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实践范例6篇

电子工程实践

电子工程实践范文1

【关键词】电子工程 实验中心 实践研究

前言

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适应新时展步伐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性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亟不可待。电子工程实验中心作为时展的衍生物,在时代的发展史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在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教学体系结构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夯实与优化、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强化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收益[1]。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实质上是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有着资源配制优化、教学效率提高等种种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的提高了新世纪电子工程素质教育的进程。

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规划与建设

近年来,教育事业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革,传统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大军团,电子工程实验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等也已不再适用,改革电子工程实践教育势在必行。为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发展,在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统筹全局,从规划到组织、实施与发展等,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电子工程实验中心教学硬件方面,务必要加大对相关仪器设备的投资力度。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类设备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为避免教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就势必要尽可能的使实验室内部设备保持与时俱进。电子工程实验中心教学软件方面,首先,全面加强并优化实验中心教育队伍,适时适当的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并鼓励其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力求提高实验教育队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能力。其次,编制正确的管理制度,其内容应囊括实验教学设备资源的使用、各学科间的协作发展、以及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等。现代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规划与建设,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具有极大的区别的,无论是实验教学的观念,还是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等。所以在实际的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并循序渐进地加以实施。

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实践研究

3.1不断改进电子工程实验中心体制,实施创新教育

体制的改革是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建设的基础,所以在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实践研究中,体制改革是我们所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实践[2]。其涉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教学环节。在现代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建设中,新的三级管理模式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制,将过去复杂繁琐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简单有效的现代管理,有效的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与传统实验室教学相比,现代电子工程实验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电子工程的设计能力。传统实验室教学中更注重验证性实验,这对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初级实验训练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其并不能满足于现代电子工程实验教学的发展需求,所以,在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建设中,设计极具设计性、创新性与综合性的大型实验及课程设计实为形势所需。通过这些实验与设计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与此同时,现代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开放管理制度实现了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充分地实验室资源。据此,学生可以根据实践项目需求,合理预约一定时期内使用固定的实验仪器设备与空间,有效的加快了学生的实验进程,优化了实验室的管理。

3.2不断完善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结构,优化师资队伍

实验教学是电子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贯穿电子工程本科教育的始终[3]。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与拓展,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已经理论基础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此前提下,在实验教学中应实施层次教学长,应该依据电子工程实验教学规律与特点,结合电子工程的发展水平,分为基础实验教学、现代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以及综合性创新研究实验教学。在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队伍的质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非常之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开展培训教育、实施奖惩制度等来进行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结语

在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管理规划、实验教师的重视程度、实验内容的质量的要求以及实验指导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关联着电子工程本科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素质。当然,在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仍还有许多元素要注意,所以对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的探索研究将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N].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电子工程实践范文2

关键词:留学生;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67-02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的不断拓展,资源国企业及我国海外企业都迫切需要掌握石油开发、运输等技术的国际化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趋势,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从1997年开始,陆续招收了来自中亚、中东、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达800多人,生源涵盖了本、硕、博各个层次。因此,设立针对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电工电子学实验是工科非电专业学生继大学物理实验之后的又一门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留学生是高校教学中一个特殊的受教群体,提高留学生实验教学质量,培养留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我校国际化办学规模和提升学校知名度都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多年的留学生教学实践中,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这些教学经验和体会对提高留学生的实践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一、强化基础,参差兼顾,以突出留学生特点为主优化实验内容

我校与国内外石油公司合作,以联合培养模式招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受教育的程度及个人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实践动手能力也与中国学生相差甚远。例如,第一次使用万用表时,教师不需要给中国学生讲解,但对留学生却不然,需要详细讲解和演示万用表的使用方法。这种生源质量的差异,决定了对留学生的实验要求不能过高,应该以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降低实验难度,选择相对简单、趣味性高、实用性强的实验内容,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少数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留学生,则可以采取与中国学生使用相同教材,并视其能力和素质,适当增加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培养方式,从而使不同水平的留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状况的学习点。

二、分组合作,以优带差,充分发挥留学生之间语言沟通无障碍的优势

近年来,我校招收的留学生多数来自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俄语系国家,教学语言成为留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尽管这些学生在选择进入专业学习之前,要在预科班学习一年汉语,但即便如此,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仅限于简单的日常对话和交流,完全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或专业术语还存在困难。而多数专业课教师俄语基础薄弱,只能采用汉语进行授课。语言障碍给留学生在理论课上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带来困难,同时也制约了实验技能的提高。为了克服语言交流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常把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保有一位汉语语言表达及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完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后,先重点辅导各组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一旦该学生掌握了实验过程和方法,便可作为老师的助手,代替老师在小组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帮同学辅导,发挥助教的作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在师生之间搭起语言桥梁,解决师生间的沟通障碍,也缓解了课堂上老师被学生频繁招呼的现象。

三、积极探索,改变模式,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留学生实验教学质量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学生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实验时经常不知从何入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仪器操作训练、接线能力训练、测试分析训练”三个单元训练法,从夯实基础入手,循序渐进,逐级强化,达到培养和提高留学生实验技能和素质的目的。课上课下注重与留学生沟通和交流,课程结束前,让留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填写对该实验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及实验内容等方面的建议。通过信息反馈,可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具体实施“三个单元训练法”时,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仪器操作训练”单元。熟练使用电子仪器设备是完成实验过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单元中会安排一次课的时间对仪器设备进行讲解和强化训练,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留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介绍数字示波器使用时,首先要求学生登录学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观看示波器使用视频,让留学生先对示波器操作有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在课堂讲解时,让学生将示波器的界面显示语言设置成自己的母语文字(如俄语、英语或其他语言文字),再对照老师的中文讲解慢慢消化吸收,这样学生便很快地掌握了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接线能力训练”单元。实验初期,留学生的电路接线能力普遍较差,很简单的电路在他们看来都觉得很复杂。不能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就无法完成后续的参数测量。最初我们采用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接线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每接一根线都要先跑到演示台前看一次,不仅实验效果不好、效率低下,而且还影响课堂秩序。后来,我们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把电路接线过程做成动画,让学生跟着动画提示连接电路,既直观有趣,又提高了实验效率。经过几次训练,多数学生都能够脱离动画提示,独立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效果立竿见影。

“测试分析训练”单元。该单元是培养实验技能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训练单元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并掌握不同参数的测量方法,同时,在实验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故障或实际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

1.课堂讲解实验原理时,充分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通过电路仿真过程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更深层的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例如,在做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时,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让学生观察工作点变化对放大电路的影响;通过改变工作点位置,使三极管工作在不同区域,观察各区域中放大电路输出波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失真波形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更便于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由于部分留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课前又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实验课上许多留学生都不清楚实验该从何做起,该怎样用测量数据验证实验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课上提出问题讲解实验原理观察仿真结果根据动画提示测量参数课上互动、讨论并验证提出的问题”的授课程序,使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彻底克服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的弊病。例如,在做直流电路基本定律实验时,老师先提出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的概念,让学生根据动画提示测出电压、电流值,然后通过互动与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用测量数据反推并验证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通过这种方法,留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测量及分析的方法,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理论课上未搞清楚的基本概念。

3.为兼顾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让大多数留学生跟上授课节奏,在做比较复杂、实验步骤相对烦琐的实验时,老师会把实验分成多个单元,等每个学生都完成该单元的测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单元,以避免挫伤个别留学生的自信心而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每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仪器设备使用做成动画或视频,增强真实感和临场操作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把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通过动画或视频表现出来,帮助留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因材施教,层次教学,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留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有些留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想法较多,且对电子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在他们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后,鼓励他们进入开放实验室,实施分层次教学。在开放实验室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继续做课上没有完成的实验,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尝试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另外,在开放实验室还备有焊接工具及一些小电子产品的套件,例如小音箱、电子门铃等。学生可以自行焊接组装这些小电子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对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整个开放环节,完全以留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留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留学生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留学生实验课教学水平是广大教育同行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我校留学生特点,本文探讨了留学生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仅供广大教育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倪露学.关于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留学生教育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9.

[2]朱延枫,李洋洋,耿大勇.浅谈提高留学生“电路与电路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122-123.

[3]李孝茹,朱坚民,刘建国.留学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4,(11):50-51.

电子工程实践范文3

关键词:工程应用;课程改革;电力电子技术;项目开发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1.课程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突破口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电类、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随着新器件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技术应用正逐步渗透到生活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内容以及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2008年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学科导向的课程模式,依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本文依据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为载体的项目开发思路,将社会和企业的旺盛需求引人教学项目,使学生既能了解基本原理,又能动手操作相关实训项目,有机地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贯穿于工作任务的实践中。 

 

2.传统课程结构与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学科性,未能体现职业性 

长期以来,该课程都是以“器件一电路一应用”为知识主线,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课程过分强调了这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中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割裂,课堂教学抽象深奥,专业实践的教学时理论容易遗忘,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受到制约,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这门课程涉及到三大领域的技术,具体到六大行业的应用,但课程的技术应用仍停留在电路分析上,与学生将来能从事的岗位未能有实质性的联系。所以,以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构建以工程应用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培养创新思维探究型教学模式,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3.教学内容重复太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教材 

电力电子电路从单相到三相,每种电路分电阻性负载、电感性负载、电机类负载,由此构成的教学设计就是介绍电路工作原理、电路波形分析、公式推导,如此重复的内容体系不仅教者讲得累,学生听得也很累。随着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学时不断减少,而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无论是使用的教材,还是实验实践手段都不能适应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因此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践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电力电子技术项目课程的构建 

 

项目设计原则:项目设计应以工作任务设置与分析为教学任务目标,项目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项目的实施过程应涵盖了课程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完成。 

 

 

1.以工程应用为载体的课程开发思路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课程项目化选择工程应用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工程应用与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确定项目为达到能力目标,收集实际工作任务,并将实际的任务进行典型化,将三种学科知识进行横向构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形成一系列彼此联系、层次渐进的项目序列,这样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工作任务,以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知识为支撑,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2.电力电子技术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1)电力电子技术项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项目开发前组织小组成员广泛调研,进行技术领域分析,明确哪些岗位与本课程有联系,探求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制定课程目标。在广泛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主要是针对电子制造业、电力行业相关企业调查与电力电子相关工种或岗位群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按完成一个工程案例分解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针对工作任务分析完成相应的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 

(2)电力电子技术项目课程内容调整。近几年来,全控型器件(GTO、GTR、IGBT、MOSFET)的兴起几乎完全取代了晶闸管,全控型器件组成的整流电路、逆变电路、交流调压、变频电路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应当是当前授课的重点。缩减以晶闸管为代表的半控型器件及由其组成的控制电路和控制装置的教学,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相关岗位的需求等方面调研,了解到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电力电子器件及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交直流电机自动控制系统开发、调试、维护,冶炼加热系统安装、调试,变频调速系统的应用、调试和维护等。然后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的电力电子技术,结合电力电子通用技术,确定了六个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的项目,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情景设计。将EDA技术与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相结合不失为一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较好的教学模式。而任务引领型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常见有效教学方法,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案例的任务引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在动态的学习工作中系统培养工作能力、学习知识技能。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实施过程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和设计课题完成的质量。在知识讲授前授课教师需下达任务书,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设计课题,有哪些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由变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可以使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授课、技能训练、思维训练、综合素质训练同步。 

在采用典型案倒为背景的项目教学中,要以工作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首先以案例作为背景知识介绍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分析案例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分解成多个任务,要求学生参考案例完成工作任务,最后可安排能力训练。相关重复的理论知识和拓展知识安排在项目设计之后由指导教师适当讲解或学生自学。 

(4)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评价标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方法上体现出很强的互动性,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可同时开展多学科的学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成就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有关知识、职业道德、情感态度等与技能培训有机融合起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纸定论,最后的评价是相对的、多层次的,是以行为、作品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具体做法是以观察、记录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或以实验、展示、描述等多种形式进行操作的。在评定学生的成绩考核时,以笔试和设计为主,作业及课堂表现为辅,笔试和作业反映了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实验体现的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电力电子技术课改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组合优化,更注重的是一种理念,即培养学生贴近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人的基本品格。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和教师的身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 

课堂上,学生由被动学生到主动学,主动提出问题并组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能积极开拓课堂以外的知识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 

 

2.合作意识增强 

项目教学体现了一个分组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任务探究式教学”不是面向学生个体提出任务问题,而是强调任务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合作完成,“教者一言堂为主”的局面正由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查学生、学生引领学生的局面逐步取代。学习中,学生们懂得了团结的重要,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交流、表达能力更是有了显著提高。 

 

3.工程意识得到提高 

学生完成以工程案例为背景的设计课题,让学生模拟面对实际可能出现的各种设计型问题和操作型问题进行答辩。前者主要就设备参数条件选择的依据给出合理详尽的解释说明;而后者的一般表现方式是当某一个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分析判断,该参数的变化将会引起其他哪些参数发生变化。若设备发生故障,则要求通过分析判断发生故障的原因,并排除故障。通过上述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使学生在设计中实践了工程观念。 

 

四、存在的问题 

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在实施过程中受人数和辅导时间限制,真题性的设计质量难以把握,要完全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还有一定难度,此外,由于这门是综合三门技术的课程,对教者来说,创设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情境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及业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者是一个挑战,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魏翠琴,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0. 

[2]束锋全方位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 

电子工程实践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环节;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l 引言

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的面貌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在50年代以前是以电子管为核心器件,60-70年代逐步由晶体管代替,80-90年代则是以集成电路为主,并由全模拟电路转为兼有模拟、数字信号电路且以数字信号电路为主的信号系统。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深人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哪个行业有电子工业这么快速的惊人变化。为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转变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休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使教育真正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

2 电子信息工程类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2.1 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这一新的形势,新的教学改革大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工程教育不可能什么都学,也不可能学得太专,工程教育只能是基础性教育,培养通用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国家教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类核心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3大模块,即:①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②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工学、电子学技术中已经成熟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它提供了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这些课程的内容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基本知识。

2.2.1 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模块

①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工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核心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电路分析基本内容是:电路与磁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等。参考学时为90-100学时。

信号与系统基本内容是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分析、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随机过程和信号处理等。参考学时为80-90学时。

②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核心技术课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些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是:电磁场、电磁波、传输线和天线等。参考学时为80-100学时。

2.2.2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样电路模块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中重要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半导体器件、放大器、信号波形变换、功率电路、频率变换等。参考学时为150-160学时。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逻辑门电路、数字电子学理论基础、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模一数接口电路等。参考学时为70-80学时。

2.2.3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模块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计算机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规定,它包括9个领域、3个进程、12个基本概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认为包含以下基本内容:计算机数据录入技术、编程语言和基本算法、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

2.3 实践环节的改革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在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综合专题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实验是实践的主要环节之一,实验课是综合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的联合体,它为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提供了最佳条件,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基本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探索精神、坚强毅力和求实作风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综合专题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建立正确的工程设计观点和经济观点。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和考查,是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工程师素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环节应当加强而不是削弱。

3 改革实践环节的方案

3.1 基础实验教学应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① 熟悉常用的元器件的性能及使用。

② 熟悉各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测试方法。

③ 能设计、组装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 检查和排除常见故障。

④ 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 建立正确的工程观点和经济观点。

⑤ 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进行误差分析和撰写科学实验报告。

⑥ 能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和数据处理, 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分析等。

3.2 关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初步设想

3.2.1 体系结构框图

根据原来按技术基础课分别开设实验课所存在的问题,为优化能力结构,设想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基础实验部分合并开设一门“基础电工实验”,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覆盖整个电子技术基础学科的前两个模块。再开设一门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实验与综合实习,突出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将计算机能力的训练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并与有关学科的教学环节相结合。考虑到计算机学科能为其它学科提供非常先进的工具,计算机学科的成果能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在综合实习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要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成果。

3.2.2 关于各实验模块的说明

(1) 课程设计性质的电路综合实验

电路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安装和调试一个电子电路或一个简单装置,检查并排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设计题目有:多级放大器、OTL功放、直流稳压电源、调制器、解调器、计数器、分频器及数字钟等。本实验安排在3年级分段进行。参考学时为60-70学时。

(2) 综合专题实习

综合专题实习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中的方案论证、工程计算、安装调试及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综合专题实习应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一个分机,或一个较小的设备,在技术上已较成熟,在设计与调试方面有典型性与先进性。例如:电视机安装与调试、音响系统安装与调试、数字调谐器、各类报警系统、电子裁判系统、家用电器的电脑控制等。本实验可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工厂进行,可与生产实习、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实习期约为3-4周。

(3) 计算机能力训练

计算机能力训练包括计算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接口实验等。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全面贯彻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现状,可在第一学期安排计算机操作训练,然后是计算机编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数学、物理、电路与信号、电子线路等课程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另一方面,在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计算机接口实验,从而为利用计算机开发产品,进行综合专题实习作好准备。

围绕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而进行的综合专题实习应在计算机应用的典型系统选题,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多路自动监测系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通信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上机时数为150-200小时。

4 结束语

本文在东南大学教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践环节教改的实施方案它将国内外教改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可以为绝大多数院校所接受。写作本文目的也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加快教改的步伐。

参考文献

电子工程实践范文5

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的优势

一是解决了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信息源的问题。在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中,我们往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原纸质文件材料、图纸、磁带、磁盘等进行扫描或者信息转换录入,还可能出现信息错误或者信息丢失。事实上,目前建设工程文件材料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先有电子版然后输出成纸质、磁质或者光盘介质,编制整理后再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如果改成电子归档,就简化了数字化流程,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

二是提高了建设工程档案编制规范化水平。我们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是通过标准化的软件和规范格式的电子表格来实现的,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对工程资料员的管理、对建设工程档案编制流程都是一个规范,杜绝了人为因素的随意性,也避免了建设工程差异产生的归档标准的不一致。同时,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方便了工作人员迅速查询缺漏,节约了人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绩效。

三是有利于城建档案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加强了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和基层档案人员的双向交流沟通,管理人员不用下基层就可以及时实现在线业务指导,特别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远程调看电子档案,把握档案编制进度和编制质量,更好地保证建设工程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提高了城建档案工作行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的内容及要求

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是对建设工程传统归档方式的技术革新,总体上讲和传统归档方式在内容及要求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点。首先,综合性文件材料,工程竣工图及检测报告等,建设单位有可能是购买制式表格填写形成的,也有可能是由第三方移交的,如果没有电子版本的,则需要自己扫描形成电子档案。但其他主体性材料都已经包含进归档软件之中,只要按要求在相应的电子表格中录入相关信息,由归档软件自动生成报送的电子档案。由此可以看出,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形成并不是很复杂的事,但要求各建设工程资料人员细心、认真、熟练地操作应用软件,仔细核对相关信息,确保输入信息的完整性、台法性,避免错误信息的录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具体内容及要求参见附表:

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的操作思路

从怀化市城建档案馆的实践来看,我们已经要求2010年5月1日后开工的房建工程和2010年7月1日后开工的市政工程必须报送电子档案。对房建工程和市政工程做出不同时段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工程的复杂程度,有利于电子归档按计划有序推进。此外,我们还实行了两个利于建设工程电子归档推进的规定:一是建设工程电子档案制作软件免费提供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凭单位介绍信和建设工程资料员上岗证领取;二是建设工程电子档案制作软件与电子钥匙(Key)配合使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决了电子档案签名和签章的难题。我们要求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单位相关责任人员在白纸上签名、在白纸上盖章,确认后向怀化市城乡建设档案馆提供授权委托书,由本馆专门采集并制作电子钥匙。电子钥匙可以长期使用,经授权后,怀化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可以帮助对其中的部分签名、签章信息进行更新和置换。同样,这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也是免费提供给建设和施工单位的。

一般地讲,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主要由以下5个步骤组成:

(1)新建工程项目。在软件操作界面点击“新建”-“导入工程编号和名称”。这一步实际上是生成建设工程基本档案信息。注意在工程信息与单体工程信息的著录中,数字部分请录入半角数字。

(2)工程项目电子档案编制。根据建设工程进度,选择“新建”-“表格”,按规范要求填写和编辑各种制式电子表格;然后选择“转换表格”,生成GDF文件;在GDF文件上通过电子钥匙(Key)加盖电子签名和签章;如果是补充文件材料(软件中没有制式电子表格的),可选择“添加”,将其他格式(doc、jpeg等)的文件材料通过扫描或者直接拷贝的方式加入电子档案软件系统,然后再选择“转换表格”,生成GDF文件并在GDF文件上通过电子钥匙(Key)加盖电子签名和签章。

(3)复杂工程处理。对大型的比较复杂的建设工程,往往包含有子工程或者是单体工程,选择“新建单体工程”,按照与(2)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

(4)建设工程档案组卷。在“资料上报”栏中先选择“资料检查”,让软件系统对该项工程所有电子文件进行检查,检查无误后选择“资料组卷”并输入保存文件位置,软件系统会自动生存报送包。

(5)报送及录入。组卷完成后,拷贝组卷文件包通过远程报送或者直接报送至市城建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应先进行载体及文件包病毒检查和处理,然后进行文件兼容性、可识别性检查,最后进行文件内容检查,对检查合格的电子档案直接倒入数据库,这就完成了一个建设工程电子归档的全过程。

实行建设工程电子归档的安全性

安全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对建设工程电子归档来说,构筑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原始性和系统性,防止人为的或者意外的破坏、丢失和修改尤为重要。我们现在使用的建设工程电子软件,其兼容性非常好,运行操作上对硬件环境、软件环境都非常友好。我们拟进一步优化建设工程电子归档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物理环境与硬件环境安全保障。一是做到内外网物理隔离。根据国家及其安全保密部门的网络安全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系统,杜绝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互相连接。二是多子网网关技术。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种防攻击与截取的网络安全技术,即将内部网络划分安全级别不同的子网,实现内部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的物理隔离。三是利用交换机或防火墙将所有的MAC地址与客户段IP地址绑定。

(2)系统安全与应用安全保障。一是安装有效的防黑客扫描工具,具备对局域网服务器、客户段以及其他网络设备的病毒监控、消毒监视、防黑客扫描功能。二是采取数字证书、动态口令、加密手段,同时在存储方式上采用热备份、冷备份、远程存储等措施保存城建档案信息数据。三是采取措施,对档案信息、数据的来源设置跟踪机制。-

电子工程实践范文6

关键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手段

作者简介:郑文(197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运波(1964-),男,辽宁丹东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36-02

长春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面向基层一线,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等工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在保持本科特色,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领域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常见的电工电子技术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重要基础。目前,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旨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历层次

鼓励年轻教师进一步深造,使年轻教师理论水平及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使任课教师熟悉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及教学相关软件的应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深入生产实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利用每年学生参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安排教师深入生产现场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还便于了解当前工业现场的技术应用情况,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及时与实验设备生产厂家联系,选派教师与厂家联合开发实验设备,从实验系统设计、生产直至应用进行全方位的技术跟踪,提高教师对实验系统的开发能力、应用能力和维护能力。

3.安排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

课程组教师通过横向课题、企业服务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安排教师参加相关产品会和新技术培训班,扩大教师视野,熟悉新产品的应用,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全面调整电工电子系列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教改成果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教学,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既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保证了内容的层次性,形成了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教学体系;构建了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将教学内容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暂态电路等12个模块以及基本、拓展和应用创新等3个层次组成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不同深度和广度的需要。

通过知识模块的确立,教师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整合,按照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交流电气设备”模块,教学中结合实际变压器,将变压器与电动机对比教学,在二者的电磁原理分析过程中找到共性与差别,对交流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更为透彻,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中,按照模块内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掌握模块的重点、难点,强化基本理论与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实验的目的,便于学生系统归纳知识并加以运用。其中,安排了8学时的新技术专题,将专业领域的电工电子新技术、新方法引进课堂,学生可以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通过模块化与层次化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学习目标与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的目的明确,学生可利用模块化教学进一步实现基本、拓展和应用创新的能力培养,构建了模块化、层次化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统筹考虑学生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构建了由课内实验、集中技能培训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等组成的电工电子实践技能与能力培养体系。

课内实验由操作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以及创新性实验等五个层次组成,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学习到创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按照系列课程实验大纲的要求,完成本部分必做及选做实验项目。

集中技能培训是学生在完成电工电子系列课程之后开设的集中技能训练环节,开设了电气类专业《电路实训》、《电子工艺实习》及非电类专业的《电工实习》及《电子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应用能力。针对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器件选择、产品制作、安装调试等方面训练,熟悉电工、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以及电路的安装、测试和调试方法。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相继成立了电工设计、电子设计、电工数学建模以及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开发等团队,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课程组制订了《电工电子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电工电子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教研活动,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实效的目的。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针对教学内容及其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通过布置学生研究性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并进行实验论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相序指示器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实验中,教师布置了相序指示器的设计任务,指出所能提供的实验条件,学生大量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电路并进行方案论证,通过不断比较与改进,并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正方案,最终在实验室成功搭接电路实现了教学目标。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求实求真,并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快乐,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采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课程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将典型工程案例引进课堂,通过剖析工程案例总结工程经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变压器工作原理”的内容时,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变压器,针对其正常运行及故障状态,分析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变换关系、典型故障原因分析及排除等,学生得到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并形成理论共识,课堂效果非常好。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采用任务驱动法。例如,在教学中以万用表等典型产品为载体,将各教学模块、各训练项目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产品的制作、调试和实验,了解电路理论的实际应用,掌握电路系统调试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有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种媒体,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不断丰富网络资源,增加网络功能,形成一个集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师生互动提供方便条件。同时,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计算机仿真软件,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路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