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音乐鉴赏;音乐素养;课堂教学

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意识、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生音乐学习的水平。本文首选分析了培养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希望能对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S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人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

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绝大部分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素质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行为方面较多的局限于经验型和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也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师范性

这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既能“上舞台”,又要能“上讲台”的一专多能的通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程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等课程。

2、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首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其他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等音乐相关文化课程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3、专业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又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的能力,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4、多元化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元化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开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开设职前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课程,增强学生在未来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培养目标应从过于技术化向人文化、文化化转变。

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的若干设想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机制本体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目前应该是复归、体现以师范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无疑应该是高等的水平、师范教育的性质。就音乐专业来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呈平行、并列状态,而非从属或包容的关系,更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达不到音乐学院那种单一而精湛的专业水平,但音乐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胜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努力寻求自己办学的主体意识,不与专业音乐院校去攀比“一专”,而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综合素质”之路。

2、建立起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质不是全能,综合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精通一切音乐艺术门类与知识的人才,而应该是在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师资的大前提下,施行以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除了切实开好现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外,还应增设一些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益,与音乐艺术相关,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新学科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生理、音乐文学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修养,哪怕是讲座形式,也会大有裨益。

3、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考核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观赏实践性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专业课由任课教师或学科小组闭门考核,采用班级或年级小型演唱会、汇报演出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观赏,教师打分。B、大奖赛式的评分标准。由于专业特点、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等多以小课形式授课(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考核中不免出现偏爱现象,为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不妨采用大奖赛的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C、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音乐教学的成绩评价可分为:平时、期中、期末、总成绩的评价,如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式进行,加大平时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比重。D、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各种教学文件的齐全与质量、备课、教态、有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愿;B、是否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术;C、课堂上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D、是否热爱音乐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E、将教师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社会实用人才做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准备未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杜会,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树立与加强未来愈识,切实把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与能力放在首位,不断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万珍,王天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6.

[2]吕丽娜.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4):56.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音乐教育文化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7-02

《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音乐教育定位于文化层面,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了教育理念的重大提升。很长时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我国的音乐教育重视技能教学忽视了文化教学,尤其是忽视了德育价值,使得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其文化素养。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开拓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内涵,是音乐教育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音乐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

美育作为大学音乐赏析最直接的形式,音乐将历史、现实和未来完美的融合在了多种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中。生动的音乐旋律,将客观世界的美丑艺术化,使欣赏者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加深对美的认识。多少人文内涵蕴藏于音乐之中,思想、价值、情感、道德尊严艺术素养等人文特征都被包含在音乐里;各个国家由于历史的不同,其社会、民族、时代、风俗也大不相同,孕育在音乐中的内涵也不相同。由此可见,在人文教育的领域里,音乐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法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这种教法只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使有些学生学习感觉枯燥、难学,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优化音乐教学,将音乐与人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历史多方面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的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多进行音乐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音乐的发展历史上讲,处处都体现着音乐与经济、宗教、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通过音乐展示出来,尤其是与时代文化的联系,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艺术形象性和情感性”,与多种艺术相互的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共性。这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表现构成,让人们以艺术的各种形态表现形式,在音乐的情感意境中感受和体验内心升腾的美,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将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

二、在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意蕴中体会和培养文化美感

在灵动的音乐中,利用音乐情感,来感悟文化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音乐课的内容,结合现在学生对音乐的感触,以情感人借用音乐来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共鸣,激发学生内心的音乐情感,展示音乐在情感上的表达,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的去欣赏、感受、表现、创造;以美育人,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之中,感受美的传达,像一股清泉淌入心间。将学生置于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美感的享受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培育,内心升腾那种美的高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每一个时代的音乐,都有其深刻的音乐意蕴。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展示喜剧舞蹈、歌唱表演、音乐小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释放出来,而不拘泥于形式。学生在表达中自由翱翔、乐于创新,从而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对音乐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变的自然、流畅。领悟了文化内涵,提高了文化素养。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

聆听是音乐的魂,是思想放飞的基础。音乐要遵循“以听为主”,让学生在听之中将自己的个人魅力散发出来,用音乐来撞击学生的心灵。当前音乐的流行使音乐无处不在,学生每天主动、被动的都要接受很多的音乐信息,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交叉聆听,容易使学生将听变得很随意,养成了不良的听觉习惯。可见,为学生创建音乐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如何去听,学生应该多实践、会实践,将学生置于广大的音乐海洋中,感受音乐、聆听音乐,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以纠正学生在随意听上造成的不良习惯,使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感受和鉴赏音乐,融合众多音乐之美,在这种音乐的氛围中修炼文化素养。

四、整合多学科渗透音乐赏析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音乐的学习范畴不在拘泥于音乐本身。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有一些无形的桥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和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中领悟音乐的独特性和魅力,把握音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顺应音乐发展的潮流。具体的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有: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自然、音乐与舞蹈戏曲,音乐与物理等。多学科的相互结合丰富了音乐课堂,进而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强化音乐文化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补作用

创造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仅是重复的劳动者,还要有自己的创新,自己对美的理解。可见,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审美能力和教学素质的提升。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中逐步的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计划、内容、教材、教法的各个环节中。然而,在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大工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做到高度协调、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在组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知识和技能的相互互补统一。在课堂上,要进行不断的更新教学模式,深化人文素质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使其更具实效性、鲜活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教师要认真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从素质教育的全局出发,建立高效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单就整合来说,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接,只有相互有机融合,才能发挥多合一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J].艺术教育.2010(03)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 策略

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特别是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教育策略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音乐音乐教学活动中,除了需要教师具有基本乐理知识,歌唱、律动、节奏等相关知识级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音乐欣赏知识和音乐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可以称之为“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应是一种综合的素养,不仅有音乐技能( 包括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等) ,还应具备音乐知识、音乐审美、音乐教育等要求。根据理论、技能、教育三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音乐素养构成划分为: 音乐理论与欣赏、音乐技能与表演、音乐审美与教育三个方面。①它是新世纪高素质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恰恰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目前普遍欠缺的方面。学生音乐素养及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音乐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较差的局面的存在。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学生音乐鉴赏、分析的能力不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要求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提供机会,并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

幼儿园音乐活动从来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活动,常常与舞蹈、律动等元素为一体,相互作用而进行。然而在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及活动的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感受。进而造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出现了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局面。这既与学前教育师资在职前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认识有关,更在于该专业学生职前音乐鉴赏、分析音乐能力等音乐美学素养方面的能力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

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主要注重的是音乐理论、技能与表演的培养教育,却忽略了音乐欣赏与音乐审美及音乐综合表现的教育培养。其实,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理解,进而够通过协调的动作、优美的嗓音歌唱以及精彩的动作表现来完整地展示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音乐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幼儿园音乐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歌唱、律动、音乐游戏、舞蹈四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幼儿园教学迫切需要的钢琴与儿歌弹唱,伴奏和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特别关注,形成具有幼儿歌曲弹唱、表演及创编的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

然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收,单单只是凭高考成绩进行录取,没有进行过艺术素养的选拔,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学生音乐技能基础比较薄弱,甚至为零的局面。加之授课教师对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出现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枯燥呆板的训练方式以及不胜全面的评价手段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该专业学生在本身就没有太多音乐素养的状况下,又失去了音乐学习的情趣及动力。这就加大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难度,带来了学生音乐素养及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缺失的问题,成为了多年来该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个瓶颈。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源头抓起,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培养思路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加以研究调整,以达到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且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所要求的能够顺利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工作所必须的音乐素养及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

该专业教师职前音乐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师范性、普及性、引导性的应用型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特色,注重落实该专业教师音乐综合应用能力的初衷与归属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明确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诚然,在该专业学生音乐、舞蹈素养培养目标得到合理明确的基础上,首要要完成的就是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应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合理设置和相互作用,使得课程结构即科学合理又体现多元性的特色。

(二)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同样应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要求,方能突出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理念。

1.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在必修课中,主要开设《基础乐理与视唱》、《琴法》、《幼儿歌曲弹唱》、《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等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训练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识读乐谱、钢琴弹奏、歌唱及舞蹈基础等领域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而在选修课中主要开设《幼儿舞蹈创编》、《即兴伴奏》、《唱游律动》、《音乐鉴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基础素质的课程,学生应该尽量修满这些课程,方能够具有适应幼儿园音乐、舞蹈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质及技能。

当然,所有师生都应该明,要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本科阶段音乐、舞蹈课程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具有音乐、舞蹈综合应用能力,达到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那么就要充分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确的是:必修课程为学生音乐舞蹈的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而选修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深化学生音乐舞蹈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清楚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并在教学实践中竭力体现。其中,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自觉实施,是其中的关键。

2.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该专业音乐舞蹈课程的开设与音乐(或舞蹈)专业学生课程的开设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其一,是前者在短短368课时中要完成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训练内容,达到具有弹、唱、跳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后者不论在哪一个方面的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均有较多的课时作为保障。其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考不参加专业考试,入学前音乐舞蹈的基础基本为零,而音乐(或舞蹈)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却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鉴于以上两方面的致命因素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在深入提高学生技能方面开设钢琴活动、舞蹈活动、声乐活动等特色活动课程,将某一方面潜力特别突出的学生进行更深、更精的训练。另一方面,可考虑围绕主题活动,开设以实现主题活动为目标的活动课程,更直接地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业与将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对接起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将来的幼儿园工作。(如:庆“六一”幼儿综艺活动的策划、组织,亲子活动(音乐类)创设等)。当然,此类活动如果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呈现,学生将只能获得一些对活动创设的原理性知识,停留在认知层面;而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存在,将使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3.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有限的课程和教学时间内,要形成学生较为成熟的音乐、舞蹈素养,且具有综合应用的能力,仅靠明确安排的必修课及选修课程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五四文化月”、“风采之星大赛”、“儿童歌舞展”、“五月流韵器乐大赛”、“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学前教育专业汇演”等演校园文艺演出,营造生动、浓郁的学习、训练氛围,也是提升该专业学生音乐舞蹈技能综合应用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班级氛围、专业个性的塑造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学生感性、表现欲的培养。特别是以音乐形式进行叙事、情感表达的习惯培养,更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丰富教学、训练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适切性与互补性结合,②精选、梳理学生熟悉的音乐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音乐元素,将其合理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也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合理融入该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中。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注重学生所具有的生本资源,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歌舞、戏曲等音乐元素,以更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融入或创新学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元素,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加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完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的及综合能力的顺利实现。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加强实践教学,重视骨干培养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为熟练的音乐类综合应用的技能水平,紧靠课堂将近368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还是不够的。这需要有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强化,这种强化显然也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系统进行。形成课堂教学为引导、课后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与实践模式。

但是,与音乐专业院、系办学条件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众多、基础较弱且音乐师资的缺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音乐学科教学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达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的要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骨干,则成为该专业授课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绝对不能忽略的必要任务。一方面,学生骨干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对众多学生形成极大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可以缓解教师指导难以及时顾忌每个学生的问题。

2.创设平台,营造氛围,提高学习训练动力

音乐、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展示性、表演性,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指导该专业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校内外各类演出、学生才艺展示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这也是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舞蹈综合表现力、创造力等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实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类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必、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儿童歌曲弹唱以及幼儿舞蹈创编、表演的综合应用技能。对于该专业的学生的考核,应与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考核要求有科学的区分。方能摆脱学生理论知识学了就忘,且无法迁移到实践操作中,进而出现实践操作质量不高的局面。

对此,应特别重视区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考核方式的不同:对学科课程,以考核知识的掌握、观念的形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活动课程,则注重考核过程、学习状态、现场表现。一句话:以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要评价目标。例如,可以将《基础乐理》中关于音高、节奏、常用记号、装饰音、调式、调性、音程、和弦等知识合理迁移到试唱、声乐演唱、舞蹈基础、及键盘弹奏等考核中进行检测;而将音乐风格、流派、特征等等知识迁移到《儿童舞蹈创编》、《儿童歌曲弹唱》、《即兴伴奏》等操作性考核中进行检测;也可将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展示、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核算到相应课程的考核成绩中形成网络化的多元化考核评价。这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形式将起到显著的助推作用。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落实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着力在调整课程结构上下功夫,以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理念的实现要求为核心策略,从该专业学生职前培养的思路与目标、课程教学及训练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合理深入的改革调整,方能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要求,达到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川.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J].北方音乐,2013,(10).

[2]马山雪.高师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2012,(01).

[3]施红星.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注释: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国际化 音乐 素养

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以国际化的视野提高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认识,以国际化的方法与途径创设具有内涵性、文化性的艺术氛围,通过活动、比赛积累经验,最终提高艺术素养,达到均衡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也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视野,紧跟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地推陈更新,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音乐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那么,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夯实音乐教育的地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二章的第一节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音乐课程10年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音乐素养”形成缺少应有的关注。

中小学音乐课并不是培养伟大的音乐家,而是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普通公民。如果说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所在,那么音乐课堂就是音乐素养形成的主阵地。音乐教师如何能够站稳这块阵地呢?这就需要教师很多的经验和专研的态度,教学理念上就要与时俱进,结合国际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等,为孩子搭建音乐的阶梯,立足音乐本体,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还要吃透教材,做到“钻进去,钻出来”,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导向,做到具体和深入,在每节音乐课中不断地平衡“音乐双基”,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为落脚点,形成可持性发展的音乐教育,为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真正起到导航作用。

二、依托学校的艺术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提高音乐素养

学校丰富的艺术活动及发展的校园文化,也是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点有拓展项目,面有基础依托,点面相结合,形成项目活动、隐有文化内涵。

学校用审美的眼光设计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乐于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享受过程、积累经验、体验合作的快乐。比如: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特点,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了普及的竹笛课,乐器携带方便,学起来比较容易,适合低年级班级的普及。孩子们通过乐器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知识,提高了音乐技能,也增强了表演的自信心。到了三四年级,可以选择的艺术活动就比较多了,比如:合唱队、小组唱、非洲鼓、民族舞等等。五、六年级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有表演的活动,发出邀请函,请其他班级观摩等等。

在普及的基础上,选拔有潜力的艺术特长生重点培养,强化其个性特长与音乐素养。学校艺术团的成立,为这样的一批孩子提供了发展和展示的舞台。比如:我们学校的艺术团有芭蕾舞、民族舞、合唱队、电声乐队、还有专门为小组唱或独唱开设的歌唱表演,学校还在每学期进行着详细的规划和发展,接下来还要组建一个民乐队和管乐队,艺术团每学期会定期进行新成员的招募活动,名额是有限的,想参加的同学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评委是由该团的老师和团员组成。考核后评委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才能确定名单,艺术团成立两年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尽管排练很辛苦,可是收获确远远不止这些,收获的滋味是甜蜜的。各种校园文化也为这些社团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金鸡湖好声音大赛,主持人大赛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校园里开出了一朵朵艺术之花。

三、结合学校的特色发展,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形成校本化的艺术评价体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特的特点,音乐学科不能像语数外等用一张卷子来进行评价和衡量,那么,近几年来音乐学科的评价已经成为了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也在摸索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由于评价对象始终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所以,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去正确看待评价的对象。现在的评价更加的多元,方式更加地灵活,希望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给学生一个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相互竞争的平台。笔者在音乐教学中根据班级的特点设置一些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比如:“我的舞台我做主”课前五分钟的才艺展示,定期进行单元内容的考核,考核的内容有小组合作的,也有单独表演的节目等等来锻炼学生,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期末的考核内容也是根据年段的特点来进行设置,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器乐、舞蹈、歌唱、小组合作等等,比较全面地考核音乐学习的情况。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艺术特色,来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形成校本化的艺术评价体系。我们学校就根据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和特色,进行了尝试,制定了艺术等级评价标准,设置了金鸡湖一级艺术家、二级艺术家、三级艺术家、特级艺术家,比如:特级艺术家(演奏家),评定标准:1.达到全国、省器乐考级八级以上水平。2.积极参加校外各项器乐比赛,并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根据这些标准,每一学年音乐组的老师们进行详细的统计,用自己的证书换取学校的艺术家证书,然后放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中,作为一学期音乐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作为评定班级的艺术奖项的标准,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关注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这项评价方式在我校开展的很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出了很多的小艺术家们。

总之,音乐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美的传播者的音乐教师应应当通过基础教育、多方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得到升华和充盈。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是指学校专门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所构建的学科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该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值得是围绕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开展的技能类课程。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课程和音乐、美术、舞蹈、绘画等艺术技能课程[1]。这些艺术技能也常常作为面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当被广大教育者重视。而一套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能辅助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和标准化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达到该专业的综合素质。但目前的教学现状和评价体系都相应的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者反思和改进。

一、教学现状及评价体系的不足

不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产生偏向性,不能准确、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欠缺,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及教材内容的不合理等。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

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上不仅要求能唱歌、跳舞,还要有欣赏、语言表达、创造等活动。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更能取得好的教育启蒙效果。在简单的唱跳之外,具有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很重要。审美教育能力是指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审美感染过程来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启发指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音乐,是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另外音乐创新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音乐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了和创造力。这对音乐教学的灵活性要求高。实践能力要求幼师在对儿童的施教过程中有能力应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能过与幼儿良好的沟通并较好的完成音乐教育工作。综合素质的另一个体现是艺术素养。音乐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启发幼儿对美、乐感、艺术的感知。幼儿教师在学习音乐课程时,不仅仅要学习音乐技能,更需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一定的艺术素养表现在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对艺术的欣赏和表现能力上。学期教育的音乐教师多是音乐学的专业老师,对于学前教育的课程不能很好的把握,容易出现教学上偏学科化,忽略了学前教育这门专业的特殊性。音乐课程的老师不能在学科性和专业性间找到平衡点就容易导致学生过分注重音乐技能的练习。比如声乐课的教学上,专业老师偏重训练发声,把握高位置声音技巧、呼吸的运用和声乐作品的情感处理,忽视了识谱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会唱高难度的歌曲但不能识谱。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中,就容易导致学校将声音技巧、弹奏技巧的把握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而无法体现学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培养的幼教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行的考核体系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对幼师又是及其重要的。单纯的靠舞台上的表演不能充分表现这些能力。目前的学校考核方式,形式单一,注重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技能课考核方案不规范、次数少,无法体现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果。

(二)教学模式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有相关调查表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音乐基础,对于识谱、音调、概念理论等学科性强的知识在理解和学习上有很大的难度。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的音乐教师师资薄落。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基本是有心无力。在教学模式上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制性的灌入知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没有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简单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对有害无益,教学成果差。很多高校没有一套规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对幼儿教师标准和应具备的音乐素质和能力缺乏清楚的认识。对于基础不一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会让某些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不合理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较常用的有:贾方爵的《基本乐理(修订版)》;范建明郭萌的《音乐开窍(修订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编的《全国少儿歌唱考级歌曲集》[2]。音乐教材的发展历史很短,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多不规范,混乱,难度大,理解起来很困难。随着对幼师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已经不再适合高要求的教学水平。除了内容上的落后,教材的编排顺序也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让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问题反思

(一)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

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音乐课程的教授中就应该注意乐感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钢琴和声乐的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表达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在提高音乐素养上,音乐欣赏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练习音乐欣赏能力时,老师应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领学生听出音乐中含有的感情和故事性,让学生充分的融入音乐中。也可以在课前、课间或课后在教室播放古典音乐或者经典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幼儿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音乐能力。教学中设计一些音乐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谱曲儿歌,不仅可以加深所学的乐理知识,也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节奏、节拍知识创造轻松愉快的提高音乐创造能力。平时的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加强和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在幼儿园充分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工作中,通过和儿童的实际交流互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幼师教学工作的理解,也在此过程中,巩固把握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乐理知识,同时,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要结合每次的音乐欣赏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客观的体现学生的水平。

(二)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老师知识的传授,枯燥乏味的乐理、乐谱知识使得课堂气氛低沉,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尝试采取体验式教学、微格教学、合作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情境式教学是指“把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里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更多的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切实的感受到一个老师的角色是怎样的,并在这种有趣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水平不易,差异较大的学生,音乐课程的教授就应该尊重这种差异,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也应该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通过综合各项能力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这些分层的学生实施分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分层次的考核方式需要采取分层的考核内容并结合过程性评价一起[3]。分层评价体系使得老师能准确的评价每个学生的水平又不否定他们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能,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大大激发。另一方面,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也可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在互相评价体系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当然还可以与自我评价体系相结合,通过自我反省和评价,学生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并在这种过程中补足自己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教师评价要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给予准备的评价,并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更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进步和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改进教材内容

国家在发展幼师教育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材内容,增加基础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课本内容生动有趣并与教学方式相适应。一本科学性强的教材应该具有引导作用,能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音乐教材的匮乏和不规范使得有一套完整科学的音乐教材的需求是迫切的。对于老师来说,教材不合理的短板就促使他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深入的分析研究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正确的因材施教。

三、结论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多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幼儿艺术课程(音乐、美术)的改革,必然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启蒙教育满足并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孩子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现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够、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教材内容的不合理等问题都迫切的需要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完善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占广.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研究改革—以A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王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研究——以xx学院为例[J].才智创新教育.20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