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例6篇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1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

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 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I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 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

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

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

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

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 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2

由于市场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局限性,因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市场对创新的激励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风险问题。保险创新本身存在高成本、高风险,如保险产品定价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将会造成保险企业在具体项目上怕担风险,从而缺少创新的主动性。第二,由于保险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全,将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诱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不能完全保证保险企业创新成果的供求一致,从而有可能导致创新的市场需求-价格激励机制难以实现。第三,市场的外部性,不能为保险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如一些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政策、 法律 等并不是市场本身能解决的。第四,市场激励机制将会使保险企业更多地顾虑自身利益,而很少考虑社会利益,从而容易对整个行业的 发展 产生不良影响。

2 政府政策激励的作用

政府对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前序创新者和后序创新者之间,在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对前序创新者的原创创新当然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对后序创新者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扩散予以激励。

(2)超越单个企业的局部利益,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降低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壁垒。

(3)对一些关键产业的保险产品开发的投资,由于风险大,往往是保险企业回避的,且是单个保险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而政府可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农业保险产品、地震保险、洪水保险等等。

3 政府政策激励的方式

3.1 产业政策

(1)稳步推进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化,消除保险创新的制度障碍。保险产品与银行、证券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品竞争的问题。然而,为了维护 金融 安全,我国采取保险、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进行严格限制。这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具有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同时也缓解了保险业所面临的替代品竞争压力,不利于保险业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创新。相关市场中替代品的竞争面临制度障碍,压抑了金融创新动机。

(2)创新金融立法,支持发展保险企业集团,增加保险企业创新实力。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来看,金融混业、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保险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已经进入

其二,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创新型人才的供给。保险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单个保险 企业 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供给成为了当务之急。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供 参考 思路有两条:一是,由

其三,建立创新风险的补偿和转嫁机制。创新本身蕴涵着风险,特别是的创新的失败将给创新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创新者宁愿放弃创新,以规避创新可能失败的潜在风险。所以,创新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作为保证,以使创新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对称。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的设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前文所提到的税收优惠,使保险企业创新的成本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得到补贴;二是由各保险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因创新失败导致亏损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 经济 补偿;三是大力 发展 再保险市场,鼓励再保险公司开发各类承担财务风险的再保险产品,从而为保险公司创新风险建立转嫁机制。

(3)其他政策手段。除以上所说的税收政策与提供公共产品之外,政策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政策手段来激励保险业自主创新。这些措施包括:①对政策性保险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为鼓励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这些险种的财政支持力度,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②推广法定责任保险。政府以立法强制的方式推广责任保险,如公共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也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激发保险企业创新的热情。③政府采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本身对保险也存在较大的保险需求,通过保险的政府采购行业,尤其是对一些新型的保险产品(如新型公众责任保险产品)的采购,既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也能对公众的保险消费取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 文献 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3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4

1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分析

1.1 金融支持系统具有资金供给的功能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大量资金,单靠企业内部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而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所承担的高成本和多风险,使其融资尤为困难。据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类型多为短期贷款或票据贴现等形式,取得中长期项目贷款的非常少。而各种金融机构的存在拓宽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能为民营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1.2 金融支持系统具有价格形成的功能

自主创新过程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支持部门、风险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顺利进行和实现的关键在于这些经济主体能对技术的价值进行判断,并在双方可以接受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系统能够自发形成技术价格,并把这种价格向各经济主体传递,使之成为现实的价格。这就为自主创新的相关主体之间交易的达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1.3 金融支持系统具有弱化风险的功能

自主创新的高投入、长周期、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自主创新过程存在风险,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创新管理经验往往不具有很强的承受风险的能力,而金融机构则具有减少、分散和转移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功能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之一。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不同阶段,金融支持系统可向其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比如风险投资、私募、信贷等,这样各金融机构就承担了部分风险,将创新风险转移、分散到了各种投资者的身上。

2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剖析

2.1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2.1.1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在“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给予支持,大大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二是为加大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地提及科技部将涉及创业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债券等,初步形成了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三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如扩大贷款规模、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方式等措施,来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2.1.2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4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市场正式推出。中小企业板重在为中小企业或创业和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此外,三板市场也得到一定的健全,到2008年为止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三板” 试点取得了成功。新三板的萌生为科技含量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园区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市场层次体系的多样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拓展。

2.2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困境

虽然近几年来金融支持在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就现阶段而言,金融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2.1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仍然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金融投入总量少。由于政府科技投入体制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少投入企业,而将资金投入民营企业的则更少在前几年发放的支持企业科技活动贷款总量中,民营企业所占的份额不足百分之十。其二,近些年来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更加审慎,民营企业由于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其三,国有银行在贷款上具有“重国有轻民营”的特点,银行信贷绝大多数资金用以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1/3GDP的民营企业拿到的银行贷款不到总额的10%。

2.2.2资本市场结构仍然单一。目前,我国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上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结构依然较为单一,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有严重缺位现象, 如天使投资、创业板市场迟迟难以推出。此外,现有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它基本延续了主板的规则,例如上市条件、监管标准等几乎与主板市场一样,因此资本市场内部结构并不清晰。

2.2.3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缺乏风险投资的专门人才。风险投资的专门人才必须有比较全面的金融、风险投资和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冷静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投资的实践。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其次,风险投资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风险资本有限,资金主要来自一些私人基金、机构投资者等,且大多为短期资本、风险承受能力差,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对风险投资的战略需求。第三,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

3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资金不足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融资渠道不畅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不足的关键因素,当务之急是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拓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3.1 积极完善相关金融政策,创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除了来自民营企业自身的力量外,还来自政府政策支持的力量。政府应该通过完善金融政策来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是完善当前的货币信贷政策。加快民间资本参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的出台,鼓励民间资本介入。二是放宽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限制。放宽银行贷款利率和交易费用的限制会使利率富有弹性,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来扩大银行的盈利空间,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三是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性信贷投入,将开发性金融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进出口银行可以设立特别融资账户,为民营科技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和重要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资金支持。

3.2 积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改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发达的的国家一般都建有不同级别的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我国资本市场却比较单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第一,加快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建设。首先,将现有已通过发审委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盘股聚集起来,在深交所设立科技板块。其次,加强对中小企业板的监管。民营企业所特有的家族企业的缺陷,如一家控股、家族经营等,导致对中小企业板上民营企业的监管有别于主板市场上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板块应当在市场定位、完善主板市场的缺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第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以企业信用为担保,为企业直接融资,能向投资者提供相对较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工具。因此发展债券市场是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债券市场化建设;二是加强市场的监管体系,建立企业债券兑付风险预警机制,并定期了解企业偿还债务、筹资渠道及筹资计划等情况,以便于对潜在的兑付风险及早防范。

3.3 积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扩大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来源

我国的风险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更好地发挥风险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是加快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稀缺,培养专门投资人才势在必行。首先,在各高等院校增加风险投资这个新专业,以便储备风险投资人才。同时,安排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课程。其次,让素质较高的一些人员到国外留学,学习外国在风险投资方面的经验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是增强风险退出机制的顺畅性。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建立一个可行的风险退出机制是发展风险投资的关键环节。应该借鉴国外风险投资经验,建立上市标准较低且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创业板市场,以避免风险投资公司无法收回资本,使风险投资循环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金融支持对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明白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我国民营企业能够持续高速发展,建立完备有效的金融支持系统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蒋建华,王书贞.等.完善中小企业板块建立我国二板市场[J].经济学研究,2005,(11):42-48.

[2] 聂峰,苏华兴.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233-234.

[3] 钟永生.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春天[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2):10-13.

[4] 邓道才.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思路[J].安徽科技,2006,(3):39-40.

[5] 张日红,陈赣洪.对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6):15-16.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5

【摘要】自主创新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保证,但保险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应从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完善保险税收制度、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来加强对保险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1政府政策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政策激励保险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和规模报酬效应,会伤害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的投入不应该完全由企业承担,需要社会和政府分担创新的某些环节。这两个问题都无法依靠市场自身来解决。

由于市场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局限性,因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市场对创新的激励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风险问题。保险创新本身存在高成本、高风险,如保险产品定价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将会造成保险企业在具体项目上怕担风险,从而缺少创新的主动性。

第二,由于保险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全,将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诱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不能完全保证保险企业创新成果的供求一致,从而有可能导致创新的市场需求-价格激励机制难以实现。

第三,市场的外部性,不能为保险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如一些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并不是市场本身能解决的。第四,市场激励机制将会使保险企业更多地顾虑自身利益,而很少考虑社会利益,从而容易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政府政策激励的作用

政府对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前序创新者和后序创新者之间,在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对前序创新者的原创创新当然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对后序创新者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扩散予以激励。

(2)超越单个企业的局部利益,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降低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壁垒。

(3)对一些关键产业的保险产品开发的投资,由于风险大,往往是保险企业回避的,且是单个保险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而政府可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农业保险产品、地震保险、洪水保险等等。

3政府政策激励的方式

3.1产业政策

(1)稳步推进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化,消除保险创新的制度障碍。保险产品与银行、证券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品竞争的问题。然而,为了维护金融安全,我国采取保险、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进行严格限制。这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具有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同时也缓解了保险业所面临的替代品竞争压力,不利于保险业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创新。相关市场中替代品的竞争面临制度障碍,压抑了金融创新动机。

(2)创新金融立法,支持发展保险企业集团,增加保险企业创新实力。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来看,金融混业、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保险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已经进入中国和准备进入中国的各国主要保险产品提供商大多是大型金融控股和保险集团,保险企业在自身经营的体制下,必须面对国际综合性跨国金融服务集团全方位的冲击,这将使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中国保险企业必须走集团化综合经营之路。

(3)适度放松监管,为保险创新提供宽松环境。在监管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中,如果监管机关只是被动地对创新进行反应的话,监管可能会成为创新的障碍。长久以来,我国对保险业在产品费率、条款、机构、人员、资金运用等方面实行较严格管制,使得保险创新的空间相对狭小。为促进创新,监管机关应加大监管创新的步伐,按照促进竞争、创造需求、培育人力资本、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原则,引导保险机构向产品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市场结构创新等方向发展。

(4)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增大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空间。目前,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进入一些领域的框架性原则,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使保险资金能尽快进入按揭贷款、发行长期债券等更为广阔领域。

(5)建立客观、有效的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加强保险企业创新的正面引导。在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下,衡量一个保险企业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保险费收入。在以保费论英雄的指导思想下,成本高、风险大的创新活动自然得不到保险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因此,建立一个客观、有效的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保险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则能对保险自主创新活动起到良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2财政政策

(1)完善保险税收制度。推动保险企业自主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激励机制,既要解决动力不强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税收对保险企业收益的影响看,税收政策是政府推动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税收政策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公平税负,增强内资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相对于外资保险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而言,内资保险公司本来就处于竞争的劣势,幼稚的民族保险业本来更需要国家的税收保护。但事实正好相反,反而是外资保险公司享有各种税收优惠。公平税负,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超国民待遇”,让内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增强内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能力。

其二,实行适度税收优惠,增强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若干意见》中提出:“根据不同险种的性质,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探索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业积极参加保险。”对创新型保险产品,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实行适度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新型寿险产品投资收益的营业税、部分减免政策性保险公司的所得税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创新型保险产品的市场吸引为,另一方面,也使得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能够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得到补贴。

其三,细化课税环节和方法,为创新型保险产品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细化课税环节和方法,对保险企业自主创新也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如改革目前对养老金产品保费税后列支的做法,实行国际上通用的税前列支政策,可以极大的增强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补充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从而拉动保险企业开展这些领域的创新。再如,改变目前分红型保险的红利来自于保险公司的税后利润,而投资者所获红利还需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双重课税的作法,也可以为分红型产品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提供“公共产品”。通过为保险企业创新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激励创新,既能有力推动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又有利于保险新产品、新技术在行业内推广。我国保险业要加快创新步伐,政府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广泛利用行业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为保险市场主体提供从事创新活动相关的“公共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整合全行业力量,为保险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从保险经营的技术角度看,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组织。保险经营的科学基础是大数法则,只有积累大量的经验数据和风险信息,集合大量的同质风险标的,才能降低承保风险的不确定性,稳定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而单个保险机构受业务范围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对新的风险领域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各级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学会,应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合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大力开展保险应用型研究,为保险经营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为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性“公共产品”服务,如寿险行业经验生命表的编制、重要险种保险标的风险因素信息库建设、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等等。

其二,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创新型人才的供给。保险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单个保险企业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供给成为了当务之急。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供参考思路有两条:一是,由中国保监会或保险学会出面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内高校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若干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增加专门人才的供给;二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国际间的人才交流,进一步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其三,建立创新风险的补偿和转嫁机制。创新本身蕴涵着风险,特别是的创新的失败将给创新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创新者宁愿放弃创新,以规避创新可能失败的潜在风险。所以,创新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作为保证,以使创新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对称。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的设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前文所提到的税收优惠,使保险企业创新的成本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得到补贴;二是由各保险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因创新失败导致亏损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三是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鼓励再保险公司开发各类承担财务风险的再保险产品,从而为保险公司创新风险建立转嫁机制。

(3)其他政策手段。除以上所说的税收政策与提供公共产品之外,政策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政策手段来激励保险业自主创新。这些措施包括:①对政策性保险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为鼓励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这些险种的财政支持力度,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②推广法定责任保险。政府以立法强制的方式推广责任保险,如公共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也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激发保险企业创新的热情。③政府采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本身对保险也存在较大的保险需求,通过保险的政府采购行业,尤其是对一些新型的保险产品(如新型公众责任保险产品)的采购,既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也能对公众的保险消费取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6

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并成为了推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鉴于美国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各国都将发展风险投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美国风险投资产业是市场作用的产物,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而以色列在20世纪90年代参照美国的发展经验,形成了政府推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市场之一。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我国要想实现风险投资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必须参与风险投资产业的建设。本文在综述风险投资政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应以系统演化的产业发展观分析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然后立足美国和以色列风险投资产业发展演化路径,揭示了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本质,为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建设提供借鉴。

二、 风险投资政策研究综述

鉴于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各国都将风险投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因此政府导向的政策研究成为了关注焦点。目前相比风险投资的研究,对于风险投资政策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且主要是描述性的,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很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将风险投资理解成资金池(A Pool of Money),对于风险投资政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供给方面,对于需求方面的因素很少涉及,即主要是如何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增加融资量:(1)政府直接投资;(2)税收或是其它激励;(3)影响养老金和保险基金等的管理变革。此外,对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也有不少涉及,研究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也是为了让投资者更有信心进行风险投资,因而研究退出机制也是以融资为目的的。Black和Gilson(1998)强调了风险资本通过IPO退出的重要性,认为其它国家模仿美国进行风险资本市场建设遭受失败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国家的股票市场不能为风险资本提供IPO的退出渠道。

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供给政策对风险投资的影响时,同时考虑到了需求方面的因素。Poterba(1989)在资本所得税对美国风险投资增长影响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到了供给(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量)和需求(激励个体成为创业者并加入新创公司),认为风险投资的供给和需求都会影响融资。Gompers和Lerner(1998)从企业、产业和州政府三个层面对影响美国风险融资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风险资本数量的供给和需求因素进行了区分,研究发现影响养老金、资本所得税率、整体经济增长和研发支出的管理变革以及企业的绩效和声誉对于风险投资融资具有显著影响;某些州的研发支出对风险投资业具有正向影响,研发支出通过增加创新项目进而影响创新需求。

然而,即使是在Poterba(1989)的研究中也没有关注到高素质专业风险投资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重要性。Avnimelech和Teubal(2003)认为风险投资应该被看成是一个产业,关注的重点应该转向阻碍风险投资的体制和市场障碍,风险投资的成功需要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变革,不仅仅是局限于风险投资领域,还涉及到高技术集群或是其它领域。Keuschnigg和Nielsen(2001)认为除了传统的融资政策以外,政府还应提供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服务,政府应在创业培训、设备投资和产品生产方面进行补助,通过成本有效的政府服务激发创业精神。Becker和Hellmann(2005)对德国风险投资发展经历进行研究后发现,风险投资不仅需要积极的股票市场作为支撑,同时需要提供高素质的创业人员作为补充。Rin,Nicodano,Se-mbenelli(2006)利用欧洲14个国家1988年~2001年的面板数据,系统研究了公共政策与建立积极的风险投资市场之间的关系,认为除资本所得税率与退出机制外,创业障碍也是影响风险投资市场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创业障碍包括反垄断法、官僚化程度、移民法阻碍雇佣国外人才的程度等7个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从已有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于风险投资的政策设计主要还是集中于供给政策的研究,对于需求侧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较低,而将风险投资纳入产业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最近几年才初露端倪。风险投资是一个涉及融资、投资、运作和退出的动态产业体系,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对于风险投资市场建设应该以系统、演化的思想进行研究。

三、 美国风险投资产业演化分析

1. 背景和准备阶段。30年代由于国会颁布法案约束证券欺诈行为,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发行股票管理条件的限制,小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因而在30年代末期出现了风险投资的概念,然而对于如何运作和资金来源并不太清楚。二战后,美国国内建立了两种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第一种是由富有的个人和家庭创立的企业,包括洛克菲勒兄弟、惠特尼、佩森和特拉斯克;第二种就是在1946年由波士顿领袖商人创立的美国研发组织(ARD),目的是支持具有强劲增长势头的企业,ARD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在股票市场上融资。此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防部也在积极的建立战后研发型大学,扩大研发产出,培养技术人才。此时国会议员也认为支持具有快速增长能力的小企业能够带来显著的社会进步。20世纪50年代初期,旧金山湾区域一些非正式的投资者开始支持技术型新创企业,虽然当时数量仍然很少,但支持新创企业的环境已经成熟。

2. 形成与发展阶段。风险投资真正作为一种正式的组织形式形成于1958年。1958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美国受此激励,组织大批大学和公司开发太空项目,于是政府迅速增加研发和采购支出,使得高技术市场迅速扩大,这极大地刺激了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ARD在1958年投资7万美元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家数字设备公司(DEC),DEC迅速增长到4亿美元,这大大的吸引了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目光。1958年,国会立法允许小企业管理局注册成立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s),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SBICs在20世纪60年代对美国风险投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到60年代末期,有限合伙制成为了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

20世纪70年代,公司和工会养老金的运营出现了极大的亏空,政府立法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这极大的限制了养老金在风险投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家出于共同利益形成了风险投资协会(NVCA),游说国会放松管制,到1978年,养老金才能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参与风险投资。在促进风险投资产业增长方面,ERISA管制的放松比降低资本所得税率更有效。此时,退出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家证券交易协会建立了NASDAQ电子报价系统。NASDAQ对上市要求偏低,允许只有极少销售额和没有盈利的公司上市,形成了初创企业融资和分担风险的良好平台。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风险投资产业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 以色列风险投资产业演化分析

1. 背景和准备阶段。以色列风险投资的发展是建立在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的。1969年以色列工贸部建立首席科学家办公室(Office of Chief Scientist,简称OCS),将科研重点转向应用科学研究,并支持私有企业的研发,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1977年,以色列与美国建立双边产业研发基金――BIRD基金,该基金为以色列公司与美国高技术公司建立伙伴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纽带,使得以色列高技术企业能够在美国市场获得声誉并进一步增强产业合作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研发能力的提升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软件产业的出现。80年代中后期,在OCS的大力支持下,军事产业的重构使得民用高技术产业迅速扩张,软件产业销售额由1980年的100万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3.5亿美元,其中20%来自于出口,初创企业数量由每年几家迅速攀升到每年几十家。这一时期的初创企业吸引了大量的美国投资者,极大地补充了OCS的预算短缺,对以色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非北美企业在NASDAQ市场上市管制大大放松,使得一大批以色列初创企业能够在NASDAQ上市。20世纪80年代末期,技术、社会、经济和知识方面的因素使得以色列能够有条件建立风险投资产业。

2. 形成阶段。1993年,以色列政府发起了Yozma项目创立风险投资市场。Yozma项目注重建立国际化网络,向国外有限合伙(LP)风险投资机构学习,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在国内建立私有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对以色列新创企业进行投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1亿美元作为风险投资的启动资金,投资8 000万美元设立了10个风险投资基金(称为Yozma组合基金),其中以色列政府持股40%(800万美元),私人投资者持股60%,另外200万美元由政府直接控制,称为政府拥有的Yozma风险基金(1997年实现私有化)。基金由以色列独立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并规定每个“Yozma基金”都必须有一个国外投资机构和一个国内运转良好的金融机构参与。此外,为了给予上游投资者足够的激励,私有资金对政府股份拥有看涨期权。Yozma激发的风险投资基金对200多家初创企业进行了投资。以色列Yozma项目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非常注重供应端的学习,通过与国外投资者、基金管理者(OCS的官员)在各种非正式的咨询和交互过程中进行学习。

Yozma项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色列风险投资基金从1995年的1.35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33.9亿美元,1995年~2000年间,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数累积1 602家,占同一时期所有初创企业总数的67%,同时在所有公开募股的风险投资背景的78家企业中,有65家是在美国和欧洲资本市场通过IPO完成的。此外,从1991年~2000年间,国外在以色列投资的国外投资银行从一家增加到26家。Yozma创造了一种积极的投融资效应和国际知名度,使得以色列政府更愿意直接和间接地支持国内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同时国内外投资者也愿意参与进来,并对随后的融资和投资过程进行协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发展循环。

五、 国外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从美国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风险投资市场是市场导向的,是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而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然而,政府在风险投资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制定了大量的激励政策,如SBICs在早期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降低资本所得税率,允许养老金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并在电子和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些措施也确实促进了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而以色列风险投资产业是在充分借鉴和依赖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政府烙印。以色列Yozma项目对于以色列风险投资市场的形成非常关键,然而Yozma项目的成功也极大的依赖前一段时间民用技术研究和创新的积累;此外以色列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促成与美国公司的合作,使得本国企业能够从美国市场学习已有的成功经验和知识,以色列风险投资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与美国市场的合作关系。鉴于美国和以色列风险投资市场的成功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我国风险投资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思考。

(1)政府应将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结合。从美国和以色列风险投资产业的演化路径来看,发展风险投资并不是根本目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才是真正的目标,风险投资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手段,并且风险投资也是在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是相互支撑的,因而发展风险投资产业必须同时考虑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从美国近年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风险投资集中投资于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创业企业种子期和早期给予相当的重视,因此,我国政府在考虑风险投资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范畴。此外,在风险投资阶段的选取上,应对缺乏资金支持和高风险的种子期和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力度,提高高技术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2)政府尽量避免直接介入风险投资活动。从国外风险投资产业的经验来看,政府政策的确能够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必须注意要适当介入,并准确定位。以色列政府只是在市场机制失效和企业无能为力的领域才给予直接支持,如资助研发活动、设立孵化器、加强国际间协作、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等,政府在基金进入良性运作之后逐步将资金收回;此外,政府并不参与风险基金的投资决策,而是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因此,我国政府在政府定位上,应充分吸收以色列政府运营经验,充分发挥支持引导的角色,为风险投资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