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例6篇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文1

【摘 要】本文研究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来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快乐互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快乐成长,这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互动教学;快乐课堂构建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认真践行新课改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音乐的美,能够在与教师的有效的互动学习,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

一、创新教学模式,创造互动氛围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互动学习中不断交流,体验成功 快乐,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凸显出来。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师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首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种互动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够积极的动起来。

1.与学生积极做朋友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就是自己的朋友,这样,学生在心里深处会亲近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所有的学生做朋友,这样大家在一起就可以尽情表演,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学习歌曲《水乡歌儿多》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朋友的表演方式引导学生边学习歌曲,边表演,教师可以与每个学生勾勾手指头,和学生一起唱歌曲,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可以掌握这首歌曲,在歌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与自己喜欢的同学边表演,边唱歌,这样,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会加深很多,学生能够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体验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的快乐。

2.鼓励学生做“小老师”

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表现欲望更强烈。教师要体味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做“小老师”,更好地促进学生互动学习,使学生体验快乐,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教学生或者是学生教老师的互动方式使学生积极走上讲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成长。比如,在教学中出现较难的节奏时,教师可以故意说不会,让掌握较好的学生上台教教自己,这种互动方式学生就很喜欢,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有效攻破难点内容。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互动形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互动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要能够采用多种形式使师生间,生生间进行有效互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够养成共同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使学生都能树立参与意识、群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相互尊重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通过悄悄话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悄悄话活动,使信息能够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有效传播,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很大。“悄悄话”能够给人一种神秘感,在这种神秘感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必定会拉得很近,可以有效实现心理的交流,对于信息的传播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都很喜欢这种交流方式。比如,在聆听环节,当学生聆听之后,可以有效感知音乐的基本形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悄悄话的形式把答案告诉教师,这样,既可以不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思考活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非常有趣,有效推动师生关系的发展。另外,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到节奏练习中,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传递节奏,从排头往下传。各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获胜,都会积极努力地保证准确无误地进行信息传递,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有关内容,并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故事法,进行情感交流

小学生都喜欢故事,好的故事能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法使学生能够共同感受、体验教学内容,加强心与心的交流,有效实现情感的共鸣。

故事法可以通过老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学习歌曲《堆雪人》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使学生能够在内心产生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堆雪人的事情。在学生不断的回忆中,使学生能够深深体验这样的活动有多么幸福,教师可以有效引入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很努力的学习有关内容,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故事教学法,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完成。比如,在教学歌曲《冬妈妈和麦苗苗》内容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讲这个故事,师生一起听故事,在品赏故事后,进行歌曲学习,学生都能很投入的学唱歌曲,并且可以深刻领会歌曲生动的内涵。

3.通过合作法,进行声音交流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演唱,合作演奏的方式实现多边有效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比如,在教学歌曲《蓝色的雅德朗》后,可以应用合作演唱的方式表现歌曲,教师唱一句,学生接一句,然后,互换角色,这样,可以有效学习教学内容,在丰富的形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积极打造快乐互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样的音乐教学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张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文2

摘要:为什么中小学的音乐课总是没什么孩子愿意上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很多老师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本文就此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高校毕业后,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走上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遇上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使得他们的课程很难开展下去。经过我的一番了解,发现他们大多数是不会运用教学模式而导致的,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模式与大家分享。 

    一、趣味模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其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并乐于学习。 

    基本过程:引趣一激情~愉悦~主动学习 

    这类模式在中、小学各年级都能运用,尤其在小学唱游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在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学音乐。例如在《小鸡的故事中》,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显然没有理解;于是老师可以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的各种动作,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 

    二、和谐模式 

    特点: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和谐、轻松。 

    基本过程:诱导~共鸣~探讨一获得共识 

    这类教学模式在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运用,使教学中各种关系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文环境是使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初中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老师刻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素材—通俗歌曲《二泉吟》,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让生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欣赏到那熟悉而又喜欢的通俗歌曲《二泉吟》,不由得和着音乐唱了起来:“风悠悠,云悠悠,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那凄美的歌声唱出了阿炳的情、阿炳的梦、阿炳的恨、阿炳的愁、阿炳的忧,歌曲与画面营造了与乐曲《二泉映月》相融的一种特定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音乐描写的意境中…… 

 三、合作模式 

    特点:学生间互教互学,技能知识互补,潜在目标是培养乐于助人及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基本过程:引导~讨论~演示~共同评价 

    适用于创造性较强的音乐教学环节或有点难度的知识性教学中,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示唱、奏、演的创造成果,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小燕子》中,教师用钢琴演奏《小燕子》主题旋律,学生听后老师出示八张音乐卡片,(这八张卡片上有八小节曲谱,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节曲调,每张卡片上一小节,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两张卡片)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把这八张卡片自由组合,编成新的旋律来赞美小燕子。看看谁送给小燕子的音乐最美。这节课孩子们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结束了庆功会,并尝试了自己创编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中,尤其是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优美的曲调创编出来,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创编曲谱的成功感。 

    四、探索模式 

    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与研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基本过程: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 

    指导—发现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探讨、总结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以这种规律为基础,反过来去解释与发现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 

    有一例是识谱方法的探讨。上海有一位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地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这一方法,他总结了四点:一是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目标并不矛盾;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可以降低识谱难度;四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上唱歌课时,他不急于马上解决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识谱知识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教师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美并逐渐熟悉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识谱,这时学生就有了似曾相似的感觉,识谱就顺畅多了。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文3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 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 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 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 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 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1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过分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专业性: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要求将授课重点放在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强调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掌握与歌唱等技能的实践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是好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内容设置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但过于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将生动活泼的音乐作品解构为相对枯燥抽象的音乐学习素材,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难以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不能在欣赏学习中体会到音乐的动人之处,本身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无趣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兴趣,欣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突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强调自己“教”的影响,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其主体地位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音乐作品的欣赏更具有主观色彩与开放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时,很难调动起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其欣赏过程并非聆听与感悟,而是变成了完成一个个教师安排的欣赏任务,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小学生审美品位以及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影响收效甚微。

1.3欣赏教学偏离音乐本体关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具体音乐作品进行的聆听与体会,并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作品认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上愈发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为了追求欣赏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多样化,安排了大量与作品相关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欣赏教学的内涵。然而,部分教师在授课内容比例上安排缺乏科学性,在拓展性内容方面投入了过的的教学时间,针对作品本身进行的欣赏理解教学则相对不足,学生注意力往往被背景故事所吸引,不能将经历集中在作品本身,这种舍本逐末的课堂安排,淡化了音乐做品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2.1创设浓厚的音乐欣赏学习氛围:在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又较高的投入度。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相对分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科学的设置音乐欣赏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生的精力有效的引导到音乐作品上来,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作品,深入的感受体会欣赏对象传递出的情绪与美感。

2.2选择阶段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将小学音乐欣赏看做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选择阶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研究不同音乐作品情感与技法复杂性上的差别,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欣赏素材。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富于童趣或活泼欢快类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感受音乐传递出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传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将器乐作品作为学生欣赏的主体,而随着学生欣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教授的作品应该提高到更高的层次。通过这种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层次水平,教学力度逐层深入,使得学生欣赏水品逐步提高。

2.3整合多方面音乐欣赏资源视: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为教学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提升效果。在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新型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从声光电等多个角度丰富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将音乐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认知。同时,使用电脑、网络进行教学适应这一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当前时展特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

2.4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然后让学生去感受作品所要营造的氛围,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进行想象,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对作品展现的场景进行描述。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适当地点评,当讨论结束,教师要报学生的整体观点进行梳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适当地点评,存在的优点,教师要指出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发扬,而存在的缺点,教师也要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审美和再创造的活动,包括了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音乐的联想等心理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在音乐中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实现音乐教学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作者:邢丽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学校

参考文献:

[1]李阿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68.

[2]李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3,33:140.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44-01"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扩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粗浅地谈一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构建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以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的直接的亲身的感悟、体会和反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

2.参与动情。初步体验

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教师在设计提问中运用一些音乐要素的卡片、图样、表格,让学生直观感知,对于有些主题旋律。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演唱《游子吟》时,我范唱学生跟唱,继而提问:这首歌曲节奏有什么特点?怎么唱好它们呢?学生交流后明确了附点音符要唱得饱满些,前倚音要唱的连贯,就像妈妈和孩子一样紧密相连。这时让学生演唱第二遍,要求准确运用情绪。即:第一、二句要唱得亲切、温柔、深情地;第三、四句要情绪激动些,力度要强一些,但是也不能喊唱,表达儿女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深情,而且第四句稍微弱一些,给人一种回味的感觉。

3.动听结合法

音乐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随音乐动起来,有利于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我们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律动,并随乐曲情绪变化而变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有些音乐作片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让学生进入音乐故事的角色显得非常重要,这样欣赏作品,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习《保护小羊》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羊"、"狼"、"大象"、"狗熊"、"刺猬"等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团结就是力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团结互助的理解。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音乐与舞蹈紧密相关,没有音乐的舞蹈索然无趣,教材中许多的曲子都能创编成舞蹈,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例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中,学生可以模仿骑马、甩鞭的动作,表现草原人民的特点,还可以跳蒙古舞蹈,把欢腾的草原表现出来,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使他们不再感到欣赏课的乏味,从而爱上音乐欣赏课。

4.在音乐实践中欣赏音乐,让学生懂得欣赏

4.1在听赏管弦乐《公鸡与母鸡》时,我运用了声音模仿、音乐游戏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声音模拟公鸡和母鸡的叫声并说说它们不同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不同乐器所表现的公鸡与母鸡叫声里的情绪。当然在听赏这一乐曲时我还尝试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演一演"的音乐游戏,引导学生听音乐并猜猜是什么动物,猜出后用动作与声音进行表演。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样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音乐形象鲜明,故事性强的欣赏内容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如:《蝈蝈和蛐蛐》、《跳蚤之歌》等。

4.2在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乐器模拟演奏的形式。欣赏之前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分别认识了长号、小号、双簧管、小提琴、圆号、长笛,熟悉了它们不同的音色和演奏姿势。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边听边模拟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乐曲的分段和主题的变化等问题。然后再结合教师的讲解与分段欣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乐曲主题的理解。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文6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改;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51-01

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

在我校开始实施新课改之际,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小学的音乐鉴赏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根本的转变,从老师的"传授"变成"解惑",从老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我们根据新课改理念设计音乐鉴赏课的模式结构: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1.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1.1整体初步聆听。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低年级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1.2分段聆听。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

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1.3复听音乐 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2.借助联想创造,诱发心中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这就是联想法。它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物联想。如在欣赏莫扎特作曲,奥弗贝克作词的独唱《渴望春天》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渴望春天、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起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3.让学生多歌唱

欣赏教学是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凝聚着作曲家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是精美的精神食粮,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被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花儿和少年》,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两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拍号、节奏、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欣赏作品时,不仅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全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的旋律欢快活泼,二四拍,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B段与A段形成对比,旋律优美抒情,三四拍;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旋律。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置过程为重点,实践优化整合教学目标

关注过程方法,把它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观察、体验音乐,来获取答案与结论,让学生在获取结论的同时,理解了音乐。比如通过观看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们》的片段来导入课题,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放牧"主题时,结合比较已经学过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来体验蒙古风格,通过感受主题的不同演奏形式来体验音色对比来展现清新活泼,充满动力的音乐情绪。在欣赏抒情段落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讲述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而且答案并不一定限制在"对草原的热爱"之中。只有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觉,都能够得到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