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研究范例6篇

生理学研究

生理学研究范文1

1.1桥梁和纽带

研究生教务员的工作琐碎复杂,如果用言语进行描述,无疑要花费大量的篇幅。研究生教务员至少被教学管理机构中两个层次进行领导,并且直接和学生以及教师接触。研究生教务员需要经常性的和研究生、教学人员以及其他部门联系。很多时候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1.2最基层执行者

研究生教务员全程参与有关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以及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每个研究生从录取开始所有的活动中,研究生教务员都会参与其中。

1.3参谋与助手

分管院长需要了解确切的情况和数据在接到学校文件或者通知后,这时候研究生教务员就需要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如实的进行告知,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剖析做出有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研究生教务员告知的信息是分管院长做出决定的重要参考与依据,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说,研究生教务员就是分管院长的助手和参谋。在实际工作中,比如进行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时,研究生教务员就需要提供前一年的招生情况以及今年的保送生接受情况等。招生指标分配细则的制定就需要参考这些因素,如果研究生教务员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不实的话,会造成招生工作的混乱以及分管院长的决策失误。

2.做好研究生教务员工作的措施

研究生教务员的工作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现将如何做好研究生教务员工作的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2.1良好的专业素养

学校教务工作一般都会很琐碎,有很多细节上的工作,比学生选择培养计划的时候,会因为大意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错误,这时候研究生教务员就需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提醒学生进行修改,同时详细解说其中的原因,不然会对学生的奖学金申请以及学位申请造成影响;当出台新的政策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说,并和旧的政策进行对比,说明其中不同之处,避免后期出现一些过激的投诉行为。教务员在工作的时候,尽量不要掺杂个人情感在里面,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在校研究生院给学院争取资源分配时,要尽心尽责等等。

2.2整理好工作资料

研究生教务员会经常性的接到各种关于政策或者统计的问题,为了避免忙于应付导致自己手忙脚乱,应该在平时就做好相关数据的整理工作。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同样可以很好的彰显自己的专业度,处理问题时也可以应对自如。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报考阶段会经常接到询问招生比例的电话,这时候如果一问三不知或者手忙脚乱的寻找相关文件,会对学校声誉产生无形的影响。

2.3具备组织协调能力

教务员每年都会有组织学生入学、制定培养计划以及毕业复试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每一步都宣传到位并组织得力,不然学校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之中。那从上面不难看出,研究生教务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不然工作时会出现顾头不顾尾或者是遗漏的问题;同样处于基层的教务员,需要处理教师以及学生的投诉,必须具备协调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各国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教务员必须掌握国际语言--英语,不然在处理出国留学或者是交换生时,会有很大的麻烦。

3结束语

生理学研究范文2

1.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必须严格管理,根据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和学习能力,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的招生。要保证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进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使研究生的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2.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斟酌课程的安排。要考虑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的冲突,在难度上要有不同的需求,是由浅入深还是继续深入,成为课程安排的难点。二是要考虑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冲突,其需求也大有不同,这又加大了课程安排的难度。合理的课程安排可以保证研究生基础扎实,确保其能力稳步提升。

3.加强研究生考核制度,使其时刻保持紧迫感。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学习热情。我们现有的研究生考核制度,实行的是学分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能够很好的对研究生阶段学习进行考核。但在研究生阶段主要依靠研究生自我管理,很多研究生个人约束能力差,容易被各种事物诱惑,导致没能在研究生阶段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严格的考核制度,能督促研究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方面,对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二、从研究生教学管理角度出发,提升研究生能力

1.知识的积累是研究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知识学得多、学得深入,思维才能开阔,创新才有依据,实践才有胆量。在教学管理角度,要保证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研究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安排以研究方法为主,配合导师对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进行辅以其他方向课程安排,拓宽学生知识面。二是对跨专业或基础较差的研究生,要求他们参加本科生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并进行考核,从而提升其在本专业的研究能力,为下一步导师培养阶段打好基础。三是要求研究生进行大量最新文献的阅读。阅读文献可以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状况,这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很多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积极性不高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研究生并没有可以做科研的阅读量。因此,必须从教学管理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审查制度,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文献进行总结性报告,并对报告格式进行规范化,将文献阅读纳入考核内容。

2.要规范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方式,加强导师培养能力。在导师培养阶段,由于导师的研究方向、个人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对研究生教学方式大不相同。因此,规范导师的培养方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一是要为研究生制定短期的阶段性目标,现有的管理模式是由导师制定一个较长的时期阶段目标,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结果,忽略了过程的控制,导致很多学生在阶段末期进行突击,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出现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制定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虽然加大了导师及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利于整体把握。督促研究生积极完成阶段目标,既使可以研究生在完成阶段目标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主性,同时,也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完成。二是对导师培养方式进行经验总结,并对导师进行相关培训。年轻导师具有新思想,有朝气,能够对研究生培养方式有新的启发,但由于经验不足,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会不知所措;而年纪较大的导师,具有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但其教学方法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增强导师间的教学交流至关重要,应要求年轻导师对教学提出建议,年长导师总结经验,定期进行交流,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第三,要规范导师考核制度。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引导学生搞研究、做创新。加强导师考核机制,要求导师制定短期的阶段任务,并由教学管理人员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判定导师教学质量,建立导师奖励和惩罚制度。

3.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促进研究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各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奖学金制度,能够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奖励机制采用环环相扣的形式,少数已获得奖励的研究生,在评选其他奖项时更具竞争力,而大多数研究生由于缺少奖励加分,无法与之竞争。二是奖励覆盖率普遍较小,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应该探索新的奖励机制,提升研究生的竞争意识。首先,进行奖励设定阶段化和多样化。建立阶段性奖励制度,即其评定仅与本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相关,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建立多样化的奖励,促进研究生在不同方面进行竞争,目的在于提升研究生独特的个人能力。其次,扩大奖励覆盖面,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奖励的竞争。第三,激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的相关竞赛,加大研究生参与各种竞赛的相关支持,并参与建立竞赛团队,邀请相关老师进行指导。

三、结束语

生理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管理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互相探讨问题、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宿舍管理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轻养成教育的现状,这大大削弱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重要性。2004年3月26日,中国教育部党委书记、部长周济曾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生活管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宿舍。”通过对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其规律,提出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宿舍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推进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和养成教育相结合

伴随着高校后勤等的社会化改革,当前一些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重奖惩、轻养成的制度建设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宿舍存在着打扫卫生迎接检查,检查过后宿舍卫生又会杂乱无章。这种行为的直接体现就是大四学生的离校教育不到位,毕业离校时各种陋习、不文明行为爆发式出现。在推进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管理中应更多的和养成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己服务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推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大学生宿舍不仅仅是一个住宿的场所,更是大学生学习工作、文体娱乐、调节身心的场所,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的大学时期及后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研究存在着重研究广度轻研究深度、重正面研究轻负面研究的问题。

在改进大学生宿舍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应推进大学生精神文明进宿舍,发挥其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推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加强大学生宿舍组织领导。优秀的宿舍文化是热心建设的结果,不是自然形成的,配备和完善宿舍管理机构,不断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是保证;加强学生的社团建设,让宿舍文化建设有组织依托、有活动依托、有形式依托,良好的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宿舍生活,调整宿舍关系,增进身心健康。

三、推进领导干部和辅导员进宿舍制度

宿舍管理人员对宿舍情况无法实时掌握是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的重要因素,无论大学生宿舍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如何,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力水平离不开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师生队伍在学生宿舍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既可以增强辅导员从事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创造性,将宿舍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又可以准确的把握开展工作的时机,从而在平时生活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把宿舍管理和对大学生的关心结合起来,言传身教中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管理水平

大学生是宿舍管理涉及到学生宿舍文明、卫生、安全、纪律、心理、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宿舍是一个庞大的载体,仅仅依靠领导干部和辅导员队伍很难将宿舍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宿舍管理在教师层面应更好的做好引导,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和培育一支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通过他们宣传、收集和反馈大学生宿舍的教育管理信息,掌握宿舍成员思想动态,也可以大大增强宿舍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生骨干都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积极分于,既是宿舍管理的管理者又是宿舍管理的被管理者,他们自身的文体才能、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从事风格等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只有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管理工作有群众基础,让管理工作有成效,达目标。

提高大学生宿舍管理水平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不断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整合各方力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让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心灵沟通、增长才干的场所,更好的助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霞.企业职工公寓管理中创安目标的实现途径研究[D].东方企业文化,2015(13)

[2]李欧萍.信息化时代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有效策略探究[D].科技视界,2014(20)

生理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高三学生;心理状态

序言

进入高三阶段,学生的文化知识准备逐渐达到一定程度,与此同时,学生普遍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扰。无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在这一阶段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时学生心理状态是否良好,是否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紧张的学习生活,在考试特别高考时是否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至关重要。

一、研究背景

当今的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这个问题。而在中学校园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使学生和谐健康的发展,已然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进入高三阶段,学生的文化知识准备逐渐达到一定程度,与此同时,学生普遍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扰。无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在这一阶段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时学生心理状态是否良好,是否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紧张的学习生活,在考试特别高考时是否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即将应考的学生开始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紧张、害怕考试等心理问题,即我们常说的“高考问题反映”。因而每年临近高考的时候,这一问题就成了热门话题。

据相关部门统计,高考时感到严重紧张的考生只占大约5%,可以说他们在所有考生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大多数考生虽然没有达到严重的考试紧张程度,但是在高考中却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导致成绩平平,留下了些许遗憾。根据一份调查,认为考试中能够发挥出自己水平的学生只占9.8%,认为自己发挥一般的占74.2%,认为自己的考试成绩与平日相差较大的占16%。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压力的不适、同学间的相互竞争、自信的缺乏和盲目自大、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自己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的源头。表现出以下一些情绪:着急、焦虑、抑郁、注意力不专注、强迫、消极放弃等等。

其实,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效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方法与技巧,而且通过相关专家多年对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最佳水平考生的观察、研究和对临考生的实际指导,我们可以肯定地讲,只要高三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及早做好准备,就完全可以在日常学习、重大考试(高考)中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从而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二、研究目标

学生是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毕业年级的学生更需要适时的心理指导与调适。在个体咨询中,我校学生已经暴露出各种心理不适的问题。为了能够更普遍地缓解毕业年级的压力,需要经过实践和摸索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调适学生心理状态,应先于学生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伴随于学生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全过程。好的心理状态,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单纯就课堂教与学来说,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理应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

一言以蔽之: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共同迎接高考。方案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调查、筛选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对于压力的不适、自信的缺乏和盲目自大、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而产生的逃避、专业的选择困扰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的源头。导致表现出以下一些情绪:焦虑、抑郁、强迫、消极放弃等等。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是课题研究的基础。通过了解学生在高三阶段的普遍心态,我们便可以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

第二,调节考试心态

从升入高三起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辅助其调整心理,达到最佳的应考状态。

第三,调节学习心态

帮助学生调整心理,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以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为基本要求,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在高考考场上肯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针对高三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调适调整,并逐步建立、完善更人本的心理辅导计划,帮助学生以相对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最终成功地迎接高考。

三、研究过程

(一)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重要观点: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人的心理能量往往遵循物理学中能量的经典定律。如果不良的情绪没有得到关注,便会使此能量堆积或流动不畅。不仅会影响到学习的效率,严重时还会出现能量不恰当释放的现象,如我们所看到的学生伤人和自伤现象。

根据这一理论,课题组对高三年级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应有格外的心理关注。及时发现典型的负性情绪,并努力做到及时疏解,使流动不畅的心理能量能够尽快恢复常态。从而改善学生心态,提高课堂实效,更好地迎接高考。

(二)具体研究过程

第一部分: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选择和编制

量表选择:根据对我校同学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在问卷调查中选定了同学们可能出现的两种情绪状态:焦虑、抑郁。选定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四个量表施测。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它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有广泛的实用性。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于1965年编制,并于1972年修订。它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操作方便,容易掌握,能有效地反映与抑郁状态有关的症状极其严重程度和变化。SDS的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于1985年译成中文并在我国的临床科研中运用。

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完成,后由季益富、于欣于1993年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最初设计是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4级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 TAS),由美国华盛顿顿大学心理系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Irwin G. Sarason教授于1978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共有37个项目。TAS的中文版由本文作者于1999年译出,并投入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TAS操作简便,易于分析,可广泛用于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2.施测对象

施测对象为09届高三(4)班,10届高三(1)班,10届高三(3)班。共93人。其中,10届高三(3)班为重点班。

3.问卷结果

(1)09届SAS统计

09届 分数段 程度 SAS(焦虑)

人数 比例%

高三4 50-59 轻度焦虑 8 26.67

60-69 中度焦虑 2 6.67

70以上 重度焦虑 1 3.33

50以上 轻度焦虑以上 11 36.67

09届SES统计

09届 30分以下 SES

人数 比例% 平均分

高三4 8 46.67% 30.67

09届TAS统计

09届 TAS(考试焦虑)

分数段 程度 人数 比例%

高三4 12-20分 中度焦虑 13 41.93

20分以上 重度焦虑 8 26.67

15分以上 明显焦虑感 18 58.06

(2)10届SAS、SDS统计

10届 分数段 程度 SAS(焦虑) SDS(抑郁)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高三1 50-59 轻度焦虑/抑郁 8 29.63 6 22.22

60-69 中度焦虑/抑郁 1 3.7 3 11.11

70以上 重度焦虑/抑郁 0 0 2 7.41

50以上 轻度焦虑/抑郁以上 9 33.33 11 40.74

高三3 50-59 轻度焦虑/抑郁 7 19.44 11 30.56

60-60 中度焦虑/抑郁 1 2.78 5 13.89%

70以上 重度焦虑/抑郁 1 2.78 0 0

50以上 轻度焦虑/抑郁以上 9 25 16 44.44

09届SES统计

10届 30分以下 SES

人数 比例% 平均分

高三1 9 33.33 31.07

高三3 13 36.11 32.06

(3)结论:心理测量结果表明

1)09届与10届学生的自尊水平基本持平。重点班比非重点班平均分高0.9分。

2)由09届学生的SES与SAS两量表的比较可得知:考试焦虑作为一种特定的焦虑与普遍性焦虑相比在同学中出现得更为普遍。

3)10届抑郁情绪所占比重高于焦虑情绪。

4)09-10两届学生的焦虑水平基本持平。

5)由10届高三(1)班与高三(3)班数据比较得知:普通班与重点班相比,焦虑水平基本相当,抑郁水平重点班高于普通班。

第二部分:访谈、讲座、团体辅导、咨询

根据心理测量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两届学生中,均有1/3以上的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不同情绪问题。在共93名被试中:达到中重度焦虑水平的已有6人次;达到中重度抑郁水平的已有10人次;能明显感觉到考试焦虑的有18人次,其中有8人次已达到重度考试焦虑水平。且这其中,有些同学同时达到了重度抑郁与重度焦虑水平。

根据问卷所显示的学生问题覆盖面广,复杂性强等情况,课题组制定了分类、分批辅导的立体化心理干预方案: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座辅导,对稍严重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对较严重或已经对学习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个别咨询。

1.体访谈

焦虑和抑郁有着不同的成因,同学对其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因此,制定干预方案的初期,课题组选随机选取了几名同学进行访谈。

访谈提纲如下:

(1)最近的感觉如何?状态好吗?如果不好,原因是什么?尽可能具体。

(2)觉得给你压力最大的是什么?

(3)对高考有明确的目标吗?(参照考试焦虑问卷)

(4)如果受到别人的影响,别人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5)年级或班级的整体感觉如何?大家都能进入状态吗?如果不能,怎样改善。

(6)你对老师满意吗?如果不,应该如何改善?

(7)你此时最希望得到哪些帮助?(放松的方法、励志方法、焦虑源的分析、专业课老师的针对性分析、报考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考生、高三常见情绪、这些情绪正常否,如果不如何做)

(8)你对自己怎么评价?(情绪状态、能力、信心)

根据访谈的反馈信息,将同学的情绪问题聚焦到三个主要方面:对现状的失落和未来的迷茫、对压力的不知所措、对时间的紧迫感。

2.讲座、团体辅导

为了改善大讲座缺少互动的知识讲授模式,调动同学的动机。课题组采用班级讲座的方式,既利用班级内已经建立的安全感,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生进行辅导。针对访谈所呈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系列讲座:

(1)《寻找自己的内心节奏》:10-11月

在高三开学后,我校同学都会进入一个相对紧张的学习状态。在开始的两个月,大家的学习兴致十分饱满,也愿意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难点。大约2-3个月后,便进入第一个疲惫抑郁期。在这两个月,同学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后的结果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体验到挫折感、失落感等负性情绪。开始出现消极怠工、放弃努力、学校效率下降、过分要求自己等情况。针对同学这种内心的失落、迷茫课题组进行了《寻找自己的内心节奏》主题讲座。

(2)《调整心态、迎接高考》:2-3月

高考进入倒计时,同学们从寒假的休息中又回到了学校。离高考还有100天左右的时间,同学们的心情千差万别。心态较好的同学能够接纳自己,无论成绩好坏都能继续努力;比较焦虑的同学看着高考日渐临近,内心的焦虑感也越来越强,严重影响复习的效果;另外一些同学觉得成绩离自己的目标较远,就放弃了努力。虽然三类同学的表现明显不同,但内心中的负性情绪随着高考的临近上升。因此课题组组织了《调整心塔、迎接高考》的主题讲座。

(3)《正确看待一模成绩》:4-5月

一模考试帮助每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高考前较重要的考试。一模成绩会在长达一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影响同学的情绪。在一模考试后,及时指导同学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是十分重要的。

(4)团体辅导:意象放松

放松是高三同学最缺乏的练习,因此团体辅导的主题定为《学会放松、认识自我》。共70名同学参与辅导。辅导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体验放松。

在此阶段,同学找到舒服的姿势在老师的引领下彻底放松自己。从头顶到脚踝,放松每一块肌肉。并辅以一定的心理暗示:如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愉悦的心情、充沛对精力等。

阶段二:探索自我

在阶段一的基础上,已经十分放松的同学将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到探索自我的环节。此处运用我国本土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中的《看房子》练习。房子的不同外形、材质、颜色、大小,花园的状态,花草的样子,篱笆等都体现了我们内心的状态。通过这种最基本的自我探索练习,同学能够直接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绪状况。老师也会根据同学的情况,在意象中对各种情绪进行基本的处理,并将此方法教给同学课后使用。

3.个体咨询

咨询中呈现的主要问题有:

(1)具体问题:(案例报告见附件)

1)学习压力大,到了重点班不适应:小Z

2)学习不好,对不起父母:小D

3)没有动力,混着日子:小W

4)性格比较幼稚,依赖性强:小M

(2)普遍性问题:(案例报告见附件)

1)学习成绩不理想,因为学科选错,在高三挣扎转科:L

2)没有养成良好的人际习惯导致在学校不开心,影响学习动力:小X

3)因为自己的成绩不能去理想大学,以至于失去动力,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养成安逸性格:小H

4)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对学习没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小G

四、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为期一年的研究中,发现我校高三同学在学习情绪上存在一定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比较明显。且重点班同学的抑郁水平明显较高。但重点班与普通班同学的自尊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异。

(二)辅导方式的探索

1.学生的分类

将学生群体分类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根据量表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是可行且有效的。本次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三个量表有着良好的区分度,能够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但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并没有对学生公开心理测验的成绩,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2.分层的辅导方式

在摸清学生情况后,课题组制定了一套逐层辅导的措施。以往对高三同学的心理辅导均按照“时间”的维度进行。的确,在高三的不同阶段,同学们所需要的辅导和帮助是不同的。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与将“时间”与“学生”两个维度有机结合。对辅导的对象进行了又一层面的细分。制定出详细的辅导计划,如下图所示:

学生维度

时间维度 情绪状态较差

又分抑郁、焦虑两组 情绪状态一般 情绪状态良好

300天倒计时 1.深入谈话评估情绪状况

2.关注情绪及其变化 1.关注自己的情绪

2.自我探索:能力、专业等 1.自我探索:能力、专业等

200天倒计时 1.重新评估情绪状况

2.解释复习方法、学习进度等具体问题 1.处理引起情绪问题的具体事件

2.激励、鼓励 1.实现目标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2.激励、鼓励

100天倒计时 1.继续解决情绪问题

2.辅以学习方法的改善 1.缓解压力 1.再次明确自己的目标

一模考试 1.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并在考试中运用

2.评估效果、反思 1.成绩的合理归因

2.情绪调节 1.成绩的合理归因

2.放松练习

最后冲刺 1.回顾自己一年变化

2.鼓励、支持及注意事项 1.鼓励、支持

2.考试注意事项 1.鼓励、支持

2.考试注意事项

(三)成功教育、教学案例的总结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共有8位老师将他们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内容涉及到学生群体的管理、个别学生辅导、教育方法总结、心理现象解读等各个方面。

五、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求助并不及时

通过本次研究,课题组发现我校同学的心理求助意识普遍比较低。求助动机不强直接导致很多同学长期经受情绪的困扰,影响学习状态。更有一些同学因长期忽视较轻微的情绪问题而患严重的身心疾病。

求助不及时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方面:

1.对心理学、心理咨询缺少客观公正的认识:

大部分同学对心理学的了解目前仍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面。觉得不过是一些小游戏、小活动而已。并不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困扰相联系。此外,我国目前的社会观念也使广大同学认为“有病了才去找心理老师”。这样的错误观点在心理学发展的初始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渐关注,同学、家长、老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心理健康,并且努力做到以平常心看待心理问题,接纳自己和其他人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做到此,将经过一个不算快的过程,这也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

2.不了解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

学校虽然在校门口、咨询中心楼道等处都放置了“心理咨询室”的宣传标志,并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心理刊《心窝》等各种方式对心理咨询室进行宣传,但很多同学仍不清楚我校心理咨询室的具置和开放时间。这也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较突出问题。

3.不了解学校的心理咨询师

由于我校心理教师的授课对象主要为初中学生,使得高中同学没有机会与心理老师建立基本的了解。似乎到了高三老师、同学、家长才开始关注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很多同学在高中的前两年并未接触心理咨询与心理老师,在高三阶段虽希望得到帮助,却也很难与心理老师建立健康的咨访关系。

4.认为自己的情绪问题并不严重

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了解是此次课题研究中发现的又一明显问题。很多同学的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效率,但仍然没有求助的意识。对心理状态的重视与同学的现实行动明显脱钩,“重视心理”变成了解释成绩下降、效率下降的借口。

(二)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不容易

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咨询在咨访关系的建立方面存在以下两种影响因素:

1.双重关系的限制

良好的咨访关系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避免建立双重关系。所谓“双重关系”为除咨访关系外的其他关系。一旦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了双重关系,咨询的效果必定受到影响。咨访双方还需要处理由此带来的各种移情,增加咨询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双重关系在学校环境中主要体现为心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老师这两个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一种先于咨访关系的关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心理老师与来访的学生并不认识,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也会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

2.时间限制

学校咨询(尤其是高三同学的心理咨询)是十分强调时效性的。同学、家长都希望课间10分钟的谈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能预约3次以上的固定时间咨询已经是十分不易的事情。即使三次咨询时间,对于改善学习习惯、改变心态等咨询目标都是非常紧促的。在一般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就需要三次时间。

六、建议

(一)心理辅导步骤的制定

本次课题研究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分为三个不同层面:个体辅导、团体辅导、讲座。这样的分层涵盖了几乎所有需要帮助的同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高三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同学并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持续的心理辅导。经课题组反思,我们打破了“高三才关注心理”的时间误区,将对高三年级同学的辅导步骤进行了重新划定。

高一:

很多改善心态的基础工作应在高一。如在高一的文理分科前期介入心理辅助,减少因盲目而选错文理的几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高一与学生建立基本的相互了解。能够及时发现某些有一贯情绪问题的同学,并能够给予长程的跟踪关注。

高二:

进入高二阶段分文理后,心理咨询可辅助年级开展“树立目标”、“了解高考”等专题活动。帮助同学开始思考自己的爱好、选择,并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高三:

进入高三,心理辅导的主题应更加专一、缩小关注面、增加介入深度。将关注重点同学(即曾经求助的同学、有一贯情绪问题的同学、新近发生心理变化的同学)作为工作的重点。辅以小范围的团体活动和大面积的讲座。

新的咨询步骤将高三一年密集的辅导延展至高中三年,将辅导的步骤放缓,使得同学们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接受相关的咨询与辅导,并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新问题。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工作者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关注每个接受辅导的孩子,并跟踪重点学生的成长,使得辅导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二)允许的情况下给班主任定期辅导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课题组发现班主任的定期辅导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深。现有的班主任心理辅导均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的层面上,如减压、放松、调整心态等等。大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样的班主任辅导如隔靴搔痒。当时听起来很有效,但并不能在根本上改善班主任所面临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工作压力。也更谈不上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并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了。

更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心理辅导首先应该关注班主任的自身问题。将大量的真实感受融入案例中,帮助班主任体验改善心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 韩向前,江波,汤家彦,荣.自尊量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8

3. 兴盛乐.改变你一生的学习计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4.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黄忠天,吴先红.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朱建军.我是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7.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丰塔纳、帕里著,邵蜀望等译.如何面对压力和危机[M].北京:三联书店

9. 维雷娜・卡斯特著,陈瑛译.克服焦虑[M].北京:三联书店,2003

生理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 研究生;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1-02

一 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一)相互独立

1 二者教育层次不同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都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范畴,但是二者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宗旨是为了培养和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相比本科教育具有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所以在教育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也都各有侧重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二者的差异有客观的认知,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2 二者的教育对象不同

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要正确区分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的差异。本科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而且个性鲜明、思想开放,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产生偏差。研究生群体的分布较为分散,大多以个人为单位参与活动,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更大,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点。

3 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从宏观层面来看,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提升学生的思想达到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所以二者在教育目标方面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侧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规范大学生的言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更深层次的目标。

(二)紧密联系

1 二者的教育主体具有交叉性

思想政治教学是贯穿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完整的教育活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都同时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个别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为丰富所以分别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面具有很强的交叉性,而且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想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两个不同的教育主体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将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衔接性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虽然有个别内容带有重复性,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形成了适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内容,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的是认知与记忆,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的则是运用于创新,所以二者的教育内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

3 二者的教育效果具有互补性

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是相互补充的,二者教育环境大致相同,共同分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相比之下,本科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方面容易获得更好的效果。研究生群体则相对较为沉稳,他们参与校园活动的主要方式大多是读书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在参与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更强的稳定性,因此二者在教育形式和效果方面可以达到很好的互补。

二 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模糊

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和依据,研究生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但是由于二者在生源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育目标的设定方面也应该有所不同。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则更加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将二者的教育目标混淆,没有针对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不同特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深入,才能增强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安排来看,关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本科生的教育内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在此基础上开设了《自然辨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内容,更加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大学生健康发展方面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差异,教学内容的相似性很强,所以没有获得显著的教育成果。

(三)资源分配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主体的分布规律是本科生占据的比例较大,而研究生的比例很少,这使得有些研究生的教育活动受到忽视,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也将更多的资源用来提供给本科生教学,包括教学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但是却忽略了研究生的需求,因此也使得很多研究生对学校失去信心,甚至影响很多应届生的考研活动,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面,就容易造成教学效果强弱悬殊较大。

三 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认识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是相互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正确认识二者的衔接关系,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研究生教学是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但是研究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要对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正确的、客观的认知,如上文分析中对二者的独立性和关联性进行全面的认知,才能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可以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衔接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将两个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层次性,满足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教育主体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加入更多时代性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方面,需要搭建完整的双向交流机制,构建一个联动互补的平台。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通过研究生和本科生党团组织共建、理论社团结对等途径,在思想政治和理论修养上促进共同进步;其次实现学习科研互动,通过研究生引导本科生参与各类学习科研活动,在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上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成果。

综上所述,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人才思想道德培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应当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正确认识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几个有效途径,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静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问题的系统论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2(09).

[2]付瑶.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3(03).

[3]徐刚,陈勇.浅析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互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5).

生理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非理性消费 内外部环境 解决措施

Study on Irrational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have gradually appe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fea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i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passage raise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 solution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非理性消费是相对于理性消费的一种说法。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有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会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个体不具备完全的市场信息,难免会受到环境、习惯、情绪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把非理性消费定义为:“非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特点

1 从众性

所谓从众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当个体从属于一个群体时,个体很容易表现出从众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是个群居性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同寝、同班同学的影响而购买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或许开始他们还很有理性,但是有时候禁不住同学的鼓动而放弃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

2 炫耀性

大学生的消费有时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必要需求,而只是想用自己的高消费,奢侈品消费行为进行炫耀。他们的炫耀只是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让别人羡慕与恭维自己。在他们看来这样会吸引到别人的关注和评论。

3 情绪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他们的消费心理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在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会集体出去购物来放松自己,不管喜欢不喜欢先买了再说反正我高兴。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需要发泄自己的感情,那他们就会沉浸在网吧、酒吧、歌厅、舞厅来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而这些消费往往并不需要。

4 攀比性

攀比消费实际上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而进行的不必要消费。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错误的把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家庭经济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他们在校园中使用高档手机和名牌电脑,表面上是为了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而实际上他们知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他们眼里“别人有的他一定要有,而且要比别人的好” 。

二、大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主要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

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小群体。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当代大学生一般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这种溺爱助长了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

2 学校环境

学校消费教育的薄弱也是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与人生观、劳动观和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

3 社会环境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到接触到社会,社会上的不良分气及西方享乐主义的思潮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大学的的人生价值观,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消费心理和盲目的消费观念,是他们不愿经受艰苦的生活。

(二)大学生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

1 情感导向

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人们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购物冲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极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积极情绪,就是人们心情愉悦的时候,这时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来满足自己乐观情绪的需要;另一种是消极情绪,如消费者遭受感情挫折、事业失败等,这时情绪低落,也往往会通过感性的消费来缓解压力,发泄内心的不满,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心理补偿性消费”。

2 文化修养

个人文化的修养也能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学生如果自身的修养不高,则很容易受到外面的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形成一些错误的消费理念。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使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他们自我认识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能在别人的鼓动下盲目的消费。

三、大学生解决非理性消费问题的措施:

1 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理财的好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消费。家长也应该培养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应该对他们的经济进行适当的控制,要供给适度,然后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

2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把消费观纳入到思想教育理论体系当中,帮助他们了解消费的基本知识和经济金融常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消费。同时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有关健康消费理性消费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的科学消费观念,是他们明白父母的不易,明白科学消费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3 个人方面

(1)事前计划

大学生应该制订消费计划,明确自己真实的需要。每个月开始时合理制订消费计划,按照计划合理消费、正确消费,才可以减少非理性消费的发生,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性消费。在消费时要明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自己要记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追求名牌,做到勤俭节约。

(2)事后控制

大学生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总结,然后进行信息反馈,看看自己的消费行为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消费计划来进行的,如果没有进行的话,那么自己要继续严格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是自己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的不偏离自己制定的消费计划。或者更改自己的消费计划,使自己的消费计划和消费行为看起来更加合理一些。

(3)提高个人修养

个人的人生观影响价值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参加一些文化素质类教育的课程来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自身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避免自己深陷其中。同时有助于自己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有利于自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罗仕健 郝向鹏,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探索,科技信息,2007年第34期。

[2] 黄文述 柯洪霞, 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因素研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 张乃文,消费者的非理及营销对策浅析,企业活力,2010年第4期。

[4] 郭建锋 卢新明,消费社会形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5] 向 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

[6] 张玉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中州学刊,2012年3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