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导范例6篇

科学教导

科学教导范文1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规律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初中学生的这种思维特征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将逐渐从需要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转向可以抛开具体形象而进行抽象概括。这样的心理发展特征为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也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心理学依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必要的。

2.现代教育观———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的转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提供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主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成了必须研究的课题。

3.科学方法论

科学教育本身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去学习探究科学知识,只有科学的学习探究才可能产生科学的结果。所以,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时,不但要注意讲究引导方法的科学性,还要注意传授学生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笔者就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探究验证、交流与评价等几个环节谈谈。

1.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策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1)教师设疑产生问题情境。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

(2)演示实验引发问题情境。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酸碱性”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瓶滴有无色酚酞的试液和一瓶无色的碱液,然后将碱液滴入酚酞液中,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就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

(3)联系生活引发问题情景。在自己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学生常常感到有趣又无法解释,如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的?天狗吃月亮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从飞机的模型去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假设的策略

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认识问题后,就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去指导他们观察与分析事物,活用已有的经验知识,不断思考,提出合理的假设。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教师要适时提供经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提供了下列两个探究性演示实验。

实验一:拿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把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清水中,鸡蛋沉到水底,再把它放入盐水中,则鸡蛋浮在水面上。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却浮在液面上?于是,他们猜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二:每个实验小组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皮(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之后,定能产生疑惑:为什么同一支牙膏皮原先下沉,现在却浮起来?于是,他们提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于是,我引导: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假设。

3.探究验证阶段的引导策略

课堂探究毕竟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探究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教学中,学生们置身于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畅通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反映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深。学生的问题会比较零碎,对教师而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对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有3种: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整堂课全班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③先选择一个问题,探究完毕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形成一个层次。

经过反复实践,如果在一堂课内采用第①种方法,容易引起课堂混乱,给人一种“东打一拳,西打一棒”的感觉,难以体现教学的逻辑严密性。但这种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且效果比较好。而第②、第③种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们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后续活动展开。如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可能跟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根据具体情况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可能是否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另外猜想请到课后继续探究。

4.学生交流引导策略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交流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交流,一是探究后不进行交流。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交流使认识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分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交流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交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归纳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科学教导范文2

作者:张群 单位: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可以开展了“春种夏收”这一科学种植活动;当进入五月黄金周,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各种花鸟鱼虫也纷纷活跃起来,可以安排“蚕宝宝的一生”的教育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养起了蚕宝宝.活动伊始,首先在班级“小喇叭广播站”栏目张贴了一张热情洋溢的邀请函作为活动的前期准备,让小朋友及家长明白本次活动的意义、目的、要求,激发家长及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旨在构建幼儿与动植物之间和谐、乐观的互动关系.分工合作,担负种植与饲养的责任在种植区里幼儿和家人共同种植一盆小种子,标上姓名及种子的名称带到班级自然角中来,并每天为自己的小种子浇水;老师提供给每位孩子一个用透明塑料袋制作的小小记录袋,在袋子上方统一用标签注明幼儿姓名,整齐排列在种植区旁的墙面上,取名为“我的新发现”,在记录袋里给孩子准备五彩的记录单给他们做观察记录;同时发动家长力量和孩子共同搜集与自己种植的种子相关的资料、图片,在种植区旁布置成墙饰,分为三大版面:“你听我说”(文本资料)、“我指你看”(单子叶、双子叶分类图)及种子的照片.饲养区里则更热闹,有小朋友竟然从养蚕专业户带来了168条小蚕宝宝.面对这168条蠕动着的小生命,孩子们兴奋不已,班上立即沸腾了起来,让蚕宝宝住在哪里?成了当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连家长们也加入了蚕宝宝的谈论话题,于是笔者立即号召幼儿与家人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如何为蚕宝宝安家?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带来了有关资料,并带来了许多纸盒.据资料表明,纸盒透气性、吸水性好,适合做蚕宝宝的家.我们把蚕宝宝分别安置在十个大纸盒中,蚕宝宝终于有了舒适的家.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桑叶何处寻?大家都知道,在城市里想寻找大量的桑叶是相当困难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有的在公园里、有的在小河边、有的在亲朋好友家旁发现目标,总之是积极想法子寻觅桑叶.大家发现目标相互转告,孩子们以桌次为小组,轮流负责给蚕宝宝提供桑叶,有的孩子还把喂不完的桑叶擦干净放入冰箱保鲜以备后用.孩子们在和家人一起为蚕宝宝安家和寻找桑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强了自身的责任心,这也是幼儿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情感态度培养目标.集思广益,解决种植与饲养的问题眼看着苗儿越长越高,孩子们都知道哪些苗儿是单子叶,哪些苗儿是双子叶.可令人发急的是苗儿需要养分才能开花结果呀.于是,我们立即召开班级讨论会,有的孩子说看见过把蛋壳放在花盆中的做法;有的孩子神秘地和笔者商量是否可把尿尿浇在里面……第二天,就有小朋友用饮料瓶装来了淘米水或用塑料袋装来了发酵后的烂苹果.笔者让他俩告诉了大家淘米水和发酵烂苹果的妙用.于是,经常会有小朋友带淘米水和烂苹果.

有些小朋友的家长还用饮料瓶为苗儿做了好几个洒水壶,说用洒水壶浇水泥土不易板实,苗叶儿也能得到滋润.班上的玉米苗、花生苗、土豆苗、大豆苗、豌豆苗、香瓜苗,还有向日葵、马蹄莲、芹菜、小白菜、芋头等等,越长越旺,有的已开了花、有的已长出了细长的青藤,真是叫人看了心喜.饲养区的好景也不长,不知是天气太热,还是空气不流通,一天天长大的蚕宝宝忽然在两天之内死了许多,只剩下一小半了,孩子们都很难过.经过询问,估计是出现了病蚕,引起了交叉感染.为了尽快减少蚕宝宝之间的感染,应采取什么办法最为合适呢?为此又一次召开班会讨论,孩子们纷纷要求带回家喂养,老师同意了小朋友的提议,并为每个孩子折了一只小纸盒,订了一本小小观察记录本.就这样,每个孩子都领养了几条蚕宝宝.老师要求他们认真负责地喂养,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等蚕宝宝结茧了再把蚕茧带到幼儿园里来.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关注点和遇到的难题,及时组织幼儿讨论,使科学活动成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活动,并不断发掘、生成和深化教育.观察记录,感知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引导幼儿利用自由活动时间随机观察,及时发现,及时记录,或者利用集体观察时间一起观察、发现、记录,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其中,老师可以启发幼儿按时间先后在记录单上编号并按序放入袋中,还可以鼓励幼儿交流记录结果,相互验证记录是否符合事实,同时让孩子邀请家人一起观察,共同验证.在幼儿记录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一次有个小朋友一会儿就记录完毕了,笔者拿着他画着两片嫩芽的记录单找到他的种植盆瞅了半天,连个小绿点儿也没发现,心里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找他交流记录结果,小朋友神情慌乱起来,支吾了半天说:“人家的种子发芽了,我的还没有,心里真着急,我想我的种子长出来可能是这样的吧,就画下来了,我以后不再乱记录了.”笔者抓住机会告诉他:“可能是水浇得太多种子烂了,你和家人再重新种一盆带来吧,相信你的种子会发芽的,随便记录是不科学的.”自蚕宝宝给大伙儿领养后大概过了十几天便陆陆续续有小朋友带蚕茧和观察记录本来了,带来的茧有黄茧、有白茧;有的茧大、有的茧小.老师把这些茧分装在纸盒中,并让孩子们向同伴介绍自己图文并茂的观察记录.这段时间里,班上最集中的话题便是你的蚕宝宝结茧了吗?为什么小药盒适合蚕宝宝结茧呢?还要等多久飞蛾才能破茧而出呢?……随着问题不断地增多,孩子们围着纸盒看呀,说呀.终于有一天,第一只飞蛾出来了,接着第二只、第三只……接连飞出.孩子们兴奋极了,为了分辨飞蛾的雌雄,他们争论不休,为了得出正确结果,他们求助家人共同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分辨飞蛾雌雄的依据.争论不休的雌雄大战终于有了统一的认识:身体肥而屁股圆的为雌飞蛾,反之为雄飞蛾.当幼儿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要任意在幼儿的观点中进行裁决,而引发他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成果展览,分享种植与饲养的收获初夏之时,孩子们的种子从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总算有了收获的希望:豆儿结了荚,花生结了果,马蹄莲针尖般的绿叶长了一尺多高,芋头的叶子成了一把小伞,土豆长得肥又大,香瓜也结了瓜纽.这些植物的生长现状连同孩子们的记录,自然地组成了成果展览,面对这些,孩子们兴奋极了,家长们也乐开了花,沉浸在一片收获成功的喜悦之中.在老师的帮助下,雌雄飞蛾成双成对地安置在纸盒中,看着这些丁点也不动弹的飞蛾们,孩子们又心急了:啥时才能产下蚕卵呢?当看到雌飞蛾产下的卵由淡黄色变成黑色时还是心急:蚕卵啥时才会变成小蚁蚕呢?当小蚁蚕在软纸上扭来扭去时,孩子们的眼睛里闪动着喜悦的光芒.蚕宝宝的一生又将重新开始了,可孩子们的兴趣依然很高.于是,笔者把这一科学饲养活动精心设计了一面主题墙饰———“蚕宝宝的一生”,其中包括小朋友的问题、老师的回答、我的观察记录、从卵到飞蛾的图片及标本、孩子们的喂养照片等,这一墙饰也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忠爱.从孩子和家长的参与状态中不难看出,种植与饲养活动已成为他们自觉的、主动的探究行为,因此他们怀有极高的热情,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

培养幼儿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兴趣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可使幼儿了解自然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又能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孩子在参与自然角中的种植与饲养活动时,有老师的积极鼓励,也有家长资源的有效发挥,这样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帮助他们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体验突破难题的快乐,激发其进一步探索奥秘的兴趣和信心.教会幼儿提问、假设、实验、观察的科学方法种植与饲养活动包括操作、观察、记录等具体内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让幼儿主动探究,积极寻找答案,能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观察记录的验证过程中给幼儿有出错的权利,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不当做法,有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品质;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支持幼儿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幼儿有关动植物的生长、形态等知识经验让幼儿做自然角日常管理的主人,能在充分培养其责任感的同时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其中,建立学习档案可以帮助幼儿记录和思考他在种植及培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空气、泥土、养料等);完整的学习档案还能激励幼儿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其在事物变化的现象与个人知识经验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联系;同伴间的探讨与交流又有助于相互修正补充各自的观点,并引发新的问题和更深层次的探究.总之,在种植与饲养活动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能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发现的喜悦,挑战的勇气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导范文3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科学教导范文4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 初中科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33-01

中国的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老师与学生合作的方式,来组建互动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案导学,学案导学的基础是教师设计的导学案。

1 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是在新课标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其实就是老师为教学课堂制定的一份活动方案。这份活动方案中,主要包括课堂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步骤等等。

导学案设计的主体是老师,而执行和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一般要老师和学生通力合作,相互交流,在互动中完成。完善合理的导学案设计,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导读、导听、导做、导思”,同时,能够调动学生自主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一份真正完善的导学案设计一般要包含几个重要环节: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自学导航、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测评等等。

2 初中科学

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的课程,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一般要求老师和同学对于某一实验、或者某一中现象进行观察、探索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初中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科学纳入初中生的日常教学中去,设置相应的考试制度。对于初中生来说,科学并不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他们从小学时就开始接触科学,这种情况很适合用学案导学的方式来授课。因为有一定的基础作为铺垫,所以只要老师们制定合理完善的导学案加以引导,就能够充分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帮助他们开发创造力,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思维逻辑。

从初中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学案导学的教学中,预习导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生们的引路者。

3 导学案的设计及其应用

3.1 导学案的设计

科学导学案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背景、学习方法四个部分。这个部分一般由老师做出方案,学生自己独立实施完成。

(1)确定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教授科学课的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心理、思维逻辑;二是科学课的难易程度、学科背景、学科性质;三是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初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是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学习心理各种各样,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老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刚开始,首先要降低教学目标,让同学们入门,并且不畏惧、不排斥这门课程。之后,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逐渐提高课程目标。同时要考虑全局,设计的教学目标尽量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的。

科学课本身的科学性、探究性,决定了这门课程与学生息息相关,同时也很难。特殊的学科性质和学科背景,是老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老师作为一门导学案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路人,要关注自己的教学经验、科学素养,将这些融入到教学目标设置中去。

(2)确定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教材中教授的。老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可以参考多种教材,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打乱教学编排。科学导学案的设计就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依据的,故而老师要灵活运用,设置合理全面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这节课时,老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①农民在选择种子时,都会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农民在收割稻谷时,遇到阴雨天气,未能及时将谷子晒干会出现什么情况?原因是什么?请你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用这种生活中的例子,既能够拓展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立体思维,同时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介绍科学的学科背景。

很多老师不重视学科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认识不清。真正的学科背景介绍包括学科历史、学科体系的建立、学科的教学对象、学科的性质目标、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等。当然,这是学科背景的学术介绍流程,对知识水平尚粗浅的初中生来说,较为深奥。

然而,老师在设计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编写故事的方式,用有趣的方法向同学们介绍科学的历史,在介绍研究方法时,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小事例,比如牛顿与苹果、富兰克林与电等等,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研究它需要无数次的实验。

(4)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老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实验法、观察法等等。比如在学习地球仪和地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导学案的学习方法设计为实物观察法。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将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赤道等等分别介绍。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学习到地球相关方面的知识。

3.2 导学案的实施和应用

导学案的实施主要包括课堂互动教学、课堂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反馈以及课后的反思。

在实施环节开始时,学生们基本上已经根据导学案的设计预习了课程,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着力要解决的就是难点。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答疑。这样的课堂学习使老师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因为亲身参与学习,所以学习效果更佳。

课堂教学之后,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的巩固练习,这个时候可以稍稍增加难度,或者转换题型、当然也可以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拓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科学课课后,老师要认真总结,主要是根据课堂的反馈,检查自己的导学案设计是否合理,将需要改正的地方加以改正。在下一次的导学案设计中,要结合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更加合理全面可行的导学案。这样既能够帮助老师进步,也能够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导学案教学设计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师生课堂地位。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也为课堂增添活力,我希望着这种方式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勤富.从过程入手,育科学素养―― 谈初中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5):234-235.

[2] 尚文红.导学案设计例说[J].广西教育,2010(3):40-41.

科学教导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35-01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学生具有并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同时学生的能力、智力均能得到提高,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

一 指导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因此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初中生自学能力较差,没有预习的习惯,未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因此往往简单地认为预习就是读一遍课文。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方法:课前依据本章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的收获,即本节的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点评,互相促进。我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第二,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记什么,不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第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受益终生。

二 指导学生科学的听课方法

科学预习是基础,认真听课是关键。学生对内容掌握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课的效率。同样是听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朦朦胧胧,不知所云,答不出本节的知识点,而有的同学却能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地列出课上的重难点。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原因在于听课的方式不同,因此指导学生科学的听课方法很重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但多数学生上实验课时只会看热闹,不懂得看门道,因此指导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非常重要,不同的实验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指导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研究一些物理规律时,要侧重于让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条件、现象及实验中注意的事项。例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观察小车在不同平面滑动的距离,然后推理得出结论;听理论课时,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做到眼、耳、脑、手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协同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指导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

复习是学习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已学知识进行温习、巩固、系统延伸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法

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回忆教师的讲解、板书、演示操作等,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的融会贯通。每章讲完后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学生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

2.精读复习法

在第一阶段学习目标完成后,还要指导学生对每节知识进行精读复习,即把每节笔记中筛选出来的知识重点再一次进行集中复习,每个知识结构及其重点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从而达到视听能认知、思考能理解、口述能表达、书写能解答的目的。

科学教导范文6

关键词: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39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塑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足。学习方法科学,学生在学习中就能达到“无师自通”,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根基。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化学教师应如何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呢?

一、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前预习

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决定于课前预习的程度,课前预习得好,听课效率就高,课前不预习或预习得不好,听课效率就低。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前预习,摒弃漫无目的的预习,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为听课做好准备。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预习呢?我认为教给学生列预习提纲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即把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画成知识树,进行分类等,把各知识的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复习一下,对新的知识进行标注记忆,对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进行特别标注和记忆,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特殊标注,以便在教师讲解时重点理解。列提纲的方法开始也许有点慢,但练习得多了,学生就会“熟能生巧”,读一遍课本就能把知识的重难点抓个“八九不离十”,进而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指导学生严格开展化学实验

严格开展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现象真实与否需要化学实验验证,化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化学实验检验。由于初中学生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而且是刚刚接触化学实验,为了安全起见,化学教师往往是先进行示范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但是,很多学生在教师进行化学实验示范时,只是觉得好玩,当热闹一样看,根本不认真观察、思考,对于实验操作的过程不加理会,对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不加注意,一点学习的效果也没有。轮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立刻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错误百出,危险频频。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严格开展化学实验。在进行实验准备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同他们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在进行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有秩序、分步骤地安装设备并反复检查是否到位;对化学物质的添加时间、添加量等仔细核对,并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使用辅助工具等;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有所预见、有所准备,并认真观察、仔细记录、细致分析,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三、指导学生有效记忆化学知识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的发展。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前提条件是,脑海中要存储有相关的知识。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在脑海中存储,实践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无从谈起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用心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对化学知识进行有效记忆呢?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发现,学生仅仅对课本上的零碎知识进行记忆,即使记得再多再牢固,在运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时,也常常表现得无从下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记忆的知识是松散的、杂乱的,而实际的化学问题是综合的、复杂的,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解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记忆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例如,学生对原子、分子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在运用的时候又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针对这一实际,我和学生一起把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等列表进行构成、性质、分类的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和总结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并进行强化练习,以巩固各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慢慢地,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解化学题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记忆化学概念、现象、结论、方程式,还要解化学题。解化学题是检验学生化学知识学习效果的途径,也是化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必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解化学题呢?

首先,指导学生审题。解化学题审题是关键。在审题时,要弄清楚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哪些信息与题目所求无关,然后排除干扰信息,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和图式符号,把题目的求解表示出来。

其次,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反复理解、推敲题意,教会他们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