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范例6篇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范文1

[关键词] 文化 基本概念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期刊事业 期刊产业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12-05

[Abstract] Cultural cause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Since the cultural cause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separated from the culture, what is the cultural cause, what is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is inconclusive. To some extent,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falling behind will restrict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refore, to find out cultural cause,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en cultural restructuring.

[Key words] Culture Basic concepts Cultural cause Cultural industry Journal cause Journal industry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但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隶属于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事业,人们更多地看到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它的产业属性。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在国务院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首次将文化艺术列入第三产业,但直到2000年,文化产业的概念才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十五”计划的建议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且从理论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明确提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和长远目标。这对于处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但是,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尚无定论。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区别与联系,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什么是文化事业

何为文化事业,目前尚无统一公认的概念。经网上搜索,对文化事业有以下一些定义。

(1)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盈利性的工作[1]。

(2)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2]。

(3)文化事业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泛指整个文化。人们通常所说的“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指发展整个文化。第二个层次是指与文化产业相对的整个文化事业。具体包括公益性文化和部分亚市场文化,其特点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其他投入(包括社会基金会、社会捐赠等)为辅,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需要,不是盈利。第三层次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所谓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独立的社会组织。具体包括:音乐、歌舞、戏曲、话剧、杂技等艺术表演团体,地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学艺术、文物研究单位、画院等。文化事业单位既不同于文化行政管理机关,也不同于文化企业单位,其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目前也有些单位实行自收自支),没有创利创税任务,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公众[3]。

第一个概念是从目标取向来定义的;第二个概念是从价值取向来定义的;第三个定义是以层次内容来定义的。三个概念各有千秋,但都未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化事业的内涵。

笔者认为,给文化事业定义应从其基本性质、根本职能和目标取向入手:首先,文化事业必须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决不以盈利为目的,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业的基本性质;其次,文化事业所从事的是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国家行为特征,这是它的根本职能;第三,国家发展和建设文化事业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其四,文化事业不是虚无缥缈的,必须由一些实实在在的部门和单位来承担,它同其他事业一样,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属于一种行业。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给文化事业定义如下:文化事业是指从事文化建设和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行业。

2 什么是文化产业

2.1 国外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文化产业”(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启蒙辩证法 》一书中,该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作者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他们把文化产业定义为: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它包括传统的或前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产品,如书籍和报纸;也指工业化的大众文化产品,如广播和电影。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因而不同学者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著名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Nicholas Gamham ,1983)从文化的商品性和服务性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那些使用工业化大企业的组织和生产模式,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机构。”[4]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执行主任贾斯廷·奥康纳(Justin O’connor)认为文化产业应兼顾“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后者“提供了财富和就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也是一个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所以“文化产业的内涵必须是开放的”。为此,奥康纳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它首先包括了我们称之为‘传统的’文化产业——广播、电视、出版、唱片、设计、建筑、新媒体 和‘传统艺术’——视觉艺术、手工艺、剧院、音乐厅、音乐会、演出、博物馆和画廊。”[5]

法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为:“一系列经济活动,这些活动把文化的概念、创造、产品的特性与文化产品的制造与商业销售联系起来。”[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以艺术创造表达形式、遗产古迹为基础而引起的活动和产出。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收集各国的文化统计数据,率先制定了文化统计框架 ,并于1993年作了进一步修正,成为规范各国文化统计工作以及各国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的参考标准。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1989)在他的著作《新文化产业论》中提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7]这个定义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体现了哲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1997年,芬兰在《文化产业最终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基于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它强调内容生产,不再提工业标准,称“内容产业”,包括建筑、艺术、书报刊、广电、摄影、音像制作分销、游戏及康乐服务等。而芬兰学者芮佳莉娜·罗马(2002)则用“金字塔模型”来解释文化产业的构成,认为文化产业有双重含义: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在金字塔模型中,文化产业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处于塔底的是由经济、技术和艺术组成的三角,这个三角共同支撑了文化产业[8]。

美国虽然没有官方认定的文化产业的说法,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用“版权产业”来说明文化产业状况,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其“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分销版权产业、版权相关产业等。

2.2 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未能挖掘文化的产业功能。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其概念比较权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化部于2003年9月制定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文化产业的概念。《意见》将文化产业分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和艺术培训业几大门类。

第二种: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是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在首次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提出的文化产业的概念。该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第二种观点未能从根本上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虽然把它作为文化事业的概念似乎未尝不可,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难于操作。

第一种观点虽然在功能上与文化事业有所区分,但为了突出“提供文化服务”的功能,却模糊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即文化产业的目的在于盈利,所提供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另外,用“经营性”给文化产业定性也不太准确。何为经营?词典解释有三个,一是筹划经管,组织计划;二是规划治理;三是往来。百度百科对经营的解释:经营(management)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运用经营权使某些物质(有形和无形的)发生运动从而获得某种结果的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营活动,只要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经营活动,即经过筹划(含决策、计划)、控制、组织、实施等经营职能,使其达到期望目标(目的)的活动就是经营活动。可见,用“经营性”来给文化产业定性不太准确。因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通过市场机制和产业模式运作,是否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经营性的有无。文化事业单位并不拒斥经营性,也要实行成本核算,实施经营管理。因此,用“经营性”给“文化产业”定性,不如用“非公益性” 给“文化产业”定性。

综合以上认识,笔者给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消费的非公益性行业。

3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3.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正确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前提。否则,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就都无从谈起。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性质明显不同。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文化产业则具有非公益性。

二是目标追求不同。文化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业虽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但它必须始终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注重经济效益,否则就失去发展动力甚至危及生存。

三是基本职能不同。文化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从事文化建设和提供文化服务,其从事文化建设的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提供,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也是不计成本地象征性收费;而文化产业的基本职能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消费,其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经费完全靠自筹,所提供的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并且经过了成本核算,确保赚取较多的利润。

四是运营机制和调控方式不同。文化事业只能实行事业化管理,由国家财政或主办单位提供运营经费,虽然也要进行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但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必须由企业法人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市场为主导,遵循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国家通过法律、税收政策和价格杠杆等手段对文化产业实行间接调控。

3.2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

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联系同样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们同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是统一于文化的两种形态,同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之源,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如果没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文化产业是从文化事业中派生出来的,它脱离不了文化事业的规则和方法。文化事业要靠文化产业来推动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只有依靠文化事业,才能获得依托和支持。

二是它们的存在价值都体现在创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上。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它们担当的角色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创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

三是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社会,都要重视社会效益。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重视社会效益”的问题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完全一致的。虽然文化产业并未像文化事业那样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如果它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或放弃“社会效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必然要失去经济效益。正如党的十六大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 期刊事业与期刊产业

4.1 期刊事业与期刊产业的概念

期刊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可以得出期刊事业和期刊产业的概念。

期刊事业是指从事期刊建设和提供期刊产品服务的公益性行业。

期刊产业是指从事期刊产品生产和提供期刊产品消费的非公益性行业。

4.2 期刊事业与期刊产业的区别

期刊事业与期刊产业同属期刊建设,期刊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并非所有的期刊都能由事业转型为产业,能转型为期刊产业的期刊不是由行政命令来决定,而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能转型为期刊产业的期刊有其内生的发展动力和转型的冲动,想阻止也阻止不了;不能转型为产业的期刊即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让其转型也转型不了,因为这种转型不仅不可能促进其发展,还可能导致其消亡。因此,正确区分期刊事业和期刊产业,使它们根据自身的性质和遵循各自的规律办刊,对于深化期刊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促进期刊事业与期刊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事业和期刊产业是期刊发展的两种形态,它们有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特征,即上文说到的区别与联系;但是,由于它们同属于文化的亚类,又都同属期刊(有可比性),因而又有着不同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个性特征。因此,一种期刊应归属于“事业类”还是“产业类”,可根据期刊的个性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别。

规模。在排除各种政策性倾斜(如指令性定购等)的市场环境中,产业类期刊自生能力很强,能驾驭市场规律,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期发行量可达十万、百万甚至千万份以上;而事业类期刊缺乏进入市场的能力,离开了主办单位的支持就难以为继,绝大多数期刊的期发行量只有几百、数千份,能达到万份以上的期刊为数不多。这种规模上的巨大差别非人力可以改变,事业类期刊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规模完全靠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大,但却有可能做强,成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期刊。

效益。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期刊都有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机,这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但是,产业类期刊和事业类期刊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和优先顺序是有巨大差别的。产业类期刊的天性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以此为前提来提升影响力和实现社会效益。产业类期刊的主办者一定是企业法人,其追求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是实行企业化管理,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尽可能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类期刊的定价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决不做赔本的生意。事业类期刊的主办者一般为事业单位(以前也有非事业单位主办,报刊管理体制改革后已基本从非事业单位脱钩),即使主办者是非事业单位,也不可能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类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主办单位的支持,否则就难以为继。因此,其生存之道只能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以此来赢得主办单位的支持。这类期刊的定价不计成本,做的是“赔本的生意”。

服务对象。期刊的受众多少,决定其市场份额大小。事业类期刊的受众相对比较单一,一般面向特定行业或特定职业的读者群,以满足受众开展学术研究,提高政策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需要为己任。产业类期刊的受众相对较广,不受行业、职业的限制,以满足受众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为己任。因此,产业类期刊的受众要比事业类期刊的受众多得多,其期发行量、经济效益也远非事业类期刊可比。

综上所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虽然都脱胎于“文化”这个母体,但它们都具有区别于对方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们只能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共同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只有正确地把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现象区分开来,才能因势利导,分类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 释

[1]段友君.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谈文化事业管理的思路转变[OL].[ 2008-08-07].http://.cn/whjs.php?col=432&file=16404

[2]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4-05-11(16)

[3]岳红记,高广元.正确理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N].陕西日报,2003-04-30

[4][7][8]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

文化事业范文2

1.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业绩

近5年来,在“好学、求新、高效”的事业文化引领下,在两个荣获一等奖的文艺作品《沁园春•雪》《再唱山歌给党听》的鼓舞下,全体干部职工克难攻坚、锐意创新,在物质文明建设和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再创佳绩: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项,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分别被评为“区直机关和谐文明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2.树立事业单位良好形象

2009年,利用该事业单位成立50周年的契机,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一是创作具有精神风貌的歌曲《助力创新共享辉煌》,并由50多位青年职工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制作MV宣传;二是编印反映单位成长历程的《50年春华秋实》;三是组织一台《助力创新共享辉煌》员工文艺晚会;四是集中在公共楼道制作灯箱展示部门格言、工作生活花絮。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树立起单位良好的形象。

二、加强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领导带动机制

“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A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决心和行动,人事、党办、团委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发挥工作积极性,加强执行力,把思路目标变成行为结果。领导班子要亲自参与文化精神的提炼,大力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经费投入,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具体行动引导、激励和约束员工,感染和影响员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力,调动完成目标任务的主动性,推动事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把目标激励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更好地推进单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3.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必须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具体来说,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部门业务工作推进相结合、与员工文化生活开展相结合,利用网站宣传、微信等现代传播工具,以气排球、羽毛球、舞蹈、瑜伽、摄影、微电影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宣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形成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长效发展制度体系。

三、结语

文化事业范文3

文化是得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崇高敬意的重要精神财富,不仅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传承,沉淀了该国和该民族众多的历史,而且还因为文化对于凝聚国家和民族力量,促进人民在各类社会事务中奋勇勃发、积极进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党和政府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能够保证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朝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持续前进。

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性公益文化事业长足进步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自身正确的三观,同时培养以“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内容的民族文化事业精神。现阶段的我国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形式繁多,包括各类文艺汇演、群众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等,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这些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学校文化、街道文化、青年文化等群众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了极佳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群众性文化事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类文艺团体坚持走进基层,向基层人民群众表演艺术作品,用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来传播先进文化思想。与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各类艺术团体共同努力,建成了大量文化设施,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工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积极创作精品扩大群众文化事业的影响

在我国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过程中,通常采取自主探究和引进先进文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并且各级政府和各类艺术团体组织不断加大文化作品的创作力度,从多个角度探寻符合新时代、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我国通过影视、期刊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的文化事业,以此为日后商演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截至目前,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研究出了一套以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式旅游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我国各地具有特色群众文化的绝佳手段。比如,以当地传统的民间老艺人的技艺为核心,扩大宣传力度,吸引大批对此感兴趣的人群前来旅游,以此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民间传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

三、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要想更好地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必须有完备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要重视完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法规和政策,不断更新现有各级领导干部和艺术演员在新形势下建设群众文化事业的观念,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保证群众文化工作各方面有条不紊地开展。通过分析可知,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理论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出发,在了解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寻能够促进我国群众文化事业长足进步的措施。

(二)增加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设置的用于处理相关事物的机构,国家在每个财年均划拨资金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并且为了做到专款专用,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所用资金的来源、用途进行核查,保证其使用的透明性。但是由于国家财政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使得用于与群众文化事业相关的资金投入较少。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扶持;由于群众文化事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因此各个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赞助力度,并与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做到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提高对服务群众文化建设事业设备的采购力度

为了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艺术团体就要大力采购能够服务于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各种设备,例如满足人民群众歌舞需要的音响设备、满足人民做艺术操需要的呼啦圈、满足人们文艺汇演需要的舞台搭建设备等。但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在采购设备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实用的原则,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设备需求的同时,着力确保各种设备能够被高效的利用,以此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在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时,还要与时俱进,与现代化的科技相结合,以保证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文化事业范文4

一、“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艺创作与生产成绩显著。几年来,全市文艺工作者以繁荣文艺创作与生产为首要任务,相继创作了《大渡壮歌》、《商颂》、《甲骨惊魂》、《殷都春秋》、《玄鸟西翔》、《故道情》等一大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的戏剧和文艺作品。其中,《大渡壮歌》荣获全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银奖,舞蹈《扇韵》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银奖,大型豫剧《故道情》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加强对崔派艺术的研究和发掘,出版了《崔兰田传》、《崔兰田艺术研究》,完成了崔兰田戏曲音配像工程。

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专题文化活动及社区文化活动320余项。其中,配合全市“一申四创”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抗击“非典”等活动,连续举办“欢乐今宵”双百场文艺演出、元宵戏曲晚会、*-*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等,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加省级以上演展赛事活动百余项,获各类奖项近400项,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农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建设先进乡镇、先进文化大院和百强文化站、民间艺术基地等活动。“十五”以来,林州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汤阴县(剪纸)、内黄县(农民画)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安阳县曲沟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民间艺术之乡”;林州市城郊乡文化站等6个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几年来,我市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十五”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了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教办楼、市解放影剧院改造、林州市“三馆”等一批建设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县级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文化馆、文化分馆11个。2003年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正式动工,“两馆”规划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

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加强殷墟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完成了规划、展示和文本编制等工作。配合“四创”工作,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袁林神道开通、天宁寺整体保护性修复和明、清仓巷街的翻建等工程。全市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钻探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物资料。同时,强化和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连续十年实现了馆藏文物安全年。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几年来,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配合全市“一申四创”等工作,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暑假期间网吧专项治理等活动,共组织全市规模集中行动百余次,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同时,坚持用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高经营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育、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音像、文化娱乐、演出、艺术培训等综合型文化市场体系,各类经营场所已愈千家。

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城市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没有保障,城乡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有的缺项,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影剧院设施陈旧,全市影剧院大多为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陈旧设施,加之影剧院市场萎缩,影剧院的放映收入和效益下滑严重,全系统350名职工生活困难。

——文化产业层次低,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亟待研究。

——文化体制、机制不活,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二、“*”期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力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

(二)总体目标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艺术创作与生产,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文化设施,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加强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发展社区、企业、军营、校园、村镇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切实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文物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申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培植开拓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河南的文化强市。

(三)目标和任务

1.艺术事业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艺术创作“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原则,繁荣艺术创作与生产。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题材,努力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争创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文华奖”。强化艺术生产的市场意识,重视市场操作,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选题论证,把剧目生产、演出与市场运作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并注重音像、影视作品等后续关联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开发利用。

坚持“三并举”方针,突出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戏创作。加强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和提高,积极继承和发展以崔派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艺术。加强剧目建设,培养优秀戏剧人才,积极参加全省、全国戏剧大赛活动,力争每年都能推出新人、新作,五年内打造出一部舞台精品剧作,力争获得部级大奖。

进一步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时制定出扶持、资助、指导三种层次并存的改革方案,从养艺术转向培育、指导艺术发展和繁荣,使艺术创作、生产、演出、营销都处在市场竞争与广大观众选择的机制下,激励艺术团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艺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经营人才,争创“梅花奖”。

加强艺术教育,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不断强化艺术教育质量,探索教育新模式。安阳艺校要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寻求与其它高校合作,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尝试订单式教育,争取办成艺术类高等专科学校。

2.社会文化事业

加强城乡文化建设。结合我市城市的功能和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要根据“建成文化强市”和“安阳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在城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形成全市文化集聚、辐射中心。各县(市)要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社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带(长廊)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到2010年,市级文化先进县达到在全市县(市、区)总数的50%左右。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继续办好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群团合作共同承办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安阳悠久灿烂的文化,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以本地文化资源为纽带,推动多个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加强地区间联动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安阳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加大我市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场馆和设施建设力度。“*”规划的前两年,完成市群艺馆美术中心和音乐厅后续建设。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市内各区建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市城乡初步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3.公共图书馆事业

健全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藏书丰富、检索便捷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图书馆(室)体系。逐步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当地的中心馆和枢纽馆,起到龙头和示范作用。要在全市城乡大力发展图书馆服务网点,形成辐射网,形成寓文献阅读、情报服务、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媒体、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全民“知识工程”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加快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成安阳市图书馆新馆,使之实现文献的数字化、缩微化、文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成为我市的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并于2008年争创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市县以上图书馆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馆的设施标准。实行购书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稳步增长。

4.文物和博物馆事业

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新体制,使文物保护和利用成为我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

加强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从*年到2020年,要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控制建设区的协调建设,将殷墟保护区建成集文物保护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文物保存完好,自然、人文环境协调的文物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凸现文物遗址的表现力度,增强遗址的景观视觉效果,建立殷墟文物保护信息监测系统,达到实时监测与调控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切实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文物深层次内涵,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加强对文物开放单位的管理,制定文物利用规划,创造优美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处理好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使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构建文旅结合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使我市文物发展事业与我市文物大市的地位相适应。文物综合开发利用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完成安阳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艺术、古代建筑等特色博物馆的建设;大力推进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职能,提高陈列展览的科学艺术水平,为社会奉献更好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院等科研单位,利用现有文物保护科技力量,建设区域性、专题性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加强文博信息标准化研究,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博信息对外交流,提高我市文物资源和博物馆的知名度;加强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造就一支过硬的文博工作队伍。

5.文化市场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繁荣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促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和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法治手段为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舆论技术等多种监管手段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为发展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文化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出单位和举办演出活动,加快我市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发展,鼓励和扶持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艺术以及面向基层、面向少年儿童的演出,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演出团体、艺人来安演出,提高我市演出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殷商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加强音像市场宏观管理,着力培养音像品牌企业,到2010年,连锁门店占全市连锁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总量的50%以上。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建设、完善全市技术监管网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改善行业形象;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力争连锁网吧占全市网吧总量的55%左右。深化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鼓励电影发行、放映一体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影院升级换代改造;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制订切合实际的娱乐业发展规划,大力倡导特色经营,推广量贩式等新的经营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定艺术品市场发展和管理的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以繁荣市场为中心、以调整市场结构为重点,推广艺术品经纪、等模式。

加强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员的管理,打击违规、违法演出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音像制品经营模式和监管措施,不断加大打击走私盗版的力度,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成熟规范的音像市场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监管,严禁经营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文化服务项目,加强网吧行业自律,创建绿色网吧,组织健康有益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文明上网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环境;认真解决影响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规范娱乐市场;规范艺术品经营秩序,建立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型文化经营活动尤其是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监管能力,培养一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能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行政执法队伍。

6.对外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以殷商文化为品牌,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规模,提高交流层次,提高安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台、对外文化交流,组织优秀文化艺术团体赴港澳台、国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努力将我市优秀文化艺术推出国门,推向世界。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认真策划,组织甲骨文、殷墟文物、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赴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展出,推进我市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建设。积极寻找途径,利用和台湾艺术团体原有的交流基础,进一步扩大影响。让崔派豫剧走出国门,并邀请港澳台等地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访问演出。

7.文化设施建设

“*”期间,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展示我市形象与发展水平的文化设施,并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利用,使安阳市的文化设施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一是积极推进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要立足部级博物馆的定位,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搞好该博物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做好博物馆陈列、布展和文物征集工作,力争使该项目在“*”期间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全力完成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要将该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中等城市一流,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公益文化建筑精品。三是配合殷墟保护工作,完成大型青铜雕塑“商魂”建设。四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力争用3-5年时间,在现有国有影剧院、娱乐场所的基础上,经过撤并、转制、翻建,对现有国有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影剧院等一批综合性、群众性文化场所。要加强对城市建筑、街道社区及公共场所的文化形象设计和改造,科学合理地设计、建设城市雕塑等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力求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机统一,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性格,彰显城市特色和文化个性。五是强力推进县(市)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市)要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1至2处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着力提高文化设施的档次和品位,不断完善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的设施,使其成为展示当地文化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六是完成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搬迁新建工作。

8.文化产业

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文化产业运行的框架,使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以文艺演出业、文献信息业、文博展览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品档次。成立安阳市民办公助歌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和杂技团。通过租赁经营、整体拍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转变经营机制,盘活各影剧院现有资产,积极探索困难文化经营单位解困、脱困之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对国有文化经营单位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把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以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思路;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逐步探索建立文艺演出、音像发行、文化旅游各类文化集团的路子。同时,积极培植书报刊、艺术培训、房地产开发等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三、主要措施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的目标责任制,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使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变目前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一是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事业单位,给予经费保证,并保证其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二是对高雅的、示范性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增大扶持力度,改革投入机制,增加演出场次补贴,建立振兴崔派艺术专项资金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等。三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保证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尽快开工,并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各县(市)也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改造或新建一批文化设施,特别是没有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或者是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县(市),要尽快立项建设。四是切实落实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提高文化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三)加强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和稽查队伍,严禁临时、借调人员上岗执法,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筹建安阳艺术职业学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解决我市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实现我市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

一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职能,改变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方式,加大对文艺单位的宏观调控力度,弱化微观管理,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面向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二是加快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步伐,完善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增强艺术创作、生产实力,繁荣创作,多出精品。三是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作品。

文化事业范文5

陆丰市碣石镇不断加强辖区文化建设,繁荣了城乡文化,有效推进文化强镇步伐,逐步增强该镇文化软实力。目前,该镇有省级非遗名录3个,市级3个,县级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l处,省级l处,县级18处。该镇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民旅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书画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碣石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独特的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贝雕、麦秆剪贴画、竹制工艺品等,民间游艺活动如高景、踩高跷、挑花篮、扛大旗、竹马戏、潮州音乐、舞鱼灯、舞狮灯、钱鼓舞等,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该镇为进一步繁荣地方文化事业,加大投入,搞好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的玄武山文化广场,构建了优雅别致的露天舞台和配套用房,为开展民俗文艺活动提供了硬件环境保障;多方集资8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玄武山文化展览馆,实建面积两层共3024平方米,并配设玄武山书画院、书画展厅以及书画工作室、文物展厅和图书馆等,集中展出了历年收藏的中国书画名家佳作、领导墨宝及元山寺馆旗部分珍贵文物和各类图书刊物,使其成为展示古卫城历史文化和开展书画文化交流的又一载体。

在着力打造文化发展载体的同时,该镇精心组织,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丰富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2年,该镇的文体活动更是有声有色,文艺事业成绩斐然。3月上旬,碣石麦秆剪贴(麦秆画)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该镇省级非遗达到3个。6月,陆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政局陆续发文同意成立汕尾市玄武山书画院,为该镇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开展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新平台。7月4日,该镇文化站渔歌创作组改编的原生态歌曲《锦海渔歌》在“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歇会水上民歌专场”决赛中夺得该赛事金奖,并直接晋级参加“中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总决赛,又夺桂冠,再摘金奖,为碣石乃至陆丰、汕尾赢得荣誉,再添光彩。8月,该镇工笔画家林细山的作品《出污不染》入选省文化厅、省纪委派驻文化厅纪检组、省美协、省书协联合举办的“广东省群众廉政书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9月,该镇文化刊物《锦海人文》杂志正式创刊,为繁荣地方文化事业添砖加瓦。10月,由汕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主办,玄武山书画院承办的“玄武灵声”——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在玄武山文化展览馆隆重开幕,共展出中国书协、美协会员作品150幅,同时邀请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为各界人士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视觉大餐,活跃了该镇的民间文化。

文化事业范文6

煤化工企业泄漏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管道泄漏、储罐泄漏和储运过程泄漏三个方面。

1.管道泄漏机理分析主要诱因有设计因素、加工因素、安装因素、密封材料因素、介质对管道腐蚀、磨蚀和冲蚀的因素、工作条件比较苛刻的因素等。

2.储罐泄漏机理分析储存容器主要有球罐、立式储罐和卧式储罐三种形式。球罐主要应用于液态烃储存,储罐主要应用于液体介质的储存。储罐泄漏的主要成因包括工况因素、质量因素、受热破裂、人为因素及外在因素等。

3.储运过程泄漏机理分析危险化学品储运槽车储存部位主要有罐体、液面计、安全阀、阀门箱(包括气相阀、液相阀、紧急切断阀等),其泄漏原因主要有密封泄漏、安全阀动作排放、交通事故、阀门泄漏、管道罐体泄漏和装、卸中的泄漏等。总之,泄漏主要有大孔泄漏WAR(WideApertureRelease)和有限孔泄漏LAR(LimitedApertureRelease)两种。WAR主要是在运输事故和工艺过程中的超压、爆炸等原因造成存储容器大面积破裂时,大量介质的瞬时泄漏;LAR主要是安全阀的泄压排放,容器、阀门、机泵、法兰管道的磨蚀、冲蚀、腐蚀、疲劳等因素造成上述容器、管道等形成裂纹或孔洞,从而导致的泄漏。

二、煤化工企业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煤化工行业泄漏安全事故主要有爆炸、燃烧及毒性介质扩散等形式。爆炸主要为蒸气云爆炸和沸腾液体火球爆炸(BLEVE),两者都能产生冲击波、超压、热辐射、碎片作用等多种破坏效应。其中冲击波的破坏效应最危险,破坏力也最强;燃烧的主要形式为池火灾、喷射火及管道燃烧,主要危害是火焰的热辐射;毒性介质扩散的主要危害是毒物泄漏后向下风向及下游扩散会引起人员的中毒及环境的污染。

1.事故概况2009年4月8日凌晨4时30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煤化工企业基地1号、2号轻质油储油罐发生火灾,4号罐起火,并迅速向邻近罐蔓延。该罐区共有储罐12个,其中300m3储罐3个,500m3储罐4个,800M3储罐2个,1000M3储罐3个,共储存各类油品5000吨左右。地方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消防车7台,27名官兵进行扑救,冷却邻近罐体,并调动当地企业专职消防队到场增援。同时,消防大队向鄂尔多斯消防支队值班室汇报,消防支队迅速调集消防特勤中队、经济开发区消防中队进行增援。16时,一举将大火扑灭。保住了罐区8个储罐,此次火灾共调用消防车59台,消防官兵316名,共使用普通泡沫灭火剂75吨、A类泡沫灭火剂0.7吨,用水2000多吨,经济损失较大。

2.事故后果分析及危险区域划分罐区火灾事故主要分为喷射火和池火灾两种形式。其主要伤害形式为热辐射,各级热辐射初级事故场景下的多米诺效应阈值。通过现场分析,该事故主要形式为喷射火,其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通过不同热辐射通量对人体所受的不同伤害程度来表示,伤害半径有一度烧伤(轻伤)、二度烧伤(重伤)、死亡半径三种,使用彼德森(Pietersen)提出的热辐射影响模型进行计算。热辐射对建筑物的影响直接取决于热辐射强度的大小及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引燃木材的热通量作为对建筑物破坏的热通量。表3为不同热辐射值对人体的伤害和周围设施的破坏情况。若轻质油罐泄漏后即点火,产生喷射火火焰最长可达96m,火焰热辐射后果见图2。在距离火焰中心58米位置处,热辐射强度可达10kW/(sqm),该热辐射强度足以在60秒时间内致人死亡;在距离火焰中心156米位置处,热辐射强度可达5kW/(sqm),该热辐射强度足以在60秒时间内致人二度烧伤。在距离火焰中心307米位置处,热辐射强度可达5kW/(sqm),人体会有轻微不适,307米外为安全区域。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2条规定,甲类液体储罐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最少应为50米,与模拟结果相吻合。

三、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的处置措施

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根据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机理,事故发生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处置,处置措施分为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

1.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的技术措施对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的处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环节:

(1)泄漏源控制当发生泄漏事故后,对危险品的溢出或泄漏应严加控制,这是整个应急处置是重中之重的。生产装置或工艺单元发生泄漏后,可以通过自动报警控制来关闭有关上下游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方法控制泄漏源。而对于容器泄漏,可采取修补裂缝和堵塞裂口等堵漏措施,制止危险品的进一步泄漏。

(2)防护、询情和侦检根据泄漏介质的毒性和划分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同时,对受害人员情况、泄漏容器参数、泄漏量、泄漏时间、扩散范围以及周边地形、电源、火源和居民等情况应加以了解,并搜寻遇险人员,确认设施、建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3)警戒、救生和控险根据现场情况划分由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组成的警戒区域,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外视情况可设立隔离带;在各个区之间设置出入口,对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质进行严格控制,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组成救生小组后配备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进行进一步救治。同时,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并启用消防设备进行堵漏,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和危险源扩散,以控制险情。

(4)洗消和清理洗消站应设立在危险区与安全区的交界处,在站内对不同程度的中毒人员、现场的消防医务人员、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包括抢救及染毒器具使用相应的药剂进行洗消,同时清理现场,确定不留残留,做到安全撤离和交接。

2.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后的管理措施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快速而有效的第一时间处置至关重要。应急预案的每一项任务和处置要求、程序都必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力求把泄漏事故范围缩小,并应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配合,明确参与处置泄漏事故的各有关部门及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联系畅通以及配合密切。为此,应建立集预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其应包括七个子系统。

(1)风险源管理子系统固定的场所如工厂车间、仓库和运输线,以及河道、公路等都容易发生危险品的泄漏,其一般由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来定义的。煤化工行业生产时所涉及的危险品成分复杂,在自动化生产的条件下经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风险源进行管理,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定位事故的详细地点,进一步确定危险品的种类,才能够及时准确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并进行后处理工作。风险源的管理包括以下的几个部分:①运输管理。②危险品的存储地点管理。③生产环节的管理。④消防设施的管理。⑤排污通道的管理。

(2)危险品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危险品的理化特性、环境影响因素、环境标准、应急处置办法、监测手段(现场监测及实验室监测)。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危险化学品的国际编号、危险品代码、危险品的CAS号等信息,从而在异常水文、地质和天气条件下对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进行预警。

(3)事故应急人员、设备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具有应急专家信息查询、应急专家信息编辑、监测人员信息查询、监测人员信息编辑、人员管理分析等多项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对相关专家、现场监测人员以及现场分析人员进行查询和调度,并和医疗、交通、公安、消防、社区资源、传媒、民政等单位进行互动。其系统功能有以下几种:①应急监测人员、设备信息编辑。②应急监测人员、设备信息查询。③应急专家信息编辑。④应急监测专家信息查询。⑤人员、设备管理空间分析。

(4)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子系统该子系统通常可分为设备传感检测层、安全与自动化过程监控层、安全与生产管理层这三层,第一层主要完成重大危险源现场各类参数、视频、音效等信息的采集转化传输等功能;第二层主要完成信息的处理、生产过程的调节控制以及报警预警等功能;第三层主要完成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

(5)事故预测分析子系统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该系统通过对各种泄漏事故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泄漏扩散模拟,并将模拟分析所得的结果形成事故模型,生成报告或图表。从而对事故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

(6)事故应急案例管理子系统案例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对以往经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应急监测案例不但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还具有案例管理行业的特色,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电子信息档案库的建立,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的反应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事故应急案例管理利用案例推理和规划推测的方法把基于地理背景和空间数据的案例管理引入到应急监测中来,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系统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应急处置服务,从而为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的决策和处理提出快捷的优化辅助支持。

(7)事故应急预案生成子系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分析煤化工行业事故的泄漏数据和处置方法,并进一步生成应急预案,从而有效地进行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包括采样方法、监测方法、空间分析、人员的调动与安排、设备的调用、应急措施及注意事项,通过预案的实施,对控制泄漏源,抢救伤员,指导居民防护和组织撤离,减轻事故后果、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成因、影响因素和事故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煤化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危险品,构建适用于不同地理环境、气象状况的泄漏扩散模型以及泄漏预控管理体系,同时在设计阶段采用HAZOP分析方法,更好地为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

2.针对一些已发生的典型事故,应进行反推研究和数值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同类危险源采用相应的预警机制。

3.对事故的后处理阶段要引入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对响应、恢复部分的研究。为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上一篇早安中国

下一篇春节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