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观念的内涵范例6篇

化学观念的内涵

化学观念的内涵范文1

一、宏观把握,解读教育蓝图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内涵式发展观。以“育人为本”的功能来衡量,教育内涵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引导到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轨道上来,这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先进的管理文化,这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

二是要准确理解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公平,体现的是社会的良知,个体的良心。作为学校、教师,公平是德性、是涵养、是智慧,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教育思想,就是关于教育的公平。

三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拷问着教育事业的社会效应与效益。教育质量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从我们当地实际来看,区教育局确定今年为教育内涵式发展年,并实施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提升工程。由此,践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学校当前的重要目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理念;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构建学校现代教育、课程、文化体系;立足校情,从地域实际出发,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尽快开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总结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经验。

二、中观思辨,建构文化形象

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是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因受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影响,受来自教育内外的功利诱导,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正走向异化。对此,要进行理性引导,并在中观层面上打造学校文化并发挥其辐射影响作用。每一名教科室主任应成为学校文化建构的中坚力量,以主人公的姿态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以学校文化的发展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积极协助校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我们坚守教育理想,构建学校核心价值,建设学校文化,找准学校文化力的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理想的教育观,构建师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进行理智训练,发展充分得体的自我表达。

二是积极协助校长确立并与时俱进地修正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实现群体价值统整。学校是由许多教师和学生构成的集体,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具有独特个体价值的草根价值群体,价值统整关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三是寻找文化落脚点,丰富文化内涵,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学校核心价值统整是通过校园文化的途径实现的。新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提供了学校文化的主流价值与方向,我们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从微观上寻找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着力点,通过学校中观文化成型,文化力显现,以实现我们期望的教育。教科室主任需要寻找学校的文化元素,提炼学校的文化内涵,展示学校文化风貌,引领学校文化力方向。

一所好学校成就于一种好文化。我们利州区北街小学的“葵花文化”,南鹰小学的“德慧”文化,嘉陵小学的“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文化,栖凤小学的行知文化等等,都是好文化的代表,都是思辨的成果。

三、微观着手,行动引领发展

教育内涵式发展只有通过教育的实践实现。学校核心价值得以确立,学校文化基本形成,要求我们教科室主任在实践层面从微观入手,以我们的行动带动教师行动、触动教师思想、引领文化方向、规范工作常态、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课程功能,以行动助推内涵式发展。

一是要注重提升德性素质,践行“爱满天下”。爱与关心、公平公正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德性素质的基本要素。爱与关心,就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要想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爱满天下”,就得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其合理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事务。教科室主任要带领教师解读教育的本真意义,深入师生宣传学校文化理念,推广学校核心价值,树立爱心、信奉公平,信仰理想教育,树立教育精神,养成高尚的德性素养,实践“爱满天下”行为。教科室主任要和教师一起研究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策略与方法,交流对公平公正的认识,设计服务学生的机制与途径,提高执行力,实现关爱与公平公正的理性实践。

二是要构建质量文化,形成管理决策合力。提高教育质量,要以管理为纲,以学习为网,形成常规管理和分析决策的合力。教科室主任要配合教务处,搞好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对教务处形成的管理材料进行分析处理,确立“事实告诉真相,数据说明问题”的工作理念,用理论与事实提供决策咨询,用理性与经验指导教育教学,用思想与研究指导专业发展,用文化与规则优化教师常态。教科室主任要带头加强教学过程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业检测的数据进行理性分析,以服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化学观念的内涵范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能实现和谐其自身的发展。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程度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一、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理解高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伴随着当今社会高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多元化教育,众多大学逐渐趋向社会化,甚至有部分学校过于强调现实主义和世俗化。因此通过加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自古至今,高等学府一直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造就了许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理性主义”和“远大志向”。如果高等学校沦落为只为经济服务的工具,将不能再继续撑起为社会塑造精神文明家园的“象牙塔”的重担,也将无法为众多莘莘学子实现独立人格和追求精神的梦想。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因为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不仅会帮助高校恢复原位,还能帮我们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这方面去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首先要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

高校的文化建设,是有其自己的发展特点的。主要是由高校的师生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能够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而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则是以崇尚和谐并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主体。正因其特点高校才能将不同脉络纹理的学科,以及学术观点各异的学术专家融合在一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相濡以沫的学生情在这里诞生,并一起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加强和谐文化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其内涵发展也并非是简单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就是努力建设以和谐理念内涵的大学文化,促进精神与物质、共性与个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的和谐发展。

高校的和谐文化这一概念源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谐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有力支持。学校的内涵发展要以“和”为前提,和谐文化的主旨与高校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为积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其前进的方向的。

化学观念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地域文化内涵;形象造型;意象造型;旅游纪念品设计

旅游纪念品属于特色旅游商品,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游客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一切物品。旅游纪念品市场竞争的实质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竞争的核心则是设计理念中所蕴涵的文化元素的较量。当今社会,随着技术、性能、结构、材料运用等因素日趋成熟与设计的同质化,旅游纪念品所彰显的有关地域文化重要内涵的要求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旅游人员对纪念品相关多样化以及品位化等要求。因此,面对多样的消费要求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如何在设计中挖掘纪念品文化层面的潜力,怎样将区域文化内涵和相应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适合的纪念品,赢得旅游者的喜欢已经成为了纪念品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位置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具有区域文化内涵旅游纪念品的影响与意义

旅游纪念品的美观是由美丽的外观设计与内在精神的结合。一件纪念品的创意不论是解决哪类问题,都要落实到以某种特有的造型与人接触,完成纪念品与人之间信息传达的使命。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艺术、科技、企业、结构材料、人工等,而且还要考虑到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时尚的变化趋势,人们的消费品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不断的变化。只有兼顾时尚、文化内涵等较为实际性的设计才能够使得旅游消费者能够愉悦的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在设计上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绘画、雕刻技术、色彩调试技术等。

设计出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不仅仅使得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和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更加能够提高旅游纪念品的人文价值,好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价值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竞争力。能确立设计的“原创”依据,使纪念品达到系统设计策略要求。

二、地域文化中形象造型与意象造型的设计形态表达

(一)外观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外观形象指的是人们通过简单、自然的形象直接确定纪念品的造型,这种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只要能够明确纪念品地域文化的寓意,根据其本身固有形态设计出其外观形象。在将形象造型融入设计理念中时,首先应考虑到它的纪念,把握住人、设计、文化三者之间相关的联系,将旅游者作为主体,既要满足他们的需要,又能够将地域纪念品的人文内涵渗透进去,充分发挥纪念品的作用。在设计之前通过一些调查,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再确定设计的方向,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结合文化的内涵以及纪念品本身具有的特色,找到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完整的方案对纪念品进行设计。

(二)内在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意象指的是将人的感情寄托在某个物象上面,综合其他因素一起构建的、能够让人们产生另一种境界的想象。意象是人情感显现的载体[1]。意象造型即意境造型。是通过事物所变现出来的属性所联想到的意识。不具备直观的形象依据[2]。但是由于人们对意象联想是源于受到物呈现出的具体形状、姿态、结构、材料、纹理、色彩的影响而被创造的。由此可知,固的属性才是意象形象的原始依据。对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对外在形象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意象的一种表达。

三、地域文化内涵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在外形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外形上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纪念品的特点,而对于区域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展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纪念品的自身内涵,还能够向消费者们展示本区域中具有传统属性、民族特色等一些特有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也不能够仅仅通过材料来增加纪念品的内涵,除了材料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使用方式,能够展现出区域地理文化特色的一些东西将纪念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色彩的应用对于纪念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特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将纪念品和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较为多样化的纪念品。

(二)将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把传统手工艺的一些品质从最深处提取出来,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向工艺的文化本质的深化和贴近。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慢慢地由舒适型转为文化型消费,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能否适应现如今的市场变化,体现设计主题的多样性成为现如今较为重要的研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建立在地域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并且要结合现如今经济体系制度的发展,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等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设计出满足消费者要求、适合表现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

四、结语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着重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强调文化内涵的体现,是设计深入的表现,从文化的发展研究纪念品设计理念,不仅仅能够使得人们的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还能够满足人们对感情的需求,更能够使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白兴易,赵得成,刘刚;基于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中国包装,2012(05):14-17

化学观念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05-05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精英、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数量标准,认为在三个不同阶段高等院校在管理决策、价值观念、招生和就业政策、教学以及学术活动的形式与标准等层面普遍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他进而提出,假若高等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递增而忽视了内在质量的话,那么将因不能有效地解决数量递增带来的一连串问题而陷入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选择,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价值理念的转型。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内涵式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了时代需要和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更满足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对于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界定

党的十以来,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常态建设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思路,让我们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

教育部于2012 年3 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职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经历了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目前正从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办学理念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或研究型院校,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必须加以明确。只有更清晰地了解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和特点,才能增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构模式。外延式发展模式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主要依赖条件;而内涵式发展模式则重点强调以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发展动力。“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求学校积极地挖掘现有的资源和潜在能力,在保证规模稳定和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按照社会和区域经济对新型技能人才的倾向性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改革,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凸显办学特色的发展,可以从校园文化、高效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有特色就能在生源竞争中取胜;如果内涵式发展没有特色,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也是对一所高校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虽然说拥有了一定规模才能考虑质量提升、特色打造,但只有规模扩张而没有质量提升,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只有提升了质量,规模发展才更加具有效益和竞争力。再次,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凡事必须从长远、大局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环境。

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基于质量保障之上的,忽视办学质量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泡沫式的发展,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加强教育质量管理,选择内涵式发展模式是我们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288所,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转型,整个社会对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日趋强烈。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肩负着为产业经济领域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目前,推进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科学的历史概念,在高职教育的各个发展时期学术理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探索,但是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认识观念却存在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当前,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沿革

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1.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提出(1985―2003)

这一时期,在我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但很多学术成果基本上是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进行认知和强调,这与当时衡量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主要是以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师生比例等硬性指标为主有关。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该领域的研究者,都高度关注高等院校的规模化扩张这个论题。傅兴国认为,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是依托两种发展模式实现办学目标:其一是以追求单纯的数量增长为目标,充分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以及实施资源整合的重点;其二是将办学效益作为办学目标模式,该模式充分以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核心的层面是有效地挖掘自身优势,进而形成具有显著竞争能力的发展机制。从整体上看,在2003 年之前的研究探索我国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中,无论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还是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其内涵的立足点都在于规模化的扩张模式,仅仅是提法不同而已。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涵义的重新提出(2005至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规模发展的压力日趋变小,但提高办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整个社会对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渐渐给予了高度关注。此时,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涵义又有了新的注解。归入这一类的研究有很多,基本观点相对一致。王洪才认为,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即办学质量,应该与以往大力倡导的外延式发展有着根本的区别,切勿混为一谈。同时,对于内涵式发展模式开始明确提出应重视大学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大学管理制度创新,为教学、科研以及师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应给予终极关怀,提升现代大学的价值。

(二)对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谢仁业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动力的发展模式类型。学者王洪才强调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对教学质量和内部效益高度重视。他还认为,内涵式发展也是对以数量取胜的客观纠正,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高等院校的规模建设就可以停下来,而不过是把办学重点放在质量和规模、结构以及效益的均衡上。可以说,新的内涵式发展概念指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韩震认为,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科学发展,并不是不要外延式发展,而是让内涵和外延相互促进,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一种具有鲜明内在特点的创新发展价值理念。

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已形成共识:内涵式发展并非是对外延式发展的全面否定,而是要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将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均衡发展,即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王战军则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而受到重视,到本世纪初作为一种理念存在,现在已升级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对于如何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者们从内涵式构成要素分析、高校发展定位、高校管理体制等角度,强调应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如进一步弘扬厚德博学的治学精神,积极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立足以人为本的视角方向,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对策构建等等。

房剑森指出,推动内涵式发展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办学规模进行定位;其次是立足院校的管理和运行实际,科学合理地控制招生规模,保证招生数量的相对稳定;再次就是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又次就是对院校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在专业布局上突出特色;最后是升级改造办学条件,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紧缺型全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校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学者杨理连认为,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他将内涵式发展分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并着重从微观层次提出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途径。刘新华认为,内涵式发展战略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必须狠抓四个重要环节:一是围绕观念更新,积极构建当代的大学教育教学制度;二是在优化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三是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四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谭秋浩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即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学者言简意赅地提出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就是要找准定位、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

以上对策大多集中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等方面。以下观点和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搞好顶层设计,解决办学目标和战略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求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宏观决策能力建设。围绕规划,细化目标,确保行业特色高校顶层设计。另有学者提出要有效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一份关于我国高校财务状况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就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学者张梅颖就这个论题进行了方向性的研究探索,进而认为一些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盲目扩招后学校的资金资源优势不足和政府机构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大导致。很多学者也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高端发展。拓展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战略策划,力争通过跨区域和国际化的战略化协作办学来建立新的突破点,使我国高职教育融入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之中,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的优秀办学经验和各种资源, 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

(四)影响内涵式发展的要素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专家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侧重点有不同的阐述,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比较权威的描述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学者谢仁业沿着体制和机制制约这个方向进行了客观的归纳总结,认为行政性干预和控制、不开放的师资运行机制以及定位不准确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鲁武霞、马建富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教育资源整合运作能力以及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院校管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是影响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上来讲, 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学科结构、管理运作模式等一系列内在的动力因素与政策机制保障、教育消费需求、市场资源配置等外在的动力因素,都会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构成直接的作用与影响。面对众多因素,我们很难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影响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因素,哪些因素是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但这些构成要素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各有侧重的。正是这些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持续运行,构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三、国内相关研究评述及未来趋势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提升。我国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此进行了部署,强调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提升办学质量。而质量的提升依赖于质量评价系统的完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评价界出现许多基于不同关注视角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张耀嵩从内外部教育质量和保障体系出发的质量评价,谢南斌、田金信提出专门考察办学效率与效益的效能评价等。应该说,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质量评价在突出内涵式发展特色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楼世洲、宁业勤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课题中提出了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指标体系,评价领域包括内涵式发展条件、内涵式发展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结果,体现了教育质量评价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评价的基本假设。杨理连把内涵式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从系统分析的视角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三个评价维度:基础建设评价标准、隐性能力评价标准和核心成果评价标准。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总之,随着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关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评价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文献显示,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相对集中,学者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关注的核心要素和方向,但这些建议缺乏有力的依据和支撑,而且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分度不明显,今后需要进一步提炼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因素,科学地确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和特点。二是之前的研究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具有比较缜密的分析解读,然而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内容的研究不够明晰,这一点不利于实现对内涵式发展的评价和推进工作。只有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清楚了解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才能通过机制创新以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三是从研究探索现状来看,对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研究是关于经验描述的一些理论探讨,很多政策性建议和导向缺乏科学性和说服性。一些研究成果中虽然提出了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但没有应用具体的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来支撑评价系统。实证研究探索方面严重不足,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而且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学者所采用的论据体系往往难以覆盖各个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探索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张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92-197.

[2]杨理连.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14-16.

[3]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11):3-8.

[4]傅兴国.论我国高教发展模式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88(1):79-81.

[5]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4-17.

[6]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谢仁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价值、问题及趋势[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7-10.

[8]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7(2):2-5.

[9]房剑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5.

[10]谭秋浩.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2.

[11]来俊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1):227-230.

[12]浦玉忠.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1(12):92-93.

[13]周雪梅.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J].教育探索, 2013(8):25-26.

[14]陈娜,刘文超.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2(4):60-62.

[15]徐木兴,刘朝马.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运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 2008(6):34-38.

[16]陈洁瑾,江增光.学习参与度: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新课题[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3):23-27.

化学观念的内涵范文5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提高了对文化性的重视度,深入挖掘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文化作为支撑旅游发展的精髓,体现的旅游的内在美和形态美,深入发掘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十分有利于旅游景观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现的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投资管理者以利益为发展目标,过分注重收益和利润,忽视了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导致很多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乱象发生,如景观标准化、组合程度不高 文化内涵趋于同化等,不注重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使得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逐渐消失和的越发的庸俗。所以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是现代化旅游景观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人文和美感两大主要方面探讨和分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重要性。

二、什么是人文旅游景观

(一)国家标准对“人文旅游景观”的界定

由人类创造和发掘的富有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且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统称为人文旅游景观,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不论是历史遗留的或是现代创造的。跟自然旅游景观相比,人文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旅游价值表现出更加鲜明的主观性和潜藏性。相比自然旅游景观而言,从旅游审美的过程中发现,旅游者从人文旅游景观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其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呈渐进式。

(二)学术界关于人文旅游景观的定义

根据学术界的定义,人文旅游景观指的是人类基于自然环境,根据一些实践需要,自发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多谈及的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表现人为性、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科学性、知识性等,而且这些特性都表现的十分鲜明。人文旅游景观可以看作是人类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人类通过创造一些文化去表达和体现人类生活,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人们的眼球,使得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体念和感受多样化的美感。区别于自然旅游景观,人类通过创造将自己的意志和审美意识融入其中,所以人文旅游景观是无形的精神氛围和有形的物质景观的完美结合。

三、文化及其流变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满意的解释,下面所阐述的一些看法和文化产业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性。1987年,加拿大联邦通讯部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其中包括道德、法律、知识、信仰、艺术及一些特殊性的风俗习惯等。欧盟委员会对文化定义则更为广泛,包括传统、绘画、书法、语言文字、艺术、音乐影片、建筑规划、科学技术等。加拿大的部分研究者表明,除一些文化活动以外,文化不只是人们对人生和生活的一些感悟,其还触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文化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力量产物,它是人类共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始因素;美国的部分学者重新界定了文化,他们将文化看作是商品,可能文化始终就是一个难以精准定义的概念。

(二)流变中的文化类别

由罗森塔尔・尤金撰写的《哲学小辞典》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解释,他认为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所有的财富,其中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方面则只是精神文化,其中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等。 上个世纪中期,国外知名文化学家发表了《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在整理和分析西方国家80年内有关文化近170种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了综合性的定义;文化包括显露的和隐藏的行为模式,通过象征性符号进行传递;文化体现了人们的显著成就,如其在人造器物中的表现;文化的主要核心在于传统观念,特别是其产生的价值;文化体系既是活动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样具有综合性的定义几乎得到了整个学术界所的认可和肯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通常,人们根据层次将文化划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观念文化,代表民族的价值体系、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与哲学和意识形态都存在差异,处于哲学和意识形态的中间层次,不能被认作是哲学理论,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文化,指的是受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制度,不是抽象的看不见,但又无实际存在的物体,属于中层次的文化;器物文化,具体体现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实实在在存在着,如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这些都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服务于人类的,是真是存在的事物或实体,属于表层次的文化。总结以上内容,对于文化的概念,还是一个备受争议,难于严格和精准进行定义的。而至少有一点是得到众多肯定和认可的,那就是人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人是文化存在的根本,不一样的人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化。

四、人文旅游景观的文化蕴含

(一) 我国人文旅游景观的特点

通常,人文旅游景观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就是非物质遗产,历史古迹、社会文化、宗教等,跟自然旅游景观存在的差异性相比较而言,人文景观所呈现的历史差异和文化差异就更为突出,这也就表明人文旅游景观耶哦比自然旅游景观更加丰富,人文景观浓厚的历史底蕴,承载了时代的文化气息,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很好地体现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将人文旅游资源誉为人类历史的写照也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人文旅游景观的丰富程度跟历史、民族、文化传统和文明发达程度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1、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距今有超过5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勤劳和智慧留下了不胜其数的历史文化瑰宝;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不断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和文化蚕食,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中华文明的根基从始至终都没有被动摇,经历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传统文化的精髓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因此,我国所有的旅游资源、旅游对象和旅游服务者都参透了中华人文精神,我国的旅游产业和人文资源可谓是一脉相承、骨肉相连。很多历史悠远且整体具有明显文化继承性的人文旅

2、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的多元化形态 。中国历史悠久,也曾是世界上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经济、文化、科技令人瞩目,存留下来数不胜数的多层次化的人文旅游景观,如建筑、寺庙、道观、园林、雕塑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人文旅游景观就超过30项,这些人文旅游景观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一些独立成景,一些则交相辉映,人文形态的多元化造就了多层次的旅游产品。根据我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目录的记载,能够看出:1987年之后的每一年都会有或多或少优秀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记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其中仅2000年就有4项人文旅游景观被记入。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人文旅游景观资源深厚博大,国家有关部门对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视。

3、分布广泛,特色显著。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多样,通过民族风俗,人文、经济和当地自然风光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产生了多样化韵味的地域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等,不一样的人文气息、不一样的文化遗产、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不一样的历史传承等等。然而,因开发历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人文旅游景观种类分布差异性比较大。具体表现为,像主题公园、游乐园等影响力较大的现代娱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开发历史较为久远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则集中于少数民族集聚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不同地域集中的人文旅游景观的造物风格对比十分鲜明、多样化,以园林为例,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居多,规模宏大,庄重、宁静;江南则以古典园林居多,玲珑、纤巧、精致、秀丽;在民族文化方面差异性更为突出,我国西南地区细腻、委婉的民族特色与西北的粗犷、豪放对比十分鲜明。以上就是使得我国人文旅游景观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为我国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人文旅游景观蕴含的文化内涵

1、科学性内。涵旅游景观的科学性内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不同的科学类别、时代的科学性、发生的科学性、设计的科学性、发展的科学性、保留的科学性和用材的科学性等。

2、历史的积淀。人文旅游景观承载着历史,体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典型的历史遗存、历史的演变和差异等。

3、文学性内涵。散文游记、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是旅游景观的文学性内涵。从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雅士,流连于自然山水,赏心悦目,创作了无数文学作品,将旅游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赋予旅游景观浓厚的文化韵味。

4、艺术性内涵。旅游景观的艺术性内涵包括多种艺术形式,如影视录像、摄影艺术、音乐舞蹈、雕塑、书法绘画、风土民情、工艺品、纪念品等。譬如雕塑,雕塑主要是经过雕刻和塑造而制造的具有体积感的空间形象。曾有人将伟大的雕塑比喻为国家、民族城市的象征和精魂。

5、社会性内涵。旅游景观的社会性内涵包括喜庆节日、风土民情、香烟、酒、茶水、食品、饮料、杂技表演、说书、博物馆、动物园等,任何某种形式都在某些程度上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就譬如说北京的一条又一条的胡同,北京独有的胡同文化其实就代表着北京人历史社会习俗文化,表现出那个历史时代的封建社会礼制和家庭宗法制,反映的就是以种封闭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蕴含的价值

1、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以具体事物作为载体的。开发和保护人文景观其实就是传承和发展特色文化的过程。兰州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蕴涵,应进行不断地发掘和充分的展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环境下,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使得原本灿烂的本地文化慢慢走向衰败,难以得到传承和弘扬。针对这种看似平缓实际波涛暗涌的文化侵蚀,只有积极寻求本地文化的发展渠道,才能将本地文化发扬光大,推动文化传统的发展,保护我们的文化精髓。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够将本地的灿烂文化传播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2、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展示市民精神文化风貌。城市承载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毕业于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曾发表过相关的言论,建筑代表的是一种艺术,一座城市的街景代表的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城市内有一条条的街道,街道上又有一幢幢的建筑。建筑不只要具备其内部的使用功能,还应重视外部街景观瞻。街景的造型、色调和周边等方面都体现着文化的特色。通过他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建设只有跟文化相结合,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进而提升城市品位。城市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于文化的累积性,也就是城市的人文环境。景观开发实际上就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和综合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还为人文景观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主要就是为人们的活动创造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全面体现城市功能、审美、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功能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人文景观的开发设计的风格、内容、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景观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的人文景观记录着人类溶入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过程,还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制度。国外著名的史学家曾说过,“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由现代人撰写,参杂了现代人的思想,但历史遗存下来的人文景观却是实物,真实地反映出社会阶段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为我们研究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此外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更好地展示了市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城市文化上的进步。所以,不断开发和加强保护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衡量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化学观念的内涵范文6

一、考题例析

例1 [1997年全国卷,38](材料略)设问: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析:这是一道“概念限制型”试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多数考生不是从找措施角度作答,而是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因全部搬到考卷中去,时间没少费,效果却不佳,失分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解题技巧。

参考答案:(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盲目到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做到了从实际出发。(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看到自己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决策时做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体现了对变化发展实际的正确把握。(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因地制宜地做出正确决策说明了这一点。(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说明了这一点。

例2 [2004年文综全国卷Ⅲ,39(7)](材料略)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完整把握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等,才能结合材料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应做到:(1)一切从实际出发;(2)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3)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例3 [2005年文综全国卷Ⅱ,38(1)](材料略)设问: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解析:本题涉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如何体现”,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入手,与该企业运行模式对照,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该企业运行模式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略)。(2)从该企业运行模式看,企业注重依靠科技,改变了过去那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从而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二、应对策略

通过对上述几道考题的例析和解答,不难看出“概念限制型”试题有共同的设问模式和解题技巧。

1.明确概念内涵和学科范围。首先要搞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明确设问中该概念所属的学科范围。

2.分解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内涵后,再把概念内涵分解为若干层次,然后依据分解后的若干层次有序地组织答案。如例2中,就要把实事求是的内涵分解为若干层次,然后从哲学角度回答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的措施即可。

3.注意结合材料。解题时,切记要结合材料。考生有无必要按概念内涵的每个层次作答,取决于材料中有无与该层次内涵相关的信息词,如相关,则选取相关的概念内涵层次结合材料作答。这有助于提高答题效率,更好地应对文综题量大、时间紧的考试模式。如例3中,设问材料只涉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内涵,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则没涉及,没有必要把它们都罗列出来。

4.适度引申扩展。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大意适度引申扩展,使之更臻完善。如例1中,之所以要组织“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点,就是因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高考模拟训练

例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思想解放是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设问: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析:这又是一道“概念限制型”试题,依据上述解题策略,首先应明确解放思想的内涵和哲学常识范围;其次要将解放思想的内涵分解为:马克思主义指导;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主观符合客观等。然后依据三个层次内涵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