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论文范例6篇

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范文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五千年历史中唯一不曾间断的文化体系,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强大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意识,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文明的血脉才能延续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极其强大,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人民群众新实践中涌现的新思想、新观念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为传统价值观念注入新的生命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当中生根发芽,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发展和升华。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汲取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理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奠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升华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阐释并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新的思想元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强调物质利益,认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即是物质利益原则,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物质利益而存在。富强就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利益原则的体现。人们的生活和需求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的统一,人们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当代社会尤其如此。这就赋予富强以新的含义:富强在当代社会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充裕,更是包括精神财富的富足以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发展。民主,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等价值观念。与古代民本思想站在君主立场上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的思想不同,当代民主思想是在坚持和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基础上维护和发扬人民群众的民利,确保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制度,融入了时代内容和社会主义本质。文明,即是社会开化、进步的状态,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特征。中国古代关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的传统思想,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当代文化与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是对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描绘,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内敛为主的传统“和”理念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演进为当代中国既强调和谐相处又主张积极进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共同利益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思想内涵十分深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历史进程创造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全人类最大的价值共识,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和最为深刻的价值观诉求。自由,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一开始就把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自然的自由有机地统一起来。庄子主张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即是实现自由的途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由此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并被先进的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的自由观相融合,把自由与民主联系起来,倡导资产阶级自由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传统自由观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就是要让人民能够享有充分的人权和自由。平等和公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平等体现了民众的愿望与诉求,而公正则表现出统治者的职责和义务。中国传统文化对“平等”、“公正”都很重视。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孟子也谈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治,即依法治国。传统文化虽然特别强调德治,但其中也蕴含法治的思想。孟子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荀子更重视法治,他主张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是很重要并且必要的。总之,在社会层面上,德治与法治应该相互补充,才能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制度地保障。与传统文化更多强调德治、礼治不同,现代社会更注重法治。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通过法治来治国理政、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公正。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塑造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而清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战国策•西周策》说:“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孟子亦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便形成了中国人的“国”、“家”一体观念,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深厚文化渊源。敬业,是中国古代从业的道德标准,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立业之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勤有功”、“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价值理念。敬业就要勤于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劝学解》)。这些思想体现了古人的敬业精神。对于现代人而言,敬业就是一种对待职业、工作的奉献意识和使命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思想俯拾即是。《礼记•乐记》中就有“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儒家学说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孔子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些诚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发扬光大。诚信是做人的标准,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古代诚信之道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中诚信缺失的强烈呼唤。友善,就是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孟子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等,都是对“善”的最精辟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友善,继承了传统的思想,更超越了传统意识,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传统价值理念的超越和升华。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来源。这就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从而可以看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内涵。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灿烂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内涵丰富,意义远大。能否做到正确传承传统文化决定于我们能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包容借鉴,用西方文化的精华来改进和更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现代文化,我们要自信包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让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从而建立一个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升华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文化的延续和历史的演进中实现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孕育着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优秀特性,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加以借鉴,只有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的凝聚,理应让这些思想精髓在当今时展进步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得到充实和更新,得到更大的发展。核心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核心与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才能使自身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符合中国国情。当然,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形式主义地结合马克思主义,而是要在传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有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在于弘扬传统文化

价值观论文范文2

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产生肇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西方价值系统以社会价值为基础,力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秩序,进而体现出价值,由于西方价值观念将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属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开始有意识地强调人的“尊严”,他们认识到理性的光辉,力求以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来完善社会,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乐观与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纪荷兰追求平等交换甚至成为国家和国民的认知,这样的共识奠定了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形成了西方文化礼仪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特点。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将利益特别是金钱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识地将文化价值放在首位,而对利益却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这造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仁爱为中心,在提倡国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长———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础上,建立起仁爱为中心的社会和家庭架构,进而形成国家。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礼仪中出现讲求“尊卑清晰”、“长幼有序”的特点,这一点与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礼仪有着巨大的差别。

2集体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3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4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中国历经了5000年的风雨,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5结语

价值观论文范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交织、观念冲突、利益凋整的现象,给正处于社会选择阶段的研究生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与80年代的研究生相比,处于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研究生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在价值取向上自我意识强化

研究生是一个知识和智力相对密集的青年群体。他们具有乐于思考并且善于独立思考、观察敏锐、认识问题的角度独特、吸收新鲜事物快、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基本稳定、自主、自立等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在研究生价值观上表现为自我意识强化,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更加追求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追求自我的完善。调查表明,对于“攻渎研究生的目的”,61.6%的研究生认为读研是“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价值”;193%的研究生具有伟大的抱负——“为振兴祖国”;7.1%的研究生则希望能“有更好的学习lT作环境”,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4.7%的研究生读研是为了“改善生活”。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适合个人利益之需要”与“应国家利益之需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73.4%与19.3%),说明研究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向自我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2在价值判断标准上更加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

当代研究生在价值判断标准上正逐渐由过去的抽象理想主义转变为明显增强的现实性和务实观。现在的研究生普遍采取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据1994年《研究生价值观研究》课题组所做的“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问卷调查”,54.1%的研究生倾向于“不管最终追求的是什么,只要全力解决每一阶段最迫切的具体问题就行了”,充分说明了研究生价值观实用性倾向增强。当问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您是否准备接着报:考博士研究生”时,回答“准备”的仅占10.2%,回答“没想好”的占21.1%,“不准备”的占67.6%,说明大部分在校研究生暂时放弃了对更高学历的追求。其中部分研究生还是很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只是迫于目前自己的生存状况而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这说明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得不迁就于现实。

3.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复杂化与矛盾性

当代研究生求知欲强,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前沿学科接触和了解较多,出于学术和科研的角度多给予兼收并蓄,加之思想观念上的开放性、自主性,使得他们往往采取多重选择的态度,这易于造成其价值观念的复杂化和矛盾性。表现为:

(1)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由于在价值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人生价值取向上受到现实生活的严重冲击,使得研究生在个人与社会价值的选择中陷入矛盾冲突之中。由于现实生活的冲击,大学教师及科技工作人员的相对清贫,又使得更多的研究生愿意到更加适合个人发展的、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去工作,而不是到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做贡献。

(2)N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生活的压力,使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学业与赚钱之间,产生了人生价值选择的矛盾。由于目前研究生生活待遇普遍偏低,在当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条件下,普通奖学金已难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赚钱与学业关系的处理上,选择“上学期间既要争取赚钱,又不能影响学业”的研究生高达45.1%,这反映了当代研究生在人生价值选择中的矛盾心态。

(3)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例如在婚恋观上处于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在婚恋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据调查,在“您赞同现代婚姻应以感情为重的说法吗”的问题答案中,选择“基本赞成”的高达93.9%,仅有6.1%的人表示“不太赞成”和“反对”。在“择偶条件,您最看重的因素”中,“人品”和“性格”两项分别以84.5%和57.6%居第一、二位,远远高出其它选项。这说明当代研究生的婚恋选择还是以传统的道德婚姻观为主,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在择偶条件中更看重的是对方的内在品性。然而在性观念上,研究生们对婚前的态度十分宽容。经调查发现,研究生认为恋人问婚前属正常行为,无可指责的比例为18.9%,而属可以理解的比例高达55.2%,二者相加为74.1%,加上部分“说不清楚”的比例,足见有80%以上的研究生对婚前持赞同或宽容态度,而明确表示属于道德堕落的研究生仅占6.0%。

二、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成因的探讨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研究生价值观念嬗变的趋势和特征更加凸显。知识经济的来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氛围的变换是当今研究生价值观发生嬗变的根本原因。

1.经济变革是基础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排斥市场经济,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为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市场经济对研究生的影响,可以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有利于研究生增强主体意识,促进他们树立务实、竞争、进取、平等、注重功利实用等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有可能使研究生只顾眼前行为和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淡化对理想的追求和献身精神。

2.社会转型是条件

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转型。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结构是高度集权的“行政一体化”体系,改革开放引起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差别的扩大,利益主体的分化,必然导致研究生重视物质利益及价值观多样化。改革开放也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动,使得不同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升有降。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在社会上地位、作用、价值的凸现,促使研究生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重视物质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价值取向趋向实利。

3.多元文化碰撞是诱因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变动,当前研究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当前研究生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促使研究生崇尚自我价值,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也使部分研究生忽视了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向极端个人主义倾斜。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对策

当代研究生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从观念到行为迅速地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推崇功利,注重短期效应的价值观念体系,正逐渐由模糊而日渐清晰。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当代我国研究生的价值观教育。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更多地懂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多地掌握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更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现代意识,认真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他们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成为先进文化的缔造者。另一方面,在讲传统、讲历史的同时应更多地研究2l世纪青年人的思想活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注意不同地区研究生的政治背景和成长条件,把现代思想和传统观念相结合,思考研究生价值观教育T作的内容和方式.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价值观教育于科研特别是人文科学的学术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是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以学术为中介,使价值观念主旋律浸润其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增强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实表明对于文科研究生而言,可以通过充满求真、务实和理性的校园科技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等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的文化环境,对于研究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社会发展需要他们的巨大智慧,而这巨大智慧的发挥有赖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又影响着社会主导性价值取向。因而,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向,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价值观教育丁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生价值取向嬗变研究”课题组.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价值观调查.青年研究,1997,(5).

[2]裴劲松等.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

[3]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青少年研究,2000,(2)

价值观论文范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引领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破除陈旧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并形成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陈旧的、落后的观念不断被淘汰,新的、先进的观念不断出现,最后形成一种比较适应现代社会的稳定的观念系统,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个社会人的观念的发展与更新,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引领当时人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纵观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对这一时期人的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从西周时期“礼乐文明”到秦国法家“耕战”思想,再到汉武帝时期以儒学为主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些观念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逐步成为当时和之后历代王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观念,也包括当代社会的人,依然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在深刻汲取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性与传统、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现实,顺应时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反映民族特色与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占主导地位的引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了我国传统价值体系向现代价值体系的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具体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导向,在当代中国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的观念现代化中具有很强的统领和引导作用,是当前中国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最崇高的精神追求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为现代人形成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迎合当前主流意识形态,重新塑造与时代相符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观念的现代化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表征,既是现代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精神源动力。观念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发挥着指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都受到观念现代化的制约、支配和引导。观念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观念的现代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也会有所不同。近代,文艺复兴确立了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改革唤起了人的自信和尊严,启蒙运动用理性引导人从愚昧中觉醒,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新事物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发奋进取、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了这个时代现代化观念的“宠儿”。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在当代中国引导着不同阶层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成员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调动一切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提供无限的动力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正确导向,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现代化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推进,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原有的观念现代化发展目标,构建起“一元主导、层次鲜明、包容多样”的适应新形势的观念现代化的新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战略布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目标就是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越来越和谐。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新的现代化的国家发展目标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拓展了新的提升空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当代中国,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的要求,是从社会主义公民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在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最基本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如何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现代化观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界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时代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拓展,有学者列举了很多具体的内容,如开放的心理、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的心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心理;自由和守法相统一的心理;普遍的信任感等等。在概括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我觉得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挣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包括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和效益观念。其次是政治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包括民主法治观念、政治参与观念、人权观念和自由观念。三是精神文化观念现代化。主要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等。四是社会和生态观念现代化。主要指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树立起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对以上一系列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的排列组合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的能够用于引领各类社会思潮、凝聚各种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虽然仅仅24个字,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涵盖了人的观念现代化所有方面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是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目标,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准则。因此,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推动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更是凝聚社会民众力量,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人的观念现代化也有利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人的观念现代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就在于人的现代化的观念能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无形的力量,这是由思想意识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决定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如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人的观念现代化作为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就是在理性引导下实现其特定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理性的、有目的的追求,在我国现阶段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与践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同传统观念实现最彻底决裂原理、人的自觉能动性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依据,从分析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一基本范畴入手,关注“现实的个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潜藏在现代思想观念发展趋势背后、具有本源性意义的人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规律,用于加快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促进社会发展。

五、结语

价值观论文范文5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变化,严重冲击和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必须有一种观念对文化建设方向进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深入回应了这个要求,为高校校园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指明了方向,为其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

2.实现校园文化功能的根本途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现,也是学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开展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能够有效地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共识,它必将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只有紧密团结在共同的价值目标下,才会焕发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根本所在。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校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更有利于在全校师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进一步激发出师生的创造精神,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体系成为师生的群体意识,并自动自觉遵守奉行。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仰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进一步丰富育人载体,增强育人实效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二、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积极、健康、向上的理念引导下,不断规范和提升,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培育合格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经验,初步显现出大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特色。各高校根据自身不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制度,并在开展的过程中将历史人文积淀进一步凝炼成校训、校歌等精神产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社团活动在高校的重视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定期举行的各种主题鲜明的文艺演出、科技展览、文化节、体育节都对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高校的校园文化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内容弱化了政治性、思想性和育人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和灵魂。然而,由于高校当中有些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不正确,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和实践中只追求学术,忽略政治;重视知识,轻视思想;注重教书,弱化育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强化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

2.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轻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现有2788所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高校简单错误地把物质文化建设与校园基本建设划上了等号,把大量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放在校园面积的扩大、建筑设施的建设和校园绿化上。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许多高校食堂、宿舍等设施严重不足,而这些条件是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学校只好尽可能地将大笔资金向硬件设施倾斜,而投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却严重不足,导致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失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性、协调性。

3.注重对现代文化的培养,轻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册上,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陶冶情操修养、拓宽思维领域、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和意义,是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击,加之由新媒体带来的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发展的多元化,大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独特性的培养上,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使我国的文化传统面临着断裂的危险。

4.校园文化形式单一,缺乏特色,理想信念教育不突出每个高校的情况差异决定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风格的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这种特色和风格的展现只出现在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要素中,在社会实践中却体现得很少。一些高校开展的校内文化活动品质不高,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没有兴趣,参与性差,多数学生宁愿坐在寝室里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出入KTV,也不愿意去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文化活动,这表现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单一的特性。许多大学生对长远的理想信念缺乏追求,却推崇和追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导致一些庸俗、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里滋生蔓延,反映了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5.校园文化建设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彰显不够明显在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高校校园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不良文化趁机侵入校园,对心理防线薄弱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尽管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管理部门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有针对性地改善高校的物质文化条件,但仍然难以抵御冲击,效果差强人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阻碍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和实施。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师生的思想观念。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才能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不同渠道,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教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的头脑,强化师生员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切实提高其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加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建设高校校园先进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和伟大选择,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根本利益和根本追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求包含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的复兴而奋斗。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校园文化具有感召力,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基本任务。高校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时候,要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旋律,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把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愈发突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所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演进发展,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最终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品质,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高校作为引领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是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一大重要载体。高校要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不变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教育广大师生,鼓舞斗志,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使高校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性,适应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价值观论文范文6

1.传播信息功能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超越传统煤体的趋势,传播功能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功能。现今社会人们普遍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这个趋势也有越来越强化的势头。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中,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非常突出。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有78.5%经常上网浏览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大多都有网上平台。较强的传媒功能,使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近距离接触网络,充分享受网络文化的富足和平实。

2.交往功能

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交往由时间、地点、环境、方式、心理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点、空间、方式等因素会收到现实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网络给人际交往提供了超越现实交往障碍的平台,有许多网民从未谋面但却情投意合,网恋已经成了新的恋爱方式,。“人人”、“陌陌”也是在新时代下网络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用程序。

3.娱乐功能

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网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许多网民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内容多数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聊天等娱乐性的活动。为什么当今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娱乐性上网方式?这与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有着特别大的关系,特别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人们选择娱乐性上网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随着网络聊天工具和网络游戏的出现,赋予网络文化极大的娱乐功能,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的直接目的,不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聊天交友或者玩网络游戏。

二、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民族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它影响着人们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利益及地位。经济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经济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经济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经济价值观作为人对经济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价值观各有不同,但其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相似的历史变迁而具有相通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少数民族的经济价值观由少数民族价值观直接决定,与周围的环境、政策、文化等诸多要素有着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也表现为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性主要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本身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伴随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也在发生着一次变迁。在今天的社会,网络文化的出现一样会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于新生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虽然由于经济落后,网络普及时间不长,但网络发展很快。网络文化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强的影响。通过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影响下有着有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优秀与精华

(1)以和为贵。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也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经济理念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同之处。以和为贵就是要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2)厚德载物。

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崇,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在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经济价值观中,历来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崇尚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把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义、礼、信、诚等诸多道德于一身,而少数民族则把君子人格的高尚道德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重义轻利。

重义务轻利益、重责任轻利益、重仁义轻利益。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不能单纯顾及满足个人私利,而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义与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家探讨的话题,也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面对的矛盾关系。义体现社会公利的道德标准,利泛指个人利益。在义与利关系上,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张“义为上”,号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义,即社会公义,主张多为社会做贡献。但主张“义为上”并不是否定个人利益,但主张合理个人利益的获得。

2.超越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

(1)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

少数民族价值观首先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早期形式和内容,也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的原始先民对超自然神灵的信仰及崇拜,在经济价值观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在现今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超越传统观,塑造科学和理性价值观。

(2)家族、等级价值论。

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活动中多数以家族形式参与其中,并且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网络时代,平等理念的传播,那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进会参与经济活动,并成为主体,网络文化传播的新思想、新观念超越传统的集体、家族、等级价值观,塑造了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平等主体观。

(二)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型、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使得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有了现代化的意义。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对整个国家文化、整个世界文化的了解,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自身也在力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不仅追求于经济的增长,也诉求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公正和进步;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幸福,也珍视后世的幸福。

三、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影响的对策

上一篇数据库论文

下一篇执行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