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分类范例6篇

对外贸易的分类

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1

关键词:中欧商品贸易;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95--04

不断扩张的欧盟已是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最发达的经济贸易实体,而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并且正面临贸易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转变。对中欧贸易关系与动态的研究不论在贸易实践或是理论领域均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目前国内对中欧贸易的关注热点多局限于双边贸易摩擦,如反倾销引发的争端及解决方案等。相反,对贸易理论及双边贸易实践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即贸易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则实际上十分缺乏。我们认为,鉴于欧盟与中国在经济总量、成长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对一个发达的一体化组织和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大国的双边贸易模式的研究不仅极具学术实证价值,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重大拉动作用,并且正面临增长方式变革的政府而言,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拟在目前国内有限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分类产品的贸易收支和GL指数对中欧商品贸易进行分析,得出对中欧商品贸易模式的初步结论,并分析其原因及政策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对中国对欧贸易模式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多,且并未有一致的意见。就笔者检索的结果,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中欧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另一类观点则认为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在中欧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虽然互补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非不能共存,但是对于目前哪种贸易形式在中欧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两种意见明显相左。笔者还发现,当前的一些研究在论证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分析结果不一定准确。如王国安、范昌子(2006)计算2003年中欧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初级产品0.745,劳动密集型产品0.573,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0.844,均高于0.5,表现为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事实上,其所计算的大部分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均高于0.5,这与中国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较大出入,而作者又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周帅(2006)的研究认为“中欧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为基于HS两位数计算的GL指数。而根据GL指数的构成,用其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准确度显然受到商品分类程度的影响,分得太细会对实际产业内贸易水平造成过低估计,分得太粗则会高估。根据一般的惯例,计算GL指数一般用到3位数,周文中明显存在由于分类不当而产生的高估问题。上述观点的矛盾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对于目前关于中欧贸易模式的有限的研究结论的信任程度打了折扣。

一般认为,南北贸易多建立在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从而呈现出互补性较强的产业间贸易特征,而发达国家(区域)之间由于禀赋相近,南南贸易更多地表现为建立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中欧商品贸易是否符合典型的南北贸易特征?在中国经济经历了二三十年高速增长、资源禀赋和贸易基础发生重要改变,欧盟的范围和经济总量日趋扩大、组成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更加复杂的过程中,中欧贸易的基本模式是否也在发生趋向南南贸易的变化?对这些问题的明确回答不仅能为既有的贸易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据,更重要的是,这将为对中欧贸易关系持续、系统性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判断。

二、对双边贸易模式的基本分析

(一)分类商品贸易收支分析

对贸易模式的一种基本描述使用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概念。产业间贸易指国家(地区)间就不同行业产品的交换活动,而产业内贸易则指相同行业内部的产品交换活动。因此可以从分类商品的贸易收支结合贸易额来判断基本的双边贸易结构――如果某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则该行业的贸易收支越趋于均衡;反之,如果产业间贸易水平高,则其贸易收支越不均衡,表现为较大的贸易收支差。我们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2005》中2004年中欧双边商品贸易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各产业的双边贸易收支差及贸易额比重(图1)。

图1反映了双边贸易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行业。其中,中国大量向欧盟出口电子数据处理及办公设备、电子通讯设备、杂项制品和服装等产品,同时大量从欧盟进口非电动机械、汽车产品、其他化学产品和发电设备等,在这些产品上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而鱼类、医药品、有色金属和未分类产品贸易收支基本均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综合右图各产业的贸易份额可以判断,产业间贸易仍然是双边贸易的主要形式。我们发现,贸易份额超过5%的产业均位于图的上下部分,而且贸易份额越大的产业贸易收支差越大;而位于图中部,即贸易收支基本平衡的产业在全部贸易中的贸易份额很小。即前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行业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很小,而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产业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大。这说明,周(2006)文中提出的“产业内贸易已在中欧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判断是错误的,中欧双边贸易仍然表现出比较典型的南北贸易特征。

(二)G-L指数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中国对欧盟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并将其与中国总体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本文系统地计算了中国对欧盟商品贸易的GL指数和中国总体对外商品贸易的GL指数。

1.指标与数据

某一特定产品的GL指数为:Bi=1-|Xi-Mi|/(Xi+Mi),其中Xj和Mj代表j类(种)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以某产业内各产品组贸易额占该产业贸易总额的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可以计算出含n个产品组的某产业的GL指数:GL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取值为0表示该产业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取值越趋于1,表示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为了统一口径,本部分计算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采取联合国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方法SITC(REV-3),此分类方法把贸易商品分为10类(见表1):其中0-4类商品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第5和7类商品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第6和8类商品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第9类为非常规商品。考虑到第9类的份额很小,在商品结构分析中将不予考虑。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1999-2004年中国和欧盟25国,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双边贸易细分到SITC 3位数的统计数据,分别用于计算商品结构和GL指数。

2.产业内贸易状况

通过观察对中欧和中国―世界按SITC分类3位数数据计算得出的GL产业指数(表2),我们得出中国―欧盟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特点:

中欧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低于中国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中国欧盟除第4、5和9类商品的GL指数略高于0.5以外,其他商品的GL指数值均低于0.5。但是2004年第4、5和9类商品的比重仅占中国欧盟贸易总额的5%,所以说中欧产业内贸易水平还很低。通过和中国―世界产业内贸易情况对比可以看出,中欧的产业内贸易也低于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

不同类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差别较大。总体上说,制成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制成品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第5、7类商品的GL指数约在0.3~0.6之间,而第6、8类商品的GL指数在0.35以下。

产业内贸易的行业非常集中。部分商品产业内贸易达到很高水平,而且集中发生在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从细分到3位数的256类商品来看,2004年GL产品指数超过0.40的有107类,超过总产品类数的40%。107类GL产品指数超过0.40的产品中,第5和7类占67.5%,特别是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高达55.4%。

我们注意到中欧第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等能源类产品的GL指数在2000年发生突变,从1999年的0.68变为2000年的0.02。这主要是因为第3类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从2000年开始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变为0,这与中国整体对外的能源政策有关。中国从1993年开始由一个原油出口国转变为一个原油进口国,随后,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第九个五牛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国际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此后中国大量减少对欧盟的石油出口。

三、双边贸易模式的形成原因及政策启示

无论是从分类产品的贸易收支还是从GL指数来看,中欧双边商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很低,以产业间贸易为基本模式,依然属于典型的南北合作形式。双边商品贸易以制成品为主,中国对欧盟的进口依然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欧盟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显示出欧盟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资源互补性依然是双边贸易的重要基础。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份额仍然非常有限,远未“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同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别较大,在一些技术及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内,如医药产品和汽车以外的其他运输设备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由于在总贸易额中所占份额很低,不足以影响总的贸易模式。综合中欧的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对双边贸易模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作出以下判断。

(一)劳动力成本优势还将持续保持,技术成为我国产业发展及贸易结构升级的关键制约因素

从双边商品贸易模式很容易可以看出资源禀赋差异依然是主导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中国价格低廉及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欧盟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形成了双方贸易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根据UNCTAD2004年的数据,中国非熟练劳动力年薪约为西欧国家的六至七分之一,熟练劳动力年薪也不足西欧国家的五分之一。不仅如此,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也显著低于欧盟新成员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仍然明显,农业中转移出来的非技术劳动力大量存在;此外,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使技术型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工资上涨起到抑制作用。而在欧盟内部,由于各国实施高工资、高福利制度以及共同劳动市场的存在,劳动力成本高昂将成为欧盟长期面临的问题。双方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显著差异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性的缩小。

在资本和技术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自身资本积累与外资大量流入使国内资本短缺逐步得到缓解,不再是国内产业成长的硬约束。相反,技术因素日益成为产业国际扩张(包括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近年来,来自东盟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中国商品对欧出口频频遭受欧盟反倾销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意味着仅仅建立在低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比较成本优势越来越难以转换成为现实的贸易利益。原创性知识产权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标准日益成为欧盟等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取得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整体的技术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控制能力依然很弱,仅在部分高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组装环节上占有优势。未来中国对欧盟贸易模式的升级转换必将以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为前提,否则,即使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也将越来越难于从对欧盟贸易中获利。

(二)外资导向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出口贸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出口部门中外资企业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与技术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外资大量进入到国内制造行业尤其是出口产业当中。从1993年到2005年中国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的份额由30%增长到80%以上。在对欧贸易当中外资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份额。外资的大量存在固然对中国出口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是外资与本地生产要素如何紧密有效结合的问题。大量资料表明,中国出口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大量采取两头在外、加工贸易的形式,主要利用本地低廉的非技术劳工和原材料、土地等自然资源,加工出口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与本地的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得并不紧密;生产加工设备投入多,研究开发投入少,这种外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现存低端的产业与贸易模式,反而可能制约中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升级。二是外资与内资的公平竞争和利益分配问题。一直以来,中国对外资给予“超国民待遇”,事实上将外资与内资置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不仅在利益分配上不公平,而且削弱了内资企业在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提升质量、经营品牌等方面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国内产业做大做强、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换代是不利的。

因此,在长期内若要保证与提高对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利益,中国政府必须在外资政策上有所导向,而不是一味优待。如相对于单一生产环节对于垂直一体化的投资给予更多鼓励;相对于单一生产性的投资对于研发性的投资给予更多鼓励;给予内外资总体上的公平待遇等等。

(三)必须充分考虑欧盟扩张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2

关键词:外贸竞争力;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商品结构;新疆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32-02

一、新疆贸易方式竞争力分析

1.边境贸易外贸竞争力不断提升

新疆边境贸易发展较快,在进出口比重不断攀升的同时,外贸竞争力TC指数也不断提升,2000年TC指数只有-0.121,而2005年提高到了0.395,新疆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特色,新疆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把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文化优势等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新疆边境贸易的竞争力。

2.一般贸易竞争力下降

虽然新疆一般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新疆的一般贸易额为54 418万美元,2005增长到为101 540万美元,5年时间增长了1.87倍,但其外贸竞争力TC指数却不断下降,新疆外贸竞争力TC指数显示,从2003年以来,其外贸竞争力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0.325下降到2005年的-0.106,目前,新疆一般贸易不具竞争力。

3.加工贸易竞争力稳步上升

新疆的加工贸易起步滞后于内地,加工贸易额较少,2001年加工贸易额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8.27%,2005年降到4.06%,与全国加工贸易不断增长,加工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相比,新疆加工贸易发展较慢,但新疆加工贸易竞争力较强,远远高于边境贸易,2000年加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286,2005年上升到0.766。

二、新疆外贸主体竞争力分析

1.国有企业贸易竞争力偏弱

1999―2005年间,整体新疆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偏弱(见表1),2003年最高,TC指数只有0.172,而且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中国加入WTO的2001年和2004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对外贸经营权下放,国有外贸企业在新疆外贸的竞争力为负,说明国有企业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2.私营企业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

私营企业在新疆外贸发展迅速,竞争力指数出现快速上升态势,2005年TC指数达0.536,远远超过其他企业,说明新疆私营外贸企业竞争力较强。

3.集体企业具有一定的贸易竞争力

集体企业在新疆外贸中的发展处于比较平稳状态,除了2005年贸易竞争力TC指数有所下降,为0.069以外,从1999年到2004年,TC指数都在0.3-0.2间,说明新疆集体企业具有一定的贸易竞争潜力。

三、新疆外贸商品结构的竞争力

首先,新疆全部商品有一定贸易竞争力,虽然加入WTO后(见表2),贸易竞争力指数一度下降,但从2003年开始,竞争力不断加强,2003年为0.06,高于当年中国全部商品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0.03,2005年为0.269,体现了较强的贸易竞争力。

其次,初级产品的整体贸易竞争力由强变较弱,1990年新疆初级产品TC指数0.099,2005年下降到-0.406。其中,1类商品:饮料及烟类,2类商品:非食用原料和3类商品: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三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不断下降趋势,而且随周边国家经济变化影响较大。0类商品:食品及活动物。4类商品:动、植物油脂及蜡。其TC指数一般都在0.9以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由于两类商品的贸易量较小,对新疆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不大。

再次,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8类商品:杂项产品TC指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表明新疆此类商品的竞争力很强。2005年出口金额占全部出口的61.24%,新疆小制造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5类商品: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TC指数由负变正,呈增长趋势,2005年为0.151,说明新疆的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6类商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TC指数一直为负,新疆此类商品国际竞争力较弱。7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其TC指数一直为负,说明新疆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低,但出口额2005年出口金额为2.73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1亿美元,有巨大的出口潜力。

四、新疆外贸的市场结构

2006年新疆与14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但市场结构比较集中,其中,哈萨克斯坦保持第一大贸易伙伴位置,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50.1亿美元,占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5%。吉尔吉斯斯坦保持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对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18.5亿美元;巴基斯坦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分列第四和第五,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的成员,他们与新疆的贸易额占到新疆对外贸易的80%以上,在新疆的对外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

五、提高新疆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重构新疆贸易竞争力

新疆的工业制成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不强,特别是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急需提高竞争力。新疆可以在现有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内地的资金、技术的优势,对生产要素的不断扩展(如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提升等),将较弱的比较优势转变成比较优势,并不断增强竞争优势,促使新疆外贸良性发展。

2.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新疆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集中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已连续多年占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0%以上,在新疆对外贸易中,贸易额较小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等国家,新疆应重视和积极地开拓这些新兴市场,降低外贸风险。

3.加快加工贸易的发展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疆的加工贸易发展严重滞后,新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内地的技术优势和周边国家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在税收、信贷、技术开发等多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促使新疆企业生产力较快的提高,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参考文献:

[1] 胡毅.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贸易[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 孟丽,乔娟.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2004,(9).

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3

一、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一)、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oftrade)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一)直接贸易(directtrade)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二)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一)总贸易(generaltrade)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二)专门贸易(specialtrade)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一)、复出口(re-export)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二)、复进口(re-import)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二)展览交易方式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三)商品交易所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四)国际拍卖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五)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六)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七)租赁贸易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4

[摘 要] 近几十年来,数学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日益增多。本文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例,来探讨聚类分析方法、因果检验分析方法和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通过这三个数学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模型在国际贸易学中的运用能较为精确的揭示国际贸易的规律,从而为国际贸易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 数学模型 国际贸易 中部地区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模型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物理、力学、工程技术范围,已经扩展到包括生物、化学、生态、经济、管理等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经济管理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专业的应用数学工作者和经济理论研究者更需要具有熟练的数学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快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学方法,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数学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主要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多元统计模型等等。本文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例,来探讨聚类分析方法、因果检验分析方法和多变量回归模型在国际贸易学中的运用,期望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师在数学模型方法的运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相关数学模型说明 1.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聚类分析方法的思想是通过定量测算各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和亲疏关系,将性质比较相似、综合差异比较小的样本分别聚合成类,而将性质相似性比较小、综合差异比较大的样本区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整个研究对象聚合成若干类。聚类分析法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选择恰当的变量。本文根据变量必须和目标密切相关、反映分类对象特征、变量之间不应高度相关的原则选择了对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影响最大的5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贸易出口总额、商品贸易进口总额、国际旅游贸易总额和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总额。第二步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数据的量纲标准化的处理。第三步距离测度。本文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进行测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第四步,对样本进行分类与分析。 2.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方法 协整检验是指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因此它有助于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的。由于协整分析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探求非平稳变量间蕴含的长期均衡关系,既避免了传统的线性回归对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进行简单回归时产生的“伪回归”现象,又解决了对非平稳进行差分,往往使数据中包含的长期调整信息丢失的问题,把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短期动态模型和长期均衡模型的优点结合起来,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型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Granger因果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果检验认为,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但Y并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X的过去值应该能够帮助预测Y的未来值,但Y的过去值不应该能够帮助预测X的未来值。因此,Granger因果性检验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可由一个变量自身的过去值来解释以及加入其它解释变量的过去值,能否增加解释力度。 3.多变量回归模型 多元回归模型一般是指当有多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起作用时,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测量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本文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为例,选择3个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和4个自身直接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以对外贸易为被解释变量,并为消除变量的不平稳性,对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a6LnIN+a7LnHC+u 其中a0为截距,u随机扰动项。 二、数学模型分析结果 1.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在全国的地位比较分析 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滞后,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从1996年~2006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年均所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2%。中部六省在全国排名总体上偏后,但部分省份排名也较前。以2006年为例,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和山西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第12、22、13、15、18和20位。那么,中部地区各省对外贸易发展在全国的综合地位究竟如何?聚类 分析将使我们得出更为直观的结论。 本文以2006年全国31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商品贸易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国际旅游总额和承包工程及劳务总额为指标,运用SA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地区分类(如表1所示)。我国31个地区依据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分可以为分三类:第一类是发达地区;第二类较发达地区;第三类是欠发达地区。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很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全国31个地区中,真正能够进入前二类的地区只有10个(分别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天津、福建、辽宁、山东和河北),所占比重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都是属于第三类欠发达地区,可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对外贸易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且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进入前二类的10个地区除辽宁外全部为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只有海南没有进入前二类地区),中西部地区和辽宁以外的东北地区全部属于第三类,对外贸易发展极为落后,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于协整检验与因果检验方法的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本文利用1986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来考察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并通过因果检验方法来验证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然,在此之前,为保证变量的平稳性,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最常用的扩充迪基-富勒检验即ADF检验方法来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认为原始序列变量国内生产总值(LnGDP)、出口(LnEX)和进口(LnIM)均为I(1)的,即一阶单整的,而只有其1阶差分序列变量才是I(0)的,故不能用简单的回归方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要使用协整理论来进行定量分析。 (1)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由协整检验结果表2可知,由于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下,30.33分别大于24.31、29.75,7.35分别小于12.53、16.31,2.04分别小于3.84、6.51,因此变量LnGDP、LnEX、LnIM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2.4060+0.9317LnEX+0.5409LnIM t值:(40.8249) (10.0014) (13.9264) ad-R2=0.99151 F=193.95 协整方程表明,从长期来看,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和进口都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出口对GDP的作用要大于进口对GDP的作用。出口的产出弹性为0.93,表明出口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93个百分点;进口的产出弹性为0.54,表明进口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54个百分点,其对GDP的作用要小于出口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年~2006年);表中r代表协整向量个数,检验的滞后期为3期。 (2)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Test)。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由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我们用三个变量的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序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行检验。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年~2006年)。 根据检验结果表3所示,dLnGDP与dLnEX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尽管中部地区出口贸易能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但还不是其主要原因,同样,中部地区的出口贸易主要还是体现劳动力优势,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其出口扩大的主要原因。d LnGDP与dLnIM之间只存在单方面的因果关系:dLnGDP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是dLnIM的原因,而dLnIM不是dLnGDP的原因。说明中部地区国内需求的扩大导致了较大的进口需求,而进口贸易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原因。 3.基于多变量回归模型的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利用中部地区1986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多变量回归模型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大部分变量不显著,因此逐步删除不显著变量LnGDP、LnEER和LnWEI,得到相对来说较为理想的回归方程: LnTR=-15.8965+3.7091LnTOT-0.1867LnFDI+0.4517LnIN- 0.3067LnHC t值:(40.8249) (2.3802) (-1.6046) (1.9498) (-1.5726) ad-R2=0.9551 F=59.6174 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较高,达到0.9551,说明模型的回归拟合优度很好,F检验值为59.6174,F>F0.01,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同时D.W值为1.9607,说明这个序列排除了自相关的干扰。具体考察各解释变量的统计显著性,发现有2个变量显著性水平比较高,通过了10%的显著水平检验,有2个变量通过了15%的显著水平检验,有3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1)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贸易条件系数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分别为3.7091和0.4517,这2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对外贸易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2)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贸易作用非常微弱。这2个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1867和-0.3067,而且它们只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说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与一般的研究结论不符。(3)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贸易没有直接关系。这3个变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没有产生影响,这与一般的理论看法有些不同。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数学模型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环境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聚类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各省的对外贸易发展在全国相对还比较落后,在三大类地区中,中部地区六省均处于第三类欠发达地区。(2)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对进口有作用。同时,因果检验显示,尽管出口贸易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进口贸易同样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不过经济增长却是进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3)多变量回归结果告诉我们,中部地区影响因素主要是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外贸的作用较小,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模型可以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较为精确的数学模型有利于我们得到更为直观而准确的结论。当然,除了上述三种数学模型外,大多数的经济计量模型都可以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包括因子分析、差分方程、脉冲反应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法等等。因此,要使这些数学模型到国际贸易领域得到充分利用,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学者不懈地努力和探讨。

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5

关 键 词:加工贸易;贸易附加值;民营企业;境外加工贸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47-02

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具有发展加工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对于解决河北省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 加工贸易总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见图1)。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2.18亿美元,是2001年的7培;其中出口增长较快,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9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1.97亿美元,增长7.1倍;进口总额由2001年的2.9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0.21亿美元,增长6.9倍。在河北省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加工贸易起到可观的贡献作用。

2. 加工产品多样化, 机电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发展较快。河北省加工贸易不仅总额增长较快,而且领域广泛、产品多样化,涉及农产类、纺织、服装及皮革类、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类、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等多种领域。总体看来,纺织、服装、皮革这类传统轻工业的加工贸易总额一直占较大比重,而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的加工贸易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2010年1月份, 机电类加工贸易累计出口总额为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43%,占全省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额的61%。2009年,高新技术类产品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相比2000年的0.4亿美元,增长近33倍。其中进料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额为11.5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56%。

二、河北省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 河北省加工贸易规模较小。 虽然河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近几年增长较快, 但是加工贸易规模较小,制约了河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 但仍然很低,2010年仅为0.51%, 与其他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 河北省加工贸易外资所占比重过大。 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经海关注册登记的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河北省加工贸易企业的类型主要有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集体企业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是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体力量,近几年一直保持80%的比重,有力推动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过分依赖外商投资企业,一方面不利于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外商掌握着核心技术,河北省只是简单加工,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

3. 河北省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河北省加工贸易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而且只是简单的加工,加工贸易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加工贸易的发展,致使加工贸易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力,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规模和调整出口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改善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对外资的流入进行适当的限制和分类管理,注重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招商引资和产业调整结合起来,提高项目门槛,限制低附加值的产品过多发展,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项目的引入,从而促进河北省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

2. 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要利用河北省处于东部沿海的优越位置, 加强相互之间关于加工贸易的交流和沟通,吸引并承接加工贸易的转移,扩大河北省加工贸易规模,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发展和支持机电及高新技术类产品,提高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皮革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顺应当今发展服务业的热潮, 积极承接国外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同时要鼓励河北省加工贸易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方面延伸而不仅仅限于工业生产加工。

3. 坚持“走出去”战略。河北省加工贸易要想更好的发展,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要继续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宣传力度,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企业,抓紧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制定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的计划,不断开拓出口市场,健全和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效率,使企业勇敢地走出国门,同国外的企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4. 重点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 河北省加工贸易仅是简单加工制造,所以附加值是最低的,研发技术和核心价值都掌握在外商手中, 河北省只是收取非常低廉的加工费用, 所以要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必须加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品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并且制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的扶持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同时落实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的战略,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专业型的优秀人才。

5. 鼓励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民营企业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中一股日益壮大的力量。 针对河北省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比重过大, 国有和集体企业近几年缓慢增长尤其是国有企业甚至呈下降趋势,而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活跃的情况下, 调整各类企业比重势在必行。 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 提高产品竞争力,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绿色壁垒。

6.发挥优势产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适应经济全球化、 扩大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可以避开国际贸易壁垒,可以利用外资和基础设施, 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河北省劳动力素质低、 资金缺少、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规模小,但是,境外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经济水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有利于河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所以,河北省要发挥比较优势,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业为重点, 以实力雄厚、外向度高的大型企业为龙头,如机电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注意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鼓励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参考文献:

[1]沈玉良,高耀松.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 国际贸易,2009(8).

[2]黄晓玲. 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3]王耀中.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

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6

[关键词] 东盟 制造业 产业内贸易 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国际贸易更多的表现为产业内贸易。随着中国与东盟对外经贸合作关系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产业内贸易在我国与东盟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深化与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动力。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新一轮产业分工重组的浪潮中把握机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对中国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当前在测定产业内贸易的方法中,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受到最广泛的使用,其计算公式如下:

GLi=1- Xi-Mi / (Xi+Mi)

式中Xi表示产业i的出口额,Mi为产业i的进口额。i为从5到8的整数,分别代表四大类制造业产品。GLi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当GLi等于0时,即有Xi=0或Mi=0,表示产业i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GLi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GLi等于1时,表示产业i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当GL等于或大于0.5时,则认为该产品的贸易模式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反之则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本文数据均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在大多数研究中,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在被选定的层级水平上的统计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的。这样在进行历史资料分析和经验研究时,可以起简化程序和统一标准的作用。将所有贸易商品划分为十大类即(0-9)十大类,根据商品的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关系的紧密程度依次划分为六个层次,即一位数代表类、二位数代表章、三位数代表组、四位数代表分组、五位数代表项目、六位数代表子目,划分层次越高,对产品的分类就越具体,同一代码内产品的相互替代性越高或者相互关系就越密切。依据该标准,SITC第5大类(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6大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等)、7大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8大类(杂项制品,如卫生、水运、钟表等)贸易商品可大致被归为制造业商品。其中第5大类和第7大类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第6和第8大类多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在估计时,尽管经验研究中二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层次甚至更细的分类方法都被使用过,大多数研究更倾向于使用三位数层次上的分类数据; 但要正确反映产业内贸易,“产业”的口径选择非常重要,既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窄因此,因此,本文选择SITC的4位数来进行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

2.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1)从国家角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与东盟主要5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产业内贸易。且中国与这5个国家在各年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不稳定,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各不相同,但变化不是很大。中国与越南在各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低,说明中国与越南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国与不同东盟国家之间制造业产品产业内贸易有较大区别。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较高,最高达0.68,意味着中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占有相对的优势地位;而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一些国家之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较小,大多在0-0.45之间,产业内贸易呈低下水平。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区别对待。

从整体来看,中国与作为整体的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并不是各个成员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值的简单加总,中国与东盟各国整体在2001年以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0.5,2001年以后虽有波动,但变化的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必须对相关产业做出调整。另外,之前由于中国长期一直是按照传统的比较利益理来确定制造业产品国际贸易格局,所制定的外贸战略突出中国并强调发挥中国劳动力工资低、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实践中,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也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因此主要是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方式为主。但随着最近几年中国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内贸易不断得到改善。

(2)从制造业行业角度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SITC(Rev.3)4分位数据计算整理

由表2可知:从第五类制造业(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值来看,该类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存在着升降升的总体态势。在1997-2003年,2004-2006年这两个阶段的此类制造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平稳上升,而在2003-2004年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下降;值得关注的是继2004年以后,其G-L指数又开始回升,并达到0.53。该现象表明,中国与东盟在第5大类制造业产业间贸易逐渐向产业内贸易形式发展。

从第六类制造业(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等)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可以看出,该类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存在着与第五类制造业产品相类似的升降升的总体态势,所不同的是该类制造业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均在在0.5以上,并在2003年达到峰值0.73,自2003年G-L指数值又开始下降。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类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其他三类相比,贸易指数比较高,在2003年达到0.73,这说明,我国在这一类制造业产品的贸易中占有比较优势,主要是这类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第七类制造业(机械及运输设备)指数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升降升的态势,从1997年平稳的上升到2001年的0.63(除2000年),而2002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在0.5以上,说明产业内贸易仍比较明显。从贸易指数来看,这一类在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第七类制造业产品的零部件比较多,整个产业链比较长,这就特别适合东盟要素禀赋多样化的特征,再加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种聚集效应,这种聚集经济带来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加强。

从第八类制造业(杂项制品)与前三类制造业产品贸易不同之处在与该类制造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比较低,虽然在1997-2001年有上升的趋势,但之后又没有大的改变,说明中国在与东盟国家在第八类制造业产品的贸易进程中一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的竞争优势。这一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虽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具有竞争优势或者说竞争优势很弱。

三、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1.理论模型构建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国家特征、产业特征和企业特征因素三大类。国家特征因素包括国民收入、人均收入水平、要素禀赋状况、FD I总量、运输距离等;产业特征因素包括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市场需求等;企业特征因素则包括技术状况、企业战略行为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行为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不大,故本文将重点研究国家和产业层面因素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结合理论和前人的经验研究,加之实证分析中数据获得的困难性,本人具体考察以下几个国家和产业层面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代表着对同类产品需求层次的高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产品需求的多样化程度较低,此时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较小;当一国人均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程度便逐渐提高,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当今,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就是明显的例子。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要依据贸易的性质,如果外国直接投资属于加工贸易,即从国外引入原材料或产品零部件,然后在国内加工组装成产成品,最后再返销到国外,则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正相关关系。因为原材料,零部件和产成品都属于同一产业,加工贸易有利于同时增加进出口贸易额,所以这种投资将极大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当然,如果外国直接投资属于替代贸易型,则与产业内贸易是负相关关系。因为原先的进口或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投资所替代,有些新办的企业可能会使产业内贸易逐步变成产业间贸易,这种投资将不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第三,对外开放程度。针对我国制造业现实情况,还要考虑到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当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或贸易保护较为严重时,该国对外贸易活动较少,当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比较低;反之,对于一个开放的国家或贸易保护较少的国家,其经济更多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循环中,因而产业内贸易水平可能就比较高。因此必须将我国对外开放的变化情况纳入考察范围。

其中,AIIT为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

AVGDP为人均收入水平。由于资料的可得性以及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均现阶GDP的高度相关性,本文采用人均现阶GDP反映人均收入水平状况。

FDI为外商直接投资。本文研究的是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因此选取我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总额来代表。

OP为对外开放程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度最常用的是该国贸易量占GDP的比重。

2.计量模型分析

根据选定的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log(AIIT) = C +β1log(AVGDP) +β2log(FDI) +β3log(OP)

采用WLS(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3 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

R2 等于0.998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所选变量能很好的解释因变量的变动。从F值来看,F值等于82.69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其检验临界值,因此,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次,从log(AVGDP),log(FDI)的P检验值均小于0.05可以看出所选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具体的结合模型来说:

(1)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当AVGDP增加1%,则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0.145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逐渐多样化,而国内生产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对进口制造业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的一些制造业成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国内需求而言过剩,开始扩大出口,这样提高了我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2)我国对东盟国家的FDI对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正面影响。当FDI增加1%,则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0.6283个点。说明FDI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与东盟国家制造业对外贸易当中具有主导和优势地位,另外一方面,我国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实行国际化战略,特别是如华为、海尔等民族企业在东盟国家如越南都进行了直接投资或者设立生产子公司,中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实际上也较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

(3)在本文的研究中,开放的程度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不显著,P值为0.5124;而在有些学者看来,一国的开放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有可能是本文在选取东盟国家时,所选国家太少的原因造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是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类型以垂直型为主,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1.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实现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我国现在的许多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普遍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的现象。由于行业内没有极具规模的大型企业,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中国在高端产品的制造上不具价格优势,依旧从事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生产,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此,政府应适时引导各行业企业的兼并、收购与联合,提高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产品,促成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双向互动。上文提到,一国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差异产品的消费需求越高,从而越有可能进行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不但体现在质量和技术上的垂直差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品的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上。我国目前的众多产品垂直差异已超过了东盟国家,但缺乏品牌和可靠的营销渠道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价格,与产业内贸易的意义向背。品牌的差异不但体现在价格的差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品的营销、市场、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差异上,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实现出口商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发展差异化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为更好地进行产业内贸易提供物质基础,提高已有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3.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向交流,谋求发展“文化共通性”。中国与东盟地理临近是建立和发展东盟国际生产分工网络的有利条件,但是要使东盟国际生产网络更大地发挥效用必须致力于各国贸易壁垒的消除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统一协调。两国应面对历史和现实,中国东盟双方只有在合作、信赖的基础上,立足于长远的发展,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协调竞争机制,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中国与东盟贸易出现的摩擦和纠纷,尽量避免采取限制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共通性,文化的共通性是交流合作的基础,而且也对区域内若干国家之间往来降低费用及人与物广泛交流具有很大帮助。本质上是通过交流沟通,达到互相理解,相互支持,谋求共赢的贸易格局。从而促进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 刘钧霆: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15-19

[2] 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2):45-50

[3] 陈迅,李维,王珍: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6):34-38

[4] 林琳: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 (2):19-24

[5] 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53-59

[6] 徐康宁,韩剑: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5(7):40-45

[7] 史智宇,易行健,唐建伟: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3(2):47-56

[8] 林琳: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2):78-84

[9] Verdoorn,P.J.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M].E.A.G.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