案是否得到良好的执行以及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等内容,以明确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干部在重大经济决策中应负的责任。

(二)中央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主要范围规定

中央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范围有明确规定。“重大决策”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规定的应当由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委(党组)决定的事项。主要包括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重要决定的重大措施,企业发展战略、破产、改制、兼并重组、资产调整、产权转让、对外投资、利益调配、机构调整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企业党的建设和安全稳定的重大决策,以及其他重大决策事项。

“重要人事任免事项”是指国有企业直接管理的领导人员以及其他经营管理人员的职务调整事项。主要包括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和下属企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聘用、解除聘用和后备人选的确定,向控股和参股企业委派股东代表,推荐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其他重要人事任免事项。

“重大项目安排事项”是指对企业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以及生产装备、技术状况等产生重要影响的项目的设立和安排。主要包括年度投资计划,融资、担保项目,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业务,重要设备和技术引进,采购大宗物资和购买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项目安排事项。

“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是指超过由企业或者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所规定的企业领导人员有权调动、使用的资金限额的资金调动和使用。主要包括年度预算内大额度资金调动和使用,超预算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对外大额捐赠、赞助,以及其他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二、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一)“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并未在国有企业中全面推开和有效施行

虽然,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明确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应作为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事项,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出台《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对此进行了规范。

但现实是,不少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并未开展“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部分企业虽然开展了此项工作,但绝大部分都仅停留在审查企业是否制定决策制度的层面。而对于制定的决策制度、决策机制、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能真正有效避免未经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就由企业内部管理干部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等方面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还未真正显现出来。

(二)“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缺少科学的工作方法指引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指出,“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包括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决策方案中有无预防和控制风险转化为损失的应对措施,决策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是否给企业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等内容。

但在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如何正确评价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决策方案中预防和控制风险转化为损失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可行等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容易造成内部审计人员被表面现象蒙蔽,审计评价缺乏科学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能满足“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审计要求

“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审计是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覆盖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人、财、物”关键管理环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审计、会计等业务能力,更需要能深刻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规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环节,了解经济、金融、税收等知识。最重要的是对于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形,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能综合运用广泛知识的能力,具备识别重大偏差的能力,以及开展必要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都只具有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背景,再加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不能真正满足“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三、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管理办法

虽然,国家相关规定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等有了统一规定,但由于每个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组织架构,还是经营模式都各有不同。为此,可考虑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订切实可行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管理办法,必要时可通过制定“决策流程图”的方式。既让企业在具体决策时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又让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有俱以评价的基础。具体可包括几方面:

首先,应明确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范围,准确界定“三重一大”事项的标准。也就是说,何为本企业的重大措施、何为本企业的重要人事任免、何为对本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的项目、何为本企业的大额度资金应有明晰的标准。

其次,应制定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明确重大决策事项的提出、论证、审议、决定、公布、实施以及决策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等。特别是应对国有企业党委、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等决策机构的职责、权限作出界定;对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应明确评估机制如何建立和完善,以及在哪一个环节听取专家意见能更充分、更科学;对重要人事任免,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有效、完善的选人、用人、管人机制,具体到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方式来实现事先征求国有企业和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纪检监察机构意见的目的;对研究决定企业改制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制定的重要规章制度,应明确采取什么形式来实现群众参与决策等。

再次,为保证决策会议的科学性、有效性,应对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会议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决策事项的资料应于开会前多少时间送达参会人,最低参会人数,会议讨论的发言顺序,紧急会议召开方式以及会议记录、会议决定的形成与存档等。

再有,应对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作出后的报告事宜作出相应规定。包括具体向哪一级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告、如果参与决策的个人对集体决策有不同意见的处理办法等。

最后,应建立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回避制度、考核评价和后评估制度,逐步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三重一大”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标准和办法

结合国家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调阅企业相关规章制度、会议纪录、请示报告、工作总结、法律文书等资料入手按“遵循性”审计业务流程实施内部审计。另外,实际工作中单靠内部审计人员其实是很难发现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是否真正的、严格的遵守国家及本企业所建立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发放制度执行情况“调查问卷表”、通过与企业参与决策成员的个别谈话、与企业关键经营岗位人员的调查取证、以及建立一条电话“热线”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重点应主要围绕决策事项的全面性、决策内容的合规性、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决策结果的有效性等五个方面。

决策事项的全面性,应重点通过审查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明确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范围,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评价企业自已明确的事项范围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该企业特点,是否有故意回避集体决策而“化整为零”拆散项目的情况;

决策内容的合规性,应重点通过审查企业制定的决策事项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在具体内容的确定上,是否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否能树立依法、诚信的经营理念,是否能树立大局意识将上级主管部门的发展战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决策中;

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切实有效、科学合理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制定的基本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是否有影响决策程序民主的做法。例如:决策会议“一把手”首先发言定方向和基调,决策会变成布置任务的会议;未提前将决策事项提前告知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会议上只能由“一把手”发言,其他人员盲从;决策事项不上会,采用个别征求意见的方式做出决策,其他人员往往不敢当面反对;个别决策回避持反对意见的领导班子成员等;

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应重点审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是否进行决策前期的调研论证与综合评估,是否进行了专家咨询,是否做到一事一议,决策平台是否科学有效;

决策结果的有效性,应重点审查决策作出后,企业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履行了向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告的义务。是否按照集体决策结果,明确落实部门和责任人,认真组织实施。是否执行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考核评价和后评估制度。对于决策失误是否严格执行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采取措施,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用人机制,打破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从具有财务和审计专业背景的人员中产生的固有模式。可考虑选派一些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更新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其次,应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鼓励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资格考试。特别是应加强法律、信息技术、管理、经济学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辨别能力,逐步建立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队伍,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