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例6篇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关 键 词]罗素;品性教育;幸福

[作者简介]侯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幸福是我们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品性教育作为一项为人谋幸福的事业,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在这方面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以“说教”为主的品性教育方式、倾向于政治教育的品性教育内容、脱离实践的品性教育模式等,限制了学生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和获得。在全民倡导建立“幸福中国”这一背景下,品性教育如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增强学生自身的“幸福感”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英国教育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对品性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品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终生幸福和培养人感受幸福与追求幸福的能力。因此,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培养与幸福相关的德性,注重基于现实并归于现实。这一观点对当今我国品性教育的方法、内容及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素品性教育观的深刻内涵

罗素所倡导的品性教育将人的幸福生活作为终极目标,认为品性教育应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幸福,应包含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内容,应注重从书本走向现实。他的倡导与“幸福”这一主题相呼应,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内涵。

(一)强调品性教育过程中个体的自由精神和主体性

自由精神和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增进人的“幸福感”。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罗素倡导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他反对那种通过纪律强迫学生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认为那种教育牺牲了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学生良好的品性也不是通过外界的灌输和压制所能获得的。当然,罗素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提倡“学与不学之间、学习内容以及观点表达上的自由”[1]。意即品性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由精神,鼓励人的自发活动,使人自发形成良好的品性,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欲使人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品性教育不仅要注重人的自由精神的发挥,还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体性发挥。这一理念在罗素的品性教育观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应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他指出,旧式的教育把学生当做工具,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从而阻碍了学生“幸福感”的获得。品性教育应该把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二)注重品性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强调品性教育的多元化是罗素品性教育观的又一丰富内涵。罗素指出,“幸福”包含四个要素,即: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收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工作。他认为,健康使人快乐,良好的收入可满足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友谊、爱情、儿女亲情,以及所有那些亲近密切的人际关系。倘若这些关系不愉快,也会使生活过得很艰难。[2]”成功的工作意味着一种乐趣,一种与自己本能不相冲突的事物。品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收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工作奠定基础,增进人的“幸福期望值”。

罗素所倡导的品性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健康教育。罗素认为,身体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人的活力。他指出,活力是幸福生活所必备的要素,是一种所有人都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由健康带来的活力可使人减轻痛苦、感到快乐,促进人心智的健全发展。因此,欲使人幸福,首先应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当然,只有健康的身体并不一定给人们带来幸福,心理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罗素强调,心理健康关乎学生一生的幸福,关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品性教育不应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罗素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不仅包括人的良好性格的培养,还包括人的公正观念和诚信意识的树立,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以及性教育等内容。罗素认为,忧虑、焦虑、妒忌和自欺是一个人最容易产生的不良心理,这些心理是阻碍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这些不利于快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二,技能教育。罗素把技能看做人的立命之本,认为技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精神可以促进人的多种美德的形成,要想使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就要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和爱惜生命的思想。拥有了这些品质,也就具备了创造幸福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技能教育也是品性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注重品性教育的现实性

品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幸福感”之根基。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品性教育呢?罗素主张品性教育不应脱离现实。他认为:“现代教育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对现实的不关心。”[3]他反对用僵化、抽象的道德观念充斥儿童的头脑,认为“对儿童进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愚蠢的,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许多事情从成人的观点来看是道德教育,但在儿童眼里却感到那和教他如何使用锯子没什么两样”[4]。因此,罗素强调,品性教育必须是具体的,并与现实情境紧密相连。学生通常对抽象的事物不感兴趣,反而具体的、直观的形象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现实生活中,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父母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为其提供学习的榜样。如只灌输给他们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父母或教师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学生的良好品性也很难形成。品性教育只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幸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罗素所谓的“幸福”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丰富的、多样的。一个具有良好品性、自由精神及和谐人际关系的个体便拥有了幸福,而品性教育就是获得这些品质的途径,是增进人的“幸福感”之根基。

二、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现状反思

综观罗素的品性教育观,省思我国当前中小学品性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一)品性教育方法“以理为本”,强调“说教”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却忽视了“品性教育旨在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这一基本内涵,从而导致了品性教育的实效性较差。首先,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方法简单。很多中小学教师无法真正理解品性教育的深刻内涵,他们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关注学生性格的成长与发展。在“以理为本”理念的影响下,中小学教师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实施品性教育。他们将大量的政治、道德和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记忆一些道德概念和条目,甚至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或是通过“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的机械方法来考核品性教育。其次,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德育过分强调“规范”的作用,而不顾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某些“规范”的含义。如在小学阶段,品性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如何使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5],但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言,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内涵。这种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品性教育,容易导致学生以虚假的行为来骗取教师的信任,学生的品性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品性教育内容单一乏味,“假、大、空”口号式内容居多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是人获得终生幸福的基础,为此,他提出了丰富的、具体的品性教育内容。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化、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据,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几大模块: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但在有关教科书的实际编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占有较大比例,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偏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等内容常以条目形式编排,许多学生能够对这些条目倒背如流,但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此外,在道德教育中,与学生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公正、同情、慈善等基本品质的培养也被忽略掉了。由此可见,目前的品性教育只传授给学生一种空泛的概念,学生只获得了“爱祖国、爱人民”这样一种空口号,无法体会如何将爱、尊重、理解以及关心推及他人,因而也体会不到由爱他人带来的幸福感,无法获得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这种现象也容易带来品性教育方法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特点,盲目进行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教育”[6]。

(三)品性教育模式说教多实践少

脱离现实生活世界是当今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所存在的又一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将品性培养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外界环境对学生品性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的行为极不符合道德行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仿效的榜样。学校中也缺乏与品性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缺乏政策保障;实践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和整合存在不足”[7]。同时,抽象化的品性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致使学生虽具有品性教育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知如何践行,这种脱离现实的品性教育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因而也无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三、罗素品性教育观的启示

在“幸福”这一时代主题的召唤下,我国的品性教育应以罗素的品性教育观为借鉴,以人的终生幸福为目标,着力改善品性教育的方法,从注重“理”到注重“人”。通过说教、简单训斥实施品性教育的传统做法,是导致品性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方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品性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获得良好品性

首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幸福感”。如以“乐于助人”为主题的品性教育可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相声表演等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良好品性。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应尊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让其在直观的活动中获得良好品性。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应注意引导,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行动,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抗意识。此外,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外向型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善于融入这个群体,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来培养其良好品性,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而言,教师要主动与其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品性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目的地引导。在这种“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持下,品性教育一方面可以避免传授空洞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二)品性教育内容要从“单一”走向“多元”

罗素提倡品性教育内容应与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他提出了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几大品性教育内容,即健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这一观点为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的完善提供了一种借鉴。“幸福作为人生目标在德育内容上的落实,表现为幸福感的体验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或者说,道德教育内容中应有对幸福人生的充分的展示,从而创造出体验和创造幸福的机缘。”[8]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应向这一目标努力。

为此,我们应借鉴罗素的做法,将与幸福密切相关的情感教育、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列入品性教育内容之中,扩充品性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在品性教育课程中增加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品性,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品性教育模式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模式陈旧,即仍以传统的理论模式为主,忽视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辨能力有限,难以通过复杂的理性分析、思想吸收和价值调整等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品性。

罗素提倡品性教育应来源于现实并归于现实。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在品性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品性,教师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行为标准,使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品性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应制定品性教育实践环境和条件建设的相关政策、确保中小学生参加品性教育的时间、明确品性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安全责任”[9],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良好品性。教师可以在讲完相关德育知识后,组织学生观察一些良好行为,使学生通过观察将行为内化,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去灌输某种观念。通过这种模式进行的品性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终生幸福为最终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促进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自由之路(上)[M].李国山,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32.

[2]庄敏,江涛.罗素思想小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6.

[3][英]罗素.历史的安慰[M].梁祥美,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164.

[4][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14.

[5]梁金霞.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4.

[6]姚黎.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2):20-22.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涯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和社会将其视为“副课”,长久的排斥在语数英等主课教学之外,主课老师占用体育课等现象数见不鲜,而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方法和相关教学人员的素质一直得不到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老师缺乏基本的教学个性,并且忽视学生的性格,进行一刀切式的教育,这些都影响了当下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和知识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提升身体素质和建立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虽然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是仍旧存在着大量问题有待我们解决。在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进行一刀切的教育。小学体育课以较强的互动性为特征,许多活动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小学生处于较为特殊的年龄段,人格尚未形成而性格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关注到学生的性格差异,相应地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特色的调整。(2)在当前的体育教育中老师常常采用体育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和死板,不能满足多种学生的诉求。由于老师对于学生性格多样性的忽视和当前体育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其采用的游戏形式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诉求。(3)在当前体育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忽视了小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心理特色,缺乏对于不同学生兴趣点的把握,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主要解决途径与对策探讨

基于以上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基于以下思路制定解决措施:(1)作为体育教学的实践主体,体育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养,一方面遵循基本的教学原理,保证基本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学生本身来制定相关的教学方式和自我风格,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2)在体育教学这方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更新和完善基本教学原理和大纲,与时俱进,建立创新机制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3)此外,社会应该提升对于体育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和生活习惯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处于特殊人生阶段的小学生教学,打破当下社会中“主课“”副课”的错误分类方法和认知。

四、结语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学体系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统一培训等方式,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教学实践中也能很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教材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等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极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脱节,脱离实际太远,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其次,小学德育教学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德育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层次感受和内心体会,然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表面进步,对于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停留在较为浅显基础的层面上,很难触及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素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典型,从而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生成性目标”的自觉认知能力的挖掘,教学过程经常出现本末倒置,教师由此也会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再次,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缺失。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支配的地位,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及专业性教学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然而,由于教师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感受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另外,德育教育不是课堂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以努力,因此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这一方面的认可程度不足,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教师不去参与其中进行相关指导,这种情况可能造成学生的课余活动对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

最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具有强烈道德矛盾冲突事例的引入。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德育引导性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不注重引入更加复杂的更加价值的道德案例,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案例大都是“对还是错”“好还是坏”的直接判断,只是将枯燥的生活理论加上了一个稍好的外壳。而往往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都是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在“好与坏”“对与错”之外,往往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学生陷入困惑时给出点睛之笔,让学生豁然开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此外,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广泛存在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激发程度不足、忽视与学生心理需要的连接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多种问题的综合影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才会始终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改革小学教育的时代浪潮中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要将德育教育当做硬骨头来啃,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改革,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成果。

二、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改进措施

1.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前文已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道德和正确价值取向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时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而德育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的。德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小学其它课程的交互影响中,小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育,更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实施舞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托,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对于提高小学文化课、音体美等课程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德育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热情。

2.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措施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文中提到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空间,小学德育教育中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考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为学生接受的道德情境,把学生从充分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具体可感的事例,如将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2)重视教师个人魅力。德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影响德育教育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要有言传身教的深刻意识,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德育的魅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此外,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水平还要进一步规范德育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多元化,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体育 创造思维培养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17-01

小学体育教学关乎着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也是孩子人格与思维模式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创新是发展的关键是前进的动力,一个企业失去了创新将面临倒闭,任何事物离开了出具创新都将止步不前,小学阶段,兴趣是调动孩子的关键要素,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其创造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下内容将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剖析。

1.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小学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的提出后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他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如果一味的像其他科目理论知识的纯粹性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降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体育实际操作到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都应审时度势,做出合理变动,直到适合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从而使学生都参与到小学体育教学教学中,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难以实现对话式教学模式,教师将体育知识纯粹性的讲解,二学生的思维知识一味的依赖教师,跟着教师的想法走,毫无创新与创造意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过于严肃,进而弱化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同样也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毫无创造型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今后成长与发展中创造意识的养成。

1.2 体育课程编排老套,缺乏创造性意识

体育教材内的内容虽然丰富多样,但是大部分都像是蜻蜓点水般一点而过,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依然循规蹈矩,毫无创造意识,比如练习篮球投篮的课节上,教师市场作为课堂的主体,第一不讲解投篮技巧,在进行小组安排,最后进行小组比赛,学生完全是在老师的思维模式教学下活动,每一步骤都特别的依赖教师,与其做课堂的主体买不如做课堂的服务者,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安排,与比赛规则的定制,不断探索,研究一套适合的比赛规则,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缺乏创造意识,是阻碍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影响学生日后成长与思维发展的关键要素。

2.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新形势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启蒙阶段,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体育的学习那字未来发展与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与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灵魂所在,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给出详细的分析,围绕创造性教学手段、质疑性提问教学、鼓励学生自行创造几方面论证,并给出创造性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具体应用策略。

2.1 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质疑精神

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养成的前提,只有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环节上的质疑,有效的进行交流与学习,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非常关键,平的师生关系,才能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问题,只有质疑才能创新,只要掌握做科学适合的方法才是做好的方法,在小学易于教学上,由于学生知识层面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比较好奇,教师一定不要抹杀这份好奇心,要充分鼓励孩子对事物的这份好奇心理,不懂就要去问勇于质疑,学生的质疑不但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实现更好的学习交流互动,在体育教学环节上,学生可定会对教学内容存在质疑,教师要详细的进行解答,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

2.2 加强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提高创新思维培养

体育课的学习重在实践,教材知识的讲解也是为了配合实际操作,体育动作是霞浦县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只有掌握体育知识基础,才能准确的进行实际动作操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手法正在丰富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弥补了操作规范教学难以有效示范这一不足之处,例如在跳远这一体育教学课节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跳远教学上课前进行视频播放,一方面是教学预热,另一方面也是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立定跳远教学视频中介绍立定跳远的四个步骤,在动作要领的掌握和理解环节上,由于动作要领的规范化要求,学生一定会出现很多疑问,因此在视频结束后,体育教师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积极提出质疑,教师再一一进行解答,同学提出质疑,进而在后续教学上进行师生互动,解决教学疑问,加深对立定跳远这一运动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3.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学关乎着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也是孩子人格与思维模式养成的重要阶段,然而现阶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努力实现创造性教学手段、质疑性提问教学、鼓励学生自行创等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上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日后成长与发展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慧红.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6,01:60-61.

[2]孙芳.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论述[J].新课程(小学),2016,06:149+151.

[3]张振峰.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33.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对策

教学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教学的日常管理和学生日常学习的交流管理,这两个部分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学校教学活动顺利的运行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现阶段的小学教学管理不随人意,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小学教学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到当前学校在教学管理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以解决,促进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合理化,进而让小学的整个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让学校有一个更加长远的发展。

1.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1.1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小学生教育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教学阶段,受小学生自身年龄阶段的限制,在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这也就给小学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教学,缺乏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与培养,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时期难以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厚兴趣,进而造成小学生学习成果不明显。

1.2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未充分落实

就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来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并未得到充分落实。目前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受到分数与成绩的支配,学习分数还是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与老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缺乏重视,而且很多任课老师并非相关专业的老师,由语文、数学等老师兼职教学的素质课程,不但缺乏专业的教学知识,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1.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差异

小学生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生教育教学阶段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家长受教育层次的不同,对小学生心理特征与学习状态难以全面的掌握,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长工作的繁忙,对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家庭教育很难跟学校教育同步开展。

1.4课外实践活动缺乏

我国小学生教育活动对课堂教学比较重视,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这一点跟西方国家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差异。课外实践活动的缺乏导致小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也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2.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理念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是关键,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跟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针对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是关键环境,在这方面要更新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加强小学素质教育建设

素质教育是新课改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开展要落到实处,在小学时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小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要重视素质教学建设,加强对素质教育在小学生教育教育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多开展一些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2.3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是推动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两者的结合既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校教育的效果,家长和学校实现了良性互动,能够及时掌握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学校也能了解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建设。

2.4重视小学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重视小学生教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充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再辅以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首先,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实施中占据基础地位。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素质和人才质量。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保障公民教育义务与权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阶段,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起点和基石,为学生身心健康奠定基础,也为接受中、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端,对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和知识完善、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均起到启蒙作用:关注、保护、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基础工程,具有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等特点。要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就要求小学教育实施过程需全面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与经费投入,全面保证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中强调,对于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来说,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小学教育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管理上缺乏规范性,无法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

 

四、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且大多数办学规模较小,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在基础设施上,桌椅教具陈旧,校舍建筑水平整体不高,缺少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政策保障上,很少将办学力量向农村小学偏重,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保障性政策较少;在思想认识上,农村学生家长知识层次低,观念较为落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清,无法与学校积极配合。

 

五、农村小学教育师资力量难以保障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学术界大多数观点都认同师资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农村小学普遍面临师资质量不高、教师数量短缺等问题。在职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带多个年级、多个科目的课程,还要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如负责少先队活动、参加社区活动及各种比赛项目,加上农村环境艰苦,年轻老师的流动率比较高,教师队伍老化、不稳定、质量低等导致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很大问题。

 

六、对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

 

农村小学基础建设能力弱,普遍存在校舍落后,教学设施与现代化脱节的情况,甚至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学校建设的标准化要求。究其原因是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和不平均两大问题。因存在地区差异,经济较发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加上对于城乡小学教育的分配存在不均,很少存在额外拨款,使农村小学的经费保障得不到充分落实。体育场地、乐器等基本教育设施的缺失对于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起到限制作用。

 

七、农村小学教育缺少与家长合作

 

“校园教育才是教育”的观点在农村较为普遍。家庭没有给学校教育应有的支持,仍然有一部分家长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致使因忙着农活或外出打工赚钱而忽略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使小学生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对于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产生制约。根据国情,我国农村小学生人数占全国小学生人数很大比例,农村小学教育是否能有效开展将直接关系学生的额成长成才,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保障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做到:

 

(一)加强思想保障。只有正确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办学思想,端正治学态度,才能办好教育。小学教育没有升学任务,也没有经济效益,但关系着农村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从根本上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党政机关、乡镇政府和学生家长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接受全民素质教育理念,为农村小学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师资保障。造成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多于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生活环境艰苦、工资、住房等相关需求得不到实现有关,造成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则多与职业理想不能实现、得不到再学习的机会和学校管理上存在问题有关。要加强师资,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标准,要求农村小学不但能在教师生活、工作方面提供保障留住人才,还要求能优化现有教师队伍,提供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给教师以更大的发展完善空间。

 

(三)加强经费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村教育保障就是资金保障。这是农村小学教育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了更好的筹集教育所需要的经费,我们应该积极拓宽资金来源,除了保障国家财政拨款顺利落实、农村教育专项拨款专款专用外,积极通过集资、引资等途径增加对学校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除了以上探讨,保障农村小学教育还需要在把握时局、更新知识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努力。我们应致力于对农村小学教育有效性的关注和保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教育大环境,把农村小学教育办好、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