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进出口贸易范例6篇

石油进出口贸易

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1

目前我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煤炭为主,2005年我国能源净进口(1694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223319万吨标准煤)的比重约为7.6%,2001年只有1.8%,近年来我国。我国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能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作为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证我国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产品贸易大国之一。

我国能源贸易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贸易额占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4.1%增长到2006年的26.1%;能源产品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贸易额1001.87亿美元,比2001年232.71亿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长率达到33.9%。

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37396万吨标准煤,比2001年21974万吨标准煤增加70.2%,年均增长率11.2%。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能源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能源产品贸易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其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导致能源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从9个国家合计进口石油13018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32.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66.56亿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39.01亿美元的26.1%。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6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其中,石油917.54亿美元,占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91.6%,煤炭50.7亿美元,占5.0%,天然气33.63亿美元,占3.4%,石油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占绝对的优势。

三、我国石油进口额占矿产品进口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额为154.0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565.46亿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进口额为819.5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2302.93亿美元的35.6%,近年来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四、2001-200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特点和趋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严重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16286万吨。从我国石油的进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819.52亿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为39.7%。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我国石油的出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的出口量从2001年1674.1万吨到2006年的1871.4万吨,最高的年份2005年为2207.7万吨,我国石油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前九位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2471万吨)、安哥拉(2345万吨)、俄罗斯(2113万吨)、伊朗(1864万吨)、阿曼(1318万吨)、韩国(1106万吨)、委内瑞拉(732万吨)、刚果(542万吨)和赤道几内亚(527万吨),9个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3018万吨,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2001-2006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六、2001-2006中国天然气、煤炭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2001年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为223.30万吨,2006年为225.24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出口量基本上维持在200余万吨的水平上,变化不大,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产量分析,未来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200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489.62万吨,2006年为605.81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维持在600余万吨的水平上,增长不大,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而天然气的大规模输送必须通过管道,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变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天然气进口输送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

2001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9012万吨,2006年下降到6330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还会有所减少。

200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只有249万吨,2006年迅速增长到3836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2.8%。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运,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符合比较效益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七、我国能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增长很快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经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

2.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17.3%,而石油的进口额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39.7%,石油进口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石油进口量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2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 000,合计为9 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 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3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4

关键词 复杂网络;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差异

中图分类号 F1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8-0020-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04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上世纪50年代起,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与重要工业原料,且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不断增多,而储藏的增量却急剧减少,因此“罗马俱乐部”关于能源枯竭的预言不断地被重复。同时世界石油资源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地理分布非均衡性特点,世界石油贸易呈现了石油自“心脏地带”向“内需求带”与“外需求带”流动的基本格局[1-3]。石油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石油枯竭的预言及石油需求与供给的错位,三者的共同作用使石油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斗争的焦点,对石油产地的控制“传统上已经成为权力分配中的关键要素,谁能够将它加在自己的原材料资源上,谁就将更多的力量加在自己的资源上,并相应的削弱了竞争者的力量[4]。

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9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了50%,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且据国家计委能源所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原油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加,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原油贸易流动与转化的空间尺度、规模,以及效应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如果来源地较为单一,一旦发生进口来源地风险,很容易产生供给紧张的局面,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俨然已经成为解决中国原油进口安全问题首选的策略之一。本文则尝试通过原油进口大国(地区)的贸易空间结构比较,探究中国原油进口贸易多元化进程中的问题,以期为更好地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原油贸易空间格局体系是原油贸易活动过程在地理空间流动中的投影,贸易参与国众多,贸易国地域构成、地域间的贸易联系数量与强度,及贸易空间模式复杂。对世界及不同国家的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构成的统计特征研究发现,世界原油贸易空间体系及各国原油贸易进口空间格局既不同于规则网络,也不同于随机网络,而是符合复杂网络特征[5]。缺乏对经济流网络的复杂特征和流动机制的研究,就无法提出有效的管理复杂经济系统的方法和策略[6]。对全球原油贸易系统及中国的进口贸易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识别风险,制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贸易战略。

人们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针对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测度,及在对网络拓扑结构认识的基础上研究网络演进机制[7]。而网络作为复杂系统的抽象,关注的是节点之间连接,而非节点的位置和边的形态。所以在对现实网络的研究中,还应结合对区域的分析,相似系数分析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贸易空间格局的差异及区位在贸易空间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1.1 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网络描述

设V是一个由n个国家vi(i=1, 2,…,n)所组成的原油出口国集合,即V=v1, v2, …, vn, A是由n条有向线段ai ( i=1, 2,…,n)所组成的邻接向量,即A=a1, a2, …, an,ai取0或1,当ai=0,代表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不存在原油贸易关系,当ai=1则代表有原油贸易流自出口国vi流向进口国,且A中的任意一条线ai都以vi与进口国为端点,任意一条线除端点外,没有其他公共点。那么V与A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点某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结构网络,记作G=(V, A)。

1.1.1 度与贸易联系

度是指某时点与进口节点相连的有向线段ai的数量为N,即:

N=∑ni=1ai(ai=0,或1)(1)

代表在某时点进口国自N个国家进口原油。根据对度的描述可以看出不同的原油进口国所建立的贸易联系状况,并通过时间序列的描述了解不同原油进口国贸易联系的演进状况。

1.1.2 权重与贸易联系强度

对度的研究仅考虑了原油贸易关系建立情况,没有考虑原油贸易流量的规模,当前的国际原油贸易格局中流量的规模极不均衡,少数贸易联系的流量规模巨大,而绝大多数贸易联系的流量规模却很小,因此,仅对度进行分析不能准确描述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结构特征,所以引入了对贸易强度的研究。在网络拓扑中,节点间关联强度是由权重来表示的,则权重向量W可以表示为:

1.1.3 标准权重熵与空间结构的非均质性

系统的熵值反映了其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系统越有序,越不均匀;反之系统越无序,越均匀。在社会科学中,熵是被用来描述、表征系统混乱程度。为了刻画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中贸易强度均匀程度,本文引入了权重熵的概念。

权重熵公式为:

J=-∑ni=1KilnKi(3)

其中Ki为权重要度,即vi在该国进口原油贸易空间结构中的贸易流量的重要度。表示为:

根据熵的涵义,熵刻画了系统的均质程度,当系统完全均质时,即Ki=1/N,权重熵最大,即:Jmax=lnN ;当贸易空间结构强度集中于一个国家时,空间结构最不均匀,K1=1,Ki=0(i≠1),权重熵取最小值Jmin=0 。

为了消除进口来源国数量不同给权重熵比较的影响,对空间结构权重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权重熵JS,即:

1.2 空间结构相似指数

本文运用借用研究产业结构差异的产业结构相似性指数,从进口权重构成方面测算了各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构成的差异。

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度量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现被广泛用于不同主体构成的比较,相似系数的数值一般是介于 0 和 1 之间[8]。

该指数用公式可表述如下:

1.3 数据说明

在全部石油贸易中,原油贸易一直保持在石油贸易的70%以上,部分年份达80%以上,因此一般认为原油的经济持续供给是保障一国石油安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选择原油为标的物比较了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原油贸易空间格局。

文中的主要原油进口国是来自全球三大石油消费区域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为西欧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西班牙、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印度,及北美的美国。这10个国家与地区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70%左右,在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研究数据来源于贸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ITC)公布的统计数据。ITC是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联合机构。该中心通过与各国相关机构合作,提供各国的进出口数据。研究时段为2002-2011年,由于该中心提供的印度进口数据是从2006年开始的,所以对于印度的研究时段是2006-2011年。

2 复杂网络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入度差异

2.1.1 入度值比较

根据关联矩阵得各国入度。总的来看,美国是建立的原油进口贸易联系最广泛的国家,目前其贸易空间格局入度基本维持在45以上;其次是印度和中国,近几年印度和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的入度基本维持在42左右;而进口原油量排在世界原油进口大国第五位的韩国则以30位列入度平均值排序的第四位;以后依次是法、德、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和中国台湾。从时间序列上看,印度是入度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印度仅从28个国家进口原油,而2009年其贸易空间格局的入度值则扩张到45,此后则在42左右徘徊;德与西班牙的入度有缓慢上涨,而韩、法和中国台湾则有一定的下降,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入度仅在不同年份发生小幅波动,而没有明显上涨或下降趋势,见表1。

2.1.2 入度的空间分布比较

观察各国入度,可以看出各国入度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本区域是区域内各国原油进口贸易联系最广泛源地之一。这一规律在东亚之于日本、中国与韩国,西欧四国之于西欧,美国之于美洲都有相同的体现。

第二,中东、非洲与前苏联是各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区域。资源禀赋决定了基本的供给地格局。

第三,中、美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进口贸易联系的国家。与法、德、日、韩等国与地区不同,中、美进口原油空间格局的入度区域分布较为广泛。中、美在非洲、中东、前苏联地区与西欧均有一定数量的进口来源地。

2.2 贸易联系强度差异

2.2.1 权重值比较

对贸易联系的比较主要依据总权重与平均权重,权重呈现了各国与各自贸易伙伴间的贸易联系强度。

与平均贸易联系强度相差悬殊。权重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日本、与印度等国。平均权重最高的是美国、日本与中国,其他国家相差不是太大。从时间序列上看,中国的平均权重上涨最为明显,韩国也有一定的上升,但升幅小于中国;美国与德国有一定的下降,其他国家变化不大。

2.2.2 权重的空间分布

根据进口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看,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与印度的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美国的原油则主要由中东、美洲与非洲国家供给,而法、德、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原油主要来自于非洲、前苏联与中东。且各国原油进口区域构成比例不同年份间变化不大,所以将各国自不同区域的进口量取年度平均值,见图1。

图1 主要原油进口国(地区)进口量区域构成

Fig.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rude oil import the main

crude oil importing nations

2.3 空间格局均质化程度差异

从前面对入度及权重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是非均质的,所以本文利用权重熵测度了各国贸易空间结构的均质性,见表2。

良好的区位环境造就了法国、西班牙与意大利贸易空间结构的均质性,而对美国来说,尽管其进口贸易定位于全球,但北美是其重要的进口来源,这也使美国空间格局具有有序性特征。在亚太的消费大国与地区中,韩国与日本更青睐于石油资源丰富、且运输距离较近的中东地区,尽管这几个经济体都有多元化的倾向,但韩日试图建立的是中东为主体的多元化贸易格局,而非实现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均质化。而对于中国来说,尽管与日本、韩国地理位置相近,贸易通道也非常相似,但贸易空间结构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多元化战略在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凸显。同时,从德国的贸易格局中,也可以看出,其在选择贸易伙伴时更倾向于近域或通道条件较好的国家与区域。而非像所有的出口国伸出橄榄枝。总的来看,中国进口来源国数量与均质化程度均较高。而尽管美国在进口来源国数量上与中国媲美,但美国的进口量却向南北美与西非集中,所以其空间结构的经济性要优于中国。

3 区域结构的相似性测度及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部分国家间区域构成相似性明显。根据结构相似性指数,测算得各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构成的相似系数(见表3)。当然相似系数也是国家间差异程度的测度指标。

根据原油进口国进口区域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看出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与印度,意大利与西班牙,中国与意大利,德国与法国,中国与西班牙等几组最为相似。

3.1 日、韩、中国台湾、印度与中国区位相近,空间结构相似度不同

虽具相似贸易区位,但在相似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

的原油进口空间结构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印度不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印度的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来自中东的原油基本为韩、日与中国台湾进口量的80%-90%之间,其次为亚洲与非洲。印度的进口原油中也有70%左右来自中东,其他部分主要来自亚太。而在中国的进口原油中,来自中东的原油不足50%,其次为非洲,来自非洲的原油约占中国进口原油的30%,最后是亚洲其他国家。从原油的进口来源地域上看,中国原油进口输油距离明显高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印度。

3.2 中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贸易区位差异大,但进口空间结构相似

从相似系数看,与中国进口区域结构最为相似的是意大利与西班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家建立进口贸易联系最广泛的区域均为非洲,中东与前苏联地区。意大利与西班牙自非洲进口原油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尤其意大利自非洲的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北非,其距离与运输通道优势不言而喻。同时,来自中东的石油则可经红海进入地中海,或是通过中东地区管网直接运至地中海沿岸装船后,运抵意大利。而前苏联地区的原油则可在黑海装船经博斯普鲁斯海峡运往地中海至意大利,或在由管道运输至地中海沿岸装船运抵意大利。所以从贸易区位角度,意大利在进口中东、非洲,或是前苏联地区原油方面都有很好的贸易区位优势。石油安全压力致使的多元化选择是中国不断扩张自非洲的石油进口,进而导致了中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空间格局相似,贸易格局重心外移明显。

一般来说,距离与运输成本的呈正相关关系。Portes and Rey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发现,距离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是跨境实物贸易的最大障碍[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资源输出地越近的区域,越容易从资源输出地调入资源。且空间距离的增加不仅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了社会与时间成本。艾萨德认为:“……作为权益的处理方法,在将生产者相互分离时,运输成本和空间成本的特殊效应就必须被考虑到。它是如此重要,以致于无法通过暗含的方式加以回避”[10] 。

3.3 德、法、意、西同为欧州国家,但空间结构不同

虽均为西欧国家,但贸易区位却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各国的贸易结构也不尽相同。其中最为相似的是意大利与西班牙。同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使其更容易或更经济地获得西非与北非的原油,中东石油也较容易经地中海运往这两个国家。当然法国也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但是相对于西非,法国进口北海原油更经济。所以在各自的进口量构成中可以看出,意大利与西班牙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均为非洲,自非洲进口原油约占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原油的近40%;其次为中东。而法国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东、非洲、中东与西欧,几乎各占1/4。显然法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不同。德国进口原油70%以上源于前苏联和西欧,来自中东的原油仅占其全部进口原油的5%-10%之间。德国为非地中海国家,因此缺乏利用非洲进口石油的地理优势,同样中东石油运往德国同样缺乏通道与地缘优势。然而德国历来是俄石油出口大户,在俄德原油贸易中友谊管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自西欧的原油大部分出自北海油田,所以说欧洲进口大国的贸易地域构成也彰显了原油贸易区位条件的决定性作用。

4 结 论

以上对各国原油进口贸易的拓扑结构与空间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中国外,其他进口大国的进口地域选择中区位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具体如下:

4.1 进口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差别显著,区位条件是差异形成的根源之一

无论是入度、权重的空间分布,还是熵值比较均表明,各国的进口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与韩国的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更具有序性,有序性使得这些国家的贸易空间结构更经济。而在较高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均质性的国家中,法国、西班牙与意大利的原油贸易空间均质性源于各自的地理区位优势;

4.2 部分国家进口地域结构相似,区位条件是相似根本原因

大多数相似系数显示相近的地理位置与相似的石油贸易运输区位条件是原油进口大国进口地域结构相似的前提,如意大利和西班牙,韩国、日本、印度与中国台湾,及法国与德国。

4.3 多元化战略降低了中国进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性,且无益于解决贸易风险

其他进口大国的源地结构的分析表明这些国家在选择贸易伙伴时更倾向于近域或通道条件较好的国家与区域。所以这些国家的进口来源国数量小,贸易地域相对集中度较高。相比之下,中国进口多元化与进口强度增长趋势明显;显然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高均质化源于多元化战略,而非良好的贸易区位;多元化战略致使北非与西非国家成为中国原油进口源地,进而导致贸易区位相距甚远的中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原油进口贸易格局的相似,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重心外移,经济性下降,同时,多元化进程中,中国进口原油依旧来自较动荡区域,源地多元化并没有达到有效解决进口来源地风险的目的;且分散了源地风险的同时,多元化战略也增加了发生风险事件的机率;也无益于改变80%的进口原油通过马六甲进入中国的困局。

总的来看,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性追求不同,中国原油进口多元化进程中,客观上实行了以牺牲经济性换取石油供给的持续性的策略,而石油安全要实现的目标是经济而且持续的石油供给,单纯追求持续性则有悖于安全供给的初衷,且就当前的国际原油市场的运行机制看,分散风险成本过高意义并不大。所以调整原油进口空间结构,使之更具经济性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段进军.从地缘政治角度论冷战后资源的战略地位:以石油和水资源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 (2):181-186.[Duan Jinjun. Expounding Strategy of Resources after the Cold War from the Angle of the Geopolitic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0, 19 (2):181-186.]

[2]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4-27.[Xu Xiaojie.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Geopolitics in the New Century:China Facing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M].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88.24-27.]

[3]贾文龙.世界石油供应格局演变及价格走势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5):4-6.[Jia Wenlong.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Supply Pattern and the Tendency of Price Concerning World Oil[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07,(5):4-6.]

[4]Morgenthau H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M]. New York:McGraw Hill,Inc.1985:130-143.

[5]程淑佳,王肇钧.复杂网络理论下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研究[J].地理科学, 2011,(11):1342-1347.[Cheng Shujia,Wang Zhaojun.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World Crude Oil Trade Based on Complicated Network Theor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11):1342- 1347.]

[6]刘宝全.国际贸易网络测度与演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56[Liu Baoquan.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and Evolution of World Trade Network[D].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7:56.]

[7]Newman M E J,Watts D J. Renormalization Group Analysis of the Smallworld Network Model[J].Physics Letters A.1999, 263:341-346.

[8]张云逸.吉林省中部核心地带产业整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2.[Zhang Yunyi. Study 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Based on the Nuclear Region of Jilin Province[D].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06:32.]

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5

关键词:国际油价 加工贸易 产业结构 时间序列分析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近三十年的稳定发展过程中,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产业结构都发生过较大调整。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虽然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外需急剧萎缩,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仍达到5870.59亿美元,从出口方的角度观察,依然占据了我国出口总量的近一半份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早期时候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占据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占主要部分;现如今,机电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已经占据超过60%的份额。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等能源,出口商品的重要运输途径――海运和空运成本也跟石油价格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已成为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从另一方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存在着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对于石油等能源需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二十年前,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使得,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加工贸易更易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状况与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石油对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可估量。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油价的波动日趋剧烈,在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2008年,石油价格一度达到133美元/桶的峰值,这比1999年原油均价18.5美元/桶的7倍还多,对全球的经济活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2008年末起,虽然油价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跌入低谷,但是不久后即再度爬升,2010年2月国际石油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时的高位水平,达到了75美元/桶。毫无疑问,在油价波动如此剧烈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受到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国内,对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石油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的探讨。如国家信息中心的牛梨从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入手,阐述了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周凤起则从石油安全入手,论述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及评价。二是针对石油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相关性的数量经济方向的研究。史丹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并且简要分析了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科院的王海建,通过投入产出法来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变动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动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国际油价的波动原因及对一个经济体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包括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而对于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加工贸易,国内外尚没有文献针对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加以研究。

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1.国际油价波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和制造成本。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等已经占据很大的份额,而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将消耗大量的能源。

从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来看,凭借高技术含量和高品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产品还比较少,更多的产品是依靠低价格来获得竞争力。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油价波动会以成本上升的形式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影响。

2.国际油价波动对需求的影响

世界经济是一个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生产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国际油价上升时,由于石油具有刚性需求,人们用更多的钱去购买它,企业和个人的购买力都将受到影响而下降,可支配收入变少,于是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

另外,有些需要以石油为前提运转的商品,即同石油互补的商品如汽车和机器等,在油价上升的时候,其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油价波动对于需求的影响,会直接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形成冲击。

3.国际油价波动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到国外,主要是依靠海运、陆运和空运,而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其运输费用都与国际油价息息相关。当油价升高时,货运公司为了保持自身合理利润,必然会提高收取的运费来弥补成本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运输费用往往会由出口企业承担,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总成本,这也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油价波动于加工贸易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数据的初步处理

为了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年1月到2010年2月这段时间作为研究时间范围,并选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选择WTI油价及Europe Brent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内生变量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由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不够平稳,而若对其取自然对数进行变换,并不会改变变量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因此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先对以上两个变量(分别为LNPTEX和LNOP)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首先要检验所要分析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在现实中得到的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很可能从并不相关的两个变量中得到统计上显著地结果,从而导致谬误或无谓回归(phenomenon of spurious or nonsense regression),

为了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我们采用增广迪基-富勒(ADF)检验(augmented Dicky-Fuller test),其模型如下:

ΔYt=β1+β2t+δYt-1+∑mi=1αiΔYt-i+εt

其中εt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而ΔYt-1=(Yt-1-Yt-2),以此类推。

由检验结果可见,两个时间序列的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属于I(1)序列(integrated of order 1),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协整理论,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模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一些时间序列变量,其本身并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假定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来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因为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被看作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

本文采用恩格尔-格兰杰(EG)方法来检验变量时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需要首先将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OP)对另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PTEX)进行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我们第一步所做的回归则是有意义的协整回归,而非谬误回归,并可以把其参数解释为长期参数。

运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LNPTEX=5.716-0.629LNOP

t统计量:(14.869)(-6.628)

回归后得到一个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做无时间趋势变量、无常数项,滞后期(LAG)为1的ADF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序列为平稳的。至此,协整检验完毕。

从协整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629可见,油价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负相关,油价越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越低,每桶油的价格每上升10美元,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将减少100.629。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379,说明油价波动能解释约40%的加工贸易出口变动。

3.格兰杰因果检验

虽然回归分析能够解释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并不能直接标明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能证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定向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实证分析的最后,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测本文分析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联系。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国际油价波动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原因。

五、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

结合前文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乃至出口贸易提出一些建议。

1.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能源

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集中,而中部及西部地区相对稀少,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固然是有关系的。 然而,我国内陆地区蕴藏着大量的资源,十分有利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地协调区域发展,发挥内陆地区的能源价格优势,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能耗成本,提高其产品竞争力。

2.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我国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锁定风险,降低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要争取掌握国际重要的商品的定价权,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同时,我国应建立全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并尽快实现从世界“制造基地”向世界“交易中心”转变,实现价格转移和风险转嫁。

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国家可以对石油市场的调控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可以改善调控的效果,提高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也由于与建立现代石油流通体制,解决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问题。

3.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以促进石油安全

石油作为一种对国家战略和国家政治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资源,石油安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石油的安全供给和油价的合理波动,防治石油供应中断和油价上涨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冲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石油战略储备调节市场的供需状况,从而抵御国际油价的强势震荡,保证国内石油市场的安全运营,实现价格稳定。

4.出台相关政策,提供配套设施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仍在少数。国家应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扶持及规范加工贸易出口行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合适的配套基础设施,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效应,这样不仅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更能够保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渤, 迟春洁, 苏国福.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影响测度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5)

[2]赵元兵,黄健.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纵横,2005;01

[3]刘惠杰.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运行机制与我国的政策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

[4]曹建军.我国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变动趋势.国际石油经济,2001

(上接第9页)

中国低端市场劳动力价格优势将逐渐消失致使对俄贸易低端市场竞争优势消失。2007年社科院发表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目前没有出现整体意义的“刘易斯拐点”,但正处于走向这一“临界点”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的转移,中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大批量出口低端产品将受到越来越大的约束。此外,印度、越南等受制造业跨国转移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相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有更大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传统的低端市场将受到这些国家的巨大挑战导致中国对俄贸易可替代性加强。

中国对俄出口在向高端挺进的过程中将受到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欧洲各国、日本的激烈竞争。欧洲国家及日本等国对俄贸易集中与高端市场,中国对俄进口贸易结构逐渐趋同于这些国家对俄贸易,必然会引起这些国家的高度警觉与竞争,为此,中国对俄贸易将受到重大的“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石油进出口贸易范文6

作者:王珂 杨兴礼 赵伟红 曾丽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与伊朗经贸交往的不断加深,近几年中伊两国间油气资源的贸易有一定进展。本文分析中油气资源贸易的现状及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我国加强与伊朗开展油气资源的贸易的战略选择。 论文关键词:油气资源贸易;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战略选择 一、中伊油气资源贸易的现状 自1997年起,我国较大规模地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到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从伊朗进口原油的数量和金额都呈现大幅度上升态势。据中伊贸易统计资料(1996—2003年)显示,1997年我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数量为275.67万吨,占同期我国进口原油全部数量的7.77%。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信息网提供的海关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已增至2 053.7万吨,占同期我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3%。从油气资源的贸易方面看,伊朗已日益成为我国最为主要的原油进口国之一。 在油气资源的合作方面,我国与伊朗的油气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在2000年,“中石油”就以在伊朗南部参与天然气井开发的方式试探性的进入伊朗的油气领域。之后我国的多家石油企业与伊朗石油企业逐步开展多项合作。如,“中石化”参与了伊朗Tabriz炼油厂、德黑兰炼油厂的维修工作;中信与伊朗合资新建和经营炼油厂等。目前,两国油气合作的领域涉及油气勘探开发及设计合作、工程技术服务、石油物资装备供应和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的市场开拓等。 二、中伊油气资源贸易的影响因素 (一)中伊油气资源贸易的有利因素。一是中伊两国在油气资源方面各有需求与优势,为中伊油气资源贸易提供了前提条件。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和消费不断加大。因此,伊朗丰富的油气资源对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也为伊朗提供了巨大的油气市场,两国可在油气资源贸易方面优势互补。同时,我国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和油气设备的生产和维修方面有优势,有利于两国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二是中伊两国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为促进中伊油气资源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21世纪以来,中伊两国经贸往来日益扩大,贸易总额持续攀升,2001年中伊之间的贸易总额为33.2亿美元,到2007年增至206.18亿美元,六年间翻了六倍,平均年增长87%。中伊两国经贸往来的不断加深必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贸易与合作,为促进中伊两国油气资源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我国与伊朗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有利于两国油气资源贸易的顺利开展。 (二)中伊油气资源贸易的不利因素。一是中伊油气资源的贸易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世界油气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国家间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目前,中日两国能源争夺战已在俄罗斯、北非和伊朗展开,而伊朗是日本的第三大石油供应国。2011年日伊两国达成协议,日本负担伊朗阿扎德甘油田28亿美元投资总额中的75%,该油田实现原油日产量30—50万桶,相当于日本原油进口量的10%左右。此外,近年随着经济发展迅猛,印度国内的石油产量已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印度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同我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已是必然事实,特别是对伊朗这个油气大国的竞争必将更为激烈。国际上能源消费大国积极进入伊朗的油气领域对我国与伊朗开展油气资源的贸易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对我国与伊朗在油气资源方面的贸易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二是中伊油气资源的贸易面临一定挑战。由于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异常丰富的能源资源,中东地区历来就是大国利益交锋的前沿地带。特别是伊朗,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和区位优势,再加上伊朗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历来就是世界大国的必争之地。美国一方面想拥有伊朗丰富的能源;另一方面,想利用伊朗继续发挥遏制别国的作用。目前,美伊关系危机重重。因此,我国在与伊朗积极发展外交关系时,不能不考虑美国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如何既能加深我国与伊朗间的经贸合作,特别是油气资源的贸易而不影响我国与美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外交策略是巨大挑战。三是伊朗“核危机”使中伊油气资源的贸易面临风险。2003年,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随后,伊朗与美国及西方国家就伊朗核计划展开激烈的争锋。伊朗核危机变数重重,从我国的国家利益考虑,我们不得不对美伊之间爆发由 伊朗核问题引发的激烈矛盾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作准备。四是当前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伊油气资源的贸易。从2011年起国际油价大幅飙升,石油供应和消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石油市场中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如,生产能力的发展与日益增长的需求问的矛盾,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加深与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的矛盾,对油田开采的高投入、高风险与低回报率之间等结构性矛盾以及垄断力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07年12月1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收储对世界油气资源出口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由于缺少资金,而国际油价处于高位,“中国在石油储备方面不能走得太快”。 二、加强与伊朗油气资源贸易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能源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能源问题,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层次的战略和策略问题”。我国与伊朗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谋求进步与发展的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加深。因此,我国加强与伊朗油气资源的贸易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更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一次挑战和考验,如何在中伊油气资源贸易顺利开展的背景下,协调好中美、中伊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中伊两国发展油气资源贸易应遵循平等、互信,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我国政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外交原则,坚持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致力于实现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处,主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主张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解决争端。目前,伊朗是世界上一个很有争议的国家,特别是“伊朗核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在与伊朗开展油气资源的贸易与合作时彼此应遵循平等、互信、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不把能源问题和经济问题当作处理国家关系的政治筹码,打上外交手段的烙印。在与伊朗发展油气资源贸易时,我国企业要有自己的基本原则,避免卷入伊朗的“国际政治风波”中,损害我国的形象;在伊朗开展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合作时也要注意安全,避免卷入伊朗的宗教集会和暴力冲突事件中。 (二)进一步加强与伊朗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带动两国油气资源贸易的快速发展。中伊两国油气资源的贸易是中伊经贸合作的一部分。继续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必将带动和促进两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贸易与合作,同时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文化、生活交流也必将促进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油气合作。由于我国和伊朗属于两个不同文化体系的国家,两国在语言、宗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国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诸如互相建立语言学校,互派留学生,鼓励文化艺术团体进行文化交流等,都将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有助于消除两国之间交往与合作的障碍和摩擦,从而带动两国油气领域的贸易和合作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在伊朗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油气领域的经济援助与投资。日本“能源外交,金元当前”的外交方式,对我国加强与伊朗油气资源领域的贸易与合作的启示之一是:应加大对伊朗的经济援助和投资力度。在伊朗,日本为获得阿扎德甘油气田开采权,日本承诺向伊朗提供30亿美元的“能源开发资金”,并保证由国际合作银行提供贷款。目前,伊朗由于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及吸引外资方面出现困难,并导致伊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失业严重,继而影响伊朗石油的生产。因此,我国加大对伊朗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在能源、交通、教育和技术等基础领域和关系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投资力度都将赢得伊朗政府和人民的好感,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伊朗在油气资源领域的贸易与合作。 (四)我国应与伊朗开展多种方式的油气贸易,实现贸易方式的灵活化与多样化。我国与伊朗开展油气资源贸易的主要方式是直接进口伊朗原油和天然气、在伊朗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以液化石油气采购换取伊朗的油田开发权和合资建设和经营伊朗炼油厂。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对伊朗石油依存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应积极开展与伊朗在油气领域贸易方式的多样化,扩大与伊朗在油气领域的贸易。如,我国商务部开创的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模式——“工程换石油”战略,利用我国在工程建筑方面积累的资本,通过参与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伊朗油气资源的开采权。同样,还可采用“技术换石油”战略,充 分利用我国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促成我国与伊朗在能源与交通等大型项目上的国际合作。此外,我国还可吸引伊朗的油气企业到我国内地开设炼油厂,以换取充足的油气供应和相对平稳的油气价格。 (五)应注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减少中伊油气贸易中的摩擦。中伊两国在油气资源的贸易方面优势互补,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如何寻求两国油气资源贸易的最佳方式,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伊朗的油气资源,需要以充分而详实的调研为基础,更需要对伊朗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投资政策等有一个准确地把握。目前,我国从事伊朗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少,且缺乏掌握波斯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贸人才。所以,我国应注重培养一批既可从事经贸一线工作,又能从事伊朗油气领域基础研究的专业人才,以减少中伊在油气领域贸易中的摩擦与分歧。 (六)应做好应对伊朗石油危机的防范准备,提高能源安全战略的抗风险性。首先,应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同时,开源与节流并重,提倡节约和降低不合理的石油消费,全面建立节能节油型经济体系和消费模式。其次,逐步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建立石油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已正式成立,今后应逐步制定和完善石油储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合理确定石油储备的数量,促进石油储备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确保我国油气资源的持续供给。再次,应实施油气资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并保证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的安全。基于全球油气资源分布情况、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安全等因素综合考虑,油气资源的来源多样化对我国非常重要。21世纪初期,我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应同时放在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兼顾非洲、南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争取能源进口多元化。同时,我国应着力解决油气资源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 今后我国在与伊朗开展油气资源贸易时要认真分析,规避风险,在积极促进贸易与合作的同时,也要坚持原则,使中伊油气资源的贸易与合作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