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工程的特点范例6篇

价值工程的特点

价值工程的特点范文1

Abstract: Value engineering is a new management technolog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control,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oject cost, and pu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engineering to achieve effective cost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cost control

关键词:价值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TU723.3

一、价值工程及其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一)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也称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简写VA),是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有些人也称其为功能成本分析。价值工程涉及到价值、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等三个基本要素。

(二)价值工程活动的基本程序

1、选择价值工程对象。

2、收集有关情报。

3、进行功能分析。

4、提出改进设想,拟订改进方案。

5、分析与评价方案。常用的方案评价方法有:优缺点列举法、打分评价法、成本分析法、综合选择法等。

6、可行性试验。一方面验证方案选择过程中的准确性,发现可能发生的误差,以便进一步修正方案;另一方面从性能上、工艺上、经济上证明方案实际可行的程度。

7、检查实施情况,评价价值工程活动的成果。

(三)工程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的特点

1、建筑产品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应用价值理论具有普遍性。2、建筑生产的单件性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具有一次性。3、建筑产品的投资巨大、价值高昂的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具有节约的潜力大,应用效率高等特点。4、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决定了在工程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应注重测算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特点。5、建筑产品具有的建设周期长和劳动密集的特点,决定了在工程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不仅要注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降低成本,而且要注重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劳动生产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重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可施工性。6、建筑产品所具有的结构复杂、用途多样的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要进行全局协调,统筹兼顾。

二、应用价值工程理论的工程造价控制

(一)决策阶段

价值工程的目的就是在满足工程项目功能的前提下,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项目的价值,价值工程活动可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而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高达95%以上,因此,在此阶段开展价值工程分析,在充分理解业主对项目的要求,充分考虑项目功能和成本下,选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方案,就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投资。 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做好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估算需要很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基础资料主要有: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及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经济指标和市场情况等;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情况等资料;国家和地方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在此阶段,主要是工作是进行正式研究活动的一些准备工作。其次,建立费用模型,即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分解。其三,建立价值工程研究的组织,明确参加价值工程研究的人员等。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重点分析工程对象的选择和设计方案优化。

1、工程对象的选择

在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应以对控制造价影响较大的项目作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根据各种对象选择方法的适用特点,在市政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ABC分析法,将设计方案的成本分解并分成A,B,C三类。其中A类成本比重大,品种数量少,作为实施价值工程的重点。ABC分析法,即重点选择法,是应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来选择对象。在价值工程中,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把一个市政工程项目的造价分解为几个费用组成部分,根据各组成部分费用按大小由高到低排列起来,然后绘成造价累积分配图。将占总造价70%——80%的费用项目划分为A类;将占总造价5%——10%的费用项目划分为C类;其余为B类。其中A类项目是价值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ABC分析法抓住造价比重大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取得较大效果,同时简便易行。

2、设计方案优化 

设计方案优化相关因素很多,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的关系就是其中二项,工程造价随建筑层高增高而增加,工程造价也与建筑层数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分析,作出建筑层数与工程造价的关系函数曲线图,求出工程造价合理相对应的建筑层数。根据建筑形体的构思选择匹配的结构类型,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设计必须把技术与经济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建造成本与寿命周期内维修费用的合理分配,剔除不必要的辅助功能,从中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方案。结构系统构件尺寸与建筑物荷载设计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为此,有学者提出了运用期费用的期望值最低的概念。采用一定的计算模型可以计算出运用期费用的表达式,求出最合理的设计荷载和抗力水平。现代建筑更多的依赖于设备,所以设备的配置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对能源节约的有利条件,如果能从建筑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分析,能源节约是一笔不可忽略的费用。

(三)施工阶段

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是控制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材料费用的高低主要由材料采购、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3个环节来控制。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主要是依据建设方的使用功能要求选择材料, 至于材料的供应渠道、材料与功能的适应性以及材料的市场价格水平等材料成本的影响因素根本不用考虑。所以, 在设计规定的限制范围内, 无法做到成本的最低化和价值的最大化, 更没有分析材料选择不当会造成使用期维护、延续、更换等费用的增加。价值工程的创始人麦尔斯认为:“购买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些功能而非材料本身”。所以, 为了控制工程成本, 设计方应主动与采购方(建设方或承包方)沟通积累材料采购方面的经验,及时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适时掌握商家的材料价格信息, 引导或配合采购方将材料的费用合理地与价值工程结合,做到成本的最低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在材料的供应工作中需要应用价值工程,通过功能和成本分析选择可信度高、材料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材料供应商,从而较好地控制材料的质量和价格, 降低工程造价。切实做到使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成本, 有效提高工程价值。坚决消除或杜绝“好价格一定是好质量”的偏见或不良做法。同时, 要合理组织运输, 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 降低运输成本。材料订购方面, 还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减少资金占用, 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费用。材料的用量虽然是根据设计图纸、考虑合理损耗后确定的用量, 但在实际工程中材料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工程管理部门应限额领料,合理控制损耗,建立入库出库台帐等, 加强材料的供应管理工作。

结束语

价值工程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迎合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需要。有利于合理配置、节省资金、减少消耗,对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价值工程应贯穿于工程的始终,在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的成本控制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龚晓凤.用价值工程进行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J].铜业工程,2000.(02).

[2]吴江.价值工程在监理投资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黄斌.价值工程理论在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尹贻林.建设工程项目价值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价值工程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价值工程;建筑;施工成本;问题;应用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价值工程理念的提出,是技术与经济的完美结合,实现建筑施工成本、质量、工期的统一,对于建筑施工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管理效果。

二、价值工程概述

1、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价值工程的核心思想是力图以最低费用或成本实现研究对象适当的功能,从而提高其价值。它是一种将技术与经济进行有机结合的管理方法。根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价值、功能和成本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价值=功能/成本

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v=F/C

V——价值,F——功能,C——成本。从公式可知,提高研究对象价值主要有5中途径:

表1提升价值对象的途径

2、价值工程进行成本管理的优势

在建设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中,传统的方法主要是从规模效应、降低损耗、节省开支、精简队伍等方面着手,很少将经济与技术结合进行考虑、重点关注产品价值。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1)价值工程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高质量与低成本的高度统一。

(2)价值工程强调满足用户的功能要求,杜绝功能过剩或功能不足。

(3)价值工程控制成本是以提高价值为目的的,并不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降低成本,也不是抬高造价一味追求高质量,而是力图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功能要求。

(4)价值工程是一项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可以兼顾多方面因素,真正达到优化的目的。

三、基于价值工程的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1、建设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价值工程研究的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建设施工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比如建设施工项目的多样性、单件性、投资大、价值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都对价值工程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1)一次性。建设施工项目具有单件性特点,而该特征决定了在建设施工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2)普遍性。建筑产品非常多样决定了价值工程在建设施工项目中进行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3)效益高。建设施工项目普遍投资大、价值高,因此,在建设施工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将能带来大幅度的节约,从而取得巨大的成效。

(4)考察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建设施工项目的使用寿命都比较长,因此,在应用价值工程对建设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时,分析成本不能仅考虑建设阶段投入的费用,而应该综合考虑建设阶段的投入和项目进入使用阶段时可能消耗的费用,即应该以整个寿命周期发生的总成本进行考核。

(5)兼顾工期。建筑产品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以及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导致了建筑施工项目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时,除了将功能、质量、成本作为衡量建筑施工项目价值的重要依据之外,还要注重将缩短工期作为方案评价的重要方面加以考虑。

(6)系统性。建筑产品结构复杂、用途多样的特点,导致了建筑施工项目中应用值工程理论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要进行统筹兼顾,全局协调。

2、工程成本分类

建筑工程成本主要有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组成,具体包括人力费、措施费、材料费、机械设备使用费、施工经营费等,建筑工程成本能够综合反映项目的经济效果,所以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建筑工程成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初期预算成本,分析和计算的基础是施工预算,主要内容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对各项成本的投入量、比较和核算项目实际成本减少或者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策划成本,策划成本是施工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工程的要求,并考虑各种工程技术、劳动者素质、地理和自然环境、机械设备等情况来计算的,能够控制建筑工程的支出标准,管理项目目标,是项目的目标成本。

发生成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费用成为发生成本,能够反映出项目施工活动中的劳动耗费情况。按照建筑工程范围可以将整个项目分为单位成本、单项成本和分项工程成本。

各种成本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却是相互关联的,初期预算是建筑工程预计支出的反映,发生成本是工程实际支出,两者之间的差值则反映出企业平均成本的增加和减少,体现出建筑工程的经济效应。策划成本的降低额在预算成本中的比重则反映了计划成本降低的比率。

3、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

工程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传统的产品相比根据有活动性,唯一性以及多元性。鉴于建筑产品的以上特点,项目成本管理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只能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动态的管理,但是,影响每个项目成本的因素是相同的。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很多,比较显著的因素为工期、工程质量、规模、管理水平。

(1)工期影响

工期的增加和减少都会直接影响成本花费,工期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具有相对应关系,直接成本和周期存在负相关关系,工程间接成本与工期具有正比的对应关系。利润方面,工期缩短,就能提前确认收益,工期延长则会增加更多的成本,利润损失一般是在工期超过最短期限时出现,要通过计算得到最佳工期下的最低成本。

(2)工程质量的影响

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在事前和事中做好检查和维持工作,在事后积极的采取补救办法,这些需要消耗资源,造成费用的增加。工程质量差容易遭到客户的投诉,无法满足建设方需要,施工验收无法通过,所以合理成本下提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的质量、成本和工期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工期要求紧,质量要求高必然会增加工程成本,同样,工程成本收到限制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质量效果和工期时间,合理的调整三者的关系,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3)资源和市场作用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资源,这些必然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所以控制好资源消耗以及资源的购买价格对控制建筑工程成本非常重要。资源消耗是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资源价格则为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

(4)工程范围影响

工程范围指需要完成工程的工作量,包括工程量的大小和工程复杂程度等,工程成本必然会随着复杂度的提高和范围的增大而提高。

(5)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是影响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也决定了工程质量的情况,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的直接成本,而低水平的管理则可能造成现场的施工混乱,增加项目成本,严重时导致项目达不到设计目标。

四、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危机时代,所以作为施工企业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特别是成本管理。因为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总之,施工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这也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

1、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还比较陈旧,只是单纯的认为成本管理是会计管理中的一项工作,并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当前的施工企业只是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这就导致成本管理和施工企业的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脱节,成本管理只能被束之高阁,不能和实际施工进度相一致。这就容易导致施工企业为了赶工期而忽视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产生额外的费用,技术人员过于强调施工质量而忽视了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人员由于不能够和施工进度保持一致,所以只能是事后记账,再报账,这就无法做到事前估算做好资金的合理化运用,成本管理的真正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2、缺乏责权利结合的奖励制度

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直接反映出这个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任何的管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责权利原则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管理的水平和作用。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只有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够有效地控制好成本。但是当前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是停留在基础阶段,只是单纯地认为节约资金就是合理的成本管理,对待企业员工也不能够做到责权利现结合,只是要求这些员工去工作,但是却不关注工作的效果,作为施工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工作的成果,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对企业设备、资金进行合理化控制,避免出现成本超出预算,有些时候成本管理人员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不认真,甚至只是粗略估算,造成成本管理不科学等问题。

3、成本过程中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

(1)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计划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对人员和设备进行合理安排,但是实际安排过程中经常存在设备和人员调度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计划,就会出现人员闲置、设备不足的情况,反而会造成成本的增加。施工中的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会存在很多的变数,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尽快备料,往往都是随便的堆放在施工现场,造成施工现场十分的混乱。有些项目负责人只是单纯地认为设备越多越好,所以就开始不计成本的购买设备,造成大量设备的闲置。在使用设备的时候,就算是出现了损坏的情况也视而不见,造成设备的完好率差。

(2)施工过程控制不严

建筑企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为了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施工项目就是建筑企业实现利益的关键部分。有些单位为了赶工期而不顾施工质量,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甚至出现工程亏损的情况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赶工期,这就造成后期成本加大,经济效益并不会得到提高。

五、建设施工项目价值工程应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价值工程主要针对3个方面进行分析:功能、成本和价值。针对功能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以下问题:它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其他对象或方案能实现相同的功能?针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以下问题:它的成本是多少?替代源或替代方案的成本是多少?针对价值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以下问题:它的价值是多少?替代源或替代方案的价值是多少?哪个对象或方案的价值高?根据价值工程主要的工作内容,可以从准备、分析、方案创新和评价、优选、实验验收等5个步骤实施工程项目中的价值工程。

1、准备阶段

应用价值工程在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分析对象。从施工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某种材料或设备的选择作为价值工程的分析对象,也可以将多个施工方案作为价值分析的对象、可以将各分部分项工程作为分析对象,也可以将整个项目作为分析对象等等。

2、分析阶段

应用价值工程在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针对选定对象分析其功能、确定其成本、计算其价值,从而了解该分析对象的价值高低,是对选定对象的系统分析。

3、方案创新和评价阶段

应用价值工程在方案创新和评价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寻求能实现相同功能的新对象或新方案,并对找到的新对象或新方案从功能和成本两个角度进行评价,计算新对象或新方案的价值,并根据结果对各对象或各方案进行优劣分析。

4、方案优选阶段

应用价值工程在方案优选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前阶段的评价结果和优劣分析结果,选出最优的对象或方案。

5、实验与验收阶段

应用价值工程对对象或方案优选之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该阶段应该跟踪监控实施情况,并在实施结束后进行验收和评价总结。

六、价值工程在民用建筑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应用

1、施工队伍的选择

对施工队伍的选择进行价值分析,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中哪一支施工队伍最适合?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不足怎么补救?

(2)该项目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能克服吗?措施是什么?

(3)紧缺的关键工种是什么?怎样解决?

(4)需要外部劳务吗?管理办法科学吗?

(5)已定队伍配备方案将达到的效果如何?能进一步改善吗?

2、转场方式和临建方案的优选

队伍调迁和临建费在项目预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经过优选,减少的支出就可成为项目的重要创利源。

(1)施工人员以何种方式转移可以使费用最少:汽车?水运?火车?

(2)机具材料以何种方式转移可以使费用最少:汽车?水运?火车?

(3)民用建筑怎样布局最为合理、占地最少,利于施工,能进一步优化布局吗?

(4)民用建筑租和建哪种更省?怎样最合适(支出较少、住的条件较好)?

(5)已定转场及临建方案实施后的预期效果如何?

3、民用建筑施工现场应用价值工程

(1)优化设计民用建筑的现场管理。通过图纸会审,对设计进行优化,防止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2)优化网络,减少不变费用的支出。民用建筑上的费用支出划分为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施工单位优化施工网络不但能够缩短工期,降低可变费用,还能够获得建设单位的提前施工奖励。

(3)优化现场管理。通过对现场管理的优化防止浪费情况产生,降耗增效。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管理中,要积极应用价值工程,发挥其最大效用,实现工程成本的最优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白景兴.张辉.价值工程理论在工程监理投标评选中的应用[J].建筑与预算,2003(6):29-30.

[2]王恩茂,刘晓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技术,2005(12):1-3.

[3]郑鸣摘.论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煤炭经济研究,2004(6):46-47.

价值工程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价值工程;建筑工程;意义;特点;应用;方法

建筑工程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可以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对建筑的需求,为建筑市场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对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必须不断的创新施工技术,将价值工程引入建筑企业后,有效的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所以,价值工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管理措施。

1 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包含着多项管理项目,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对建筑质量有着较大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用户对建筑的满意度,必须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还要注重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首先,价值工程可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这也加快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降低了对建筑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价值工程可以更好的融合集体的力量,使员工之间更加团结,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并集合了集体的智慧,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项目管理中。再次,价值工程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利用价值工程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户对建筑的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从而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正确率,还推动了建筑市场的发展与建设,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价值。最后,价值工程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建筑企业发展理念的主体应该是顾客,掌握顾客对建筑的需求,才能帮助管理者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帮助企业找到市场所需,并更好的适应买方市场,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特点

建筑工程是由多个项目构成的,其容易受到施工场地、施工环境、建筑结构以及建筑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建筑工程进行规范的管理。建筑工程具有单一性与非重复性,在不同的工程项目中,需要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针对不同的施工细节,工程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管理与检测工作,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价值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中,其对监理人员提升工作能力以及水平有着促进作用,所以,应用价值工程可以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施工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加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金额大、专业技术强等特点,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可以使资金的利用更加合理,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筑工程的工期一般比较长,而且需要用到多种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损耗,所以,相关人员需求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这也会花费一定的维护资金,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好会延误工程的工期。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可以使其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更加严谨认真,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3 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3.1 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投资中

我国建筑行业的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利用了价值工程的管理理念,建筑工程的施工主要是利用招标的形式选择施工单位。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报价最低的施工单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支出。在实际施工中因为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浪费和管理不善、施工技术不达标造成的返工,往往也会造成本的增加。因此从价值工程管理技术出发,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进行全程的监管。

3.2 设计阶段分析建筑工程的功能

价值工程的原理在于分析功能和成本间的关系,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分析建筑的功能,排除不必要的结构设计,使建筑成本降低。建筑工程的功能应该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做出设计,将一些多余的功能设计剔除掉,寻求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实际工程建设设计中,工程结构设计得越简单其成本相对减少,设计得结构越复杂则成本越高。建筑物的高度也会影响成本,建筑物的高度和工程造价之间成正比,即建筑物楼层高则会增加工程造价。因此工程设计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的功能,还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在满足客户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下,降低建筑材料的功能,减少成本。

3.3 价值工程对建筑基础工程的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的关键就是地基,如果地基没有打好会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能是建筑企业建设成本增加。因此在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成本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高层建筑要求地基有承载力、负荷能力、稳定、坚固,在高层建筑地基施工中一般运用桩基础技术实现地基的稳固。

3.4 施工过程中价值工程管理的应用

价值工程理论的引入使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范围逐渐扩大,应用价值工程研究施工技术、施工方案、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控制的原则,使施工符合经济效益。例如:施工单位对某工程施工时,首先施工单位利用价值工程剖析业主的建筑要求、设计人员的目的、设计方案的特点、建筑的结构、施工现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现有施工技术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使建筑施工、管理有效开展。这样不仅可以使施工更加顺利进行,还能因为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利益赢得业主的信任和支持。施工单位利用价值工程能有效加强施工中的自我管理,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因人员管理和操作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其次施工单位完成价值工程分析后,能针对当前的实际境况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使施工单位的效益得到最大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多项特点,其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还可以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建筑工程管理包含的内容很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管理的水平,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降低企业的工程成本,使建筑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项目管理中,还能更好的集合集体智慧,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晓玲.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09(09).

价值工程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小微企业 新生代员工 企业价值观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到2014年3月9日党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同志14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人类发展史,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始终都是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不断进步的根源性力量。对于企业而言,促进其发展的根源性力量是全企业共同认可的企业价值观。我国企业不仅应做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企业价值观,更重要是让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心中生根、开花、结果,而这个过程这就是企业价值观管理。据统计,我国3/5的GDP、1/2的税收和4/5的就业都是由中小微企业创造的。可见,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群众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员工被普遍界定为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生的在职者,他们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但新生代员工离职率较高,导致企业在人才招聘和维护中要付出昂贵代价,给相对弱小的小微企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共享有利于凝聚人心,有利于形成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能量,对小微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本文基本概念内涵界定

1.对小微企业和新生代员工的界定

(1)小微企业的含义和特点

国际上对小微企业的定义,通常以企业资产总额和员工人数为标准,但又因该划分标准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又不均衡,导致各国对小微企业的定义存在许多差别。美国对小微企业的定义是:独立经营且在其所在的业务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其中,雇佣员工在10-99人之间的企业为小型企业;雇佣员工在1-9人的企业为微型企业。欧盟对小微企业的定义则是根据企业员工的数量和年销售额(或资产总额)来划分的,年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200-1000万欧元且雇佣员工在10-50人以内的企业为小型企业;年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200万欧元以下且雇佣员工在10人以内的企业为微型企业。

国内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家庭作坊式企业都应统称为小微企业。我国2011年7月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等指标,结合各行业的特点,第一次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员工在20 人及以上,营业收入在300 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划分为小型企业;员工在20 人以下或营业收入在3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划分为微型企业。一般来说,我国的小微企业员工数量在10 人以下,不仅包括已取得法人资格的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还包括已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

我国的小微企业具有企业人员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自主经营和管理、多以家族为主体等特征。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共4000多万户,其中,小微企业3800 多万户。我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还表明,小微企业解决了70%城镇居民和 80%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并且全部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的 38.7%都是由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的从业人员组成的。

(2)新生代员工的含义和特点

西方学者Bassett (2008)认为新生代员工是指出生于1980至1985年之间的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类社会群体。国内学者则一般把“新生代”作为“80后”的代名词。我们认为,新生代员工代表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且己经参加工作的年轻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员工与之前出生的群体在生活经历、工作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见表1)。

(1)价值观的内涵

国外学者Kluckhohn ( 1951)认为价值观(Values) 是一种认知理念,具有外显或内隐的存在形态,对个体或群体在选择行为方式、方法和目的时产生影响。Rokeach (1973)将价值观定义为:“一个持久的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国内学者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一种能支持人去做正确行为的观念系统,是关于分辨好坏、正误及符合或违背自身意愿的认识。阴国恩等(2000)认为价值观是个体面对客观环境时,对自身或者社会重要程度进行评判的内在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价值观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它既是内隐的,隐藏于人的内心;也是外显的,能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二是价值观是一种评判行为正误和事物好坏的标准。三是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能影响个体的行为。通俗地来讲,价值观就是个人进行判断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作为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动机和决策,甚至直接决定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进而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他们进入企业后,对于该做和不该做、重要和次要的等问题的思考,都会受到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2)企业价值观的内涵及评述

界定企业价值观,就必须涉及到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等相关概念,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企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如下评述。

李燕萍(2012)认为,工作价值观是员工在进行与工作相关的是非判断时采用的一系列标准,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行为的工作价值取向。张昀(2008)认为,人们关于职业生活和选择的价值取向就是职业价值观。郑伯埙(1991)认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经过内化了的共有规范性信念。Wiener(1988)为组织成员以神话传说、典礼仪式和特定语言等展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就是组织价值观。

综上所述,不同研究者对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范围界定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共性都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个人在工作或职业上的价值观。同样,企业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都是从组织或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超越员工和企业家个人层面的“群体意识”。由于个体价值观千差万别,而企业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员工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会根据企业价值观修正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因此,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研究企业价值观比研究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更有意义。

二、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内涵、构成及价值观管理

前文在分析小微企业和新生代员工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对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对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的内涵、构成及价值观管理进行探讨。

1.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的内涵及构成

根据对研究文献的述评,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员工价值观,二是企业价值观(即组织价值观)。下面的分析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1)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及构成

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是指新生代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用来区分对错和进行评价的标准。由于成长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背景等的不同,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在构成上也极具特色。张剑等(2009)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生代员工在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个体与群体价值、组织内的等级体系这三个维度与前一代员工取向一致,而在事业与家庭的价值取向维度,新生代员工则与前一代员工存在明显的区别。”杨骏(2008)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生代员工在外向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和前一代员工无显著差异,但较前一代员工来说,新生代员工更具有开放意识和责任意识。”徐振梅(2009)认为:“在职业倾向方面,新生代员工的职业倾向更加广泛,并偏向于管理型、独立型和创业型职业;他们高度重视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关系到制度和组织公平的环节;在组织承诺方面,新生代员工强调自我价值,把组织发展视为员工的责任,机会承诺较高,而对组织总体承诺水平偏低,较为认同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可以选择离开企业。”

具体来说,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在构成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自我情感因素方面: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热爱富有新鲜感且多样性的工作。他们注重寻找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一般不会选择将精力完全放在工作上,他们更愿意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边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一边享受生活,

第二,在物质环境方面:新生代员工择业和跳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依然是薪酬待遇,但在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今天,他们对工资福利的短期期望值相对于前一代员工来说更加理性。

第三,在人际关系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的组织氛围是新生代员工所看重的,同时,他们还渴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和他人的尊重。但是,他们的个性自由张扬,较关注自身感受,存在着企业忠诚度较弱、责任感缺乏、自律性较低等问题。

第四,在个体工作偏好方面:新生代员工不愿从事工作强度较大的工作,另外,他们还希望工作地点能够距离生活住所较近。

(2)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组织价值观的内涵及构成

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的组织价值观是指小微企业以企业家为核心,以新生代员工为的主体的企业大多数成员对评价对象及其价值性的基本一致的看法、评价和判断,是以新生代员工为主体共享的价值观,是小微企业在其长期的存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新生代员工所认同并乐于接受的群体意识和价值取向。

O’Reilly,Chatinan &Caldwell(1991)开发的OCP(Orgnizational Culture Profile)测量工具中,抽取出了7个组织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团队取向、改革创新、尊重员工、有闯劲、稳定性、结果取向、注意细节。我国学者魏钧、张德(2004)认为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企业组织价值观主要包含了8个维度:创新精神、客户导向、社会责任、遵从制度、变中求胜、争创一流、平衡兼顾以及和谐仁义。由于研究者们在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所以得出有差异的组织价值观结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很多组织价值观维度虽然命名不同,但实质上其涉及的具体涵义是基本一致的。总的来说,我国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组织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团队导向、责任导向和员工导向,但是对组织价值观的规范导向而言,小微企业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规章制度不甚严格,其规范导向比较弱。

2.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管理

在国外,不同学者对企业价值观管理的理解和表述各不相同:一种是“Managing by values”,译为“依据价值观进行管理”或“通过价值观来管理”,这种观点把企业价值观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手段或战略工具,强调了企业价值观的工具性作用,即“战略论”或“战略工具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国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要做到以下三点:使小微企业中各种繁杂的理念满足企业各层面变化的需要;使新生代成员明确公司的战略意图,让员工为着企业目标而努力;整合企业战略和员工政策,提高新生代员工的满意度,促进工作的高质完成。另一种是“Managing values”,译为“管理价值观”。此观点和战略工具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该观点中,价值观被视为管理的对象和目的。也就是说,这种观点不强调依靠价值观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价值观也不是管理的工具与手段。依据此种观点,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要思考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怎样在管理中使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与小微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

在国内,众多学者对企业价值观管理也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下面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方式论”。这种观点视价值观管理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或模式。如我国学者叶泽川(2002)认为:“价值观管理是对员工内隐思想而不是外显行为的软性管理。”一种是“建构与灌输论”。贲恩正、祝慧烨(2007)认为:“企业价值观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提炼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共享价值观,然后将其传递给企业员工,使之成为员工在工作中的判断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对企业价值观管理的解读分为两大类:一是管理价值观,二是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或依据价值观进行管理。因此,在把握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的企业价值观管理时,要明确以下两点,其一,一是管理价值观与依据价值观来管理都是小微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价值观侧重于对小微企业的价值观的认识、提炼、维护与创新,而基于价值观的管理侧重于在小微企业的管理与生产经营活动中落实、体现企业的价值取向。二是企业价值观既是小微企业进行管理的对象,也是小微企业进行管理的手段与工具。其二,管理价值观是进行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前提,只有把小微企业价值观作为管理的对象,才能得到一个既具实际效用、又有指导意义的企业价值观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依据小微企业价值观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是管理小微企业价值观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倘若我们只将企业价值观作为管理对象而不作为管理手段的话,小微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三、加强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管理的路径探索

1.企业价值观的提炼

加强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企业价值观管理首先需要小微企业提炼企业价值观。根据企业价值观管理的理论,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我国小微企业对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可参照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提炼2P2DU程序(如图1所示)。在价值观提炼2P2DU模型的指导下,小微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应该遵循以下的流程:

在上面这个模型中,梳理主要是厘清企业发展的历程,找出在企业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解析就是对起关键作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进行分析,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原因。诊断就是确定这些关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被员工接收的程度高低。设计就是如何让这些管理理念被员工接收。变革就是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管理理念。

2.确立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理念

在已建立的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上,小微企业应确立一个符合企业价值观的雇佣理念。一方面,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一名符合企业价值观的新员工的加入就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新生代员工加入企业后,如果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协调一致,则会较快地接受企业的文化,如果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一致,则后期的企业培训也很难有效。所以,这就要求小微企业要使雇佣的整个进程都与企业价值观相匹配,并借助先进可靠的工具,对求职者的价值观进行识别,筛选出符合企业价值观应聘者。

3.把价值观管理融入员工培训的全过程

当小微企业招聘到与企业价值观相匹配的员工后,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价值观管理融入员工培训的全过程,使每一位新入职的新生代员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由于小微企业的特性,这时候把企业价值观管理融入到新生代员工培训的全过程会比大企业更有效,有利于让企业价值观深入人心,让每个新生代员工认识到自己是公司价值观的维护者。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接受过相对完善的教育经历、思考独立、追求成就欲望相对强烈的新生代员工来说,简单的培训教育可能难以有效地塑造企业价值观。因此,在把价值观管理融入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小微企业还要紧密结合新生代员工的专业、特征和兴趣特征,通过教育、培训和工作岗位设置等多种方式进行引导。

4.加强对员工价值观的日常维护

要加强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价值观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新生代员工价值观的日常维护,将企业价值观贯彻到晋升和解雇员工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小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观进行维护,就是要建立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其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企业要对维护和贯彻企业价值观,并给企业创造了应有价值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晋升;对违背企业价值观、阻碍企业价值观传播的员工进行惩罚甚至将其解雇。如此,小微企业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才能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才能使企业价值观在新生代员工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5.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价值观的内涵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小微企业还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价值观的内涵,提升或改革已过时的企业价值观,赋予企业价值观新的内涵,使企业价值观与时俱进,持续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

小微企业价值观管理的过程应该成为一个循环的系统。企业价值观的提炼确立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理念把价值观管理融入员工培训的全过程加强对员工价值观的日常维护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价值观的内涵。经过这样不断地重复和提高,让企业价值观管理臻于完善,最大限度地激发新生代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使小微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微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巩固市场地位的关键。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如何管理和加强新生代员工的企业价值观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价值观有两面性,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用企业价值观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俊峰.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2(425):86-93

[2]周婧.试论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2012(5):198-199

[3]陈中丽.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商务,2014(8)

[4]王钦广.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成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4(3)

[5]Bassett. B .Working With Generation Y[J].Office Pro 2008(2):16-19

[6]洪克森.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组织认同对其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文,2012:5-8

[7]傅红.我国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及动因――从新生代各种热门事件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3(1):88-91

[8] Kluckhohn C K M Value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1951

[9] 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3

[ 0]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 1]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多级估量法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0(5):513-516

[ 2]李燕萍.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影响机理[J].经济管理,2012(5):77-86

[ 3]张昀.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测验编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 4]郑伯埙.组织价值观与个人工作效能符合度研究途径[M].转引自郑伯埙,黄国隆,郭建志主编.海峡两岸之企业文化[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17-266

[15]Wiener,Y.(1988).Forms of value systems:A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mainten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 Review,13,534-545

[ 6]张剑,周霞,唐中正.我国企业“80后"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J].管理观察.2009,384(12):73-75

[ 7]杨骏.80后知识型员工个性特征与激励因素偏好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8

[ 8]徐振梅.我国80后员工"被管理特征“及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 9](英)保罗・格里斯利.管理价值观: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0]叶泽川.新儒学工具性人群关系管理价值观研究[M].重庆大学,2002,5

价值工程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行政;管理价值;政治价值;法律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当代教育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潜台词就是人民对当前的教育并不满意。可以说,在历届“两会”上,教育部领导都会“焦头烂额”,不得不面对众多记者和广大网友近乎批判和炮轰式的提问。教育部领导似乎也习惯了各种批评指责,并不时透露出无奈和委屈。那么,为什么教育部的工作既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也得不到中央领导的认同?我们认为,价值是更能体现事物本质规定性的,更能反映主体追求的所在;因而,探索教育政策所追求的价值可能是解答教育行政部门“两难窘境”的“金钥匙”。

从现有研究看,相关学者对教育政策价值的基础概念和结构性特征,教育政策的价值类型和价值内容,某些具体类别的教育政策价值,甚至某些具体教育政策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较为深刻的结论,给予我们较大启发。然而,无可讳言的是,目前教育政策价值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价值的定义比较模糊和混乱,教育价值和教育政策价值的概念常被混淆;第二,研究方法比较陈旧,研究水平总体不高。客观地说,大多数研究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思辨研究,也不属于规范的科学研究。同时,这些研究大多以教育学、政治学和科学学为基础,鲜有从行政利学的角度切入。作为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必然符合公共行政的一般规律,因此,从行政科学角度研究教育政策价值,应是该领域研究的应有之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期望通过较为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以扎实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具体分析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出我国教育部门行政活动的逻辑。

二、研究设计

(一)技术路线的确立

首先,对教育政策进行价值类型和价值内容的分类,并实现概念的操作化。然后,以教育部(国家教委)1987-2013年“工作要点”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每项“工作要点”,并将其归到各类价值及其相应的价值内容中去。对27年“工作要点”的价值分析完毕后,就可以发现我国教育行政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最后,以本文的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就可以挖掘教育部行政活动的内在逻辑。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择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作为研究对象,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教育部是主管我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贯彻执行教育部的政策,因而该样本具有代表性;第二,教育部的年度“工作要点”会印发到全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体现了当年全国教育行政的基本态势,因此,文献具有权威性;第三,数据的可获得性,教育部1987-2013年27年的工作要点都是公开信息,便于查找;第四,内容的集中性,“工作要点”以相对较少的文字承载了教育部主要的工作信息,便于开展科学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很显然,文本分析法是处理“工作要点”的有效手段。该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编码,是将原始材料转换成为标准化形式材料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经济性强――教育部历年的活动浩如烟海,如果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采取文本分析,无疑是较好的选择;第二,可信度高――较之于实地研究,文本分析可以进行多次编码,可以极大提高研究的信度;第三,非介入性――在本文分析中,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相对分离,有利于研究者保持中立立场,这对评估研究而言,十分重要。

(四)概念的操作化

在当代社会,公共行政是复杂的,它几乎涉及人类事务的各个领域,这种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向度的研究均不可能使人们获得对公共行政系统而全面的理解;因而,公共行政的研究应当以多种途径展开。实际上,在公共行政研究史上,这种“应当”已然成为现实:长期以来,在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存在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罗森布鲁姆教授系统总结了这些途径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管理-政治-法律”三维分析框架。

的确,公共行政既是管理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还是问题。教育行政作为公共行政的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具体而言:首先,从公共资源、公民信任和公共权力的投入到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的产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注重管理问题,以达到效率最大化;其次,基于“政治-行政二分”原则,行政不是处于真空的,它必须服务于政治,并争取外界最大程度的认同,因此教育行政必须有相当程度的政治考量;最后,在体制下,公共行政应当尊重宪法,尊重法律,做到依法行政,因而教育行政的整个过程,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运作。

显然,这三种途径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有时不同途径的价值甚至可能是对立冲突的。比如,在公共政策的形成阶段,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就会降低管理效率。因此,只有从不同视角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和有效解决公共行政问题。正如张成福教授所言,平衡矛盾和冲突正是公共行政艺术的精髓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决定采用“管理-政治-法律”的框架对教育部27年的“工作要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教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其行动逻辑做一探索性研究。

当然,人类社会具有无限的复杂性,公共行政也是如此;因而,对于公共行政的认识和研究,也绝不仅限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但是,正如戈夫曼所言,“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从管理、政治和法律三种途径认识教育行政和教育政策的价值诉求,是人类认知简洁性需求和教育行政复杂性现实的调和,是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逼近。这是研究的固有属性,也许也是研究的魅力所在。下面,笔者将对三类价值及其内容作出具体说明。

1.管理价值及其价值内容

公共行政思想创始人威尔逊认为,“公共行政的研究目标在于:一是研究政府如何适当而成功地运作;二是政府如何能在花费最少的金钱与资源的条件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来从事各种活动。”怀特也指出:“公共行政研究的起点应以管理为基础,而非以法律为基础;因此我们应多加注意‘美国管理学会’的活动,而不必太在乎法院的判决。”因而,效果、效率和经济的最大化是公共行政的重要价值诉求。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管理价值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效果、效率和经济。“效果”指的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自身努力或调动其他力量,实现某种结果,也就是要使政策能成功实施;“效率”指的是教育行政部门企图以最小的经济和资源代价,获取最大化的政策效果,体现的是一种比值;“经济”则指的是减少财政经费投人,通俗地说就是“厉行节约,少花钱或不花钱”。

2.政治价值及其价值内容

阿普尔比认为,公共行政应是“一种政治过程”。华莱士・赛尔对此做了具体的说明,他说:“从终极意义上讲,公共行政是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问题,即民主社会中(行政)的基本问题是对大众控制的责任,行政机关的回应力以及官僚对民选官员的责任。在行政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这些问题是政府运作的重中之重。”从经验观察看,公共政策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无疑也是承载政治价值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认为政治价值的内容首先包括代表性、回应性和责任。其中,“代表性”指的是,教育政策是否吸收了各类公众的参与;“回应性”指的是,公众对政策有不同态度或不满时,教育部是否采取了相关措施;“责任”指的是,教育部门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考虑到中国实际,笔者又添加了“国家利益”、“执政党利益”和“政治稳定”三种政治价值,这是由于从意识形态和执政地位的角度说,“执政党利益”确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国家利益”则是从的角度切入并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另外,鉴于高校稳定是教育部门的重要使命,本文将“政治稳定”也作为单列的政治价值内容。

3.法律价值及其价值内容

“资源不充足永远不能成为州政府剥夺一个人宪法权力的充足理由。”这句话道出了公共政策中法律价值的核心意义。究其本质而言,公共政策是为了确保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即对诸如自由权、隐私、生命权等基本人权的保护;因而公共政策体现了宪法的精神。同时,根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公共政策必须遵循宪法理念,确保社会平等与公正。不仅如此,公共政策在有效实施法律过程中,还要体现正当程序原则,追求程序正当。

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将教育政策的法律价值界定为三个内容:一是“公平公正”,它指的是每个适龄儿童、青少年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弱势群体还应受到补偿和优先考虑;二是“个人权利”,它是指宪法赋予受教育者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结社在内的基本政治权利;三是“正当程序”,它是指教育政策的生命周期应当体现基本的程序规范。

三、研究的展开

(一)原始数据的获取

从教育部门户网站搜集到了除1998年之外的,从1987年到2013年历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为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在《教育财会研究》1998年第1期上搜集到了“国家教委1998年工作要点”。这样,1987年到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资料就全部搜集完成了。

(二)“工作要点”的分类逻辑

由于教育行政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目的和手段有时表现出彼此交混和彼此转化的特点。从严格意义上说,对每个“工作要点”,都应按照“紧密度”在各个价值类别和价值内容中进行不同赋值;但其结果将是数以千计的文本乘以数十项类别,从而产生的数十万个工作量,这远远超出人工作业的限度;况且,“紧密度”的定义原则和测算方法也将面临严峻的科学性检验。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决定对“工作要点”只进行“1”或“0”的赋值,也即对紧密度最强的价值类别及其价值内容赋值“1”分,对其他赋值“0”分。

(三)“工作要点”的定类转化

为了便于对“工作要点”体现的价值类型及其价值内容进行定类转化,笔者对三类十二种价值内容进行了编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教育部(国家教委)从1987年到2013年27年的“年度工作要点”的定类转化,并最终形成了相应的27个数据表。

(四)“工作要点”价值的初步统计

表1具体展示了1987-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体现的价值类别及其价值内容的频次。据此可以直观地发现,在教育部27年1113个“工作要点”体现的价值类别中,管理价值以596个频次和53.5%的比重高居榜首,政治价值则以305个频次和27.4%的比例位列第二,排在第三的是法律价值,只有212个频次,占了19.0%(注:因四舍五入的缘故,各项比例之和可能不等于100%;下同)。

从价值内容看,数据分布较为不均,降序后的结果是:“效果”589次,占52.9%;“执政党利益”145次,占13.0%;“公平公正”145次,占13.0%;“责任”98次,占8.8%;“正当程序”67次,占6.0%;“国家利益”36次,占3.2%;“代表性”21次,占1.9%;“效率”7次,占0.6%;“政治稳定”5次,占0.4%;“经济”、“回应性”和“个人权利”都为0次,所占百分比也相应为0。

四、研究发现

(一)教育部行政活动的三个阶段

基于1987-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体现的价值类别及价值内容(表1、图1),结合相关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将教育部行政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7年开始到1992年结束。该阶段的特征是政治价值占当年总价值点的比例波动性明显。一个突出的表现是,1990年“执政党利益”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体现的频次和比例突然增大以及“政治稳定”价值的突然出现,使当年的政治价值频次和比例突然高过一直居于领先地位的管理价值。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工作要点”通常于年初;因而较之往年,“执政党利益”和“政治稳定”等政治价值在1989年的出现频次和比例并无特殊之处;然而“89”发生后,教育部在第二年即将“确保党的利益”和“实现高校稳定”作为其当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整顿,党和政府对高校加强了管理控制,“”影响日益减退;因而体现政治价值的“工作要点”的频次和比例也逐步下降。

第二阶段从1993年开始到2001年结束。该阶段的特征是管理价值占当年总价值点的比例遥遥领先,甚至在某些年份,管理价值是政治和法律价值之和的两倍多。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重启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讲求实效也相应成为教育部工作的重要价值目标。与此同时,政治价值和法律价值暂时“退居二线”,在“工作要点”中表现出出现频次较少和相应比例较低的特征。当然,除了个别年份,管理价值一直是教育部工作的主要价值,只是这个阶段的高频次和高比例特征比较明显。这无疑说明:主导教育部工作的是管理价值;换言之,教育部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安排工作,体现的是某种管理逻辑。

第三阶段从2002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该阶段的特征是法律价值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日趋平稳,甚至在某些年份,法律价值的出现频次占到当年所有价值点的近三分之一,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变化。从价值内容看,“公平公正”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成为教育部行政活动的重要考量对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和中央领导的关注;因此,在本阶段,教育部采取了较多措施,力图解决教育领域内的公平问题,进而形成了法律价值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日趋平稳的特征和局面。

(二)教育部行政活动的价值特征

1.管理价值是我国教育行政的主导价值,但政治和法律价值的地位日趋重要

从图1可以看出,除极少数年份,在教育部每个年度的“工作要点”中,体现管理价值的工作计划一直多于体现政治价值和法律价值的工作计划;但从整个趋势来看,管理价值占当年总价值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教育部2013年的工作要点陈述中,体现管理价值的活动数比例已下降为32.4%。这说明教育部在进行工作规划时,其关注点已从效率、效益转向政治价值和法律价值。这可能与宏观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即与整个社会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讲求实效为标准”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政治文明”、“追求社会公正”有关。

2.“效果”、“执政党利益”和“公平公正”是教育部工作的主要价值内容

从总体上看,“效果”、“执政党利益”和“公平公正”分别是管理价值、政治价值和法律价值的主要价值内容。具体地说,“效果”在管理价值中成为“独大”,可以说,在教育部工作中,从管理出发就意味着从效果出发;“执政党利益”则是政治价值的主体,在305个政治价值频次中,其比例近乎一半,可以认为,在我国教育行政中,实现执政党利益是最大的政治价值;同时,“公平公正”是法律价值的“多数”,在212个法律价值频次中其所占比例高达68.4%,可以看出,宪法精神所规定和倡导的社会公平公正也是教育部工作的重要使命。

3.“代表性”和“公平公正”价值的趋势相同且日益重要

从图2可以看出,“代表性”和“公平公正”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教育部尊重和重视各类利益相关者之时,便是“公平公正”这种宪法价值彰显之日。同时,从图2我们还可以看出,“代表性”和“公平公正”两类价值内容频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从2009年到2013年这五年中,“代表性”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共出现11次,超过27年21个总频次的50%,体现了教育部日益重视多元主体利益的价值观念,这可能与治理理念的兴起有一定关系。同样,“公平公正”在2001年到2013年这13年中共出现101次,占其总频次的66.7%,可能的解释是,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的日益严重,教育部采取系列措施,力图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4.“责任”和“正当程序”的重要性没有提高,甚至有越来越不重要的趋势

从表1和图3可看出,1987-2013年,“责任”价值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的地位表现出“低比例,高稳定”的特征。这说明了教育部在27年的改革实践中,在“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方面没有取得实质的进步。这种现象可能是教育活动的行政监督成本过高,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对行政监督的功能替代造成的。同时,从图3还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后,“正当程序”价值占当年总价值点的比值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教育部工作对“正当程序”这一法律价值的尊重,非但没有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而不断提升,反而具有“越改越不按程序来”的趋势。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

5.“政治稳定”和“效率”价值呈零星分布,“经济”、“回应性”和“个人权利”没有得到任何体现

从表1可知,“政治稳定”只出现5次,且集中于1989年之后的几年,其原因已在上文陈述。同样,“效率”价值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零星分布,但其出现的时间没有任何规律可言。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教育部对效率极不重视,在“工作要点”中表现出“想起来就写上点,想不起来就拉倒”的特点;二是我国政府日益兴起的绩效管理运动对教育部的影响微乎其微。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直提倡“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里的“省”,就是指“经济性”,就是要不断减少行政成本开支,不断地将教育经费用在该花的地方。但是,从教育部“工作要点”和我国教育实际看,一方面是人们不断抱怨教育经费一直没有达到GDP的4%,另一方面又丝毫不见教育部重视教育行政的经济性。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另外,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复杂多变,教育问题和教育政策间的互动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实施教育政策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极大关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态度;如果发现政策受到多数公众的不满,就应及时作出回应,并考虑对政策做出调整。我们推测,“回应性”在“工作要点”中的缺失,既可能是教育部门缺乏“回应性”行政经验的问题,也可能是教育部门“好面子不愿承认错误”的表现。

最后,受教育者包括集会、游行和结社在内的基本“个人权利”,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也难觅踪影。在西方国家,“个人权利”作为宪法精神的基石,在各种教育行政活动中都有重要体现;甚至在美国教育领域发生的个人权利纠纷,促成了新的宪法判例,重新阐释了美国整个国家的宪法精神。现在,我们大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但在一些普遍的政治权利问题上,我们却采取回避态度。这需要引起注意。

(三)教育部行政活动的基本逻辑

通过对以上发现的分析,结合我国相关教育实际,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出教育部行政活动的内在基本逻辑。

1.教育部行政活动必须遵从执政党的意志

教育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不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工作方针”,都明确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地位。可以说,教育部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执行党的意志,服从党的指挥。

具体来说,教育部行政活动必须遵从执政党的意志在“工作要点”中体现为:第一,教育部的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意识形态;第二,执政党决定教育部门的领导体制;第三,不断加强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部门必须常抓不懈的任务。在定类转化过程中,“工作要点”所展示的“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加强教师党支部的建设”,“理顺高校的党政领导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政工队伍建设”,“把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纳入高校党课团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任务就很明显地体现了教育部行政活动的上述逻辑和特征。

2.教育部行政活动不断体现弱势群体利益

从理论上讲,教育对于打破社会阶级固化,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教育又能抑制社会流动,复制社会阶级,这是因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是完全不同的,公民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是不均等的。因而,教育部应该着力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从27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看,应该说,教育部对教育公平越来越重视,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教育政策,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第二,通过教育政策,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等化。比如,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就规定:“落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实施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研究制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补助计划。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再如,近年来开设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等计划项目也是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3.教育部行政活动客观上维护了教育部的部门利益

通俗地说,所谓“部门利益”是指有关权力部门在从事立法、司法或行政行为的活动中,不适当地强化、扩大本部门及其成员的职权,巩固和扩大本部门的可控资源的倾向。从教育部“工作要点”可以看出,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其部门利益是教育部行政活动的客观结果。在具体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通过各种“工程”、“计划”、“基地”,通过起草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强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不断扩大权力范围,增强资源配置能力。虽然其出发点可能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客观上却起到维护和扩展部门利益的不良后果。部门利益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提高教育行政成本,降低教育行政效率;甚至可能给教育腐败提供土壤和空间;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增强政治风险,因为教育涉及亿万百姓,教育行政机构的部门利益及其不良后果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合法性。

4.教育部的行政改革进程较为缓慢

所谓“行政改革”,指的是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然而,行政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治行为,是权力的再次划分,因而必然会受到多方抵制。加之教育工作的“敏感性”,又进一步造成了改革的拖延和迟缓。我国教育部门的行政改革主要有两个指向:一是经费,即要提高效率,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二是权力,即要向公众开放,向社会放权。从教育部“工作要点”看,这两项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具体而言,首先,教育部对效率“看得很淡”。在27年的“工作要点”中,“效率”价值只有零星的出现,且这些条文大多只是停留在“厉行节约”的政策倡议层面,谈不上科学管理意义上的效率。其次,教育部简政放权“步子不大”。从27年的“工作要点”来看,教育部的简政放权步子过小,甚至有扩大权力范围、增强部门利益的趋势。虽然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多次提出要让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来,然而笔者在定类转化中发现,这种参与仅局限在利用社会力量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的层面,在权力配置等实质性问题上,教育部没有积极的放权姿态。

五、结语

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对教育政策效果负有直接的和主要的责任。教育行政过程,可以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路径加以理解。在每种路径中,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对公众的定位、认知模式、预算方式、决策观和职能特征都不尽相同。当然,根本性差异在于每种路径展示出的不同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

价值追求表现了教育部工作的基本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部行政活动的内在逻辑。以对1987-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分析统计为基础,结合相关教育实际,笔者总结归纳了教育部行政活动的三个阶段和五个价值特征,并推断了教育部行政活动的四条内在逻辑。这是本研究的贡献所在。

价值工程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价值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程项目获得的利润逐渐减低,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稳定的发展,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还要想办法降低自身的成本。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交付承包商的产品,工程项目作为产品来说,具有单一性和特殊性,很难利用传统的方案对其进行项目管理。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可以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将其降到最低,使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2价值工程的基本理念

价值工程也可以称之为价值分析,它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施工项目中。通过了解产品的性能,对其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实现以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为目标的成本控制体系,该体系被广泛地应用到市场中,特别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2.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最高的目标就是提升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减少成本投入。这里所说的价值,指的是产品的功能和消耗成本的比值,可以用V=F/C来表示,式中,V为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F为产品或服务具有的功能或性质;C为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价值工程的3大基本元素是价值、功能和成本。透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知道,产品具有的功能增多,成本降低,所产生的价值就会上升,反之,价值就会降低。价值工程是透过对产品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析,寻找提升产品价值的措施,从而加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质,减少产品的投入。

2.2价值工程的特征

价值工程的关键是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系统地分析功能、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用户购买产品的想法是使用最少的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考虑功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考虑价值系统的高低,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产品的价值:(1)保证产品的功能不变,减少投入的成本;(2)保证产品的成本不变,提高该产品的功能;(3)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投入成本;(4)将成本投入稍微提高一些,产品功能大幅度提升;(5)将产品功能下降一点,成本投入大幅度降低。通过分析产品功能、成本和价值的关系,判断产品的功能,哪些是必备的功能,哪些是次要功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操作方案,将必备功能发挥到最大,减少不必要功能,补充不足的功能,完善产品结构的功能。价值功能是提高产品价值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提高产品价值,完善产品功能,减少周期成本。

3加强价值工程对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

3.1对工程设计进行价值分析

价值工程可以增加成本控制的范围,控制该项目的使用资金,使工程设计更合理化,科学化。通过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每个施工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其进行改善,消除工程设计中不必要的环节,达到减少成本投入的目的。如果产品功能低于功能评价值,就需要增加成本或提高产品的功能水平;如果产品功能花费的成本与投入成本基本相同,就不需要进行太大的变动;如果产品功能不足或产品投入过高,就需要对其进行重点控制。在保证产品必备功能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产品功能。

3.2在确保质量功能的情况下减少资源的投入

在以往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分别由2个不同的部门负责,提高质量管理由技术部门负责,减少成本管理由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在实际施工中,技术部门只关注提高质量,忽略了成本的考量,经营管理部门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很少考量产品质量,二者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价值工程的使用原则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成本,节约资源,把握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产量、质量、成本之间的和谐统一。

3.3完善内部组织管理

价值工程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价值工程在操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人为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组织体系,该体系中涵盖各种专业人士,将每个专业人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价值工程管理充分地应用到现场管理中,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控制。

4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从控制项目的使用周期费用来看,应用价值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提高项目的价值,实现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2种方式来实现:(1)对每种施工方案进行价值工程分析,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2)对现有的施工方案实行价值工程分析,对其进行完善。本文就第二种方式进行探讨[1]。

4.1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

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就是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对其进行具体完善。

4.2绘制功能系统图

按照工程项目的特征,首先了解该功能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画出功能系统图,突出该项目的功能,进行整理。

4.3计算功能系数

依照施工项目的规定,分析不同功能在整个工程中起到的作用,确定不同功能在该工程的比重。其中涉及的原始数据由用户、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决定;确定好功能比重因子,按照比重因子和功能分析表,计算每个功能的功能系数。

4.4核算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

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工程项目总预算成本和分部工程预算成本,核算分部工程的成本系数,其成本系数值为分部工程预算成本与总成本的比值;根据分部工程的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核算分部工程的价值系数值,其价值系数值为分部工程功能系数与分部工程成本系数。

4.5完善改进措施

如果价值系数过低,也就是花费的成本过大,功能过低,对于这类工程,要将其列为重点改进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5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将成本管理落实到实处,才能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价值工程是智慧的结晶,将重点工程作为评价对象,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提高必要功能的使用效果,降低成本,提升价值的经济分析手段。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